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登封是哪个省的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市境东西长56公里,南北宽35.5公里,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6万亩,辖6乡6镇1个工业区3个办事处,有24个民族,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市总人口61万。
登封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著名的“文物之乡”和“武术之乡”。历史悠久,风光秀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和发达的电力、交通、通讯事业。近年来,登封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发扬“团结拚搏、艰苦创业、自加压力、勇争第一”的登封精神,强力实施竞争激励机制和“旅游立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科教兴市”四大战略,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2.2亿元, 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31.9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16.2亿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2549元,增长4.7%。改革开放以来登封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电气化试点县(市),河南省十八“罗汉”之一。
登封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最早在阳城(今告成镇)建都(禹都阳城),西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正式设立崇高县,隋代改为嵩阳县。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金代将两县合并为登封县。1983年登封划归郑州市管辖。1994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登封县撤县设市。
登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雄倚市境的中岳嵩山。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有人文景观150处,自然景观30余处。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18处,市(县)级123处,已发掘出各类文物珍品6700多件。其中“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庙,儒学圣地嵩阳书院驰名天下。嵩山地质具有“五世同堂”的地质构造,被地质学家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199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首轮通过为“世界地质遗产保护单位”,嵩山博大精深,独领风骚,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向人们展现出华夏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壮丽画卷。黄帝曾在此游历,唐尧弯弓狩猎,大禹虔诚祭奠……周公姬旦,汉武帝刘彻、唐高宗李治、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乾隆等一代天骄,相继到此祭祀封禅。李白、杜甫、欧阳修、范仲淹、理学大师程颐、程灏、接踵而来,蕴山川灵秀,书壮丽诗篇。
❷ 登封嵩山地质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令第21号《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1995年5月4日发布施行),“嵩山地质遗迹”应属于第二章地质遗迹的保护内容第七条第一款“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含副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中的“典型层型剖而和典型地质构造和构造形迹”类地质遗迹。
依据嵩山地区助质遗迹的分布特点,确定对构造遗迹点采用点保护,对“五代同堂”典型层型剖面采用线保护,确立了8个保护点,9条保护线。17个保护对象分布在嵩山地区东经112°45ˊ至113°18ˊ,北纬34°18ˊ,至34°40ˊ,至34°40ˊ的2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遗迹保护点的范围确定,以出露最佳部位为基准点,通过不整合接触界面走向画轴线,划定保护范围。
剖面保护线的确定,依据出露最佳部位及地理状况自起点到终点划定剖面线长度,平行剖面线向两侧各延伸50米为保护范围,具体保护地点(段)及范围如下:
(1)“嵩阳运动”(代号SGl)、“中岳运动”(代号SG2)、“少林运动”(代号SG3)构造遗迹点保护面积
SGl-1登封市龙山头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l00000㎡
SG1-2登封市北玄天庙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229400 ㎡
SG1-3登封市石船北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480㎡
SG2-1少林水库水坝西山坡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180000 ㎡
SG2-2少林水库尖哨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750000 ㎡
SG2-3少林水库大岭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500000 ㎡
SG3-1少林寺西山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500000 ㎡
SG3-2少林寺塔水磨不整合遗迹保护区面积400000 ㎡
(2)“五代同堂”典型层型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代号SD)保护面积
