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
高二主要修经济,也就是必修二这本书。
其中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中国民族资本之内一的曲容折发展,罗斯福新政(里面的原因,措施是重中之重。记得当时我们还专门一大题就问它的措施,10分唉)然后就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大致就是这些。问道美国大萧条就和金融危机扯在一块,会问你有什么教训经验之类的。
然后问你现在经济模式,什么情况全球化趋势诸如此类。
中国方面问你原始农业土地模式的转变,和洋务运动带来影响级之后的改革开放。这些都是要死背和理解的
B. 人教版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大哥!东西抄太多嘞!你到http://tieba..com/f?kz=514139691看看吧!全在上面!
C. 高二历史知识点
1. 西欧各国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① 经济根源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② 社会根源是《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刺激了欧洲人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③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造成商业危机(2)影响:① 引起“商业上的革命”:世界各地区扩大了经济文化和贸易往来,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② 引起“价格革命”:新兴资产阶级获得暴利,封建主衰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③ 西欧殖民者对亚、非、美三洲进行殖民掠夺,将大量财富运往欧洲,转化为资本,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贫困和落后。④ 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2. 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在新航路开辟方面走在前面的原因分析
(1)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一地理位置有利于他们向海外发展。(2)两个国家都掌握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在航海技术上比较先进。(3)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远航所必需的装备。(4)新航路的开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绪有关,他们在对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3. 15~16世纪殖民活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
(1)最主要的殖民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2)殖民活动区域:重点区域是美洲地区,特别是南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基本上完成了对该地区的殖民分割。其次是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屿和印度沿海地区。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控制了马六甲,在东南亚一些地方建立了商站,窃据中国澳门;西班牙占领了菲律宾。第三,葡萄牙占领非洲沿海一些地区。总之,新航路开辟到哪里,殖民扩张活动就延伸到哪里。(3)殖民活动的内容和特点:第一,奴役和屠杀殖民地居民。第二,掠夺殖民地财富。第三,奴隶贸易。奴隶贸易一方面满足殖民者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贩卖奴隶活动本身也给殖民者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第四,葡萄牙因国小、经济落后而侵略对象大多是人口密集的大国,因此采取以侵占军事据点为主,同时又采取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欺诈性贸易的办法掠取大量财富。而西班牙除了掠夺金银和进行奴隶贸易外,还发展大种植园,生产单一农作物,这成为16世纪西班牙的三大财源。(4)影响:第一,早期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的只有贫穷和灾难,并没有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第二,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掠夺的财富用于购买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的商品,结果西、葡衰落下去,而在荷、英、法等国转化为资本,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起来;同时,殖民国家的争夺商业和霸权的斗争也激烈起来。
4.“资本原始积累”
(1)含义: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积累的过程。
此中包含二层意思,一是形成庞大的雇用工人队伍,一是财富的积累。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2)方式:主要通过对农民土地的掠夺(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掠夺殖民地、贩卖奴隶、发行国家公债等方式实现。这样使大量生产资料和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里,转化为资本,又造成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虽然充满血腥和暴力,但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现象。
(3)资本原始积累分为两个阶段:14、15世纪的欧洲,由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结果在威尼斯等城市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至19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来加速这种原始积累过程,结果不仅使手工工场在西欧广泛建立,还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7. 简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并简述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的情况。
(1)必然性:
①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的中心。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本,英国具备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
②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金融家、银行家、大商人和工场主,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那些在农村雇工经营牧场或农场的农牧场主,有的经营工业和商业,被称为新贵族。新贵族同其它资产阶级成员有共同的利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使英国具备了革命的领导阶级。
③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厉行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特别是迫害“清教徒”,由此造成了政治上的紧张局面。这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成为历史的必然。
(2)确立的情况:
① 从1640年到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② 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在议会中的权势,通过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大权,“君主立 宪制”在英国出现。
③ 此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和发展。18世纪初,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
8.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具体使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掌握:
(1)政治上: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由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国会立法治理国家。
(2)经济上:废除各种封建特权,尤其是商品专卖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3)宗教上:反对宗教专制,既反对原来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反对斯图亚特王朝恢复天主教的政策。
英国革命的进程围绕着这些方面的矛盾展开,英国革命的成果实质上是这些使命的完成。
9.英国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都铎王朝时期是英国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封建制度解体的时代。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需要在强大王权的支持下发展自己,面对封建割据势力,都铎王朝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王权。面对强大的封建割据势力,国王只能依靠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支持,王权与封建割据势力的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王权与资产阶级建立了同盟,都铎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以加强国家实力和满足资产阶级要求。因此,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王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已基本解决,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斯图亚特王朝对资产阶级实行各种限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用清教作为反封建斗争思想武器的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是由当时社会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1)中世纪的欧洲,政教合一,意识形态主要依靠“宗教神学”。17世纪英国群众的宗教情感依然十分浓厚,信仰清教的不仅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有手工业者、农民和平民。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利用清教来号召、发动和组织群众。
