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京市会考科目
高二上1月考物理来 化学 地理 历史
高二下6月末考生物源和政治,还有通用技术(笔试+上交作品)
高三上1月考语文数学英语
高三下4月体育
这是统一会考,无论是否通过,你参加考试后都不用再学非高考科目
例如某理科生参加高二上的会考,地理没过,其他三项过了,那他以后也不用统一学地理和历史,地理需要自己努力学习参加下次会考
❷ 高中历史会考的提纲
必修 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单元概述
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经济由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组成。由于受重农
抑商政策的影响,农业和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商业发展却曲折艰难。
2、土地制度的演变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演变,而生产关系的演变又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
在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在奴隶社会为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
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二、考点整合
1、中国古代早期农业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2、小农经济的含义、形成的条件、基本特征及作用
含义:小农经济是指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
家基本生活的需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特征: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③生产的主要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作用: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
权的安危。
3、中国古代冶铸、制瓷、丝织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
① 冶金业: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春秋战国,铁农具大量推广。西汉时期的高炉炼铁、炒钢技
术,东汉时期的水排以及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
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 制瓷业: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东汉出现成熟的青瓷,北朝出现成熟的白瓷,唐朝南青北
白两大系统形成,宋朝出现五大名窑,元朝景德镇窑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
花的青花瓷,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
③ 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
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货品。明清
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丝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
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4、商人、交子、商帮
“商人”:源于商朝人善于经商而得名。
“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北宋。
“商帮” 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的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
① 彻底打破“市”“坊”界限
②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③ 草市更加普遍
④ 出现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6、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①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原因:生产力低下)
② 夏、商、周时期: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实质:国王为代表的贵族阶级土地所有制 )
③ 春秋时期:私有土地出现,土地兼并严重,井田制遭破坏,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
开始建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小农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
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④ 封建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北魏—唐朝:均田制;明清: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但封建
社会不能摆脱土地兼并的命运。
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7、“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及评价
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于战国时期,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为大多数统治
者所奉行的一项基本政策。
目的:为了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评价:
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由于商业的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
权统治,所以重农抑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但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重
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成了主要方面,它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
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8、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根源是封建的自然经济。
影响:
消极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不利于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
阻碍生产力进步,从而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成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
积极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在当时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
第 二 单 元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市 场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一、单元概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时间 相关事件 阶段特征
15、16 世纪 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7、18 世纪 早期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19 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 世纪末 20 世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最终建立起来
20 世纪 90 年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 经济全球化明显加速
二、考点整合
1、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航海家
① 1487--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葡萄牙王室支持);
②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西班牙王室支持);
③ 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经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葡萄牙王室支持);
④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绕过美洲南端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环球航行(西班牙王室支持)
注意:美洲是以航海家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而不是哥伦布
(同学们要充分利用地理知识和历史教材上的地图从宏观上和空间上了解新航路的开辟)
2、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地理大发现开始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
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
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
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3、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的时间和标志
18世纪中期,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4、早期殖民侵略带来的后果
积极影响: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等国进行的早期殖民扩张一方面为西欧资本
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血腥财富和巨额的原始资本,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宽,也促进
了技术革命的到来。
消极影响:给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由于被
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上亿的人口,巨
额的财富被掠夺。
5、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工业革命的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
6、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积极影响:(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使资本主义经济制
度取得了统治地位。
(2)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们开始懂得享受机器时代的工业文明的成果
(3)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
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斗争不断;
(4)改变了人口的流动方向,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5)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6)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消极影响:工业革命也带来了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人口猛增
(所以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同时还给广大的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
7、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应用(显著表现):①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②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出现;
内燃机: ① 内燃机、柴油机的诞生,②发明汽车、飞机;③内燃机车、远洋轮船发展;
化学工业:①从煤、石油中提取各种物质作为化工原料,②炸药、塑料、人造纤维等开始使用;
传统工业:炼钢技术的进步;
新型通讯:电话、有线电报、无线电报。
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 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②生产结构:规模扩大,轻重工业比率变化;
③生产关系:垄断组织形成;④国际关系: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⑤生活方式:日常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
消极影响: 环境污染:污染进一步加重。
9、垄断组织的出现:
(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这些新兴产业生产规模很大,资本需求
日益庞大,因而导致垄断组织产生。
(2)方式:兼并或联合。部门:最先出现在新兴工业部门和钢铁工业。
(3)评价:积极——垄断组织有利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有利于技术改造、有利于
管理的科学性提高、有利于增加生产的计划性。总之,有利于生产力
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消极——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资产阶级
