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缅怀中国地质事业百年发展史上位“殉难”的地质学家
吴凤鸣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一、引言
中国地质事业起步较晚,基本上是从西方引进而来。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典型半殖民地性质;二是民族矿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生产技术落后,规模不大。
早期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发展进程中,突出三个特点:①近代的学理论思想的引入;②借鉴与吸收外国地质学家来华进行地质调查的经验和成果;③派留学生去国外“取经”,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起到了“名师出高徒”效应。
截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仅有 2~3 种矿已探明储量,地质矿产专家近 200~300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实施与连续完成《宏伟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在20世纪中期,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已从弱到强,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形成了各学科配套、各兵种齐全的百万大军;在自然矿产利用方面,截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现矿产170余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160余种,拥有矿产基地12万多处,创建矿业城市300余座;其中A、锡、锑,以及稀土元素矿等居世界储量第一位,矿产开采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而铁、铜、铅、锌、铝土矿等金属矿虽然也比较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58%,多为贫矿,实际利用率偏低;在能源方面:煤炭产量是我国突出优势,已早有共识,石油产量,在20世纪60年代就从“贫油国”进入产油大国,据我国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资料:全国石油资源总量1086亿t,天然气56万亿m3,由于我国目前研究程度和勘探程度较低,估计可找到的石油量为650亿t,的资源量25万亿m3,探明率仅为24.6 %。
在地质科学理论研究方面:中国大地构造学理论的创立及其学派的形成,早为国际同行所共识,近期在令人瞩目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的大陆动力学,造山带深部构造演化等都有突破性的成就;在中国成矿理论方面,新的区域成矿论,指导与促进找矿的突破,中国陆相生油理论,为石油地质学理论的发展增添了强劲活力……
在野外地质调查与勘探技术方面,早已实施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实现运用先进科技成果:航空遥感、卫星、GPS、红外光谱、远程会商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
综观上述,当前我国地质事业已从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跨越,在展示辉煌成就的同时,深切缅怀曾为中国地质事业快速发展,呕心沥血、筚路蓝缕,乃至“殉难”捐躯的老一辈地质学家英勇事迹,以A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就更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笔者基于这一目的,花费近半年的时间查寻史料,选定10位“殉难”的地质学家作如下的简介,限于所掌握史料,敬请同行补充和指正!
二、1912年“北方革命军”参谋长《地学杂志》主编白雅雨
白雅雨(1868~1912)(照片1)是近代地理学家、中国地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09)、《地学杂志》主编。
照片1 白雅雨(1868~1912)
白雅雨1868年生于南通,1904年投身于辛亥革命,1908年在天津高等女师学堂北洋法政学堂任教,是李大钊同志在法政学堂的老师,多有影响;武汉起义后在北方发起“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担任北方革命军参谋长,进军京津途中被叛徒出卖,在古冶被捕,坚贞不屈,惨遭杀害,1912年1月7日殉难,享年44岁。
1915年工商部主持,由张謇书写墓志铭:“白烈士雅雨之墓”,1936年在北京西北郊显龙山滦州革命纪念园内,建有白雅雨烈士衣冠冢,1937年国民政府授予国葬,追赠为上将,并决定在北京和泰山建造纪念碑。
三、中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区域地质学家赵亚曾
照片2 赵亚曾(1898~1929)
赵亚曾(1898~1929)(照片2),字予仁,生于河北蠡县,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期间勤奋努力,思想进步,深得葛利普、李四光教授等的赏识。在校期间,“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当时进步刊物《晨报》副刊“科学世界”专栏上,连续发表地质古生物基本理论知识25篇论文,显示出才华“初露锋芒”。1923年进入地质调查所,历任调查员、技师、古生物研究室主任等,在所6年间,遍及大江南北以及边远山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与研究,取得优异成绩,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一等科学研究奖励金。6年间发表论文和专著20余篇(部),共百余万字,主要有:《中国长身贝科化石》,《中国石炭纪及二叠纪石燕化石》,《中国北部太原系之瓣鳃类化石》等,被古生物学同行奉为奠基性经典之作;在地层方面:专著《华北古生代煤地层的分类和对比》,对建立华北含煤的层序、时代归属和对比奠定了基础;《扬子江峡谷的中生代》、《中国北部太原群的时代》、《秦岭及四川之地质研究》(与黄汲清合作)等都是开创性的成就;在大地构造方面,发现阿尔卑斯型“飞来峰”构造,揭开了龙门山深断裂的奥秘。
1929年,由丁文江组织的“川广铁路沿线地质考察”大型专业考察队,同黄汲清由陕西越秦岭入四川,明知沿途土匪猖狂,路途艰险,老一辈地质学家们为中国地质事业,不畏艰险,显现出勇于牺牲的精神。赵亚曾11月15日进入昭通县境25里闸心场住入佛德盛客栈,夜间遭遇土匪抢劫,为保护已获得的沿途考察地质矿产资料和图件,与匪徒进行了周旋和斗争,不幸惨遭杀害,献出了年仅31岁年轻有为的生命。噩耗传出,地质学界一片悲愤,许多老一辈地质学家,诸如:李四光、丁文江、翁文灏等,都为这位颇有造诣的年轻地质学家的不幸牺牲,痛心而惋惜,并留下许多挽词与诗篇!中国地质学会为表彰与纪念赵亚曾为地质考察殉难,特设赵亚曾研究补助基金,奖给对中国的质古生物学作出贡献的学者,从1932~1949年,已有22人获得奖金,其中包括黄汲清院士等十余名院士在内。
赵亚曾殉难后,在原地质调查所旧址(北京兵马司15号院内)树立有“赵亚曾墓碑”;2007年10月5日在辽宁本溪市标准地层剖面前树立“赵亚曾汉白玉雕像”,以缅怀他在1926年创建的本溪牛毛岭中石炭统本溪组地层剖面。
四、中国地质事业创建者、多维学者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照片3)是一位多维科学家,地质学界誉为“地学泰斗”;1934~1936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对中国早期科学建设多有贡献,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与玄学论战”中,以4篇《科学与玄学》战斗性论文战胜玄学派,为弘扬科学思想,捍卫科学精神作出贡献。
照片3 丁文江(1887~1936)
丁文江(1887~1936)江苏泰兴人,字在君,5岁时进私塾馆,寓目成诵,喜爱诗词,11岁撰成《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13岁时以一篇《汉武帝通西南论》考得秀才。1901赴日本留学,1904年转赴英国,1908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动物学和地质学,1911年毕业回国,获得“格致科进士”;1913~1916年任地质科长,创办地质研究所和地质调查所,建造了培育出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的摇篮,拉开中国地质矿产调查的序幕。
他是中国地质矿产调查早期的先驱者,1911年回国途中,进入云南,取道滇黔湘驿道进行地质矿产考察,1913年对正太铁路沿线附近地质矿产作了系统调查,发表《调查正泰路附近的质矿务报告》;1914年再去西南边缘地区进行地质矿产考察,重点考察了个旧锡矿和东传统矿区;1928年受铁道部的委托,对川广铁路线地质做过调查;1929年组织大规模考察队,进行更系统的考察,取得丰硕成果。1935年,按照南京政府紧急矿藏勘探计划,受铁道部部长顾梦余的特别邀请,对粤汉铁路沿线煤矿资源状况进行调查,12月份抵达湖南,湖南地质调查所派王晓青协同,连续在长沙、衡阳一带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坚持亲下矿井,直到矿洞勘测,特别是对湘潭谭家山煤矿进行了更细致的勘测;在这次考察中,勘测了南岳的高度,凭吊了恩师龙璋纪念亭(咏诗一首)。当晚住入粤汉株韶段路局宾馆,由于连日野外勘察,过度劳累,又患伤风感冒,睡前服了安眠药片,壁炉烟筒不畅,不幸煤气中毒,治疗过程,肋骨骨折,化脓后,引起发烧,经20余天的抢救与治疗,终无回天之力,于1936年1月5日,一代宗师丁文江英年早逝,享年49岁。噩耗传出后学界一片哀悼,一些学界名流在不同报刊上发表激情悼念文章,特别是地学界《地理学报》、《地质论评》发表了悼念专刊,其中作为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翁文灏《追念丁在君先生》长诗,感人肺腑,激动人心!
由于丁文江是地学界的一代宗师,早有《丁文江传》、《丁文江年谱》等专辑出版;在100岁诞辰、120岁诞辰时都举办过隆重的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2009年,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专门举办了丁文江120 岁诞辰学术研讨会,笔者在会上作了《丁文江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科学派的主将》学术报告,编入《地质学史论丛》第5号,地质出版社,2009出版这里就不再赘述。
值得追记的是,初步认定:湖南煤资源丰富,尤以谭家山、耒阳马田墟、宜章杨梅山、粤之乐昌狗牙洞等最有价值。其中谭家山为烟煤,可炼焦,而马田墟一带为华南最大煤田,均为无烟煤,杨梅山和狗牙洞两处煤田尚待进一步勘查,这些煤田距路线较远,运输不便。虽然是短短数日,基本上解决了粤汉铁路沿线煤矿资源分布情况,为此“殉难”,他也付出了年仅49岁的宝贵的生命!
