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司佳得什么病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司佳得什么病

发布时间:2021-02-15 23:42:17

『壹』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生前取得了哪些成果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英文授课,注重英文原始资料的应用,出版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多篇论文 。

『贰』 司佳是什么病去世的

司佳,女,(1978年月-2020年10月12日 [1] )生于上海,2007年8月起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95级文科基地班本科毕业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2001)。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2006),期间曾前往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访问研究。曾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 of Pennsylvania)东亚系讲师,美国圣约瑟夫大学(St. Joseph's University)历史系兼职助教授。

中文名 司佳 国 籍中国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78年6月 逝世日期 2020年10月12日 [1] 毕业院校 复旦大学 学位/学历 博士 职 业 教师 专业方向 历史 发表论文数目 27篇(截至2019年7月) [2] 职 称 副教授
个人简介编辑
1978年6月生于上海,2007年8月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向。研究兴趣还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会,出版史、文化史及阅读史。多次给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学位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全英语课程教学,尤其注重在授课内容中强调中英文原始资料的解读与运用。 [2]
2020年10月12日,司佳逝世 [1] 。
研究方向编辑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近代上海城市文化
学术经历编辑
1995年由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考入复旦大学第一届文科基地班,1999-2001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师从周振鹤教授),取得历史学硕士M.A.学位。2001年获得William Penn Fellowship全额奖学金,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of Pennsylvania)东亚系攻读博士(指导教授:梅维恒VictorMair、韩书瑞SusanNaquin等),2006年8月获得该校博士Ph.D.学位。期间,2001-02年被评为美国汉尼基金青年学者(HaneyFoundation Fellow).2006-07年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讲师,并兼任圣约瑟夫大学(St.Joseph's 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2010年赴日本関西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G-COE项目博士后研究。2008年获上海市晨光学者基金;2014年获得“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 [2]
学术论文编辑
独立作者
1.Jia SI(司佳),“Treaty-Port English in Nineteenth-Century Shanghai: Speakers, Voices, and Images.”Cross-Currents: East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Review(美国《东亚历史与文化评论》,执行严格匿名评审), 6 (March 2013): 38-66.
2.司佳《邝其照与1868年〈字典集成〉初版:兼谈第一本中国人编写的英汉字典及其历史实用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149-158页。
3.司佳《传教士缘何研习<圣谕广训>:美国卫三畏家族档案手稿所见一斑》,《史林》2013年第3期,90-97页。
4.司佳(Jia SI)“Reprinting Robert Morrison’s Dictionary: Procers, Literary Audience,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Market in Nineteenth-Century Shanghai.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中国历史学科前沿》(英文原发稿),6.2 (June 2011):229-242.
5.司佳《基督教女性三字经体布道文本初探:以〈训女三字经〉为例》,日本関西大学《东亚文化交涉研究》第4号,2011年,243-252页。
6.司佳《耶鲁大学传教士档案所见清代圣谕广训方言手抄稿若干种》,日本近代东西言语文化接触研究会《或问》第21号,2011年,117-128页。
7.司佳《麦都思〈三字经〉与新教早期在华及南洋地区的活动》,《学术研究》2010年第12期,112-119页。
8.司佳《见闻、谈资与讽刺诗 ——中国洋泾浜英语在十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出版物中的流传》,《九州学林》2010年(春夏季),172-189页。
9.司佳(Jia SI)“Collecting and Collection: Local Chinese Culture in Robert Morrison’s Dictionary,”《复旦学报》英文版Fudan Journal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4 (Dec. 2009): 104-122
10.司佳(Jia SI)“Breaking through the 'jargon' barrier: Early 19thcentury missionaries' response on communication conflicts in China.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英文原发稿), 4.3 (Sept. 2009): 340-357
11.司佳《五车韵府》的重版与十九世纪中后期上海的英语出版业,《史林》,2009年第2期,6-13页。
12.司佳(Jia SI)“Life around English: The Foreign Loan Word Repertoire and Urban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the Treaty Port of Shanghai.”《复旦学报》英文版Fudan Journal(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 (Mar. 2008): 126-143.
13.Jia Jane SI, “The Genealogy of Dictionaries: Procers, Literary Audience, and the Circulation of English Texts in the Treaty Port of Shanghai.”Sino-Platonic Papers, 151 (June 2005).
