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体系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体系

发布时间:2021-02-15 19:11:12

㈠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框架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抬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抬制度

1、 夏商政抬制度的内容:

中央:〇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〇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 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抬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抬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 西周的分封:被封的请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〇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抬;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择月般的政抬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舂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〇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杈

3、西周的宗法制:

〇1内容:用父系的血缧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抬等级,巩固国家政抬的制度。 〇2特点:嫡长子继本制

〇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杈地位,有利于统抬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杈制度的形成

1、 中央集杈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荨;呈权至上;皇位世袈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杈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抬取代贵族政抬的重要标志。

2、 中央集杈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 中央集杈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ol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c_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〇3莫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抬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杈烕,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眉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镜芰:

汉朝汉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抬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莩拟和颁发呈帝诏令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杈烕,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眉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镜芰:

汉朝汉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抬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莩拟和颁发呈帝诏令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杈烕,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眉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抬制度的撗芰

1、中央政抬制度的镜芰:

汉朝汉本秦制

有所芰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 外朝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抬机构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莩拟和颁发呈帝诏令
1、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 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呈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仕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抬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政抬民主政抬

1、 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贡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抬时期

2、 特征:人民主杈、轮番而抬、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 积极作用:促迸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抬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 《十二铜表法》标志看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M查士丁尼组织编暴)标志看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 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沽、经济统抬;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抬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 〇1光荣革命:1688年

〇2《杈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杈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杈力;国会逐渐处于“同 而不抬”的地位

〇3责任内阁制:苜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抬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 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人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苜,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〇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冲;总统和国 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

㈡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回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答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

㈢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 中央机构特点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 传承开创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汉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
隋唐 承前启后,有所创新 三省六部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 路州县三级
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
清 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省府县

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结构: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00年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 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结构:
1. 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 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 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结构:
一、政制发展
1. 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一条线索: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从英国到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都建立起以议会的设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把握四个重点:一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诞生与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四是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发展。 理解一个重要观点:尽管英、法、美、德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并且议会的权力在不断发展。

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知识结构: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
2.《权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
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从人治走向法治)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
2.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3. 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
三、民主化趋势:1832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新体制)
知识结构: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
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发展:1789年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
二、联邦制的巩固
1. 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
2. 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
3.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知识结构:
一、共和国的建立
1.法国大革命
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二、政体的曲折发展
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知识结构: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意志境内各地经济连成一体
2.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
3.统一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4.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
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1. 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
2. 1919年8月,魏玛共和国建立(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 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13课 鸦片战争
知识结构:
一、鸦片战争
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清政府的变化
1.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结构:
一、 运动的兴起
1. 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
2. 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
3. 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二、 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全盛时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2. 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3. 《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会
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
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三、 天国的衰败
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第15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结构:
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爆发及经过
3.影响
4.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

第16课 辛亥革命
知识结构: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 兴起的背景
2. 兴中会的成立与同盟会的建立
3.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4. 发动武装起义
二、武昌起义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1.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2.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17课 五四运动
知识结构:
一、运动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及导火线
二、过程(两阶段,前后期的主力运动中心)
三、意义(五四精神)
第五单元
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们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革命。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权的性质

第20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结构: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
2.四月提纲
三、十月革命的过程
1.开始
2.结果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

第21课 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线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1.中国一大(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国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南昌起义(建军)、井冈山道路(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独裁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第六单元
把握一条线索: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从巩固新生政权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构成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设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总之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突出三个重点: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制度;三是“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解放台湾问题的意义。理解一个重要观点:政权的巩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祖国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线索:
一、新中国的成
1. 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
2. 新中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 《1954年宪法》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规定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 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线索: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曲折)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发展)
1.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2. 基层民主选举

