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学家索伦

历史学家索伦

发布时间:2021-02-15 05:47:11

Ⅰ 索伦·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成就

20 世纪以前,在斯堪的纳维亚以外很少有人知道克尔凯郭尔的名字,因为他主要用丹麦语著述。然而,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对 20 世纪欧洲和北美的基督教、非基督教和美学存在主义者有过重要的影响,成为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渊源。克尔凯郭尔被认为是使欧洲哲学发展发生方向性转折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所实现的转折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存在取代客观物质和理性意识的存在来当做全部哲学的出发点,以个人的非理性的情感、特别是厌烦、忧郁、绝望等悲观情绪代替对外部世界和人的理智认识的研究,特别是代替黑格尔主义对纯思维、理性和逻辑的研究来作为其哲学的主要内容。
“寻找一个对我而言是真理的真理,寻找一个我愿意为它而活、为它而死的理念。”
作为一个存在主义思想家,他试图将一切与个体自身的情况相联系,而不是从中提取本质,借此来理解生活。他的第一本著作《非此即彼》集中论述了自由与奴役之间的选择,这一论题几乎可以在他的所有著述中找到。他坚持认为责任和宿命论在人类中互相缠绕,由此预示了深蕴于心理学中的去个性化和意志危机等课题。在他看来,当自我包括许多非意志的或自我创造的因素时,自我仍然不是一架机器。他反对怀疑论,反对宿命论的超然旁观,把道德和伦理责任作为普遍目标,把由此促进的世俗判断和绝望戏剧化。他认识到“精神失助”这一奇特的现代病,指出自我疏忽或自我隔离,真正的自我一直未能实现也无法实现。要纠正这种现象必须在信任上获得飞跃,树立“新生活”或真正的自我是个体摆脱与一个人的社会文化环境彻底同化的个体化和分化过程。克尔凯郭尔认为,实现这种自我的标准在基督教的核心人物耶稣身上得到体现和表明。在一个人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另一个人可以是“助产士”,但是“分娩”最终还是个人自己的事。 克尔凯郭尔所提倡的存在主义,强调哲学家应探讨现实中人生问题。他反对德国观念专门讲理想的东西,而以为人生最主要的是要很具体地把握住个人的存在,克尔凯郭尔个人对自己“孤独”与“例外”的感受,所以创造出对自己关心的哲学 - 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可以说是利用最简单的、感性的、我们日常生活里的方法,希望利用普通的、实际的、具体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存在,解消自己内心中的苦闷与荒谬。存在指此时、此地、此人的存在,是有血有肉的个人存在。个人存在中有喜怒哀乐,经由喜怒哀乐才能体验倒真正人生。语言、理性和逻辑无法揭示每一个人独特的个性,无法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对于后者,只能依靠每一个人本身内在的独特的主观体验。他的个人是一种为恐惧、颤栗、悲观、绝望等消极情绪所支配的个人。这种悲观消极的情绪是个人对自己的生存的最本真的体验。正是这种情绪驱使人采取行动,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克尔凯郭尔又有单有理智思考不足以引发行动的观点,这种选择被形容为一种跨跃(leap)。必须有结束这一思考历程的决心,而且这决心必须由激情来产生。形成一个人的自我的这种激情,被他指为个体的内求性(inwardness)或主体性(subjectivity)。最重要的激情如爱情和信仰,并不只是偶然发生的,它们是必须被培育和养成的。克尔凯郭尔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对立起来,特别是把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批判当做自己哲学的根本方向。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错误在于把逻辑必然性当做实在的统一性的最高原则以及理性和实在的统一性的保证,并由此而陷入了“客观主义”。世界无非是客观精神的必然显露,一切具体的、特殊的存在是这个普遍存在的实例,是这个整体中的某一阶段中某一成分。这样,人实际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失去了作出决定和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自由,从而也将使自己忘却了对发生的事件责任,取消了个人从伦理上对待自己和世界的可能性。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用思想整体来牺牲个人、使人非人化的哲学,是对人的地位和尊严的一种蔑视。
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有两大要义: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其意义是指人的生存是被动的、命定的(人之出生是男是女都不能由自己决定),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这种存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所以人之所贵,并非由于他有一个命定的存在,并非由于他的历史背景、家世,亦非由于他出身的地位,而是在于人有选择改造自己的本质的自由,他如何选择做自己想要做的人,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这就是人的本质。其二是克尔凯郭尔将存在分为三级:
