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选修六历史知识点总结

选修六历史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1-02-14 10:55:35

❶ 谁有历史选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的知识点整理啊越详细越好!

基本要求:了解帕特农神庙的主要建筑艺术成就,感悟雅典建筑艺术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知道奥林匹亚遗址在古代希腊的主要功能及地位;知道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起源、发展,认识其主要特点,理解其历史价值与精神价值;认识奥林匹克的含义,了解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讨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
发展要求:知道雅典卫城的主要建筑,了解其主要建筑特色和历史价值;认识古希腊城市国家雅典的历史特点。
说明:习本课可联系必修Ⅰ专题六的有关内容。
“古希腊奥林匹亚竞技会的衰落与消亡”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历史性:
(1)从历史中看建筑:联系必修模块内容;
(2)从建筑中看历史:通过卫城建筑风格、雅典娜神话等细节去了解古希腊的历史;
人文性:
(1)民主 例:雅典卫城与北京故宫的对比;
(2)自由 例:补充希波战争的内容;
(3)和平 例:雅典人民选择雅典娜等;
(4)人文 例:卫城的建造、帕特农神庙柱子、
《哀伤的雅典娜》等凸现人文主义内涵;
科学性:
(1)伊瑞克提翁神庙女像柱、帕特农神庙柱视觉效果等;
(2)采用实验法。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帕特农神庙被改为教堂。为了抹去异教的历史,许多雕刻被污损了。后来雅典又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基督教堂随之被改为清真寺,寺旁还设置了尖塔,雕像遭到进一步污损。
1801年,土耳其人批准英国大使埃尔金伯爵拯救雅典卫城的艺术品。于是埃尔金伯爵着手把雅典卫城的艺术品大批运回英国。山花上的雕刻、骑兵雕带和半人半马怪兽的恶战场面的雕塑都成为他收藏中的珍品。
19世纪初,到这里来旅游的北欧贵族日益增多,数以百计的雕塑碎片被他们顺手拿走当作纪念品。
现代人为的灾难所造成的破坏在对雅典娜奈克神庙的破坏中表现得最为显著。随着酸雨对大理石的溶解,雅典娜奈克庙可以说正在分崩离析。这座象征着胜利的庙宇,现在由于受到人类的破坏而形象怪诞,失魂落魄。
——以上材料引自《永久的辉煌·雅典卫城》解说词
一、雅典城邦
——希腊文明形成的背景(联系必修1专题六)
1、自然地理环境;
2、发达的工商业;
3、奴隶制民主制。
[合作探究]

比较古代希腊文明和古代亚非文明,分析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的经济政治生活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
1、古希腊文明与古代亚非文明类型有何不同?大河文明——海洋文明

2、古希腊与亚非奴隶制国家相比,经济活动有何不同?工商业发达——农业为主

3、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奴隶制民主制——专制统治
结论:古代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类型。
希腊建筑表现了明朗和愉快的情绪,
伊斯兰建筑表现了忧郁,
哥特建筑表现了神圣的忘我。

希腊建筑为灿烂的阳光照射的白昼,
伊斯兰建筑为星光闪烁的黄昏,
哥特建筑则是象红霞。

——恩格斯
据古罗马著名建筑学家维持曾威的《建筑十书》记载,古希腊神庙中出现女像柱,原是作为对背叛整个希腊共同利益的某个城邦的惩罚,让这一城邦的妇女成为永受凌辱的奴隶形象出现的。所以,这些女像柱原来的创作意图上是一种耻辱柱。
作者出色地解决了雕像与柱子的关系,使它们既能支撑起建筑屋顶的重荷,又能透过女像雅致的服装以及衣褶下垂的线条,可以觉察出少女轻松自如的神态和优美柔和的线条;显示出古希腊人文主义光辉。
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

特点:
比较粗大雄壮,
没有柱础,拔地而起,
柱身有20条凹槽,
柱头没有装饰,
被称为男性柱。

代表:帕特农神庙
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

特点:
比较纤细秀美,
柱身有24条凹槽,
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
气质优雅高贵,
被称为女性柱。

代表:伊瑞克提翁神庙
科斯林柱式
(Corinthian Order)

特点:
比例更为纤细,
柱头是用毛莨叶作装饰,
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
装饰性更强

代表:雅典的宙斯神庙
古代“奥林匹亚精神”