五、西南地质矿产学者吴希曾
吴希曾(1910~1938)(照片4),字亦鲁,江苏淮阴人,1931年考入中央大学,初攻农业化学,一年后转入地质系,主攻矿物学和矿床学,1935年毕业,考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同年,随同王曰伦、熊永先借调于贵州地质调查所,曾入巫峡,溯綦江,以至黔中;登梵浄,涉乌江,深入苗寨,遍历黔东各县,除沿途测制路线图与地质考察外,更侧重于金属矿藏的勘测,经他研究过的有:溪万山场、大喇峒,晃县酒店塘、八寨、三河等处的朱砂矿,独山苗林、三河苗龙场、榕江八蒙、江口梵浄山等处之锑矿;下江宰便之磁黄铁矿,三合野竹、丹江蜂塘寨、镇远等处的铅锌矿,清溪、平远、八寨、独山、三合永从等之铁矿,梵浄山之金矿,以及卢山翁项之油田。相继进行南岭地质调查,两涉融江、沅水,又赴桂北和湘西进行地质矿产考察。
照片4 吴希曾(1910~1938)
1938年,奉命赴湘西辰溪芷江一带开发煤田,2月8日他偕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王德森、测绘员李玉,从长沙出发,乘公路局客车,偱京滇国道前往。不意行至益阳县境山青铺(西距长沙约80km),军车横冲直撞,客车竟被颠覆,燃起大火,吴等三人,同归殉难,年仅29岁,以逾花甲老父地质噩耗,痛不欲生。
逝世后,地调所所长翁文灏、黄汲清等,特在《地质论评》撰写悼念专文,并高度评价他长期在西南边缘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对贵州东部地质矿产,特别是对震旦纪及下古生代变质岩研究,多有贡献。
在王曰伦先生指导下,总结有关贵州地质矿产资源考察报告多篇:诸如《贵州东部地质矿产简报》,《贵州东部锑矿报告》(1938),《贵州东部铅锌矿报告》,《贵州东部铁矿报告》,《贵州东部朱砂矿》,《贵州梵浄山金矿》,以及《贵州炉山翁顶之油田初勘报告》等;还参与了贵州汞矿的调查与研究,湘西地质矿产调查等。
六、著名地矿师王德森
王德森(1859~1938),湖南岳阳人,自幼勤苦,岳阳中学毕业后,考入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采矿科,1921年毕业,考入东南大学,专攻地质学,从师湛溪矿师。1928年创“中华矿学社”主编《矿业周刊》,筚路蓝缕,多遇艰难,而成效斐然。1930年出任湖北农矿厅技师,主掌湖北矿产,以煤铁矿为主,兼任象鼻山铁矿处长,终日锐意操劳,成绩尤佳。1935年反对湖北当局出售铁砂给日本,辞职而去,仪表抗议,可见其高风亮节之美德。后受老师湛溪先生之邀,出任贵州公路处处长,风餐露宿于曫烟瘴雨之境,虽非自己专业特长,工作勤奋努力,深得谌先生之嘉奖。
1936年夏,受资源委员会之聘,以专门委员之名,担任湖北灵乡铁矿探矿与开发之责,在任期间,常困于匪,几遭不测,均不顾自己安危,勘探开发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成绩卓然。
1938年灵乡铁矿工作结束后,奉资委会之命,赴湖南筹备辰溪煤矿,经长沙,同吴希曾等乘公路局汽车赴常德,行至益阳山青铺,被军车撞翻起火,同吴希曾等一齐“殉难”,终年43岁。
王德森从事地质矿业十年,公而忘私,勤奋廉洁,充分发挥了地勘专业特长,受到广泛尊重。
七、我国少数地质矿产与矿冶采矿兼优的知名专家闫增才
闫增才(1901~1940),字立三,河南淇县人,自幼勤奋好学,性格爽朗、坦荡,最早考入焦作福中矿务大学,后转入南开大学,专攻矿床学、采矿学、冶金学,1926年毕业,获得矿冶工程学士学位。先后在六河沟煤矿、山东华实煤矿、汉口扬子铁矿任工程师、总工程师;1929年参与创办东北大学采冶系。1931年赴比利时,就读于列日大学(Universite de Lige),从师Formarier P.和Lenier教授,专攻地质学与古生物学,1935年毕业,在我国矿冶采矿与地质矿产兼优者实属凤毛麟角。
回国后,先在中福公司任职,后为开发焦作新煤井做了地层与构造的调查与研究,“七七”事变后,随同孙越琦在湖南湘潭煤矿从事煤矿开采,1938年在四川勘查犍为煤田,为嘉阳煤矿开发奠定了基础。1939年任西南经济建设研究所矿业研究员,拟定《西南煤铁研究计划》偕同李邦华、赵家骧调查川康煤铁矿产,足迹遍及宜宾地区28个县,编撰成《大宜宾区煤铁矿产调查报告》。
野外调查归来,身患重病未愈,由于公务需要,急赴重庆,船行至中途翻覆,遂不幸殉难,终年39岁。综其短短39年的一生,学贯中西,学识超群,勤奋努力,任劳任怨,是我国矿冶界与地质界不可多得的英才,而竟赉志以殁,实可惋惜。
八、我国早期工程地质专家林文英
林文英(1910~1942),祖籍中原,数度南迁,后居广东蕉岭,祖父辈两世侨居爪哇巴达维岛(今雅加达),经商,1910年生于巴达维岛,三岁丧母,送回原籍,由祖母抚养,梅县广益中学毕业后,入上海暨南大学,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专攻地质学,1933年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由于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山大川,在校期间,遍及宁镇山脉,考察了地层与构造;攀登过太行太华,以及一些地质胜境。
毕业后,在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任职,从事于工程地质工作,最早参加四川地质考察团,相继参加西北考察团,赴陕、甘、宁、青、绥五省公路沿线地质工作;1937年,参加京滇公路周览团,1938年,调查滇缅公路沿线地质,考察伊洛瓦底江之航运,皖町八莫间之陆运;1939年勘查宜宾昆明间沿线地质矿产,1940年沿川滇东路(滤县至曲靖)及乐西公路(乐山至西昌)调查地质,1941年调查黔桂铁路沿线地质,对河池、南丹、独山等县境内隧道及涵洞施工计划,多有贡献。
同年,参加中印勘测队,由西昌出发经由云南之中甸入藏,顺探南墩之石油。
1942年,出任宝天铁路局专员亲赴宝鸡天水间研究隧道工程地质工作,行至徽县遭遇车祸,不幸殉难,年仅32岁。
值得提及的是,早年我国铁路线和公路线的勘测选线,沿线的桥梁与隧洞的设计,多半都处于他的手,是一位颇具潜力的工程地质的开拓者。同时对理论地质学也颇有造诣,如对全国12个自然区域的划分,河流袭夺与气候变迁的探讨,岩石与土壤之物理性质研究等。
林先生著述共约50种,1938年在《地质论评》上发表的《中国公路地质概论》,是其代表作,文中涉及朔漠区域、江淮平原、鲁东丘陵、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闽浙山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等各区域的工程地质特征;就是考察报告,也是十分精湛,诸如《甘新公路地质调查报告》等。
林先生毕生喜爱旅游,走遍全国23个省区,行程30余万里,是一位独具风格的年轻地质学家,英才早逝,实乃地质学界的一大损失,更是工程地质学界的损失!
九、我国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许德佑
许德佑(1908~1944)(照片5),江苏丹阳人,苏州中学毕业(1927),青年时代爱好文艺活动,曾参加田汉、洪深主办的“南国剧社”并担任导演和编剧。193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获得文学学士;旋即赴法国巴黎留学,1931年进入巴黎蒙伯里大学地质系,从师著名古生物学家乔纳德(Jolend)专攻甲壳化石,从师门契柯夫(Men-hikoff)专攻珊瑚化石,成绩尤佳,被吸收为法国地质学会会员,1935年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在校期间,在法国地质学会会刊上就已发表两篇论文,受到称赞。
照片5 许德佑(1908~1944)
1935年学成归国,进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任技士,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专事古生物研究,1936年晋升为技正,专攻三叠纪地层古生物研究,颇有造诣。
曾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助理书记(1942),《会志》编辑(1937~1944),1941年兼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等职。
1944年4月,偕同陈康、马以思到黔西从事地质调查途中,在贵州盘县啨隆黄厂附近不幸遇匪,三位地质学家同时“殉难”,许德佑年仅36岁。
中国地质学会特在《地质论评》上刊出《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专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质学家的灵柩,运往贵阳,安葬于贵阳市花溪公园内,并建立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奖金,奖给作出贡献的地质学家,1945~1949年获奖者有:赵金科(院士)、米泰恒、赵家骧、顾知微(院士)、黄懿。
许德佑短短十年间,足迹谝及江苏、湖北、湖南、广西、云南、四川,特别对贵州有关地质古生物调查与研究更深,著述丰厚,达74种(89篇)之多,其主要成就为地层古生物,诸如:《中国南部三叠纪化石新材料》(1938)《中国南部海相三叠纪化石之研究》(1939)《贵州之三叠纪地层》等。
2006年9月30日,在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开园会上,特别追念了1944年许德佑、陈康、马以思在关玲发现化石群,找到海百合化石标本,1949年经穆恩之院士鉴定后,定名“许氏创孔海百合化石”。
十、年轻有为的地质学家陈康
陈康(1916~1944)(照片6),字劻之,广东番禺人。1941年毕业于广东省文理学院博物系,其毕业论文《广东连县东部地质》,曾受聘于两广地质调查所,随同莫柱荪等赴乐昌九峰一带进行地质调查,发表《乐昌九峰地质》,经杨钟健审阅,特加赞赏,又经黄汲清、李承三的推荐,1942年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随同许德佑研究贵州西南之三叠系,发表《贵州西南部三叠纪》、《贵州青岩化石之探讨》等。1943年响应黄汲清的倡导,参与了地质调查所化石标本的整理,做了大量而艰巨的工作。1944年在贵阳参加了第20届中国地质学会年会后,随同许德佑等赴黔西进行地质调查,中途遇匪惨遭杀害,年仅29岁。
照片6 陈康(1916~1944)
中国地质学会特在《地质论评》上刊出《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专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质学家的灵柩,运往贵阳,安葬于贵阳市花溪公园内,并建立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奖金,奖给作出贡献的地质学家,1945~1949年获奖者有:赵金科(院士)、米泰恒、赵家骧、顾知微(院士)、黄懿。
十一、在校期间曾获得“朱森”奖学金的女地质学家马以思