感性存在: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追求轻薄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的一面,是从维持生命到享乐方面的存在;
理性存在: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尽责的人生,以理性的方法、哲学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自己对别人尽到伦理责任,合于社会道德的存在;
宗教性存在:是一种祈祷和爱的生活,是对神的自觉和崇敬,从而使精神有所寄托的存在。
在克尔凯郭尔一生的最后 12 年里著述甚多,同时出版了宗教、哲学、心理学,甚至关于幽默的书籍。在 S.弗洛伊德之前,他还写过一本完全针对焦虑的著作《恐惧的概念》,他在心理学方面的创新思想受到弗洛伊德的赞许。 克尔恺郭尔自认是反文化基督教的先知,他极其厌恶黑格尔的思想,认为黑格尔把圣经和先知的正宗基督教扭曲为文化性的基督教。这种文化基督教在他来看根本不是正宗的基督教。在他晚期的著作《讨伐基督教国度》中论到,这种每个人都是“基督徒”的社会,真正的基督教显然已经消失了。
黑格尔对德国和北欧国家的基督教有两方面的影响。首先,黑格尔把宗教与哲学合为一体,把基督教信仰理性化、神学思辨化。其次,黑格尔的国家主义理论适应了国家教会的社会潮流。祁克果对神学思辨化的思想潮流和教会国家化的社会潮流都持强烈的反对态度。所以,他不仅是公认的存在主义哲学先驱,而且被新保守主义尊为先驱。
克尔恺郭尔的信心跳跃是谈到当人面临抉择的时候会引发焦虑,而这种决定是一种跳跃的动作,它无法用逻辑方法来推演。祈克果认为人的堕落也是一种非理性的跳跃。然而另有一种跳跃,就是信仰的跳跃,同样不能从处境中推演出来。当人面临致死的疾病或是无法克服的焦虑,信仰却能帮助人克服。
在克尔恺郭尔的理论中,信仰跳跃有三个阶段,但是这些阶段不是时间上的那种阶段,而是包含美学的、伦理的和宗教的,这三阶段彼此间相互联系,无法清楚分开,例如在最后的宗教阶段里,仍不免存在伦理思想和美感。尤其是他认为伦理宗教是具有主观性的,是源于他独特的审美观,而美感却不能用逻辑来推理。而上帝是所有行为与思想的终极前提,因此更无法用推理与逻辑证明上帝的存在。
有关美学阶段是他很值得一提的事。美学阶段的特征是与人的生存扭在一起,他在这里所谈到的美学不是指美学这门课程本身或艺术,而是一种衡量的标准。标准是按照每个人和每件事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美学,也就是圣经中描述犹太人对于好的事情或正确的事情,就称这事为善、为美的“美”,这就是属于美学的阶段。因此他曾批评罗马教宗曾醉心于异教风俗与道德败坏的希腊罗马艺术。
在伦理阶段,克尔恺郭尔提出“魔性的”(demonic)这一个概念,是“自我隔离”(self- seclusion) 的意思,也就是没有走出自己。跟这种自我隔离的情况相反的是爱,爱可以引导人走出自我隔离的处境,也就克服了“魔性的”。这种爱的特征可以引导到爱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伦理阶段中,爱克服了孤立进而产生责任心,而透过责任心就可以达到伦理的阶段。宗教阶段超越了美学的和伦理的阶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宗教A”和“宗教B”,其代表性人物分别为“苏格拉底”和“耶稣”,两个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对神的看法上都是存在主义者。
宗教A或苏格拉底的宗教认为真理可以在人的存在中找到,也就是说基本真理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苏格拉底想要用辩证法和存在主义把真理从人中召唤出来,他使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反讽,这意味透过彻底的追问来探寻真理。另一种方式是产婆术(midwifery)。教师不是单单地直接教导真理,要帮助人们发现存在他们之中的真理,而使本来存在人之中的知识诞生出来。
有论者提出,苏格拉底可被视为人道主义的创立者,这可以被视为准宗教之一,但是苏格拉底并没有转变别人之存在的总体状态,因为这种转变只能在宗教B中才能做到。宗教B认为真理无法在人之中找到,因此,上帝必须从人的外面进入,并对人进行教导,于是上帝以基督的形式进入到人之中。这是另一次的跳跃,上帝借着基督道成肉身产生跨越时间的跳跃。
因为神与人之间有“素质上的无限差异”(infinite qualitative difference),而人类不仅有限,更是有罪的;所以追根究底,人必须借着决心,也就是“信心的跳跃”,以内心的热情拥抱真理。没有信心的跳跃就会变成只有理性的宗教,但是这绝对不是正宗的基督教。 道成肉身的绝对吊诡性与非理性
克尔恺郭尔主张“主观的真理”,为新正统神学奠定了哲学根基,重新寻找神话语的神学,将信心置于崇高的地位,只把理性当作是理解神话语的工具而已。就是因为神话语中的基本真理具有吊诡性,使得逻辑学的非矛盾律(A≠-A)在基督教神学也不管用,因为神的意念(思想)高过人的意念(思想),神的道路(方法)超过人的道路(方法)。
克尔凯郭尔在这一点上开启了新正统神学的先声,所以辩证神学家以他为盟友。克尔凯郭尔对于真理的定义,特别是关乎神与人类存在的真理,是指“一个客观不明物,人透过内心最深的热情去攫取,并且将它紧抱不放。”。但是,“当主观、内在是真理,客观定义的真理就成为吊诡。”道成肉身就是一个“绝对的吊诡”,所以只能凭着信心披露与理解。
黑格尔企图将吊诡当做逻辑观念,置于普遍、和谐、理性的真理系统,有违吊诡的真义,并且把它变成抽象哲学观念的象征代表。对克尔凯郭尔来说,耶稣确实就是神,也确实是人,但集中于一身的真理,是逻辑上的矛盾,因此他驳斥黑格尔,认为这是启示的全新真理,要我们决定是要接受或弃绝耶稣基督为主。一个人要与上帝建立关系,必须是个人的决定,而不是抽象的推理。