政府也被垄断资本家所控制,垄断资本主义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掀起瓜
分世界的狂潮,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
10.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相同点:① 两次工业革命都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们进入了“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们进入了“电气时代”;
② 两次工业革命都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工厂模式的
资本主义,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
不同点: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来源于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
工业革命来源于科学研究,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② 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在英国进行,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美德等几个国家同时进行;
③ 两次工业革命的起始行业也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纺织业等轻工业,而第二
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能源等重工业。
第 三 单 元 近 代 中 国 经 济 结 构 的 变 动 与 资 本 主 义 的 曲 折 发 展
一、单元概述
(1)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一览表
主要措施 具体内容
创办军事工业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创办民用工业 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筹划海防 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培养新型人才 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
时间 阶段特征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
19 世纪末 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 短暂的春天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较快的发展
二、考点整合
1、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内容:第一阶段:19世纪60-70年代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
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
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第二阶段:19世纪70-90年代 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其中主要有李鸿章
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筹
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举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影响:进步性: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
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局限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最后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机器生产)
特别注意: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封建社会、手工生产)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 世纪末、一战期间以及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得到发展的原因
在19 世纪末发展的原因: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在一战期间发展的原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扫除了一些障碍;
(短暂的春天) 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③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④有识之士倡导“实业救国”。
⑤中华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开“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注意: 前期发展较快,后期不断萎缩)
4、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处于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之中,再加上后来官僚资本主义压迫,这三座大山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动荡之中、资金、人才、技术落后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
第 四 单 元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的 道 路
一、单元概述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
时 间 成就(或失误) 阶段特征
一五计划期间 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社 会 主 义建设 的起步
二十年曲折发展
(1956—1976) 受 1958 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影响,经济出现了严重挫折;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社 会 主 义 探 索 在曲折中前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确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新时期
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 21 世纪初基本建立 进 行 中 国 特 色 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考点整合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和主要成就
时间:1953-1957;
主要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 50-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正确探索与失误的主要表现
正确探索:①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地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1960-1965年进行的国民经济调整,提出了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62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65年国家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取得重大成就。
失误: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并称“三面红旗”。“大跃进”片面要
求大办工业、农业。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
严重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
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
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
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两者的历史教训,很多同学把它们混为一谈。
其实前者是发展生产力,后者是调整生产关系。大跃进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
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它留给我们的教训是发展经济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人民公社化则
是追求所有制越大越公越好,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人民群众建
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它给我们的教训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两者相同的教
训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国情)
3、20 世纪 50—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和教训
经验: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
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并且在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
教训:① 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②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⑤ 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
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⑥ 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
4、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上: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做出工作重心转移的伟大决策;
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 ①是建国以来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②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和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
③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在这次会议上开始形成。
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5、如何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地位: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实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项制度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仍然
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民集体所有,只是把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交给了农民。
意义: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
经济的发展。
(注意:同学们容易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解为由公有制变成了私有制,其实
这项制度并未改变土地所有制,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是把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交给了农民而已)
6、“南巡讲话”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2 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 “南巡讲话”,
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和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我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
1980年国家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定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8、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
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 五 单 元 中 国 近 现 代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一、考点整合
1、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①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传入中国;
②近代中国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和生活方式;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④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⑤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⑥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2、我国航空事业、电影事业开始起步和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