马以思(1919~1944)(照片7),原籍四川成都,生于黑龙江,“九一八”后迁回内地——上海。自幼好学聪慧,就读于同济高中,抗战后,随母返川。1939年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1943年以全班之冠的优异成绩毕业,考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在尹赞勋、许德佑的指导下,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曾发表《黔北桐榟县三叠纪动物群》。
照片7 马以思(1919~1944)
马以思女士自幼学习日文,通晓英、德、法、俄几国文字,经历学校考试,有28次获得第一名,实堪称著。因此,曾获得上海银行奖学金,林 森(主席)奖学金,是一位出类拔萃女杰。1944年随同许德佑等赴黔西进行地质矿产考察,中途遇难,年仅25岁。
中国地质学会特在《地质论评》上刊出《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专刊》,以示沉痛哀悼,三位地质学家的灵柩,运往贵阳,安葬于贵阳市花溪公园内,并建立许德佑、陈康、马以思纪念奖金,奖给作出贡献的地质学家(其中突出女地质学家),从1944年起获得殊荣的女地质学家有:侯佑堂、池际尚(院士)、郝诒纯(院士),以及唯一男性刘东生(院士)。
十二、兼具地矿和管理才能的地质学家张莘夫
张莘夫(1898~1946)(照片8),原名张春恩,出生于吉林德惠(今九台县六台村),其父张雅南贡生出身,攻读宪政学院法律专业,民国肇兴年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曾任徐世昌总统府顾问、国会众议院议员、国务院议员。受家庭影响,1919年到北平就读于北京大学文学系,曾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相识,常在一起畅谈救国的道理,“五四”运动中,他积极参与北平青年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执旗领队,带头呼喊口号,颇有气势。1920年通过留美官费考试合格,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经济,后又进入密歇根工科大学专攻矿冶,毕业后获得地质学博士学位。
照片8 张莘夫(1898~1946)
1929年学成归国,由于热爱设家乡,主动要求去吉林穆棱煤矿(今属黑龙江),出任矿长兼总工程师,由于他的地矿理论和管理才能,使俄国人撤离后几乎停产的煤矿,得以很快地恢复生产,日益振兴。1931年“九一八”事变,被迫流亡关内,历任河北唐山工程学院教授,河南焦作煤矿总工程师,甘肃天水煤矿矿长兼总工程师、河南中福公司李河煤矿矿长、山西大学校长、中央实业部长、经济总署副主任等职;抗战期间,出任金属矿产管理处处长等职务,主持内地汞、锡、A等的金属生产,成绩卓越,展现出是一位颇有才能的地质学家。
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莘夫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经济部东北行营工矿处副处长,负责东北工矿接收事宜,1946年1月16日带领技术人员(7人)赴抚顺,交涉接收抚顺煤矿,当时抚顺由民主联军管辖,接收未成,在返回沈阳途中,行至抚顺以西李二石寨车站被劫往南山枪杀,终年48岁。
有资料说:毛主席得知张莘夫被害后,曾惋惜地说:张是世界上少数地质专家中之一(大意)。张莘夫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多次去北大图书馆共同探讨救国之道。
事件发生后,苏联、国民党政府、民主政府各有完全相反的说法,由于当时东北地区处于苏军占领,内地各界对苏军拆迁工矿设备、机械行为,早有不满,加之,又揭露出损害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的秘密签订,于是在2月11日内地各大城市:重庆、上海、南昌、北平、汉口、杭州等举行反俄示威大游行,要求苏军如期撤军。
张莘夫之子 张立刚现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经常在国内进行学术交流。
另有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朱森(1902~1942)虽然不是死于地质矿产考察途中,但从追悼会上的众多挽联和挽词,以及悼念文中反映出有被迫害因素,笔者也就借此对他做点滴介绍。
十三、朱森
朱森(1902~1942)(照片9),湖南郴县,自幼聪慧,喜读中国古典诗词,奠定下良好的文学素养。192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在校期间学习到李四光教授的岩石学与构造地质学,葛利普教授的古生物学和的史学,教师中还有何杰、王烈、赵亚曾等,指导地质实习的还有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教授,得到了良好的地质基础教育。在校三年级时,发表了处女作《湖南郴县瑶林之古生代地层及动物群》(《会志》),博得好评。
照片9 朱森(1902~1942)
1928年北京大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在研究所六年间,曾去鄂北、豫北考察秦岭东段地质,南岭地质,南京附近地质,相继发表10余篇论文。
1934年,得到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资助,赴美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在地文学方面从师约翰逊(D.W.Johson),在地史学方面,从师凯伊(G.M.Kay),利用暑假,去耶鲁大学,从师舒赫特(C.Schuchert),学习古生物学。1936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同张更结伴,自驾车“汽车地质”历时两月,行程19560km,他们横穿阿巴拉契亚山脉,考察了大半个美国,了解认识各地地层与构造,还特别研究了科罗拉多大峡谷、黄石公园、大盐湖等地质名胜。
十四、结语
以上12位地质学家(除朱森外),都是在地质矿产考察中不幸被害遇难的,其中有的是年仅20余岁的初露头角地质学家,为国家勘查矿产资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回顾我国地质矿产事业近百年发展史之际,用最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一方面表达对他们的深切缅怀,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当年艰苦创业精神,发扬他们勇于承担任务,不怕牺牲的美德。这也是笔者花费近半年的时光,搜集史料,撰成此文的中心目的。
Ⅱ 请懂历史的人,或历史学家进来,急急急急。。。。。
这出书瞎说,纯是民间或是小说戏曲的艺术升华。
诸葛亮的才能主要还是治国回和民族政答策以及他敏锐的政治观察力上,其军事才能基本上乏善可陈,只有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时才显现出来一些,但也是没啥惊天动地的事情。
诸葛亮的倒世人的敬仰甚至是神话,某种意义上市诸葛亮的作为记能为后世的统治者吹捧,也能为天下人向往。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做法,是统治者最愿意看到的,咱家上诸葛亮确实是治世之臣,所以为统治者作为沉下的楷模。
诸葛亮的入仕也是天下读书人所向往的,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而的,而且一进入刘备集团就成为刘备集团的核心,为刘备份系天下大势,使得刘备成就帝业,这也是腿按下读书人的向往。
所以诸葛亮是文官中的神,既能治国安邦,又能出相入帅,完人。
Ⅲ 杨士骧的人物生平
杨士骧(1860-1909),祖籍盱眙。咸丰十年(1860-1909)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城内更楼东街,杨氏家族在淮安很有声望,为淮安四大家族之一,其祖杨殿邦于道光26年(1846年)来淮任漕运总督,咸丰3年(1852年)卸任后,于淮安南门更楼东购置一宅院,遂定居淮安。其父鸿弼,“婴末疾不仕”,幼年即有残疾,把一生的精力均用在培养子女上,“生子八人,其五登甲乙科”。士骧少年时,祖、父相继去世,家道中落,生活日益困窘,但士骧兄弟读书则益加勤奋。他16岁成了秀才,光绪12年(1886年)中进士,入翰林院,选庶吉士,授编修,从此步入仕途。
江苏人文总体而言江南崇文、淮北尚武、江淮重仕。明清时期,淮安是漕运总督、南河总督的驻地,集“漕、河、盐、榷、驿、税”于一身,“天下九督,淮占其二”。满清政府腐败,国力日益衰落,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情怀和江淮大地独特地水土,孕育和激励着淮安人经邦济世,今淮安市南门更楼东街有杨士骧故居。
杨士骧为官,“以干练称于时”,从翰林院外放直隶通永道,不久升为按察使,又迁江西布政使。短短十余年时间,他春风得意,成为清廷的高级官吏。
光绪30年(1904年)12月,清廷宣布杨士骧(接替袁世凯,袁升任直隶总督)为山东巡抚。他在任近三年,其政绩斐然,值得一书的至少有二。
政绩一 与德国侵略者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
比较妥善地处理了“胶州湾事件”和“曹州教案”。
光绪22年(1897),两名德籍教士在曹州巨野被义和团所杀,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强占胶州湾及胶州(今胶州市)、即墨等地。1898年,德国侵略者也模仿英国“租借”香港新界那样,向清政府提出租借胶州湾,租期99年,准许德国享有修筑胶济铁路的特权。德人还提出为了保证铁路沿线的“安全”,“自胶至高密悉为德兵所驻守”,并拥有沿线两侧30华里内矿产开采权。德国的无理要求理所当然的遭到山东及全国人民的反对。清廷也以山东距京师近在咫尺,一直未在不平等的《胶澳租界条约》上签字。杨士骧到任后,整饬曹州一带,“行清乡法”,严厉督捕“盗贼”,沿铁路线地区的社会治安有了明显好转,使德人找不到沿线驻军的口实。然后,他以隆重的礼仪与“德酋”谈判,“以欢结之”,“渐以理势开晓”,与之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辛丑条约》签定以后,八国联军相继撤出京津地区。杨士骧趁势进一步与“德酋”交涉,终于使“德人竟撤兵还我利权”。德军首领“且请其国主赉杨以宝星也”。“宝星”是何物,不得而知,大概是勋章、纪念品之类东西(宝星即为“外交勋章”,是一种专门授予外国人的礼物。光绪七年曾按照国际惯例制作御赐双龙宝星,用以授予重要外宾或高级外交官员直至清朝结束),总之杨士骧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
政绩二 严法规治黄河,使数年山东无河患
黄河流经山东近千公里,“岁漫决为巨害”。