14.司佳《商人、仆人、通事和十八世纪中国沿海洋泾浜英语的形成》,或问WAKUMON Journal of Studies of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6 (May 2003), 85-93,日本関西大学
15.司佳《从通事到翻译官:论近代中外语言接触史上的主被动角色的转换》,《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44-50页。
16.司佳《西方人士对汉语拼音方案的催生作用》,香港《语文建设通讯》64 (Oct. 2000): 11-19.
17.司佳《从岁时到天时:明清移民以后土著苗民之日常生活安排》,《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4期, 35-48页。
18.司佳《早期英汉字典所见之语言接触现象》,《复旦学报》2000年第3期,60-67.
19.书评Book Review. New Terms for New Ideas: Western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chael Lackner et al.中国学术, 2 (2003): 271-73.
20.书评Book Review.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Lexicon and Its Evolution toward a National Language. Federico Masini.中国学术, 2 (2002): 340-43. [2]
学术著作编辑
司佳(Jia Jane SI)Circulation of English in China: Speakers, Historical Texts, and a New Linguistic Landscape.(《英语在中国的传播:使用者、历史文本及语言景观》)VDM Publishing Group, 2009. [2]
学术会议交流编辑
2005年3月美国亚洲学年会AAS Annual Meeting, Chicago, USA, Graate Student Indivial Paper Presentation(学会评审研究生优秀论文独立发表)
2007年3月美国国会图书馆 “A Bridge between Cultures: Commemorating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RobertMorrison’s Arrival in China,” Library of Congress and University of Maryland,USA, March 14-16.
2007年12月中山大学“清代口岸城市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8年3月澳门历史学会“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Macao.
2008年7月英国爱丁堡大学新教海外传教史国际学术研究会年会, Edinburgh, UK.
2008年11月复旦大学“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9年10月香港城市大学“出版文化的新世界:香港与上海”国际学术研讨会, HK.
2010年6月四川大学“中西比较视野下的社会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0年10月日本关西大学“印刷出版与知识环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Osaka, Japan.
2011年6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Penn State University, USA “十六世纪以来的世界宗教与文化”暑期研讨班三次专题授课
2011年7月美国耶鲁大学新教海外传教史国际学术研究会年会,Yale University, USA.
2011年10月代表复旦大学外事访问团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诺丁汉大学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专题演讲两场
2011年11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印刷出版与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年12月复旦大学“新文化史与上海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年6月复旦大学“中华书局与中国近现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4年4月复旦大学中华国际文明中心工作坊“基督宗教与上海社会,1840-1949”
2014年6月The Eighteenth Asian Studies Conference Japan, Sophia University, Tokyo
2014年10月11-12日山东大学“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4年10月17-18日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承办“第二届中国翻译史高层论坛” [2]
独立承担项目编辑
1)2009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项目(2009BLS001省部级)
2)2009年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一般课题项目(省部级)
3)2008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省部级,已结项)
4)2008年复旦大学“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研究项目(已结项)
5)2008年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已结项)
6)2008年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学者项目(已结项)
7)2014年课程China: 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中国历史:改良到革命)负责人获“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立项。 [2]
学术访问编辑
2014年1-2月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访问学者,三次学术讲座
2013年9月台北中研院Academia Sinica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者,一次学术讲座
2012年8月日本関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访问学者(复旦大学人文基金资助)
2009年6-9月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访问学人
2008年7月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资料访问研究
2005年2-3月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汉学系交流访问 [2]
获奖成果编辑
2001-2002 美国汉尼基金青年学者 HaneyFoundation Fellow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谭其骧-禹贡奖”
对话司佳编辑
他山之石与他者视域——对话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司佳
以“汉学”(Sinology)一词来指称海外对中国的研究,早已约定俗成。但是,二战后美国关于中国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中国研究”(Chinese Studies) 作为一种与传统汉学完全不同的学问悄然兴起,并逐渐取代后者,成为海外研究中国的主流范式。