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性事件: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的事件: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
中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电影比电视出现要早)
3.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它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
活的节奏;当然也带来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影响。总之,它们的影响是全方位、全方面的。
4.互联网的兴起和影响
兴起:报纸、广播、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候,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影响: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当然互联网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不良信息、利用网络进行犯罪、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良影响
第 六 单 元 世 界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政 策 的 调 整
一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
时 间 主 要 政 策
19 世纪 “自由放任”政策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 国家干预经济
二战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二、考点整合
1、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②具体原因: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出现的经济繁荣发展中贫富差距拉大,限制了社会实
际消费能力的增长;美国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
盲目的股票投机活动造成金融市场不稳定
③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即生产能力远超过消费能力
2、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①波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达四年之久;③破坏性大。
影响:①经济危机加深了各国的社会危机,为摆脱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寻找出路,美
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②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美国经济危机席卷全世界的原因:世界市场的作用)
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影响
主要内容:①整顿金融体系: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的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
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②工业方面: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
引起生产过剩(核心措施);
③农业方面:调整农业,政府通过补贴等手段来压缩农业产量,调整农产品结构,
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④社会福利方面:加强社会救济,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扩大内
需,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⑤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
影响:①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
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时期。
(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与完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
模式。注意:罗斯福新政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危机,它不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
4、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主张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
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5、美国的“新经济”概念
①含义: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
在这种经济中,对创造财富和工作岗位起关键作用的是思想、创新的技术被应用
于经济的各个部门的程度,知识与他们创造价值的大小直接联系在一起。
②影响:这种经济推动了美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长达 10 年的持续增长。美国一
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这一概念由此问世。
第 七 单 元 苏 联 的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一、单元概述
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
探索过程 背景 主要内容 结果或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不掌握 不掌握 引发了严重的经
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
和政治危机
②1921 年苏俄一个
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本国或外国资本家私
营经营
③允许自由贸易
④废除实物配给制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
积极性
②促进了经济的迅速
恢复
③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斯大林模式
不掌握 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
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见重难透析
赫鲁晓夫改革
(1956-1964) 不掌握
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失败
勃列日涅夫改革 不掌握 不掌握 不掌握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掌握 不掌握 导致苏联解体
二、考点整合
1、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主要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
工业方面:由单一的公有制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流通方面: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恢复商品贸易和商品交换;
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影响: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
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实质: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
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2、“斯大林模式”的概念和历史功过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一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特点: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❸ 2009年北京历史会考说明大题及答案 急急急急急急
71.法律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政治文明历程中一个重要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公元前五世纪的罗马,12铜表法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在的,债券人具补之,压到其长官面前,申请执行,此时如债务人仍不偿还,又无人为其担保,则摘全人,得将其压至家中,系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15镑,愿轻着自便
上述材料体现了罗马法什么原则?如何认识这一原则的作用?
答: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调整生活和经济中的纠纷
(2)19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法学家耶林认为“罗马曾3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
材料中的 “第三次征服”是指什么?如果你要了解罗马法“第三次征服”的具体情况,你可以翻阅近代哪些法律文献?
答: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美国1787年宪法等等
72。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
(1)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是“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五四运动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答:五四运动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商人也参加了爱国斗争;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1949 《共同纲领》 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1982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推进了新时期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73.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殖民者进行了长达400年的罪恶的黑奴贸易
(1)黑奴贸易又称"三角贸易",一举地图描述"三角贸易"的过程
答:殖民者携带武器和廉价的工业品从欧洲出发,在非洲获取大量的黑奴,将黑奴运往美洲,换取蔗糖.烟草.黄金.白银后回到欧洲
(2)简要分析黑奴贸易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作用
答:大量的财富流入欧洲,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简要分析黑奴贸易给非洲带来的严重影响
使非洲丧失大量的人口,严重的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
75.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的过程
答:长期的殖民掠夺和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将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变成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如何解体的?
答: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或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失败,计划经济体制解体。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简要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答: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邓小平提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6。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社会秩序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一切立法体系最终可以归纳为两大目标:即自由、平等。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
学习法国史时,一位同学设计了角色扮演,其情境:18世纪的法国,一位发迹的工厂主不甘心当“无套裤汉”,喘着贵族服装出现在社交场合,被伯爵嘲讽,拳脚相加。今天看来正当防卫的工厂主,被以伤害他人和破坏公共秩序罪诉至法庭……。
结合上述材料、教学情境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政治制度的角度,说明18世纪前期法国社会秩序的状况。
答:法国君主专制制度保护下的等级制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你认为工厂主和伯爵冲突的历史场景符合法国的历史么?说出你的理由
答:符合。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习俗上挑战封建等级制度的表现
(3)如果你是工厂主的辩护律师,请结合材料中卢梭的观点为工厂主写出一份辩护词
解析:辩护词可从启蒙思想的理性之光照耀法国,自由平等的观念日益为社会认同谈起
77.今年是世纪伟人毛泽东诞辰105周年,历史小组举办了学习纪念活动,并先全班同学提出了问题,征集优秀答案.
