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八年级历史(下)的重点内容
中国近代政治外交史
一:近代列强对华侵略(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1、六次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5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自由资本主义思潮。要求更多的原料和销售市场
中法战争:1883-1885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资本主义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度,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
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向法西斯道路,二战爆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补充:1901-1919:美日对华侵略加剧,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欧洲列强无暇东顾
1919-1931:一战结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2、主要侵略方式
政治上:
A、侵占领土:英国:1842,〈南京条约〉香港岛,1860,〈北京条约〉九龙司地方 1898年《拓展香港界地专条》、《订租威海卫专条》强租新界和威海卫
俄国:瑷晖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以及以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共割占我国150余万领土。
日本: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后赎回)
德国:强租胶州湾
法国:强租广州湾
B、破坏中国主权(半殖民地性):
破坏贸易主权:通商口岸的开放
破坏关税主权: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马关条约中的免征内地税项,海关被帝国主义操纵近一个世纪。
司法主权:南京条约附件中的“领事裁判权”
C、干涉中国革命:组织洋枪队干涉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义和团,干涉辛亥革命和大革命。
D、扶植代理:从1901年的以华制华扶植清政府,到扶植袁世凯,到北洋军阀时期扶植各个派系,再到扶植蒋介石政府
E、直接设立机构,傀儡政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联军委员会,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联军司令部
经济上:赔款,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商品输出,掠夺资源,扩大市场
资本输出,允许在内地开设工厂,产品免征内地税(马关条约)
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中法新约)
文化上:自由传教和奴化教育(主要是日本侵华战争)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一) 农民阶级
1、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A、 以阶级矛盾为主,民族矛盾为副,反封建而且带有反侵略性质
B、 几个标志:金田起义(1851年)——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初具规模:1851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1853年)——林凤翔、李开芳北伐——秦日纲东征(全盛时期1856年)——天京变乱(转折1856年秋)——陈玉成和李秀成防御——围攻天京——天京陷落(失败标志1864年)
C、 两个文件: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但是从来真正实行过)
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不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但是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有益探索)
D、意义: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
反封建同时反侵略,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化的企图
同中国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要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有深远影响
他们的首领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19世纪中叶,亚洲出现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太平天国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
2、 义和团运动
A、 落后性:无稳定的领导核心,没有稳定的政权,没有革命纲领,只有一个口号,而且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B、 进步性:明确的反帝性质。同帝国主义的英勇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
认识:(暂缺)
(二) 地主阶级
1、 林则徐、魏源——新思想
背景:程朱理学的枷锁,民族危机的夹生,鸦片战争的失败
意义: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世界,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2、 洋务派——洋务运动:
背景:内有农民起义,外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
活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教育
破产的标志和原因: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a 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匠从中作梗
b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
c 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的巡抚总督去搞,力量分散有限
d 洋务运动仅仅希望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这是它失败的根本原因
评价: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机器生产)
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
培养一了批近代化的工人,实现了工业,军事,教育现代化的起步
为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提供了条件
(三) 民族资产阶级
1、 戊戌变法:19世纪末
背景:政治: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加剧。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产生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以及康梁维新思想
过程:1895年,公车上书(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强学会(维新派形成的标志)——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施政纲领)——保国会(资产阶级政党性质)——颁布定国是诏(开始)——6.11到9.21“百日维新”
意义和评价: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君主立宪,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主意识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 中国行不通,要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
失败的原因:客观:触犯了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破坏改革
主观: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了改良的办法,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列强,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2、 辛亥革命
准备:1894年,兴中会成立——1905年同盟会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16字纲领以及三民主义——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爆发:武昌起义——建立政权: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发展:各省响应
结果: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意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政府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也壮大起来
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失败原因: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破坏革命
教训: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
不能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不能封建势力妥协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新文化运动
背景: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
经济:在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文化:随着性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被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民主科学
后期:李大钊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
意义: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
b、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c、对5.4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d、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和改造社会的武器。
e、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f、群众基础不足,过分肯定西方,否定东方
(四)无产阶级 这个我就不搞了,一个我自己不清楚,还有老师也没多说,大家自己看着办
中国近代经济史(主要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专题巩固)
一、近代六大经济形式
1、自然经济 2、官僚资本主义3、洋务经济 4、民族资本主义 5、外来资本主义 6、新民主经济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发展:90年代初
进一步发展:1912-1919
显著发展:20世纪30年代
被改造:1953——消失1956
1、 产生:(原因和条件):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孕育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分解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有实力的商人和地主官僚投资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的刺激
(特点):革命性和妥协性并存
(影响):使得中国的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促进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使得中国阶级就够发生重大变化,产生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使得中国社会思想发生重大变化,资产阶级的思想组建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使得中国社会运动发生重大变化,资产阶级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成为革命的主要目标
2、 初步发展:19世纪世纪末 中日甲午战争后
(条件):既然经济进一步的分解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 进一步发展1912-1919
(背景:国内)辛亥革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
实业救国口号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背景:国际)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防所经济侵略(美日加剧)
(特征):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很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这就决定了民族工业部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民族资本和封建自然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使其发展都到极大的束缚
那时的民主工业是在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的空隙中,发展的,大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
(影响):在经济上,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
在政治上,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基础
在思想上,促使资产阶级思想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4、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20世纪30年代
(特点):民族工业显著发展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美国在华经济实力急剧增长
5、改造和消失:(等待整理中……)
② 八年级下册历史重点归纳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一、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
一 鸦片战争(1840.6—1842.8)
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⑵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⑶鸦片战争爆发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⑷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⑸1842年8月,中国签订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使中国丧失领土主权);赔款2 100万元(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同时也使中国丧失关税主权)。
⑹影响(危害):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⑻“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
⑼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主观上:①清政府政治腐败;②中国封建经济落后;
③中国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④清朝统治集团军事指挥失当。
客观上: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力量雄厚,科技先进。
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⑴发动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⑵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烧。
⑶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⑷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⑸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共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⑹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共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
