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艺术与人生修养
经常有人问起:什么是艺术?艺术是怎样产生的?艺术有什么作用?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如若确切地回答,解释清楚,并不是太容易。虽然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艺术,从呱呱坠地起便听妈妈唱摇篮曲;以后长大成人,少不了要看戏、看电影电视,买几张画挂在家里;直到寿终正寝,人们以哀乐、挽歌相送。如果将艺术扩大,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也无不与艺术结缘。然而,如何说明这些事实呢?这里涉及到一些艺术原理的问题。有人借哲学上的“本体论”来解释艺术,说艺术本来是什么样子,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结果使问题更复杂了。因此,我想从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入手,对此加以探讨。一、 人与艺术
人为什么创造艺术?须要从人之所以为人说起。从最早的历史看,人事从动物中分化出来的。从猿到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由直立行走到锻炼了手的灵活并带动了脑的发达,进而开始了复杂的造物活动。动物所有的特点人也全有,可是人所特有的则是动物所无。如思维和创造,特别是按照理想和不同的需要而创造。历史学家称人类最初的原始社会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也就是分别以粗糙的“打击石器”和精致的“磨制石器”为代表。旧石器时代经历了几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人们将坚硬的石头打磨成各种用途的工具,为了便于把握,逐渐认识了物体的对称形。在山西阳高县的许家窑村,发现了一千多个大小不同的石球,表面虽不光滑,可是十分圆整,是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用来狩猎的投掷武器,小的则是“飞石索”上的弹丸。这些石器固然不能说就是艺术品,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于对称形和圆形的认识和掌握,却为艺术的形式美铸造了一把钥匙。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四千年至八千年左右,各种磨制石器已相当精致和规范。在这个历史阶段,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前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制陶、纺织、制玉等工艺的产生和发展,其制造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说明农业和手工业开始有了分工。大量的彩陶图案丰富而精美,变化无穷。在彩陶器皿上,除了气象万千的几何形图案外,还有想象的龙,图腾式的崇拜物,以及文身的人物。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一件陶盆内面,画着一群人,手拉着手分成三组跳舞,说明舞蹈艺术已很发达。就各地出土的陶埙和一件精美的骨笛表明,已可用来为舞蹈伴奏或吹奏乐曲。在这已时期,艺术不但产生,并且得到了普遍的发展,艺术的门类和样式也已多样化。
现代人论艺术,多是侧重于所谓“纯艺术”,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以区别于实用性的艺术,如工艺美术、装饰艺术、建筑艺术。实际上,艺术是伴随着劳动而发展起来的,按艺术发生学的序列看,是实用先于审美。鉴赏性的“纯”艺术是从实用性艺术中派生出来的。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以民族学的大量资料论证了艺术最初都是起源于劳动,由实用转化为审美的。即使舞蹈也是为在劳动中减轻疲劳,而绘画则是用于记事,有点近似于地图。近些年来,我国有上百处的地方发现了岩画,有的年代很早,可远推到新石器时代;有点则是后来的边远地区的放牧者所作,但其性质仍然属于原始时期。岩画的题材很多,大量的是动物和人物,也有各种符号。从内容上看,大都是表现他们的生活和信仰,有的则是某一事物的记录。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岩画中,有不少刻画的马蹄印、鹿蹄印、牛蹄印、羊蹄印等,作为一种符号是无疑的,它的功用,似乎是告诉猎人某种动物出没的地方。
《吴越春秋》中记载着一首远古时代的《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
歌很短,只有四句八个字,读起来颇感古涩。所谓“弹歌”,就是歌唱一种古老武器的制造和功能。这武器叫“弹(音旦dan)”,是一种利用弹(音旦tan)力发射的弹弓。“断竹”即截断竹竿;“续竹”是用弦连接竹片的两头;“飞”系发出,“土”指弹丸;“逐”状追赶,猎取,“肉”指鸟兽。如果译成现代语体,可为:
“截断竹竿劈成片,弯成弹弓装上弦,
发射泥丸快如飞,猎取鸟兽作美餐。”
意思懂了,却有些乏味。这大约就是语言艺术的一个特点。另一方面,在现代人看来其内容也过于平淡。假如我们推后几千年,在原始时代,谁能发出巧思并做出这样的好武器,便于射猎鸟兽,那种喜悦的心情可真要放声而歌了。
从这首歌中,也可看出艺术的功力目的。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创造了艺术,艺术又反过来给人以鼓舞。不论是纯精神的艺术还是与实用结合的艺术,都是为了人的自身的利益。它的产生,既是心灵之美的抒发,又是同科学技术同步。科技也是为了人的需要,它与艺术在形式和手段上虽然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甚至做着同一件工作。如在手工业时代,制陶的工艺与陶器,纺织的工艺与锦缎,髹漆术与漆器等,表现在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上,实在是不可分的。高尔基称人类用理智的力量所创造的文化是“第二个自然界”,以区别于客观存在的“第一个自然界”。他认为“三个人”是创造文化、创造第二个自然界的,就是科学家、艺术家和工人(见《说文化》)。这里所说的“三个人”,是指三种工作的人。科学家发明了科学和技术,艺术家对形体进行塑造,最后由工人制造成品。这是分工,又是协作。随着社会分工的细致,协作也就更多样。现在有种人从实利出发,带着世俗的观念将职业强分尊卑,是恨庸俗的。
人的造物活动已经延续了数千万年,考古学家在不停地发掘、鉴定,数不尽的东西充满了博物馆,可以排出一条壮阔的文化长河。究竟谁是“造物主”呢?古代的哲人也在思考。中国人说是“圣人”,西方人说是“上帝”;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列举了画家画床是根据木匠造的床,那么木匠又是根据什么而造床呢?最后只有归结到“神的理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动物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我们理解,这里所指的“美的规律”,是需要和理想,当然也包括美学的要求在内。人的需要是无穷的,只能是相对的满足;人的理想也是永在追求,不过是逐渐升高。因为人都有一种进取心,用马克思的话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同上)
