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七年级下册历史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金榜学案上有。
B. 初中历史总结框架图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已经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2.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
族公社时期,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建都在亳。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罕
见的青铜器。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
骨文发展来的。
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历史上称为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
5.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五霸”: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齐桓公最先称霸,因为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
革,还提出了“尊王攘夷”口号。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改革,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编制
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经过商鞅
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7.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孔子提
倡“为政以德”。他的教育思想有: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注意“因材施教”。)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8.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9.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10.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
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嬴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度量衡;修长城、御匈奴;修驰道,凿灵渠;焚书坑儒。
1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发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着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马俑,这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12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且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将西汉统治推向鼎盛。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著名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郡国学。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
隶校尉,在地方,将全国分为
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13.▲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到欧洲。因此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14.西汉前期,人们发明了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龙亭候)改进了造纸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它的出现标志者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15.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他写的《史记》是我国
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秦汉时期,气势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生动地展现出开拓进
取的精神风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6.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赤壁,大败而回。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
17.386年,拓拔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
5世纪末,北魏统治者顺应当时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了接受汉族的先文化,同时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了其他一些改革施。例如,他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8.生活在南朝的祖冲之,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
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北朝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
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
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19.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以行书《兰亭序》最出色,人称“书圣”。东晋人顾恺之流传至今的有
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北魏石窟艺术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
的龙门石窟等。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
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
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但是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
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3
.
618
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4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贞观新政;恢复和发展生
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
魏征
)
;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
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增
强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贞观新政:
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⑴改革赋役制度⑵沿袭和完善隋代的
“三省六部制”
⑶修订法令编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唐律疏议》⑷完善科举制。
5
.
武则天:
重用酷吏、
引用庶族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
勋贵旧族;
改
《贞观氏族志》
为
《姓
史录》
;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如姚崇、宋璟、狄仁杰;注重减轻农民的负担,
统治期间人口明显增长
,
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贞观遗风”
,为唐朝全省时期的到来奠
定了基础。郭沫若称她“政启贞观,治宏开元。
”
6
.★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
“开元
盛世”形成的原因:⑴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⑵玄宗个人很有才能,他重用贤能,
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7
.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定义即特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
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内容
: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P.20
作用: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
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
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
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8
.
吐蕃:
今天藏族的祖先。
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
唐中宗把
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尺带珠丹,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汉藏
两族之间的交往。
9
.▲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
其中著名的有晁衡。
P.32
唐玄宗时,
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P.33
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
国后口述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
p.34-36
10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
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路交通。
11
.赵州桥(平拱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设计者隋朝李春。
12
.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的风格:雄奇飘逸,想象丰
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称“诗仙”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的风
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代主义精神。诗的内容多位反映社会
现实生活。
后人称他为
“诗圣”
,
称他的诗为
“诗史”
。
代表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三吏”
、
“三别”
。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13
.
1127
年,
北宋皇族赵构
(宋高宗)
在南京
(今河南商丘)
称帝,
后来定都临安
(今杭州)
,
史称南宋。南宋抗金英雄有岳飞等。
1141
年,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
金送交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P.61
14.
魏晋南北朝以来,
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南宋时,
南方经济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了南方。
15
.成吉思汗的功绩:完成蒙古统一大业,建立蒙古政权,创制蒙古文字,建立一支强大的
军队。
▲
1271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2
年定都大都。他仿效中原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推行
重农政策。
元代黄道婆在制棉工具和制造方法上作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她的故乡松江地区逐渐上升为
江南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16
.
北宋司马光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元
杂剧作家重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
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17
.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延续了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使皇权达到空前强化
的程度。主要措施:⑴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廷杖制度。⑵清朝增设了军
机处
(雍正)
,
并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推行,
加强了思想控制,
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
发展。
18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有:明朝戚继光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清初郑成功
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康熙率清军两次出兵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并签署了《尼布
楚条约》保卫了东北边境。这些斗争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权益,而且为经济的发展创
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
1689
年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的主权。
19
.
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有:
1690
年康熙平定准噶尔部;
18
世纪中期平
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在伊犁等地设立将军,在西北各地设立参赞大臣,使清朝中央加
强对新疆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进行册封;
1727
年,清
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20
.外八庙和避暑山庄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
21
.
1368
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
1421
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1644
年,清军入关,顺治
帝迁都北京。北京城的构造:有三重,由外往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旧称紫禁城
现叫故宫)
。
22
.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犯,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
嘉峪关。我们现在见到的长城就是明朝时修筑的。长城时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22
.明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
,此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宋
应星著《天工开物》
,此书被誉为“
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网络全书”
。
在明朝以叙事为主的通俗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有罗贯中的《三国
演义》
(明)
、
施耐庵的
《水浒传》
(明)
、
吴承恩的
《西游记》
(明)
和曹雪芹的
《红楼梦》
(清)
。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步长篇历史小说,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
23
.