(1)和平与友谊的精神。
(2)尊崇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
(3)追求人体健美的精神。
(4) 追求奋进精神。

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
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比赛中,最璀璨的明星和媒体宠儿,不是蝉联冠军的荷兰人霍根班德,也不是亚军南非人舒曼和“地头蛇”季军“飞鱼”索普,而是来自非洲赤道几内亚的选手埃里克·莫桑巴尼,一个游得又慢又业余的黑人小伙子。他游得有多慢?夺取冠军的霍根班德打破了世界纪录,成绩是47秒84,他的成绩是1分52秒72,几乎三倍于此,甚至比200米的世界纪录还慢了足足7秒多。这个成绩也是奥运历史上该项目的最慢纪录。就这样一位选手、一个成绩,却在比赛全程得到现场观众的欢呼和加油,那声音甚至超过了给本国运动员的加油声,甚至其它选手也起立鼓掌,全世界的观众也受到了极大的感染.
对人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顾拜旦)

❷ 高一必修二历史一至六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1.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位于西亚,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2.古代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最辉煌的时期。
3.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左右,苏美尔人首先建国。
4.国家的职能:保障国家安全、调节国内社会矛盾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等(修建水利工程)
5.楔形文字、泥板
6.史诗《吉尔加美什》
7.《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1.位于非洲东北部,“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2.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终形成了统一的国家。
3.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
4.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体现了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狮身人面像矗立在哈夫拉金字塔旁边。
5.公元前3500年以前,象形文字、纸草
第3课 古代印度
1.位于南亚、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创造了古印度早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2.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部落从印度河流域征战到恒河流域。
3.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为“吠陀时代”;“吠陀”宗教经典。
4.种姓制度:婆罗门(雅利安人的祭祀阶层)、刹帝利(雅利安人中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
5.种姓制度的特点:四大种姓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
6.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创立佛教。佛教汉代传入中国。
7.佛教经典——《大藏经》,由经藏、论藏和律藏三部分组成,因此又称为三藏。
8.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多为神话传说。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1.土著——印第安人
2.玛雅文化:中美洲;“美洲的希腊”;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
3.阿兹特克文化:今墨西哥一带;印第安文明的一朵奇葩;
4.印加文化:南美洲;“印加帝国”;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
第5课 古代黑非洲
1.“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2.麦罗埃文明:位于东北非,代表了库施文明鼎盛阶段的成就;(库施王国,曾征服埃及)
3.阿克苏姆文明:位于东北非,阿克苏姆王国堪称当时的世界贸易大国,混合型文明。
4.大津巴布韦文明:南部黑非洲,得名于一组古代巨石建筑群遗址。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古希腊区域: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诸岛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带。
2.古代希腊城邦一般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特征。
3.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形成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
4.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古典时代”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5.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
6.雅典民主政治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结果。
7.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公元前508年的“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8.公元前5世纪以后,“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
9.在雅典民主政治中妇女、外邦人和奴隶被排除在外。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1.《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
2.戏剧是古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分为悲剧和喜剧。
3.雅典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4.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式结构型为基本特点。神庙(帕特农神庙)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
5.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三大哲人”。柏拉图的理念论。
6.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以“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为标志。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王政”,进入罗马共和国时期,实行贵族寡头政治。
2.首先,征服意大利半岛。
3.其次,通过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罗马确立了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4.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实行元首政治。
5.公元2世纪初,罗马成为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
6.(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7.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8.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1.“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2.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时期,“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3.《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的编撰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兴起于西亚阿拉伯半岛。创始人——穆罕默德,产生于公元7世纪,宗教经典为《古兰经》。
三大世界性宗教:佛教,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印度,《大藏经》。
基督教,公元1世纪,基督,西亚,《圣经》
伊斯兰教,公元7世界,穆罕默德,西亚,《古兰经》
2.穆罕默德从麦加迁都到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3.阿拉伯帝国:661年,穆阿维亚出任哈里发,建立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8世纪,成为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
750年,阿拔斯建立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8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是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
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终告覆亡。
4.阿拉伯文化:《天方夜谭》(即《一千零一夜》)。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和印度的数字、十进制,古希腊典籍等都是阿拉伯人传播的。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1.奥斯曼土耳其人,原为西突厥的一支。
2.1299年,奥斯曼一世宣布建国。
3.1453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灭亡。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4.16世纪后,奥斯曼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
第12课 封建制度
1.法兰克王国是日耳曼国家中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国家。
2.罗马帝国的隶农制和日耳曼的氏族制,催生出西欧封建制度。
3.封建经济制度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
4.496年,克罗维率领亲兵皈依基督教,基督教会成为了封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
5.8世纪上半叶,查理马特改革,“采邑改革”。趋势:国王仅仅是名义上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
6.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7.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等级君主制。1265年英国议会和1302年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第13课 王权与教权
1.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
2.“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3.查理大帝加冕,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原则,王权与教权进一步密切。
4.11世纪末,“卡诺莎觐见”(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斗争)表明教皇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教权于13世纪达到极盛。(13世纪经院哲学趋于全盛)
5.“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
第14课 庄园与城市
1.庄园领主:国王、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
2.庄园的耕地:领主自营地、农奴份地和自由农民份地。
3.14世纪以后,庄园开始衰败。
4.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5.中世纪城市的特点::城市市民不乏逃亡的农奴;市民居留期必须在一年以上;市民必须“照章纳税”;国王在名义上是城市的所有者。
6.最初的城市居民: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
7.争取自治是城市反对封建领主斗争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采用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两种手段。
第15课 中世纪文化
1.经院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服务神学。兴起于9世纪,13世纪趋于全盛。
2.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阿奎那、《神学大全》。
3.骑士文学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法国的《罗兰之歌》是代表作之一。
4.市民文学有强烈的反对封建割据和反对教会的色彩,代表作:法国的《列那狐的故事》。
5.最早的大学出现在意大利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
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❸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知识点整理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普罗塔戈拉: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价值。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你自己。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人曲”),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著《歌集》。
2、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的本性,等。

