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许倬云的一本关于历史方面的书,书名是什么
《欧洲文明史》
《文明史话》
《剑桥欧洲中世纪史》
《欧洲史》
还有季羡林编过一个叫《文明史话》
⑵ 专访历史学家许倬云: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应怎么做
许倬云:我一直在大学里面教书,高等教育我最熟悉。大陆的大学体系之前是跟着前苏联学专科与专科分开,以专业为主。于是乎,不但校和校之间没有沟通,连校内系和系之间也没有沟通,创新、原创力的基础就被破坏了。什么叫原创力?就是能在两个不同学科交界地区,两个不同方法的交界地区,找到新的角度。如果没有交界地区,每个科系都会固步自封,我们没有办法找到原创力。狭窄的科系区分,使学生在学校除了专科知识外,生活和学问是分开的,可能在宿舍学到一些与人相处之道,但老师基本上不能带他体验“社会人”生活,而只是单单在过“学生”或“某个系的学生”的生活。我们很难在精师(专业老师),人师(做人老师)间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学校逐渐恢复全科教育,但科系之间的楚河汉界并没有改良多少,许多大学搬到城外的大校区,老师不去,只有学生去,尤其本科生去,常常一个小区里面只有学生,没有人辅导,这些都会使精师、人师完全没有着落,这是大学里面的基本问题。科技方面的学问,只要把新的东西拿来教就可以了,而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今天大陆的老师们不管老的小的,都心有顾忌,都不敢敞开来说,也不敢天马行空的想象,窒息的人文空气是中国大学教育中最失败的地方。台湾教改教训要借鉴《中国经营报》:台湾也提出过宏伟的教改计划,但执行起来却不尽如人意。许倬云:在这里我谈谈台湾的教改教训。台湾教改曾经想要添设出同时教育,即在专科教育以外加些同时课程,这也是仿照美国曾经面对这个问题提出来的解决方案。美国不外是自助餐式的教育,一个学校开许多课,就是同时课,你可以随便去学两三门课,可能三盘都是甜食,也可能三盘都是面食;还有套餐式,有若干课程规定;读书式则是规定若干书去读,把心得在班上讨论。到了台湾后这三个模式就发生了变化:有人主张读精的,培养自己的人生哲学,做事为人的基本态度,但这是不够的,伦理道德并不是一切,同时要知识广博,也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什么广博知识都要学,知识是要贯穿的。后来就有人开发出几套合在一起的课,一个学生学两套,比如一套是科学素养课,一套是艺术素养课,科学学科的学生,要读艺术素养的课,艺术学科的学生,要读科学学科的课,打破学科的界限,当然不只科学,艺术这两门。这些做法都尝试过,但今天台湾一直没有走通这条路,原因是无法培训一批能够教这种课的教师队伍。台湾的教师本身是小专科训练出来的,怎么能去打通学科的界限呢?自己怎么协调,台湾的教师们没有中心理念,没有可以一以贯之的线索,这个尝试基本上没有成功,台湾的这个教训大陆教育界可以借鉴。当时,台湾教改有个建议,即一年级不分院,二年级不分系,三年级到专门的科系去。但问题是一年级不分院,选课怎么安排,二年级不分系,又怎么选课,四年的学分、专业的东西在两年半读完是很困难的。台湾的解决办法是把专业的训练延迟,毕业以后的学生可以在硕士班,博士班再提升,但是提升效果并不让人满意。因为这只是拿硕士名字代替学士,博士名字代替硕士,基本知识水平并没有因此多多少。台湾联考(相当于大陆的高考)压力很大,后来有人建议,如果大学多,高中毕业就都可以上学了。于是乎,从独立学院变成大学,从专科变成独立学院,从职校变成专科学院,这样弄得台湾2300万人口就有180多家大学,大学教师满街走,大学生推迟了就业时间,但他得到的训练不是社会需要的。比如社会需要修电的电工,职业学校训练够了,18岁出来就业挺好,但这个训练没有了,电工变成电机系的学生,已经不会修电了。所以真正的产业工人没有了,基层干部没有了,大家都被挤着去做当年大学生做的工作,而那些工作却应该是训练得十分好的大学生才能担任,这样两边都不讨好。我看,大陆的教育现在也在犯这个毛病。另外,台湾教改时成立了一个教改委员会,但是其中没有章法,没有专家,都是一批社会名流担任委员,却不找教育专家,起步就错误。教改讨论3年出来的方案,是乱七八糟的结果,后来还是找了一些老的专家,把乱七八糟的方案弄成一个像样的方案,也是基本上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但就是这样一套方案也被台湾政府命令贯彻到底。全文(编辑:dq1024)
⑶ 许倬云说历史 现代文明的成坏怎么样