Ⅱ 关于清朝的历史文学,衷心的请求各位懂历史高人帮忙解答一下。

这九位将军是 萨布素(第一任黑龙江将军)、
布尔沙(黑龙江将军)、
德英(宁)阿(伊犁成回都等处将军)、
富明阿(荆州答、江宁将军)、
善庆(绥远、江宁、杭州等处将军)、
绰哈布(荆州、成都将军)、
克蒙额(绥远将军)、
托克湍(乌里雅苏台将军)、
寿山(署黑龙江将军)。

Ⅲ 世界史:比较索伦改革和克里斯梯尼的改革。

梭伦改革

改革背景
公元前6世纪,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由于奴隶占有制的发展,雅典许多平民因债务而受到氏族贵族的奴役,平民反对氏族贵族剥削 、 压迫和独揽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 。 公元前594年,梭伦被选为首席执政官 , 成为斗争双方的仲裁人 ,并以立法者身份实行了广泛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

Cleisthenes,Reforms of

公元前508年雅典政治家克利斯提尼(约前570~前508)实行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公元前510年僭主被推翻后,氏族贵族之间以及氏族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尖锐化,保有血缘关系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组织已经不能适应奴隶占有制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克利斯提尼在公元前525~前524年任雅典首席执政官。公元前508年,他联合平民通过公民大会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首先,他设立10个地区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氏族部落。雅典被分为城区、沿海和内地三大地区,各大地区再分为十部分,称为三一区。通过抽签,从每个大区中各抽一个三一区,合成一个地区部落。三一区下分若干德莫斯(自治村社),构成雅典公民政治、社会和宗教活动的基层单位。年满18岁的雅典男性青年,在其父母所隶属的德莫斯内通过一定的入籍仪式便可取得公民权。一些外邦人也在德莫斯内取得雅典公民权。这样,地域原则代替了血缘原则,削弱了氏族贵族在各方面的影响。其次,规定每个地区部落每年各选50名30岁以上的公民,组成五百人议事会,代替梭伦创设的四百人议事会,成为公民大会各项提案的起草机构,并负责处理国家日常行政事务。克利斯提尼还加强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的活动。根据他的建议,制定了贝壳(或陶片)放逐法,以防僭主再起。