问题一:上海中共一大会址解说词引用了毛泽东的名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答:首十月革命影响,李大钊、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代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来,中国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问题二:到井冈山旅游,当地导游说:“如果说上海把马克思主义接到中国,那么我们井冈山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说出你的理由。
答:赞同,上海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第一个农村根据地。毛泽东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伟大创举。
问题三:老照片解说词: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宣告:“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毛泽东这句话的理解。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完成了民主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一扫百年耻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最佳答案哈哈
❹ 北京历史会考难吗
放心啦 会考不会为难你的 把发那个小本本背背就没问题了 分儿出来会比你想象的好~
❺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总结
为了获取成功,你必须努力学习。笔者认为历史复习至少六遍:第一遍,是高二下学期为历史会考而准备的。这一次的复习与以前差不多,就是逐字逐句看,一个个知识点的背。记得当时背中国近现代史,看一个小节就得花上一两个小时,对史料不熟,由此可见一斑了。第二遍,是在高三开始。这一遍的复习比起第一次无太多变化,只是看的速度快了一些,有时先把一个整章快速浏览一遍,有个整体印象,再细背下去。第三遍,是在高三第一学期末,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接触了一些高难度的问题,因而决心要将知识整理成体系。第四遍,是从第二学期开始,主要也是着眼于线索的整理记忆即纵向整理,理清各围历史发展脉胳,各个事件之前因后果。又整理不同历史阶段,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进入垄断后各国情况之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及产生原因,又如一战前后民族解放运动之异同等等,这是横向整理。这样厚厚的几本历史书就被穿连成了一个有经有纬的网络。
在整理中,为节省时间,并不写下全部内容,只写出主要框架、思路、要点。复习时就将沿着框架进行,从而打破了历史书原有的编辑体系,在整理中,还可锻炼几种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高考时间有限,为争取最多的分数,答题要答出要点、提炼出观点,而不是不加分析的原始史料罗列;分析判断能力——事件之前因后果,任何事物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背景;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从各个方面分析两种事物的异同,等等。第五遍,是在第二学期中期,这次又回到课本上,加深课本在头脑中的印象,主要过程是:按块复习,有时包括几章的内容。先背标题,从章列节到黑体字,再往每个标题下填补内容,背完之后合上书,在脑子里回忆一下,看是否能记清标题,看是否能记住标题下的要点和大致内容。最后一遍,是临高考前,主要将课本逐字逐句看了一遍,旨在查阙补漏,是属于收尾工作了。这样在一年时间里,平均两个月,将历史彻底复习一遍,每一遍复习结束就着手计划下次的复划。而在两个月内,由于要与遗忘作斗争,往往是背了的东西隔几天再温习一遍。这样的历史复习就是经历从点到块到面,然后又删其旁枝,留下一个主干分明的网络。
祝您历史学习愉快!
❻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北京地区的 急用啊、谢谢了,我基础不太好。高一几乎就没学过,可是要会考了啊,谢谢
运动的描述
1.内容标准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例1 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例2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3 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4 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例5 通过史实,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活动建议 (1)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从中了解空气对落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例1 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用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如获得弹力或减缓振动等)。 例2 制作一个简易弹簧秤,用胡克定律解释其工作原理。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3 研究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在不同夹角时的合力大小。 (4)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例4 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像,根据图像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 例5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5)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例6 在等式 中给定k = 1,从而定义力的单位。 2.活动建议 (1)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的事例。 (2)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失重与超重。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4)通过听讲座、看录像等活动,了解宇航员的生活,了解在人造卫星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尝试设计一种在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方案。
共同必修模块物理二
(一)机械能和能源 1.内容标准 (1)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理解功和功率。关心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 例1 分析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力所做的功。 例2 分析汽车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的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例3 用打点计时器或光电计时器探究恒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例4 从牛顿第二定律导出动能定理。 (3)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4)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 (5)了解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式的能量。知道能量守恒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自然规律之一。 (6)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例5 评价核能为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可能发生的问题。 