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大豆历史事件

大豆历史事件

发布时间:2021-02-16 00:36:51

❶ 大豆起源于哪里

大豆起源于中国。

《 史记》里有记载,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人吃豆有几千年的历史。

大豆在中国栽培并用作食物及药物已有5000年历史,于1804年引入美国;20世纪中叶,在美国南部及中西部成为重要作物。

大豆是豆科植物中最富有营养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是蛋白质最丰富最廉价的来源。在今天世界上许多地方是人和动物的主要食物。

(1)大豆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我国大豆的分布:

按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品种类型,我国分为五个大豆主产区:

1、北方春大豆区(包括东北春大豆亚区、黄土高原春大豆亚区、西北春大豆亚区);

2、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冀晋中部春夏大豆亚区、黄淮海流域夏大豆亚区);

3、长江流域春夏大豆区(长江流域春夏大豆亚区、云贵高原春夏大豆亚区);

4、东南春夏秋大豆区;

5、华南四季大豆区。

❷ 大豆的栽培历史

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学者大多认为原产地是云贵高原一带。也有很多植物学家认为是由原产中国的乌苏里大豆衍生而来。现种植的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通过长期定向选择、改良驯化而成的。
大豆起源于中国,从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汉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3年)编的《史记》中,头一篇《五帝本纪》中写道:“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鞠五种,抚万民,庆四方。”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七》中写道:“铺至下铺,为菽”,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谈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指出:“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卜慕华指出:“以中国而言,公元前1000年以前殷商时代有了甲骨文,当然记载得非常有限。在农作物方面,辨别出有黍、稷、豆、麦、稻、桑等,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为生的作物。”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一中指出:“大豆生于槐。出于沮石之峪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于卯。”
中国自古栽培,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全中国普遍种植,在东北、华北、陕、川及长江下游地区均有出产,以长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较多,以东北大豆质量最优。于1804年引入美国;20世纪中叶,在美国南部及中西部成为重要作物。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播出去的。由于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物。

❸ 大豆有哪些历史文化记载

大豆原产中国,中国各地均有栽培,亦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中国东北为主产区,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常识农业篇。

❹ 大豆起源于哪里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大豆起源地,具有五千年的悠久种植历史。古语中称“稻、专黍、稷、麦、菽”为“五谷”属,其中的菽即指大豆,大豆的英文名称“soybean”,就是由“菽”音译而来。同时,中国还具有丰富的野生大豆分布,为利用育种技术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❺ 大豆起源于中国何地

中国是世界公认复的大豆制起源地,具有五千年的悠久种植历史。古语中称“稻、黍、稷、麦、菽”为“五谷”,其中的菽即指大豆,大豆的英文名称“soybean”,就是由“菽”音译而来。同时,中国还具有丰富的野生大豆分布,为利用育种技术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❻ 大豆的特色、历史、传说

《史记》里有记载,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人吃豆有几千年的历史。当下,大豆更是膳食指南内中规容定的中国居民每天都该摄入的食物之一。人们常吃的豆类有十余种,为什么独独大豆获得了“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等美誉
大豆 大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种子也称为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学者大多认为原产地是云贵高原一带。也有很多植物学家认为是由原产中国的乌苏里大豆衍生而来。现种植的栽培大豆是从野生大豆通过长期定向选择、改良驯化而成的。
大豆在中国栽培并用作食物及药物已有5000年历史,于1804年引入美国;20世纪中叶,在美国南部及中西部成为重要作物。大豆是豆科植物中最富有营养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是蛋白质最丰富最廉价的来源。在今天世界上许多地方是人和动物的主要食物。

❼ 大豆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古代文抄献中如《诗经》、《管袭子》、《吕氏春秋》等都有菽(大豆)的记载,当时大豆生产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诗经》有《豳风·七月》、《鲁颂·閟宫》,豳是今陕西,鲁是山东,《周礼·夏官司马》中讲豫州,并州其谷宜五种,五种包括菽。豫州在现河南境内,并州为现山西的中北部。齐桓公北伐山戎,将戎菽布之天下,说明河北、内蒙古有大豆种植。《管子·地员篇》所说“九州之土”是指江、淮、河、济四渎间的田,指的也主要是黄淮海地区。先秦时期大豆主要分布在陕西至山东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但长江以南也有大豆,《越绝书》(1世纪下半叶)记载有“已货之户曰大豆,为下物”,记载的是吴越之事(李长年,1957)。湖南、湖北汉墓中均有大豆出土,说明2200年前长江中下游都有大豆生产。《梦辞·招魂》中有“大苦碱酸”之说,大苦就是豆豉,说明当时在长沙一带已经将大豆经发酵加工成豆豉。吉林永吉出土大豆,说明东北已栽培大豆,这样中国各地到汉代都有大豆的分布。