SDl登封君召北石牌河—老羊沟太古界登封群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期2800m,面积280000 ㎡。
SD2登封罗汉洞—峻极峰下元古界嵩山群罗汉洞组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2100,宽l00m,面积210000 ㎡
SD3登封猎渔沟—张庄下元古界嵩山群五指岭组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2650m,宽100m,面积265000 ㎡
SD4登封庙坡山下元古界嵩山群庙坡组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100m,100m,面积1l0000 ㎡
SD5登封小花峪下元古界嵩山群花峪组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1550m,宽100m,面积155000 ㎡
SD6登封君召北峡口—偃师佛光峪乡何瑶中元古界马鞍山群、五佛山群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3000m,宽100m,面积300000 ㎡
SD7登封关口—巩义涉村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地质剖面遗迹保护区长6100m,宽100m,面积610000 ㎡
SD8登封新新煤矿—陈楼古生界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3600m,宽l00,面积360000 ㎡
SD9登封告成贾沟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层剖面遗迹保护区长4800m,宽100m,面积480000 ㎡
地质遗迹保护区总面积5429880 ㎡ 嵩山地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区豫西分区嵩箕小区,地层出路齐全,几乎出露了华北各时代的地层,层序清楚。出露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太古界、下元古界构成该区基底,岩层走向近南北,晚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层构成盖层,岩层近东西向展布,其盖层、基底格局非常显著,接触关系一目了然。
登封群(Ar)分布于登封城至鞍坡山以西,总体呈东西向展布,构成登封大背斜的核部,同时呈现许多向北伸展的分支,一条深入嵩山腹地,一条分布于登封城至十里铺一带,往西在莲花寺,如风庵及挡阳山、鞍坡山以西都有向北伸出的登封群分布,它们构成一系列向北北东倾伏的主要由嵩山群复背斜的核部。
登封群的研究始于解放初期,张伯声发表的《嵩阳运动和嵩山区的五台系》一文把不整合于嵩山石英岩下的片麻岩称为“泰山杂岩”(张伯声,1951)。后来,马否垣(1957)命名“登封杂岩”,登封群始得名。1964年1:20万临汝幅区测在登封市西部君召老羊沟—石牌河一带建立嵩箕小区太古界标准剖面。
中岳运动使嵩山群谐调产生紧密走向近南北,轴面向西倾斜、向东倒转的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其内部构造极其复杂,不同等级或尺度的构造形迹在一起,不同世代、不同成因的形变和地质事件叠置,构造形迹极其复杂,为构造解析及研究提供了从手标本到大型构造范围的实验场。
嵩山群各组剖面保护区段选在出露齐全的四个地段 SD2罗汉洞一峻极峰下元古界嵩山群罗汉洞组地层剖面;SD3猎渔沟—涨庄下元古界嵩山群无指岭组地层剖面;SD4庙坡山下元古界嵩山群庙坡组地层剖面;SD5小花峪下元古界嵩山群花峪组地层剖面。 元古界马鞍山群、五佛山群剖面
马鞍山群Pt2mn分布在本区广大地区,岩层近东西向延伸(见地形地质图),划分为上、下亚群两部分,为一套滨海—浅海相陆源碎屑沉积,底部砂砾岩,局部见巨砾,岩性较单一,层位稳定,为紫红色中厚—巨厚层状中—粗粒石英岩状砂岩。(见图6-1-9)与下伏嵩山群呈角度不整合。
五佛山群分布在木区嵩山西坡到偃师佛光峪一带,为浅海相陆源碎屑沉积,岩性主要为灰色、背色中厚—薄层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页岩建造,自下而上划分为葡萄峪组、骆驼畔组、何家寨组。与上覆地层寒武系辛集组呈角度不整合关系,此为少林运动的不整合面。
对于少林运动在五佛山区所形成的构造形态,马杏垣教授等建立了“重力滑动构造系统”。下伏系统是登封群、嵩山群和马鞍山群;葡萄峪组为主润滑层,底面为主滑面;骆驼畔组、何家寨组属于滑动系统。重力滑动构造使本区产生了特有的“飞来峰”和“构造窗”及许多滑动构造景观。选取露头好,层序完整的峡口—何瑶剖面做为马鞍山群、无佛山群保护段。
本区由于晚元古时期叶舞运动使嵩箕地区隆起,处于受剥蚀状态,大部分地段缺失震旦纪沉积,仅南部有罗圈组的出露。 区内第三系分布零星,多为第四系覆盖,少量沟谷中可见露头,多分布在山前丘陵岗坡地带,根据岩性特征和岩层上下接触关系,分为下第三系陈宅沟组(Ec)和上第三系洛阳组(NI)。陈家沟组在告城李家外、肖家沟一带出露较好,发育完整,为一套碎屑沉积建造,洛阳组主要分部于西部登封周家沟、北旨村、大龙屋等沟山前垄岗带,为一套碎屑岩沉积建造,为山麓洪积—湖泊沉积环境。
第四系分布广泛,出露面积广,约占本区的40%,主要分布于颖河两岸和嵩山南北两侧的山麓地带,由松散的碎屑沉积物组成,局部呈半胶结状态。各统地层发育较好。出露齐全,成因类型复杂。以冲积、洪积、冰碛为主,次风积、残积、坡积、沼泽及牛轭湖沉积等,多为复合成因类型,是研究第四纪地质的良好区域。区内黄土、砂、砾层发育,其中赋存丰富的粘土矿和砂矿。根据古生物组合,成因类型、岩性岩相、地貌特征、层位关系和考古资料等,第四系划分为下更新统(Qlgl),中更新统(Q2al-pl),上更新统(Q3al),全新统(Q4),各地层剖面。
第三系、第四系剖面保护地选在出露、发育良好的登封告成李沟唐庄一带。 岩石(含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及特有成分结构、构造)区内岩浆岩主要为中基性岩脉或岩墙及花岗岩体,主要为嵩阳期、中岳期构造运动伴随的岩浆侵入。
太古代侵入岩为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辉绿玢岩,呈小岩株或脉岩产出 侵人各类片麻岩或者老岩体内,一般数米至数十米,大者300-400米,岩石深受变质,片理发育。
早元古代末伴随中岳运动的岩浆活动,根据侵入时间的前后,可分两个序列。基性岩体—伟晶岩脉—石英脉系列,以及花岗岩—辉绿岩—石英斑岩系列。形成两个较大的岩体——石称花岗岩体、向家寨花岗岩体。其它均沿裂隙贯入,形成岩脉或岩墙。石称花岗岩体出露面积约70km2,侵入到嵩山群中;白家寨花岗岩体出露约4km2,被马鞍山群不整合覆盖。两个岩体代表了中岳运动晚期的异地花岗岩。 嵩山地区近三十亿年的地壳发展历史,可分成太古宙(登封群Ar)、早元古界(嵩山群Pt1)、中元古界(马鞍山群、五佛山群)及显生宙四大阶段或巨旋回。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地质事件组合,特别是地壳运动的多幕性,留下多期变形的构造特征,构成各自的形变历史序列。