第24课 祖国统一的潮流
线索: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含义)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第七单元
理清一条线索: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六起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把握三个重点: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过程及其主要对抗形成“冷战”兴起的原因和表现;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欧的联合自强、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使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当今的世界格局正处在新旧交替之中,多极化趋势加强。
形成三个观点和认识:20世纪世界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三次大的变动,每次新旧格局的交替,都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当今世界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渐明朗,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不可逆转。

第25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知识结构:
一、“冷战”的兴起
1.“冷战”兴起的背景
2.“冷战”的表现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兴起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时期的“热战”
1.朝鲜战争
2.越南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线索: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过程
3.影响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日本经济迅速腾飞的原因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含义及宗旨
4.意义
四、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2.缓和与动荡并存
3.多极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意义)
第27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时间 主要对手 外交政策 外交活动

50年代
美国
三大政策,一边倒 1.中苏友好
2.独立自主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实践)
60年代 苏、美 争取两个中间地带
70年代 苏 三个世界,一条线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 霸权主义 两个重要转变 加强与世界各国及组织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参加各种经济组织(WTO、APEC)
90年代以后 霸权主义 多边外交

㈣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人教版)2009-08-01 19:56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把国与家相结合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维系分封制,二者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
历史条件:人民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历史的推进;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郡县制: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完善;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进行统治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宰相制度:减少决策失误,制约皇权;与皇权抗衡,引发政治内乱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狭隘的城邦体制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4.产生条件:城邦狭小,公民能更直接的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追求民主权利;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更加渴望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
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独立战争: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1、○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
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
行政权 总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
立法权 国会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权 联邦法院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2、“1787年宪法”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损害。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2、《马关条约》使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大额赔款,加大人民负担;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主义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辛亥革命意义: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次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封建的革命运动。原因:巴黎和会,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被无理拒绝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历史意义: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 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2、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
国民革命失败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其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八七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的,会议清算了陈独秀右倾错误,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八七会议在我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的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它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长征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广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第16课 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作用是迟滞了日本侵略。
日本侵华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1929~1930年经济危机,是日本国内矛盾激化,转嫁危机;蒋介石围剿红军,给日本可乘之机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坚持全民族抗战;
○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课 解放战争
1、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统治中国22 年的国民党政权结束的事件是解放军占领南京。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宁的《四月提纲》(1917年4月),提出把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
“十月革命”的意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2、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施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实行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4、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回香港,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4、香港澳门回归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提高。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体现在“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倒向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
2、1953年12月,周恩来找中印双边会谈中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准则和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在日内瓦会议
5、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也叫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同: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发展民族经济。
异:指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会议的意义:加强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恢复了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改善关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1972年,刚刚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因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
4、由中国主导创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SCO)(还有亚太经合组织)。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1、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二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
3、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欧洲出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4、二战后形成的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
5、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地区的热战主要是侵略朝鲜和侵略越南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丧失;
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
历史因素:统一情结的历史渊源。
2、“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欧盟经济政治实力增强,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摆脱美国控制;
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俄罗斯国际地位提高,拥有和美匹敌的军事力量;
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提高,积极致力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美国仍然最强大

