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怎样看待“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的
但这同样也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值得被我们谨记的。
㈡ 焚书坑儒类似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多少次
焚书坑儒性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专制统治,但规模空前,手段残忍。类似规模的事件以后内没有发生过,容但文化专制可以说一直没有停止过。从汉初的黄老学说、武帝的独尊儒术,到后来的崇佛及灭佛运动,再到宋明理学,直到文化大革命,都可以算是一种文化专制。科举制度对儒学的提倡实际上也是对其他文化的打压。所以说,文化专制,从未停止过。
㈢ 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是什么
秦始皇在批准了李斯提出了什么焚书的建议这个建议后,全国各地内烟尘弥漫,大批古代文献容、典籍焚毁于大火之中。
第二年,由于大量焚书,引起不少读书人和方士的不满,他们继续大造舆论,谩骂、攻击秦始皇,说他像一个专职杀人的狱吏,并以处罚削斩人为乐以此逞威等等。有两个方士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对于这些敢于反抗、继续散布“妖言”,“以乱黔首(百姓)”的儒生采取了坚决镇压的手段,先后逮捕了460多个儒生,并把他们全部坑杀在咸阳。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
㈣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类似焚书坑懦的事件
中国历史上遭受的文化浩劫主要就焚书和钳制人民思想。
先说焚书,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焚书。而且千古焚书之罪名系于秦始皇一身。其实,焚书并非秦始皇的首创,也绝非秦始皇一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历史记载的、有名的”焚书”就有四次。
秦孝公焚书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在《韩非子·和氏》中有”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的记载,由此可见,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并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秦始皇焚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一些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纪》、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如百家语、《诗》、《书》等限30天交官府烧毁。这起焚书事件,令无数文化典籍化为灰烬。
梁元帝焚书 梁元帝(508-554)即萧绎,是南朝梁皇帝。公元554年10月,西魏派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率兵5万南下攻梁。同年10月,魏军攻破江陵(今湖北江陵)。这时,梁元帝认为,自己读书破万卷,仍免不了亡国,读书还有何用?于是,他就命舍人高善宝把所有14万册图书聚集在一起烧掉;被俘后,西魏人问他为什么焚书,他说:”读书破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梁元帝受尽百般凌丨辱后,于公元554年12月被西魏所杀,终年46岁。萧绎焚书是在个人陷入绝望境地而作出的非理智之举,与秦、清等朝代为愚民而强令焚书有本质的区别,因而后人也往往对其此举抱以宽容的态度。
乾隆皇帝焚书 乾隆即位后,从1773年到1782年,他组织了360多位有名的文人学者,历时10年,编纂出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问世,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乾隆皇帝编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开始编书时,他曾两次提出:对古籍该”毁弃”的应予毁弃,该”删改”的应予删改。因此,有些书往往被弄得面目全非。据统计,在编书的10年中,仅浙江省就毁书24次,被毁书籍多达538种,13862部之多;江西巡抚海成,仅在乾隆41年(公元1776年)就搜缴焚书8000多部。整个乾隆时期,共焚毁各种图书71万卷之多。可见,乾隆焚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规模的一次焚书。
钳制人民思想历朝历代都有表现,比较严重的个人认为是秦始皇的坑儒、清之文字狱、当然还有文 革。我只说说我所理解的中国历史上的五大文化浩劫,需要先说明一下的是,在这里我将很多看似性质相近、年代相距也不远的浩劫给拼凑到了一起,有凑数之嫌。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看法,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观点,大家可以共同来探讨一下,我这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一 焚书坑儒
说到文化浩劫,很少有人不想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进行的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销毁图书,它给后世所带来的影响实在是无以形容。
大家都知道,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世界史上罕见的百家争鸣现象。这一时期,无论在文学上、哲学上,还是天文学以及其他很多方面上,中国都建立了对世界其他国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领先;中国产生了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等等,比如迄今仍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中国人的孔子、老子、孙子。你无法想象在这一时期有多少将光耀千古的著作和成就问世。然而,就是秦始皇的一个焚书坑儒,使得这一切都随着那点燃的熊熊大火付之东流了。
诚然,正如以为外国人所言,没有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中国或许最终会沦为像欧洲那样的长期分裂局面,但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对中华民族所犯下的罪行却绝对令人不能容忍!
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接下来我觉得就应该是汉武帝所推行的这项后来得到所有封建帝王追捧的政策了。
诚然,这项政策在施行的初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制度的成熟,等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思想同任何一种理论一样,都有其自身的缺陷,加之它又被封建统治者肆意篡改来为其统治服务,以至沦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所以,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就越来越大。
而更让人无比愤慨的是,此时汉朝从秦朝覆灭的历史中走过来不过百年,它不但不纠正秦王朝的焚书错误,给惨遭浩劫的各家平反,却来罢黜百家,这当然就使得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再,中华民族辉煌的文化不再!