根据嵩山地区不同时期的沉积建造及各建造之间发生的构造运动,将区内沉积划分为四个构造巨旋回,八个构造旋回和四个构造亚旋回。
重要矿床
古采矿遗址
冰川地质
地质灾害
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 地貌景观(岩熔地貌、冻融地貌、冰川地貌、(现丹霞) 地貌、风成地貌(雅丹、风积)、火山地貌、海岸地貌、黄岗岩地貌、砂岩峰林地貌、变质峰林地貌、土石林地貌、峡谷地貌、构造地貌)
嵩山有七十二峰。峰峰有名,峰峰有典,峰蜂峻拨,峰峰诱人。山中涌泉、天溪、飞瀑、龙潭,细流滚涌、珠雾飞溅。青山绿水构绘了嵩山既雄伟又秀丽的景色。嵩山素有二十景,以诗为证:“月满嵩门正中秋,轩辕早行雾中游。颖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阴溽暑收。石淙河边堪会饮,玉溪台上垂钓钩。余雨少室观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龙潭贯珠琼浆飞,嵩阳洞天景色幽。少室夕照垂金线,御寨落日苍谷口。石池高耸云崖畔,石僧迎宾座山头。石笋闹林柏涛滚,珠帘飞瀑震山吼。高峰虎踞云天啸,猴王观天盼解咒。熊山积雪称奇观,峻极远眺大池悠。” 嵩山景色惊险处让人魂飞魄散,迷人处使人逗留忘返。奇观令你盘桓,佳致命你留连。而此,自古以来吸引了众名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高僧名道、骚人墨客等来嵩山禅祭、隐居、传道、讲学、习武、游览,成为世人向往的游览胜地。 组合情况(景系、景群、景点、景物) 分布情况
特征性(与国内、外比较)
保护状态
形成史
嵩山国家地质公园范围内,主要保护清晰、完整保存下来的嵩山地区近三十亿年地壳历史发展重要转折时期的三次前寒武纪造陆和造山运动——嵩阳运动“(23亿年±), “中岳运动”(18.5亿年±),“少林运动”(5.7亿年±),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及典型构造形态遗迹;嵩山地区小范围内连续、完整出露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记录着地质构造演变历史的变质岩、沉积岩地层层序,即地学界称之的“五代同堂”,以及各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
❸ 登封为什么被称为天地之中
登封历史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人类杰出的创造力,具有世界性的普遍价值。
嵩山古建筑群以其高超的建筑学成就,代表了我国古代建筑制度的初创和形制典范。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以其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和高超的建筑技术成为后世效仿和参照的范例。汉代三阙为我国唯一的现存例证,为探索研究早期礼制建筑提供最重要的依据。 其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和工艺对我国各地以及亚洲周边国家后代建筑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登封历史建筑群突出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登封由于其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古代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以“天地之中”为基本理念的登封历史建筑群中的庙、阙、寺、塔、台和书院等集中体现了中国汉、魏、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的礼制、宗教、科技、教育等建筑学成就,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2000多年的精华。
嵩阳寺塔作为佛教鼎盛时期的北魏遗存,在佛塔类型上有极大的开创性,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作为科技建筑的观星台,在科技史、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对我国创造与发明和科技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的内容主要有8处11项,包括观星台、中岳庙、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会善寺、嵩阳书院、嵩岳寺塔、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等。其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两千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登封古建筑群礼制、宗教、科技和文化、教育等建筑精美绝伦丰富多彩。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登封历史建筑群是多元文化的载体
嵩山不仅是佛、道、儒三教的源头,也是三教集大成之地。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宗,而少林寺则是禅宗祖庭,大乘胜地。嵩山至今尚存佛寺30余座,充满着佛教文化氛围。中岳嵩山号称道教的重要传播基地,中岳庙、崇唐观、崇福宫、无极洞等建筑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见证。儒家在嵩山最好的体现首当嵩阳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曾荟萃程颢、范仲淹、司马光、朱熹……等大儒在此执教。
登封历史建筑群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宝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见证。嵩山古建筑群为人类留下石头的史书,古代建筑雕刻艺术、书画、饰物是解读古代社会及文化的课本。
登封地区历来是中外交流的中心地区之一,它发端于宗教文化的传播,归结于中外文化交流的融合,登封古建筑遂成为这种交流融合的实物见证。
登封历史建筑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登封古建筑群自秦汉至今,前后历时2000多年,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基本完好,其价值显得尤为重要。2000多年来,每个建筑群落的基址均未改变,各建筑的位置仍坐落在自身历史上某一重大阶段的原始基位。
❹ 登封旅游攻略
登封景点嵩山·少林寺
最佳旅游季节:每年的1、4、7、10月。