1405
年-
1433
年,
明政府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
到西洋
“取宝”
。
评价: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而且推动
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P.128
24
.★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限制上。影响:清朝实施闭关政策
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
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时期
(
1949
年新中国建立
-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
1956
年八大
—
1978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1956
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1.
▲
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
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篇章。
2
.
1951
年
10
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新中国建立初,
政府为巩固新中国政权的措施:
①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
“米粮之战”
,
全国
物价开始稳定。②
1950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
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到
1952
年底,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
P.9
③
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4
.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
)
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6.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标志着
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
.大跃进运动的主要标志是盲目求快,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大跃进和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失误的原因是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后果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共产风”等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8
.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开始的标志:
“五一六通知”
。
结束的标志: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
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影
响:
见教材
p.39
启示: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人们懂得,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
的悲剧,必须保障和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的历史转折。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全会内容:
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
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
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C. 初中历史八下的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2、开国大典:(时间、主要仪式)P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西藏和平解放
5、抗美援朝(1950年10月25日~1953年7月)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
(2)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
(3)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
(4)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
6、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
(1)原因、影响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背景、基本任务、成就、意义和影响
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3)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时间──1956年底。②意义
4、中共八大:
(1)内容:P27
(2)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年
(2)原因、表现、影响、教训
6、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雷锋。他们的主要事迹见课本P29~P31。他们的精神品质:热爱祖国、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7、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10月)
(1)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2)党的历史上最大一起冤案
(3)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
(4)教训和启示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
3、民主与法治的建设
4、改革开放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改革)
(2)“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城市的改革——重点是国企的改革
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2)十二大
(3)十三大
(4)南方谈话和十四大
(5)十五大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民族团结
2、一国两制
3、港、澳、台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
1、国防建设与成就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还有一个日内瓦会议,这个未出现在课本正文)
3、外交事业的新发展
(1)中美关系改善
(2)中日建交
(3)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3)新时期的外交事业
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可以合到一起,——新中国的科教文卫事业以及社会生活
这是人教版的 不知你要的是哪个版本 从第三单元开始完全是我自己总结的 可能不太全乎~~ 前三个单元是一个时间线,是新中国的建设问题 后四个单元是专题的形式
D. 初二历史下册各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主题结构综述】
从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至公元15世纪,是世界古代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在漫长的史前社会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被阶级社会所取代。距今五六千年前,在亚非的大河流域、欧洲的希腊和罗马相继诞生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出现了国家,进入了奴隶社会。在奴隶制度衰落和崩溃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以发展和确立,社会经济和文化缓慢地向前发展。
在世界古代史时期,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古代文明为近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人类文明出现到15世纪,亚洲、非洲和欧洲之间的接触和交流逐渐加强,而美洲和大洋洲则与亚洲、非洲和欧洲处于基本隔绝的状态。
【基础知识识记】
第一单元
1、人类的形成和最初的人类社会
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其中“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三大主要人种:黄种、白种和黑种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出现氏族。
2、亚非古代大河流域文明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
3、西方古典文明之源
雅典城邦的繁荣: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时,雅典达到全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罗马共和国的兴亡:罗马共和国通过三次布匿战争打败地中海西部的迦太基,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罗马进入帝国时代。罗马帝国前后约500年(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与同时期的中国秦朝和西汉一样,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第二单元
1、大化改新:前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大化改新,成为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并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至632年他去逝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西欧封建社会: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宫相实行改革,对贵族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罗马教廷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地主,也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西欧城市的再兴:10世纪始,西欧出现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法国琅城市民城市自治权的斗争最典型。
5、拜占庭帝国灭亡:15世纪末,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占领,延续千年之久的拜占廷灭亡。
第三单元
1、希波战争:指的是前五世纪时,波斯帝国发动的三次出征希腊的战争,以希腊取得胜利告终。
2、亚历山大大帝东征: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出兵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3、罗马帝国的扩张:经过多次侵略战争,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疆域达到最大规模。