杨士骧轻车简从,沿山东境内黄河一直至入海口进行了考察。他认为黄河每年常决堤为患的原因除“淤高而堤薄”以外,其主要是负责河工的官员责任不到位,治水经费鲸吞挪用严重,奖罚不明。有的河工官员没有治好河,反而“迁擢”,易地做官。杨士骧针对上述情况“乃定章程”,如果“岁安澜”,则“官奏叙”升迁,奖励“弁兵”;如果“河决”则“官严参,不得留工効力,弁兵依律论斩”。每年汛期,他总是“身巡河堤,厉赏罚”,使得负责河工的官员人等丝毫不敢懈怠,“自是数年”,山东境内黄河安然无虞。
光绪33年(1907),杨士骧“代袁世凯为直隶总督”,袁改任北洋大臣。袁为筹办近代新军,需大量经费,杨士骧积极为其筹划,“承其后一切奉行罔有违,财政日竭难乎为继而周旋因应。”袁与杨私谊极好,杨随袁一步一趋,使朝中官员“侧目视之”,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光绪34年(1908),永定河泛滥,殃及京津地区。杨士骧经过实地考察,上疏认为永定河成灾“一由下口高仰,宣泄不畅”,“一由减坝失修,分消无路”。永定河流经京城西南芦沟桥以下,以前有一条“减坝”,由于年久失修,淤塞严重,每到汛期,不能起分洪泄洪作用,而且支流也常泛滥,增大了受灾面积,杨士骧请“拨帑四十六万两”,得到朝廷的批准。这年光绪皇帝驾崩,其陵寝移西陵,兴师动众,民怨沸腾。杨士骧提出“所需不得摊派民间”。作为干练的高级官吏,他清醒地看到清政权积重难返,大厦将圮,从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出发,上书直言“国初因明季加派纷繁,民生凋敝”,特别京畿地区徭役摊派更重,农民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导致明王朝的灭亡,应从中吸取历史教训。主张改革京畿地区田赋和徭役负担。直隶农民多负担了徭役则“田赋应较各省轻”,徭役应折为银两,冲交赋税。朝廷新政,如办巡警、兴新学等费用不能向老百姓摊派。每年,“拟官绅合查常年应官差徭,实系公用者,酌定数目折交。州县自办(工程)不得滥派折钱。”杨士骧的上书虽然得到朝廷的重视,但在当时情况下,根本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他的种种努力当然也挽救不了清王朝覆灭的命运。
Ⅳ 请问哪里有中国历史所有名人的名字
中国历史名人
先秦:汤◎、伊尹◎、姜尚◎、周公◎、老聃☆、孔丘☆、孟柯☆、庄周☆、管仲◎、孙武☆、屈原◆
秦:嬴政◎、李斯◎、项羽◎、张良◎、陈胜◎
汉:刘邦◎、萧何◎、韩信◎、吕雉◎、刘彻◎、霍去病◎、董仲舒☆、刘安◆、司马迁◆、霍光◎、扬雄◆、王莽◎、刘秀◎、张衡△、张仲景△、华佗△、曹操◎
三国:刘备◎、诸葛亮¤、关羽¤
晋:陆机◆、陶渊明◆、谢玄◎、祖逖◎
南北朝:萧衍◎、拓跋硅◎、郦道元△
隋:杨坚◎、杨广◎
唐:孙思邈△、李世民◎、魏征◎、玄奘、武则天◎、李隆基◎、鉴真、王维◆、李白◆、安禄山◎、颜真卿◆、杜甫◆、白居易◆、韩愈◆、黄巢◎
五代:石敬瑭◎、李煜◆
宋:赵匡胤◎、王安石◆、欧阳修◆、苏轼◆、包拯¤、司马光◆、赵佶◆、岳飞¤、朱熹☆、沈括△、辛弃疾◆、陆游◆、完颜亮◎
元:忽必烈◎、王实甫◆
明:朱元璋◎、刘伯温¤、朱棣◎、郑和◎、罗贯中◆、于谦◎、王阳明☆、唐寅◆、张居正◎、吴承恩◆、冯梦龙◆、李贽☆、徐光启△、戚继光◎、李时珍△、徐霞客△、魏忠贤◎、李自成◎、郑成功◎、朱由检◎、袁崇焕◎、史可法◎、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吴又可△
清:皇太极◎、吴三桂◎、多尔衮◎、玄烨◎、弘历◎、曹雪芹◆、王清任△、和伸◎、魏源、林则徐◎、洪秀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叶赫纳拉氏◎、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秋瑾◎、章太炎◆
Ⅳ 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人物-苻坚-的简介
前秦宣昭帝苻坚[1](338年-385年),字永固,氐族人,苻雄之子,苻洪之孙,苻健之侄,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
[编辑本段]氐族异童
苻坚(338-385年),字永固,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族人,前秦开国君主苻洪的孙子,苻雄的儿子。其祖先世代为西戎酋长。在后赵石虎进攻关中时,苻洪率族归服,并迁徙到现在的河北临漳一带。后又投靠东晋,被任为征北大将军,不久自称秦王。苻洪死后,其子苻健在公元351年入据关中,次年称帝,建都长安。苻健是苻坚的伯父。苻坚的父亲苻雄因辅佐长兄创业有功,被封为东海王。苻雄死后,苻坚袭爵。
史称苻坚自有贵相,传说他背后有谶文曰:“草付臣又土王咸阳”,“草付”是“苻”;“臣又土”是繁体的“坚”,也就是说,他将来就要在咸阳称王立国了,这条谶文在迷信的古人看来是非常吉利的事,于是就为他取名“苻坚”。也许正是应验了谶文中的话,苻坚自幼聪明过人,7岁时就知道帮助周围的小伙伴了。8、9岁时,言谈举止犹如大人,所以倍受祖父苻洪的宠爱。当时有个善于相面的人,在路上看到苻坚长相奇特,就上前拉住他的手说:“这里是皇帝巡行的街道,你们在此玩耍,不怕司隶校尉把你们捆起来吗?”苻坚回答说:“司隶校尉只捆有罪的人,不捆玩耍的小孩。”相面人对随行的人说:“这孩子有霸王之相。”后来两人又相遇,相面的人悄悄对苻坚说:“你的面相不同寻常,日后必定大贵。”
苻坚一本正经地说:“如果真的有那一天,我终生不会忘记您的恩德。”在苻坚8岁的时候,一天,他突然向爷爷苻洪提出请个家庭教师的请求。苻洪惊奇地望着孙子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只知喝酒吃肉,如今你想求学,实在太好了。”
于是欣然答应。第二天就请来了家庭教师。苻坚学习非常刻苦,潜心研读经史典籍.随着学识的不断增长而立下了经世济民、统一天下的大志.遂又结交了许多当世豪杰,很快成了朝野享有盛誉的佼佼者。
[编辑本段]诛暴君,承大统
公元353年,苻健病死,其子苻生继承帝位。苻生是天下少有的暴君,视杀人如儿戏。每逢接见大臣,都让侍从箭上弦,刀出鞘、铁钳、钢锯等摆放跟前。看谁不顺眼.就随即杀掉。如哪位大臣有所劝谏,就被视为诽谤,杀之;若有人说句奉承话,就被视为献媚,杀之.因此,朝中人人自危,都希望苻坚取而代之。其中薛伽、权翼私下对苻坚说:“苻生这小子太残忍暴虐了。搞得全国人心离散。常言说得好,有德者昌,无德者亡。苻生无德,应该早作打算,以顺民心,不要让政权落到他人手中。”
苻坚又何尝不想早日除掉暴君呢,只是感到实力不足,不敢轻易动手,而在暗中谋划。或许苻生也听到了风声,在公元357年的一个夜晚.对一位侍女说:“苻法和苻坚兄弟也不可信赖.明天就把他们除掉。”侍女等苻生熟睡后,秘密报告了苻坚。苻坚兄弟才不得不立即采取行动.召集亲兵,分两路冲进苻生的王宫,把睡懵懵的苻生拉到另外一个房间杀掉了。此后,在朝臣的一致拥戴下,苻坚在太极殿登位,号称“大秦天王”,改年号永兴,实行大赦。
[编辑本段]推贤良励精图治
苻坚即位时,前秦社会一派混乱。关中本来是各民族杂居的地区,民族仇杀此起彼伏。前秦在战乱中建国,法律制度都不健全。苻生又实施残暴统治,已有水旱灾害发生.致使千里秦川豪强横行、老百姓苦不堪言。苻坚在做东海王时,就痛感时弊误国害民,因而即位后决心开创清明的政治局面,整顿吏治,惩处不法豪强,平息内乱,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他深知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的道理,所以广招贤才,并首先从调整最高领导机构入手,果断地处斩了帮助苻生作恶的佞臣董荣 、赵韶等二十余人。提拔重用了一批精明廉洁的汉族士人参与朝政,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寒门出身的王猛。
[编辑本段]任用王猛
王猛少年时。家贫如洗,为了糊口,年纪不大就贩卖畚箕。但他人穷志不穷,为人严谨、博学多才。东晋桓温曾许以高官厚禄,王猛认为东晋王朝已腐败,坚辞不就。后来经吕婆楼推荐认识了苻坚。二人一见如故,于是把王猛留在自己身边,即位后拜王猛为中书侍郎。 当时,京师的西北门户始平县豪强横行,百姓叫苦连天。苻坚派王猛为始平县令前往治理。王猛执法严明,雷厉风行,下车伊始就把一个作恶多端的奸吏当众打死。致使奸吏的狐朋狗党联名上告,并勾结执法官将王猛逮捕,押送到长安狱中。
苻坚闻听大惊,亲自到狱中看望和责问王猛:“当官理政要把仁义道德放在首位,怎能上任就杀人?”王猛从容地说:“治理安定的国家要用礼,治理乱世要用法。我一心为陛下铲除奸暴不法之徒,现在才杀掉一个奸吏,还有千万个奸吏扰乱社会治安;如果陛下认为我不能消灭奸吏,安定社会治安,我甘愿受惩罚;若说我太残酷,实在不敢接受。”苻坚听罢打心眼里高兴,认定王猛是治理乱世的干才。遂向在场的文武大臣说;“王猛可真是管仲、子产一类的人物啊!”于是,当即赦免王猛,对他更加信任。
[编辑本段]诛樊世,保王猛
王猛以一介寒士,接连得到苻坚的重用提拔。一些元老显贵很不服气,妒火中烧。姑臧侯樊世,是随苻坚入定关中的氐族豪帅。他居功自傲、当众侮辱王猛说:“我们与先帝共兴大业,辛苦耕耘;你无汗马之劳.凭什么坐享其成?”王猛冷笑着说:“让你去耕种还算便宜了你,还想让你当屠夫作厨子呢。”樊世勃然大怒说:“姓王的,走着瞧,若不把你的脑袋割下来挂在长安城门上,我就不活在世上。”苻坚得知后说:“如果放任樊世之流跋扈不杀,朝纲就无法整肃。”此后,樊世进宫,又和王猛当场争吵起来。樊世破口大骂,并举起拳头想打王猛,被左右拉住。苻坚见樊世如此狂妄,当即下令把他拉出去斩首。 樊世被杀,在氐族蒙强中引起轩然大波。他们又纷纷到苻坚 面前诋毁王猛。苻坚非常生气,除责骂外,还举起鞭子把他们揍了一顿,这才平息了这场风波。但仍有一些氐族显贵,自恃皇亲国戚,恣意妄为,特世强德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依仗自己是皇太后(苻坚皇后)的弟弟,酗酒何凶,抢男霸女,胡作非为。王猛早有所闻,一天又见他在大街上胡闹。王猛当即决定逮捕强德,斩首示众,陈尸街头。随后又和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全面查处扰民乱政的权贵,接连诛杀了20多个不法的贵戚豪强。于是,京城内外百官震肃,豪强贵戚无不老实守法。社会风气大为好转,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秩序,老百姓拍手相庆。苻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才知道天下有法制的好处。”
[编辑本段]推行教化
随着吏治的整顿,恣意妄为,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日趋消除,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大为好转。苻坚又开始了礼治建设,也就是设立学校办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培养治国人才。他自幼学习汉族文化,仰慕儒家经典,为扭转氐族迷信武力,轻视文化知识的落后观念,积极恢复了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招聘满腹经纶的学者执教,并强制公卿以下的子孙入学读书。苻坚每月到太学一次,考问诸生经义,品评优劣,勉励他们刻苦学习。