景版点大部分被分权为三大景区:
嵩阳景区,中岳景区,少林寺景区。
嵩阳景区门票价格80元/人:景区包含嵩阳书院,嵩岳寺塔,法王寺,会善寺,嵩山。
中岳景区门票价格80元/人:景区包含中岳庙,卢崖瀑布,观星台。
少林寺景区门票价格100元/人:景区包含少林寺寺庙,塔林,初祖庵,功夫表演。
登封少林寺门票优惠政策:
身高1.4米以下儿童,军官证、70岁以上老年人持身份证门票免费。
中国中小学生凭学生证可购50元半价门票。
❺ 谁能给我作一张登封历史博物馆(城隍庙)平面图
直接去城隍庙找相关工作人员要
❻ 河南登封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少林寺啊 最大的景点 一定要去的
❼ 登封市怎么样
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郑州西南70公里处,中岳嵩山南麓。市境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35.5千米,辖区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总人口63万。登封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禅宗祖庭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庙、儒教圣地嵩阳书院,三教荟萃,闻名遐迩;汉代三阙、北魏嵩岳寺塔、元代观星台……群星璀璨,辉映中外。
全市有各类文物古迹1127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6处,位居全国县(市)第一位。
登封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40余种,其中煤炭远景储量30亿吨,被煤炭部列为15个全国重点产煤县(市)之一;铝矾土储量2.4亿吨,是河南省两个铝矾土基地之一。
境内现有各类武术学校83所,在校学生53000人,是全国著名的“文物之乡”和“武术之乡”。
登封境内的嵩山,山川秀丽,地貌奇特,是全国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全国十大森林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
登封2006GDP完成142亿元,居河南省第四位;实现财政总收入10.08亿元,居河南省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50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县(市)第149位,比2003年提升了66个位次。
改革开放以来,登封市充分发挥旅游和矿产资源丰富两大优势,大力实施“旅游立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科教兴市”四大战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由1978年的全省15个贫困县之一跃居全省前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强化,初步建成了一批千亩以上的优质烟叶、优质无公害蔬菜、小杂粮、小杂果生产基地,涌现了一批养殖专业村和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坚持存量与增量同时调整,产业群区、工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铝 及铝制品、耐材、建材、磨料磨具等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登封发电装机容量达44.4万KW,发电能力在全国县(市)中名列前茅。旅游业以争创国际一流景区为目标,精心打造“少林”、“武术”、“嵩山”三大品牌,投资5亿元对各景区进行综合整治,铺设了26公里的旅游道路和25.7公里的登山步道,形成了景区成片、景点连线、纵横贯通、上下循环的旅游网络,相继开辟了登山游、武术游、考古游、地质游、天文游、宗教游、水上游、风情游多条旅游线路。按照清华大学规划的“一轴、两翼、三园、四中心”方案,斥巨资对少林景区进行拆迁建设,逐步恢复“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意境,少林景区是国家首批命名的全国5A级景区,嵩山风景区成为全国文明景区示范点。城市建设按照建设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型城市的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交通通讯方面,连接京广、陇海、焦枝铁路的登封铁路年内贯通,郑州至少林、洛阳至少林两条高速公路贯穿东西,许昌至少林高速公路也将于2007年投入使用,全市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油路、通广播电视,其中广播、电视、通讯设施位居全国前列,登封与外界联系更为便捷、畅通。市场建设坚持“突出城镇,辐射农村,打通周边”,建成10多个大型专业综合市场。接待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登封市拥有豪华舒适的中、高档宾馆饭店20余家,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配套的一条龙服务体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登封的各方面简介
登封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最早在阳城(今告成镇)建都(禹都阳城),西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正式设立崇高县,隋代改为嵩阳县。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金代将两县合并为登封县。1983年登以前登封一直属洛阳管辖,此后划归郑州市管辖。1994年5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登封县撤县设市。