司佳博士自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毕业后回沪,专攻中国近代史,于美国中国学内的墙闱之争自是熟悉。记者就美国中国学发展中的内在原因和背景等问题对她进行了采访。
复旦青年:“Sinology”,最早由西方传教士创立,译为“汉学”。然而自萨义德(E.Said)的《东方学》出版以来,“汉学”一词被标上了殖民主义和欧洲中心论的标签,西方学者逐渐以“中国学”或“中国研究”来命名自己的研究领域。于是,从4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美国中国学研究,一下子被推到了国际中国学研究的中心位置。那么其自身发展的语境和背景是什么?
司佳:美国的中国学是冷战的产物,其诞生之初,受到很强的政治因素的影响。在费正清(J. K. Fairbank)之前,美国也有几所大学教授中国的古汉语,和欧洲的汉学研究相似。二战后,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对中国研究的热情迅速增长。大量基金投入进来,政府也出台政策支持相关研究,这样,几十年间,美国中国学研究高速发展,许多大学纷纷设立类似的系科,设立教席。此时的“中国学”,甚至带有一些情报搜集的性质。现在美国许多大学的“东亚研究”系,其前身就是“东方系”;与其他区域研究一起置于“国际区域研究”的框架中,配合美国战后的全球战略部署。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学研究出现学术膨胀的问题,研究质量也参差不齐。费正清曾说,他那个时代,熟谙古汉语的美国学者只有两三个。在两国敌对封闭的状态下,很多美国学者没有到过中国,也没有看过充分的中文原始材料,就写出大量学术著作。对此,如今的美国学者也有许多反省。
美国中国学有一个重要的闪光点:在内容上,它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着墨很多,和注重文化的传统汉学相比,更加实际和务实;在时间上,它更重视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历史。这可以算是在当时现实政治需要下,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研究风格。冷战结束后,国际交流正常化,中国学也研究开始走向学术化,但是这种治学的取向依旧留存到现在,并成为主流。当然,美国依然有教授古代汉语的汉学家,他们也自称是“汉学家”,以示与“中国学”家的区别。但是这些人大都是五、六十岁的上一代研究者,而年轻的研究者普遍选择了中国学研究的取向。
现在的美国中国学的研究和教育中,很重视对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化训练。如今非常出色的学者,比如孔飞力(P.A.Kuhm)、周锡瑞(J.W.Esherick),都有很好的中文能力,能够广泛地利用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史料档案。
复旦青年:越南战争以后,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发生了重大转折。1969年詹姆斯·佩克(James Peck)撰文抨击当时的主流中国学研究,遭受批评的美国主流中国学家开始进行反思,这造就了如今中国学的面貌,也造就了柯文(P.A.Cohen)、艾尔曼(B.Elman)等一大批蜚声海外的中国学家。这种转折在今天回顾起来,能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
司佳:包括柯文在内的这些学者,他们的政治立场或倾向是属于“左派”的。越南战争迫使美国人正视自己力量的局限性,看到如果美国要想随心所欲地摆弄世界,将会受到真正的制约。在我看来,这一认识给美国研究中国的史家以深刻的影响。由于戳破了美国在政治、道德、文化各方面全面领先的神话,越南战争“解放”了美国史家,使他们也许是第一次,放弃了西方的准绳与标尺,转向一种植根于中国(而非西方)历史经验之中的史学。
复旦青年:这就是所谓“中国中心主义”的发端?
司佳:是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其中的政治背景和学术对象。柯文是有政治倾向性的,他对于文革和左派的看法,都渗入了学术研究当中。更为重要的是,柯文提出中国中心主义,他所针对的是当时的学界主流,尤其是列文森(J. R. Levenson)、费正清这些将中国视为“静止的中国”、用“传统”和“现代”粗暴划线的做法。他列举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例子,指出它们虽然都是受西方冲击后的产物,但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都是中国内部的因素:复杂的社会性质、内部事务的万分火急;而西方的影响事实上被高估了。
现在国内的一些研究者,一看到“中国中心”的提法,就马上引为海外同志,其实细读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就可以看出他鲜明的学术走向。“冲击—回应”模式和“中国中心主义”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取向和角度的不同,而非质的不同;柯文的观点实际是对那种为美国战略服务的中国学研究的批评。
复旦青年:北大的罗志田教授也曾撰文指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所谓“三大高潮”、“两个过程”,实际上已经在挑战以中外关系为核心的既有研究模式,很“中国中心”了,中国学者不必再从国外引入一种“中国中心”模式。这就牵涉到了这个问题,国内史学家怎么样看待美国中国学的成果和模式?
司佳: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因为如前所述的注重现实、注重近现代的特点,其研究对象很容易与国内的研究发生交集。有时候美国学者的视角能够给我们很新颖的启发。比如“区域研究”,柯文等学者提倡要重视中国的复杂性,注重以区域、省份或地方而不是整个中国为研究单位,通过将中国从空间上分解为较小的、较易于掌握的单位,寻求各地变异的内容和程度,以期对中国整体有一个轮廓更加分明、特点更加突出的了解。将中国视为铁板一块的机械僵化做法,很多时候阻碍了我们的思路,美国学者的这种做法很能够启示我们。
在引入社会科学方法方面,美国学者也别具一格,在中国,研究历史的学者往往不了解社会学、人类学或者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在美国,绝大多数中国学的专家都能够掌握跨学科研究的手段,这是这门学科创立的时候就确立的规范。
“中国中心主义”当然是一种研究的角度,但是太多本土化倾向,会缩小我们的视野。就中国学研究的角度而言,我个人觉得置于全球史和国际关系的角度中去探讨更好。“中国中心主义”这个提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欧洲中心主义”那种傲慢的、将其他文化看成低等文化的偏见。毕竟,近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最大不同,就在于来自西方的巨大影响。交流的视野和国际的视野,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变化。这种全局意识,在中外关系的主题中,能够被更好地阐释和呈现。
复旦青年:当今的美国中国学依然呈现着繁荣的景象,有学者认为这种模式将会是国际中国学的发展方向,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司佳:在美国,中国学的研究从人数和教授席位来衡量,不能说是一门大学科。费正清的贡献,是将分散在美国各个大学历史系、社会学系的有关中国的研究,纳入到中国学的架构中,有组织统一地来研究,建成一个符合美国国家需要的学术体制。但原来的系科建制中并没有取消中国研究的教席,比如黄宗智,他就始终在加州大学历史系供职。
关于中国学的发展问题,我觉得有些人对什么是“中国的”和“西方的”关心过多,焦虑太甚了。问题是,许多年来,人们陆续把石头搬来搬去,已经很难分清到底什么是他山之石,什么又是本山之石了。就算我们可以细加甄别,分辨清楚,这样的区分也远不如一件事来得重要:那就是寻找一种新的、交流的方法来理解过去,使得对过去的思考仍然能触动现在的神经。否则,中国学只会变为老古董,其古色古香,只有一个小圈子里的学者、专家才能辨别,研究者也会越来越少。