读《现代文明的成坏》的一点书摘 时间:2013年12月3日晚 今年史学方面的读书,主要集中在台湾的两位历史学家,前半年读黄德刚,后半年看许倬云。历史风云,在两位史学家的笔下信手拈来,类似讲学类的许倬云的《知识分子》、《从历史看组织》、《台湾四百年》介都是宏观叙事,但黄德刚的书“口述历史”却给人更多的额历史细节,让笔者玩味唏嘘。今天刚读完许倬云的《现代文明的成坏》,书摘随笔如下,备忘。 1、所谓现代文明,也是主宰人类生活的将近300年的主流文明,它起源于西欧。 笔记:记得大学曾有老师说过,希腊文化可以救全世界,儒家文化只能救中国,虽是玩笑, 但也从一方面说明西欧对于现在文明的影响如此之大。 2、中古时期,基督教是蛮族的“地下宗教”。 笔记:没有哪一种宗教,生来合法,也没有哪一种宗教,生来就是神圣。 3、教宗,我们称为教皇,自以为是彼得的传人,又能代彼得传说,也就是有代表耶稣发言的权 利。耶稣既然是神的儿子,而且奉神的命令道世间传播唯一信仰真神的宗教。 笔记:也就是说,教宗、或者我们现在说的牧师,其实是神的中介。教堂是中介办公,转达 神意的地方,并没有那么神圣。 4、《圣经》中的《旧约》,其中有很多事大小先知的训谕,这一部分先知,大部分是边缘人物 ,有的是牧羊人,有的是山洞隐居的隐士,当然还有一些没有隐居但没有社会地位的人。耶稣 基督本人,如果没有后来基督教的扩张,也许只能成为先知中的一个。 笔记:真理从来不来自庙堂,而在江湖。政权以及所谓御用文人们的狗屁文章,从来不废 江河万古流,随风而逝化为烟尘,更可怜的是捧他们臭脚的人。无明,真是身而为人的大罪。 5、上帝造人,是每个人的神,神和人直接相通, 并不需要另外一个人作为中介。---胡斯 笔记:教会想发财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15实际教会就卖过上帝的“赎罪券”,教民可以通 过钱来购买“赎罪券”而免罪,简直荒唐。但这种行为在21世纪的今天,另一种形式的“赎罪券”就没有人卖吗?寺庙的香火钱,就能免灾祛病,高僧的墨宝篆刻虽艺术价值一文不值,但往往高价出售,其实大家都是想跟神做个交易。 6、17世纪以后,耶稣会教士传述康熙皇帝的“圣王”特质。耶稣会教士表扬中国的制度,是符 合柏拉图“理想国”理念的圣王和理性的秩序。 笔记:康熙这个位置对于中国历史简直太重要了太诡谲了,是康乾盛世的发端,是教士眼里的“圣王,但也是中国近代盛极而衰的起点。殊不知,耶稣会力捧的“圣王”,也有文字狱,也有刀下的无数亡魂。 7、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在罗马法典的基础上,编纂出《拿破仑法典》,也不外乎根据神设定的秩序制定出一套人间行为规范,这种法典,必须合乎理性。这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谓的大陆法系,按照天理的神律,落实为人间的法律。与此相对,则是英国系统的习惯法,众人认为是,就是是,众人认为非就是为非,建立在人情之上,但还要遵从理性。 笔记:在真个欧洲启动运动和宗教改革中,“理性”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而在我们尚未过去半个世纪的“十年浩劫”中,理性是被侮辱、践踏的词汇,这点可以参见王小波的书,以理性思考写时代荒诞,令人忍俊不禁,恍若文革就是个玩笑。 8、17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很多的学术团体出现,比如英国皇家学会、法兰西学院、剑桥、牛津、索邦、柏林大学都在此时出现。 笔记:心智活动或者说文化活动其实必有有两点基础,有钱,有闲。狄更斯《皮克威克传》中,就是一群无所事事的乡绅,群居伦敦,彼此结合成学术团体,讨论学术问题。所以,悠闲是智慧的温床,每天庸庸碌碌的工作外,抬头看天,才会灵光常闪。 9、英国13世纪,就颁布《自由大宪章》,1628年,英国的中产阶级向政府递出《请愿书》,1678年通过《人身保护法》,其中要义就是:限制政府权力,不能任意逮捕公民,人民议会高于英王。 笔记:首先,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是否真的有中产阶级,其次,我们的中产阶级是否有这样的意识和担当,还是玩弄权贵资本主义那一套,至死方休。中产阶级该做什么,英国13世纪都做出表率了,你还在沉默! 10、俄国、德国、日本,都是以民族主义和振兴王权两个口号建立的近代国家。所以,也很难真正走向民主政治,乃至都在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笔记:二战的的原因各种专家讨论的多了,但在国内没有足以平衡一元政权的社会力量,是核心的核心。想想吧,一元政权的威权之下,理性的德国如此,其它呢!你懂得,法西斯不是德国专利。 11、丘吉尔在危难之中领导英国抵挡德国,转败为胜。正在胜利的时刻,却被老百姓用选票选下台。美国亦是如此,华盛顿没有成为皇帝式总统。林肯打完南北战争,居然被刺;罗斯福建立不世功勋,破例连任四届,也未独裁。 笔记:记得前人一句话,民主只是最不坏的制度,因为它总是防范强人政治。因为强人和刽子手,一线之隔。时下谈改革话题大热,该改的是什么,革的是什么,不言自明。
⑷ 许倬云先生是谁