苻坚还亲自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让他们到各级权力机构任职。同时规定:俸禄百石以上的官吏,必须“学通一经,才成一艺”。如果不通一经一艺,则一律罢官为民。由于苻坚的大力倡导,并同官吏的选任结合,前秦很快就出现了劝业竞学、养廉知耻的风气。不仅培养了官僚后备队伍,提高了统治阶层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编辑本段]劝农桑,修水利
苻坚即位后,前秦的经济形势也极其困难。由于战乱不息,天灾连年,出现了国库空竭,民生凋敝。为了迅速扭转百废待兴的萧条局面,苻坚决定偃甲息兵,大力发展生产。
公元358年,前秦广大地区遭到大旱,为了同老百姓一起度过难关。苻坚下令减少自己的膳食,撤销歌乐,后宫皇妃以下的宫女改换布衣。不再穿绫罗绸缎。文武百官也相应地减少俸禄,以示与民共休戚。同时还指令开发山上的矿产林木,解除限制河流湖泊渔业的禁令,使国家和老百姓共同分享。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使人民获得休养生息。由于苻坚的措施得力,虽然遭遇大旱,却没有引起大的饥荒灾难。
为了解决关中地区少雨易旱的问题,苻坚下令官府证调了豪富童仆三万人,开发迳水上游,凿山起堤,疏通沟渠,灌溉梯田和盐碱地,使荒芜了多年的田地又重新长出了五谷,老百姓深受其利。苻坚还亲自耕作,他的夫人苟皇后也到近郊养蚕,以劝勉农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和丝织。苻坚又多次派遣使臣到各地巡视,抚恤孤寡老人。劝课农桑,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奖励努力种田的农民。后来,前秦再次遭遇大旱灾,苻坚考虑到农民欠收,就下令减免部分租税,节约官府开支,适当降低官俸,并规定不是当务之急就不要征派徭役了。 由于苻坚把发展农业作为基本的国策,前秦的经济恢复很快,几年后便出现了安定清平、家给人足的新气象。史载,从长安到各州都,都修了通道驿亭,游人和商贩沿途取给十分方便。老百姓有歌谣说:“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
[编辑本段]纳谏如流
随着经济实力的恢复,苻坚在平定内乱之后,又接连征服了前燕、前凉,瓦解了代国,使前秦获得空前的强盛。这时苻坚也出现了奢侈的苗头。接见群臣的大殿,挂起了珠帘;皇宫檐梁以及车马服饰等,也都用珍珠、宝石、美玉装饰起来。尚书郎裴元略进谏说:我听说尧帝和舜帝住的是茅草屋,周文王和周武王也都鄙视华丽的宫室。他们勤俭治国,所以才能够使天下和平兴盛了八百年。秦始皇追求享乐,穷极著丽,结果未能传到孙子就亡了国。希望陛下引以为戒,修建宫廷不必追求雕梁画栋,要为天下广施纯朴的风尚,留下美好的风范。要以金玉为贱,以五谷为珍宝,体恤人民的疾苦。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除去那些无用的器皿,放弃那些难得的财货。要发扬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勉励浅薄的习俗,要兴办教育推广德政以怀柔边远地区的民众。这样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最终获得天下统一。这就是臣下的心愿。
苻坚听罢非常高兴,于是下令撤去珠帘,并任命裴元略为谏议大夫。可见他保持了勤俭治国,洁身自律的本色,这也是前秦政治清明的根本所在。遗憾的是,苻坚在对外用兵上,未能始终虚心听取群臣的意见,而导致了英雄末路,遗恨千古。
[编辑本段]拒谏诤兵败淝水
苻坚志在统一天下,经过20多年的精心治理,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国富兵强,只剩下地处东南一角的东晋尚未征服,苻坚耿耿于怀。建元十五年(379年),前秦攻克了东晋的襄阳,俘虏了守将朱序。苻坚认为夺取东晋,统一天下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决定伐晋。
建元十八年,苻坚在太极殿召见群臣说:“我从继承大业以来,将近三十年了。四方大致平定,只有东南一角,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我粗略计算了一下兵力,能有九十七万。我准备亲率大军东伐。你们以为如何?”面对苻坚的主张与发问,除秘书监朱彤表示赞成外,其余大臣都纷纷反对,久议不决。苻坚很生气地说:“算了吧,还是由我自己决断好了。” 群臣退朝后,苻坚又留下弟弟苻融商议。
苻融也不同意伐晋。他认为当时伐晋有三难:一是从星象看,天意不顺;二是东晋上下安和,没有灾祸和挑衅行为,无隙可乘;三是我们多年征战,士卒疲惫,人民厌战。再说被征服的鲜卑、羌、羯等贵族也未诚心臣服。然而,苻坚听不进去。苻融又劝谏说:我们的意见不听也可以,难道连丞相王猛临终不可贪图东晋的遗言也忘了吗。此后,爱妾张夫人、太子苻宏也都劝苻坚不要伐晋。
苻坚非常失望和烦恼,他想到自己多年来精勤治国,已拥兵百万,资杖如山,为什么不可以乘统一北方的胜势征服东晋呢,以致于夜睡不宁,食不甘味。
这时,怀有二心的前燕宗室将军幕容垂和羌帅贵族姚苌,都希望苻坚伐晋失败,以便趁机恢复故国的统治,所以竭力怂恿苻坚南伐,“圣心独断。”结果.苻坚在君臣认识不一的情况下,于建元十九年(383年〕五月下达了进攻东晋的命令.随后调集九十多万兵力,陆续向东晋进发,大军旗鼓相望,绵延千里。东晋孝武帝虽然昏庸,但其宰相谢安是很有才望的政治家。在前秦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内部矛盾得到缓和,出现了上下齐心.同仇敌忾的局面。他们趁前秦大军尚未完成集结之际,主动在淝水决战。交战前,苻坚急于求胜,在未经核实敌情,不明东晋意图的情况下,不听部将的劝阻,盲目同意退军决战。结果.中了东晋的圈套,一退而不可收拾,导致淝水惨败。不仅前锋统帅苻融被杀,苻坚自己也被流矢射中,落荒而逃。
[编辑本段]慕容冲姐弟
慕容冲是前燕的皇子,370年前秦皇帝苻坚灭掉前燕时,慕容冲年仅12岁,与他的姐姐清河公主一同被俘,充入前秦掖庭。清河公主时年十三四岁,长得娇小动人,正是芬含豆蔻,艳若芙蕖,苻坚怎肯放过?清河公主亡国之女,不能自主,只好由他摆布,充作玩物。慕容冲刚刚12岁,已经长得面如冠玉,非常惹人喜爱,苻坚于是又把他充作娈童,晨夕与共。慕容冲姐弟共事苻坚,真是扑朔迷离,雌雄莫辨了。当时长安城中有人唱道:“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苻坚的大臣王猛为此极力进谏,苻坚才依依不舍地把慕容冲遣送出宫,另行安置。
苻坚收纳慕容姐弟之际,想必正值其意气风发之时。大患已除,一对壁人尽入怀中。慕容冲貌美而“毒暴”,心志颇为高远,有龙阳之姿,而是否有龙阳之好,不得而知。苻坚虽幸之,而未见授其权柄,大概也有慕容尚幼的原因。较之以汉哀帝之幸董贤,贤20岁余见宠,从此平步青云,直驱中枢,位列三公,父亲兄弟姊妹妻子妻父一路高升,权倾朝堂,而终被王莽指为导致“间者以来,阴阳不调,灾害并臻,元元蒙辜”的罪魁,惶恐自杀,苻坚可谓明,慕容可谓幸了。董贤也是兄妹共侍一主。哀帝恐其回家不便, 把其妻也招入宫中居住,可谓照顾周全。
唐朝以前正史上,宫闱之中男风屡见,多不以为异,有所指责也主要是恐男宠乱政,而非针对性态、道德。后正史中记载渐稀。野史逸闻中仍屡见不鲜。
慕容姐弟受宠,臣下恐其乱政,王猛切谏,苻坚遂外放慕容冲出宫。其母死后,苻坚葬之以燕后之礼;幽帝慕容暐居长安,苻坚封之为新兴候,可见苻坚待慕容家族不薄。
后暐以儿子成婚的名誉,请苻坚幸第,苻坚答应了。术士王嘉认为慕容暐图将杀苻坚而不果,预测“会天大雨,不得杀羊”。是夜果然大雨磅礴。事发,苻坚杀了慕容暐父子及其宗族,长安城内鲜卑无论男女老少都被斩除。其时,慕容冲已投奔其兄慕容泓。
暐事未发之前,其弟慕容泓割据一方。慕容冲出宫后,获任平阳太守,后也起兵,投奔慕容泓。肥水战败后不久,羌姚苌起兵渭北;暐叔慕容垂起兵河北;慕容泓起兵陕西华阴。泓举兵马十万,遣使谓坚,要求“分王天下”。苻坚大怒,责问慕容暐。慕容暐叩头谢罪以致流血,苻坚待之如初。慕容暐暗中派遣密使往慕容泓处,安排人事以图复兴大业,告诉慕容泓:“听吾死闻,汝便即尊位。”慕容泓“持法苛峻”, 兴兵进逼长安不久,就被鲜卑贵族杀了。慕容冲被立为主,继续率众进围长安。
[编辑本段]魂断新平寺——苻坚的最后结局
淝水战后,前秦元气大伤,先前被征服的鲜卑、羌等部族酋豪纷纷举兵反叛,建立割据政权。慕容家族先是慕容垂逃回前燕故地,慕容宗族的子弟跃马披甲,遍地狼烟;羌族的姚苌等人也重新崛起;丁零、乌丸相续起叛。北方重新四分五裂。
苻坚困守长安,看见前燕贵族背信弃义,把慕容暐叫到面前大骂:“你们家族兄弟子侄布列上将,当时虽称是灭国,其实我待你们象归家一样。现在慕容垂、慕容冲、慕容泓各个称兵,你们家族真是人面兽心,枉亏我以国士待你们。”虽然如此,苻坚看见在自己面前涕泣阵诉装孙子的慕容暐等仍不忍诛杀。
长安城外,慕容暐之弟慕容冲率军歼灭秦军数万,占据阿房城,步步逼近。慕容冲是个阴狠凶戾的人,十二岁时前燕国亡,曾与十四岁的姐姐清河公主一道为苻坚纳入后宫,作为娈童伺侍苻坚,姐弟专宠,旁人莫进。最后王猛切谏,将其放出外任做大州刺史。
慕容冲难忘苻坚“既往之施”,亡国受虏之恨?枕席胯下之辱?或许兼而有之。苻坚对慕容冲不薄,遣其出宫后,曾授其太守高位。想当年,慕容少年英姿,鱼水之欢,此时不忘旧情,也是情理之中。冲远道来伐,坚尤念其冷暖。想苻坚素来宽厚骁勇,若已了无旧情,也不至于以锦袍取悦而缓兵。慕容兵临城下,苻坚尤念恩份如何。此情可一叹。
鲜卑大军进攻长安城,苻坚凭城观看,心里慨叹敌人之强,派人送一锦袍于慕容冲,想打动对方念忆从前床第之情。但殊不知,这段记忆带给慕容冲的只有仇恨。慕容冲答道:“孤家现在以天下为任,怎能看这一袍小惠。如果你束手来降,我们慕容家对待你也不会比你从前待我们家差。”苻坚气得几乎吐血,大叫:“后悔不用王景略和阳平公(苻融)之言,使白虏敢猖狂如此!”(鲜卑族人皮肤白皙,故苻坚呼之为白虏)
长安城内,犹有鲜卑数千人在大宅子里住着,慕容暐时刻不闲,秘密招集族人准备埋伏人马袭杀苻坚,其间消息泄露,苻坚大惊,这才诛杀慕容暐父子及其宗族,城中鲜卑不论少长及妇女全被杀光。自此之后,灭人国者如果不忍心对亡国家族下绝杀令,劝谏者往往以苻坚为“柔仁邀名”的首例,致使后代亡国之皇族罕有保全者。
慕容冲在长安城外围成日久,城中乏粮,以至于出现人吃人的惨剧。苻坚倾最后家底设宴款待群臣,打仗的将军也分不到几片肉吃,塞进嘴里不敢咽下,回到家“吐肉以饴妻子”。数月之间,烟尘四起,百姓死亡无数。慕容冲率众登长安城,苻坚全身甲胄,亲自督战,飞矢满身,血流遍体。最后,苻坚听信谶言“帝出五将久长得”的鬼话,从长安出奔,只留太子苻宏守城。慕容冲纵兵大掠长安,死者不可胜计。
苻坚逃到五将山(今陕西岐山县),羌族首领姚苌派兵包围了他,秦兵溃奔,身边只剩下十余个侍卫。苻坚此时帝王之度不改,坐而待之,召厨师进食。
姚苌大将吴忠驰马赶到,把苻坚捆起来送到新平,继而姚苌又派人向苻坚索要传国玉玺。苻坚大骂:“国玺已送晋朝,怎能送给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叛贼!”姚苌又让苻坚把帝位禅让给他,苻坚又骂:“禅代是圣贤之间的事。姚苌什么东西,敢自比古代圣人!”