⑺影响(危害):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帝国主义势力从沿海深入到我国长江流域。
三 左宗堂收复新疆
⑴19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和俄国虎视眈眈地想争夺新疆。1865年,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1871年,俄国还直接出兵侵占了新疆的伊犁地区。
⑵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率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于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后来,中俄两国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⑶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在新疆设立行省,有利于新疆的开发和建设,有利于西北边防的巩固。
(四)甲午中日战争 (1894.7—1895.4)
⑴日本发动战争目的(原因):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⑵黄海大战: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
⑶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⑷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进一步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和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了中国的原料和廉价的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增辟通商口岸(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使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等。
影响: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⑸《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更有利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反映了列强侵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不足,装备落后。
(五)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指奥匈帝国)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⑵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主要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严重危害):《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⑶《辛丑条约》是赔款最多的条约。
⑷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已成“洋廷”)。
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得到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本质是侵略;中国近代是一部屈辱史、斗争史。
二、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一 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⑴林则徐禁烟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⑵鸦片输入的危害:①白银外流;②银价上涨;③腐蚀封建统治机构;④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⑶青少年对毒品应持态度: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远离毒品,进行力所能及的宣传活动;依法律己,决不吸食、注射毒品;积极同各类毒品犯罪行为作斗争。
⑷林则徐的主要活动:上书道光帝,要求严禁鸦片;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强迫外商交出鸦片;虎门销烟;加强海防,积极防御。
⑸虎门销烟史实及意义: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6月25日才销毁完毕。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⑹评价林则徐: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⑴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⑵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⑶为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⑷1860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由美国人华尔统领。
⑸1862年9月,在慈溪的战斗中,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严惩了洋枪队。
⑹1864年,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
四 民族英雄邓世昌
⑴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冲锋向前,壮烈殉国。
⑵“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为了悼念民族英雄邓世昌。
五 义和团运动
⑴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⑵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奋勇抵抗,在廊坊一带把侵略军围困。经过激烈战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概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不断探索的历史。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始终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都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当然也没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也说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也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对四次近代化探索联系和区别的理解
1.联系:都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努力。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而新文化运动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以后又一个层次的学习,即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2.区别: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反对封建主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但戊戌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方式要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辛亥革命是采用暴力革命方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探索的经历: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第六课 洋务运动
1.运动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2.阶级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3.代表人物:①中央——奕欣;②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5.运动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6.运动口号:“自强”(前期) “求富”(后期) 主张:师夷长技
7.内容:⑴前期: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1861年曾国藩创办,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工业,中国近代第一个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创办,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
⑵后期: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1872年李鸿章创办),汉阳铁厂(1890年张之洞创办,中国近代第一个钢铁企业),湖北织布局(1889年张之洞创办)。
⑶筹划海防,创办海军: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时间: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⑷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京师同文馆(1862年奕创办)——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
目的:为适应中外交涉,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
8.失败根本原因: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没有除旧。
9.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军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随之破产。
10.运动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1.评价: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开端。
第七课 戊戌变法
1.运动时间:1895年~1898年(维新变法)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3.领导人物: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
4.政治主张: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救亡图存。
5.活动:⑴拉开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⑵创办刊物:《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
⑶政治团体:强学会。 形成标志:把《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机关报发行。
⑷实施变法。
6. 百日维新(又称“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维新变法高潮
内容: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思想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7.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8.结果: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而失败。
9.失败原因: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脱离人民群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顽固派的破坏。
10.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1.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③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我保证你从网络网上找到的比网络知道里问的多
④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_网络文库
链接里是你所需要的,希望有帮助,请采纳(‾◡◝)
⑤ 八年级下册历史的考点 重点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有可能这样考(此乃中华书局版):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2.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共同纲领》,在政协一届上确立(其中确立了种种,但国徽不是);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其中可能会联系西藏古代史来考);
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最可爱的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有两位代表性人物:邱少云、黄继光;
5.土地改革,颁布《土改》,将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6.一五计划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代表事物有,长江武汉大桥、长春一汽);
7.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
8.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9.大跃进和人们公社化运动都是错误的,大跃进特点是浮夸风,人们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吃大锅饭;
10.许多先进人物,如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11.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破坏民主法治(但未妨碍外交,在此期间,中国于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
12.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3.实行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开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4.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6,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7.最早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又怎加一个海南;
18.香港于1997年回归中国(殖民者是英国),澳门于1999年回归中国(殖民者是葡萄牙),都是在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下实现的,其基本条件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9.建国后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20.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求同存异”方针;
21.中国于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2.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
23.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4.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两弹一星”邓稼先;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关键词:杨利伟、第三);“863“计划;
25.双百方针,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许海峰(第二十三届奥运会)。
以上乃八下重点,知识点基本就这些了。
求采纳啊~~~
⑥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一课
第一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版中国人权民政治协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历史新纪元。
1、 时间: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2、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西藏和平解放
1、 时间: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2、 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