2.活动建议 (1)设计实验,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 (2)通过查找资料、访问有关部门,收集汽车刹车距离与车速关系的数据,尝试用动能定理进行解释。 (二)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1.内容标准 (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例1 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的轨迹。 (2)会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向心加速度。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 例2 估测自行车拐弯时受到的向心力。 (4)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活动建议 (1)通过查找资料,对比实际弹道的形状与抛物线的差异,尝试做出解释。 (2)调查公路拐弯处的倾斜情况或铁路拐弯处两条铁轨的高度差异。 (三)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1.内容标准 (1)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例1 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未知天体的事实,说明科学定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作用。 (2)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3)初步了解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知道相对论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 (4)初步了解微观世界中的量子化现象,知道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5)通过实例,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就,体会经典力学创立的价值与意义,认识经典力学的实用范围和局限性。 例2 了解经典力学对航天技术发展的重大贡献。 例3 了解重物下落与天体运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6)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物理学的进展对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 2.活动建议 (1)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 (2)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前景的资料,写出调查报告。 选修模块 选修课程是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的。在选修课程中既考虑了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又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既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不同模块,又考虑了不同模块的相互联系和共同要求。
选修1-1
(一)电磁现象与规律 1.内容标准 (1)用物质的微观模型和电荷守恒定律分析静电现象。认识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通过实验,认识电场和磁场,会用电场线、电场强度描述电场,会用磁感线、磁感应强度描述磁场。知道磁通量。 例1 用电场线描绘两个等量异种点电荷周围的电场。 例2 用磁感线描绘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3)了解奥斯特、安培等科学家的实验研究对人们认识电磁现象所起的重要作用。知道匀强磁场中影响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大小和方向的因素。 例3 简述奥斯特实验对揭示电磁规律的重要作用。 (4)通过实验,认识洛仑兹力。知道影响洛仑兹力方向的因素。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及其在技术中的应用。 例4 观察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 例5 初步了解显像管的工作原理。 (5)收集资料,了解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电磁感应定律。列举电磁感应现象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体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6)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体会其在物理学发展中的意义。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 2.活动建议 对比万有引力定律与库仑定律,讨论自然规律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二)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 1.内容标准 (1)收集有关电磁领域重大技术发明的资料。从历史角度认识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例1 阐述我国古代有关磁现象的研究与发明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2 收集爱迪生与电有关的技术发明资料。 例3 简述电话对人们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了解发电机、电动机对能源利用方式、工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例4 对比热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讨论从热机到电动机的技术变革对工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3)了解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体会传感器的应用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例5 知道温度传感器具有将温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作用。 (4)列举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了解电磁波的技术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发表见解。 例6 讨论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5)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现代生活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对科学、技术及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7 举例说明电磁波的应用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2.活动建议 (1)收集资料,举办以“科学、技术与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或展览。 (2)调查并讨论手机的使用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三)家用电器与日常生活 1.内容标准 (1)初步了解常见家用电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能根据说明书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例1 通过观察、查阅资料,了解微波炉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根据说明书正确使用微波炉。 例2 通过观察、查阅资料,了解录音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根据说明书正确使用录音机。 (2)知道常见家用电器技术参数的含义,能根据需要合理选用家用电器。讨论在家庭中节约用电的多种途径。 例3 阅读洗衣机说明书,知道其技术参数的含义。 (3)识别电阻器、电容器和电感器,初步了解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具有初步判断家用电器故障原因的意识。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具有安全用电意识。 2.活动建议 (1)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角度,讨论电器不断更新和废旧电器处理等问题。 (2)参观商场,收集不同品牌、型号洗衣机资料,讨论怎样选购洗衣机。