㈤ 谁有高一历史必修一八个单元的知识框架,不要太多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1课:
分封制实施的目的、受封对象,诸侯对天子的义务与在封国内享有和权利;分封制实施的影响(包括积极与消极)
宗法制:含义、目的、特点、作用.
第2课: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时间、意义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与意义.
第3课:
汉武帝、宋太祖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隋唐实施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什么?三省各自具有怎样的职责?三省六部制的实施有作用?
元朝实施行省制度的原因、目的与意义.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分别实行怎样的选官制度,其选官标准又有何不同?隋唐的选官制度实施有何历史意义?
第4课
清朝前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几代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重点是军机处的理解掌握)
第二单元第5课:
希腊地理环境有何特点,对其政治制度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简述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与意义.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有何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6课
罗马法包括哪些内容?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原因是什么?罗马法对罗马及后世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第三单元 第7课
英国《权利法案》制定的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英国议会、内阁、首相、国王的各自权利与相互关系如何?
第8课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
美国联邦政府组织结构有何特点?国会、总统之间是如何实现权力的制衡的?
第9课
法兰西共和之路漫长而艰难说明了什么?共和制能在法国最终确立起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德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背景是怎样的?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有何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19世纪70年代,法、德两国都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其各自背景各是什么?两国为何会建立起不同的政治体制?
21.结合背景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22.理解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掌握它们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23.掌握太平天国兴起、失败时间,定都天京意义、理解掌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24.辛亥革命:掌握同盟会的成立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理解其纲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临时约法》内容及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5.五四运动时间、斗争对象、主力、初步胜利的成果,意义.
26.中共成立的条件、时间、一大主要内容、中共成立的意义.
27.中共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28.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概况与意义.土地革命的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和意义.
29.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30.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四大会战)、百团大战、日军的暴行.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31.解放战争: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全面内战爆发.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意义.
3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条件、标志和意义.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时间、意义.
33.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成就.(两个会议、三大制度)新时期是如何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34.祖国统一大业: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问题能顺利解决的原因、过程、意义.
35.台湾问题是怎样造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进行了哪些努力?当今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国共两次合作分别给中国社会进步起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两次内战又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3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什么?到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70年代我国外交又取得了了怎样的新突破?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世界和平发展进行了哪些努力?
37.什么叫冷战?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38.美苏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
日本从战败国迅速发展成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近代史上发生在南京的大事,几乎浓缩了一部中国近代史.请举出近代发生在南京的大事并答出每件大事所产生的影响.

㈥ 必修一 历史 知识点框架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存在的朝代、目的、对象、受封者的权利和义务、影响、崩溃)
2、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朝代、核心内容、纽带、宗法等级、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秦的统一(时间、过程、意义)
2、皇帝制度的创立:(创立者、特点)
3、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机构、地方机构、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中央机构:(汉、唐、宋、元如何解决君相矛盾)
2、监察机构:(秦、汉、元监察机构、评价)
3、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4、地方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目的、概况、影响)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内阁制形成(背景、形成、性质、特点、影响)
2、清朝的军机处(目的、皇帝、性质、特点、作用)
3、密折制(皇帝、目的、作用)
4、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参考P24“知识链接”)
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时间,内容、影响)
3、瓜分狂潮(直接原因,瓜分开端,形式,门户开放)
4、列强侵华的几种形式: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意义)
2、左宗棠收复新疆(重要时间、事件)
3、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时间,人物,事件)
4、义和团运动:(背景,清政府态度变化,主要斗争,失败原因,意义)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原因,罪行)
2、关内关外的局部抗日(共产党、东北人民、国民党、工人学生)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5、抗日战争的胜利(背景,时间,根本原因,意义)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原因,过程,革命纲领,意义,失败原因或教训)
二、辛亥革命(准备,爆发,成立政权,颁布宪法,历史功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原因,过程,性质,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条件,一大,二大)
3、国民革命(开始标志,过程,失败,教训)
4、“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重要事件)
5、解放战争(爆发,反攻,决战)
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条件,标志,意义)
2、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1、曲折历程:(“文化大革命”导火线,标志,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2、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内容,意义)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过程)
2、实践(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3、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政策,外交方针,外交成就)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恢复联合国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1、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背景,时间,意义)
2、中美关系正常化(重要过程)
3、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标志)
2、外交成就: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
1、外交政策:(不结盟,对外开放,五项原则)
2、外交成就:(联合国,区域性国际组织)
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1、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环境,影响)
2、古代希腊城邦(城邦出现,城邦特点)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三次改革的内容,意义)
2、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主要内容,作用)
1、主要内容:(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2、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1、《权利法案》:(背景,制定时间机构,内容,目的,意义)
2、责任内阁制形成:(过程,结果,影响)
3、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二、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意义,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异同)
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2、1787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异同、代议制作用)
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通过,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P116)
3、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内容,意义)
1、《共产党宣言》(1848年发表)的主要内容:(P124-125)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P122课前提示)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1、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革命时间,政权建立,革命措施)
2、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史实(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政权建立,颁布法令)
2、历史意义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两极格局形成(冷战局面)(背景,揭开序幕,冷战表现,冷战的影响)
1、背景:
2、揭开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时间,内容,标志)
3、冷战表现:(政治,经济,军事)
4、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冷战的影响)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兴起的原因,发展表现,经济地位)
3、中国:(建设成就,国际地位)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概念,兴起标志,主张,影响)
三、走向多极化
1、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结束标志,多极化表现)
2、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㈦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体系