⑦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标: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北平)
①制定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确定了首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这次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⑴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⑵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09年中考已考)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全部获得解放。
第2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课标: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⒈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入侵朝鲜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了解)。
⒉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目的),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英雄人物: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用生命掩护部队完成收复高地的黄继光;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他们发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⒊结果:抗美援朝战争的取得胜利(标志:《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⒋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3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课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⒈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①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②土改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③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农民。④意义: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⒉国民经济的恢复:①背景: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因:长期战乱、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②政策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③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课标: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⑴背景:①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②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⑵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⑶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⑷成就: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粮、棉连年增产。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⑴制定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⑵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的形式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09中考已考)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①大跃进:是以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口号:“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结果: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结果: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原因还有: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的行为)
⑵失误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
⑶教训:正确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⑷左倾错误的纠正:①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②结果:从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1957—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事迹,激励着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⒈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中,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底,北京。
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⒋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课标: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和城市改革
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
⒉农村的改革: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县等地农民率先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尝试,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包产到户逐步完善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意义: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乡镇企业的崛起提供了条件。此后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⒊乡镇企业的崛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各地办起了大批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⒋城市的改革: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②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效益。作用:这些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⒌民营企业的勃兴: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12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兴建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尤为典型)。1988年海南省建立,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作用和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⒈(1984年)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
⒉(1985年)三个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⒊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沿岸城市开放。
⒋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①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批准中国加入。②加入世贸组织,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第13课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课标: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一、法制建设的成就
⒈法制建设的任务: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护改革成果,切实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
⒉1982年新宪法,规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⒊1986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⒋1979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作较大修订。(有效地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
⒈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发展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⒉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又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⒊新时期又制定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⒋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重点是改变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在改革中实行政企分开,同时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
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
课标: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①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②管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⒉各民族共同繁荣:①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先后跨入社会主义社会。②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实行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③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内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课标: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⒈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⑴构想: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后得到全国人大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⑵实践:①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②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③港澳回归洗雪了港澳分别被英、葡长期侵占的历史耻辱,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步骤,港澳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树立了典范,推动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国两制”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学术、文化、体育等交流日益增多。
第18课国防建设
课标: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⒈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的建立(1949年)。建立目的:巩固国家政权,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保护人民的和平生活,加强部队的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建设。
⒉科技强军:①1956年,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决策,聂荣臻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产,尖端武器取得突出成就。②6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出导弹、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③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创建。10月,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④80年代以来,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实现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成为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坚强柱石。
第19课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
课标: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⒈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与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在建国的第一年里,新中国就与苏联,印度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①1953年底,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中、印、缅三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二、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⒈日内瓦会议: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国政府代表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并对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
⒉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内容: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0课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课标: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极力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⒉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建交
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同毛泽东会见,与周恩来会谈。后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⒉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灵活务实地开展外交活动,开创了外交新局面。改善了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改善和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密切和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③中国的外交不仅在国际斗争中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而且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