❽ 大豆起源于我国有哪些历史记载

刘安是汉刘邦的孙子,公元前年被封为淮南王,建都于寿春。他在炼丹时,有一次错误地将石膏点入丹母液即豆浆之中,经化学变化成了豆腐。豆腐从此问世。

刘安善于游禅交僧,一天尝到了和尚们做的豆腐顿觉品味素新,决定深入研究豆腐制作方法和技术。

成立了豆腐生产作坊,培养豆腐专业生产人员,在生产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生产设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豆腐品质。同时把豆腐制作技术传授给别人,并逐渐向外地区扩散。

豆腐的制作技术在唐代传入日本,以后又相继传至东南亚以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

豆腐的原材料是大豆,而正因为我国是大豆的故乡,所以,豆制食品在我国也就率先被创造出来。

大豆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也是最早驯化和种植大豆的国家,栽培历史至少已有4000年。

大豆黑色的叫做乌豆,可以入药,也可以充饥,还可以做成豆豉;黄色的可以做成豆腐,也可以榨油或做成豆瓣酱;其他颜色的都可以炒熟食用。

由于大豆的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绿色的牛乳”等,所以在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推崇。

大豆起源于我国,从我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汉司马迁编的《史记》中写道: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鞠五种,抚万民,庆四方。铺至下铺,为菽。

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菽”就是大豆。

据考证,商代主要的农作物黍、稷、粟、麦、秕、稻、菽等,都曾经见于甲骨文卜辞之中。殷商时期就有了甲骨文,对农作物记载得非常有限,辨别出有黍、稷、豆、麦、稻、桑等字,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为生的作物。

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出土的炭化大豆,经鉴定距今已有2600年左右,为东周时的实物,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大豆。

春秋时期,菽被列为五谷或九谷之一。战国是时期,菽、粟并称,居五谷、九谷之首。豆叶供蔬食时,被称为“藿羹”。

大豆在粮食供应中的地位是与其自身特点分不开的。秦汉时期之后,旱作技术有所提高,大豆退为次要的角色,但仍为人所重视。《氾胜之书》记载:“谨计家口数种大豆”,强调多种大豆的重要性。

宋代为了在南方备荒,曾在江南、荆湖、岭南、福建等地推广粟、麦、黍及豆等。促使大豆的种植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发展也很迅速。

据《大金国志》记载,当时女真人日常生活中已“以豆为酱”。清代初期由于大批移民迁人东北地区,使东北成为大豆的主产区,产销国内外。

在大豆的利用方面,在汉代以前,大豆主要是作为食粮。汉代开始用大豆制成副食的记载逐渐增多。豆制品主要有豆豉、酱、醋。

《史记·货应列传》指出,当时通都大邑中已有经营豆豉千石以上的商人,其富可“比千乘之家”,说明以大豆制成的盐豉已是普遍的食品。

《齐民要术》还引述《食经》中的“做大豆千岁苦酒法”。苦酒即醋,说明至迟6世纪时已用大豆作制醋原料。

汉代已出现豆芽,时称为“黄卷”,可供药用,后来才用鲜豆芽做蔬菜。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还发明了豆腐。

有关以大豆榨油的记载,始见于北宋《物类相感志》。做豆腐和榨油的副产品豆饼和豆渣是重要的肥料和饲料。清代初期豆饼已成为重要商品,清代末期已遍及全国,并有相当数量的豆饼出口。

大豆除了供食用之外,还是重要的绿肥作物。我国古代对大豆的根瘤早有觉察,并在“菽”的象形字中反映出来。

《说文解字》记载:“尗,豆也,象豆之形也。”