登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雄倚市境的中岳嵩山。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有人文景观150处,自然景观30余处。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18处,市(县)级123处,已发掘出各类文物珍品6700多件。其中“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道教洞天中岳庙,儒学圣地嵩阳书院驰名天下。嵩山地质具有“五世同堂”的地质构造,被地质学家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199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首轮通过为“世界地质遗产保护单位”,嵩山博大精深,独领风骚,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向人们展现出华夏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现代文明的壮丽画卷。黄帝曾在此游历,唐尧弯弓狩猎,大禹虔诚祭奠……周公姬旦,汉武帝刘彻、唐高宗李治、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乾隆等一代天骄,相继到此祭祀封禅。李白、杜甫、欧阳修、范仲淹、理学大师程颐、程灏、接踵而来,蕴山川灵秀,书壮丽诗篇。
登封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佛、道、儒三教荟萃。境内现存文物史迹1127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13处,县(市)级123处,名列全国县级第一,是全国著名的文物之乡。著名的文物史迹有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世界最早的天文台——观星台,全国现存最古老的佛教砖塔——嵩岳寺塔,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塔建筑群——少林寺塔林,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中国最早的佛寺——法王寺,中国目前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中岳道教圣地——中岳庙等。登封有四大民间文化;大禹之乡文化;河南曲剧发源地文化;曲剧古装历史剧--卷席筒;豫剧现代戏--朝阳沟。
登封旅游事业发展迅猛。发源于嵩山少林寺的少林功夫威震四海,在国内外武坛独树一帜。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和重视嵩山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陈毅、李先念、万里、胡耀邦、乔石、田纪云、杨尚昆、李铁映、钱其琛等领导同志先后到登封视察和指导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少林寺为题材的影片在国内外的上映,和通过举办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大大提高了登封在当今世界的知名度,招来了大批中外游客和投资,每年以上千万元的投资用于老景点的修复、新景点和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全市现有上档次宾馆、饭店17家,拥有床位5000张,其中达到国家三星级标准的饭店3家,可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娱一条龙服务。现在以佛、道、儒、险、古为突出特色的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三皇寨、观星台、卢崖瀑布等六大景区,形成了武术、宗教、登山、考古、天文、地质等多条旅游专线,年接待中外游客700万人次,成为全国、全省旅游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登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我市已探明的矿产品种达37种,具有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等优点。其中煤炭探明储量15.8亿吨,远景储量30亿吨,1991年被确定为全国15个重点开发区之一,被能源部定为全国100个商品煤基地之一。铝钒土储量2.4亿吨,是河南省两个铝钒土基地之一。石灰石储量30亿吨。现代装饰材料花岗石储量30亿吨,品种齐全,质量上乘。硅矿储量8亿吨。被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誉为神奇的“嵩山药石”——麦饭石储量2亿吨。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矿产品开采、加工、销售的综合性生产经营格局。
登封电力充足,交通通讯便捷。全市现有发电装机容量42.8万千瓦,除满足全市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外,并向大电网供电。郑州、洛阳航空港和京广、陇海、焦枝三大铁路干线近在咫尺,与陇海、焦枝线接轨的登封准轨矿区铁路即将铺通。207国道和豫03、豫3l线省道三干线公路贯穿全境。自动电话可直播国内外各大城市,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电报传真方便快捷,信息高速公路网站建设日新月异,邮电通信设施居全国市(县)前列,并达到省会城市水平。
登封环境优美、条件优越,政策优惠。2000年经国家爱卫会验收获取“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同年获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我市除按国家、省政府有关鼓励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外,还制定了重点项目领导分包责任制,项目审批一条龙服务制度和招商引资奖励制度。对于外来投资客商我们总的原则是:客商的需要是我们制定政策的依据,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千方百计为外来投资商创造宽松环境。
登封名吃
登封的烧饼,仅仅登封有.邻县都没有,可以夹肉,夹豆腐串,夹"酥鸡".味道很棒,物美价廉.郑韩剑客在外游学多年,每年回家,走出登封汽车站,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个烧饼吃!现在虽然在编词条,想起来还是要咽口水的!这是我从小吃到大的东西,也是每个登封人永远都会喜欢吃的东西!每年登封在外的游子回到家乡都吃烧饼吃个够!离开家乡了也是有条件的话就带点.还有的人虽然要飞越重洋,回到外国,但是依然是带着登封的烧饼,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河南名吃有个"逍遥镇糊辣汤",登封也有糊辣汤,本人---郑韩剑客伟大的母亲也会做!好喝极了!其是这是一项河南名吃,只不过我怀念家乡的味道!
郑州的名吃有烩面,登封也不例外了,烩面像腰带一样宽,汤水也好喝极了!放点辣椒放点醋,那就更是吃的火火热热汗流夹背了!还有本地的刀削面!在外多年,我觉得比山西的刀削面好吃!
去登封,最好的就是去面馆吃面!!!好的有个面馆,店名就叫"登封第一面",是个老牌子的店了.
至于菜,就是豫菜了.和河南其他地方差别不大.