姚苌羞愤,派人把苻坚缢死在新平佛寺,时年四十八岁。其子苻诜、两女苻锦、苻宝以及夫人张氏等人皆自杀。(最奇怪的是,淝水之战东晋一方幕后“总指挥”谢安也于同月病死,一南一北两个大人物同时离开历史舞台,真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巧合”。)
Ⅵ 求教下古今中外的历史家有哪些
中国古代历史学家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 《春秋左传》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 前90年),《史记》班彪(3年~54年), 中国东汉史学家,班固之父。班固(32年 ~92年),《汉书》陈寿(233年~297年) ,《三国志》常璩(大约291年~361年), 《华阳国志》范晔(398年~445年),《后
,《史通》
汉书》刘知几(661年~721年)
杜佑(735年~812年),《通典》司马光( 1019年~1086年),《资治通鉴》郑樵(1 104年~1162年),《通志》洪迈(1123年 ~1202年),《容斋随笔》周去非(1135年 ~1189年),《岭外代答》赵汝适(Zhao Ru kuò 1170年~1228年,《诸蕃志》马端临( 1254年~1324年),《文献通考》汪大渊(1 311年~ 1350年),《岛夷志略》李贽(1527 ~1602),《史纲评要》张燮(1574年~164 0年),《东西洋考》顾炎武(1613年~168 2年) 《日知录》、《肇域志》王夫之(1619 年~1692年) 《读通鉴论》王鸣盛(1722 年~1797年),《十七史商榷》赵翼(1727 年~1814年),《二十二史札记》钱大昕( 1728年~1804年),《二十二史考异》章学
,《文史通义》
诚(1738年~1801年)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 王韬(1828~18 97年),《法国志略》、《普法战纪》、《法 兰西志》、《美利坚志》、《日本通中国考》 、《琉球朝贡考》、《法越交兵记》、《西古
《西事凡》
史》、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国 古代史》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新史 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 史》《清代学术概论》 王国维(1877年~1927年) 柳诒徵(1880年~1956年) 《国史要 义》 陈垣(1880年~1971年),《元也里 可温考》《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 《通鉴胡注表微》 陶希圣(1899~1988),《八十自序》《 中国社会现象拾零》 黄现璠(1899年~1982年)《广西壮 族简史》《唐代社会概略》《宋代太学生救国 运动》《壮族通史》 冯承钧(1887年~1946年),《成吉 思汗传》《中国南洋交通史》《高昌城镇与唐 代蒲昌》《景教碑考》 陈寅恪(1890年~1969年) 《柳如是 别传》《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 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 胡适(1891年~1962年) 郭沫若(1892年~1978年) 吕思勉(1884年-1957年),钱穆之师 。著作《白话本国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 钱穆(1895年~1990年),《国史大 纲》 傅斯年(1896年~1950年) 郭廷以(1904年~1975年),《近代 中国史纲》《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太平天国 史事日志》 张荫麟(1906年~1942年) 劳干(1907年~2003年谭骧(1911年~1992年)
历史地图集(8卷)》 全汉升(1912年~2001年) 西方历史学家古希腊,希罗多德(Herodo tus)(前484年?—前425年?),《历史》 ,历史之父古希腊,修昔底德(Thucydid es)(前460年?—前400年?),《伯罗奔 尼撒战争史》古希腊,波利比奥斯(Polybi us)(前200年—前118年),以《历史》( 又译为《通史》、《罗马史》)一书留名传世。
Ⅶ 史上一位很凶残的皇帝
五胡十六国时期氐秦的苻生
Ⅷ 关于冉闵生平事迹、评价的、有着独特历史观的(就是说是著名学者的论文,上过期刊的)论文或者著作
冉闵?冉天王,杀胡令。
一战成名
冉闵309年,乞活军活动在黎阳的一支在和匈奴前赵帝国的战斗中被打败,冉闵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亲人都殁于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个11岁的少年——冉瞻(冉闵之父),带领所部乞活余部继续与胡人战斗。
310年,前赵大将石勒攻打河内郡,由于寡不敌众,冉瞻战败。石勒徙冉瞻及其部众于兰陵郡。
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势力趁天下大乱之机入侵中原。
公元327年,冉瞻在和匈奴前赵的战斗中被斩于阵前。冉瞻死后,留下年幼的冉闵,他除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外,还善于使用智谋。
338年,14岁的冉闵首次参加战争,史称昌黎大战。史书记载:“季龙以桃豹为横海将军,王华为渡辽将军,统舟师十万出漂渝津,支雄为龙骧大将军,姚弋仲为冠军将军,统步骑十万为前锋,以伐段辽。”因为慕容皝出尔反尔,所以石虎并未回师,直接攻昌黎,并攻至其老巢棘城,强攻十几日,兵如蚁附,不果,于是撤兵,慕容恪率两千骑军追击,歼灭三万余。冉闵所部独全的原因是慕容恪并未将其做为主攻目标。[1]
此战后,冉闵成名,被石勒提拔为北中郎将,参加了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事(当时北方燕代之地有内迁的丁零,乌桓,夫余等各族各部,时常有叛乱,外有慕容鲜卑常发兵寇边),在战斗中屡立奇功(其间也有两次调到外地作战)。
建立政权
350年,冉闵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威震中原。后冉闵推翻羯赵,称帝建国,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挟胜利之势,突袭各路胡军。先后经历六场恶战。
(1)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又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
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一举光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势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鉴、石琨、石宠、石蟠被灭三族,羯族的主力军被完全消灭。至此,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被斩于街市;全部死于非命。石虎一生造孽无数,终于在子孙身上得到了报应。
灭赵驱胡
公元350年前后,冉闵歼灭数十万后赵胡军,推翻后赵王朝,致书各地,号召汉人起来杀胡人复仇,史载全国各地:所在承闵书诛之。当时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北部、陕西的汉人都纷纷起兵,仅邺都一地被杀的胡人就高达20几万(甚至远在陇西的麻秋收到冉闵的“讨胡檄文”后,都杀掉所部胡人响应,因为陇西胡人太多,呆不住脚,麻秋带领部下斩关向东出关中投靠冉闵,中途与胡人王朗干了一仗,杀朗部胡人数千,后被氐酋蒲洪捉了去。)除了向侵略者报仇外,冉闵最大的功绩还在于驱逐胡蛮数百万出中土。
《晋纪》:“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石虎统治后期,冉闵救济饥民。冉闵推翻后赵,分兵四面出击,与各大小胡酋互攻,数百万胡人被中原人们驱逐(石虎强迁到邺城的共计几十万汉人,也有近半数在动乱中返还家乡,中途大部分被胡人所害。)氐、羌、胡蛮等各民族数百余万,返还陇西或河套等地的家乡,九大石胡甚至迁回中亚。返迁途中各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进攻掠对方,甚至人肉相食,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
冉闵在取得政权后,曾经宣布:“与官合则留,不合则去。”一夜之间,周围百里的汉人全部争相拥入城中,所有的胡人全部离去。
死难
公元352年,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步兵为主)去争粮。结果被鲜卑的14万大军包围。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连杀三百余人,终于杀出包围圈,但坐骑朱龙战马却累倒,冉闵被俘,部下战至最后一人。
漫画版冉闵(12张)燕将慕容恪捉到冉闵后,献与前燕国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冉闵死后,冉魏国的臣子绝望至极,纷纷守节自缢,少部分逃往东晋,无一投降前燕者。冉魏几十万汉人不甘受辱,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军未能及时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截击,死亡殆尽。晋将自杀谢罪。
由于冉魏王朝时间很短,后人只能根据北魏人撰写的史书了解一些情况。
编辑本段屠杀胡人时代背景
魏晋时期,中原长期因为战乱,人口剧减,以前曹操时代就有许多少数民族内迁,有人劝晋武帝把他们迁回去,但晋武帝不听。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人的矛盾日益加深,在他去世后就爆发了“五胡乱华”。
公元4世纪初,匈奴、鲜卑等族攻入中原后,西晋王室及士族大举迁徙,在长江南岸建立了东晋政权。唐代房玄龄主编的《晋书·王导传》记载:“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也就是说,为避战乱,有十分之七的中原人口都迁往了江南。而那些无力迁徙的北方汉族,则命运悲惨。胡人所到之地,尽皆屠戮。真可谓“狼烟千里,十不存二”。
后赵的建立者石勒嗜杀,在他死后,后赵的统治者石虎,更是以残暴著称。每攻下一座城池,石虎便将城中男女屠杀殆尽。为了建宫室、修林苑、造甲造船,他多次野蛮征发汉族男女,途中病死、饿死、拷打致死者数以十万计。他强夺民间五万汉女编入后宫,肆意凌辱虐杀,致使女子的丈夫组织义兵反抗,但皆被镇压,死者无数。石虎爱好狩猎,他将南部中原数万公里的土地全都圈为猎场,不许汉人投一块石子,否则以“犯兽”(侵犯野兽)罪论死。
石虎的儿子石邃也是胡作非为,他有时会在夜里到宫臣的家中,任意奸淫他们的妻妾;有时砍去漂亮宫女的头颅,放在玉盘中做成工艺品供人轮流欣赏;这些都玩腻了,就从宫内挑选出有姿色的尼姑,先淫后杀,再把她们的肉与牛羊肉合着煮熟,分给左右大臣品尝,让大臣识别味道……
在后赵这种野蛮统治下,中原汉族人口数量一下锐减到四五百万,史书记载“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汉族人的数量甚至被迁入的胡人超越。
在几乎亡种的情况下,残留的北方汉人流民决定奋起反抗,他们或构筑堡垒,或组成义军,与胡人军队展开了殊死较量。然而这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汉人组成的军队实力太弱,几乎不对胡人造成任何威胁。因此胡人在最初的恐吓消失之后,依旧作威作福,视汉人为猪狗。
胡人的优越感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立在其军队优势和人口优势上的。有一次,石虎看着自己儿子出行的队伍,笑着说:“我家父子威风如此,只要不天塌地陷,还有什么忧愁的呢?抱子弄孙享乐就行了!”[2]
经过
