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南安有哪里好玩的景点
南安名胜众多,拥有一批知名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郑成功陵墓、九日山摩崖石刻、“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 平桥、蔡氏古民居建筑群闻名遐迩;雪峰寺、凤山寺、灵应寺、五塔岩、天心洞等众多座寺观名胜,构成一道神奇的宗教文化风景线;天柱山、黄巢山、大佰岛等,是生态旅游观光胜地。
灵应风景旅游区位于南安市东北部洪梅镇玳瑁山,自省道305线沿洪(濑)六(都)公路可直达景区,北连南安乐峰、洛江区罗溪镇,南接洪濑镇,东与洛江区双髻山风景区遥相呼应。灵应风景旅游区地处南安东北部洪梅镇境内的玳瑁山山腰,风景区内有始建于五代后唐的灵应寺、观音广场、观音阁以及其他旅游配套设施。
4.南安香草世界
香草世界度假村位于福建南安市蓬华镇天柱山风景区,海拔1033.5米,为该省第一座以香草为主题的健康休闲度假村。种植包括熏衣草、罗勒、薄荷、樱花等在内的许多品种的香草经济作物。福建首座香草主题南欧风情度假庄园,有连绵起伏的天然森林,有漫山遍野盛开的薰衣草天堂,有缤纷如火的绝美樱花,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奇花树让你目不暇接,又有令人深深着迷的南欧乡村城堡,风车童话,更有全家可以玩闹翻天的各式主题活动,另外,还可以享受到风味绝佳的异国香草料理!在青山绿水之间已建成的景点有天柱岩寺、金熊乐园、开心农场、好汉雄坡、天池垂钓、专业拓展基地、福建首家滑翔伞基地、顶级CS野战场、越野卡丁车、山间别墅、温莎城堡、香草基地、花园餐厅、多功能会议厅等,让你度假、娱乐两相宜。
B. 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三条的华侨历史博物馆前身是那个单位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由中国侨联首任主席陈嘉庚先生于年提出倡议,2005年7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自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将要建设的消息传出后,6年来,海内外侨界反应热烈。据统计,截至2011年9月,海内外侨界主动捐款捐物者已达到近5000人,无偿捐赠文物已超过万件。所捐文物多有较高的人文历史价值,亦有属国内首见的华侨文物。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2011年9月6日奠基,2014年10月21日建成开放,免费接待国内外观众参观交流,为社会各界提供相关服务。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舍选址在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主体建筑地下2层,地上3层,建筑总高度18米,总建筑面积12765平方米。展览厅、报告厅、会议厅等接待服务设施面积约7000平方米,藏品库房和停车位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业务办公和附属用房面积约2000平方米。博物馆主体建筑结构已于2013年1月10日正式封顶,2014年竣工。 [2] 馆内设有四个基本展厅,三个临时展厅,一个报告厅。常设的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分为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华侨华人海外生活篇和贡献篇、华侨华人与中国发展、中国侨务等四部分,展出文物千余件(套),图片千余张。展览以历史传统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庄重大方与生动活泼相结合的理念,使用图文结合、场景复原、艺术品创作、多媒体展示等手法辅助文物展示,帮助观众了解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生活、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开拓、创业和所作贡献的历史,展示近代以来华侨华人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支持以及中国侨务机构的沿革发展。
C. 司徒乔的艺术生涯
司徒乔(1902-1958),原名司徒乔兴,开平赤坎镇塘边村人。生于清末光绪二十八年。