我们所说的“文化”,通常被分作“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由两种文化导致了两种文明。因而将自然科学划为物质文化,将人文社会科学划为精神文化。大致看来,这种划分是必要的,但不能过于机械。因为,物质和精神是不能硬性分开的。事实上,人类最早的文化是融为一体的,可以叫做“本元文化”。以后文化的多元分化并没有将本元文化解体,而是相并列。也就是说,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外或之间,还有未经分解的“本元文化”。当然它也兼有两种文明,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在人的造物活动中,每每都说明了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提高和需要,两者正在产生新的综合,而且层次越来越高。如果说,实用性的艺术本来就兼有文化的双重性,那么,所谓“纯”艺术也不可能离开物质的载体。这“载体”已经不仅是画画用纸、用颜料,演奏要乐器,而是反作用于艺术。当摄影术发明之后,曾经冲击过绘画,特别是西方的油画肖像;一百年前电影的出现,一方面是随着产生了电影艺术,另一方面无疑也直接影响到戏剧;现在是电视进入家庭,各种不同形式的电视艺术应运而生,不仅戏剧、电影受到冲击,连儿童连环画也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家庭的生活方式。
再过一百年艺术会是什么样子呢?谁也无法估计。即使原理不变,但在艺术的形式上和体裁上必然是五花八门。就因为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硬地分开,又忽视了“本元文化”的存在,从历史上到现在便产生了“功能主义”与“唯美主义”之争,以及“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
之争,还有与此相联系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辩论。说到底,只有明确艺术与人的关系,艺术对人的积极作用,立论才不致偏颇,才能辩证地看问题。
人的思维方式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是形象思维的升华和结晶,是表现人的心灵之美的意识形态。就艺术与人的关系看,人生离不开艺术,艺术也不能脱离人生。
二、艺术的种类
人类社会的文化积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人们对于艺术的需要并非从一个角度出发,而创造艺术更不是使用一种模式;加之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艺术便显得种类多样,形式纷繁。直到电影的产生,西方曾有“八大艺术”之说,即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建筑、雕刻、舞蹈和电影。所以电影也叫“第八艺术”。我国古代在艺术上只有专称,没有总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艺术”和“美术”还有混称,以后才逐渐分开,艺术是个大概念,美术史艺术的一个门类。丰子恺先生曾做过一些艺术的分类工作,也没有通行。对于“文学”,西方是作为语言艺术对待的,但在我国却习惯与艺术并列,统称“文艺”,只是在美学研究中还有人在艺术中谈及文学。
作为艺术的分类,至今还没有定型的分类法,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加以说明。从一个角度是分不清楚的,可能会越分越乱。因此,为了便于了解艺术的性质和体系,我们也列举出一下的几种分类法:
(一)以作者而分
就艺术与人的基本关系而言,最初的艺术不过是有感而发,任何人都会表现出来,如果得以流传,也就是“艺术”。以后有了分工。艺术分成了若干种职业,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先是叫匠人‘艺人,以后才称为“艺术家”。丰子恺先生说:“艺术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晚近世变多端,人事烦琐,逐末者忘本,循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于生活之一隅,而丧失其人生之常情。于是世间始立‘艺术’为专科,而称专长此道者为‘艺术家’。”(《艺术漫谈》序,1936年)。因此,在社会上便有专门的艺术家和非专门的艺术创作者之分,有专业和业余之分,有高雅和通俗之分。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看主要的不是横向的排列,而是纵向的层次关系。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1.专门艺术与民间艺术——这是相关联的两个艺术层次。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基础,也是专门艺术家吸取营养的宝藏。一般的说,专门艺术家经过了长期严格的专业训练,并以此为社会工作,专门从事艺术的创作、设计、表演、演奏‘其艺术是带有娱他性的,个人的风格也较强。民间艺术则是带有民族性的群众艺术,在我国主要是农民(以及牧民和部分手工业者)的艺术,他们从事艺术活动多数是为了自娱,只有少数当作副业。民间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个人的创造多是融汇在集体之中,形成一个地区的带有历史性的集体创作。民间艺术的作者多是书本文化不高,没有经过专门的艺术训练,是在传统的地域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民间艺术作品都表现得比较率真质朴。
2.专门艺术与业余艺术——两者的关系也只是层次的差异。业余艺术的作者多是在城市和农村中有其他职业者,或是退休的老年人,
3.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这是艺术上的两个层次,在社会上也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圈”,但对作者很难说有层次之分。所谓“高雅艺术”,也有的叫“精致艺术”,在音乐上一度称作“严肃音乐”,实际上是相对与“通俗艺术”而言,在名称上并没有严格的的规范。而“通俗艺术”则相近于“流行艺术”和“大众艺术”。通俗艺术的特点是流行性强,通俗易懂,为大众所乐于接受。如传统的相声,月份牌年画,香港的武打片,,和近些年兴起的通俗音乐.戏剧小品.卡拉OK等,都比别的艺术拥有较多的读者观众,特别是在通俗音乐方面,许多青少年对于名“歌星”的追随,到了如醉如狂的程度。丰子恺先生说:“浅见的人误解艺术,原是难怪的。因为艺术这件东西,内容很严肃,而外貌很可爱。不像道德.法律似的内外性状一致。因此眼光短浅的人就上了它的当,以为它不过是一种休闲的玩意吧了。”(《艺术必能建国》,1938年)。确实,很多人把艺术当做消遣,二很多艺术又迎合了这种要求。于是泥沙俱下,推波助澜,用时髦的话说,变成了“炒”艺术。顺便讲一句,对于“流行”问题不能笼络的论是非,每个时代都应有显示自己特点的时尚。通俗也不庸俗。关键在于艺术的创作和积极的引导,纺织他的负面效应。在通俗音乐方面,所谓,“追星族”的产生,就是,就是将事物引向了反面。即便是消遣,也是人生的正常需要,只要健康活泼,同样是应该发展的。试想,们创造艺术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如果对人生无益,不是多此一举吗!
