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二历史选修四要点
一、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1、统一六国,结束分裂割据混战的政治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2、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拓展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4、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5、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骚扰,保障中原农业生产。(长城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以上措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促进历史进步。说明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我们应予以充分肯定。
但是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迷信法家,刑法严酷,滥用民力,这些表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暴君。正是由于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二、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唐太宗
唐太宗: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1、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完善三省六部制。
2、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
3、法律上:慎用刑法
4、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5、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平等,尊称"天可汗"。东突厥地区设羁糜府州进行管辖;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
6、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的开放政策,设立鸿胪寺,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以上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我评价"功大过小"。
三、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孔子
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1、思想:"仁"(核心)、"礼"、"中庸";
2、政治:为政以德,维护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
3、教育: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的局面。
因材施教,温故知新,采用启发式教学;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4、晚年整理和修订"六经",保存了古代典籍。
5、影响:
对中国:
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我们对孔子思想应采取"扬弃"即批判和继承的态度
⑴、继承弘扬"礼"中合理成分,如巩固稳定的社会局面,规范人的行为,批判其伦理纲常思想。
⑵、弘扬"仁"中仁爱、关怀、体谅、容忍加强自我修养等美德,重视道德教育。我国现阶段的"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和"建立和谐社会"、与世界国家民族和睦相处的思想,都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克服"仁"中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
⑶、弘扬孔子重视教育的思想,大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克服其中"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
四、柏拉图: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
(1)哲学上主张理念论,把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对立起来,理念先于物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这是一种唯心论,但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2)政治上提出理想国,认为国家应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构成,各守其职、各具其德;由哲学王来统治。这一主张虽然未能实现,但给人们以一些启发。
(3)教育上创办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学校--阿卡德米学园,采用对话方式教学,培养了亚里士多德等一批人才,在欧洲教育史、科学史有重要影响。
五、历史选修四知识点总结: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1、号称"网络全书式的学者",在众多科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①哲学:
A 、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
B 、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
2、生物学: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
3、物理学: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4、逻辑学:提出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5、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
(1)、政治上主张人是政治的动物,法治优于人治,强调公民的集体荣誉感。
(2)、创办"吕克昂"学园,教授科学技术,促进了欧洲教育事业的发展。
(3)、局限:① 基本哲学观是徘徊在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
6、体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局限性。
总之,亚里士多德是古代西方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对后世的影响广泛而巨大,奠定了多门学科的基础,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弘扬,"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
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六、克伦威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英国革命的领导者。
1、他领导推翻了英国封建君主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远征爱尔兰、苏格兰,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但也加剧了民族矛盾;
3、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与瑞典、丹麦、葡萄牙签订商约,巩固了英国的海上权威与商业利益;
4、建立机构、改善法律、扶持教育、信仰自由、发展工商,使英国工业迅速发展;
5、建立起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统治,虽巩固了革命成果,但加剧了社会动荡,他死后,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高中历史选修4
2. 高二历史选修一考点(人教版)我们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帮帮忙整理下重点考点
高二年级历史选修一复习专用讲义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1 经济 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工商业发展 生产力发展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经济上出现封建化趋势 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政治 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权斗争 春秋战国变法为其奠定基础 政治制度欠缺,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农奴制统治黑暗,农奴起义骚动不断 幕府统治危机,基础动摇,起义不断。 民族危机的加深
阶级 工商业奴隶主的形成 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资产阶级壮大,倒幕派形成,武士成为主力。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 法家思想提供理论基础 汉文化的影响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要求改革的新思潮涌动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早期改良思想奠定基础
个人 梭伦个人因素(爱国、军事才能、首席执政官) 商鞅强烈的从政愿望和秦孝公的改革决心 冯太后、孝文帝对汉文化的推崇 亚历山大二世充分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倒幕派及天皇倾向改革 庚、梁等人的爱国思想
其他 秦国(落后,改革无成效,有利条件,机遇) 起义不断;民族融合和民族矛盾激化 克里米亚战争进一步激化国内矛盾 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明治政府成立 受日本改革影响;维新运动的兴起。
2 改革 准备 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登上皇帝位;推动统治者学习汉文化 公开讨论;成立各种委员会 著书;上书;学会;办刊;学堂。
3 改革 过程 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度—国家机构—经济 公元前356年开始两次变法(先后进行19年) 新制;迁都;移风易俗。 前期:二一九法令;后期:政治改革 1868年开始;1871年废藩置县;1889年宪法。 1898年6月,光绪帝《定国是诏》;9.28“戊戌六君子”事件
4 改革 目的 缓和矛盾,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 巩固统治,加速汉化和封建化。 维护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制。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国家危亡
5 改革 内容 政治 解负令;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遗嘱法;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建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户籍制;推行县制 俸禄制;推行新的租调制。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村社负责改革实施;建立地主和城市自治机构;司法制度改革 1、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2、四民平等;3、颁布宪法,建立君主立宪。 官民上书;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
经济 鼓励农业生产;鼓励发展手工业;改革币制与度量衡;确立私有制;倡导节俭;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农奴可以购买一块份地;首付后,其余49年付清,男子服劳役。 土地改革;地税改革;建立“样板”企业;建设基础设施;扶植、保护私人资本主义 鼓励农工商业发展;提倡私人办工厂;奖励发明;设铁路、矿物总局;创办国家银行;兴办邮政。
