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高一下历史期中知识点

高一下历史期中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1-02-15 00:40:13

1. 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帮我归纳一下高一的历史知识点,今明两天就要,谢谢!

我们也马上期中考了 我也高一啊~
1)西周时期萌芽; (2)秦汉至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完善时期;(3)宋元至明清丞相权力逐步削减直至取消,皇帝集政、军、财政于一身时期。
3、具体内容(演变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颁秦律、焚书坑儒等。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①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特点: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隋唐: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调整和健全府兵制。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4、专制主义集权的政治特征:
①中国为农业大国,土广民众,于分散中求稳定需要集权;②是封建地主阶级经济、政治需要的产物;③封建社会早、中期进步作用明显:创造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对外文化交流。也有对广大人民的统治、镇压加强的一面。④晚清消极、反动作用为主:经济上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政治上拒绝民主,人民毫无地位;思想上禁锢、抑制科学文化发展。但也有维护国家主权、巩固统一的一面。⑤专制主义本质上是政治文明的对立物,它滋养保守,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
5、评价:
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6、近代以来,清政府对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维护、最终废除和复辟帝制活动:
①晚清王朝的维护:四次自救运动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清末预备立宪。
②最终推翻: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
③两次帝制复辟:袁世凯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5年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于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夏,张勋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乘机打败张勋。

2. 高一必修一历史期中复习提纲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增强。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3. 高一下册历史期中考试重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1.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商周:耜,石锄,石犁

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具,推广牛耕

西汉:耦犁,犁壁的出现

隋唐:曲辕犁,犁评

2. 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集体劳作

春秋战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一家一户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精耕细作)

3.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容易破产

4.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夏商周:青铜为主,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西周晚期:铁器开始

汉:高炉炼铁,炒钢(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南北朝:灌钢法

南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

宋,明清:盛起

瓷都:江西景德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缎成为清朝丝织品代表

5.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秦汉:多推行重农抑商

隋唐:大运河开通,柜坊和飞钱问世

两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人群体叫“商帮”。实力最强的是晋商和徽商。

6. “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

1.迪亚士的航海活动的发现好望角

葡萄牙支持,最先到达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2. 哥伦布开辟新航路

从欧洲前往美洲

3.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刑场的意义

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

4. 荷兰殖民扩张

东印度公司(以侵略为目的),占领马六甲,锡兰,现印度尼西亚一带,台湾

5. 英国的殖民扩张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占领西班牙,荷兰,法国,17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6.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与掠夺

7.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飞梭出现。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研制蒸汽机。工场变成工厂

8.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创制内燃机。爱迪生发明电灯。三轮汽车。莱特兄弟的飞机。电气时代。

9. 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联系更加便捷。)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19s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电报电话的出现,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亚非拉送粮食和原料到工业化国家,工化国产的工业品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亚非拉美洲基本沦为殖民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国家输出产品,掠夺原材料,直接向殖民地输出资本,他们工业发展艰难。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第三单元

1.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领地位

2.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 近代中国足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经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4.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一战后,欧洲列强忙于站正,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5. 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列强对华的控制。军阀割据,关卡林立,税收沉重,外国资本主义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存在竞争优势,并享受在华特权。

6.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它的产生瓦解冲击着自然经济,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从政治上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第四单元

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6.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7. 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8. 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第一批经济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海南)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

9.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多层次全方位性,宽领域性

10.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改革进入关键期。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加快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 有利于我国与国际上通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接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现代化建设; 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使我国资源配置方式转变为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第五单元 书64 探41

第六单元

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生产资料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纽约股票市场的倒闭

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巨大

影响:经济危机激化严重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的打击,激化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引发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经济危机也激化了各国的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一系列的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站战..