克利斯提尼的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加强了雅典公民的团结,有利于雅典城邦的巩固和发展。

在克利斯提尼年代,雅典的官员数目比较少,但随着雅典由一个小城邦跃升成为古希腊世界的大都会,以及提洛同盟的盟主,雅典需要的官员数目急剧增加,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四世纪,雅典大约有六百名行政官员,来处理和盟邦的外交关系、提洛同盟的公款、公共建筑、及联盟舰队的设置。
行政官员必须要年满三十岁,及隶属五百medimnoi阶级pentakosiomedimnoi、骑士阶级hippies、有轭牲阶级zeugitai三个阶级,条件和五百人会议议员一样,但实务上也能接纳雇工阶级thetes成为行政官员,只要在选后回答自己是前三个阶级便可,每一公职都是一年任期,而他们一生只能担当同一官职一次,也不可同时兼任不同官职,不过可在不同年份担当不同公职。但一般来说,官员都不可能不断持续其官员生涯,因为所有行政官员、五百人会议议员及执政官在完结一年的公职后,都必须接受为期数个月,称作euthynai的调查过程,包括一个称作logistai的十人小组主动对官员的所作所为作出调查,以及由一个五百零一位陪审法官组成的特别法庭接受公民的申诉,而调查期间是严禁担当公职的,因此每名官员若想连续官职生涯,必须相隔一年。
大多数官员都是十人一组的,每个部落都有一人出任官职。大概有一百名官员是由选举产生包括步兵及骑兵指挥官、财政官员、及主管宗教事务的官员,因为这些官职都需要某些专业技能。在每年冬天的一次公民大会中会在每个部落各提供的多名人选中选出这些官员,之后会对这些官员进行职前训练及测试,好在古希腊仲夏新年时这些官员顺利投入工作。
而其余的五百名官员会由自愿者之中抽签选出,有些职位会因权力大而且受欢迎而竞争激烈,但有些公职却因无人担当而要在缺额的情况下工作。部落会提供出多人一份名单予城邦,然后在雅典卫城东的希修斯圣殿(Sanctuary of Theseus)中抽签决定人选,整个抽签过程由六个司法执政官thesmothetai主持。这些官员掌管一般的行政事务,比如管制市场及度量衡、主管官卖小麦的供应、神殿的工程修缮、监督城邦财政,道路维修清洁等、管理来自西徐亚的三百个弓箭手警察。其中一个行政小组比较特别,一个执法小组,掌管城邦监狱、处理充公财产、执行包括死刑在内的刑罚,有拥有十一名成员,而非一般的十名。
和五百人会议的议员一样,官们在担任职务期间拥有一些特权,包括免服兵役,在城邦中的庆典中享有特别坐位,以及可以头戴桃金娘制成的冠冕彰显身份。而在西元前四五零年后,官员也可领取一定的薪资,以津贴贫困户担当公务。

1,背景:
(1)梭伦改革后,雅典出现了许多地方政治派别,主要有平原派、海岸派、和山地派。
(2)公元前508年,克利斯提尼担任首席执政官,以与平民合作的态度进行改革。
2,内容及作用:
(1)以地狱组织代替氏族组织。这有助于削弱氏族贵族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促进不同部落之间的融合。
(2)进一步改造国家政权机构:创立了新的五百人议事会代替原来的四百人议事会,议员名额以各地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从而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制选举法。议员的当选标准体现了机会均等、任期制的民主原则。
(3)创立“陶片放逐法”。这是一项确保民主政权长期存在的法令,可以有效地防止政治野心家颠覆民主政权。
3,意义:
克利斯提尼改革在雅典牢固的确立了民主体制,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过程写下了最后一个休止符。