风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实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 习俗西化(服装、饮食、建筑、礼仪) 提倡女学、改易风俗
教育 燔诗书而明法令 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成立文部省;建立三级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改革 改科举、废八股;设京师大学堂;选派留学生;设立译书局。
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人才。 新式军队;新式武器;新法练兵;增强海军
6 改革 结果 雅典很快成为古希腊最繁荣的城邦 实现了富国强兵,让秦国成为七国中的强国 加速北魏封建化,汉化和农业化过程 仍然是君主专制国家,但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实现民族独立;对外扩张。 失败
7 改革 性质 奴隶主阶级挽救社会危机的改革 地主阶级改革 封建化改革 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 资产阶级的政治改革运动
8 改革 进步 解负令让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让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促进经济发展,使雅典成为古希腊最繁荣的城邦;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中央集权建设由此开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秦军战斗力,为下一步秦国战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促进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繁荣;缓和了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上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俄国传播;促进俄国近代化历程,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确立君主立宪制度;废除不平等条约,获得民族独立;加快资本主义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成为亚洲强国;成为亚洲殖民地国家实现民族独立的榜样。 爱国性:以变法图强、救国图存为目标,希望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进步性: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启蒙性: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国人的觉醒;精神遗产,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9 改革 局限 改革具有折中性;下层公民不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氏族制度残余仍然存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未得到根本解决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剥削和压迫;未与旧制度划清界限。 保留子大量残余,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没有彻底消除,又产生新的矛盾;改革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有欺骗性。 内容:具有不彻底性和浓厚的封建性;结果: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内容:没有涉及君主立宪;结果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0 成败 原因 工商业发展及工商业奴隶主阶级的壮大平民的支持;梭伦个人因素(爱国、军事才能、首席执政官,坚定决心,民主理念);顺应历史潮流。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商鞅确立的“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正确指导思想;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和旧势力斗争;注意取信于民;措施全面,较为彻底。 顺尖社会潮流(封建化;民族统一);内容全面,措施得力;3、冯太后的支持及孝文帝的决心和生殖力、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亚历山大个人的认识;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正确的改革策略(准备、分期);对社会进行全面改革。 幕府体制的腐败;内部离心力较大;采取正确的策略(先倒幕后改革);实施了符合国情的改革;有利的国际环境;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 根本: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弱小,顽固势力强大;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缺少有利的国际环境。
11 改革 特点 革命性、折中性 措施全面,比较彻底 措施全面,影响深远 全面性,不彻底性。 全面性、不彻底性(与时代比较) 以经济为主,不彻底性
12 改革 共性 改革共同点:1、顺应历史潮流;2、试图挽救统治或民族危机;3、由最高统治者主导或在其支持下改革;4、都推动历史进步;5、都涉及多方面内容,不是单一的改革;6、体现改革者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7、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曲折。
改革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潮流;2、最高统治者支持;3、正确的改革策略;4、关注或涉及下层人民利益;5、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6、改革者的智慧及勇气;7、改革内容符合国情;8、领导阶级力量的强大;9、人民的支持。
本来是图表形式的,简单明了,可惜回答是就这样了,如果想要图表形式,可以给我个联系方式,我发给你,希望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3. 高中历史选修二 分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
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
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丝织业:
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
②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陶瓷业
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②宋代:景德镇“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三、古代中国商业
1、商业的发展
①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
②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城市与“市”的发展
(1)唐代长安:
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 “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2)宋代东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
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早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③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协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 航海家 国籍 开辟的新航线 所经大洋 扶持国家 方向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葡萄牙 向东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西班牙 向西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大西洋、印度洋 葡萄牙 向东
1519-1522年 麦哲伦等 葡萄牙 环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西班牙 向西
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亚洲、非洲、
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
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
②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1)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①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
②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③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
④进行以黑奴贸易为中心的“三角贸易”,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
(2)英国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采用奴隶制劳动,贩卖黑奴等
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1)进程:①首先开始于纺织业;
②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③交通运输业(火车和汽船)
(3)影响:①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
③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
(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
机、电灯、电影)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3)影响: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①计算机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②网络大大缩小全球空间距离;③生命科学的发展逐步打开生命的奥秘;④航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和生存空间等。(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
始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①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②时间:19世纪七十年代左右
③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
④代表企业: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开设的继昌隆缫丝厂
⑤特点:①资金少、规模小;②技术力量薄弱;③行业、地域分布不均匀。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①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实业救国的热潮
②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周学熙
二、民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12—1919年,民国初年)
1、原因: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③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热情,
④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最快(纺织业第一,面粉业第二)