❽ 登封市城隍庙地点
你好我们家就是登封的,城隍庙就是中岳庙,位于登封市东转盘再往东1公里。10月份的时候有庙会,坐公交2路车可以直达。欢迎你来登封参观。
❾ 关于夏朝在河南登封出土的文物有哪些
登封王城岗遗址被认为与夏朝有关,有些人认为就是禹都阳城所在。相关考古版发掘材料见:权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编著:《登封王城岗与阳城》,文物出版社,1992 年。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王城岗考古发现与研究(2002~2005)》,大象出版社,2007年。
❿ 河南郑州历史博物馆简介
一、从河南博物馆到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历史上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早在1927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同年7月,在冯玉祥将军的亲切关怀下,由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 、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指定开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即今开封市三圣庙街),是为河南博物院发韧之始。
然而,这座解放前河南唯一的博物馆,从其诞生之日起,便随着时局的动荡,走上了一条坎坷之路。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为表现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宣传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遂将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并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同时划拨 刘师古堂充公遗产的一部分为专款,限期开放。民族博物院以“启发民众知识文明、激增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院宗旨,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实物料。同年10月10日,在藏品缺乏的情况下,大量运用模型等手段,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
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将“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并确定为社会教育机关,直属省教育厅领导。12月23日教育厅委任关百益为馆长,并收回民众师范房舍为古物陈列室。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又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其中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同时设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两个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厅厅长、教育厅厅长、河南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等组成的7人理事会,将原民族博物院的19个陈列室调整为7个,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充实了历史文物。1930年至1937年的8年间,是河南博物馆空前发展的时期,藏品中的历史文物最为丰富、精致,具有河南地方特点,而且涌现出以关百益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从此,河南博物馆名声鹊起,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入。为避免文物被毁,馆藏主要文物68箱被迫移运重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40年日伪期间,河南博物馆被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下设事务部、保馆部、研究部等。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派谢孟刚为接收委员,接收了日伪当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馆,但终因解放战争的爆发,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严重匮乏,经费拮据,博物馆步履维艰。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一举解放了古都开封。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文博事业,立即成立了以赵干亭为主的三人管理小组,进驻博物馆,整饬馆务。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曲乃生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设施,进行业务活动,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
1953年,根据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河南省博物馆被确定为地志性博物馆。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有了较好的陈列展览场地。然而,正当博物馆有计划、有秩序地全面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时候,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文革10年中,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博物馆渐入佳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尤其是进入80年代,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机构设置趋于合理,设立了陈列部、保管部、社会教育 部、图书室、研究部、《中原文物》编辑部、办公室、行管科、保卫科等科室,建立建全了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博物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日月交替,沧桑更迭。历史的车轮驶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间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旅游事业的飞速发展,进一步促进带动了全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由于河南省博物馆建筑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突击在郑州兴建的,它无论在建筑形式、建筑规模、还是在内部设施上,都很难适应今天博物馆日益发展的需要。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瞻远瞩,决定“八五”期间在省会郑州建设一座具有当今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博物馆。1991年秋,根据李瑞环同志的有关指示,经原省委书记侯宗宾、原省长李长春等领导同志的积极争取,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
新馆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10 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历时5年建成。主体展馆位于院区中央,呈金字塔形,后为文物库房,四隅分布有电教楼、综合服务楼、办公楼、培训楼等。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 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
按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的要求,新馆内部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内有自动消防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文物保护系统、电教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等设施。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的成立,是河南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的一桩盛事。
