❶ 历史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点框架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的政治形式
1、早期“国家”的出现:
(1)时间与地区: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2)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3)政治形势:传说中的黄帝以战争手段平定四方,安抚万民,又分置官员,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
2、夏商政治文化:
(1)夏朝:王位世袭制的形成,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礼记》中记录了孔子的一段话,其大意是:往古的“大同”时代,“天下为公”;现在的“小康时代”,则是“天下为家”。这说明了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的大致演化过程。)
(2)商朝: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二、西周分封制
1、前提:在牧野一战中,周击败了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建立了西周。
2、内容:
(1)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2)诸侯的权力与义务:诸侯国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分封对象:子弟、功臣和亲周的商朝旧贵族。
4、评价: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5、瓦解:受封的诸侯权力较大,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实力的不断增强,王权衰弱,分封制走向崩溃。
三、西周的宗法制
1、渊源:有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实质: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等级制度。
4、核心:嫡长子继承
5、内容:
(1)同宗族内部最高权力地位的传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
(2)确立大宗、小宗的体系;
(3)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6、特点:
(1)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
(2)将血缘关系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国”和“家”的统一。
7、维护工具:礼乐制度
8、影响(评价):
(1)积极:在当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有利于政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后世,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孝悌观念,利于培养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消极:对中国封建社会来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的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倾向等。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六王毕,四海一”
1、统一条件:
客观上:
(1)政治:长期割据战乱,百姓渴望安定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
(2)经济: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实力最强。
(3)思想:法家的思想强调统一和中央集权,对秦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
主观上:
个人: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统一经过: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了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3、版图拓展:
(1)北方: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了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2)南方:开凿了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统一岭南,设置郡。
(3)西南: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4、意义: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海内为郡县
1、实行: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结构(内容):
(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郡”设郡守、郡尉、监狱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2)“县”隶属于郡。
(3)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4)“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5)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3、特征: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5、汉代地方制度: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三、百官公卿
1、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
(1)皇帝制: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并世代相传。
(2)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②“九卿”: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太仆——主管宫廷舆马;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
(3)朝议制度:“三公”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这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但是秦始皇晚年,朝廷大臣参与议政的制度遭到破坏。
2、历史影响:
(1)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2)消极:秦王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了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统治十几年后土崩瓦解。
3、西汉的官僚制度:
(1)继承: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此为“汉承秦制”。
(2)发展: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对国家政权的巩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法令出一
1、创立: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与演变:
(1)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2)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封建国家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决策。国家变成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
(3)后来,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是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4)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二、君权和相权
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他们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独揽行政大权。
2、历代限制相权的措施:
(1)汉:
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②汉武帝特意从身份地位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让他们能够随侍左右,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高级将领也往往参议机要。于是,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得以形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
(2)唐:措施: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当时,在门下省还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议会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3)宋: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利,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
(4)元: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
3、历代帝王限制相权的目的:
(1)防范宰相擅权。
(2)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演变:
(1)秦朝:监察机构的设置,在秦代已经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2)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4)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5)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邢狱的官员。
(6)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
2、评价: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
2、主要选官制度:
(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❷ 明朝的统治,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你好:
1.明朝的官制十分先进。
明朝中后期的嘉靖,万历大多数时间都不亲理朝政,使得后人过低地评价明朝的各个方面。而对比一下自秦至清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延续时间超过260年,且没发生过分代(如西汉、东汉)的只有唐、明、清三朝。这不能不让人疑惑,就如清代史学家兼著名明黑赵翼曾慨叹:“不知主德如此,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天下而不遽失,诚不可解也。”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明朝的官制。官制是政权机构的一个重要组织制度。它关系到这个政权的盛衰,关系到当时社会的安定或动荡,关系到当时人民的生活。而且清承明制,所以可以不谦虚说明朝官制在中国延续了近五百年,支撑、维护了中国明朝和清朝的统治,甚至影响到了新中国的一些政治制度。
2.明朝对云南地区的统治力度远超前代,奠定了西南版图
汉,唐定都关中,对西北比较重视,但是对西南开发不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描述了云南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汉唐都曾短暂征服统治过云南,但很快又丢失了,宋连大渡河都没过,云南真正纳入中国版图始于元朝,但是真正实施有效治理就是明朝了,明朝通过分封沐王,同时在云南内地设府、州、县,实行以流官为主的统治,在边远地区则建立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御夷”府州等,由土司管辖相结合的方式,终于奠定了中国在西南边疆的有效统治,在明朝的统治下,云南的银、铜的产量居全国第一。明末时候李定国能以西南一隅之地对抗清朝将近20年也是得益于云南贵州等地经过大明200多年的持续开发。
3.明朝人口远超前代
在明以前,中国封建王朝像汉、唐极盛时人口不过五六千万,宋末人口有学者推测最多1.2亿。但是晚明人口数量达到1.5亿甚至更多,我倾向于复旦大学葛剑雄老师推测的1.9亿,明朝是中国人口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我和很多北方的同学,同事都聊过家谱的事情,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绝大部分人的家谱都是从明朝开始修的。
4.明朝经济发达,远超前朝
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方面,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其中铁产量唐朝时只有5000吨 到了宋朝为7.5万吨,明朝时为15万吨,而英国直到1788年铁产量也不过7.6万吨,由此可见明朝经济之发达。
5.恢复了中国在东亚东南亚的影响力
郑和下西洋,朝鲜,越南的宗主国,后期抗日援朝,等等,不多说了。
以上只是管中窥豹,明朝当然也有不少缺点和不足,例如发展极度不均匀,江南和西北完全是两个世界,后期官场政治生态严重恶化,党争不断等等问题聚集,最终毁灭了这个曾经繁荣昌盛的王朝。但是正如网上的一段评价: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远迈汉唐,岂非虚言哉?