3.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在经济危机爆发时(一些国家例如德国,面对经济危机,是实行法西斯专政,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而美国是实行新政,根本原因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直接目的是缓解经济危机。

4.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 调整农业政策 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5.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模式

最根本的是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而且还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和美国共产党的革命。

稳定了社会秩序,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大大增强。

12

7.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在生产力方面,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并且出现“新经济”。在生产关系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在国家职能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社会管理与服务的职能(福利政策)

第七单元

1.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式

国内战争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心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3.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重工轻农

4. “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必须重视农业基础,保证农业轻重的协调发展,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5. 赫鲁晓夫改革

重农业

6. 勃列日涅夫改革

重工业

7. 戈尔巴乔夫改革

重经济

8. 社会主义改革的

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八单元

1.“布雷顿森林体系”

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2. 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 欧洲联盟

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在罗马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欧共体,加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合作领域包括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

4. 北美自由贸易区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简历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后美国积极推动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美洲,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5.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澳大利亚等12国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同年中国加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货币壁垒。成员国之间存在的文化和历史差异,对发展有一定影响

6.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和客观上存在的分工使得发展趋势为集团化

7. 世贸的由来和发展

95年世贸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8. 中国加入世贸及其影响和作用

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晚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史,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但加入世贸也带来压力和亚军挑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中国企业在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9. 世贸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关贸总协定:缓解了国际贸易中的矛盾,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世贸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繁荣。世贸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效果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10.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4. 高一下册历史期中考试重点是什么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建立①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②郡县制的内容及特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③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2)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注意:秦始皇时期,丞相和太尉地位一样,御史大夫是副丞相。(3)郡县制的推行: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3、影响(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第三课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汉初: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2)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处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汉朝 汉承秦制有所变化 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称为中朝,而丞相沦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2)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4)唐朝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5)宋朝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分宰相军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6)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5. 高一必修一历史期中考复习重点

必修一

历史分析
一: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

6. 高一比较详细的历史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 第1课:
分封制实施的目的、受封对象,诸侯对天子的义务与在封国内享有和权利;分封制实施的影响(包括积极与消极)
宗法制:含义、目的、特点、作用。
第2课: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时间、意义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与意义。
第3课:
汉武帝、宋太祖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隋唐实施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什么?三省各自具有怎样的职责?三省六部制的实施有作用?
元朝实施行省制度的原因、目的与意义。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分别实行怎样的选官制度,其选官标准又有何不同?隋唐的选官制度实施有何历史意义?
第4课
清朝前期为加强君主专制,几代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重点是军机处的理解掌握)
第二单元第5课:
希腊地理环境有何特点,对其政治制度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简述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与意义。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有何特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6课
罗马法包括哪些内容?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原因是什么?罗马法对罗马及后世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第三单元 第7课
英国《权利法案》制定的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英国议会、内阁、首相、国王的各自权利与相互关系如何?
第8课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
美国联邦政府组织结构有何特点?国会、总统之间是如何实现权力的制衡的?
第9课
法兰西共和之路漫长而艰难说明了什么?共和制能在法国最终确立起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德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背景是怎样的?德国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有何区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19世纪70年代,法、德两国都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其各自背景各是什么?两国为何会建立起不同的政治体制?

21. 结合背景分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22. 理解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掌握它们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23. 掌握太平天国兴起、失败时间,定都天京意义、理解掌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24. 辛亥革命:掌握同盟会的成立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理解其纲领。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临时约法》内容及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5. 五四运动时间、斗争对象、主力、初步胜利的成果,意义。
26. 中共成立的条件、时间、一大主要内容、中共成立的意义。
27. 中共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28.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概况与意义。土地革命的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和意义。
29. 红军长征的原因、时间、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30. 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四大会战)、百团大战、日军的暴行。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31. 解放战争: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全面内战爆发。战略反攻与战略决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意义。
32.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条件、标志和意义。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时间、意义。
33.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成就。(两个会议、三大制度)新时期是如何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34. 祖国统一大业: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问题能顺利解决的原因、过程、意义。
35. 台湾问题是怎样造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进行了哪些努力?当今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国共两次合作分别给中国社会进步起了怎样的推动作用?两次内战又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36.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什么?到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70年代我国外交又取得了了怎样的新突破?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世界和平发展进行了哪些努力?
37. 什么叫冷战?美国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美苏冷战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38. 美苏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
日本从战败国迅速发展成世界大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近代史上发生在南京的大事,几乎浓缩了一部中国近代史。请举出近代发生在南京的大事并答出每件大事所产生的影响。

7.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中考最会考的知识点是哪些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增强。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8.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的重点

你应该学的是什么教材,如果是人教版,那么应该学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应该注意首先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共产党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其中有南昌起义,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秋收起义,以及毛泽东写的那三本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其中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农村包围城市,枪杆里出政权
然后最重要的就是土地改革,每一次土地改革的背景以及目的,措施,对象方针,影响。