3、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④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
5、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⑤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2、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
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安徽、四川率先进行;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4、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背景与原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
①衣: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国出现服饰改良产生中
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
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爷等称呼,显
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
及官宦人家。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3、电讯:187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湾架设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
4、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国人为改变落
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5、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⑤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⑦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激化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出现疯狂的股票抛售风
3、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剧增、生产下降
4、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二、罗斯福新政
1、历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
②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
2、内容:
措施 内容 目的
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紧急银行法》 恢复银行信用
②加强工业计划指导 《工业复兴法》 防止盲目竞争
③调整农业政策 《农业调整法》 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联邦紧急救济法》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⑤保护劳工权利 《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 缓和劳资矛盾
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法》 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
3、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它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
质,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危机。国家的干预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其它的社会经
济矛盾
②新政在当时自由放任的经济形态下,采取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缓解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使得经
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二战后,其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的效仿美国新政的做
法进行了经济的调整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三、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美国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变化: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②表现: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的运用
②社会再分配的调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③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2、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美、英、法、德、日)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政府干预经济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①外:英、法、美、日对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政权进行武装干涉。
②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
(2)措施: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3)评价: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使苏维埃政权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的集中全 国的人财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必要性: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主要内容:农业上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解决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4)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 埃政权。
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二、“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经验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
(2)评价:①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 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 式的框架。
③脱离实际,盲目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2、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上台之初,首先改革经济体制,实施“加速战略”,结果失败
②1988年后,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
③1991年“八一九”事件: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的变化
④苏联解体标志: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一)欧盟(EU)
1.欧洲联合原因:①欧洲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②吸取战争的教训;
③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④来自苏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⑤马歇尔计划的推动。
2.过程: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⑤欧元:欧盟单一货币,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这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 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3、欧洲统一进程的特征:由经济联合发展到政治联盟,从经济一体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
4、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
5、影响:
①经济: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
经济格局
②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大大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在资本主义世界里
形成了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1、成立: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3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2、特点: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
1.成立和发展:①1989年12国第一届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宣告成立。
②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
4、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确立:1944年,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
2、内容:
①确立国际货币制度:具体指(双挂钩)——a.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b. 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IB)
2、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
三、WTO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①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②世界贸易组织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形成
2、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①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促使各国生活水平和经济的提高;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3、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实行对外开放客观必然性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1)客观必然性:①闭关自守的深刻教训;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③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 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
③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趋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好世贸规则等,才能
在世界中赢得市场.