❸ 段材料说明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明朝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内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容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请回答:
(1)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他们由谁直接指挥?
(2)这段材料说明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
答案:
解析:
(1)锦衣卫(2分),皇帝(2分)
(2)皇权空前加强(或实行特务统治)(2分)
❹ 明朝统治特点
加强中央集权。
1.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回祖通过废除行中答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大大提高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2.设置特务机构,即锦衣卫,又叫东厂!
3.颁布《大明律》,提出“重其重罪,轻其轻罪”。律法中又一历史性突破是首次设置了经济立法,使经济类犯罪有法可依!
4.八股取士是此时教育的模式。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八股取士的目的是要拿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❺ 高一历史知识点怎么归纳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发展趋势: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发展原因: 石斧、石铲、石镰 铁农具、牛耕
(工具技术) 木耒、骨耜、 耧车;曲辕犁;翻车、筒车
大禹治水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治黄、坎儿井
生产模式: 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组织方式: 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个体农耕
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时 代: 氏族公社、夏商周 春秋、战国开始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②夏 商 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
③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
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变法从法律上确认 → 井田制瓦解;战争
类型:君主土地私有制(私田)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土地兼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联系“均田制”理解)
3.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4.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 ①青铜器铸造 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②冶炼生铁和钢 发明于春秋时期,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 料 煤 冶 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 ①丝织-上古 学会养蚕缫丝 世界最早
西周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 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 出现缂丝技艺
明清 鼎盛时期 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 棉花向内地传播
元 代 黄道婆 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 明 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 后 期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制瓷: 新石器时代 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 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 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烧制出白瓷
隋唐 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宋代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代 烧成青花和釉里红
明代 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 粉彩和珐琅彩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征?
①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
②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
③ 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
④ 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
⑤ 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
私营: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私营: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
官营: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⑥ 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原始末期:出现偶尔以物易物行为,产生原始商业
②商 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商人”一词由来)
③周 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④春秋战国:a.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
b.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
c.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⑤隋唐:
发展原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开明政策
发展表现: a. 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定点-市坊分隔;定时-市白天定时开放;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b.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市镇c.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唐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外贸.
⑥宋
元:宋:a. 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b. 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夜市兴盛c. 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d.
品种速增,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e. 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f. 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
⑦元:a. 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b. 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⑧明 清:a.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b. 广泛使用贵金属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c. 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7.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有哪些特点?
① 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 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为什么?)
③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④ 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⑤ 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⑥ 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⑦ 商人群体活跃.
⑧ 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⑨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8.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①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②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③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④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9.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0.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原因:① 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 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 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11.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①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②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③ 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④ 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⑤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二、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 鸦片战争前,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② 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大量手工业者、农民破产
③ 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怎样兴起的?(市场、劳动力、技术设备、资本)
①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自身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也不可能成长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②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③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④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⑤ 19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了
3.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
4.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
①
②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原因:(1)必要性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同时要求扩大对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档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使东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原因: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①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②制造出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罗盘针已在海船上使用;武器装备得到改善;③葡萄牙、西班牙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具备了组织大规模远洋航行的实力.
过程:(1)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行,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2)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2.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意义?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并且与美洲有了联系,形成不同区域性的市场;世界各地的联系交往扩大,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这是世界市场形成的第一步.
3.荷兰、英国是怎样进行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
(1)荷兰殖民扩张
背景:①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②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③ 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
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
过程: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7世纪下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结果,英国取得了荷兰的北美殖民地.此后,荷兰在欧洲丧失了大国地位.
(2) 英国的殖民扩张:
原因:① 物质基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② 根本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进的政治制度是取胜的根本原因.
③ 武力后盾: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
④ 意识形态: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特点:18世纪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海盗式的抢劫、殖民战争和贩卖黑人奴隶实现的.
4.殖民扩张与掠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有什么联系?
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5.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带来了哪些后果?
① 对殖民国家而言,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② 对殖民地而言,a.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落后
b.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③ 对全世界而言,a.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距离.
b.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
6.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1)可能性①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前提② 圈地运动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③ 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积累了大量资本④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⑤ 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2)必要性(或直接动力)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7.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重要发明
过程:纺织部门 → 动力 → 交通运输部门
发明:纺织机械——飞梭(凯伊)、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交通运输——汽船(美 富尔顿)、蒸气机车(英 史蒂芬孙)
8.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9.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成就有?它与第一次比较有哪些不同特点?
背景:① 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发生的新技术革命.② 争夺世界市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动力.
成就:① 电力的广泛应用 ②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③ 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 钢铁工业的进步.
特点:① 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以重工业部门为结构.② 多个国家同时并举.③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交叉.④ 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0.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最终形成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