选修模块选修1-2
(一)热现象与规律 1.内容标准 (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列举有关实验证据。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观点认识温度、气体压强和内能。 例1 观察并解释布朗运动。 (2)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知道能量守恒是自然界普遍遵从的基本规律。 (3)通过自然界中热传导的方向性等事例,初步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初步了解熵是描述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例2 尝试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 (4)能运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解释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转移以及方向性问题。 例3 讨论第一类永动机和第二类永动机。 2.活动建议 (1)进行实验,估测油酸分子大小。 (2)利用因特网收集图片和文字资料,讨论永动机不能“永动”的原因。 (二)热与生活 1.内容标准 (1)举例说明人们利用内能的不同方式。 例1 了解太阳能供电、供热的不同方式。初步了解家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新技术。 (2)认识热机的能量转化与守恒问题。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热机效率的重要性。 例2 了解汽车运行时能量的转化与守恒问题。 (3)了解家用电器制冷设备的基本原理,尝试根据技术参数和家庭需要合理选购家用电器,能根据说明书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例3 了解空调机的技术参数,能根据需要合理选用。 例4 知道破坏臭氧层的原因与后果,了解人类为保护臭氧层所做的努力。 2.活动建议 (1)参观商场,收集不同品牌、型号空调机的资料,讨论怎样合理选购空调器。 (2)讨论汽车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三)能源与社会发展 1.内容标准 (1)认识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对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所产生的影响。初步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认识热机的广泛使用对科学、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转变所起的作用。 例1 知道瓦特蒸汽机的特点,讨论蒸汽机的应用、发展和创新对物理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例2 收集历史资料,讨论蒸汽机在纺织、交通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对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通过人类利用电能的历史资料,认识有关电磁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技术应用对人类利用能源所产生的影响。初步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了解电能的使用对科学、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方式转变所起的作用。 例3 简述电能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3)初步了解一些典型射线的特性,知道放射现象的应用及防护。了解核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含义。知道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通过人类利用核能的历史资料,认识核能的开发和利用。 例4 了解放射性在医学和农业中的应用。 例5 了解我国发展与利用核技术的成就和前景。 例6 应用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说明核反应涉及的能量十分巨大。 (4)收集资料,讨论能源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思考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例7 收集资料,了解核电站放射性废料妥善处理的必要性和方法。 例8 收集资料,调查当地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例9 调查研究,了解造成当地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2.活动建议 (1)调查一个发电厂的发电量,估算该发电厂每日发电的用煤量需要多少辆大型汽车运输。 (2)设计利用太阳能取暖的方案,考虑周围环境对太阳能利用的影响,交流、讨论设计方案。 (3)调查家庭中与热有关的器具的使用情况,讨论如何使用才能节约能源。 (4)调查当地的能源利用和环境污染情况,分析当地环境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向有关部门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选修模块选修2-1
(一)电路与电工 1.内容标准 (1)知道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观察常见电源,阅读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特点。知道电池对环境的影响。 例1 解释用电负荷增加时,电灯变暗的原因。 例2 讨论锂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的主要特点和各自的适用场合。 (2)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知道多用电表的原理。 例3 以多用电表代替学生用电表进行物理实验。 例4 以多用电表为测量工具,判断二极管的正、负极,判断大容量电容器是否断路或者漏电。 (3)了解电场与电场强度,知道电容器的作用。 (4)了解磁场、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通过实验认识安培力,会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例5 观察磁电式仪表的结构,分析其工作原理。 (5)通过实验认识洛仑兹力。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及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例6 观察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 (6)通过实验认识感应电动势的产生条件以及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会判断直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时感应电流的方向。列举电磁感应现象在技术中的应用实例。 (7)知道交变电流和三相交变电流。通过实验探究变压器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说明远距离输电的基本原理。 例7 知道交流的峰值、有效值以及它们的关系。 例8 知道三相电流的线电压、相电压,知道三相四线制供电。 (8)通过电能的应用,认识物理学对于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2.活动建议 (1)比较市售各种电池充电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和适用范围。 (2)了解当地废电池的处理情况,与环保部门联系,建立废电池回收站。 (3)收集几种小型电磁继电器,比较它们的结构,了解它们的适用场合,利用其中的一种,设计实用的控制电路。 (4)通过查找资料,对比直流输电与交流输电的特点,调查国内、外直流输电的发展情况。 (5)组装小型变压器。 (二)电磁波与信息技术 1.内容标准 (1)了解电磁波及其发射、传播和接收原理。知道光的电磁本性和电磁波谱。举例说明电磁波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例1 比较无线电波中的长波、中波、短波、微波的不同传播特点。 (2)收集资料,了解移动通信的工作模式、常用术语和移动电话的常用功能。 例2 了解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 (3)通过实验或实例了解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了解传感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传感器的应用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例3 以话筒、电子秤、汽车尾气检测器等为例,了解传感器的作用。认识传感器是将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的器件。 例4 利用与计算机相连的传感器进行实时测量,做物理实验。 (4)了解集成电路的发展及微电子技术对日常生活、经济、社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5)初步了解电视、广播和电视机的工作模式,知道电视机的主要结构。了解电视、广播技术的新进展。 例5:了解高清晰度电视与普通电视的主要区别。 (6)初步了解家用电脑的组成。 (7)知道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区别。了解信息传播、处理和存储技术的发展。了解网络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2.活动建议 (1)用分立元件或集成电路制作收音机。 (2)制作无线话筒。 (3)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控装置。 (4)观察家用电脑的内部结构。 (5)通过查找资料、向人请教等途径,了解VCD、DVD、MP3、MPEG …… 的含义,了解相关的技术原理和使用方法。
选修模块选修2-2
(一)力与机械 1.内容标准 (1)会区分平动和转动。会描述转动。观察常见的传动装置,了解其作用。 例1 通过模型、图片或录像,在冲压机、内燃机、起重机等机械上找出平动变转动或转动变平动的实例。 例2 用注射器和胶管制作简易液压传动器,验证力与柱塞横截面积及移动距离的关系。 例3 分析变速自行车上坡时,怎样调整转动比才能省力。 (2)通过实验,认识共点力平衡的条件。举例说明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通过实例,了解弹性和范性在技术中的应用。 例4 铁轨的截面做成工字形,房屋钢架中用管材代替棒材,讨论这样做的目的。 (4)通过实验,认识刚体的平衡条件,能用刚体的平衡条件分析物体的平衡。 例5 分析塔式起重机的最大提升质量与悬臂长度、机身质量、配重质量的关系。 (5)通过实例,认识常见的承重结构及其特点。知道影响稳度的因素。 例6 分析农村房屋的各种新、旧结构的力学特性及其经济性。 (6)认识机械的使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现代机械的发展概况。 例7 收集资料,了解机器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活动建议 (1)观察机床或其他机械、车辆的传动机构。 (2)收集资料,为常见的各种大、中、小型桥梁的结构分类,从力学的角度讨论它们的特点。 (3)观察汽车(或拖拉机)的变速箱和转向系统。 (4)参观工厂,调查工厂中各种机械的应用情况。 (5)设计或改进一种机械,使日常生活更方便。 (6)收集资料,了解机器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热与热机 1.内容标准 (1)了解内燃机、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了解内燃机主要技术参数的意义。 例1 了解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2)知道热机的效率及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实例,分析能量在热机工作时的流向。知道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3)知道电冰箱和空调机的组成和主要结构,了解其致冷原理。 例2 分析冷暖两用空调机的工作原理。 (4)知道热机对环境的影响。了解减小热机对环境影响的方法。 例3 通过资料,调查当地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5)通过热机的发展体会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进步的意义。关注新型热机的发展趋势。 2.活动建议 (1)分解农药喷雾器或手扶拖拉机、摩托车的内燃机,了解它们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查阅资料,对比几种国产汽车内燃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3)调查本地区使用内燃机的型号、主要技术性能以及近年来发展变化的情况。 (4)观察汽车(或拖拉机)发动机、冷却系统、供油系统、供气和排气系统。 (5)查阅资料,分析我国近年来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变化。 (6)调查当地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污染指数与当日天气、居民取暖情况、汽车流量的关系,分析影响当地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选修模块选修2-3
(一)光与光学仪器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验,理解光的折射定律。会测定材料的折射率。 (2)认识光的全反射现象。初步了解光导纤维的工作原理和光纤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光纤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例1 演示光沿水柱(或弯曲的玻璃柱)的传播。 例2 观察光缆的结构。 (3)探究并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会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例3 通过实验和作图,研究透镜成像规律。 例4 用公式表示透镜成像规律。 (4)了解照相机的主要技术参数的含义。知道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例5 在曝光量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改变景深。 例6 初步了解照相机自动测光、测距的原理。 例7 了解开普勒望远镜和伽利略望远镜的结构。 (5)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例8 用偏振片观察玻璃面反射光、天空散射光的偏振现象。 (6)了解激光的特性和应用。了解常见固体和气体激光器的原理。举例说明激光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例9 用激光笔进行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禁止用激光直射眼睛)。 例10 了解激光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7)知道新型电光源的特点以及应用。 例11 观察高压汞灯的结构,了解它的发光原理。对比卤钨灯和普通白炽灯的不同特点。 例12 研究摄像机或数码相机白平衡控制键的作用,体会在不同光源下所摄图像的区别。 2.活动建议 (1)自制简易望远镜,用望远镜观察星空,与同学交流观察结果。 (2)到眼镜店了解验光配镜原理,参观磨制镜片的过程。 (3)调查市场上各种照相机的新功能。 (4)帮助生物实验室的教师保养和维修显微镜。 (5)用偏振片鉴别普通玻璃和天然水晶,探究这种技术的物理原理。 (6)用发光二极管制作电源开关指示器。 (7)在教师指导下用数码相机摄影,并讨论数码相机和普通相机的不同特点。 (二)原子结构与核技术 1.内容标准 (1)知道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知道某些原子核会发生衰变。会用半衰期表示衰变的速度。了解衰变的应用。 