(二)以用途而分
前已提及,艺术的具体用途有两个层次,一是鉴赏性的艺术,二是实用性的艺术。
所谓“鉴赏性的艺术”,是倾向于精神方面,在观赏、欣赏、鉴赏艺术中受到一些熏陶和感染,进而在精神上各道鼓舞,培养高尚的情操。艺术作品以其“有意味的形式”,独特的、典型的艺术形象,能够扣动人的心弦,产生无比的积极力量。
所谓“实用性的艺术”,主要是指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和现代工业艺术设计等,几乎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它是在生活中被实际应用的,以其独具的形色及其装饰,使人在用的过程中得到心神的怡悦,对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生活的美好是人的积极进取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活环境的美化、理想化也是文明层次的一个重要标志。早期美学曾忽略了这一点,只是在近半个世纪才逐渐有所认识。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的提高来看,未来实用性的艺术的发展潜力将是巨大的。
(三)以感官而分
人的感官与外部世界接触,与艺术关系最大的莫过于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和人体的动作。说来并不奇怪,人类最早的艺术也是从这几方面开始。所谓“综合艺术”,即兼有视、听、动作和语言的,是后来的发展如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
1.视觉艺术——主要指美术。它与特具的形与色,诉诸视觉,通过眼睛进入人们的心灵。从原始时代起,便发展成为一种最普遍的艺术。
2.听觉艺术——主要指音乐。声音的和谐、悦耳,通过歌唱、乐器演奏,诉诸听觉。人们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可以想象出有关的艺术形象,如诗如画,情感交织。
3.动作艺术——主要指舞蹈。舞蹈是身体的“律动”,即有节奏的动作。闻一多说:“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本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分的表现,生命的机能是动,所以它直是生命机能的表演。”他认为,这是舞的“真面目”,而非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模拟。“一方面,在高度的律动中,舞者自身得到一种生命的真实感(一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感觉),那是一种满足。另一方面,观者从感染作用,也得到同样的生命的真实感,那也是一种满足,舞蹈的实用意义便在这里。(《神话与诗·说舞》)”
4.综合艺术——主要指戏剧、戏曲和电影、电视。戏剧和戏曲又称“舞台艺术”,电影和电视又称“影视艺术”。旧时戏园的舞台上写着“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的对联,说明了综合艺术的能量是很大的。它足以反映整个社会,揭示全部人生。因此,其意义是恨重大的。
(四)以时空而分
作为艺术的形态,有的以其声响占有时间,有的通过造型占有空间,当然也有的两者都占。这种分类法虽不多用,但也说明了认识艺术的一个侧面。
1.时间艺术——主要指音乐。声音无形,但占有时间。
2.空间艺术——主要指美术。美术作品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美术也称作“造型艺术”。
3.综合艺术——主要指戏剧、戏曲、电影、电视,有形有色有动作,同时占有时间和空间。舞蹈也是“造型艺术”,同时也占有时间和空间,因此带有综合性。
(五)通常的分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具体的接触某种艺术。因此,通常的分类都是约定成俗,也可以称作“综合分类法”,即以各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并列。举其大者,可分六大类。
1.美术——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大类,形式很多,种类也很多。一般分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艺和摄影。
绘画包括许多画种,有中国画(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及工笔画、写意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画、丙烯画、版画(包括木刻、铜版画、石版画等)、年画、连环画、宣传画、壁画、漫画等。
雕塑包括雕刻与泥塑,又分圆雕和浮雕。在材料上有泥塑、彩塑、石雕、木雕、铸铜和不锈钢等。在体积大小和用途上有案头、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和纪念碑雕塑等。
建筑包括纪念物建筑、公共建筑、民居建筑、园林,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小区设计、环境设计等,建筑是无声的音乐。
工艺即工艺美术,包括现代工艺和传统手工艺,以及工业艺术设计等。现代工艺有染织、服装、陶瓷、玻璃、皮革等。传统手工艺有刺绣、编织、牙骨砖石雕刻、漆艺、景泰蓝、纸扎、金银首饰等。工业艺术设计是新兴的一门艺术,主要同现代技术和工业生产结合,应与工艺美术相并列。一般包括装潢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三个方面。
书艺,即书法和印章,包括大篆、小篆、楷书、隶书、行书、草书、魏碑等。由汉字而为艺术,是我国文化立于世界之林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具体的,却又是抽象的符号,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摄影包括人像摄影、风光摄影、空中摄影等。
2.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声乐包括独唱、对唱、重唱、齐唱、领唱、合唱等。器乐包括弦乐(有小提琴、大提琴竖琴和二胡、板胡、琵琶、古琴、扬琴等)、管乐(有木管如短笛、长笛、双簧管,铜管有2、小号、长号、大号)、打击乐(有定音鼓、小鼓、亳、锣、三角铁)、键盘乐(有钢琴等)。在演奏上有独奏、齐奏、重奏、合奏以及歌唱、舞蹈的伴奏等。交响乐是音乐中规模最大的一种乐器形式,以管弦乐为主,也配以其它乐器,有的还加用合唱。音乐又往往与诗歌、戏剧、舞蹈等组合,成为歌剧、舞剧、戏曲等。
3.舞蹈——分独舞、双人舞、群舞(集体舞)和舞剧等种类。在形式特点上有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抒情舞、交际舞(交谊舞)等。
4.戏剧(戏曲)——戏剧与戏曲有同有异。一般戏剧主要指话剧,按作品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包括闹剧)、正剧等类型。正剧被称为“严肃的戏剧”,主要特点兼有喜剧和悲剧的因素,能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另外还有多种体裁,如诗剧、哑剧(默剧)、街头剧(广场剧)、活报剧、秧歌剧、广播剧、戏剧小品等。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以歌舞(包括杂技、武术)、剧三者有机结合为表现手段,其艺术综合性更大。戏曲的剧种除京剧外,各地的地方剧有三百多种。
5.电影(电视)——电影和电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反映生活说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能大量复制、携带方便,放映简易,是最为大众化的现代艺术形式。电影和电视的片种很多,并且还在不断地创造,有故事片、纪录片、文献片、科学教育片、美术片(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等。
6.曲艺(杂技)——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它的形式活泼,演出简便,群众性强,历史悠久,在全国各族、个地区共有三百多种。主要种类有:评书、相声、快板书、弹词、大鼓、琴书等。杂技是各种杂耍、技艺表演的总称,包括蹬技、手技、顶技、踩技、走索、车技等。一般吧戏法、魔术、马戏、驯兽包括在内。
以上六大类,只是主要者。即使不够全面,也足以说明艺术的多样性。反映了人生的充实和丰富。正因为人生需要艺术,所以艺术一直在被创造着,形成五花八门,姹紫嫣红的局面。
三、艺术的社会作用
人们的每一种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只是要看这一活动的意义,其目的是否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社会。汉语中对“功利”和“功能”这两个词的解释,内容上毕节哦接近,在艺术上也常使用。似乎对鉴赏性的艺术多用“功利”,而对实用性的艺术多用“功能”,也可能是著文者的习惯所致,但推敲起来倒是很确切的。然而不论是“功利”还是“功能”,都要考虑其实际的效益。作为艺术,须要从社会的广角,对人生的作用看其是否产生积极的效应。归纳起来,可有四个方面:
(一)认识的作用
人生在世,需要学会认识世界,并尽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直到人生观的建立。但知识来源于实践,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只靠个人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知识要从社会获得。社会科学在揭示人生方面最为深刻,但也太抽象,不是所有人都能领悟的。自然科学解释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有独到之处,却又往往受到专业的隔阂。唯独文学和艺术,是通过想象的塑造,揭示人生和解释世界。而艺术的魅力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艺术的认识作用是全方位的,包括人生的各个层面。从儿童的认识事物,游戏、儿歌和玩具,以及看图识字,都是开发智力,增长知识。青年人走上社会,选择职业,树立远大理想,往往会受到一部文学著作或意见艺术作品的影响。即便到了晚年,不论是再学习还是回顾人生,也存在一个认识的问题。在这里,艺术是大可借鉴的。
(二)教育的作用
艺术是教育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中外古今的许多优秀艺术作品都说明了这一点。我国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孔子重视美语,重视《诗》的教化作用,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记·乐本》直接指出:“乐者,通伦理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绘画具有很大的教育功能,能“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因而“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这些古人所讲的具体内容和观点同我们不会一致,但在强调艺术的教育作用上则是相同的。