有两种,选一下吧。。
(1)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13课 鸦片战争
知识结构:
一、鸦片战争
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清政府的变化
1.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结构:
一、 运动的兴起
1. 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
2. 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
3. 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二、 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全盛时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2. 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3. 《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会
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
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三、 天国的衰败
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第15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结构:
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爆发及经过
3.影响
4.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

第16课 辛亥革命
知识结构: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 兴起的背景
2. 兴中会的成立与同盟会的建立
3.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4. 发动武装起义
二、武昌起义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1.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2.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17课 五四运动
知识结构:
一、运动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及导火线
二、过程(两阶段,前后期的主力运动中心)
三、意义(五四精神
(2)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鸦片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2、《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辛亥革命意义: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次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其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第16课 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作用是迟滞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坚持全民族抗战;
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课 解放战争
1、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统治中国22 年的国民党政权结束的事件是解放军占领南京。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㈧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 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 一: 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 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 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 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结构:
1.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
2. 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3. 清朝的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A.特点: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
B.影响: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1. 君主专制特点: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2.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3.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
(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
4. 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秦汉:三公制度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宋朝:削弱宰相实权(三省长官没有实权)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5. 秦至清的中央与地方机构
朝代 中央机构特点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秦 传承开创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 汉承秦制 中朝 外朝(三公九卿) 郡、国并行
隋唐 承前启后,有所创新 三省六部 道州县三级
宋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 路州县三级
元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明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
清 达到顶峰 设军机处 省府县

6.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线索,一是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二是罗马法的制定与演变。注重三个重要知识点:一是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二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是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三要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在于古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制,还是古罗马的共和制与元首制,无论是他们创造的法律制度,还是哲人们的政治智慧,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知识结构:
(一)爱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宫建筑、象形文字
2.迈锡尼文明: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尚武好战
(二)黑暗时代:300年
(三)城邦时代
1.城邦的定义:前8~前6世纪,一种国家形态
2.城邦殖民
原 因:多山多岛、人多地少;航海业发达
影 响:促进发展,开拓眼界,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自治
政治类型:贵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结构:
1. 发展历程
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
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 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
3. 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结构:
一、政制发展
1. 共和制
(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
(2)君主统治: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铜表法》
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
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一条线索: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从英国到德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后都建立起以议会的设立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把握四个重点:一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二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诞生与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是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四是德意志统一的完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发展。 理解一个重要观点:尽管英、法、美、德各国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不相同,但在形式上都建立以议会为核心的代议制度,并且议会的权力在不断发展。

第8课 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知识结构: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大宪章》:给王权设定了界限
2.《权利法案》
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
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
影响: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从人治走向法治)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成为第一任首相
2.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3. 两党制逐渐形成,首相和内阁从多数党中选出
三、民主化趋势:1832年议会改革法,扩大的选举范围,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正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9课 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美国的新体制)
知识结构:
一、联邦宪法的制定
背景:松散的州际联盟弊端暴露
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
原则: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发展:1789年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
二、联邦制的巩固
1. 1787年联邦宪法颁布后,美国建立了联邦制国家,政体为资产阶级总统共和制,但州权主义观念仍很活跃。
2. 内战结束后,美国宪法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联邦的统一。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1.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美国的两党有其截然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群众;
3.两党操纵着美国生活的政治选举。