三 科举制度
接下来就是始设于隋王朝而兴盛于唐王朝的科举制度,到清王朝1905年废止科举,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
科举制度的确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我们可否想过,就是这样一个制度,它指引着中华民族1300年的思维定向,那就是四书五经,写文章。而其他的呢?诸如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历史、地理等等,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对这些东西的研究几近空白。科举之前,战国时我们的祖先能够写出《甘石星经》、《孙子兵法》这样的辉煌巨著;秦汉南北朝时伟大的科学家张衡能够发明出地动仪、浑天仪,数学家刘徽、祖冲之能够对圆周率作出领先世界上千年的贡献,可开科之后呢?就拿我们都引以为豪的盛唐,除了诗人、文学家,我们究竟出了几个科学家、数学家?我不否认文学的重要性,但大家想一下,为什么我们就没有了像张衡那样的全才?很明显的一个原因是绝大多数青年都热衷于科举,从而社会上就没有或很少有人投身于这些“歪门邪道”,于是,我们民族的科学就停滞了。这难道不是一个无奈吗?
四 八股文兴盛
科举下来就紧接着是明清的八股文,这个和前面的科举制度有些类似,然而他对考生的文章又做了更大的限制。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当然大家也都知道它们的意思。唐诗,代表人物有大李杜、小李杜、韩柳等等,他们都曾是唐朝的官员吧,其实即使那些不出名的小诗人,很多也曾经做官;宋词,代表人物有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六家吧,还有陆游、辛弃疾吧,他们是否也是宋王朝的官员?然而,让我们来看看明清小说的代表人物,考丨中了几个?吴承恩倒是考丨中了,可等考丨中了,也半截身子入土了。你能说他们没有才华吗?曹雪芹、罗贯中、蒲松龄,那个不是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家,这样的人考不中说明什么?这只能说明这时候的科举已经连文学人才都选拔不到了,更何况科学人才呢?前后五六百年,遍翻历史找找能够拿得出手的科学人才,几乎没有。
事实上,满清入关以后所施行的文字狱,所搞的借编纂《四库全书》而大肆毁灭典籍的活动,哪一个不能称为浩劫呢?
想一想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他们在干着什么?再看一看同期的我们,对比一下这时的东西方制度的差异,我们中华民族怎会不落后呢?
五 高考制度
最后来说一下高考制度。很多人可能不会赞成这点,毕竟高考最多也才实行了30年,而30年对人类历史而言只是一瞬。然而,我想提醒一下诸位,现在是什么年代?我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好像是现在十年创造的价值就是过去几百年的综合。你想一下,现在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现在的30年难道还不如过去的一个王朝,300年,而且,过去的300年你很容易用50年就追回来了,而现在的30年,你可能需要10年才能追回,也就是说,现在要想追回这些差距,要付出比原来多得多的东西。
然后呢,自然你要说说高考究竟有什么危害啊?很显然,现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古代的科举,只考文学,就是把人把文学路上逼;而现在的高考,考的也是文化,只有那几门科目,而你要被人认可,你就要去高考,把全国的年轻人都往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么几门科目上赶,不能干其他的,最起码是学好这几门科目前不能干其他的。于是,你就得学习你可能八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浪费宝贵的生命、时间和金钱。而如果你要另辟蹊径呢?那就需要承担很大的压力,说你不务正业,而且你还要有雄厚的资金做支撑,还要有能够理解你的父母。唉,这一切谁能恰好全部拥有呢?而恰好拥有条件的一些,谁又敢保证他们都能够学有所成呢?或者你说他们可以通过高考,等进入大学以后再发展方向啊,然而你可知道,人的精力、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再说,进入大学以后,很多都已经将近20岁了,别人从小开始努力,而你20岁刚刚开始,你比别人已经失去了多少?