『叁』 司佳博士的突然离世,让你想到了什么

在现在的社会当中,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许多的事情,而且我们也是会去为我们的事业所奔波的,但是我们在拼搏我们的事业的时候也是需要去注意我们的身体健康状态的,事业固然重要,但是生命价更高。据报道,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司佳女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0月11日16时46分在上海长海医院逝世,年仅42岁。 此消息一出,我们在为她感到惋惜的时候是否应该去考虑到一些事情?

结束语:其实对于很多人都是会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业上面,但是往往就是忘了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如何的一种状态的,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去将我们的注意力多多的放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上面,毕竟我们只要有着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够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

『肆』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的本科专业

大二分流可选择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和旅游管理。如果要分流到旅游管理,需要修读高等数学。同学主要分流至历史学。

『伍』 复旦历史学系女教授因肝癌去世,你了解肝癌这个疾病吗

近日一则报道引得无数人的惋惜,复旦大学历史系的女教授因肝癌去世,年仅只有42岁。这位教师是兼具美貌和智慧于一身的,曾经毕业于复旦大学硕士学位的她,还获取了国外某知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后攻读了博士,学成后归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她的才气受到了同学们及教授们的一致夸赞,就是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教授,在最美好的年华却得了肝癌,最后离世。对于肝癌,大部分人对其又有多少了解呢,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了解这个疾病:

①肝癌的诱因

肝癌分为两种分别为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引起肝癌的诱因有很多,原发性肝癌的具体病因还是尚不明确的,但是有研究发现是与长期饮酒、吃变质的食物、长期饮用一些微生物含量及细菌含量超标的水质、化学物质及遗传因素有关。继发性肝癌则指的是身体其他部位的癌症转移到肝脏上而引起的,肝癌初期并没有疼痛难忍的表现,因此很多人都不会注意,一旦发现都已经是晚期了。

总之,肝癌是可预防的,另外要保持心情的愉悦,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陆』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2020年10月11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司佳,因病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2岁。

她的英年早逝让无数人感到惋惜。

司佳于2006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2016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道称司佳教授在学术上取得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学生指导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很显然她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她几乎把自己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事业上。至于她是患了什么病,病情是否适合长期劳累有关,并没有正式的通报。

不过,这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到底人生事业和生命哪一个更重要?

若是不努力工作,真的是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是难以保证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去拼命赚钱,活着不就是为了赚钱不就是更好地活下去吗?

所以说到底是工作重要,还是生命重要?在我看来只有有工作才有有质量的生命,若是没有工作了,生命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当然了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当一个寄生虫也是不错的。但是,你必须要有当寄生虫的资本。可以说大部分人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所以说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想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若是想要过得更好一些,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来实现。

所以说工作还是很重要的,甚至有的时候是超过了生命的重要,这是作为一个中年人的我的体会。

你觉工作重要,还是生命重要呢?