349年(永和五年),石虎死,石世即位。同年五月,石遵得到冉闵支持发动政变推翻石世。起初,石遵答应立冉闵为皇储,后来却立石衍为皇储,引发冉闵的不满。孟准等人劝石遵诛杀冉闵,石遵便与其兄石鉴及母亲郑樱桃商议,郑樱桃认为石遵之所以能够即位,冉闵有功劳,不可杀他。会后,石鉴将此事密报冉闵。冉闵肖像(14张)冉闵遂联合汉族将领李农和王基推翻并诛杀郑樱桃与石遵,改立石鉴。冉闵被任命为大将军,并掌控大权。石鉴即位后,胡汉两族间的矛盾逐步走向激化,胡人不断掀起暴动和兵变。350年,石鉴欲杀冉闵,事败后反为冉闵和李农所杀。冉闵杀石鉴之前,发布了《杀胡令》和《讨胡檄文》致书各地,从而引爆了汉族人民积压了近半个世纪的国仇家恨,点燃了汉族人民的复仇反抗怒火,冉闵宣布:“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于是汉族人民对胡人进行空前规模的民族复仇,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史载当时的全国各地方的汉族人民“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头发略有发黄者亦有半数被杀,史载仅邺城即有二十余万人被杀。其后建立魏国,依然建都于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20公里邺城遗址),改年号永兴。冉闵遣使临江告东晋:“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由于冉闵已称帝,无法得到东晋支持。
在杀胡令前夕,随着后赵统治的逐步瓦解,胡汉两族间矛盾开始趋于激化,而当时冉闵发动政变袭杀石遵并夺取了政权,改立石鉴,并立即对后赵朝廷进行了重新改组,清洗了一批胡人官员,转而将一批汉族官员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安插到要害职位上:“鉴乃僭位,大赦殊死已下。以石闵为大将军,封武德王,李农为大司马,并录尚书事;郎闿为司空,秦州刺史刘群为尚书左仆射,侍中卢谌为中书监。”而胡人由于以往对汉族人太残忍,因而非常惧怕汉人上台后会乘机报复,因而冉闵的夺权及对后赵朝廷的汉化改组,遂引起各地胡人将帅、部酋的强烈反对,这时各地胡族势力就已经纷纷聚集重兵屯于各方重镇,觊觎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河南一带,对冉闵的根据地邺城形成了四面包围之势,大战已经是一触即发。
而以石祗为首的外地羯族势力则下手更早,早在杀胡令之前,石祗羯族集团就已经与羌族氐族势力联合起来讨伐冉闵:“时石祗在襄国,与姚弋仲、苻洪等通和,连兵檄诛闵、农”,准备进攻邺城。邺城内部,胡人也是不断掀起兵变,先是“鉴使石苞及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夜诛闵、农于琨华殿,不克,禁中扰乱。鉴恐闵为变,伪若不知者,夜斩松、才于西中华门,并诛石苞。”,接着是“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谋诛闵、农,闵、农杀之。”再接着,胡人掀起更大规模的暴乱:“龙骧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亦欲诛闵等”,这就引起了矛盾的彻底大爆发。
350年,石虎庶子石祗于襄国(今河北邢台)称帝,胡人将官纷纷响应。350年1月,后赵汝阴王琨及张举、王朗率军七万伐冉闵,冉闵率骑兵千馀与战于城北,大破之,石琨等大败而去;350年6月,六月,石琨又率大军10万进据邯郸,后赵镇南将军刘国自繁阳会之,冉闵又率军大破之,死者万余人,刘国还繁阳;八月,后赵张贺度、段勤、刘国、靳豚集中约30万主力于昌城,将攻冉闵,冉闵率军反击,战于苍亭,后赵军全军覆灭;351年二月,石祗联合鲜卑、羌人夹击冉闵,冉闵因屡胜而轻敌,导致大败,部众大量死亡。此战后,冉闵所据的徐州、豫州、兖州和洛阳归降东晋,东晋势力于是重返中国北方。冉闵继续与胡人攻战。期间冉闵诛杀齐王李农及其三子。351年,石祗部下刘显在阳平之战中为冉闵击败,被杀三万余人,被迫投降冉闵,并回军杀死石祗,从而后赵灭亡。七月刘显又背叛冉闵,自称皇帝,并率军攻冉闵,为冉闵所败;352年正月,冉闵率领8000骑兵攻克襄国,杀刘显,至此后赵残余势力基本被消灭,但前燕军攻势日急,前燕慕容恪率10万骑兵进攻冉闵,追至廉台(今河北石家庄东部无极县东北),而冉闵手下仅有8000兵,起初冉闵出击,十战十胜,后陷入鲜卑大军重围,冉闵突围东走二十馀里,坐骑朱龙突然死亡。冉闵于是被赶上的前燕兵所俘。前燕大军随即进围邺城,邺城守军艰苦抵抗鲜卑军达100多天,粮尽援绝,人相食,八月邺城陷落,冉魏灭亡。冉闵被送于蓟城(今天津市蓟县),前燕国王慕容俊企图乘机嘲笑冉闵,道:“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大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慕容俊恼羞成怒,令人鞭之三百,“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岁永和八年也。”(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这里的“悼”,意指“年中早夭”,表示同情、悼念,“武”为美谥,意为武勇过人,演义小说《五胡录》则以为“武悼”是慕容氏对冉闵的恶谥,误也,因为“肆行劳祀”是指穷奢极欲、荒淫无耻,而冉闵即便穷兵黩武,也应与“肆行劳祀”无关)。
杀胡令
“杀胡令”是冉闵最为著名的政令,此令共分三道。第一道“杀胡令”是冉闵在邺城幽禁后赵皇帝石鉴后颁布的,号称“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也就是说:所有敢拿兵器的胡人都要杀。
面对胡人纷纷逃难的局面,冉闵颁布了第二道“杀胡令”: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
结果,此令一下,邺城内的羯族为了保命纷纷外逃,而百里之外的汉人为了杀胡纷纷拥入城中,两方恰巧相遇,城门口被堵得水泄不通。
还没等胡人迁出,冉闵就颁布了第三道命令:所有汉人,凡是斩一个胡人,凭人头加官晋爵。
冉闵亲自带队,光在邺城就屠杀了二十万的羯族人。一日之内,便有数万胡人被砍头。无论男女老幼,都不能幸免,尸体被抛在城外,成为野狗豺狼的晚餐。
“杀胡令”,其实是冉闵为了掌控国内形势、满足汉人利益而颁布的一系列指令。这番指令一下,彻底激起了民族仇恨,点染了复仇之火。一时间,北方大地硝烟重起,凡是高鼻梁多胡须的人,都被滥杀。汉人与胡人“无月不战”,尸野遍地。[2]
影响
《晋书.载记七》原文如下:“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原文意思是“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共数百万。意即这里面有大量的汉人百姓,是之前石虎强行从青、雍、幽、荆州等地迁来邺城周围的百姓。[3]
编辑本段史家评价古代史书
吕思勉评冉闵其兵败之根源是为百姓争取粮食,只身统帅1万步兵力在无援兵力情况下拒前燕慕容恪20万战败,丝毫不能降低其统帅的能力。《晋书》对其评述“善谋策,(不是有勇无谋的蛮夫)勇力绝人,攻战无前”,[4]每次临战冲锋在前,骑朱龙马(难得一见的千里马),他左手使双刃长矛(两头施刃,锋利无比的古代兵器),右手持连钩戟。其勇猛令五胡军队无人能挡,每战杀敌无数。如《后赵录九·石虎传》载:三个胡酋趁冉闵率大军进攻其它胡酋的机会,率骑七万袭击邺城,冉闵得知后,急率一千余骑兵回来救援,刚好与胡骑在邺城北面相遇,冉闵一马当先,所部千余骑都跟着奋勇冲杀。闵执两刃矛,驰骑击之,皆应锋摧溃。
《十六国春秋》《册府元龟》等载:匈奴刘显在冉闵攻襄国之后,帅众十万攻邺(《晋书》记载:“石琨及张举、王朗率众七万伐邺”),闵率数千骑出战,冉闵大败刘显,斩万人,冉闵带军追杀,再战,斩三万余人。《十六国春秋辑补》载:“冉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双刃矛也称两刃矛,“两头施刃”,锋利快捷,最为冉闵常用。他在众胡联军绝对优势的兵力围攻中创造了很多军事奇迹,与鲜卑的决战前,他以一万汉军敌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
中计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于十余万鲜卑铁骑军中,手刃三百余鲜卑强兵悍将,及至战马受伤(一说朱龙马是累死的)倒地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一时英雄,如何做不得帝王呢!”
《资治通鉴》、《二石传》载: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
《晋书·石季龙载记》载:“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
《晋五胡指掌》:“四月,虎卒,以彭城王遵、燕王斌、张豺等受遗,立太子世。豺等以太后令杀斌逐遵,而石闵等讨贼归,遇彭城王遵於路,说之长驱入京师,斩豺,废太子世,杀刘后而自立。遵许事成之后,舍其子而立闵为太子。至是立子衍,闵乃杀遵及衍,而立义阳王鉴,又杀胡羯二十万人,并杀鉴自立,国号魏,复姓冉氏。又杀赵王虎三十六孙,尽灭石氏。石祗据襄国称帝,冉闵围之。燕王俊与姚弋仲子襄救祗,大败,冉闵几获之,而祗竟为其将刘显所弑,石氏亡。永和八年,燕慕容恪击冉闵,杀之,尽取赵地。”玄羽逸史曰:“石世龙贫贱羯胡,辱在厮养,当其殍丐负贩,羁旅京邑,顾瞻宫阙,凄然长啸,偿亦有刘、项纵观祖龙之志乎,何王夷甫骇耳而怵心也?九州之地,几有其八,岂曰偶然。顾其人恢廓倜傥,外屈身於祖生,内降心於右侯,而至於责王衍,数王浚,其言侃侃有烈丈夫之风,五胡中俱无此规模矣。一传而歼於虎,是胡运之当然,岂人谋哉!虎也穷凶极暴,天假手於冉氏子,至使羯种二十万人,同饱乌鸢。呜呼!惨矣。然当勒追越柩於苦县时,十万晋兵无一脱者,冉闵竟足以报之。古之建国者,深仁厚泽,累数十世,犹力守臣节,不得已而后取,盖杀一不辜而有天下,所不为,此三代所以长久也。司马氏手刃其主,夺之寡妇之怀,安得不生此凶残以鱼肉之耶!假令宁馨之计得行,杀一勒,生一勒,况徐光辈乃欲阴翦中山以安石氏,不亦愚乎?然而早见预防,不失为人臣子之道矣。”[5]
近代史家
荆驼
清末学者荆驼写的“冉闵传”,称冉闵“振古铄今,扭转乾坤”。[6]
范文澜
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对慕容隽致祭赠谥予冉闵一事的评价为:“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隽致祭赠谥,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7]
范文澜在当代权威历史著作《魏晋南北朝史纲》一书也对冉闵作出过相对中肯的评价:“至于冉闵以区区之力驰骋中原,而东晋又只作壁上观,是以亡不旋踵,只成为历史上的悲剧而已”。
在《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四节《十六国大乱》中评价:“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7]
吕思勉
史学家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评价:“冉闵之百战百胜,颇似项籍、孙策”,与石氏余孽角逐,未必会遽败,而慕容氏加入这场与它本不相关的战争,挟其方兴之势,其气完,其力厚,“是亦其(冉闵)所遭之不幸也”。
后人有诗惜冉闵曰:“雄烈才同楚霸王,破胡灭羯建新邦;朱龙一蹶神矛折,遏陉山前吊夕阳。”
史又言“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可见闵非粗才,惜其所值之敌,大多逼不及施展也。
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父亲:冉瞻(烈祖高皇帝)
母亲:王太后
妻子:董皇后
儿子:皇太子冉智、太原王冉胤、彭城王冉明、武兴王冉裕
编辑本段相关史料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一》:
魏主闵既克襄国,因游食常山、中山诸郡。赵立义将军段勤聚胡、羯万馀人保据绎幕,自称赵帝。夏,四月,甲子,燕王俊遣慕容恪击魏,慕容霸等击勤。
魏主闵将与燕战,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谏曰:“鲜卑乘胜锋锐,且彼众我寡,请且避之,俟其骄惰,然后益兵以击之,”闵怒曰:“吾欲以此众平幽州,斩慕容俊;今遇恪而避之,人谓我何!”司徒刘茂、特进郎闿相谓曰:“吾君此行,必不还矣,吾等何为坐待戮辱!”皆自杀。
闵军于安喜,慕容恪引兵从之。闵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于魏昌之廉台。闵与燕兵十战,燕兵皆不胜。闵素有勇名,所将兵精锐,燕人惮之。慕容恪巡陈,谓将士曰:“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其士卒饥疲,甲兵虽精,其实难用,不足破也!”闵以所将多步卒,而燕皆骑兵,引兵将趣林中。恪参军高开曰:“吾骑兵利平地,若闵得入林,不可复制。宜亟遣轻骑邀之,既合而阳走,诱致平地,然后可击也”。恪从之。魏兵还就平地,恪分军为三部,谓诸将曰:“闵性轻锐,又自以众少,必致死于我。我厚集中军之陈以待之,俟其合战,卿等从旁击之,无不克矣。”乃择鲜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铁锁连其马,为方陈而前。闵所乘骏马曰朱龙,日行千里。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望见大幢,知其为中军,直冲之;燕两军从旁夹击,大破之。围闵数重,闵溃围东走二十馀里,朱龙忽毙,为燕兵所执。燕人杀魏仆射刘群,执董闵、张温,及闵皆送于蓟。闵子操奔鲁口。高开被创而卒。慕容恪进屯常山,俊命恪镇中山。