(2)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他们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在理论上还不能用明确的语言提出非宗教的政治纲领,在组织上还未能形成自己的政党来发动和组织群众,因而也需要采用宗教异端的形式。
(3)加尔文教宣扬商业活动是“神圣”的使命,废除“偶像崇拜”的华美仪式及讨厌的教会勒索,主张建立民主教会,这一切都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信仰和传播清教在英国成为一场非常广泛的社会思想运动。
11. 结合史实说明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1)早期的殖民扩张形成了商业资本主义的殖民高潮,从16世纪开始,英、法、荷等国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海外殖民地。
(2)殖民扩张的手段野蛮、残暴、原始,欧洲殖民者所到之处都进行大肆屠杀、抢劫和掠夺,他们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在殖民地犯下了滔天罪行。
(3)早期殖民扩张的积极结果是撒下了资本主义的罗网,把美洲未被开发的地区,大洋彼岸缺乏中央集权的自我保护的民族国家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2. 殖民帝国兴衰的历史教训
(1)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实力强弱决定了殖民战争的胜败。葡萄牙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本国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也就没有军事实力保卫自己的殖民利益。西班牙对外战争的失败也主要是因为国内工商业的衰落。而荷兰之所以败给英国,是因为荷兰是商业国家,没有工业基础,而英国则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工农业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胜利属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
(2)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强大,资产阶级统治比封建专制统治强大。葡、西退出历史舞台,法国在七年战争中的失败,英国的称雄,正好说明了先进制度的胜利。
(3)国内文化思想的进步、思想意识的解放,也是决定殖民战争胜利的因素。经过宗教改革的英国,清教徒开始移民海外。他们所具有的那种个人奋斗、乐观进取的精神必然在殖民战争中取得胜利。
13. 启蒙运动起源于哪个国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是什么?比较他们观点的异同点。
起源:英国霍布斯:代表作《利维坦》观点:社会契约、不反对君主专制、无神论但又主张借助宗教维持社会秩序洛克观点: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相同点:都主张社会契约不同点:霍布斯不反对君主专制;洛克提倡君主立宪制
14. 启蒙运动出现高潮的背景是什么?列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指出他们思想的共同点。
(1)背景: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但同时,法国又是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堡垒,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盛行。作为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无权。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许多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对旧体制发起了猛烈冲击,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启蒙思想。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①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② 孟德斯鸠: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共同点: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都代表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政治观点: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④ 狄德罗:主编《网络全书》,其书内容反映启蒙思想的特征: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网络全书派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
(3)共同点:用理性主义反对黑暗的现实,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政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主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延伸•拓展
15. 比较卢梭与伏尔泰、孟德斯鸠思想的不同点及其产生不同的根源。
卢梭:出身贫寒,代表了法国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在政治上无权,经济活动又与封建制度相冲突。因此,他们强烈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实行民主政治。所以卢梭主张“人民主权”,提倡人民直接拥有国家主权和立法权的民主共和制度。伏尔泰、孟德斯鸠:出身富裕家庭,生活于法国的上流社会,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法国的等级制度下,大资产阶级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在政治上无权,经济活动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们反对君主专制但不一定要推翻君主统治,政治主张:社会契约、君主立宪。
16. 启蒙思想为什么最早发源于英国?法国为什么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1)发源于英国的原因: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最发达,在此经济基础之上,英国最早出现启蒙运动;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启蒙思想由此产生了。
(2)法国成为中心的原因: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封建专制制度更加腐朽,封建统治陷于全面危机,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许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旧体制发起冲击,众多的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法国因而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17. 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
① 时代背景不同: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② 基本思想不同: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针对天主教会以神为中心,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的思想。强调“人性”,主要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歌颂人生的价值和提倡人的尊严,所追求的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现世幸福;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既指向天主教会,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主张的核心是反封建制度,斗争的目的既要消灭专制王权和天主教的世俗权利,又要建立保证他们所要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的新制度。
18. 为什么说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从时代背景上看: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首先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反封建斗争,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于是他们借用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启蒙运动发生至17~18世纪,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愈加受到封建专制的阻碍,因而,资产阶级提出了反封建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2)从基本理想上看: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教会,强调人性。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是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发展,它的思想主张更系统,更全面。
(3)从影响上看:二者都是近代两大思想解放运动,都对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上、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文艺复兴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启蒙运动不仅反对封建专制,而且为新制度的建立勾画了蓝图,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的发展。
19. 法国大革命期间,各派是如何改造法国的?