主要内容
1、经济上:

①废除雅典公民以人身作抵押的一切债务,禁止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禁止把欠债的平民变为奴隶。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奴的人赎回。这一措施史称“解负令”。

②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的措施,包括限制粮食出口,扩大橄榄油输出;实行货币改革,以利于商业贸易;奖励外地工匠移民雅典,提倡公民学习手工业技术;改革度量衡,铸造雅典新币,制定了一些有关财产继承、禁止厚葬、抚恤为国牺牲公民的亲属等法令。

③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度上的氏族残余。

2、政治上:

①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按一年农产品收入的总量把公民分为4个等级(按年改入的的谷物等产品的数量分别列为500斗、300斗、200斗和200斗以下四级), 各等级的政治权利依其财力之大小而定。第一、二等级的公民可以担任国家高级官职;第三等级可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的公民不能担任官职,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

②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四百人会议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了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皆可当选。

③设立陪审法庭(也译为民众法庭,相当于最高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任何公民都有权上诉。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所有等级的公民经抽签方式选出。陪审法庭受理并裁决公民投诉或上诉的案件,扩大了公民的权力。

④制定新法典取代格拉古的严酷法律,只保留了其中有关杀人罪的部分,使整个雅典法较有人道色彩。

改革意义
梭伦改革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收入最少的第四等级不享有担任政府官职和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这种中立政策未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通过这些改革,使雅典贫苦公民摆脱了遭受债务奴役的威胁,打击了贵族统治,使城邦体制更加巩固。同时,梭伦通过规定公民个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了土地的过分集中,使城邦体制得到健康发展,民主政治也发展起来。保护和促进工商业的措施又使工商奴隶主地位迅速上升,奴隶制经济开始走向繁荣。

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身从事劳动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以保证。

Ⅳ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一个趋势,人们怀念它的民主思想,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思想的源头。

这里的它指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古希腊诸多城邦国家中,雅典专历经索属伦、伯利克里等人的改革措施,其奴隶主民主政治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Ⅳ 《魔戒》里的萨鲁曼的军队是强兽人,那索伦的军队是什么

索伦军队的主力是兽人(Orcs),此外散布于中土世界各地的黑暗生物都是它的麾下精兵:

食人妖(Trolls),包括洞穴食人妖(Cave-trolls)、山地食人妖(Hill-trolls)、高山食人妖(Mountain-trolls)等种类。在佩兰诺之战中推着攻城槌葛龙德前行的就是高山食人妖。而在莫拉农之战中则出现了变种食人妖欧洛海(Olog-hai)。

人类也参与到了索伦的军队之中:

这些是拿着斧头的东方人,侃德的维瑞亚人、红衣红甲的南方人,以及从远哈拉德来的黑皮肤野人,他们长得像是食人妖和人类的混血一样恐怖。

《魔戒》第三部第六节

戒灵是魔多军队的指挥者,戒灵头领安格马巫王更是成为了军队统帅。戒灵的坐骑叫做堕落妖兽(Fell beasts),它不是“龙”或“伪龙”。

至于亡灵,索伦有一个名号就是“死灵法师”,亡灵是可以被它调遣指挥的。但在《魔戒》里,实际上使用亡灵作战的是亚拉冈。

Ⅵ 清军入关后,索伦八旗是如何成为清军生力军的

何为“索伦”?狭义上指我国生活在黑龙江的鄂温克族,从广义上来说,“索伦”是黑龙江上中游诸部的泛称,涵盖了众多部族,包括鄂温克、达斡尔、虎尔哈、鄂伦春、毕喇尔等部族,所谓“自索伦骑射闻天下,于是后编之达瑚尔、鄂伦春等部,世皆“索伦”呼之”,而有清一代,称“索伦”者,就是取其总称。《黑龙江志稿》记载:“世于黑龙江人,不问部族,概称索伦。黑龙江人居之不疑,亦雅喜以索伦自号说者,谓索伦骁勇闻天下,假其名足以自壮,此论得之。”