问题在于,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其教育的作用本来是恨清楚的,近些年却被一些人搅得很乱。由文学生的“游戏人生”、“跟着感觉走”、“过把瘾就死”为发端,几乎影响到艺术的各个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现代派艺术的泛滥,甚至到了在国家美术馆里用枪打电话亭、摆摊卖对虾、发放避孕套的程度,并把这种恶作剧美其名曰“行动艺术”。现代派的“理论家”竟扬言现实主义过时了,未来的艺术必定是现代派艺术。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只要有存在的价值,总会逐渐走向成熟。我们对现代派艺术也应该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既不能笼统否定,也无法全盘肯定,要对具体作品作具体分析。就像物极必反一样,“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以往饿艺术曾一度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将艺术当做政治和政策的图解。毋庸讳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政治的关系,总是相互影响的,不可能硬性割裂;既然同是一个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必然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至少是不应发生严重的矛盾和冲突。但若变为“服务”关系,有了主从和隶属,关系是单纯了,可艺术的个性也就不复存在。事实上,若深刻地揭示生活,哪个严肃的艺术家不是苦心探索。艺术的内容和思想性,在不同题材和形式的作品中所表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待到“文革”后期出现的“三结合”创作班子,即“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艺术家出技巧”,艺术也就走向了彻底的败落。从历史的因果来看,现在所出现的倾向,谁能说不是对前一种倾向的反拨呢?
书归正题,艺术的教育作用必须以作品的思想性为依托,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永远也不会消失。优秀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是人生的教科书。这不仅是我们现代的优秀作品所证实了的,也为历代的优秀作品所证实。
『贰』 跪求期末历史7年级上学期的试题,含答案的
1、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在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中,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2、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共同的生活特点不包括 A、过着定居生活 B、会建造房子 C、住半地穴式房子 D、会种植庄稼 3、标志着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事件是 A、禹建立夏朝 B、涿鹿之战大败蚩尤 C、汤战胜桀 D、盘庚迁都到殷 4、西周实行分封的根本目的是 A、结成部落联盟 B、“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C、天子为巩固其统治 D、为削弱地方诸侯力量 5、成语的来源以及构成形式复杂,又往往包含典故史事,警事箴言,散见于历代典籍。富含许多古人的智慧结晶,也可视为先民生活的历史写照。下列成语中与我国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是①破釜沉舟②纸上谈兵③风声鹤唳④退避三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人们最早可以用到这一成就是在 A、商朝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7、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孔子听后,问“伤人乎?”这则故事体现出孔子倡导并实践了他 的思想 A、“仁” B、“因材施教” C、“兼爱”、“非攻” D、“无为而治” 8、孟子认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的观点是 A、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B、要发展林业 C、要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D、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 中华传统医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回答9-11小题。 9、很早时候,我们先民就总结出食“五谷杂粮”有益于健康的养身之道。我们知道,“五谷”农作物的齐备是在 A、夏朝时期 B、商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秦汉时期 10、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它是由 总结出来的 A、扁鹊 B、黄帝 C、华佗 D、张仲景 11、东汉末年,出现了一部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书籍 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缀术》 D、《伤寒杂病论》 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块秦代十二字砖,砖上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 (见下图)。请回答 12—13小题。 12、根据我们学过的有关文字演变知识可以判断,这块方砖上的文字应该属于 A、铭文 B、大篆 C、小篆 D、隶书 13、为秦朝“海内皆臣”格局最终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长平之战 C、桂陵之战 D、巨鹿之战 14、西汉初年曾经出现过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当时,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 A、提倡节俭 B、发展农业生产 C、以德化民 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15、汉武帝雄才大略,他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包括①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②派大将窦固、窦宪北击匈奴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④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赤壁之战曹操败北 B、曹丕定都洛阳 C、刘备在成都称帝 D、孙权称王建立吴国 17、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 A、与汉族贵族联姻 B、采用了汉族的官制 C、学习汉族的礼法 D、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了汉族姓氏 18、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不属于东汉时期取得的是 A、蔡伦改进造纸术 B、祖冲之把圆周率数值计算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 C、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出现 D、张衡制成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 19、下列图片内容,反映了南北朝民族融合这一历史特征的是 20、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首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准将我国河南省的安阳殷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3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也是河南省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河南省的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是 A、龙门石窟 B、云冈石窟 C、秦兵马俑 D、青城山、都江堰 二、判断题(请判断下列各小题中同学间对话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小题后括号内打上“√”,错误的打上“×”。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1分,共4分) 21、甲同学: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知人善任,是这样的吗? 乙同学:是这样的。当时他任用伊尹为相,通过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 () 22、甲同学:佛教是当今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它发源地在哪里呢?又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呢? 乙同学:它起源于印度,应该是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 () 23、甲同学:书上讲,吴国船队曾达到夷洲,这件事情还能告诉我们哪些历史信息呢? 乙同学:首先,当时称为夷洲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台湾地区,这说明台湾地区和内地早已有交往和联系。其次,说明当时吴国的造船业比较发达,这有利于海上交通的发展。 () 24、甲同学:我知道,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那么,书法是在什么时候成为一种艺术的呢? 乙同学:应该是在西晋的时候。 () 三、列举题(本大题2小题。其中,25小题6分,26小题4分,共10分) 25、文物鉴赏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修养,通过本期的学习,你能对下列文物知道多少呢?请在下列各文物图的右旁列出你解读的相关历史信息(如文物名称、出土地区、用途或文物价值等,要求至少列出两条)。(6分) 26、我国古典名著是中华文化宝藏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我们增益智慧、提升修养的良好土壤。请举出下列两部古典名著的作者和一条你所了解的其它相关历史信息(如内容、特点、历史价值等)。(4分) 《离骚》—作者: 《史记》—作者: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1分)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历史现象?(1分)当时为什么能出现这种现象?(2分) 3)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政策目的又是什么呢?(2分)推行这一政策的手段和材料一所指事件有何不同?(1分) 材料二:西汉的疆域图 四、问答题(本大题2小题。其中第29题14分,第30题12分,共26分) 29、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请回答: 1)在历史学习中,通过对历史现象之间联系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清晰地认识历史,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请看下列两幅图,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大变革时代”中出现的历史现象,你能将下列解释它们之间联系的相关说明,按照你发现的历史规律排列吗?