二、从白手起家到文物收藏大馆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古代文化,这就为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河南博物院创建之初,就十分重视文物的征集工作,但由于当时缺泛经验,博物馆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征集藏品往往是单纯的"网罗珍奇",藏品颇为复杂,而且良莠不齐。
1930年至1936年间,是旧河南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繁荣时期,无论是在藏品的征集、整理或在对藏品的研究上,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在关百益先生的带领下,先后接收了古物保存委员会所存的所有文物,其中包括1923年新郑出土的春秋铜器,1925年11月鄢陵城关出土的宋代窖藏瓷器,洛阳等地的历代石刻等。1934年、1935年又先后征集了大量的古代名人书画及现代艺术品,从而大大丰富和提高了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还主动进行了几次田野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出土文物。这个时期拥有的藏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精,弥足珍贵。如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大型列鼎、王子婴次炉、编钟等;登封县的九柄玉如意;石刻中的北魏石棺,刘根造像碑、魏志8种、隋代四面造像、舍利塔铭、唐代泉男生墓志、宋代二体石经、金代进士题名碑等。正因为拥有大量的文物精品,所以在全国博物馆界的地位大大提高,在国外也深受赞扬。当时曾有这样的评论:“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确保文物安全,河南博物馆工作人员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和高度的责任心,精心挑选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分装68箱运汉口,存放于法国租界。1938年9月,随着国内形势日趋危急,存放于汉口的文物又辗转运至重庆,从而避免了日寇的劫掠和破坏。而存留于开封的文物,在开封沦陷后,大部分铜器、铁器下落不明。存放于重庆的68箱文物,于1949年11月,由国民党政府挑选38箱,其中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册)运往台湾。至此,河南博物馆元气大伤,苦心经营20余年的文物大馆,已无精品可言,博物馆名存实亡。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得天时,占地利,重整旗鼓,大力开展文物征集工作,通过调查、收购、接受捐赠、发掘、拣选、调拨等,很快恢复了元气。而且,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已非昔日可比。迄今为止,馆藏文物达十万件,特别是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和历代陶瓷器,享誉世界,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如郑州的大河村遗址出的新石器彩陶、临汝出土的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郑州窑藏青铜器、淅川下寺出土的楚国青铜器、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铜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铜器、扶沟出土的楚国金银币、洛阳唐三彩、汝瓷、钧瓷等。另外,从1954年开始,博物院还曾多次派出征集人员,分赴革命老区,进行调查访问,征集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同时,还接收了省军区、省民政厅等单位拨交的部分革命文物和有关资料,其中有许多珍品,如太平天国的布告、义和团的旗帜、吉鸿昌烈士就义时的血衣、彭雪枫烈士的遗物、《响导》周报、《新青年》杂志、《红旗报》、《中州评论》、《拂晓报》等。
近十年,随着文物工作的不断深入,湮埋已久的地下文物精品,终于重见天日,再现风采。为了配合河南博物院建设,发挥河南文物大省的优势,从不同侧面再现灿烂的河南古代文化,在省委、省政府及文化厅、文物局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又陆续从中央、省直及各地市文物单位征调一大批文物精品。这些文物精品,犹如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颗颗明珠,放射出斑斓璀灿的光华,它必将以无穷的魅力,吸引无数海内外的观光客。
三、从《民族模型陈列》到《河南古代文化之光》
陈列展览是各项业务工作的中心环节。河南博物院创建伊始,就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民族博物馆"时期的《民族模型展览》,是河南博物院历史上举办的第一次陈列展览。陈列以塑像为主,配合照片,展出古今中外各民族模型。展出后,引起了当时开封各阶层和市民的轰动,"参观者为之途塞"。
1930年至1937的"河南博物馆"时期,在广泛收集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和各类自然标本的基础上,先后开放的陈列室有13个。如安阳殷墟出土器物陈列室、新郑古器物陈列室、洛阳古物陈列室、岩石陈列室、民族模型陈列室、开封相国寺旧藏文物陈列室、石刻室、藏经陈列室、植物、矿物标本陈列室、书画陈列室等。由于当时的陈列水平有限,在"唯器物论"的思想指导下,采取器物堆砌的办法,陈列质量较差,但仍能看出当时的"河南博物馆"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博物院中的皎皎者。
1937年,在馆藏文物精品运抵重庆后,开封本馆所属藏品仍继续陈列开放,但数量和质量均大为逊色。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博物馆被迫停止活动,直到1940年日伪统治下,把博物馆改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才将原陈列开放。
解放后,河南博物院获得了新生。1949--1961年间,除举办《河南自然环境与资源》、《河南历史》、《河南革命文物》三个基本陈列外,还举办展览数十个,内容多数与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运动有关。如《从猿到人展览》(1950年)、《镇压反革命展览》(1951年)、《伟大祖国展览》(1952年)、《青铜器展览》(1952年)、《历代服饰展览》(1954年)、《肃反展览》(1956年)等。
1961年至1966年五六年间,是河南博物院稳步发展的时期,也是举办展览较多的一个时期。迁郑之初,立即与省文物队联合举办了《河南省历史文物展览》,展出文物2000余件,每天观众如潮,川流不息,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1963年举办的《河南革命文物展览》、以实物、图片、绘画、文字等较为系统地再现了河南革命斗争史。1964年,在原有《历史文物展览》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研究、设计、制作,举办了迁郑后的第一个基本陈列--《河南历史陈列》,集中反映了河南古代历史概况。
"文化大革命"时期,陈列展览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展览被污为"黑展览"而被查封。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博物院职工还是以高度的责任心举办了几次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如《抗大校史展览》、《焦裕禄事迹展》、《林县红旗渠展览》、《洛阳煤矿史展览》等。
1977年到1997年的20年,可以说是河南博物院大发展的20年,陈列展览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并逐步确立了全国文物大馆的地位。首先于1980年重新恢复了《河南历史陈列》。该陈列在"文革"前陈列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采用了新的陈列设备和手段,使之更趋于科学化和大众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园地。1981年以来,又先后举办了《河南革命文物陈列》、《古代雕塑艺术陈列》、《古代建筑艺术陈列》、《馆藏明清书画展》、《馆藏文物精品展》以及《楚国青铜器展》等几十个展览,观众人数逐年递增,年平均观众达30余万人次。