第10课 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知识结构:
一、共和国的建立
1.法国大革命
①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
②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2.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792年9月,国民大会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二、政体的曲折发展
1.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
3.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三、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1875年1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共和国,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建立。

第11课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德意志的统一之路)
知识结构:
一、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的背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意志境内各地经济连成一体
2.统一的方式:王朝战争
3.统一的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4.统一的意义:结束割据局面,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德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专制色彩的帝国宪法正式颁布
2.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1. 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
2. 1919年8月,魏玛共和国建立(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
3. 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13课 鸦片战争
知识结构:
一、鸦片战争
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清政府的变化
1.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结构:
一、 运动的兴起
1. 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
2. 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
3. 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二、 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全盛时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2. 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3. 《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会
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
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三、 天国的衰败
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第15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结构:
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爆发及经过
3.影响
4.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

第16课 辛亥革命
知识结构:
一、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 兴起的背景
2. 兴中会的成立与同盟会的建立
3.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4. 发动武装起义
二、武昌起义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1.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2.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17课 五四运动
知识结构:
一、运动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及导火线
二、过程(两阶段,前后期的主力运动中心)
三、意义(五四精神)
第五单元
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们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革命。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权的性质

第20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结构: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
2.四月提纲
三、十月革命的过程
1.开始
2.结果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

第21课 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线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1.中国一大(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国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南昌起义(建军)、井冈山道路(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独裁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第六单元
把握一条线索: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从巩固新生政权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构成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设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总之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突出三个重点: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制度;三是“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解放台湾问题的意义。理解一个重要观点:政权的巩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祖国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线索:
一、新中国的成
1. 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
2. 新中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 《1954年宪法》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规定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 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线索: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曲折)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发展)
1.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2. 基层民主选举

第24课 祖国统一的潮流
线索: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含义)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第七单元
理清一条线索: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六起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把握三个重点: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过程及其主要对抗形成“冷战”兴起的原因和表现;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欧的联合自强、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使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当今的世界格局正处在新旧交替之中,多极化趋势加强。
形成三个观点和认识:20世纪世界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三次大的变动,每次新旧格局的交替,都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当今世界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渐明朗,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不可逆转。

第25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知识结构:
一、“冷战”的兴起
1.“冷战”兴起的背景
2.“冷战”的表现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兴起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时期的“热战”
1.朝鲜战争
2.越南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线索: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过程
3.影响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日本经济迅速腾飞的原因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含义及宗旨
4.意义
四、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2.缓和与动荡并存
3.多极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意义)
第27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时间 主要对手 外交政策 外交活动

50年代
美国
三大政策,一边倒 1.中苏友好
2.独立自主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实践)
60年代 苏、美 争取两个中间地带
70年代 苏 三个世界,一条线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 霸权主义 两个重要转变 加强与世界各国及组织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参加各种经济组织(WTO、APEC)
90年代以后 霸权主义 多边外交