童年时代,他在塘边村鹤鸣小学读书。1914年,其父司徒郁在广州岭南大学附属小学工作,因此,司徒乔也转学岭南大学附小,一直读到岭南大学文学院,曾与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和日本著名诗人草野心平同窗共读。1924年,他在亲友的帮助下,免费进入北京燕京大学就读。鲁迅热情赞扬他“不管功课,不寻导师,以他自己的毅力,终日在画古庙、土山、破屋、穷人、乞丐……”,是一位“抱有明丽之心的作者”。这期间,他曾为鲁迅编辑的文艺刊物《莽原》画封面和插图。
1925年,孙中山逝世,司徒乔带着画板参加了悼念活动,并在孙中山的灵前当场作画,送给守陵的孙夫人宋庆龄。这幅画后来在孙中山故居挂了几十年。
1926年6月,司徒乔把70多幅早期习作,在北京中央公园水榭举行个人画展,其中《五个警察一个0》和《馒头店门前》两幅作品,被鲁迅用超过定价的数目选购了。1927年2月,通过同班同学、共产党员张采真的介绍,司徒乔到武汉苏联顾问鲍罗廷所在办公室搞美术宣传工作。1928年春,他把早期的美术作品,在上海举办了“乔小画室春季展览会”,引起徐悲鸿的注意,并在《良友画报》第26期上发表了短评,鲁迅也给展览会写了序言。
1928年底,司徒乔在万国美术会的帮助下,到了法国巴黎,跟随法国写实派大师比鲁习画。1929年秋天,因经济困难而辍学。1930年,他得到同学的帮助,远渡重洋去了美国纽约,想入哥伦比亚大学半工半读学画,但美国司法当局认为他触犯了“移民法”,把他关进监狱。在狱中,他愤激地画了一幅命名为《在不自由的地方画自由神》的画,出狱后被驱逐出境。
1931年5月,司徒乔回到广州,在母校岭南大学教授西洋画,并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旧毛笔管削成竹笔,蘸墨汁作竹笔画。1934年初,他任《大公报》艺术周刊编辑。1936年,鲁迅去世,他以万分沉痛的心情,用竹笔蘸墨汁,画下了鲁迅最后瞬间的遗容,并为鲁迅葬礼画了鲁迅的巨幅遗像。后在南京中山陵藏经楼工作,花了8年时间,几易其稿,画了一幅孙中山巨像。一位德国人看了此画后,在美国的《地理杂志》上撰文,誉为“惊人的肖像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司徒乔先后流亡到缅甸、槟榔屿和新加坡等地。他的名作《放下你的鞭子》,就是1941年在新加坡观看了中国话剧团名演员金山等演出同名话剧后创作的。1941年2月,新加坡沦陷在日军之手,司徒乔辗转回到四川重庆。一年后,他随重庆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前线视察团西北视察组深入新疆等地写生,创作出《套马图》、《巩哈饮马图》等作品。1945年9月,在抗日战争的胜利声中,于重庆举行了新疆画展。
1946年9月,司徒乔患肺病,偕同夫人冯伊湄往美国纽约治疗。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来,他于1950年8月从美国三藩市乘轮船返回祖国。在旅途上,他以惊人的毅力,忍受轮船颠簸之苦,根据同船的三个老华工的血泪控诉和形象,创作了反映华侨苦难生活的名画《三个老华工》。后来这画发表于《大公报》,并被美国进步杂志《群众与生活》转载。
回到广州后,他于1950年10月,抵达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并参加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筹建工作,设计和绘制我国的革命史画。他倾注4年心血,于1956年秋完成了史画《亚太会议图》稿。
1956年9月,他回到家乡开平,创作了《故乡的早晨》等10多幅充满南国情调的作品。在开平画的最后一幅是《潭江夕照》,也是最大的一幅。当时,他登临开侨中学教学大楼天台,此时正值傍晚时分,放眼潭江,只见夕阳把江水、归帆都染红了。江堤上的绿竹翠影,延伸至赤坎百足山下,远山呈现黛蓝色,山石被夕阳反照变成紫色,故乡的美景,使画家陶醉。司徒乔用长卷,画了三天时间,仍未完成,只好带回北京继续画。在这一段时间里,他还到新会、台山、惠州和海南岛游览观光,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1957年春天,他回到北京。1958年2月16日,于春节前两天的下午,因旧病复发,他在北京香山的画室里溘然逝世。
他创作的所有画幅都献给了国家,分藏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故乡开平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司徒乔画集》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D. 有关泉州爱国侨乡的事迹!