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环境问题
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 系的历史过程。
2、过程: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开始。
②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
③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3、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
②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结束,提供有利国际环境;
④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实行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
5、问题与对策
存在的问题: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
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环境污染和科技落后、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
对策:①坚持对外开放;②既要快速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关注和防止环境污染等问题,和谐发展;
③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⑤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⑥加强区域合作等。
4. 高二历史选修一考试的重点有那些急,急,急,
我们老师连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没上过。
他说高考没考过,我是湖南专的不清楚属别的地区的出题准则。
要说重点的话,就这么几个改革,其中的背景、结果、影响等都是需要掌握的吧。
还要注意比较各种改革,可能会问你相同点或不同点之类的。
5. 高中历史选修2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人物评说
1、写出五个改革的时间;后四次改革时在位的统治者。
(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公元前350;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亚历山大二世;1868明治维新,明治天皇;戊戌变法:1898,光绪帝)
2、写出五次改革的主要原因(各一句话)
(1)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梭伦改革)
(2)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使用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社会大变革 商鞅变法
(3)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俄国农奴制改革
(4)幕府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明治维新
(5)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
3、写出六次改革的主要作用(各一句话)
(1)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
(3)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推翻了幕府统治,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5)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六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各一句话)
(1)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2)比较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3)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写出其中的两次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戊戌变法: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局限性(软弱性和妥协性)
6、梭伦改革的特点是什么?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革命性和中庸性; 农战(法治)
7、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中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的突出措施各是什么?
财产等级制度;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8、梭伦改革、商鞅变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各是什么?
振兴城邦,维护统治;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发展封建经济;维护地主阶级和贵族利益,巩固统治
9、梭伦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直接原因是什么?
萨拉米危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10、商鞅变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在有关土地问题上各采取什么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农民可依法得到土地,但必须高价赎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规定土地私有
11、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在教育上各采取哪些措施?
(1)文明开化:整顿旧的教育机构,设文部省;参照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2)废除八股取士,派遣留学生,建立新式学堂
12、商鞅变法、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在军事上各采取什么措施?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废除世卿世禄制
(2)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洲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常备军;建立专门的军事院校;扶植军事工业
(3)裁汰绿营,改用西法训练军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用一句话评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在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唐太宗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康熙帝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主要条件、时间、策略、先后顺序。
主要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联系加强、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加强、商鞅变法后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时间:BC230——BC221,
策略:远交近攻
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3、简述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主要影响(一句话)
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广郡县制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4、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政治上,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虚心纳谏,选贤与能
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
文化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法律上,慎用刑罚(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
对外关系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5、康熙帝即位后面临哪些问题和矛盾?简述他为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的斗争?
(1)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少数民族地区不稳定;沙俄侵略频繁;民族矛盾尖锐
(2)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蒙古准噶尔贵族叛乱;抗击沙俄
6、简述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仁与礼;主张以德与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和刑罚
7、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和理想统治者分别怎样?
理想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组成,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正义的国家)
理想统治者由哲学家王担任
8、简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功绩。
领导议会军取得了对王党军的胜利,处死国王查理一世,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成立英吉利共和国,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9、概述华盛顿一生的历史贡献和优秀品质。
领导美国人民取得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民主共和政体。
将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
10、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
前期抗击反法同盟的斗争,是为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具有正义性;
后期远征俄国,是为争夺欧洲霸权,是争霸战争,是非正义的。
11、列举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史实。
1894年创立兴中会;
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2、1912—1922年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1916护国运动
1917第一次护法运动
1921-1922第二次护法运动
13、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要有哪几次(时间、核心内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19-1922 核心内容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30-1931 核心内容
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核心内容
14、《资本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
核心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
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15、列宁一生的功绩表现在哪些方面?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
缔造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领导十月革命,创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巩固苏维埃政权
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列宁主义
实行新经济政策,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6、列宁的《四月提纲》、《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三篇著作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和策略,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
《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的重要思想,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分析了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各种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手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的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17、分别写出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代表性的著作。
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
18、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毛泽东分别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理论?建国前后又是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
井冈山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延安时期 新民主主义理论
建国前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19、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分别是什么?分别在何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945中共七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97中共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牛顿时代、爱因斯坦时代分别指何时?他们的科学成就分别有哪些?
