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事件讲解

历史事件讲解

发布时间:2021-02-03 10:19:25

1. 如何归纳历史事件的特点

近年来,高考对历史特征的考查要求不断提高,考试中此类题目频频出现,成为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考试说明中也明确地把它作为一项基本能力要求.然而,它却是学生历史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表现为:找不到归纳的角度,无从下笔;不能从理论上准确地概括特征;容易将特征与表现混淆,堆砌史实,无的放矢.所以,在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归纳、概括历史特征.\x0d历史特征,一般可分为阶段特征、领域特征、事物特征.阶段特征是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状况的概括,一般从某个领域的表现去归纳概括.如古代社会某个时期(王朝)的特征,我们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这几个方面来归纳;其中的政治又可从政治制度变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考虑;经济又可以从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农、工、商、交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来表述.世界近现代史的某个阶段特征,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为主),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变更),列强对外开拓市场和殖民扩张,国际关系(列强之间的矛盾变化为主),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等.某领域特征要从其发展变化来分析,可纵向和横向比较.比如,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特征是什么?我们在分析时,要注意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列强对外活动来比较分析: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英国、法国衰落,美国、德国、日本崛起),②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③资本主义生产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④资本主义列强加剧对世界的瓜分,同时列强的矛盾迅速激化,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某历史事物的特征分析,要从历史事物的要素去归纳与概括.如革命类事件(以法国大革命为例),一般要抓住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专制、资本主义发展;条件——第三等级要求、启蒙思想等)、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资产阶级)、主力(人民广泛参与)、目的(推翻波旁王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过程特点(三次高潮,实践了启蒙思想、反封建与卫国战争相结合)、结果(较彻底)、影响(对欧洲、对世界)等.\x0d这些只是针对一般的历史分析要求而分析的,但历史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历史阶段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机械地搬用这些角度和思维模式去将丰富多彩的、不断发展的历史格式化.那么,如果遇到类似的历史特征分析要求,我们该怎么办?不管分析什么阶段、什么时期、什么领域、什么历史事物,我们只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去归纳概括即可.\x0d一是要在发散思维中找到归纳、概括的角度.它要求我们围绕一个历史事物,抓住它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依循规律,分析其历史地位、发展状况、历史影响等外在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目的、性质、过程、特殊性等内在特征.如中国古代社会中,不论哪个时期,我们归纳的角度都应是其各个领域(前面略有所述),世界近现代史的阶段特征则应从资本主义发展本身及列强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民族解放运动来分析归纳.这是归纳历史特征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怎样去发散思维?\x0d1.要开阔眼界,放眼历史,寻找角度.这要求我们将事物放在历史的动态环境中,从历史发展趋势、时代要求、阶级本质等方面去分析、比较,寻找历史事物的特征.分析时,要注意它的历史性、时代性,不能拘泥于面面俱到.如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民主思想出现——反专制思想萌芽,总结性成果多),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特征(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过渡;经济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中渗入殖民经济,\x0d资本主义萌芽加快;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被迫改变;农民战争的反封建任务中增加了反侵略任务;产生了向西方学习、探寻救国救民的思想等),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x0d2.要宏观把握、微观分析、层层深入,寻找历史内在特征.它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总体特征,然后围绕这一特征(主题)对事物进行剖析(剖析的角度、原则依据第一点),分析其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特殊之处,挖掘其内在个性.如归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特征,其宏观上的特征是两个:酝酿着大一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再深层分析,则有各个具体的特征:①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并确立;②封建经济出现局部繁荣(手工业、商业、城市),经济要求市场统一;③诸侯数目逐渐减少,秦国逐渐强大;④民族交往频繁,开始走向融合(这些特征与表现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单纯是表现).\x0d二是在比较中寻找角度,得出区别点,概括特征.一般可以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如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即是与秦末农民起义比较得出的;一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解放运动比较得出的.\x0d三是要善于提炼归纳,从错综复杂的史实中,把握客观线索、趋势、新发展,形成特征.特征都是概括性语言,是理论语言,而不是史实,即要求我们区分特征与表现.而这是我们学生在学习与考试时最容易混淆的,往往把表现当作是特征.表现是具体的史实、措施等,是特征的具体体现与表述.比如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的特征,可概括为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这时高度概括的语言).具体又表现为:\x0d①爱国抗争的长期性、连续性、艰巨性与曲折性——革命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到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再到国民大革命、工农武装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有成功,有失败,接连不断;②学习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从抵抗派到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国的改革开放;③高度的民族凝聚力——救国救民成为全国各阶层、各阶级、各民族的共同任务与愿望;④方式多样,人民武装起决定作用——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农民阶级的武装斗争、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与暴力革命、中共领导人民的工农革命、社会主义的建设运动、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等;⑤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特征是不同角度的理论,而后面具体的革命史实、事件则是表现.\x0d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特征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先对特征的能力要求,特征的特点,分析归纳的角度、方法、原则、技巧作全面的介绍,让学生对“特征归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感到很熟悉,从而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有意识地注意它,模仿它,并且正确归纳的好习惯.其次,在讲解、辅导时,教师可对每个阶段、重要历史事物作特征归纳或指点,并说明其归纳的角度、标准、原则、方法等,在实践中让学生经常接触它.最后,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单元总结、单元练习时,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依据客观标准、方法、规律去归纳事物特征,或分析其所给的特征,并对其特征进行举例证明.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多学习、阅读、积累历史理论语言,将理论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这样,在分析归纳时,才能自觉地站在理论高度上去分析,而且在分析时也就有话可说、有理可表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堆砌史实了!