简介:抄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49年赴台,就读于台南二中,完成高三最后半年学业,进入台大历史系,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南京大学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
代表作: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
⑸ 谁看过许倬云写的《历史大脉络》,评价一下这本书怎么样啊
阅读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愉悦的阅读之旅。平素在历史教科书之外很少阅读通史类的图书,而在教科书中,世界史与中国史往往是分裂的,不详细梳理很难弄清同期世界发生了什么,对后世、对世界又有什么影响。许倬云先生的新书《历史大脉络》把古代史与现代史、东方与西方都纳入其历史书写中,凡是历史教科书中详细描述的地方,该书均简略一笔带过,重点叙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方向,中国史与中国之外的世界史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是一句虽然以讹传讹,但影响巨大的话。历史自有其真相的存在,虽然我们今天无法完全还原历史,但历史写作绝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无限靠近历史的真实是历史写作的追求。当然,在追寻历史的真实的前提下,历史写作总归有个性在其中。正如许倬云先生在简体字版序言中所说,“一本历史性质的书,总反映一些撰写者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通史,其实他在撰写他身处的当代史。历史学家克罗齐也曾指陈:‘所有的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我的这一部小书,何尝不是尝试从现代人的角度组织过去的事迹,选择与后来发展有关的部分陈述其发展的大势?”这种追求与太史公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一脉相承的。
读完本书,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一、全球视野
从章节安排就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古代世界与传统中国(从远古到1500年”、“近古世界与中国(1500—1840)”、“近代世界与中国(1840—1950)”、“现代世界与东亚(1950—2000)”。在世界史的框架中理解中国史,在同一时期内,中国史的大事件与世界史的大事件并呈,中国的强盛与落后,列强的崛起,历史的吊诡一一展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末附录了一篇“中外大事记”,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地把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2007年的中国大事与世界大事列出来,一一对照同期的中外大事,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就清晰可见了。
二、国族意识的产生与消泯
古代世界并没有那么清晰的边界,国族国家只不过是近代以来产生的“想象的共同体”,并非人类群体必然和终极的模式。近代主权国家虽有许多功能,但国家公权力的极度扩张,个别公民的权利被国家公权力侵犯。在许倬云先生看来,“一个人数不过百万的地缘小区组成共同体,再加上理念或职业相近的社群组成另一层次的群体(例如政党、工会),在小区共同体中以协商方式共谋群体的最大福祉,代替现在‘主权国家’层次的群体,可能避免强大公权力侵犯个人民权的弊病。”当然,这是指向未来的。
三、台湾史的书写
在传统教科书中对台湾史的描述较少,《历史大脉络》专门用了八章来详论台湾史。从“大洋航道的开通对台湾的影响”、“台湾的开拓”,到“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光复后的台湾”、“国民党迁台”,再到“重整时期的台湾”、“台湾的经济起飞”、“台湾的民主化”。通过这些介绍,了解台湾的过去,方明白台湾民众对日本的态度、台湾族群之间的矛盾与隔膜。这对于理解今天的台湾,理解今日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也不无裨益。
另外简体中文版为该书配了插图,有些并置的图片也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一些值得知道但不便言说的信息。
这是我摘录的,我也想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