4、“阿拉伯数字”: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阿拉伯人改造之,并将其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5、马可·波罗:13世纪意大利人。在中国生活游历17年。《马可·波罗行记》记述其东方经历和见闻,在欧洲广为流传。
【能力情感价值】
1、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世界上的文明虽然各具特色,但作为创造文明的人,却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一个人首先应该爱他的祖国,但这种爱国情感应该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它必须建立在人类的和平与友好等共同的利益基础之上。倘若背离了这个基础和前提,那么这种爱国情感就会变成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日本人和德国人的狂热情绪。
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极不健康的民族情感,是对人类和平的威胁,甚至是人类的公害。而国际意识和世界主义精神是一个现代文明民族和个人所应该具有的观念和意识,是一个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高尚修养。
2、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拜占庭帝国为恢复过去罗马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此后,日益衰落下来;再有就是在它辉煌的时候,它在卓越中洋洋自得,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封闭保守。
(2)启示: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今天,这种启示对我们尤为重要。
3、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精神文化的交汇更新及由此而带来的人们在生活质量上的提高与内容上的丰富。同时,这种交往活动也确实对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我们要坚持和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流,力避冲突,为世界大团结而努力奋斗。
【总体结构综述】
14-16世纪,欧洲出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此,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近代社会。16-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先后冲破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宗主国的控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治统治。
【基础知识识记】
文艺复兴运动 14-16世纪欧洲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发掘和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掀起了一次思想文化运动,称为“文艺复兴”。为以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理论上、价值上和道德上的基础。
但丁和《神曲》 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著有长诗《神曲》。
达·芬奇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多才多艺,代表作品有《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被恩格斯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他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三杰”。
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巨匠,被认为是古往今来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开始,追求财富的欧洲人梦想去东方发财,开始了一系列的海外探险活动,开辟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学说,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但是,它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将世界带入资本主义发展时代。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492年,哥伦布率船队从西班牙向西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年爆发了反抗斯图亚特王朝的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最终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专政统治,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权利法案》 1689年,为了限制王权,英国国会制定了《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制约。由此形成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美国独立战争 1775年-1783年北美13个殖民地人民进行了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打碎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桎梏,实现了北美殖民地政治上的独立,大大解放了北美殖民地的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独立宣言》 1776年在北美第二届大陆会议上通过,它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1787年美国宪法 1787年制定,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华盛顿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
法国大革命 1789年7月14日,愤怒的巴黎人民攻陷了巴士底狱,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极大影响。
《人权宣言》 1789年颁布。它宣称人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些原则在反封建斗争中起着巨大的号召作用,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2年法国废除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国。罗伯斯庇尔等人掌握了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打退了外国军队的进攻,平息了国内叛乱,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拿破仑·波拿巴 法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1769~1921)。拿破仑1799年11月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掌握政权后,为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颁布了《法典》,还展开大规模对外战争。1812年拿破仑对俄战争失败,帝国开始崩溃。经历了莱比锡战役的失败后,1814年拿破仑退位,法国封建王朝复辟。
【能力情感价值】
⑴通过对文艺复兴及主要人文学家的了解,知道人性的张扬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从他们的作品中体会世界文明的伟大成就,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⑵了解欧洲航海家的探险历程,认识开辟新航路需要必要的知识、技术条件,更需要勇气、决心及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习哥伦布敢于打破陈规,坚持向西航行,从而发现新大陆的创新精神。
⑶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的了解,懂得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信心、勇气和力量。懂得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进步。懂得任何个人、阶级和政党必须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⑷通过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认识落后地区、民族的人民,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持不懈,就能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赢得民族和国家的新生。华盛顿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和政治家,他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并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⑸通过对《人权宣言》基本内容的学习,理解人权的本质,培养尊重人权、维护人权的意识。
⑹认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性质:拿破仑对外战争既有反干涉、反侵略的正义一面,同时又具有侵略、掠夺的非正义一面,与英国的争夺还具有争霸战争的性质。
【总体结构综述】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落后的亚非拉地区大肆殖民扩张。在先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面前、在强大的殖民者面前,亚非拉人民同他们进行了殊死较量。印度民族大起义、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就是他们发出的怒吼。
【基础知识识记】
三角贸易 殖民者首先从欧洲带着廉价工业品到非洲掠夺黑人,然后横渡大西洋降他们运到美洲充当奴隶,再带着换取的金银回到欧洲。三角贸易给欧洲殖民者带来了巨额的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使非洲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
“日不落帝国” 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强国。号称“日不落帝国”。17世纪开始在印度进行殖民活动,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殖民侵略。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逐步蚕食印度的土地,掠夺当地的财富。克莱武率领军队侵占了孟加拉,将当地洗劫一空。英国利用在殖民地掠夺的财富,发展国内工业生,英国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8~19世纪,受美国和法国革命影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拉美地区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玻利瓦尔是运动中的杰出英雄人物。1816年以后的十年间,玻利瓦尔率军英勇作战,横扫南美大陆的西班牙军队,被誉为“南美解放者”。葡属殖民地巴西在独立运动影响下也宣布独立。到19世纪30年代,除了古巴外,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结束。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