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进一步指出,“尗”字中间的“一”是代表地面,通于上下的“丨”代表大豆植株,在“一”之上是代表茎,在“一”之下是代表根。

根左右“八”形是“当做圆点”,象征“细根之上生豆累累”的“土豆”,也即根瘤。同时还说明,“豆之根有土豆,丰年则坚好,凶年则虚浮”,认识到根瘤的多少和大豆的丰歉有关。

可以说早在3000年以前造“尗”字的时候,人们已观察到大豆有根瘤的现象。

此外,《氾胜之书》提出:“豆生布叶,豆有膏”,知道大豆在幼苗时期,本身就有肥美的养料,故“不可尽治”,即不宜过多中耕。清代《齐民四术》也说豆“自有膏润”,在中耕时“唯豆宜远本,近则伤根走膏润”。

这些记载清楚地说明,我国古代很早知道大豆本身具有养料,而且同豆根有密切关系。

对于大豆根瘤的认识,使得大豆很早就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间作、混种和套种。从《齐民要求》记载中,可看到最迟在6世纪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已有大豆和粟、麦、黍稷等较普遍的豆粮轮作制。

陈旉《农书》还总结了南方稻后种豆,有“熟土壤而肥沃之”的作用。其后,大豆与其他作物的轮作更为普遍。

大豆和其他作物的轮作或间、混、套种,以豆促粮,是我国古代用地和养地结合,保持和提高地力的宝贵经验。

❾ 关于大豆之父的小故事

大豆之父:孙寰

这是从人民网COPY的:
孙寰:“千万别叫我杂交大豆之父”
彤宇 王柏涛
5月11日,育成世界第一个商用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的吉林省农科院研究员孙寰,在刚刚开完全院“关于开展向孙寰同志学习活动”的大会之后与同事们交流。

孙寰在吉林省农科院工作的36年里,不管当工人,还是搞科研,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做每一件事。早在10年前,他在省科技厅支持下获得世界首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时候,有人就曾预测他很可能成为“杂交大豆之父”。前几年,根据他研究进展情况,有人已经开始在这样称呼他。记者就曾多次听到他十分客气地纠正:千万不要叫我什么“杂交大豆之父”。

20年前,孙寰在美国进修期间,目睹了当今的和历史上的两个大豆王国在大豆产业上的巨大差距。美国靠中国大豆品种资源和加工技术起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可以说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跨越了中国几千年走过的道路,成为霸主。

大豆产业异军突起是美国农业的一大奇迹,而奇迹的背后是全面的科技创新。当时,孙寰心里很不舒服,也有点不服气。然而,科学就是科学,不服也得服。中国大豆生产最薄弱的一环是单产低,如果能大幅度提高单产,有可能缩短差距。孙寰认为要达到这一点,种植杂交种是首选。当时他所在的美国那家实验室,大豆雄性不育研究在国际上首屈一指,但却没有开展与生产杂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如果在该领域有所突破,即可在学术上有创新,又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在这种背景下,孙寰选定了一生的研究方向———大豆杂种优势利用。回国后,他立刻开始了大豆杂优利用科学领域里的长途跋涉,虽然也有不被人理解时惆怅、失败和挫折的痛苦,但更有成功时的喜悦。在育成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之后,又实现了“三系”配套,在世界上20多个国家申请发明专利,并已获得中国和美国专利授权。杂交大豆的育成和育种技术的攻克,标志着大豆杂优利用研究进入实用化、产业化阶段。

谈到体会,孙寰说,科学家首先应有创新意识,有责任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家是创新专业队,科教兴国的重任在身。那种安于现状,满足在低水平上重复别人走过的路,不应是科学家的价值观。

还有其他的:http://www.shuangyang.gov.cn/ReadNews.asp?NewsID=5215

❿ 大豆的种植历史是什么(简单的)

大豆起源于中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
汉司马迁(公元前内145-前93年)编的《史记》容中,头一篇《五帝本纪》:“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鞠五种......。”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菽就是大豆。
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七》:商代就种植大豆。
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中谈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时指出:“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
有学者认为,中国种植大豆至今已有5000年的种植史,以长江流域及西南栽培较多,以东北大豆质量最优。
大豆于1804年引入美国;

阅读全文

与大豆历史事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