㈨ 高中必修一 历史知识点

看看我给你的资料怎么样?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社会政治制度:
1、 夏朝:(1)国家政权的出现,标志:国家机器的建立(注意夏代出现凌驾于社会之 上的公共权利的相关史实)。
(2)夏朝的建立是我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 商朝:(1)内外服制度:①内服是指( );②外服是指( )。③二者关系:( )
(2)政权特点:①充满神权色彩(注意商王垄断神权的目的);②商王对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3、西周:
▲(1)分封制:①目的:巩固统治;②内容:略;③作用:巩固了统治,拓展了疆域;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注意对课本分封形势图的解读)
▲(2)宗法制:①目的:(见课本);②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是周人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a、内容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最大特点;b、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c、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即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d、 作用:(见课本);
(3)礼乐制度:要注意它与宗法制的关系及其实质。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背景:(1)春秋时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大国进行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
(2)战国时,各国竞争激烈,促使各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
(3)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强大起来的秦国结束割据混战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注意其有哪些体现)。
▲(2)措施:①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
②中央政府机构——三公九卿制(注意三公的各自职责及其这种设置的作用)
③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
▲(3)巩固或保障措施:①政治方面: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严苛细密的法律;②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货币;③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加强思想控制;④军事方面: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3、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见课本。
☆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汉武帝的集权
(1)背景:①汉初分封诸侯导致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②汉景帝采取强制削藩的措施引发“七国之乱”;③汉武帝时,国力逐渐强盛,中央有能力加强中央集权
(2)目的:强化王权,巩固国家统一。
▲(3)措施:置中朝,设刺史,颁行“推恩令”。
▲(4)作用:① 积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消极:权力过于集中带来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局面,导致政局的动荡。
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背景: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吸取前代历史的教训。
▲(2)措施:①收精兵:a、设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掌统军权;b、设枢密院掌调兵权;c、设禁军,实行更戍法,加强中央集权的力量,削弱地方势力,达到“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目的。
②削实权:a、在中央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政权;b、地方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削弱藩镇的权力;c、设通判,代表皇帝监察地方;d、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州郡长官;e、由中央派文官主持地方司法,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中央。
③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大部分收归到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作用(或影响):
①积极: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a、过分集权带来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b、军队战斗力下降;c、地方财政困难,失去拱卫中央的作用;d、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四、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及其演变
(1)隋唐时期:①三省:中书省——决策机关;门下省——审议机关;尚书省——执行机关(要注意政令的从制定到最后执行所经历的部门的顺序,并要明确政令不论决策还是最后的执行都秉承皇帝在意愿,从而体现出皇权的加强)。
②作用:三省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
(2)宋代:
①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与财政权;
②设副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③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3)元朝时期:①废三省,行一省(中书省)。
②特点:相权得到重新的扩大。
③相权扩大的影响:宰相权势过重,不时卷入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引起政局的动荡不安。
(4)明朝:①裁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归六部:a、原因:吸取元代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b、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②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③设立内阁(明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注意内各大臣权力的变化)。
(5)清朝:①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大事——皇权受限制;
③设南书房(康熙帝时)——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中央中书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
④设军机处(雍正帝时):a、军机大臣开始只参与处理军务,跪奏笔录;b、后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c、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或特点)
1、在中央: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2、与地方: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遭到削弱(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爱琴文明:
(1)含义:是指分布在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青铜器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克里特文明的特点:产生君主制国家,出现象形文字和宏大的王宫建筑。
(3) 迈锡尼文明的特点:一系列新的君主国兴起,伴之出现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及众多的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尚武好战。
2、古希腊城邦:
(1)含义:是指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2)地理环境:
① 多山少地,三面环水,港湾众多。
② 影响:a、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发达,海军力量强大;b、大规模向外进行殖民扩张,形成多中心的古希腊世界。
(3)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4)政体类型:
①划分依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力的大小。
②类型: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③古希腊城邦的实质:是城邦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5)意义: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形成过程:
(1) 公元前8----前7世纪,贵族制取代君主制,为政体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注意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