2. 如何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

黄百年1997年高考历史在全面考查能力的前提下,又着力考查了历史版阐释中“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权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例如,材料解析题第45题分析重本抑末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46题对美国西进运动的认识;问答题第47题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等,考查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高考题启示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此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发挥理论指导作用,授之以渔。本文就历史事件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标准发表个人看法,旨在抛砖引玉。一、分析是评价的前提,分析方法是要全面掌握,灵活运用分析任何历史事件都要从历史事件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考察原因、过程、结果等各种因素,综合分析,不带主观意愿和偏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符合历史本来面目。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握分析历史事件的各种方法,加以灵活地运用,具体历史事件具体分析。分析方法概括如下:1.全面性原则。

3. 求关于一个历史事件的介绍 能讲五分钟左右的(不是演讲)

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于1840年6月28日开始,英国强行向中国推销鸦片,破坏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直到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为止;第二次鸦片战争始于1856年10月23日,英军进攻广州,直至1860年10月清政府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为止。
三次斗争高潮: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四亿五千万两白银: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英、美、俄、法、德、日、意、奥、西、比、荷等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共九亿八千多万两。
五次侵华战争:1840年的鸦片战争;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六君子被杀: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将主张“维新变法”的官员逮捕下狱,同年9月28日,将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七个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保路运动;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文华运动。
八国联军:1900年八国联军(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大举进攻中国。
九个条约:1、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南京与英国签订,又称“江宁条约”。该条约十三款,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开放广州、上海、宁波、厦门、福州为五商口岸,准许英国在五处通商口岸派驻领事;海关税率须经双方协定;给英国赔款二千一百万两银元等。2、望厦条约:是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结束后,1844年7月3日,清政府在澳门望厦村与美国签订,又称“五口贸易章程”。该条约共三十四款,附有“海关税则”。美国获得了英国在中国既得的全部特权外,还在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侵犯中国领海权等方面有所扩大,并取得在通商口岸传教、派兵船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及十二年后修约等特权。3、黄埔条约:是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结束后,1844年10月24日,清政府在广州黄埔签订,共三十六款,附有“海关税则”。法国除获得英、美在中国的既得权利外,还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国有保护教堂义务等特权。4、爱珲条约:又称“中俄爱珲和约”。1858年5月28日,沙俄乘英法侵华联军进攻天津,用武力迫使清政府在黑龙江爱珲城签订。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共计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给沙俄。5、天津条约:1858年6月26日、27日,清政府在天津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共五十六条,附约一条;“中法天津条约”共四十二条,附约六条。这个条约实际是南京条约的扩大,马克思怒斥这个条约“从头到尾都是欺诈”。在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订立前,俄、美两国又分别与清政府订立“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取得了许多特权。6、北京条约:1860年10月24日、25日,清政府在北京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共九款,“中法北京条约”共十款。除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外,还增加了五个方面的霸王条款,其中包括向英、法两国赔偿兵费各增至八百万两。紧接着沙俄利用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的军事压力,借口“调停”有功,并以“兵端不难屡行”相威胁,强迫清政府于同年11月14日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共十五款。主要内容是侵占我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确定中俄西段边界划界的原则,为侵占我国西部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打下了基础。7、中法条约:1885年6月9日,清政府与法国在天津签订,又称“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从此,法国侵略势力伸入到云南和广西。8、马关条约:又称“马关新约”。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在日本马关与日本签订,共十款。主要内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自由出进并设立领事馆和设厂制造;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船可以自由地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清政府不得逮捕为日军服务的汉奸分子。9、辛丑条约:清政府签订的卖国条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英、美、俄、法、德、日、意、奥、西、比、荷等十一个国家在北京签订,共十二款,另十九个附件。其内容:除清政府向列强道歉赔礼,惩办得罪了帝国主义的官吏,把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并班列六部之首外,主要有:(1)赔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共九亿八千多万两;(2)军事控制清政府,拆毁大沽至北京沿线各炮台,允许列强军队驻扎在北京和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十二个战略要地;(3)东郊民巷一带划为使馆界,界内由各国驻兵管理,不许中国人居住;(4)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违者处死,地方官对所属地区发生的反帝斗争必须弹压,永不叙用。从此,清政府完全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十月十日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这年秋,鄂、湘、粤、川等省的“保路运动”蓬勃发展,革命形势趋于成熟。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先后宣告独立,清朝统治迅速瓦解。12月孙中山由海外回国,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个皇帝 被迫宣告退位。