三、启蒙运动
1、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1)孟德斯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核心是权力的制衡)。
(2)伏尔泰:代表作《哲学通信》,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3)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4)康德:倡导思想自由。
[附]重要言论:孟德斯鸠—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政。康德—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维护人的权利。
3、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联邦政府的建立、中国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❹ 总结历史知识

历史:
必修1
知识点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1 西周的分封制
考点2 西周的宗法制
知识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考点2 郡县制
知识点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1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2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3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1 宰相制度的废除
考点2 内阁的创立
考点3 军机处的设立
知识点5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考点1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考点2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知识点6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知识点7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考点1 光荣革命
考点2 《权利法案》与责任内阁制
知识点8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知识点9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考点1 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考点2 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知识点10 鸦片战争
考点1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考点2 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11 太平天国运动
考点1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
考点2 《天朝田亩制度》
考点3 太平天国的失败
知识点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考点1 甲午中日战争
考点2 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点13 辛亥革命
考点1 辛亥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考点2 中华民国成立
考点3 辛亥革命的结局
知识点1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考点1 五四风雷
考点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考点3 国民革命运动
知识点15 国共的十年对峙
考点1 武装起义
考??2 土地革命
考点3 红军长征
知识点16 抗日战争
考点1 全民族的抗战
考点2 日军的滔天罪行
考点3 抗战的胜利
知识点17 解放战争
考点1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考点2 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18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点2 巴黎公社
知识点19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知识点20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考点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考点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考点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知识点21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点1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考点2 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完善
知识点22 祖国统一大业
考点1 “一国两制”的构想
考点2 香港、澳门的回归
知识点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考点1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考点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考点3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知识点24 开创外交新局面
考点1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考点2 中美关系正常化
考点3 中日邦交正常化
考点4 新时期外交
知识点25 两极世界的形成
考点1 美苏冷战
考点2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知识点26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考点1 走向联合的欧洲
考点2 迅速崛起的日本
考点3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知识点27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考点1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考点2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必修2
知识点1 中国古代农业
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考点2 土地制度的演变
考点3 小农经济
考点4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知识点2 中国古代手工业
知识点3 中国古代商业
考点1 先秦至宋元商业的发展
考点2 微商与晋商
知识点4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考点1 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2 “重农抑商”政策
考点3 “海禁”与“闭关锁国”
知识点5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考点1 自然经济的解体
考点2 洋务运动
考点3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知识点6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1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考点2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考点3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考点4 民族工业的萎缩
知识点7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点1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考点2 中共八大
考点3 国民经济的劫难
知识点8 伟大的历史转折
知识点9 经济体制改革
考点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点10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点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点12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考点1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考点2 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的变迁
考点3 新中国成立后风俗习惯的变迁
知识点13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考点1 交通工具的发展
考点2 通讯工具的变迁
知识点14 大众传媒的变迁
考点1 报刊业走向繁荣
考点2 影视事业的发展
考点3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知识点15 开辟新航路
知识点16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考点1 海上马车夫
考点2 “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知识点17 工业革命
考点1 工业革命
考点2 第二次工业革命
考点3 垄断组织的出现
知识点18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考点1 经济危机
考点2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知识点19 罗斯福新政
知识点20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点1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
考点2 二战后西欧的经济发展
考点3 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经济发展
考点4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知识点21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考点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考点2 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22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考点1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考点2 农业集体化运动
考点3 斯大林模式
知识点23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考点1 赫鲁晓夫的改革
考点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考点3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知识点24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考点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考点2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
知识点25 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考点1 欧洲联盟
考点2 北美自由贸易区
考点3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知识点26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必修3
知识点1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考点1 “百家争鸣”
考点2 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考点3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知识点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1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考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点3 宋明理学