尤为引人注目是,通过六年多的酝酿和深入研究,集河南博物院集体的智慧,在中央、省、地市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河南博物院在落成之日便隆重推出了《河南古代文化之光》、《中原百年风云》、《河南古代石刻艺术》、《河南古代玉器》、《河南古代建筑》、《楚国青铜器》、《明清工艺珍品》、《恐龙世界》等1个基本陈列和7个专题陈列,内容丰富,蔚为大观。尤其是《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是70年来河南博物院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内容更充实的大型陈列,展厅面积达3200多平方米、展览文物1000多件(套),均属馆藏文物精品,重点展示了河南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在内容上,一改传统的模式,尽可能地增加了观众参与项目;在形式上,普遍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使观众真正能够赏心悦目;在讲解手段上,配备了电脑控制的自动扩放录音讲解、扩放录像、声控幻灯、感应录音讲解等先进设备,增加了观众参与的一些项目,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对文物的求知鉴赏、娱乐等需求。
另外河南博物院自创建以来,一直在中原文物如何走出河南、走向世界这个问题上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尝试。如1935--1936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当时河南博物馆选送的新郑出土的8件青铜器,在伦敦引起轰动,受到海外观众的高度赞扬。70年来,举办和参加的出国展览还有:1980年丹麦、瑞士的《中国珍宝展览》,1985年日本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86年日本的《黄河文明展》,1987年美国的《中国历代陶俑艺术展》,1990年日本的《河南省文物展》,1990年新加坡的《中国汉代文明展,1991年法国的《河南省史前文物展》,1992年澳大利亚的《帝王的中国展》,1993年丹麦的《华夏帝王展》,1996--1997年英国、德国、瑞士和丹麦的《人与神展》,1998年的《大黄河文明展》等。通过展览,增强了我们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使更多的海外观众进一步了解河南,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四、从《河南博物馆馆刊》到《中原文物》
有着70年历史的河南博物院,不仅是文物荟萃之地、文化教育的场所,同时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在解放后的40多年来,河南博物院人才辈出,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1929年,殷墟文物进馆之后,当时的河南博物馆即聘请考古学家关百益为编辑委员,研究考订甲骨文字和各种器物刊印成书。1930年底,关百益先生接任馆长职务,同时成立了研究部,科学研究工作步入正规。据粗略统计,1931-1938年间,河南博物馆出版文物图录和研究著述达一百多册、卷。比较重要的如《伊阙石刻图表》(关百益)、《石华》(关百益)、《殷墟器物存真》(关百益)、《殷墟文字存真》(关百益)、《新郑古器图考》(关百益)、《南阳汉画像集》(关百益)、《河南金石志图》(关百益)、《老君洞石墨撷英》(关百益)、《繁塔石墨撷英》(关百益)、《南阳汉画像汇存》(孙文青)、《殷墟文字存真第一集考释》(许敬参)、《馆藏石刻整理汇报》(孙文青)、《河南博物馆自然科学汇报》一、二、三册(傅桐生)等。在研究内容上,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充分发挥了地方博物馆的优势。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重视实践,研究人员经常走出书斋,亲自参加文物、标本的搜集和整理。如1935年8月,关百益在汲县山彪镇发掘战国墓;1936年春,孙文青参加殷墟第十三次发掘;1936年9月至11月,许敬参、郭豫才等在辉县琉璃阁进行发掘等。
1936年7月,王幼侨任馆长后,为了"阐扬文化,研究学术",创办了《河南博物馆馆刊》,到1938年3月因日寇入侵而停刊。短短的两年时间,共出版15期,其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真所谓"琳琳琅琅,萃集一堂,遂为中州古代文化之大观。"不仅能够从中详细地了解到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史,而且还有一批重要的考古学理论、考古调查报告和考古研究论文,直至今天,仍不失为重要的学术参考资料。
建国以后,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40多年中,虽然经受了多次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考古发掘报告、学术论文数以千计,出版专著目录和普及读物也有几十部之多,比较重要的如《中国陶瓷小品》(河南省博物馆编)、《龙门造像题记》(河南省博物馆编)、《河南省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之七)、《中国奴隶社会》(许顺湛)、《汉代叠铸》( 汤文兴)、《中原远古文化》(许顺湛)、《夏文化研究论集》(郑杰祥编)、《中岳汉三阙》(吕品)、《河南汉代画像砖》(汤文兴、吕品)、《黄河文明的曙光》(许顺湛)、《河南文博考古文献叙录》一、二(孙传贤主编)、《汉画--河南汉代画像研究》(周到、王晓)、《河南博物院落成论文集》等。
1977年,由河南省博物馆主办的全国第一家省级文博期刊《河南文博通讯》创刊,已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刊名。刊物问世后,很快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关注。1980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并于1981年更名为《中原文物》。20年来,《中原文物》始终担负着向社会宣传文物保护政策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术繁荣的多重使命,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风格的学术期刊,越来越受到文博界的重视,已成为研究史前文化、夏商文化、汉画、楚文化及科技考古等领域的重要园地,并且连续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和中国社科类核心期刊。截至目前,《中原文物》出版发行近百期,发表学术论文、考古报告等2000多篇,并出版了《河南省考古学会论文集》、《魏晋南北朝佛教学会论文集》、《论仰韶文化》等特刊,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中原大地文物博物馆工作的面貌。
从《河南博物馆馆刊》到《中原文物》,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河南博物馆数十年来的光辉历程,同时也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累累硕果的背后,有着河南博物院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他们呕心沥血,默默耕耘,为河南博物院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关百益先生,是30年代著名学者,近代考古学家,也是河南博物院的奠基人。他知识渊博,著述宏富,于史学、金石学、考古学、甲骨学、方志学等皆有很深的造诣和卓绝的创建。孙文青先生,早在30年代,就开辟了汉画研究的新天地,为汉画研究奠定了基础。解放后,河南博物馆更是人才济济。诸如许顺湛、韩绍诗、杨焕成、孙传贤、任常中、周到、王瀛三、张维华、汤文兴、吕品等同志,著述甚丰,在国内乃至国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如今,他们有的已年届七旬,有的已接近退休年龄,但在文博战线默默奉献,不知老之将至。更为可喜的是,在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带领和鼓舞下,涌现出一大批后起之秀,他们不仅有扎实的文博知识,而且善于接受新思想、新方法,这是我们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河南博物院美好的未来。
河南博物院辉煌的今天,是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是河南博物院几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丰富的文物资源以及全体职工的不懈追求,河南博物院将会以更加坚实的步伐,以崭新的姿态、现代化的管理、多功能的服务、优美典雅的环境独领风骚,为中原大地增添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