(请将英文代号填写在相应数字序列后)(5分) A、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田地变成私田出租。 B、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C、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D、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E、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排序:①②③④⑤。 1) 图2中,商鞅舌战对象代表的是哪个阶级?(2分) 2) 你认为,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会损害这些“守旧群臣”的利益?(至少举出两条说明)(4分) 3) 你怎样来认识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3分) 30、《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请回答“ 1)这里“江南”主要是指哪一地区?(1分) 2)江南的自然条件有哪些优势?(2分) 3)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政治基础有哪些?(3分) 4) 你能用史实说明“民勤本业”表现在哪些地方吗?(至少举出两条说明)(4分) 5)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2分) 答案:CC ACDCADBA DCBBCDCBBA 二、判断题(本大题4小题,共4分) 21、×22、√23、√24、× 三、列举题(本大题2小题,共10分) 25、(6分)文物一:甲骨文(甲骨或甲骨卜辞),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记录的内容非常广泛,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材料,也标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文物二: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广汉三星堆出土(反映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文物三:战国编钟(曾侯乙编钟),湖北随州出土(体现出我国古代工匠的高操技艺,也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 26、(4分)《离骚》:屈原,是研究战国时期诗歌发展的重要材料(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史记》:司马迁,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小题,共20分) 27、(10分)1)秦始皇焚书坑儒。(1分)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2分)2)“百家争鸣”(1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争论。(2分)3)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2分)不同点:它只是排斥儒家之外,持法家、道家等各学说的读书人。(1分)4)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发展。(1分) 五、问答题(本大题2小题,共26分) 29、(14分)答:1)排序:① B ② A ③ D ④ E ⑤ C 。(5分)2)奴隶主贵族(阶级)(2分)3)(列出两条变法内容即可)(4分)4)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3分) 30、(12分)答:1)“江南”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等地)(1分)2)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等(2分)3)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等(3分)4)如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农业技术发展;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等(列出两条即可)(4分)5)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
『叁』 李剑鸣的论著目录
1.《隔岸观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2. 《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3.《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月。
4.《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2002年作为《美国通史》第1卷重印;2006年收入“中国文库”。
5.《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6.《伟大的历险:西奥多·罗斯福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5月。
7. 《大转折的年代: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 1、 《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运动与政府改革》(张友伦、李剑鸣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
2、《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李剑鸣、章彤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最新修订版,1997年7月。
3、《20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社会发展研究》(李剑鸣、杨令侠主编),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4、《美国历史的多重面相:庆贺历史学家张友伦教授八十华诞论文集》(李剑鸣、杨令侠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5、《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1月。
6..《外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研究丛书》(6册,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11-2013年。 1.“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及其启示”,《世界历史评论》第2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4年11月)
2.“美国革命时期关于代表制的分歧与争论”,《史学月刊》,2014年第11期。
3.“美国政治史的衰落与复兴”,《史学集刊》,2013年第6期。
4.“戈登·伍德与美国早期政治史研究”,《四川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5.“在雅典和罗马之间——古典传统与美利坚共和国的创建”,《史学月刊》2011年第9期,第108-124页。
6.“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史学集刊》2011年第6期,第3-29页。
7.“历史语义学、语境主义与政治思想史研究”,丛日云、庞金友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方法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36-253页。
8.“‘危机’想象与美国革命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9.“世界历史上的民主与民主化”,《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六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史学集刊》,2009年第5期。
11.“‘大’与‘小’的关系及其他——现代史学写作的挑战与应对”,《历史教学》,2009年8月上半月刊。
12.“‘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
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
14.“历史语境、史学语境与史料的解读——以弗吉尼亚批准美国宪法大会中一条材料的解读为例”,《史学集刊》,2007年第5期。
15.“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回顾与前瞻”,《美国研究》2007年第2期。
16.“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17.“历史研究中的求知与求用”,《历史教学》2006年第2期。
18.“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史学集刊》2005年第2期。
19.“论历史学家在研究中的立场”,《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5期。
20.“学术规范建设与世界史研究”,《史学集刊》2004年第3期。
21.“美国革命时期马萨诸塞立宪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22.“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南开学报》2003年第2期。
23.“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人口变动及其意义”,《世界历史》2002年第4期。
24.“英国对殖民地的政策与北美独立运动的兴起”,《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5.“美国殖民地时期历史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
26.“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辩论及其意义”,《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7.“土地问题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社会的重要性”,《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
28.“世界史研究规范化问题刍议”,《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
29.“美国印第安人和白人文化关系的历史考察”,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博士文库·历史学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0.“种族问题与美国史学”,载《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20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伯纳德·贝林的史学初论”,《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