在黑龙江流域生活的由于长期在酷寒地带从事狩猎生活,培养了耐艰苦,耐追驰,不惧寒冷的精神,长期狩猎使他们的身体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史载索伦人孔武有力,猎到熊、虎等大型猛兽,自己背负而归,“挽弓十石,能自缚于树,射熊虎洞穿,负之而归”,索伦人长期在马背上追逐,其骑射水平更是“雄于诸部”,从这儿可以看到索伦人善于骑射追逐、力大而强,可谓是天生的战士,一旦经过适当的组织和训练,在古代就可以成为一支强军。

索伦部族与清(后金)最早建立关系是在天命末年天聪初年,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天命十一年(1626年)十二月,当时只是模糊地记载黑龙江人向清(后金)进贡猎犬和各种皮张,以此为开端,黑龙江地区的各部族和部落纷纷向清朝进贡,清(后金)也对前来朝贡的各部加以礼遇,黑龙江诸部与清(后金)建立了朝贡关系。


廓尔喀战役示意图

在乾隆晚年的平定廓尔喀战役时,索伦兵丁“向为得力”,调遣1000余名至福康安军下,在与廓尔喀兵在济咙对抗过程中,索伦达呼尔兵丁用箭射死廓尔喀人尤多,整个廓尔喀会战中,索伦将官勇猛直前,死亡很大,台斐英阿、阿满泰、墨尔根宝、索多尔凯、棍德依、傅森内、贵英等侍卫佐领战死,为维护了我国的领土完整献出了生命。

有清一代,不论是皇帝还是一般的士民,还是历史学家,都是对索伦兵的功绩予以充分肯定的,可以说索伦兵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页。《啸亭杂录》说:“国家挞伐四夷,开辟新疆二万余里,南驱缅夷,西剪金川,惟赖索伦轻健之师,风飙电击,耐苦习劳,难撄其锐。”《布特哈志略》也认为:“世祖鼎定后,四征不庭,威棱绝域,索伦之名乃大著,官一品,爵五等,图像紫光阁者,相望也。”