郑炳山:与侨史结情缘
--------------------------------------------------------------------------------
2006年02月28日 14:28
在泉州侨乡,有一位被称为“泉州侨史通”和“活字典”的离休干部,他五十多年如一日,为泉州华侨历史研究作出很大贡献。他就是年逾七旬的原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郑炳山。
郑炳山从1952年担任晋江县委统战部长兼县政府侨务科长开始,就把研究华侨历史作为自己工作的职责范围。他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深入进行侨情调查和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侨史研究获得了可喜的收获。
1958年间,郑炳山在国内外史书中发现,在菲律宾推翻西班牙统治期间,有一位外文叫何塞·伊格纳西奥·宝华(译音)的,曾担任菲律宾起义军副总指挥兼南路总指挥,被誉为“菲律宾革命中惟一的华侨将军”,但史书对其原来的中国姓名、籍贯等情况的记载不一,众说纷纭。为破解这一谜团,还其真实面目,郑炳山先后走遍厦门、同安、晋江、泉州、南安等县市,通过多种渠道,不厌其烦地四处查访,至1962年才在南安县刘林乡的《刘林刘氏族谱》中查到那位“惟一的华侨将军”就是南安刘林的刘亨赙,并经专家鉴定无疑。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炳山历经5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茫茫“大海”中摸到了“针”,从而澄清和纠正了历来对这位英雄人物的误传,为侨史界立下汗马功劳。消息传开后,中国新闻社曾发专稿向世界介绍这一重大发现;菲律宾《世界日报》也用整版篇幅作了报道,菲律宾侨胞还集资在菲律宾为刘亨赙铸造两尊铜像,作为中菲友好象征加以纪念。
郑炳山数十年如一日热心侨史研究,不仅搜集整理了很多颇具价值的资料而成为泉州侨史的“活字典”,还经常撰写侨史论文在报刊上发表,同侨史界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好评。他先后被选为全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福建省侨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1992年6月,郑炳山离休后,没有因此而在家安享清福,而是继续发挥余热,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对华侨历史的继续研究,做的工作更多,更具体,更全面,收效也更为显著。
1994年初,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开始兴建时,郑炳山主动承担了负责侨史资料征集和展馆陈列方案的编写工作。除亲自带领征集小组深入侨乡各地开展侨史资料的征集活动外,1995年8月又带队前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行为期40天的海外侨史资料的征集工作。
第一次到新、马的郑炳山,在国外期间,从没休息过一天,也未进过一次商场。白天坚持走访侨亲,夜间整理已征集的资料,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特别是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为弄清泉州人旅居新、马始于哪个年代,郑炳山曾独自一人到郊外荒无人烟的三宝山上,在那里踏遍埋葬许多华侨尸骨的墓地,逐一辨认镌刻在墓碑上的籍贯和生卒年月,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深得侨亲的赞誉。回国后,他又先后三次带队深入到新、马华侨居多的南安芙蓉侨村和缅甸华侨居多的洛江区霞井侨村进行为期32天的侨村典型调查和征集史料,随后撰写的调查报告和论文为多家媒体所刊用。在郑炳山的直接带领下,先后共征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侨史资料和文物达1500多件,其中有部分十分珍贵而又不可多得的史料和文物是由郑炳山发现和出面征集的。
为弘扬泉州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拓宽学术视野,在他的积极倡议和努力下,泉州华侨历史研究学会先后参与举办了爱国华侨李清泉、李光前、颜子俊和“泉州华侨与抗日战争”等专题学术研讨会;为主编纂出版了《泉州华侨史》3~8辑;撰著一部长达17万字以系统介绍南安籍的新加坡著名华人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李光前先生生平事迹的长篇专著《李光前传》;参与邀请美国、菲律宾、澳大利亚、法国、荷兰、马来西亚、加拿大以及北京的侨史专家、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和专题讲座。郑炳山还多次应邀出席华侨华人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并发表论文数十篇。
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初,为填补泉州有关缅甸华侨史料的短缺,郑炳山不顾年迈体弱,带队专程赴缅甸作为期20天的采访活动,并同旅缅泉籍同乡社团合作、由郑炳山担任主编、共同编纂出版一部系统反映旅缅泉籍华侨华人各个方面情况,多达15万字、图文并茂的史书《在缅甸的泉州乡亲》,充实和丰富了泉州的缅甸华侨史料。
2005年6月15日,泉州华侨历史学会举行换届选举,大会同意郑炳山提出不再担任副会长职务,聘任他为新一届理事会顾问。卸任后的郑炳山,仍然十分关心侨史事业,其精神不减当年。(来源/泉州晚报海外版,作者/吴灿辉、吴远鹏)