32.“关于20世纪美国史学的思考”,《美国研究》1999年第1期。
33.“美国现代史学中的相对主义思潮”,《美国历史问题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8月版。
34.“美国史研究中的文化隔膜问题”,《美国研究》1996年第1期。
35.“文化接触与美国印第安人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36.“本世纪初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世界历史》1994年第2期。
37.“美国土著部落地位的演变与印第安人的公民权问题”,《美国研究》1994年第2期。
38.“两个半球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载黄邦和等主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版。
39.“西奥多·罗斯福与中国”,《美国研究》1993年第3期。
40.“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形成与作用”,《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41.“加拿大与美国独立战争”,《历史教学》1992年第4期。
42.“西奥多·罗斯福的史学成就”,《历史教学》1992年第8期。
43.“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44.“论美国印第安人的教育问题”,《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1年第12期。
45.“关于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91年第6期。
46.“西奥多·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美国研究》1992年第1期。
47.“美国联邦行政权力的历史演变”,《南开史学》1991年第1期。
48.“奴隶制、南北妥协与美国社会发展”,《世界历史》1989年第6期。
49.“评西奥多·罗斯福”,载张友伦等主编《日美问题论丛》,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0.“论西奥多·罗斯福当政时期的国内政策”,载世界历史编辑部编《欧美史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
51.“二十世纪初美国联邦政府的社会改革”,《南开史学》1988年第1期。
52.“西奥多·罗斯福当政时期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53.“美国资本主义合理化进程论纲”,《南开研究生论坛》1987年第4期。
54.“也评美国内战前的几次妥协”,《世界历史》1987年第2期。 1.“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与合理的学术评价”,《清华学报》,2014年第4期。
2.“‘山重水覆’抑或‘柳暗花明’——记费城的一次美国革命史研讨会”,《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0期。
3.“外国史研究中的材料问题”,《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九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
4.“宏大叙事与世界史研究”,《经济-社会史评论》,三联书店,2012年。
5.“探索世界史研究的新方法——‘新文化史’的方法论启示”,《史学月刊》2012年第2期。
6.“网络史学的神话与实际”,《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7.“他们在美国发现了什么”,《博览群书》2011年第3期。
8.“一个时代的背影——杨生茂教授的学术贡献与地位”,《美国研究》2010年第2期。
9.“政治史研究的新取向”,《世界历史》2010年第2期。
10.“读书与精神的重建”,《博览群书》2009年第10期。
11.“世界通史教科书编纂刍议”,《史学月刊》,2009年第10期。
12.“从国际学术的维度审视中国当代学术”,《云梦学刊》2009年第4期。
13.“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美国历史”,《博览群书》2009年第6期。
1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国早期史”,《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
15.“精读几本书”,《南方周末》,2007年10月18日D26版。
16.“对美国自由的一种历史阐释”,《世界历史》2004年第1期。
17.“并非‘完美主义者’的遗憾”,《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
18.“探索中国美国史学发展的路径”,《美国研究》2003年第2期。
19.“1989年以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载《透视美国:近年来中国的美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20.“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
21.“意飘云物外:周基堃教授印象记”,《学术界》2000年第2期。
22.“学术训练与世界史学科的建设”,《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
23.“富兰克林和他的《穷理查德历书》”,载《穷理查德历书》,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4.“文化研究与中国文化的建设”,《湘潭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5.“民主的考验和考验中的民主”,《读书》1999年第2期。
26.“个性与学识兼备乃为良史”,《书摘》1998年第9期。
27.“一面历史的镜子”,《史学月刊》1996年第5期。
28.“《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读后”,《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29.“评《美国的崛起》”,《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9期。
30.“杨生茂教授与中国的美国史研究”,《世界历史》1993年第3期。
31.“人与神共同拥有的世界”,《湘潭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
32.“探索美国历史的新视野”,《世界历史》1992年第4期。
33.“一部工具书的启示”,《读书》1992年第3期。
34.“创新求实继往开来”,《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期。
35.“罗伯斯比尔的悲剧”,《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3期。
36.“可贵者胆所求者新”,《世界历史》1988年第5期。
37.“美国史学界对西奥多·罗斯福的研究”,《世界史研究动态》1987年第11期。
『肆』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及其代表作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及其代表作概述如下:
中国历代艺术顺应时代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乍一听是废话。不光中国古代,全世界都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以绘画艺术为主,尤其是山水画,极具中国文化特色和气质。
一、“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艺术的特点: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殷商时代主要是甲骨文、金文。小篆创始于秦代。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楷书形成于汉末。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草书把中国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
中国书法艺术的代表:秦代李斯是著名的篆书家。东晋王羲之尤擅草书、行书,号为“书圣”。
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的狂草。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创赵体。
明代以文征明、董其昌声誉最高。
二、画中有诗。中国画的材料及分类:材料:笔、墨、纸、砚、绢素及矿物颜料。
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在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在艺术风格上,分为工笔重彩画与水墨淡彩画。
中国的文人画。地位: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风格:追求抒情写意;创作:强调个性表现。
中国的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特别讲究布局构图。山水画的灵魂是意境,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中国的人物故事画。以人物故事和社会风俗为主题的作品。
三、金声玉振。先秦时期音乐的发展。自黄帝时代至周代,“乐”文化已相当发达。河南舞阳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骨笛”,有完整的七声音列。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可吹奏出符合音律的不同音高。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编钟记载着丰富的上古乐理。
秦汉至隋唐时期音乐的发展。秦汉新的音乐样式有“相和歌”、“清商三调”;至东晋,又形成南国“清商乐”。南北朝、隋唐时代,民间音乐进入宫廷变为歌舞俗乐,总称燕乐。
明清时期音乐的发展。戏曲音乐繁荣。器乐艺术发达,形成古琴、琵琶、筝、三弦、唢呐、笛、萧等乐器独奏艺术门类。名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
四、宫廷舞和民间舞。中国古代宫廷舞的发展:先秦时期:夏商时代已产生宫廷舞蹈;周代统治阶级制定礼乐制度。汉代设乐府,采集整理民间乐舞,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隋唐官办的乐舞机构集中培训专业乐舞艺人。宋元时代:宫廷队舞继承隋唐的传统,在艺术上卓有成就。明清:宫廷燕乐舞蹈开始趋于衰落。
中国古代民间舞的发展:特点:形式上更加瑰丽多彩;反映与人们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喜、怒、爱、憎的感情。表现:《诗经》和楚辞生动地描写周代的民间舞蹈形式;两汉时期:各地乐舞有相应发展,出现了歌舞繁荣的局面;南北朝时期《西凉乐舞》展示了“胡舞”的风范;隋唐时期:总体特征是各民族舞蹈艺术的大交流、大融合、大创造;宋代: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民间舞队非常活跃。