考点1 宋朝的程朱理学
考点2 王阳明的心学
知识点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考点1 李贽
考点2 三大进步思想家
知识点5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知识点6 古代中国文学
知识点7 戏曲
知识点8 中国书法
知识点9 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
考点1 开眼看世界
考点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考点3 维新变法思想
知识点10 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1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知识点12 孙中山三民主义
考点1 三民主义
考点2 新三民主义
知识点13 毛泽东思想
知识点14 邓小平理论
知识点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知识点16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知识点17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知识点18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知识点19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考点1 智者学派
考点2 苏格拉底
知识点20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考点1 文艺复兴
考点2 宗教改革
知识点21 启蒙运动
知识点22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知识点23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知识点24 蒸汽和电的革命
考点1 蒸汽时代的到来
考点2 “电气时代”
知识点25 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
考点1 互联网的诞生
考点2 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26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
知识点27 美术的辉煌
知识点28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知识点29 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选修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知识点1 棱伦改革
知识点2 商鞅变法
知识点3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点4 王安石变法
知识点5 欧洲的宗教改革
知识点6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知识点7 俄国农奴制改革
知识点8 明治维新
知识点9 戊戌变法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
考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考点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考点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知识点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考点1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考点2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考点3 “非战公约”
考点4 国际联盟
知识点3 第二次世界大战
考点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考点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考点3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知识点4 邪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考点1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考点2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考点3 美苏争霸
考点4 联合国
知识点5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考点1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考点2 中东战争
考点3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考点4 海湾战争
知识点6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考点1 秦始皇
考点2 唐太宗
考点3 康熙帝
知识点2 东西方的先哲
考点1 孔子
考点2 柏拉图
考点3 亚里士多德
知识点3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考点1 克伦威尔
考点2 华盛顿
考点3 拿破仑
知识点4 “亚洲觉醒”的先驱
考点1 孙中山
考点2 甘地
考点3 凯末尔
知识点5 无产阶级革命家
考点1 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2 列宁
考点3 毛泽东、邓小平
知识点6 杰出的科学家
考点1 李时珍
考点2 詹天佑
考点3 李四光
考点4 牛顿
考点5 爱因斯坦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A、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1、国家机器的建立。2、分封制的推行,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确定了周王、诸侯之间的关系。对巩固周王室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B、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是复习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
第一、阶段划分:1、春秋战国——初步形成;2、秦汉——确立和发展;3、隋唐——完善;4、宋元——强化: 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和腐败。
第二、主要措施:加强中央(皇帝)权力(秦、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秦、汉、北宋、元、明、清)、加强军事权(唐、北宋、明朝)、加强财政权(北宋、明、加强司法权(北宋、)、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御史的设立、明朝特务机构的设立)、加强思想控制等。
第三、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私有制,思想来源是法家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其正统思想。
第四、封建中央集权制中斗争的焦点是皇权与相权之争,基本趋势是分相权,集皇权,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其发展达到了顶峰。
C、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魏晋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募兵制,王安石变法时的保甲法和将兵法。金的猛安谋克制以及后金和清时实行的八旗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A、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1、土地制度:(1)、井田制(2)、屯田制(3)、均田制,(4)、更名田
2、 赋税制度:
主要赋税制度:(1)、西周诸侯要向周王交纳贡赋。(2)、汉时的编户齐民要交纳赋税、徭役、兵役、田租、人口税和更赋。(3)、与均田制相适应的租调制、租庸调制。(4)、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5)方田均税法。(6)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征银的开始。(7)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
征税依据:人 口:租调制、租庸调制
土地和财产: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税收种类:实物地租、劳役地租、货币地租。
赋税制度变化是为了适应封建土地私有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放松了人身控制,到明朝中后期以后的改革在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的原因:社会稳定;统治者调整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同外国交往的加强;前代经济发展打下基础;人民的辛勤劳动,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兴修,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农作物品种引进和推广等。)手工业(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商业:主要包括商品经济、城市的发展和对外交往中的经济往来。
C、江南经济的发展:魏晋时江南的开发,隋唐时南方的发展,明清时南方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统治的加强,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增加政府收入巩固国家政权,明清时期,瓦解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
(三)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 历代政府对周边地区和民族的管辖以及关系的处理,主要有汉、唐两宋、元朝、明、清,其中特别要注意汉唐元清四个时期。
2、 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发展情况,如西域(汉、唐、元、清)、吐蕃(唐、元、清)、蒙古高原地区(汉、唐、宋、明、清)、东北(唐、宋金、明、清)、西南(汉、唐、明、清)、台湾(元、明清)。
3、 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宋元时期(民族融合的趋势与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进行比较)
( 四)、中国的对外关系
1、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主要有两汉时期,开始建立同周边的交往,开通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当时世界上的文明中心连结起来。唐朝时,形成了以唐朝为中心的文化圈,同时加强同西亚、欧洲联系,中国文化对外影响加强。明清时,对外交往方面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继续加强同海外联系(郑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二是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三是文化方面出现了西学东渐。
2、 中国近代遭受列强的侵略:
19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通过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步加深半殖民地性质(商品输出为主)。19世纪70年代以后,到20世纪初,经过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输出为主)。辛丑条约签订到华盛顿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在华扶植代理人,干涉中国革命,日本在华势力上升。华盛顿会议后到九一八事变,通过代理人侵略中国。九一八事变后到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对华侵略。1945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国侵略干涉中国。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创外交新局面。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外交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新时期推行和平外交政策。