Ⅶ 索伦人的作者简介

魏列夏庚,В.В.(1842年生于切列波维茨,1904年卒于阿尔杜尔港)军事画家,他在彼得堡海军军官学校读书(1853-1860)的同时,自1858年开始在艺术鼓励社的绘画学校学习。
1860-1863年在美术学院的历史画班学习绘画。
1864-1867年在巴黎装饰美术学院的热罗姆画室学画。
1867-1879年被调到土耳其斯坦的军队担任画师,参加过军事行动,同时致力于创作描绘土耳其斯坦风光的作品(1871-1873)。
1874年被彼得堡美术学院评为教授,但遭到他的拒绝,因为他认为头衔和名号对艺术家来说不值一文。
1874-1876年周游印度,归来后完成了两个印度风光的系列。
1877-1878年俄罗斯-土耳其战争期间加入作战部队,参与了多个军事行动,受了重伤。
1878-1880年在巴黎完成了关于这场战争的系列画(巴尔干系列)。
1882-1884年游览了印度、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完成了巴勒斯坦和喜马拉雅山系列。战争题材与画家对民族学的兴趣结合在一起,集中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1891年起定居住在莫斯科,游历俄罗斯北方,完成了木结构教堂草图,并收集日常用品和民族服装,出版了有关这次考察的书籍。
1901-1903年去了菲律宾、古巴、美国和日本。
1901年被提名第一届诺贝尔和平奖。
1904年在俄日战争期间,由于彼得保罗要塞装甲舰爆炸而牺牲。维也纳(1873)全球画展的参加者,
1873-1904年在俄罗斯、欧洲和美国组织了近70场个人画展。
“我有理由认为自己是现实主义的代表,所谓现实主义,指的是对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最严格要求……”魏列夏庚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方法。魏列夏庚是当时最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之一。其作品的公开性和对战争的态度使他的作品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他生命的意义就是做一名启蒙战士。选择战争作为表现对象正是为了与之斗争,与它的惨无人性、违背自然和邪恶作斗争。
19世纪七十年代末,魏列夏庚创作了一系列反映1877-1878年俄土战争的作品。该系列中的草图《通过巴尔斯卡文》赠给了比尔姆国立特列恰科夫画廊(现称为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根据特列恰科夫本人的记录,画家将草图与其它作品一起赠给了自己,1931年起则被收藏在比尔姆国家画廊。
魏列夏庚的画不只表现战斗场面、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他喜欢描绘伟大的大自然,喜欢生活中鲜亮的色彩和阳光。谈到创作,维列夏金称自己为“基于观察、基于直接的感受、基于事实的……”“理智的现实主义者”。
关于魏列夏庚,现代人评价他是“出色的才华”与“出色的人品”的结合。克拉姆斯科依写道:“魏列夏庚不仅仅是一个画家,他还不至于此。”他在俄罗斯画坛中独树一帜,没参加过任何艺术团体,没有导师前辈,也没有继承者。他一生都信奉自己的原则,即“只做那些自己认为好的事,那些自己认为必要的事”。魏列夏庚赋予艺术巨大的社会意义。他是绘画作品思想性和道德性的坚定表现者和支持者。“我的每幅画都应该说出点什么,至少,我是为了这一点才画画”,画家这样承认。他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消除人们的偏见和误解。作为军官,他参加了俄军在中亚、巴尔干、日本的所有军事行动,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激烈地揭露和抨击了战争行为。1873-1874年在图尔盖斯坦创作的油画、草图、素描的第一个系列给魏列夏庚带来了巨大的名誉。他被编入省长高夫曼将军的麾下。画家收集民族学和动物学的集锦,画了许多素描和写生图。
1868年六月,魏列夏庚参加了在萨玛甘堡垒抵御埃米尔军队的战斗。正是那时他感到自己应当“让别人看看这令人厌恶的战争的细节,这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图尔盖斯坦系列”的真实性给该当时的人们留下非常惊人的印象。但在同时,画家也试图在作品中展示中亚。1869-1870年他回到图尔盖斯坦,对这个美丽而独特的地方十分关注,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他力图描绘出图尔盖斯坦德的各个方面。其每一幅油画和草图都是一个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Ⅷ 指环王中的魔戒谁铸造的

指环王中最初的魔戒是由索伦铸造的。

魔戒的诞生:

太阳纪583年愤怒战役爆发,魔苟斯(Morgoth Bauglir)被推翻后,索伦在第二纪元再次出现在中土,他以美善的外表帮助伊瑞詹的精灵打造十九枚力量戒指。

但他秘密在魔多打造了力量强大的至尊魔戒,但是很快他的阴谋被精灵所察觉,在1693年开始了1200年的“精灵与索伦战争”。

魔戒的结局:

第三纪元,山姆在西力斯昂哥的塔内营救佛罗多,并将至尊魔戒归还给他,两人抵达末日火山,但佛罗多终被至尊魔戒的腐败力量击垮,他不愿破坏至尊魔戒。

在此时,又被咕噜袭击,咕噜咬断了佛罗多戴有至尊魔戒的手指,最后连同至尊魔戒跌进末日火山裂缝,终使至尊魔戒彻底毁灭。

(8)历史学家索伦扩展阅读:

指环王:

又称《魔戒》该系列电影讲述了黑暗魔君索伦在数千年前铸造了一枚具有无上权力的至尊魔戒,后来这枚魔戒辗转落到了天真无邪的男孩弗罗多的手里,弗罗多抵御住了魔戒的诱惑,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最终前往末日山脉销毁了魔戒的故事。

魔戒的铸造者:

索伦

J.R.R.托尔金的作品《魔戒》《霍比特人》《精灵宝钻》《未完成的故事》《中土的历史》等故事中的人物,他是《魔戒》中的重要角色,索伦曾跟随维拉奥力,是迈雅中的饱学之士。

从奥力处学习到出神入化的工艺技术,在阿尔达初创之时,米尔寇引诱他加入自己的阵营,索伦作为他的副官,获指挥安格班的要塞和守军的权力,在第二纪元在末日火山中铸造了拥有强大威力的至尊魔戒。