牛顿时代 17世纪
天文学:第一架反射望远镜,研究潮汐现象,预言地球不是正球体
物理学: 经典力学理论(三条运动基本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形成
光学: 日光原理、微粒说;
数学: 二项式定理、微积分计算
爱因斯坦时代 20世纪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
21、根据19位杰出人物的重大活动、突出功绩,请分别赋予他们一个确当的称谓。
6. 高二历史知识点
1. 西欧各国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① 经济根源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② 社会根源是《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刺激了欧洲人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③ 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造成商业危机(2)影响:① 引起“商业上的革命”:世界各地区扩大了经济文化和贸易往来,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② 引起“价格革命”:新兴资产阶级获得暴利,封建主衰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③ 西欧殖民者对亚、非、美三洲进行殖民掠夺,将大量财富运往欧洲,转化为资本,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贫困和落后。④ 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
2. 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在新航路开辟方面走在前面的原因分析
(1)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一地理位置有利于他们向海外发展。(2)两个国家都掌握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在航海技术上比较先进。(3)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力量支持和供应远航所必需的装备。(4)新航路的开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绪有关,他们在对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3. 15~16世纪殖民活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
(1)最主要的殖民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2)殖民活动区域:重点区域是美洲地区,特别是南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基本上完成了对该地区的殖民分割。其次是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屿和印度沿海地区。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一些殖民据点,控制了马六甲,在东南亚一些地方建立了商站,窃据中国澳门;西班牙占领了菲律宾。第三,葡萄牙占领非洲沿海一些地区。总之,新航路开辟到哪里,殖民扩张活动就延伸到哪里。(3)殖民活动的内容和特点:第一,奴役和屠杀殖民地居民。第二,掠夺殖民地财富。第三,奴隶贸易。奴隶贸易一方面满足殖民者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贩卖奴隶活动本身也给殖民者带来了巨额的利润。第四,葡萄牙因国小、经济落后而侵略对象大多是人口密集的大国,因此采取以侵占军事据点为主,同时又采取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欺诈性贸易的办法掠取大量财富。而西班牙除了掠夺金银和进行奴隶贸易外,还发展大种植园,生产单一农作物,这成为16世纪西班牙的三大财源。(4)影响:第一,早期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的只有贫穷和灾难,并没有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第二,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掠夺的财富用于购买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的商品,结果西、葡衰落下去,而在荷、英、法等国转化为资本,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起来;同时,殖民国家的争夺商业和霸权的斗争也激烈起来。
4.“资本原始积累”
(1)含义: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和货币积累的过程。
此中包含二层意思,一是形成庞大的雇用工人队伍,一是财富的积累。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2)方式:主要通过对农民土地的掠夺(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掠夺殖民地、贩卖奴隶、发行国家公债等方式实现。这样使大量生产资料和货币集中在资本家手里,转化为资本,又造成庞大的雇佣工人队伍,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虽然充满血腥和暴力,但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现象。
(3)资本原始积累分为两个阶段:14、15世纪的欧洲,由于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结果在威尼斯等城市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至19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来加速这种原始积累过程,结果不仅使手工工场在西欧广泛建立,还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7. 简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并简述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的情况。
(1)必然性:
①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的中心。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本,英国具备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
②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金融家、银行家、大商人和工场主,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那些在农村雇工经营牧场或农场的农牧场主,有的经营工业和商业,被称为新贵族。新贵族同其它资产阶级成员有共同的利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使英国具备了革命的领导阶级。
③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厉行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特别是迫害“清教徒”,由此造成了政治上的紧张局面。这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成为历史的必然。
(2)确立的情况:
① 从1640年到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斗争,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
② 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在议会中的权势,通过一系列法案来限制王权。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大权,“君主立 宪制”在英国出现。
③ 此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和发展。18世纪初,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
8.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具体使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掌握:
(1)政治上: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由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国会立法治理国家。
(2)经济上:废除各种封建特权,尤其是商品专卖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3)宗教上:反对宗教专制,既反对原来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反对斯图亚特王朝恢复天主教的政策。
英国革命的进程围绕着这些方面的矛盾展开,英国革命的成果实质上是这些使命的完成。
9.英国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都铎王朝时期是英国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封建制度解体的时代。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需要在强大王权的支持下发展自己,面对封建割据势力,都铎王朝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王权。面对强大的封建割据势力,国王只能依靠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支持,王权与封建割据势力的矛盾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王权与资产阶级建立了同盟,都铎王朝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以加强国家实力和满足资产阶级要求。因此,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王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已基本解决,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斯图亚特王朝对资产阶级实行各种限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用清教作为反封建斗争思想武器的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是由当时社会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1)中世纪的欧洲,政教合一,意识形态主要依靠“宗教神学”。17世纪英国群众的宗教情感依然十分浓厚,信仰清教的不仅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有手工业者、农民和平民。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利用清教来号召、发动和组织群众。