五、戏曲。秦汉至隋唐时期戏曲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乐舞百戏。隋代的“四方散乐”。唐代的杂技歌舞。
宋元时期的戏曲发展:宋代:杂剧与南戏脱颖而出。元代:一人主唱,曲牌联套体的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明朝传奇剧逐渐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昆山腔的“水磨调”,成为明清曲牌联套体戏曲舞台的主腔。
(4)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扩展阅读:
美术本就服务于时代文化,不过特点还是有的。这个要分时段。可以以汉为节点,之前暂称为先秦。当然这个不严谨。先秦之前围绕三样东西“天神”“地祇”“人鬼”。人鬼就是老祖宗。所以美术风格很质朴,神秘,符号化尤其突出,人文化有,但薄弱。
商多是祭器,周多礼器,多青铜,刺绣,雕刻,陶质,持续到秦汉。政治格局改变,宗教萌发等等,艺术品内容题材偏向于 生活,造型依旧大气质朴,浑宏,但依旧多器物,刺绣,雕刻,铸造等等,个体意识依旧滞后。从先秦到汉 一样东西从未改变,那就是线条的艺术。因为文字的传承导致我们更偏爱线条和符号化而不是西方的体积。
纸张的出现是现在意义上绘画兴起的前提,美术的内容也多了起来,个头变了,艺术载体变了,内容也变了从天神地祇人鬼转变为了市井人间,或是三教题材。但依旧传承了东方的 平面线性美学。后来的其实本质没变,变的都是 内容 题材 或是绘画方式与技艺,每个时代有其特点与侧重。
所以 3500多年 我们 美术上 从文字的出现就奠定了审美的趋向,文化的传承凝结了表达方式的含蓄。而美术的发展 随时代的进步与载体的变化从质朴,抽象 神秘走向精巧,细腻,丰富繁杂,系统,到最后的教条,直到今天的几乎泯灭,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泯灭,必是美术的。
网络-中国美术的历史
『伍』 历史知识
史学 亦称“历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时代和年代顺序,运用具体历史事实,阐明并揭示从原始公社制经过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进到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的记载和编纂,当继起于文字的发明。自古以来,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出现过许多历史学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表述了各种史学思想、观点以及治史方法。这些从不同角度对人类进步所作的记录,乃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理论和史学观点,就其主流而言,基本上是从保护剥削阶级利益的立场出发的。总的说来具有两个主要特点:(1)过多地强调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忽视了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条件,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把少数英雄伟人当作历史的创造者,而不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两点,实质上是历史唯心主义的集中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他们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而揭示了各种社会经济形态循序发展的一般过程,并且有力地论证了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进步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同时也充分肯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这样,历史学才开始成为科学(参见“历史科学”)。史学的研究对象甚为广泛,举凡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从远古到现代都可作综合的、分期的或分类的研究。概述史学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史学概论,研究史学本身之发展的史学史,研究史料及其运用方法的史料学,以及文化史、思想史、经济史、科技史等专门史类,均可包括在史学范围之内。
『陆』 艺术家的修养包含什么
(1)艺术家是艺术生产的创造者。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既不同于其它形式的精神生产,更不同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具有自己独具的规律和特征。
第一,艺术家内部有多种多样的职业和分工。由于艺术生产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使得在艺术家这一总称下,又有许多各自不同的艺术分工。艺术家既包括以集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家、雕塑家、画家等,也包括以集体劳动方式进行创作的戏剧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编剧、导演、演员、美工等等。在戏剧、电影、电视、舞剧、交响乐等这样一些集体创作的艺术形式中,整个作品的艺术形象是由许多艺术家们组成的创作集体完成的。
第二,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具有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生产,真正的艺术家绝不把艺术作为谋生或获取名利的手段,而是看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并为之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司马迁遭受酷刑后发愤著书,写出了将历史的科学性和文学的优美性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巨著《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曹雪芹晚年在“举家食粥酒常赊”、“卖画钱来付酒家”的贫困清苦的生活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石头记》 ( 即《红楼梦》) 的创作,正如曹雪芹自己所讲:“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社会责任感和对艺术执着的爱,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往往转化成为强烈真挚的感情,成为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内在动力,从这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讲,一切伟大的作品都是艺术家的呕心沥血之作。
第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感受、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想象能力。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的突出特点是把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艺术创作之中,并且“物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因此,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占有核心地位,艺术家的内在精神世界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艺术家自身的感受、情感、思想、心境、愿望、志趣等因素,对艺术创作活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艺术家必须具有超出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异于常人的丰富情感,强于常人的艺术想象力。艺术家应当具有特别敏锐的观察、体验与感觉生活的能力,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情感和逼真的想象力融汇入艺术作品中,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第四,艺术家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样,都离不开创新。离开了创新,科学技术就不能发展;离开了创新,文学艺术就失去了生命。相比之下,精神生产比物质生产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尤其是艺术生产比起其它精神生产来,更需要艺术家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物化”在自己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之中。从本质上来讲,艺术独特性是艺术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
第五,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悉并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与物质生产也有某些相似之处,这就是通过劳动创造出“产品”来。对于艺术生产来讲,就是要创造出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这就要求艺术家应当具有艺术表现的技巧和艺术传达的能力。
(2)艺术家与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和艺术创造的产物。艺术创作从主客体两方面来看,都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创作客体来讲,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创作不能离开客观现实社会生活;从创作主体来讲,艺术家总是属于一定的时代、民族和阶级,艺术创作归根结底受着一定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也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实践与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显然,从这两个方面来讲,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时,都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方面,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因而,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历代艺术家们在这方面都有着许多深切的感受和体会。对于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和体验,作为进行二度创作的表演艺术家们来说,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已故著名电影演员金山曾经把电影表演艺术归纳为三个原则,即:思想、生活与技巧。
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这种观察与感受又分为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两种情况。