Ⅸ 史称腓特烈大帝的历史人物是谁

是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二世(德语:Friedrich II,1712年1月24日—1786年8月17日),又译作弗里德里希二世。

后世尊称其为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是普鲁士王国霍亨索伦王朝第三位国王(1740年5月31日—1786年8月17日在位),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作家和作曲家。

腓特烈二世生于普鲁士首都柏林,少年时擅长乐器,1740年即位。曾两次发动西里西亚战争,1756年又发动七年战争,1772年和俄罗斯帝国、奥地利大公国趁波兰内政危机之时第一次瓜分波兰,获得西普鲁士。

1785年组建由15个德意志国家组成的诸侯联盟。1786年在波茨坦去世。他被公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

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开明专制和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统治时期,文化艺术得到赞助和支持。

其本人也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和音乐等诸多领域都颇有建树,他大规模发展军力、扩张领土,使普鲁士国力迅速提升,取得欧洲大国的地位。

(9)历史学家索伦扩展阅读:

腓特烈大帝生平大事:

1、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发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冲突则集中于1756年—1763年。当时欧洲上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其影响覆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宾。

这场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驱动。英国与法兰西和西班牙在贸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普鲁士,这个日益崛起的强国与奥地利正同时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外争夺霸权。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之后不久,欧洲列强间进行了“伙伴交换”,被称为“外交革命”。普鲁士与英国建立了联盟,同时互为传统对手的法兰西和奥地利缔结了同盟关系。

英普同盟日后陆续有德意志小邦(特别是汉诺威)以及葡萄牙参与,而法奥同盟则包括瑞典,萨克森,以及后来加入的西班牙。

俄罗斯起初与奥地利结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后改变了立场,并同瑞典一起与普鲁士单独缔结了合约。

1763年法兰西,西班牙与英国签订的《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萨克森,奥地利与普鲁士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标志着战争的结束。

这次战争在欧洲以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而著称。战争总共造成了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

2、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

1777年,统治巴伐利亚的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绝后,应该以近亲普法尔茨-苏尔茨巴赫的卡尔·泰奥多尔选侯继承。

泰奥多尔对巴伐利亚继承权兴趣不大,提出建议,希望割让下巴伐利亚予奥地利,奥地利则把奥属尼德兰给他作为补偿。

年轻的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征得太后玛丽娅·特蕾莎同意,也想得到下巴伐利亚。普鲁士深怕奥地利得到巴伐利亚后会重新在德意志地区取得霸权,便和萨克森强烈反对,不惜于1778年向奥地利宣战,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爆发。

这次战争,普王腓特烈大帝领兵出征,从西里西亚南下,进攻波希米亚。同时,腓特烈的弟弟亨利亲王指挥普鲁士和萨克森联军从萨克森出发,由西向东夹击波希米亚。

奥地利军队总司令弗朗茨·莫里茨·冯·拉西元帅指挥易北军团挡住腓特烈。而恩斯特·吉迪恩·冯·劳东元帅指挥第二军团向西挡住亨利亲王。

双方都有反对开战的势力。普鲁士这边是亨利亲王,奥地利那边是皇太后特蕾西娅。冬天,亨利亲王辞职,换上了年轻的下一代布伦斯威克公爵卡尔·威廉·斐迪南。

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没有大的作战行动,双方满足于相互对峙,忙着在波希米亚收获土豆。 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在警戒线式战略时代颇有代表性。

当时, 战略行动的目标不在消灭敌方军队, 而是占领其领土、补给基地和要塞。虽然从宣战之日起到和约签订前后过了10 个月, 但这期间未发生过任何交战。双方都避免采取坚决行动。

而只进行复杂的调动,力图通过部队机动来切断敌军与其补给基地的联系,以此逼敌退却。最后, 奥军做到了这一点。

他们把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军队一步步逐出本国领土,还占领了巴伐利亚的若干地区,赢得了这场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腓特烈二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七年战争

阅读全文

与历史学家索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