(五)、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为反封建反侵略,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民主革命。主要有: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农民阶级进行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并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进行的改革运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和人民民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国民党独裁统治),其中以后三次革命运动为主。
3、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政协会议的召开,形成了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制度,如多党合作、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自治等。
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化问题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近代化,思想文化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政治上争取独立民主的斗争和建设民主政治的努力。(见第五)
经济近代化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变革生产关系,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和生产关系(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土地国有、中共土地政策)。二是生产方面的现代化,(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萧条——被破坏〈抗战〉——受到毁灭性打击——恢复调整——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情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大跃进到文革时的曲折——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思想文化的现代化:(1)、中国近代社会思想的发展:新思潮萌发和洋务派的思想——学习外国的技术;洪仁玕——先进的中国人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早期维新派——开始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社会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民主科学。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918年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后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运相结合;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标志开始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提出表明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三大改造,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共八大开始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

(七)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世界近代化的主要表现。
1、 发展历程:17世纪——19世纪初,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表现出明显的曲折性,革命后确立了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革命的扩展,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到来,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这一时期在英法美等国也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确立工业资产阶级统治。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二战后,更多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 世界民主与专制的斗争:(1)、17世纪到19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统治要求民主的斗争。(2)、无产阶级反资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3)、反法西斯争取世界民主和平的斗争。(4)、中国人民以及其它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反侵略反封建争取独立、民主的斗争。(5)、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的民主运动。
(八)、世界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1、 经济现代的进程:14、15世纪到18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工场手工业时期,这时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心先地中海沿岸后移到大西洋沿岸。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电子技术、航空技术、生物工程等,70年代后,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
2、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完全形成——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
3、 经济运行体制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调整: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运行体制的调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50中期到70年代的改革,但没有改变(南斯拉夫改变了这种体制,但出现了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民族主义倾向)——70年代以后,苏东剧变,中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 社会主义和民族经济的发展:苏联在二战前经济建设的成就;中国建国后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就。亚洲各国经济建设成就及经验。
(九)、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 封建改革:中国古代的一系列改革,如商鞅变法、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2、 资本主义改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改革有罗斯福新政,以及二战后各国的社会改革。
3、 社会主义改革: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苏联、东欧等国的改革,70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
(十)、思想文化的发展
1、 世界近代科技的发展
2、 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发展,16——18世纪中国传统科技的总结与西欧近代科技兴起进行比较。
3、 世界资本主义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运动。
4、 中国社会思想的发展:百家争鸣、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思想、近代各种资产阶级流派及传播。儒家思想的发展以及新文化运动。
5、 在16——18世纪中国出现的反封建思想要同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运动相比

