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1省考行测历史常识题库:明朝的对外关系
【导语】明朝在对外关系上,一直都是保留宗主国的姿态,但却很少行驶宗主国的权力。这一点,从明朝开国之初就有这种状态。其中。最典型的是郑和下西洋和万邦来朝,以及戚继光抗倭。常识类题目作为行测考试中的常客,在试卷上设置基本是放在试卷的第一部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考点记忆,特别给大家进行了整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2021省考行测历史常识题库:明朝的对外关系,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郑和下西洋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朱棣派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强了明朝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和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2、万邦来朝
从明朝开始,中国就已经成为了“天朝上国”,这种姿态被清朝遗传了一个十成十。而作为高高在上的天朝上国除了在乎自己的威严之外,更在乎的是藩国的尊重姿态。
明朝周围各国都有着朝贡的体系,而且根据亲属关系不同有着不同的朝贡时间。对于这些藩国,朝贡是他们发财的道路,这也是明朝朝贡体系的特色——藩国朝贡物品往往会得到数倍数十倍的回赐。
故而,明朝也限制各国的朝贡,亲近的藩属国甚至可以一年一次,一年两次,但关系疏远、地域较远的藩属国却被定位两年一次、三年一次,甚至还有五年一次的。这是一种宣誓主权的做法,但明朝这种态度不仅没有办法从藩属国获利,更会导致自身的持续失血。
3、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将领戚继光受命到浙东抗倭,训练出作战勇敢,纪律良好的“戚家军”。1561年戚继光在浙东台州九战九捷,全歼该地倭寇,后进入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抗倭,至1565年,东南沿海倭寇肃清。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江抗倭,对倭寇进行了有力打击。
戚继光抗倭经过如下:
(1)组建戚家军:戚继光从农民和矿工中选拔3000人,进行严格训练,这支军队作战勇敢,纪律良好,被称为“戚家军”。
(2)1561年,戚继光率领军队在浙江台州一连打了九次胜仗,全歼倭寇。
(3)在荡平了浙江倭寇后,戚家军进入福建、广东,和另一抗倭将领俞大猷的军队联合抗倭。俞大猷率水军,戚继光率陆军,互相配合,合力进攻,至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4、明末农民战争
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
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宦官专权,他们打击正直朝臣和士人,横掠百姓,贪污受贿,无恶不作;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明朝末年,天灾不断,而明朝政府又向农民加派三饷,广大农民十室九空。
概述:1627年,饥民王二在陕北首先起义,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王二起义后,陕北各地农民纷纷响应。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先后举起义旗。其中,“闯王”高迎祥的义军是较强的一支。高牺牲后,李自成继任闯王。他率大军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很快攻克洛阳。不久,攻克西安。1644年正月,他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明崇祯皇帝自缢于万岁山。明朝灭亡。
意义:明末农民起义军以极大的革命勇气和顽强的战斗,推翻了腐败的明王朝,给封建统治以沉重的打击。农民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反映了农民群众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标志着我国农民阶级的反封建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当然了,这是应试要求,至于真正的历史如何,还是需要大家能够多看一些资料,不要被起义两个字局限了视野。并非是所有的起义都需要推崇,也不是所有的起义都是正义。
以上就是2021省考行测历史常识题库:明朝的对外关系相关内容,在行测考试中,想要拿到常识题的分数,不仅要在日常之中多积累,更需要多背书,多学习,历史更是不能忽视的要点,这些知识经常在常识题之中出现,所以积累常识,从现在做起,加油!
B. 隋唐时期历史知识题库跪求!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3分,共60分。
1.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客观原因有( )
①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②北方各族基本完成封建化 ③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④隋文帝杨坚的决策正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3.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三权分立原则的相似之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君主的统治权力
c.具有分权与制衡的特点 d.形成严密的官僚机构体系
4.下图是1966年在韩国庆州佛国寺发现的武则天统治时期刻印于中国、后传入新罗的一部佛经经卷。该经卷的发现说明了
a.隋唐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活字印刷术
b.唐朝时期朝鲜半岛为黑水都督府管辖
c.唐朝时期新罗设立太学,教授佛学
d.佛教成为唐朝与朝鲜半岛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5.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他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6.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听信传言怀疑魏征生前在朝廷私营结党的嫌疑,沽名钓誉,他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唐太宗对魏征的态度生前死后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实质是( )
a.魏征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b.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c.魏征生前在朝廷搞阴谋活动 d.教育朝廷大臣学会做人
7.“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下列有关唐朝扬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江南的物产大多都在扬州集散 b.繁华的夜市是扬州的一大特点
c.大食、波斯等国商人在此云集 d.扬州是全国最繁华的政治中心
8.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c.使边疆民族政权隶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
9.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向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 )
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 b.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
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 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
10.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这说明研究历史的途径有( )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②考古发掘 ③史书记载 ④民间传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
a.长安城商业发展已经突破两市的范围 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12.图6中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广州、泉州、明州、登州被称为唐代八大都市。由此可获取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是( )
①城市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
②扬州和成都成为超越两都的政治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