『柒』 司佳是什么病去世的

新民晚报讯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司佳女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0月11日16时46分在上海长海医院逝世,年仅42岁。
司佳是上海人,1995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华师大二附中就学期间,她作为上海唯一的中学生代表出席全国学联第二十二届代表大会,并以优异成绩被复旦大学第一届文科基地班录取。她2001年获全额奖学金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留学,2006年8月获博士学位。2006-2007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亚系讲师,兼任圣约瑟夫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2007年8月起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2016年11月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
司佳去世的消息传来,她的学生、同事异常悲痛。每个人都怀念这位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的老师。
司佳的专业和研究专长是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近代城市社会史、出版史等。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工作的13年来,她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先后开设“西方中国学研究文献讲读”、“近代史研究专题讲座”、“专业英语”及全英文授课的“西方人在中国:1500-1900”等课程,注重在授课内容中强调中英文原始资料的解读与运用,训练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由知识接受转向对研究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2014年司佳教授主讲的全英文课程“中国历史:改良到革命”获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从2015年起,她负责历史学系英文硕士项目“中国历史与文化”,在外国留学生招生、培养、课程安排、论文指导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直至病发之后,还坚持完成了今年7月毕业的一位留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
司佳的研究,着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她承担了“早期新教传教士中文作品与手稿研究”“欧美视阈中的晚清上海社会文化”“旅行与影像: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的异域文化体验”等国家社科基金及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了《英语在中国的传播:使用者、历史文本及语言景观》《近代中英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涉》等学术专著,编著翻译了《近代东亚国际视阈下的基督教教育与文化认同》《中国纪行:从旧世界到新世界》等著作。

『捌』 司佳是什么病去世的

没有司佳是因什么病去世的资料。

司佳
司佳(1978年6月-2020年10月12日[1]),女,生于上海,2006年11月起担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95级文科基地班本科毕业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2001)。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2006),期间曾前往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访问研究。曾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 of Pennsylvania)东亚系讲师,美国圣约瑟夫大学(St. Joseph's University)历史系兼职助教授。[2]

中文名
司佳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78年6月
逝世日期
2020年10月12日[1]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司佳逝世
10月12日,据澎湃新闻消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司佳逝世。
澎湃 2020-10-12
快速
导航
研究方向

学术经历

学术论文

学术著作

学术会议交流

独立承担项目

学术访问

获奖成果

对话司佳
个人简介
1978年6月生于上海,2006年11月起担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向。研究兴趣还包括上海近代城市社会,出版史、文化史及阅读史。多次给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学位专业、选修课程,以及全英语课程教学,尤其注重在授课内容中强调中英文原始资料的解读与运用。
2020年10月12日,司佳因病救治无效,于上海长海医院逝世,享年42岁。

『玖』 55岁南大近代史教授陈蕴茜病逝,她患了什么病

我国学术界一个著名的泰斗陨落,在五十五岁的英年早逝,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这个学术界著名的学者,就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学衡研究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蕴茜,由于因病治疗无效,于2020年7月22日在南京最终逝世,享年55岁!

现在,请允许为这个学者的逝去默哀三分钟,然后再继续看这个学者生平的经历。

陈蕴茜教授的代表著作就是《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全书大约60万余字,论述严密、视角新颖、构思精巧,从不同侧面对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崇拜孙中山的形成与发展做了深入地探讨,借此研究民国时候精英与民众、国家与社会的多元复杂的关系。在研究孙中山符号的过程中,也揭示了国民党权力技术的灵活性、多样性与控制性;以及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过程中,国家权力的现代性建构。该书在学术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是研究民国社会代表性著作!

陈蕴茜教授热爱生活、温润如玉、待人真诚,不仅是优秀学者,也是好教师、好妻子、好学者。她的逝世,也是历史学界的巨大损失,留给了她的家人、学生、同事、朋友无限遗憾。最后,祝福陈蕴茜教授一路走好!

『拾』 如何看待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正值大好时光就去世了

在这个社会上面,一个人的事业固然的重要,但是往往比事业更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生命,虽然现在的这个严厉的社会当中如果我们不努力很有可能就会面临生存的危机,但是往往即便我们无论面临生活当中多大的危机,但是往往我们都是应该去珍惜我们的生命的,因为人的生命毕竟,只有一次。根据新闻报道,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正值大好时光,但是却英年早逝,生命和事业到底该如何选择?

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司佳得什么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