❺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编辑本段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编辑本段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编辑本段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编辑本段
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
时间 航海家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7—1498 年,达.迦马葡萄牙王室
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开辟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路线。
1492年 哥伦布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发现美洲新大陆
1519年,麦哲伦西班牙王室 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旅行。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对西欧的影响: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市场;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对美洲的影响: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破坏,但是美洲的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亚洲的影响: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海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编辑本段
第六单元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第一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第二课)罗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2、罗斯福新政的起止时间:1933——1939
3、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4、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5、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6、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第三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了解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表现:
战后二十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延续并发展社会福利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
80年代,里根上台后,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
90年代克林顿倡导介于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经济进行改革,经济持续增长,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时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发展经济:(2)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3)美国的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国经济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编辑本段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2、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3、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国人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物质匮乏 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喀琅施塔得兵变)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结果 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1918--1920)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止。
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政治方面:(1)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2)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2)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3)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120页,):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
6、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改革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变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改变共产党领导地位: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从宪法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条文;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并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脱离了苏联国情。最终导致改革失败,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
(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符合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的“和平演变”战略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A.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
B.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编辑本段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积极: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同意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
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
1947年签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5、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茂物通过《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使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目标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第三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由来和发展;
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经过;
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2、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3、世贸组织的作用:(1)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维护合法权益
(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5、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

❻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重点归纳

建议重点看一下与必修有重叠的章节,结合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融汇贯通的话可以答很多的题目!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背景 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 表现:(1)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2)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 理解: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
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各改革,振兴城邦 主观条件: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公元前600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改革
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时间 公元前594年开始
内容 措施 内容 影响
颁布‘解负令’ 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 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 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农业: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价;改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 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手工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吸引鼓励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
商业及其他:改革币制和度量衡;确定私有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其他 规定个人所能占有土地的最大限额和遗嘱法
废除了许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的法律
结果 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 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成功)
意义 1、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2、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
3、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
4、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局限 原因:梭伦于公元前509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时,由于当时贫富分化和社会严重对立,社会矛盾尖锐。因此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
表现: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梭伦以财产确立公民的等级身份,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梭伦改革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地产.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
性质 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特点 折中的色彩(原因、表现)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水利(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农田施肥。
手工业:,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战国时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并且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
上层建筑的改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立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军事:战争频繁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
文化:百家争鸣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国别 主持 内容 影响
春秋 齐桓公 管仲 “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鲁国 前594 “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战国 魏文候 李悝 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楚悼王 吴起 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商鞅变法
背景 大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秦国背景 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
2、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4、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开始
指导思想 法家理论
宗旨 富国强兵
性质 地主阶级的改革
内容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统一度量衡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 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普遍推行县制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制定秦律 有利于加强统治
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改革旧俗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特点 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死因:
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2、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3、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成功:
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
1、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2、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
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4、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
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6、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7、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8、商鞅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作用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局限 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
表现: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3、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
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北魏统一北方 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魏统治者开始参照汉族的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 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从而成为以后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与思想基础。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冯太后掌权 促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对他后来推行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政权制度建设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政权的基层统治方式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在赋税制度上的混乱。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影响: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民族矛盾激化 原因: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
时间 471---499
目的 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过程及内容 前期 时间:471---490
主持:冯太后
重点: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有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
措施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国家征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贪赃办法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推行均田制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推行新的租调制 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后期 时间: 490---499
主持:孝文帝
重点:汉化
措施 迁都洛阳
原因:1、在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
2、在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3、军事上,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影响: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它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作用 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原因:1、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的实施
2、技术的进步:如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
3、水利设施的兴修
4、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如鲜卑族的畜牧业经验
5、孝文帝放松对民间手工业的管制,加强对官办手工业的管理
6、孝文帝铸造铜钱,重视和支持商业的结果
表现:农业: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提高,畜牧业发达。
手工业:民间和官办手工业发展快,绢布产量增加且工艺精湛,北方青瓷出现
商业:洛阳出现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对外贸易达西方国家
影响:1、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2、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
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统治者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对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最重要) 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鲜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汉族文化之中。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食物等方面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性质 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背景 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阶级矛盾尖锐 原因:土地兼并使农民赋税增加,还要承担徭役,受高利贷的盘剥,连年的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具体表现:农民起义和兵变相继爆发
民族对立严重 辽和西夏与宋发生多次战争
统治阶级矛盾突出 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斗争激烈,出现朋党之争
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 原因:1、集中军权。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实行“更戍法” 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军队素质下降
3、步兵为主,武器质量差,影响军队战斗力
表现:对辽和西夏战争败多胜少
积贫 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职位,官职增加;科举取士多; “恩荫”法授官多)
2、冗兵(面临西夏和辽的威胁;为安定社会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当民)
3、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付给出大量金银和布匹
表现: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了冗费的局面
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背景:积弱积弱的局面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阶级矛盾尖锐,北宋统治岌岌可危
主持:范仲淹、富弼
时间: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庆历五年(1045年)初
中心:整顿吏治,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内容:改革文官升迁制度;.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重视农桑,减轻徭役等。
结果:失败。
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2、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宋仁宗对朋党的防范;3、改革过于激进。
影响: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原因:1、社会矛盾仍然尖锐
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得到宋神宗的赞赏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
时间:1068年,宋神宗即位。决定起用王安石
时间 1069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目的 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
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内容 主要措施 内容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富国之法 农田水利法 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方田均税法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争议最大)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市易法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 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强兵之法 保甲法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设军器监 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 将原来由政府的牧马监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保甲户自愿养马,可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 每将置正副将各1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 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专科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惟才用人
结果 最终失败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
2、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3、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
4、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5、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被废除
6、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启示教训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❼ 高中历史必修3的五、六单元的知识点总结,急用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新思潮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二、维新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了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思想解放。