(1)君主立宪制的统治:初步改造法国政治上: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包括取消教会和世俗的封建特权。经济上:没收教会和逃亡贵族财产,取消关卡,规定一切公民和财产都应纳税;取消一些农民的一些封建义务,但没有废除封建地租,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法律上:颁布《人权宣言》(1789)颁布《1791年宪法》。
(2)吉伦特派的统治:进一步改造法国军事上:瓦尔密战役——制止外敌入侵政治上:宣布实行“普选制”,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经济上: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
(3)雅各宾派的统治:革命激进措施颁布法令,摧毁封建制度。实行恐怖政策(政治恐怖、经济恐怖)发布总动员令,宣布处于紧急状态
20. 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成果及其巩固
(1)法国大革命取得的成果主要有:① 制宪会议在君主立宪派的领导下,运用立法手段,对法国进行了初步的改造:通过废除封建制度的法令,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造;发布《人权宣言》,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改造;颁布《1791年宪法》,对国家体制进行改造。② 吉伦特派执政时期,废除了君主制,成立了法兰西共和国,处死了国王。③ 雅各宾派专政时期,颁布法令,摧毁了封建制度,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实行恐怖政策,挽救了革命和共和国。
(2)成果的巩固:① 热月党人时期,维护了共和制,保护了革命成果。② 拿破仑时期进行财政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等法律;同反法同盟国家进行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21. 拿破仑是如何统治法国的?
(1)对内政策背景:督政府的统治导致法国革命成果危在旦夕。内容:① 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 经济上:改革财政,建立法兰西银行,鼓励工商业发展 ③ 法律上:重视法制建设,注重依法治国。公布《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④ 文教上:重视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
(2)对外政策:不断的对外战争早期战争:拿破仑帝国与反法联盟的多次战争后期战争:拿破仑力图建立一个欧洲大陆体系,扩大战争,进攻西班牙、俄国等国。
22. 法国大革命中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造,试作简要评价,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君主立宪派:取消教会、贵族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关卡,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制度,但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雅各宾派: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10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但由于把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使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占优势,造成法国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严重影响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结论:资产阶级革命是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评价的标准应放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点上,而不应以是否满足农民无偿得到土地的要求为标准。
23. 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
历史背景不同:法国是当时欧洲大陆上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最发达的国家,不仅有规模巨大的手工工场,而且有的工场技术水平达到了工业革命开始时的水平。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英国革命前,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法国的启蒙运动不仅包含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而且从理论高度阐述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思想、法制思想。其政治学说论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思想。
领导阶级不同:法国资产阶级独立领导了这场革命,资产阶级一开始就提出了以制定宪法来限制王权的政治纲领。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各阶级相继表现了自己的意志,使法国革命的激烈程度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领导,最后通过政变建立起了资产阶级专政。法国大革命遭到欧洲许多君主制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因此,革命中出现了违反资本主义的原则,限制资产阶级的现象。而英国革命爆发时,欧洲大陆正在进行30年战争,英国革命遇到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在法国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三次起义,把革命不断推向深入。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资产阶级就无法战胜国内外封建势力。
24. 评价雅各宾派的统治政策
(1)雅各宾派的土地政策,使数十万法国农民变成了小块土地私有者,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基础,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高潮的标志。虽然这一措施没有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要求,不能完全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但在争取农民对雅各宾派的支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打击了反对法国革命的国内外敌人。
(2)恐怖政策是雅各宾派在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措施。积极作用:它以暂时牺牲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为代价,满足了群众的某些要求:在经济上使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的投机行为得到遏制,经济混乱的局面得到一定的克服;在政治上叛乱被平息,基本上赶走了外国干涉军,稳定了法国社会秩序,使共和国的危机得以解除。负面作用:在经济上存在负面作用,经济问题必须用经济方法才能解决,行政手段只能起辅助作用,单一的行政手段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在政治上打击面过宽,造成人人自危;危机过后,雅各宾派以恐怖政策排除异己、维护权力,最终丧失民心。
25.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革命背景和条件:物质基础: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基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影响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和壮大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6. 如何正确看待美国1787年宪法