所以,我说,高考制度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五大文化浩劫,中国的高考制度必须改革,必须多样化,这样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有志青年的成才道路多样化,使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在自己喜欢的方面和其他民族的青年从相同的起点上在相同的条件下竞争,只有这样,我想,我们的民族才能繁荣昌盛、万古长青。
㈤ 焚书坑儒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1、加快了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2、
造就了中国“大一统”格局
“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以至于现在某些人一想到这个历史事件,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敲骨吸髓。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从感情上来说,老僧也觉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手段过于激烈,对当时的儒生们的确是太过残酷,他完全可以采取更缓和的一些方法。不过如果要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最好从该事件产生的效果来评价,而不要采用道德或者感情的标准。那么焚书坑儒的历史效果是什么呢?我认为通过这件事情之后,造就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格局。
3、产生了严重的损失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措施。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发生的激烈变动,学术界呈现出一种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至其末年,诸国由分裂归于统一;与之相应,思想文化也出现了力求兼收并蓄、冶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的趋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制政策。焚书坑儒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博士淳于越重提恢复分封制的主张,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反驳指出,时代不同,治理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史记·秦始皇本纪》),如不禁止,不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统一局面将遭破坏。因此建议:凡《秦纪》以外列国史书皆焚毁;除博士官外,私藏《诗》、《书》、百家语者,限期交官府烧毁;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情不举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面,罚四年筑城劳役;仅医学、卜筮、种树(农业)之书不烧。欲学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李斯建议,下令施行。这就是焚书事件。次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从性质上讲,坑儒是焚书的继续,但起因有所不同。秦始皇晚年,为求长生不老,寄希望于方士寻觅仙药。因此,方士卢生、侯生等很受宠幸。
㈥ 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
到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丞相李斯加以反驳。他指出,时代不同,治理的方法也应该不同。儒生们“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统一可能遭到破坏。因此他建议:
一、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逾期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作城旦(旦即早晨,是清晨就开始筑城的一种苦役);
二、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
三、严禁私学,“以吏为师”。
秦始皇支持了李斯的建议。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事件。
公元前212年,一些方士和儒生对秦始皇进行议论、诽谤。于是秦始皇下令追查,共逮捕了460人,全部坑杀在咸阳。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坑儒”事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发生激烈变动,学术界呈现出一种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新气象。至其末年,诸国由分裂归于统一;与之相应,思想文化也出现了力求兼收并蓄,冶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的趋势。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制政策。焚书坑儒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把以前分裂的诸侯国改为郡县。博士淳于越反对郡县制,说:“不遵从以前的制度和风俗,是不会长久的。”这种说法引起民了争论。
丞相李斯反对这种说法,认为法规制度应因具体情况而定,古代的制度是不能适用于今天的。同时他又指出,上面的说法扰乱民心,不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应该严加禁止。因此,他建议:除官家藏书和秦国史书以外,所有的《诗》、《书》、百家语和史书一律烧掉,有敢谈论《诗》、《书》的杀头;医药、算卦、农业的书不烧;禁止私人办学等。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
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后,一些儒生和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又建议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其依据的理由即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认可。当时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一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至于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技艺之书,则不在此列。所禁书籍都必须在三十天之内上交地方官府焚毁。为此还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如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等。焚书对于古代文化典籍是一个极大的破坏。由于六国史记被焚,战国纪年至今还不能完全搞清楚。