4. 讲历史人物故事

孙敬悬梁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

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

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2、苏秦刺骨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3、宋濂苦学

宋濂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时送还。

天很冷时,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宋濂,于是宋濂能够阅读很多书。

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宋濂)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

前辈道德高、声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前辈)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宋濂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

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宋濂虽很笨,但终于获得很多教益。

4、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5、囊萤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

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5. 近代史刚要授课过程中,众多人物和历史事件解读中,那些内容触动了你

我觉得抗日战争是很感动,数的中华儿女为了你敢偷请略者前赴后继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和鲜血

6. 如何讲解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历抄史知识的三个基袭本要素之一,是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讲好历史人物的活动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应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的做法是:一、讲解历史人物,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和它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方面联系起来这个联系是指联系主要的,决定人物本质特征的方面。

7. 讲一个历史故事

因为“安定门之约”,也是因为尽快逼迫清政府议和的手段,当然也有心思想要掩盖当时英法联军犯下的暴行罪证,所以才有了两次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的起因其实很复杂。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逼近了京城。英法联军派出了以两个使者加一位记者,还有一小队印度士兵的使团前去谈判有关停战的协议。但是在此期间,英法联军已经开始了对圆明园的劫掠以及毁坏。

当英法联军听到使团被囚禁的消息之后,愤怒的军队焚烧了当时圆明园的一座宫殿。但是这只是一个起始,数日后清军打开安定门,让英法联军进入,并释放了囚禁的使团。但是当时使团中的一些人员伤亡,以及使团内部自称受到虐待的报告,致使当时驻清英国最高长官额尔金,照会恭亲王。要将圆明园夷为平地,以作报复。

其实第二次焚毁圆明园也是由于“安定门之约”的约束原因,当时于英法联军约定不得毁坏京城内的建筑设施,而为了催促清政府尽快接受和谈,英法联军选择了当时在京郊的圆明园,作为报复警告以及示威的场地。当然其中也不乏,英法联军想要掩盖当时在圆明园暴行的嫌疑。于是便有了第二次火烧圆明园,“三山五园”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只剩下些残垣断壁。

英法联军的暴行永远无法被我们遗忘,现在的圆明园遗址还在述说当时的惨状。这些耻辱,我们无法遗忘,也不应该遗忘。历史教会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终将会努力让我们的国,屹立在世界之巅,让这些耻辱永远无法再发生在我们身上。

8. 想回头看一下中华民族的历史,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讲解,并且有什么意义,,,不知道哪几本书让大家推荐.

如果文言基础好抄的话,推荐读二十四史,虽然有些地方不太真实,但毕竟是官方史书,我读的就是二十四史。
文言基础一般,就先去买一本中国通史,什么版本都行,看过之后可以挑自己感兴趣的朝代或历史人物,去读断代史或人物传记。
中国通史语言都比较干,怕枯燥就去看历史讲评,像百家讲坛系列,明朝那些事儿,不过那些都属于一家之言,有些地方主观色彩很重,建议先了解一下正史再去看专家学者讲的历史,否则有可能对自己的历史观产生影响。

如果要推荐书籍,我认为 史记 最好,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啊。
其次就是 三国志 ,因为我喜欢三国这个惊心动魄的年代。
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

9. 讲清一个历史事件,通常要抓住事件的········· 等几个要素进行表述

一般的回答这种问题:
1、发生时间
2、人物
3、地点
4、过程
5、最后造成的结果
6、事件造成的影响及意义。。。

10. 讲述历史事件的清晰

世界历史,上网看吧.现在不知还播不播了

阅读全文

与历史事件讲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