再就是几次会议每次会议的背景,目的,时间,地点,谁召开的,影响等如遵义会议,整风运动,西伯坡会议这是很重要的。

再就是长征的路线一定要记住,长征的原因,有外因内因,长征经过的几次大战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巧过金沙江等等。

再就是抗日战争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抗战的几次大捷,国共的不同战场以及路线,以及重要会议
1、中共为挽救中国革命的努力:
(1)南昌起义:
① 时间:1927年8月1日。
②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③ 意义:这次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
① 会议的召开: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
② 内容:确立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 意义: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文家市决策-----由城市转向农村。
(4)广州起义:1927年12月。
2、井冈山道路:
(1)开辟: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革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意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井冈山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这是一条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中国革命的策略发生了转变。

3、红军长征:
(1)原因:
① 根本原因: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和危害。
②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
(3)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
① 召开:1935年1月。
② 内容: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 意义: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再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4)长征的胜利: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回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完成。
(5)长征胜利的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揭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① 1935年8月1日,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② 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5、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1)背景:
①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 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③ 全民族抗日运动高涨。
④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的推动。
(2)西安事变的发生: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结果:在中共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民族危机严重,中共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努力促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它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五)、 抗日战争(1937--1945):
1、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2、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布《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国共联合抗战(抗战初期):
(1)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主战场):
① 重要战役: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大捷)、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② 战况:由于国民党实行不发动群众,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导致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沦陷。
(2)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① 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
② 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开辟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
4、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
① 日本战线太长,兵力不足。
② 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的作用。
(2)标志:1938年10月,广州和武汉沦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
① 对国民党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② 以主要兵力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基地。
(4)国民党政策重心的转移(国民党转向反动):(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①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年)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
② 皖南事变(1941年、反共高潮。)
(5)中共维护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斗争:
① 方针:中国共产党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争中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以斗争求团结,保持统一战线的团结。
② 作用: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5、抗日战争的胜利:
(1)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抗战胜利的原因:
结成了全民族抗战的统一战线;中共的领导;国际社会的支持。
6、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近百年来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中国收回台湾,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六)、两种命运的斗争:
1、国民党的独裁内战方针:
(1)国民党六大决定动员全党的力量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消灭人民武装。
(2)在美国的支持下抢占战略要地,把大批兵力调往内战前线。
(3)镇压国统区的民主运动,制造了一系列惨案。
(4)公开撕毁重庆政协会议协议,公然发动内战。
2、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中共七大:号召全党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奋斗。
(2)重庆谈判:
① 原因:蒋介石为内战做准备;中共为尽可能争取和平,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
② 结果:签定《双十协定》,确定了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的基础上建设独立、富强、民主的国家。
(3)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领导各民主党派和国民党进行斗争,使会议通过了许多有利于人民的决议,如《和平建国纲领》。
(4)内战爆发后,领导了国统区以学生运动为主体,各阶层人民参加的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七)、解放战争:(1946——1949)
1、内战全面爆发:
(1)时间:1946年6月底,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作战方针: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3)战果:打退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1947年夏,刘邓大军强度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
(1)时间: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2)主要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
(3)意义:三大战役共消灭国民党反动军队150多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国民党统治的覆灭: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
(八)、新中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 21日在北平召开。
(2)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规定了新政协的性质和地位;确定了国都、国旗、国歌;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标志新中国成立。
(九)、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十)、土地改革:
1、目的:稳固新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
2、时间:1950年6月——1953年春。
3、政策:1950年6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意义:建国初期的这次土地改革具有明显的新民主主义性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真正翻身做了主人,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生产建设之中。
(十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
(1)社会性质相同:即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任务相同:即反帝反封建。
(3)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2、不同点:
(1)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思想武器,以争取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政治目标。
(3)革命的发展与群众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4)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后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完成,社会性质没改变,在这一点上讲最终遭到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5)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9. 求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主要考点

我们也一样要考试了啊~~~
新航路的开辟是肯定要考的
还有中国古代的商业也是肯定要考的
还有土地制度,欧洲的殖民扩张~~~~~~~~~
好多要考的
一起加油吧!

阅读全文

与高一下历史期中知识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