(1)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看: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率先建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三权分立制度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构互相牵制,对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从对美国的影响看: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使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从其局限性来看: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广大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相同的利力。这就违背了《人权宣言》中有关人人平等的原则,深深地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暴露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7. 北美独立战争的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是近代早期的民族独立运动,是北美人民为挣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求得民族独立与解放进行的战争。战争的对象是英国殖民统治者,战争的目的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这场战争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阶级充当了革命的领导阶级;
第二,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英国殖民统治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第三,战争结局打破了殖民统治的桎梏,为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是:其中心任务是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政治上的独立。这是由于英属北美殖民地基本上是英国资本主义的移植,社会经济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经济,阻碍其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英国的殖民统治。所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最本质特性是清除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英属北美殖民地没有经历过封建主义阶段,并不是说该社会没有封建因素。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封建意识形态的残余,欧洲移民也不可避免地把种种封建残余带到新大陆。
28. 北美独立战争的特点
(1)没有经历过封建制度阶段,革命的主题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2)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是这场革命的领导阶级。(3)革命没有经历过重大反复,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巩固,也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4)是近代早期第一个取得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而其本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29. 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都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但两个文件在国家、人民的权利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试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启蒙思想家关于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原则,规定了美国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的职责与权利,但却忽视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法国的《人权宣言》详细阐述了天赋人权等道理,体现了要求摧毁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思想,却没有提出如何解决当时尚未清除的封建特权问题。美国是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既要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以确保独立;又要防止政权走向独裁,防止危害资产阶级利益,故突出三权分立的原则。掌权的资产阶级、种植园主为了自身利益,不给印第安人公民权,黑奴只按3/5的人口折算,种族歧视明显,所以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法国是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的国家,强调人权有利于摧毁君主专制、等级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两国掌权的资产阶级为维护切身利益,在制订法律时各自选用启蒙思想中对自己最有利的部分。
30.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发生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都属于这一范畴。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如下特点: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此外并不负担别的什么任务。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曲折复杂,既有前进甚至超前,又有退缩甚至退得过分,随着再引起新的斗争。
(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阶级关系的总特点,就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一切反封建的阶级、阶层结成了联盟。
31. 比较北美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异同点
(1)北美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相同点:① 背景:南北美洲人民都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剥削;经济发展促使南北美洲人民都要求打破宗主国束缚;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南北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强烈;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为南北美洲人民的独立战争创造了条件。② 目的:都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美国在于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拉丁美洲人民要摆脱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③ 结果:推翻了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打击了欧洲列强,促进和配合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独立后的美洲国家大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独立以后都没有废除奴隶制。④ 性质:都是以独立战争为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2)北美独立战争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不同之处。
① 背景:北美13州的资本主义经济比拉丁美洲发达,因此北美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而拉美经济不发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北美13州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拉美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