E. 厦门华侨博物馆的资料
华侨博物院座落在厦门港峰巢山麓。这是一座魏峨壮丽、洁白庄重的民族形式大楼。在新建的牌楼式的大门上。镶嵌着廖承志先生题写的匾额。华侨博物院被著名的英籍女作家韩素英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侨历史博物馆"。这座博物院是陈嘉庚先生带头捐款倡办的,1959年5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展览面积2400平方米,展出各种资料、照片1200多件,珍贵文物2000多件,各种珍禽、走兽、水产标本1000多件,华侨历史陈列馆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走向世界"。首先展示世界地图。图上圈圈点点的地名,表示华侨从流寓到定居的地点,他们的落地开拓之处。大厅中一艘艘仿制古代帆船模型,也揭示了华侨先祖漂洋过海谋生的辛苦历程,见证了契约华工的悲惨命运。两侧展橱的图片、资料,告诉人们,华侨走向世界的艰苦性和斗争的历程。
第二部分 "创业海外"。展出的仿制"亚答"屋和铁皮屋,揭示着华侨先辈投身蛮荒,开发土地,采矿筑路的艰难历程。17-19世纪,不论是东南亚城镇的形成,或横贯美洲大铁路的通车,无不渗透华侨的智慧和血汗。在近代,华侨推广橡胶的种植和加工,使橡胶业一跃成为马来亚的经济支柱,这是华侨历尽艰辛而创下的业绩。
在展厅中,还有仿制南洋旧民俗街,它是世界各地唐人街的缩影。在街道上有腊像的人力车夫及人力车实物,主要表示早期华人、华侨创业海外的艰辛历程。还有华侨赠送的旧日常生活用品。及许多烈士照片和纪念碑,向人们诉说无数华侨在居住国历次反侵略、反迫害、争独立的斗争中,在保卫自己人格的尊严中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和壮举。
第三部分 "融合当地"。华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一方面,华侨保持自我,办华文学校、开华文报馆、保留祖国语言文字、传统礼俗和伦理道德,使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得以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华侨学习和吸收当地文化、西方文化的养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渗透和补益。华侨逐渐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共同创建美好的生活。
第四部分 "落地生根"。二次世界大战后,华侨面临政治认同的选择。绝大多数的华侨则加入当地国籍,效忠各自的国家。他们不再以三把刀(剪刀、剃刀和菜刀)卖苦力、当小贩等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而是提高文化水平、经营中小型或大型企业,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并取得成果。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华人华侨,作为所在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稳定脚跟,富于进取的精神。
第五部分 "源远流长"。华侨虽然已选择了不同的国籍,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他们对祖国十分关切。他们的祖、父辈曾经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为故乡造福,为乡梓兴学校,建医院,办各种公益事业。表现了他们爱国爱乡的热情。华侨永不忘怀祖国,记住自己是炎黄子孙。橱窗中有许多是华侨送的东南亚各国文物和工艺品,如泰国佛像、柬埔寨浮雕、印尼古乐器等,富于异国情调。
博物院的创办,体现了陈嘉庚先生以博物的展示,增广群众科学、文化知识、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指导思想。
博物院三楼为自然馆。它是华侨博物院创办时陈嘉庚先生亲自确定的社会教育功能之一。本馆现展品600多件,其中兽纲有食虫目、翼手目、灵长目、鳞甲目、啮齿目、鲸目、食肉目、偶蹄目等。鸟纲有:雁形目、隼形目、鸡形目、鹤形目、鸥形目、鹃形目、鹗形目、夜鹰目、佛法僧目、裂形目、雀形目等。爬行纲有:蛇目。在上述各目中,有不少珍品,如新加坡虎、貘、蜂猴、鹈鹕、拟大须鲸、金钱豹、中华秋沙鸭、黄嘴白鹭等。 详见 http://www.xmself-travel.net/xmjd/0204.asp
F. 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学习研究
组织全复馆人员深入研究闽西历史制、闽西革命史博物馆学,挖掘革命文物、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华侨文物内涵,撰写了论文著作,宣传闽西人民的奋斗业绩。现在已出版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史》、《抗日烽火中的闽西儿女》、《长征中的闽西儿女》、《解放战争的闽西儿女》等四部书,并将陆续编写《大革命中的闽西儿女》、《土地革命中的闽西儿女》,以及《闽西古代史话》、《闽西近代史话》、《历代名人与闽西》、《闽西文物画册》等闽西系列丛书。同时参加了《龙岩地区志》、《长汀县志》、《中国戏曲志.福建卷》三部志书的编写,以及组织参与撰写《中央苏区历史研究》丛书。从今年6月份始,编辑了《文博通讯》宣扬了闽西,加强了对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