(2)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他们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在理论上还不能用明确的语言提出非宗教的政治纲领,在组织上还未能形成自己的政党来发动和组织群众,因而也需要采用宗教异端的形式。
(3)加尔文教宣扬商业活动是“神圣”的使命,废除“偶像崇拜”的华美仪式及讨厌的教会勒索,主张建立民主教会,这一切都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信仰和传播清教在英国成为一场非常广泛的社会思想运动。
11. 结合史实说明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
(1)早期的殖民扩张形成了商业资本主义的殖民高潮,从16世纪开始,英、法、荷等国为拓展海外贸易,积极抢占海外殖民地。
(2)殖民扩张的手段野蛮、残暴、原始,欧洲殖民者所到之处都进行大肆屠杀、抢劫和掠夺,他们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在殖民地犯下了滔天罪行。
(3)早期殖民扩张的积极结果是撒下了资本主义的罗网,把美洲未被开发的地区,大洋彼岸缺乏中央集权的自我保护的民族国家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12. 殖民帝国兴衰的历史教训
(1)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实力强弱决定了殖民战争的胜败。葡萄牙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本国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也就没有军事实力保卫自己的殖民利益。西班牙对外战争的失败也主要是因为国内工商业的衰落。而荷兰之所以败给英国,是因为荷兰是商业国家,没有工业基础,而英国则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工农业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胜利属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
(2)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强大,资产阶级统治比封建专制统治强大。葡、西退出历史舞台,法国在七年战争中的失败,英国的称雄,正好说明了先进制度的胜利。
(3)国内文化思想的进步、思想意识的解放,也是决定殖民战争胜利的因素。经过宗教改革的英国,清教徒开始移民海外。他们所具有的那种个人奋斗、乐观进取的精神必然在殖民战争中取得胜利。
13. 启蒙运动起源于哪个国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是什么?比较他们观点的异同点。
起源:英国霍布斯:代表作《利维坦》观点:社会契约、不反对君主专制、无神论但又主张借助宗教维持社会秩序洛克观点: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相同点:都主张社会契约不同点:霍布斯不反对君主专制;洛克提倡君主立宪制
14. 启蒙运动出现高潮的背景是什么?列举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指出他们思想的共同点。
(1)背景: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但同时,法国又是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堡垒,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盛行。作为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无权。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许多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对旧体制发起了猛烈冲击,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启蒙思想。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①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主张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② 孟德斯鸠: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共同点: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都代表法国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③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政治观点: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④ 狄德罗:主编《网络全书》,其书内容反映启蒙思想的特征: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网络全书派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
(3)共同点:用理性主义反对黑暗的现实,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政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主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延伸•拓展
15. 比较卢梭与伏尔泰、孟德斯鸠思想的不同点及其产生不同的根源。
卢梭:出身贫寒,代表了法国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在政治上无权,经济活动又与封建制度相冲突。因此,他们强烈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实行民主政治。所以卢梭主张“人民主权”,提倡人民直接拥有国家主权和立法权的民主共和制度。伏尔泰、孟德斯鸠:出身富裕家庭,生活于法国的上流社会,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法国的等级制度下,大资产阶级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在政治上无权,经济活动与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们反对君主专制但不一定要推翻君主统治,政治主张:社会契约、君主立宪。
16. 启蒙思想为什么最早发源于英国?法国为什么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1)发源于英国的原因: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最发达,在此经济基础之上,英国最早出现启蒙运动;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启蒙思想由此产生了。
(2)法国成为中心的原因: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封建专制制度更加腐朽,封建统治陷于全面危机,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许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旧体制发起冲击,众多的启蒙思想家把欧洲的启蒙运动推向高潮,法国因而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
17. 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
① 时代背景不同: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② 基本思想不同: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针对天主教会以神为中心,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的思想。强调“人性”,主要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歌颂人生的价值和提倡人的尊严,所追求的是以“人性”为中心的现世幸福;启蒙运动把斗争矛头既指向天主教会,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主张的核心是反封建制度,斗争的目的既要消灭专制王权和天主教的世俗权利,又要建立保证他们所要求的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的新制度。
18. 为什么说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从时代背景上看: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首先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反封建斗争,当时资产阶级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于是他们借用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启蒙运动发生至17~18世纪,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愈加受到封建专制的阻碍,因而,资产阶级提出了反封建的,完整的思想体系。
(2)从基本理想上看:文艺复兴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教会,强调人性。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是反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启蒙运动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发展,它的思想主张更系统,更全面。
(3)从影响上看:二者都是近代两大思想解放运动,都对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上、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文艺复兴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启蒙运动不仅反对封建专制,而且为新制度的建立勾画了蓝图,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的发展。
19. 法国大革命期间,各派是如何改造法国的?