② 领导者:北美独立战争中,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形成联盟,起了领导作用;而拉美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只作为一股力量参加革命,运动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
③ 结果:北美独立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而拉美独立后,封建主庄园经济仍然存在,政治上又处在独裁统治之下,很大程度上只是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
D.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1.新航路的开辟
(1)影响:①引起的“商业革命”使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主要商路
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②引起的“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
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③这场“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行动,从此把人
类融合成为一部整体的历史。④残酷的殖民掠夺从此开始,给亚洲、非洲、拉
丁美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畸形局面,使西欧资
本主义的发展具备了原始积累。⑤新航路开辟后,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主
义发展过程中获取原始积累的行为表现,它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却起了把资
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带到落后国家、落后地区的作用,为推动近代美
洲文明的进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线开辟都是世界
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①从背景看,西欧在15
世纪已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夕,商品经济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了
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得到快速发展;以人文主义为主要社会思潮
的文艺复兴运动成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正在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
救出来;他们还重视技术的革新和改进。而同期的中国仍实行重农抑商的经
济政策;并用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儒学思想束缚人们,以维护
和巩固君主专制。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远远没有发展到足以震憾封建统治
的地步;人们不重视科技。②从目的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
威,明成祖力图广加招徕,制造出“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景况,以示炫耀;加强与
海外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贡赐贸
易。而西欧航海家的航海冒险,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
财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③从影响和后果来看,
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同时,
还恢复了朝贡关系。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对中国新的经济形态
的产生未起到直接作用。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负担,
后来因国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欧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人类历史的大转折,引
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
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它还打破了世界各国相互隔绝状态,为后来大
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2.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首先,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毁教会的神
学世界观,铲除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其次,意大利更直接、更系统
地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这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
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当时的科学、
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资产阶级
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当然,这种思潮也有一定的局限
性,这就是它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是全体人类普遍的人性,从而掩
盖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对立。
(3)文艺复兴的实质
。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及其
5.欧洲的启蒙运动
7.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是近代早期民族独立运动,是北美人民为挣脱英国的殖民
统治,求得民族独立与解放而进行的战争。战争的对象是英国殖民统治者,战
争的目的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这场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
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从本质上讲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8.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专题二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东西方世界
1.关于工业革命
。
4.试比较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
5.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大致有哪几种途径?
E. 高二会考历史复习知识,简洁一点
每个省的书和考试卷都是不一样的,我只能给你学习经验。现在出考题的精明了不会或者很少出书本上有的,你要搞清楚的是 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本质,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这几项。中史太多了,大概年号几号就可以了,公元前八四一年(周召共和)这是有明确纪元的中史,前面的时间都是猜想。春秋战国一般不会考年代,春秋的开端是齐桓公称霸(春秋五霸),战国的开端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期间可能会考诸子百家,考最多的就是儒家,孔,孟思想及荀子的学说兼韩非子,庄子等。还有战国的几次变法(重点),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要搞清楚变法内容,这是要背会的高考都有可能考,就是喜欢考改革。公元前211年年号很好记,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张楚起义,楚汉争霸(这基本不会考吧)。你说简洁点后面我就不说了,反正改革,党争,一个朝代衰败的原因。西方主要是两次工业革命及法国大革命一战,二战,还是改革的考的多,多做选择题。
总结:学文科并不是别人眼中的死记硬背,你看古代文人是迂腐的人么?关键是要学成思想,有了思想对中史,外史有个明确发展的路线你不用背就能知道历史的发展虽然有偶然性但是是必然的,不管是学历史还是学其他的多问为什么。