例1 知道用碳14测定古木年代的原理。 (2)知道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及其特性。知道射线对生物体的作用。列举射线在医疗等方面的主要应用。知道射线的危害和防护。 例2 了解核电站放射性废料妥善处理的必要性和常用方法。 例3 初步了解利用射线治疗癌症的原理。 例4 调查医疗成像技术近年来的发展。 (3)初步了解放射性同位素概念以及应用。 (4)知道核裂变和链式反应,初步了解反应堆的类型和工作原理。知道核电站的工作模式。知道大众传媒中经常涉及的核武器的基本原理、主要特点和防护要领。 (5)知道核聚变。关注可控聚变反应的研究进展。 例5 分析对等离子体进行磁约束的原理,了解这方面的进展。 (6)讨论核能的应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 2.活动建议 (1)调查本地使用射线的情况。 (2)访问医院,了解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的发展情况,参观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设备,了解放射源使用后的处理方法。 (3)调查常用建筑材料的放射性和相关的国家标准。 (4)收集资料,分析世界和我国核电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写出综述。 选修
❼ 北京市初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基础训练篇
中国历史第一册 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第一节、 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和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复习目标:
1、识记:早期几种古人类,最早的人类,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用的工具,粟与水稻的种植,管仲改革,春秋五霸,商鞅变法的内容与作用。
2、理解:区分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所在大河流域、南北方、种植作物);从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来认识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诸子百家(学派名称、创始人或代表、思想)
二、知识梳理:(看课本找出答案)
1、我国境内早期的几种古人类 、 、 、 、 。
2、揭开我国历史序幕的古人类 ,距今时间 。
3、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懂得用 ,并且掌握了 的本领,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重大胜利。火的作用及使用火的意义?
4、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原因)。
5、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已经掌握了在器物上 和 的技术,会使用 缝制衣服,还能够通过钻磨器物,进行 ,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又一巨大进步。
6、半坡居民反映了我国 流域先民生活的景象,种植作物是 ;河姆渡居民反映的是我国 流域先民生活的景象,种植作物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这两种作物的国家;这一时期,使用 石器,还出现了原始
和原始 , 是他们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在整个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7、大汶口:男子取代妇女,取得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随着生产发展和产品增多,出现了私有财产, 社会开始走向解体。
8、春秋起止时间 ,特点: ;齐桓公称霸:措施?会盟地点?晋楚争霸:战役、践土会盟。五霸名称?
9、战国起止时间 ,战国七雄 (方位);商鞅变法:原因?时间?内容?作用?
三、复习提纲:
一、漫长的原始时代:
1、元谋人(云南)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大约170万年,揭开了我国历史的序幕。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万——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懂得用火(天然火),且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本领,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重大胜利。
3、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已掌握了在器物上磨光和钻孔的技术,会使用骨针,还进行人工取火,是征服自然的又一巨大进步。
4、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种植粟,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大汶口中晚期(山东)出现了贫富分化,原始社会开始走向解体。
5、黄帝(华夏族的祖先)和尧、舜、禹的传说。后三者推选首领的办法称“禅让”,其中禹用疏导与堵相结合的办法治理洪水,受到人们的尊敬。
二、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
1、 夏朝——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前2070年建立,建立者是启,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一个王是桀。
2、商朝
第一个王是汤,最后一个王是纣。盘庚在位时将都城迁到殷,因此又称殷朝,盛行野蛮的“人牲”和“人殉”制度。在手工业部门中,青铜器制造业最负盛名,有最大的司母戊鼎和精美的四羊方尊。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我国能够辩认的最早的文字。
3、西周: 武王伐纣后建立(牧野之战),都镐京,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4、东周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建立,分为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前221年)两个时期。
A、政治: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强盛起来,又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前651年葵丘会盟确立了霸主地位。(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了变法运动,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原因:1、为适应战国初期的社会大变革,各国进行了变法运动;战国初期,秦国比较落后,其他诸侯国都看不起它。
前359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了变法。主要内容:(1)奖励军功。(2)废除井田。(3)推行县制。(4)奖励耕织。作用: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得到加强,为它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变法前立木为信)
B、文化:
学派 代表 思想 著作
儒
家 春秋时孔子 创始人。核心是“仁” 《论语》
战国 孟子 “仁政”、“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
荀子 唯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道家 春秋 老子 创始人,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 《道德经》
墨家 墨子 创始人,“兼爱”、“非攻” 《墨子》
法家 战国 韩非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嬴政赏识) 《韩非子》
兵家 春秋 孙武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战国 孙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