(2)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将雅典引向民主的轨道。
(3)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政体(注意其改革中的一项措施——陶片放逐法)。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注意该特点的具体体现——通过城邦的三大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
▲3、意义及局限:
(1)意义:
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和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调动了雅典人的能动性,促进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局限:
①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不同,它仅仅是对公民集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则不能享受民主权利;
②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它残忍地窒息和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三、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1、古罗马政体的演变:君主制——共和制——元首制——帝制(注意古罗马政体的演变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2、罗马法的发展:
(1)起源:早期的习惯法:它存在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损害了平民的利益。
(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
①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是过去习惯法的汇编。
②目的: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的既得利益。
③作用:内容广泛、条文明晰,使审判、量刑都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3)完善——查士丁尼法典(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①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
②意义: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它对人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成为维护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4)注意:在复习本课内容时,要联系本节教材后面的“知识链接”,并与近代社会有关知识相联系,以明确罗马法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
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它是一种间接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较之封建专制具有历史进步性,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调整了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保障人民能够享受民主和自由。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经济和谐,但它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劳动人民很少享受到真正民主自由的权利。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建立 基础:议会制度的形成 《大宪章》——限制王权的开始
13世纪 议会制度基本形成
过程 1640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背景(见下)
1688 “光荣革命”
1689 《权利法案》——议会主权,君主立宪制(一切都要由法律决定,君主没有实权,本身也要遵循法令)
意义:统治方式由人治转向法治
发展 责任内阁制 形成:18世纪前期 乔治一世
(核心) 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波尔
内容 国王退出内阁,内阁掌握实际行政权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
两党制形成P36,首相与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产生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基础——代议制民主 P36
1832年议会改革 背景: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内容:a、降低候选人和选民的财产资格;b、增加新兴工业区席位
影响:a、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b、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与选举权,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然受到种种限制)
英国议会的形成
英国议会是资产阶级议会的鼻祖,起源于中世纪,大约在13世纪中期,贵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争中获胜成立,14世纪以后逐渐分为上下两院,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又称贵族院,下议院由乡绅和市民代表组成,又称平民院。国王是议会的召集人,议会政体由此三部分组成。以后下院权力不断扩大,英国议会是在王权衰落过程中产生,对王权有着限制性作用,英国资产积极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
①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发展壮大,同封建专制制度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② 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根本)
《权利法案》的作用
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立法、司法、税收、军权等),约束国王的作为,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增强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有利于英国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内阁起源于“光荣革命”前的枢密院。“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经常召集重要枢密大臣在一个密室中商讨国家大事,故被人们称为内阁会议。后来内阁逐渐取代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乔治一世时,不懂英语,经常不主持、不参加国务会议,开创了内政首席大臣(后来称为首相)主持内阁会议、领导内阁的先例。第一位受命主持内阁会议的是罗伯特•沃波尔。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并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到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小结:从《大宪章》到责任内阁制的最终确立,英国的民主化具有连续性、渐进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民主化的实现实质上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势力力量转换的结果,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完成是民主化最终实现的最有力的保障,而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反过来又为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 北美大路上的新体制
1787年宪法 背景:松散的邦联无法满足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理论来源:欧洲启蒙思想的精华
原则: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制原则
发展:27条宪法修正案 前10条: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13、14条修正案(1861年内战)——废除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
评价(意义、局限性)
联邦制 建立:1787年,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作用
巩固:内战平定南方叛乱,维护统一,战后通过13、14条修正案
两党制 形成:联邦成立初
代表:民主党——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的利益
地位:美国分权制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两党竞争表现在政治选举上
发展:内战后基础发生变化,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实质: 两党交替上台执政至今,虽然在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上有所不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党逐渐去掉了最初所代表的不同阶级利益这一差别,自19世纪末以来,两党都演变为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执政的本质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两党制的形成:萌芽于联邦成立之初,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的政治舞台上虽然有了民主派和保守派之分,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华盛顿就是以无党派人士身份被推选为第一任总统的。