(1)君主立宪制的统治:初步改造法国政治上: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包括取消教会和世俗的封建特权。经济上:没收教会和逃亡贵族财产,取消关卡,规定一切公民和财产都应纳税;取消一些农民的一些封建义务,但没有废除封建地租,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法律上:颁布《人权宣言》(1789)颁布《1791年宪法》。
(2)吉伦特派的统治:进一步改造法国军事上:瓦尔密战役——制止外敌入侵政治上:宣布实行“普选制”,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经济上: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
(3)雅各宾派的统治:革命激进措施颁布法令,摧毁封建制度。实行恐怖政策(政治恐怖、经济恐怖)发布总动员令,宣布处于紧急状态
20. 法国大革命的主要成果及其巩固
(1)法国大革命取得的成果主要有:① 制宪会议在君主立宪派的领导下,运用立法手段,对法国进行了初步的改造:通过废除封建制度的法令,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造;发布《人权宣言》,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改造;颁布《1791年宪法》,对国家体制进行改造。② 吉伦特派执政时期,废除了君主制,成立了法兰西共和国,处死了国王。③ 雅各宾派专政时期,颁布法令,摧毁了封建制度,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实行恐怖政策,挽救了革命和共和国。
(2)成果的巩固:① 热月党人时期,维护了共和制,保护了革命成果。② 拿破仑时期进行财政改革;颁布《拿破仑法典》等法律;同反法同盟国家进行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21. 拿破仑是如何统治法国的?
(1)对内政策背景:督政府的统治导致法国革命成果危在旦夕。内容:① 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② 经济上:改革财政,建立法兰西银行,鼓励工商业发展 ③ 法律上:重视法制建设,注重依法治国。公布《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④ 文教上:重视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
(2)对外政策:不断的对外战争早期战争:拿破仑帝国与反法联盟的多次战争后期战争:拿破仑力图建立一个欧洲大陆体系,扩大战争,进攻西班牙、俄国等国。
22. 法国大革命中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造,试作简要评价,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君主立宪派:取消教会、贵族特权,没收教会财产,取消关卡,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制度,但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雅各宾派: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10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地废除一切封建权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但由于把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使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占优势,造成法国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严重影响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结论:资产阶级革命是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评价的标准应放在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点上,而不应以是否满足农民无偿得到土地的要求为标准。
23. 比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
历史背景不同:法国是当时欧洲大陆上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最发达的国家,不仅有规模巨大的手工工场,而且有的工场技术水平达到了工业革命开始时的水平。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英国革命前,资产阶级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法国的启蒙运动不仅包含反封建的战斗精神,而且从理论高度阐述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思想、法制思想。其政治学说论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思想。
领导阶级不同:法国资产阶级独立领导了这场革命,资产阶级一开始就提出了以制定宪法来限制王权的政治纲领。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各阶级相继表现了自己的意志,使法国革命的激烈程度超过了同一时期的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领导,最后通过政变建立起了资产阶级专政。法国大革命遭到欧洲许多君主制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因此,革命中出现了违反资本主义的原则,限制资产阶级的现象。而英国革命爆发时,欧洲大陆正在进行30年战争,英国革命遇到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在法国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三次起义,把革命不断推向深入。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资产阶级就无法战胜国内外封建势力。
24. 评价雅各宾派的统治政策
(1)雅各宾派的土地政策,使数十万法国农民变成了小块土地私有者,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基础,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高潮的标志。虽然这一措施没有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要求,不能完全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但在争取农民对雅各宾派的支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打击了反对法国革命的国内外敌人。
(2)恐怖政策是雅各宾派在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被迫采取的措施。积极作用:它以暂时牺牲资产阶级的某些利益为代价,满足了群众的某些要求:在经济上使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的投机行为得到遏制,经济混乱的局面得到一定的克服;在政治上叛乱被平息,基本上赶走了外国干涉军,稳定了法国社会秩序,使共和国的危机得以解除。负面作用:在经济上存在负面作用,经济问题必须用经济方法才能解决,行政手段只能起辅助作用,单一的行政手段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在政治上打击面过宽,造成人人自危;危机过后,雅各宾派以恐怖政策排除异己、维护权力,最终丧失民心。
25. 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革命背景和条件:物质基础: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基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影响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和壮大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6. 如何正确看待美国1787年宪法