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59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大起义。起义席卷了印度中心地区的许多地方,许多封建王公也参加了起义,成为起义军领袖。章西女王是其中杰出的女英雄。她率领义军奋力抗击英军,最后壮烈牺牲、印度民族大起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能力情感价值】
⑴通过“三角贸易”的学习,了解贩卖黑奴获得巨额利润是殖民者获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了解英国殖民扩张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的本质。
⑵体会玻利瓦尔领导殖民地国家和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精神。了解印度人民反抗英军的斗争历程,叙述章西女王的应用事迹,体会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历史正义感和热爱和平的观念。
【总体结构综述】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19世纪中期,美国通过南北战争,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巩固了统治;俄国和日本各自通过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基础知识识记】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独立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与南方种植园经济矛盾重重。1861年,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美国总统,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线。4月,南北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南方准备充足,北方节节失利。1862年 ,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调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革命积极性,扭转了战局。1865年,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通过这次战争,美国消灭了奴隶制,维护了统一,形成统一市场,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但是种族歧视现象仍然存在。
林肯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1809~1865)。他领导了美国人民进行了一场维护进步和统一的正义战争,平定了南方奴隶主的叛乱,消灭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2年美国内战中颁布。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黑人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广大黑人欢庆解放,踊跃参军。北方军队得到雄厚的兵源,为胜利提供了保证。
《宅地法》 美国政府于1862年颁布,规定凡连续耕种国有土地5年的农户,只需缴纳规定的证件费,即可获得160英亩国有土地的所有权。该法案使大批贫苦百姓获得土地,从而加速了美国西部开发的进程。同时激发了人民的革命热情,使南北战争中的北方很快扭转战局,获得最终胜利。
俄国1861年改革 19世纪中期,由于农奴制的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社会危机严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于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可以向政府购买“份地”,这实际上是对农奴的剥削。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是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从1868年起在日本明治年间发生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这次改革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能力情感价值】
⑴通过对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原因和它在美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认识,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基本观点,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
⑵通过林肯的认识和了解,学习他个人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⑶认识到1861年改革是沙皇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次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⑷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认识到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做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中考试题解析】
例 [2005年湖北黄石中考题]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却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变成另一种东西。 ——林肯1858年的一次演说
请回答:①材料中“一半奴役一半自由”分别是指什么?
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内战的必然性。
③美国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它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解析:①美国独立战争后,南方和北方都迅速发展起来。南方是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北方是资本主义经济。南方使用大量奴隶劳动,北方则是自由雇佣工人。南北双方围绕奴隶制存废的问题,矛盾不断升级。林肯所说的“一半奴役,一半自由”就是指当时的这种情况。
②战前,南北双方的矛盾已经很尖锐:北方需要在南方销售他们所生产的工业品,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而南方则主要从英国输入工业品;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南方为它提供工业原料,希望南方成为它的原料产地,而南方宁愿将棉花等工业原料输往英国以换回其所需要的廉价工业品;因为南方需要向欧洲输出原料,从欧洲输入廉价工业品,所以他们希望降低关税。而北方从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角度出发,希望提高关税;南方使用奴隶劳动,将大量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北方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随着“西进运动”,美国领土不断扩大,南北双方为了新州里奴隶制度是否合法的问题争执不下,使得本已尖锐的南北矛盾更加激化。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总统,南方认为自身利益无法保障,蓄谋叛乱。美国面临分裂的危险,战争不可避免。
③美国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废除了奴隶制,维护国家统一,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克服了分裂危机,避免了遭到外国侵略,重新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为日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奠定了基础。
E. 历史知识框架 初中的
打开第一个专 下载属
http://www..com/s?wd=%B3%F5%D6%D0%C0%FA%CA%B7%BB%E1%BF%BC%D7%DC%B8%B4%CF%B0%A3%A8%BA%AC%B4%F0%B0%B8%A3%A9
F.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各单元知识结构图
1、古代亚抄非文明:
(6)初中历史知识框架图扩展阅读: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各单元知识结构图好处:
1、知识结构图能提高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知识结构图本身是对历史知识的再建构,是对整节课的一个整理过程,通过简易的结构图能建立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知识结构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知识结构图脉络清晰,在整理知识结构同时可以调动与学生参与,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知识结构图能帮组学生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学习中得难点,往往是学生不容易弄懂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以及史实所放映出的实质它们之间的联系。
G. 我要完整人教版初中历史知识框架
七、八年级中国古代史
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四单元
H. 初中历史知识网络结构图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 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著作、制度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历史线索等。其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另外,大家还要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课本应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逐段写出小标题。知道各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能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写出教材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进行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搞清历史的发展是怎样一环套着一环,搞清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
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五、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设法记牢。什么是重要的历史内容,就是历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对教材做出评价。这是对读书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应该大胆质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正确的东西就比较容易记住。
(10) 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