所谓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身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料,往往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激发起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
所谓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经验,这些间接的生活体验常常可以扩大艺术家的视野,拓展艺术家的生活积累,诱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一般来讲,在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中,直接体验是基本的,是艺术创作的基础;间接体验是必要的,是艺术创作的补充。
另一方面,艺术家本人作为创作主体,总是属于一定的民族和时代,他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且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自觉或不自觉地表明自己的倾向和态度,从主观方面也折射和体现出社会生活的影响来。艺术作品并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再现,艺术既是再现,又是表现。艺术世界中的人物形象和诗情画意,都是艺术家人生阅历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
一方面,社会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客体,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另一方面,社会生活又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风格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主客体这两个方面,艺术家都与社会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
(3)艺术家的艺术才能与文化修养。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禀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无庸讳言,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常常具有超出普通人的艺术天才,具有艺术的天赋和才能。例如,奥地利大作曲家莫扎特幼年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他 3 岁学弹钢琴, 5 岁开始作曲,7 岁就随父亲和姐姐组成三重奏乐团,到欧洲各国的几十个城市作旅行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群众狂热的赞赏,11 岁时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剧的创作, 13 岁时便担任大主教的宫廷乐师。但是,艺术才能虽然同艺术天赋分不开,但更有赖于后天的刻苦训练和培养,有赖于长期的、艰苦的、勤奋的艺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天才出于勤奋”这句格言同样适用于艺术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虽然有超人的天赋,但他的成就与后天的刻苦钻研和勤奋实践有着更直接的联系。李斯特 10 岁时就到维也纳正规学习音乐,12 岁时又只身来到异国他乡的巴黎,准备进音乐学院接受系统教育,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他后来在巴黎期间,与流亡巴黎的波兰钢琴家肖邦交往,与德国作曲家舒曼通信,注意吸收巴黎各家各派钢琴演奏之所长,并且同当时法国的文学家雨果、乔治·桑等交往甚密,从中吸取了不少艺术营养,还注意从民歌和民间中吸收养料,终于在艺术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学派。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除了需要艺术家具有一定的技艺和艺术才能外,还需要艺术家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包括深刻的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
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同艺术才能的培养一样,同样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达·芬奇之所以在绘画艺术中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除了优越的艺术天赋、刻苦的技巧训练外,同他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有很大的关系,他到佛罗伦萨后,除了学习绘画的技能技巧外,还向数学兼天文学家托斯卡奈里等人学习数学、透视学、光学、解剖学等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深厚广博的文化基础。艺术家深厚的文化修养,无不来自勤奋的学习、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实践。这种学习,包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也包括学习和借鉴同时代本国和外国艺术家的经验,还包括学习和借鉴其它姊妹艺术的经验,更包括学习哲学、历史、文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家真正具有博大深厚的文化修养
『柒』 如何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修养”一词原意是修身养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养道德的意思。社会主义道德赋予了“修养”新的含义,就是要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这种教育和改造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实践,离不开在实践中个人的主观努力。“修养”一词,从广义上说是指人们政治、道德、学术以至技艺等方面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一种能力或品质;从狭义上看,“修养”通常是指思想品德修养。思想品德修养是以人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为基本内容的。修养是一个完整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良好的自身修养不仅可以使你得到平和的心境以及由健康的心理所带来的快乐,也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社会的认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给自己制定的修养内容是: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五、适当的发挥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在革命烈士恽代英的日记里,也有关于修养的内容:一、 谈人过失。二、 失信。三、 不恶待人。四、 不做无益事。五、 不浪费。六、 不轻狂。七、 不染恶嗜好。八、不骄矜。 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包括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道德修养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熏陶和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来形成的。文化修养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科学知识,文学,艺术等等。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就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一种方式,比如要提高文学修养就要多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外国文学名著等,提高艺术修养可以学习一种乐器,多听听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来培养音乐自己的气质,还可以学习画画或者雕塑等等。一般的大学都开设文化素质类的通选课,多则上百门,少则也有几十门,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人生发展的目标,选修这方面的课程,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捌』 (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1
(1)(10分)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2)(10分)整理:图2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3)(10分)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族政治轨道的追求。 『玖』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包括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意识和价值观。 1、历史思维版能力是用以权再认识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 2、历史意识和价值观是人们在历史认知基础上凝聚、升华而成的经验性心理、思维、观念和精神状态。 3、历史知识是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的基础。 (9)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扩展阅读: 历史素养的好处: 1、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历史教育把育人、立人作为基本目标。 2、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对自己民族、国家、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历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和精神家园。历史素养体现着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 3、有利于形成开放意识和世界意识。历史纵贯古今,横联中外,中囊网络,包含着丰富的人类文明成果。历史素养的养成,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追寻历史演进的规律,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与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