(1)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看:通过1787年宪法,美国率先建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三权分立制度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权力机构互相牵制,对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从对美国的影响看: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之间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使美国完成了广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从其局限性来看: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广大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相同的利力。这就违背了《人权宣言》中有关人人平等的原则,深深地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暴露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7. 北美独立战争的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是近代早期的民族独立运动,是北美人民为挣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求得民族独立与解放进行的战争。战争的对象是英国殖民统治者,战争的目的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这场战争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
美国独立战争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主阶级充当了革命的领导阶级;
第二,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英国殖民统治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第三,战争结局打破了殖民统治的桎梏,为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是:其中心任务是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政治上的独立。这是由于英属北美殖民地基本上是英国资本主义的移植,社会经济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经济,阻碍其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英国的殖民统治。所以,资产阶级革命的最本质特性是清除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英属北美殖民地没有经历过封建主义阶段,并不是说该社会没有封建因素。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封建意识形态的残余,欧洲移民也不可避免地把种种封建残余带到新大陆。
28. 北美独立战争的特点
(1)没有经历过封建制度阶段,革命的主题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2)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是这场革命的领导阶级。(3)革命没有经历过重大反复,这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巩固,也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4)是近代早期第一个取得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而其本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29. 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都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但两个文件在国家、人民的权利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试分析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启蒙思想家关于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原则,规定了美国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的职责与权利,但却忽视了人民的基本权利。法国的《人权宣言》详细阐述了天赋人权等道理,体现了要求摧毁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思想,却没有提出如何解决当时尚未清除的封建特权问题。美国是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既要建立强有力的政权以确保独立;又要防止政权走向独裁,防止危害资产阶级利益,故突出三权分立的原则。掌权的资产阶级、种植园主为了自身利益,不给印第安人公民权,黑奴只按3/5的人口折算,种族歧视明显,所以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法国是封建势力十分强大的国家,强调人权有利于摧毁君主专制、等级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两国掌权的资产阶级为维护切身利益,在制订法律时各自选用启蒙思想中对自己最有利的部分。
30.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指发生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都属于这一范畴。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如下特点: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此外并不负担别的什么任务。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曲折复杂,既有前进甚至超前,又有退缩甚至退得过分,随着再引起新的斗争。
(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阶级关系的总特点,就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一切反封建的阶级、阶层结成了联盟。
31. 比较北美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异同点
(1)北美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相同点:① 背景:南北美洲人民都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剥削;经济发展促使南北美洲人民都要求打破宗主国束缚;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南北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强烈;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为南北美洲人民的独立战争创造了条件。② 目的:都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美国在于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拉丁美洲人民要摆脱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③ 结果:推翻了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打击了欧洲列强,促进和配合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独立后的美洲国家大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独立以后都没有废除奴隶制。④ 性质:都是以独立战争为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2)北美独立战争与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不同之处。
① 背景:北美13州的资本主义经济比拉丁美洲发达,因此北美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而拉美经济不发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北美13州形成了统一的民族,拉美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
② 领导者:北美独立战争中,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形成联盟,起了领导作用;而拉美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只作为一股力量参加革命,运动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
③ 结果:北美独立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民主的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而拉美独立后,封建主庄园经济仍然存在,政治上又处在独裁统治之下,很大程度上只是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
7. 高二历史选修3知识点
8.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知识点
是『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那个么?给我邮箱我发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