坑儒事件发生在焚书的次年,从性质上来说,坑儒是焚书的继续,但起因有所不同。秦始皇晚年为求长生不老,寄希望于方士寻觅仙药。因此,方士侯生、卢生等很受宠幸。有两个方士一类的人物卢和侯生,平日很得秦始皇的信任。正是这两个人,又在背后议论指责秦始皇,说他凶残好杀。在一个晚上,这两人弃官逃跑了。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黔首,于是下令御史案问诸生。
秦始皇知道了这些事情后,不同地大怒道:“我对这些方士这么好,他们却在背后议论我,又背叛了我。方士都是这个样子,现在咸阳的书生有几百,肯定经常妖言惑众。这次一定要彻底清查一下。”随后,他就叫御史把咸阳书生都抓起来拷打、盘问。这些书生刚开始都大喊冤枉,等被打得一个个皮开肉绽时,都屈打成招了。秦始皇命令把这些书生都杀了。公子扶苏替他们求情,反而被秦始皇臭骂了一顿。监斩官看到秦始皇怒气冲天,就把这些书生全部赶到一个深谷中,用石头把谷填满,把这些书生活活坑埋了,总计有四百六十多人。这一事件发生后,连始皇的长子扶苏都觉得过于残暴。他对秦始皇说,天下初定,百姓尚不得安宁,这样做恐怕会引起骚动。秦始皇听了,反而把扶苏贬到上郡去监督蒙恬军。坑儒激起了儒生的普遍反抗。陈胜、吴广起义后,孔子的后裔孔鲋立即怀抱礼器参加农民起义队伍,就说明了这一点。
坑杀了咸阳的四百六十多个书生后,秦始皇暗想着要把天下的书生全部杀了,斩草除根,不留遗患,但又怕书生逃跑,秦始皇就想了个计策。他命令地方官员,访求各地的有名的书生,送到京城以待录用。不过几个月,各地方就送来了七百多个想当官的书生。秦始皇命这七百多人都为郎官,把这些书生高兴得手舞足蹈。
这年冬天,有人报骊山的马谷中硕果累累。大家都觉得很奇怪,秦始皇就让这七百多书生去马谷看一看。这七百多书生到了马谷一看,果然有几个瓜果,新鲜得很。大家正在议论时,就听一声爆响,随后石头像雨点一样从谷上落了下来,瞬间,这七百多书生就被砸死在马谷。而所谓的瓜果,是因为马谷地下有温泉,所以四季如春。秦始皇密令心腹,先在谷内种瓜果,后来还真的结了果实。这些书生哪里知道秦始皇的阴险毒计,全部屈死在马谷中。
焚书坑儒暴露了秦政的暴虐以及当时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离心离德。秦始皇想采取严厉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最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利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思想的统一,只会锢闭思想,摧残学术文化的发展,激起人民的普遍反抗。焚书坑儒的结果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田人隆)
词目 焚书坑儒
发音 fén shū kēng rú
释义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出处 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示例 满清入主中原,~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梁斌《红旗谱》四二)
㈦ 焚书坑儒历史
焚书坑儒,又称“焚抄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1]
同时秦始皇焚书并未焚烧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
㈧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对中国思想文化造成的恶劣影响是什么
一: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百家争鸣,各种大大小小的国家为这些思想的实践与验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百家思想各竟所长,奠定了中华五前年的思想文化基础。
当时从大的来讲,儒、法、道、墨、名、阴阳、纵横、兵、农杂等所谓的“九流十家”。其中,对后世影响之最大者,登云子以为当推三家(不分先后):儒、法、道。儒家思想成为汉后的治人思想,用以教化民众;法家自从韩非先生集大成之后即成为治国的不二宝典;道家思想最难描述,用现代词语称之为“哲学”,影响中华几千年人的思维与认识方式。
战国七雄的争霸最终以极推崇法家之大成者韩非、任用法家之大成者韩非之师兄弟李斯的龙祖皇帝嬴政统一中国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 统一七国。七国的一统使原来各有舞台的百家学者很多无所依托。四处流传的一些言论威胁找秦王朝的统治和政局的稳定.为了统一国内的声音,从而巩固统治地位,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首先对儒生下了手.
二.焚书坑儒对秦朝的影响
“焚书坑儒”事件为秦朝的全国的统一起到了良好的积极作用,稳定了统一的社会和官僚群体的思想,稳定了秦政权(反动思想很多隐匿其中),为秦朝的大改革的顺利实施扫清了思想障碍。
同时,“焚书坑儒”事件使大量的民间存放的典籍不复存在,对文化造成了极大的毁灭。 秦始皇可谓雄才大略,可是他开了一个禁锢思想、坑杀知识分子的恶劣先例。中国自古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书生”的传统,读书之人历来倍受社会的敬重,文人的各种思想和观点也能被社会所包容,可谓“君子动口不动手”。秦始皇坑杀儒生,焚烧所谓的禁书,给以后的皇帝、统治者作了一个极坏的榜样,任何人可以以此为借口,把文化变成一种绞杀社会的利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禁止人的思想发展,各种学说、思想至此嘎然而止,全社会生活在暴君的专制之下。我们可以看一看在秦朝的典籍、历史就知道自秦始皇专政以后,社会几乎进入噤若寒蝉、窒息的时代。
㈨ 焚书坑儒的故事内容是什么
据《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由此处可见,秦始皇当时坑杀的的确不是儒生,而是术士。但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的内容都是说秦始皇坑杀的是儒生呢?这个原因就稍微有些曲折了。
从汉代开始,可查的史书记载都是在说秦始皇焚经书坑儒生,久而久之的这个观念就自然而然地深入了人心,比如西汉刘向的《战国策》中记载“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自此秦始皇的这口大锅算是彻底背了下来。
上面也说过真正的“焚书坑儒”焚书不假,但当时秦始皇焚的大多是对秦有反对倾向的诗词以及方术相关书籍,坑的也不是儒生,而是方士、术士。后来之所以会变成坑儒,这也跟秦始皇大量坑杀方士、术士离不开关系。
焚书坑儒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趋之。正是因为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才让众多的神仙方士出来期满皇帝以换取声名,但是不健忘的秦始皇孜孜不倦,没有忘记自己长生不老的理想,结果就是这一些术士因为欺骗而赔上性命。他们自己有推脱不了的责任。
秦始皇之后,焚书断断续续还有,除了清朝皇帝动辄文字狱之外,其他的稍微不糊涂就不会打起烧书的注意,毕竟遗臭万年的事情。
但是坑儒之后几乎没有坑儒的事件发生,一个皇帝基本上都知道长生不老可能不过是梦想,另外就是那一些江湖术士没有大规模地跑到皇帝跟前吹嘘说自己可以找到不死之药。
出于警示作用,这一点或许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