己卯,冉闵至蓟。俊大赦,立闵而责之曰:“汝奴仆下才,何得妄称帝?”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俊怒,鞭之三百,送于龙城。
慕容霸军至绎幕,段勤与弟思陪举城降。
甲申,俊遣慕容评及中尉侯龛帅精骑万人攻邺。癸巳,至邺,魏蒋干及太子智闭城拒守。城外皆降于燕,刘宁及弟崇帅胡骑三千奔晋阳。
秦以张遇为征东大将军、豫州牧。
五月,秦主健攻张琚于宜秋,斩之。
邺中大饥,人相食,故赵时宫人被食略尽。蒋干遗侍中缪嵩、詹事刘猗奉表请降,且求救于谢尚。庚寅,燕王俊遣广威将军慕容军、殿中将军慕舆根、右司马皇甫真等帅步骑二万助慕容评攻邺。
辛卯,燕人斩冉闵于龙城。会大旱,蝗,燕王俊谓闵为祟,遣使祀之,谥曰悼武天王。
初,谢尚使戴施据枋头,施闻蒋干求救,乃自仓垣徙屯棘津,止干使者求传国玺。刘猗使缪嵩还邺白干,干疑尚不能救,沈吟未决。六月,施帅壮士百馀人入邺,助守三台,绐之曰:“今燕寇在外,道路不通,玺未敢送也。卿且出以付我,我当驰白天子。天子闻玺在吾所,信卿至诚,必多发兵粮以相救饷。”干以为然,出玺付之。施宣言使督护何融迎粮,阴令怀玺送于枋头。甲子,蒋干帅锐卒五千及晋兵出战,慕容评大破之,斩首四千级,干脱走入城。
甲申,秦主健还长安。
谢尚、姚襄共攻张遇于许昌。秦主健遣丞相东海王雄、卫大将军平昌王菁略地关东,帅步骑二万救之。丁亥,战于颍水之诚桥,尚等大败,死者万五千人。尚奔还淮南,襄弃辎重,送尚于芍陂;尚悉以后事付襄。殷浩闻尚败,退屯寿春。秋,七月,秦丞相雄徙张遇及陈、颍、许、洛之民五万馀户于关中,以右卫将军杨群为豫州刺史,镇许昌。谢尚降,号建威将军。
赵故西中郎将王擢遣使请降;拜擢秦州刺史。
丁酉,以武陵王晞为太宰。
丙辰,燕王俊如中山。
王午闻魏败,时邓恒已死,午自称安国王。八月,戊辰,燕王俊遣慕容恪、封弈、阳骛攻之,午闭城自守,送冉操诣燕军;燕人掠其禾稼而还。
庚午,魏长水校尉马愿等开邺城纳燕兵,戴施、蒋干悬缒而下,奔于仓垣。慕容评送魏后董氏、太子智、太尉申钟、司空条攸等及乘舆服御于蓟。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皆自杀。燕王俊诈云董氏得传国玺献之,赐号奉玺君,赐冉智爵海宾侯。以申钟为大将军右长史。命慕容评镇邺。
Ⅸ 天恩寺的天恩历史
一个普通的寺院,却有着异乎寻常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就是位于旧城内的镇原天恩寺的独特之处。 天恩寺是中国著名的古刹之一,始建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九十多年历史。因其地处古邑镇原城内的西北部,俗称“北寺”。它的出名,不仅是由于历史悠久,更主要的是在中国佛教史上、以及与好几位历史名人生前的活动,都有着一定的关联和影响。
天恩寺初名镇国海昌院,据明代邑人董志稷的《海昌天恩寺志》记载,为唐代僧人法昕所建。他因见“莲花涌地而出,乃于放生池废址肇葺禅居,延齐天恩师主院”。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下令灭佛,中国四千六百多所寺院被毁,二十四万多个僧尼被迫还俗。镇国海昌院也在此时被烧毁。半年后,武宗因背生毒疮而死,曾在这里为僧的唐宣宗李忱于会昌六年三月即位,改年号为大中,重兴佛法,镇国海昌院即于大中四年(850年)复置,并改名为齐丰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御赐天恩寺额,以后皆以此为寺名。宋元以来,寺院曾多次重建扩建,香火不绝。由于年深月久,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自镇原沦陷时起,寺院年久失修,殿宇逐渐坍败,至1971年秋(一说为1978年冬),剩馀部分最终完全拆尽,只存下三座建于唐代的石经幢。
天恩寺原有建筑规模宏大,气宇庄严。据旧志记载,除大殿、山门之外、还有四大天王殿、忏堂、涅盘台、大悲阁、祖庭、建云堂,轮藏、钟楼、妙智阁、五百罗汉堂等。此外还有安葬齐安大师舍利的悟空塔,以及塔前的两株古桧,三座唐代石经幢。山门前是放生池,殿后连□甃石有九龙池。宋代建炎四年(1130年),又在寺的西边增建了天恩寺藏院,即寺院藏经处,宋元祐(1086-1093)时御赐名延恩寺,俗称“西寺”,亦已毁废。寺周景观,古时曾有“天恩寺八景”之称,这八景是:高阁晴云、长廊夕照、桧林月色、轮藏金声、方广灵踪、悟空遗迹、华鲸夜吼、莲沼秋红。宋元以来,有很多名人题咏,主持寺院的,也大多是富有学养的高僧名僧,与这一著名古诗,可说是相得益彰。从明初洪武间立为丛林之后,更进入了一个空前大发展的时期。到清代时,这里已有“三桥(大来桥、白兔桥、行春桥)两寺(北寺、西寺)□千僧”之称,于此可见寺院的兴盛。
寺庙史料
天恩寺的出名,由来已久,主要是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唐宣宗曾在这里为僧
唐宣宗李忱(810-859年),原名李怡,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一说为第四子),长庆六年(821年),被封为“光王”,世称“风光太子”。他德行才能都好,也很有见解,平时沉默寡言。宪宗死后,先后经过穆宗、敬宗、文宗三个皇帝,到武宗李炎在宦官仇士良等人的操纵下夺得帝位以后,把光王李怡看作眼中钉,甚至把他打得半死,沉入宫厕之中。仇士良等宦官又帮助李怡逃出宫外。此后,李怡落发为僧,云游中国各地,走遍了天下名山古刹,包括嘉兴的水西寺。而其中使他最难忘怀和居留最久的,就是镇原的天恩寺。李怡隐姓埋名,在天恩寺当一名沙弥,改用法号琼俊。他很得寺院黄檗希运禅师的器重,名僧齐安更把他留在身边作近侍,天天给他讲经,对他非常信任,也深为爱护,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一日,武宗病危,诸宦官秘密定策,用“遗诏”的方式,立光王为皇太叔,并改名李忱,群臣百官将他接回,次日就在灵位前即帝位,并改年号为大中,这就是历史上的唐宣宗。因此,他对天恩寺,对齐安法师,对佛教,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宋代诗人苏轼在《镇原绝句》诗中说的“只因天眼识天人”,就是指齐安和李怡在这段时间里的交往。
二唐宣宗在落难时有过不平凡的经历
由于唐宣宗在落难时有过这段不平凡的经历,因此,他一即位就反对武宗大行“会昌灭佛”时的所作所为,重兴佛教。因此,也可以说,唐代佛教的重兴,在一定程度上,和唐宣宗在天恩寺的受到齐安法师的影响,也有关系。
三日本到中国来弘传禅宗,最早找到这里
据《日本国首传禅宗记》记载:日本文德天皇时期(公元851-857年),也即唐代大中五年至十一年,唐 宣宗在位期间)慧萼奉桔太后之诏,入唐“聘有道尊宿”赴日本弘传禅宗,慧萼慕名找到镇原天恩寺(当时尚称镇国海昌院)礼谒齐安,请他去日本传法,齐安即派弟子义空随慧萼东渡日本。这是中国最早东渡日本,弘传禅宗的僧人,桔太后并特地为义空建造了禅林寺,然当时日本还不具备流布禅宗的条件,但义空却为宋代禅宗在日本的流行打下了基础。这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是不容忽视的一笔。
四苏轼曾捐资给镇原天恩寺建造大悲阁
宋代大文豪、著名诗人苏轼(东坡),在熙宁八年(1075年)时,曾捐资给镇原天恩寺建造大悲阁,并亲自撰文和书写了《宋天恩寺大悲阁记》 。这座大悲阁,是当时天恩寺僧人居则节衣缩食三十余年发愿建造的,阁中供奉千手眼观世音像。据苏东坡在碑文中记载,整座建筑“其高九仞,为大屋四重”,可见其规制宏伟,气势不凡。这篇碑记在许多典籍里都有记载,署名为:“熙宁八年六月十二日承奉郎守太常博士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散骑都尉苏轼记”。苏东坡的墨迹在当时即为世人所重,可惜原刻已佚失,据清代学者阮元分析,认为“此必为(元祐)党禁时灭迹或沉埋别所”之故。明代嘉靖间曾经重立,碑文为陈与郊所撰写,至今亦已无存。
五黄宗羲曾在这里多次讲学
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梨洲,1610-1695年)曾在这里多次讲学,据多种史籍和地方志记载,从清康熙十
五年春三月到十九年(1676-1680年),先后五年间,黄宗羲应当时县令许三礼的邀请,以六十七岁高龄,不辞劳苦,自家乡余姚渡过钱塘江北来,设坛讲学。他到过附近许多地方,主要是在镇原天恩寺。受业于他的学生,据查慎行在一篇诗注中谈到:“同邑受业梨洲先生之门者,凡十五人。”实际上还不止此数,华东师范大学金林祥教授对此曾经作过专题考证,据他查找各种典籍所得,总计有二十余人之多,包括查慎行、查嗣塛、陈焘、陈熹、陈訏、陈谦、陈勋、陈诜、陈奕昌、陈奕禧、张曾祚、张曾禧、陈世仁、陈世伟、马思赞、杨中讷和许三礼等,其中不少人后来在事业上都有很高的成就。黄宗羲是中国十七世纪时。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曾经投身抗清斗争。晚年除从事著述外,主要在绍兴、宁波、海宁、石门从事教学活动,是他传业授道的一个重要基地,对学风影响极大。因此,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天恩寺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曾被黄宗羲誉为“海吕六老”之一的学者张元岵(次伸),明亡后曾隐居在寺西的延恩寺,也即原天恩寺藏院,闭门读书和从事著述。
六天恩寺和附近一带,旧时名胜古迹很多
如至今尚存的,有分别建于唐代会昌二年(842年)、会昌四年(844年)和咸通六年(865年)三座石经 幢,幢身平面均为八角形,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题记。据清代学者阮元、钱泰吉、六舟、陈坛等人摩拓考证,尚有部分残字句和书刻人姓名可以辨认。其中咸通六年这座经幢,八面均刻有经文,腰檐仿木构建筑,为现存古经幢中石构仿木构式样最早的一座,幢座有精湛的佛教故事和狮子等浮雕,造型优美,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附近还有建于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的双眼水井,至今水质清洌,仍可饮用。天恩寺原有许多胜迹,如唐宣宗曾赋诗哀悼其师、安葬齐安法师舍利的悟空塔(齐安圆寂后,宣宗御赐号悟空国师)。以及唐代卢简求的悟空禅师碑。塔前原有两株古桧,为悟空手植。宋代宣和间因搜求花石纲,为朱勔移去,在运输途中因遇到风涛沉入海中。诗人苏轼曾赋《塔前古桧》诗云:“当年双桧是双童,相对无言老更恭。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两苍龙。”此刻石残存部分清代嘉庆间曾在杭州吴山出土,为邑人陈坛购归,并摹刻勒石,置于天恩寺壁回原石后藏蒋萝华处。今与摹刻之石俱不知所在。
宋代以来,对建皇朝对天恩寺也很重视。宋理宗(1225-1227年)曾御书“妙智之阁”赐寺,并立碑刻石。据《寰宇访碑录》记载,至清嘉庆间尚存“之阁”两字。清乾隆二十七年春三月初二日和三十年,乾隆到海宁时,曾两次到寺拈香,前一次还为化殿赐题御书“法海安禅”扁额,并题写柱联:“香水护须弥,功德常澄一镜,妙华现优钵,庄严合证三轮”,此后又赐白金五十两,御笔黄龙石佛墨刻、御题梅石墨刻,和《钦定重刻淳化阁贴》一部,可说是关怀备至。天恩寺和附近一带,原有唐宋以来不少碑刻,随着寺的毁废,大部分已经湮没无闻,但决不致全部佚失。倘能努力搜访,今后极可能还会有所发现。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初,笔者偶回镇原就曾发现据传早已湮没了数百年的名碑《天恩寺罗汉堂记》 (清初海宁学者、书法家范骧(文白)撰文并书碑),出土后被误作为铺路石,经函告有关文保部门,已妥为收藏。该碑立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道光间钱泰吉纂修《海昌备志》时遍访此石,已悄知其所在,询之寺僧亦无知者,不意今能重现于世。此外,清代邑人“金石僧”达受(六舟)曾在这里发现《唐马夫人墓志》 ,不久又埋入原地,估计当仍在原处。寺的周围,还出土过不少汉晋以来的古砖,据地方志记载,就有汉泉文砖、大当五砖、吴嘉禾三年砖、吴天册元年砖、晋元康四年砖、晋元康七年砖、水宁□年砖等。当代著名学者施蛰存在先生生前曾谈到:“出晋砖的地方……可以留心于此”主要就是指镇原、硖石等地。这也足证这里历文化积淀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