F. 高二历史上学期知识总结急需!!!
高中历史我已经自己总结完毕了,你说的高二历史上学期主要是学习必修三的吧,那就是必修三内容的总结与归纳咯,你回我一下,我就可以直接给你发去了。
G. 高二下学期历史知识点
这个是吗?不是的话,补充问题告诉我哦。我是福建的
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前提:工业革命
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
理论来源:三大思想成果
实践基础:马、恩活动(理论研究、建党实践)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第一国际
①成立条件:
客观条件 工人运动重新高涨
主观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②成立:1864年9月 伦敦
③影响: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3.巴黎公社
①背景:
国际背景:《共产党宣言》发表 第一国际成立
国内背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②革命:1871年3月18日-1871年5月28日
③措施:
政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国家机器
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监督铁路、军需生产
④失败原因:
客观:敌人力量强大
主观: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正常的领导;没有乘胜追击;未能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孤军奋战
根本:资本主义仍处在上升时期
⑤历史意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848年欧洲革命
A.1847年欧洲工商业危机→阶级矛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
B.1847年欧洲工商业危机→民族矛盾→资产阶级民族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革命失败的表现和原因
1.表现: a、欧洲大陆封建势力强大
b、欧洲工业资本主义发展不够成熟→六月起义的失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
2.原因:a、匈牙利革命:被沙皇俄国镇压
b、法国二月革命
1.工人运动重新高涨(1)原因:19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欧美各国工人的人数猛增,国际工人运动逐步走向高潮。(2)表现:工人罢工的次数增多,规模扩大。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五一”大罢工。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1)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2)一批优秀的工人运动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家迅速成长。
3.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的广泛建立:出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美国社会主义工党、法国工人党等工人阶级政党或组织。
4.新的国际工人组织——第二国际建立
(1)时间、地点:18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
(2)组织形式:它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都是独立自主的。
(3)主要活动: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了行动方向。它通过的决议包括工资工时和劳动保护、关于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关于反对战争和反对军国主义、关于反对殖民主义和实行民族自决的问题,推动了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推动了欧美工人运动的发展。
(4)分裂及内部的斗争
①恩格斯逝世后,围绕着对修正主义的争论,第二国际内部形成以德国的伯恩施坦为首,包括俄国的孟什维克在内的右派,以德国的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以列宁和德国的卡尔
H. 急求高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http://www.qfsky.com/Resource/view_69695.html
里面复好制像可以下载
I. 高二历史学习总结
时至今日,已是高二时分,应该知道学历史主要学的是五个方面: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学习历史应该抓住这五点。单纯的学习历史,我们学的是历史中的事。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针对于高二历史学科的得与失,这实际上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问题,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得与失是不同的。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能够从中有所启发,明白世间的道理,通过历史明白我们以后的路应该怎么走。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看到历史中的一些不足与缺陷,并能够在今后的道路上作为前车之鉴,是我们后来的路变得平坦,少有坎坷。这是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所得。
其次,对于在学习历史的过程我们失去了什么,从以上来看好像我们并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实则不然。有得必有失,这是历史的规律。客观的讲,我们学习了历史,那么可能就会在其他方面有所放松,这也算是一种‘失’。或者通过历史我们也看到了今天的某些不足,从而使我们放弃,这在别人看来也算是一种失去。总而言之,得与失,要从自己的心中去体会。
下面,我想谈谈关于对历史的学习。历史顾名思义,那是过去的事,有些人可能对过去并感兴趣,看重的是未来和现在。但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是我们的唐太宗的话,此话并不无道理。正如我在上面所言,读史真的可以使人明智。那么,我们又怎么样学习历史呢?首先,历史有点枯燥、乏味,但是这并不是我们不学历史的理由,我们在学历史的时候,我认为应该从历史故事着手,这样,我们把历史像小说一样来看,一样来学, 当我们看完了这本小说之后,我们就会自然的发现其中的蕴含的道理和启发。然后再回过头来,仔细品味。就会受益匪浅。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J. 高二上学期历史总结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本模块选择了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上述九场改革,从时序上来划分,前四个为中外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后五个为中外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从内容上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
【课标考纲考点】
1.梭伦改革
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内容(财产等级制度 公民大会 四百人会议民众法庭 解负令 发展农工商业的措施) 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 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商鞅变法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 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为田开阡陌封疆” 推行县制 统一度量衡制等) 改革的成效以及商鞅个人的结局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北方 改革内容(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新租调制 迁都洛阳 汉化政策) 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三冗” “两积” 内容(“富国之法”(经济改革措施) “强兵之法”(军政改革措施) “育才之法”(教育改革措施) “三不足”精神 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赎罪卷 马丁•路德改革(《九十五条论纲》 “因信称义”) 加尔文改革(《基督教原理》 “先定论”) 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法国与英国对埃及的入侵 改革的内容(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的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扩张战争 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 “二一九法令”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8.明治维新
“黑船来航” 幕府统治危机 武装倒幕运动 改革内容(废藩置县 四民平等 土地制度改革 殖产兴业 富国强兵 文明开化 《日本帝国宪法》) 军国主义与对外扩张 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马关条约》的签订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早期维新思想家 康有为与《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公车上书 《中外纪闻》 强学会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应诏统筹全局折》 保国会 《定国是诏》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政变
【专题知识梳理】
1.中国古代封建化的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
必然性 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
目的 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 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治
主要
内容 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行连坐法;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 经济上颁布均田制租调制与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政治上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和考核制度
文化上由平城迁到洛阳
风俗上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说汉话、改汉制
性质 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化改革 统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
成功
原因 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强兵;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孝公支持;
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趋势;
适应了历史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
进步性 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需要;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顺应了时代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
启示 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西方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和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
古希腊的梭伦改革 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
原因
背景 ①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因)
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改革的阶级基础)
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提) 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和阻碍;