1787年宪法背景: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各州作为独立主权之邦建立起松散的联盟,保留了许多重要权力,国家没有元首,中央最高权力机构邦联国会的权力及其有限,面对一些重大问题,常常力不从心。
“分权与制衡”原则:
(1)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法律需要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才能奏效。国会拥有宣战权,对总统任命的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有审批权,在职的联邦政府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2)行政权:总统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还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宣战权虽属国会,但在一些情况下总统往往越过国会不宣而战,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有权提名政府高级官员,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可以2/3票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由于不经国会选出,总统及其内阁不向国会负责,内阁只对总统负责,美国总统的权力使联邦的行政权保持强有力的地位,美国总统是全世界最有权力的职位之一,美国政治制度被称为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3)司法权:归联邦法院,监督和解释宪法,拥有最高裁判权。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经参议院同意,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各州“自治”,拥有较大权力,州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联邦政府相同,也由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分权与制衡,州的行政首脑是州长,州议会实行两院制。
1787年宪法评价
意义:(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性质),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2)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示范作用;
(3)使美国建立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4)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和谐统一,避免邦联的松散,又防止中央权力的过分集中,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5)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
局限性:承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妇女、印地安人、黑奴没有选举权。
联邦制的作用
(1)美国不再是一个松散的众多主权州之间的联盟,成为一个真正的统一的国家:既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又有足够的权威和军队来维护国内统治秩序,应对外来威胁,巩固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
(2)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的程度的自治地位,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的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三、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法国大革命 背景: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森严
1789年《人权宣言》——制宪会议
1791年宪法 政体: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
最高权力机关:立法会议
性质: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第一共和国(1792-1804)
第一帝国(1804-1815) 拿破仑
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
共和制与君主制之争 七月王朝(1830-1848) 君主立宪制
第二共和国(1848-1852) 路易•波拿巴
第二帝国(1852-1870)
第三共和国(1870-1940)
民主共和制度建立 建立:1875年宪法 背景:帝制与共和制反复斗争的结果
政体:总统制共和国
内容:立法权——参议院和众议院
行政权——总统和内阁 P44
意义:共和体制的最终确立,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巩固:议会对宪法修正和补充 P44
三、 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背景解说:
统一前的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中世纪以来就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在拿破仑横扫欧洲大陆时代,曾经建立起莱茵联盟,后根据维也纳会议决议建立邦联,但这个邦联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各小国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有各自独立的政府和军队,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关税政策以及不同的发展水平。
统一问题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害怕革命手段自下而上推翻封建势力会把无产阶级卷入革命,不敢承担统一的领导任务,决定靠现成的封建王朝来完成统一任务。
德意志统一 背景 ①维也纳会议维持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政治分裂阻碍经济发展 (没有统一的市场,商品输出没有强大国家力量保护)
②19世纪中期经济基本连成一体
③普鲁士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④俾斯麦个人的才干和努力
过程:三次王朝战争(普奥对丹麦,普奥,普法战争)
结果:统一,但保留专制主义等封建残余
性质:民主主义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见下)
影响:P46,结束四分五裂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为扩张铺平道路
建立:1871
德意志帝国 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 政体—君主立宪制(与英国比较)
的统治 内容 P47
特点—专制主义色彩
评价
军国主义 原因:武力在统一中起决定作用
影响:在社会上影响深远,为侵略战争提供社会基础
魏玛共和国 成立:1919,魏玛宪法
特征:给予人民一些民主自由权利,但保留大量残余,民主共和基础薄弱
背景:a、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历史因素;b、经济危机打击——直接;c、纳粹党的欺骗宣传
法西斯专政 建立:希特勒上台(1932年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933年出任总理)
影响:形成二战欧洲策源地
启示: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民主改革(魏玛共和国之所以被成为“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和法西斯的上台,根源在于没有摧毁专制主义的基础,说明需要一场彻底的民主改革)
德意志统一的性质
具有双重性质:结束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实现民族的统一和振兴——民主主义运动;顺应资本主义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资产阶级革命
对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评价
(1)局限性
确立了容克贵族与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它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彻底完成。
(2)进步性
标志着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在其保护下,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 同: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国家元首都是君主,世袭和终身制。
(2) 异: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德意志皇帝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拥有实权,体现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英国的首相由议会选举中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德意志首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英国的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掌握国家主权,限制王权,德意志议会只拥有制定法律和批准预算的权力,对政府及皇帝没有监督权。

阅读全文

与必修一历史知识点体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