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言论:陈独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2、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思想解放,工人运动,中共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旧三民主义
(1)基本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核心)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地价,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2)历史作用: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新三民主义
(1)“新”的表现(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明确提出反帝目标;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等。
(2)历史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的论著及思想主张
(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论著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著有:《新民主主义论》
(3)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论著有:《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民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取得了独立,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内容:
方法一:按重大活动的顺序来掌握,它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二大的内容、南方谈话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方法二: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来掌握。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
2、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意与毛泽东思想的意义相比较;理论的意义包括两方面:实践活动及活动效果)

专题五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
(1)主要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苏英法);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俄美法日)。
(2)获“两弹一星功勋”的有:邓稼先、钱学森。
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伟升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载着费俊龙、聂海胜升上太空。
3、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注意几项重大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普罗塔戈拉: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价值。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你自己。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但丁《神曲》,薄伽丘《十日谈》(“人曲”),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著《歌集》。
2、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的本性,等。

三、启蒙运动
1、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1)孟德斯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核心是权力的制衡)。
(2)伏尔泰:代表作《哲学通信》,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3)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反对专制,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4)康德:倡导思想自由。
[附]重要言论:孟德斯鸠—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卢梭—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政。康德—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维护人的权利。
3、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联邦政府的建立、中国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的建立所作的贡献
(1)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为根据并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体系形成。
2、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进入全面繁荣时代。
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1)主要观点: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意义: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打击了神创说,促进了思想解放;“适者生存”成为殖民扩张的借口,也推动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开展。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富尔顿汽船、史蒂芬孙火车)。
(2)电气技术的应用: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爱迪生发明了许多家用电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①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②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③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娱)发生变化,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三、相对论与量子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运动)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
(1)内容: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与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是弯曲的。
(2)意义:提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是物理学的一场革命。
2、量子论的提出与发展
(1)提出:德国普朗克。
(2)发展: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后来量子力学建立。
四、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1)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阶段。
(2)网络技术: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互联网(因特网),90年代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起了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但易于引发垃圾信息泛滥,网络犯罪出现,青少年沉迷网络等不利影响。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网络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❽ 怎样找到关于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五和选修六知识点的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内识容总结http://wenku..com/view/9a35d27101f69e3143329437.html

阅读全文

与选修六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