②政治: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的障碍,统一民族国家的兴起;
③社会矛盾: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天主教的搜刮激化了社会矛盾;
④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反对神性,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⑤导火线:教会在德国兜售“赎罪券”敛财。
目的
性质 奴隶主阶级为缓解社会矛盾,稳定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的改革 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早期资产阶级政治运动
主要
内容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提倡节俭;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④重组国家权力机构;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了两个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 (即信仰得救)认为圣经 是唯一信仰的根据;1536年加尔文教和瑞士宗教改革反对盲从天主教会,《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主张建立民主教会、政教合一。
历史
意义 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奠定了社会基础。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3.东西方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原因 增设大量官僚机构造成冗官;扩充军队造成冗兵;养兵养官、战争赔款造成冗费,出现积贫;
削弱分散军权、对辽西夏战争连年战败造成积弱。 政治:马木路克导致政局动荡;
经济: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矛盾尖锐:农民平民斗争不断;
外患:英、法对埃及的争夺。
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富国强兵 巩固封建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富国强兵
主要
内容 经济上采用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
军事上实施保甲法、将兵法;
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贯彻择优录取原则。 经济:引进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厂,
保护民族工业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
军事:改革军事制度,创办军校,大力发展海军
性质 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 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
失败
原因 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及宋神宗的病死;
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 经济上存在资金匮乏、经营不善的问题;
军事上为进行对外战争,征收苛重赋役,并采取强制手段征兵,给人民带来苦难;
政治上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改革的致命内伤;
从外部形势来看,外来干涉导致失败。
进步性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使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 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国力和军事实力,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局限性 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危害百姓的利益,最后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 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给人民带来苦难,引起人民反抗,动摇了阿里的统治,导致改革最终失败。
4.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农奴制改革
不
同
点 原因 美英殖民侵略民族
危机加剧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领导者 天皇名义下中下级武士倒幕派领导 沙皇为首贵族地主领导
目的 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维护沙皇统治贵族地主利益
任务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实现近代化 废除农奴制
主要
内容 政治上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经济上土地改革、殖产兴业
文化上文明开化、教育改革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需要赎买
组织上仍受到村社制度束缚
相
同
点 时代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统治危机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结果 都开始了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5.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①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幕府统治被武力推翻。 (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 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 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 (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西方各国忙于本国事物以及英法正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运动,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重点知识点拨】
1.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封建的生产方式出现。新兴的地主阶级通过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逐渐建立了封建制度。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促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经过改革变法,各国封建制度陆续建立。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比较.
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
不同点:背景有差异,前者发生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时期。根本目的不同,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后者则
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与变革。结果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
2.关于近代以来的资本主义的改革.
19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从经济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近代科学技术的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比封建制度强大得多的技术力量;17世纪以来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民主的统治形式和政治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日渐高涨。1832年,英国政府进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制度)改革。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不断增强了自己在议会中的地位,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迫于资本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全方位的压力和示范作用的冲击,欧洲的俄国和亚洲的日本先后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并缓慢地走上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之路。19世纪中后期,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中国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也兴起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有利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使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疑难知识解析】
1.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类型概述。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2.对社会改革应持的正确看法与评价。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一要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看改革是否被中断。即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3)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知识拓展综合】
1.向西方学习的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维新变法比较.
相同点:都足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政策调整;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是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内容;虽然都失败了,但对历史发展的进程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国际环境不同,前者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后者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阶级属性不同,前者代表地主阶级,后者代表资产阶级。目的不同,前者是要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后者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性质不同,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内容不尽相同,前者只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后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2.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比较
相同点: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方式上,中国洋务派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3.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对美国、俄国、中国三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及认识。
(1)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932年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新政;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2)认识:三种经济模式的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改革充分表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理论方法升华】
关于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