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课程中的明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1368年明朝建立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
15世纪中期新航路开辟
14-17世纪文艺复兴
1689年,英国光荣革命回,颁布《权利法答案》逐步推翻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
1644年清朝建立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
1789年爆发法国大革命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1867年日本明治维新
1870后第二次工业革命
1911年清朝灭亡
⑵ 明清时期维护国家团结的历史事件
明朝册封蒙古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互市。
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并规定金瓶掣签制度。接纳来自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并予妥善安置。
⑶ 对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写出简介
你所说的是几个朝代,每个朝代都有无数次的重要历史事件,你的提问应具体点~
⑷ 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阶级、外交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明朝因为倭寇所以实行海禁,到清朝闭关锁国了,康乾盛世时期出现过文字狱,到乾隆晚期内就开始完了。容
政治:明清时期皇权不断的得到加强,从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设内阁,到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但是明清两代也是封建制度逐渐走向没落的时代,随着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朝廷的覆亡,以及大清历经六朝之后,自嘉庆元年白莲教起义开始,康乾盛世的局面就已不复存在,道光年间的中英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这的确是不同与历朝历代的新变化。总之,明清之际封建制度从皇权空前强化的巅峰逐渐走向没落。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在江南地区。
⑸ 隋唐宋明清时期的重要人物及重要事件
根据你提问的,我回答如下:
隋代:1、韩擒虎灭南陈,灭陈时南陈后主所做的后庭花依然被商女所吟唱;2、隋文帝杨坚开启科举选士,坚决去除了九品中正制,摒弃了门阀生存的土壤,开创了一个科教的新时代;3、隋炀帝杨广开凿京杭大运河,耗尽了他父亲杨坚给他积攒的无数财富,把原本至少需要修建一个甲子的大工程生生压缩到十几年完工,虽然对后世贡献极大,但是对当时的百姓造成极大负担,结果原本非常富足繁荣充满欣欣向荣和勃勃生机的强大帝国就这么被败光了
唐代:1、府兵制在开国之初体现出了旺盛的战斗力,但是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挖下了一个大坑;2、唐太宗继续科举选士,广开言路,为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3、侯君集为了支持李承乾触犯了李世民的逆鳞,造反不成兵败而亡,李世民却没有将侯君集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去掉,其气魄真是了不起!;4、李世民在即位之时大败突厥并趁机进行了分化和同化,间接导致了土耳其的诞生和东突厥的消亡,保证了大唐近百年的北方草原稳定团结;5、李治虽然非常怕老婆,但是他确实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非是开国君主却能把开国君主没办好的事儿办成的——分化突厥,驱除西突厥和开疆拓土,在李治的努力下,我们在唐代的时候西北边境线一直拉伸到了现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6、武则天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优点就是听人劝,吃饱饭。在自己所不擅长的领域找擅长的人来干,自己不瞎指挥,但是她任用酷吏消灭异己却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灾难,所以张柬之才能找到许多志同道合的盟友顺利赶她下台;7、李隆基的运气确实很好,他大妈和他堂哥给他打下的底子厚实又有姚崇来给他擦屁股,所以才有了开元盛世,但是他的运气又很不好,前期分封的节度使太多导致支强干弱,府兵制这个大坑真的把他坑死了;8、黄巢这个大造反头子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导致朱温朱全忠顺利上位开启了50多年五代十国血腥的历史
宋代:1、赵匡胤的事迹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考虑周全,有时候你不想当CEO,但是下面的兄弟为了做高管为了做CFO、COO、CIO等会逼着你做CEO,赵匡胤的事迹还告诉我们,你做了CEO以后一定要记得把兄弟赶出这个圈子让他去别处自由创业,不然会死的很惨很惨,连自己的儿子都保不住;2、义社十兄弟应该庆幸他们的结义兄弟是赵匡胤而不是赵匡义,否则就不是杯酒释兵权了,而是直接杯酒放牵机毒死;3、赵匡义这个人渣,先后毒死了李煜和赵匡胤,五代十国最NB的俩人都被他终结,临幸小周后的时候还学冠希哥让画师在边上画画,最可恶的是这渣男明明不会打仗,为了显示他比赵匡胤NB非要去御驾亲征结果败光了他哥哥留给他的全部精兵,还害得杨老令公惨死,杨家将几乎团灭,潘美背了1000多年的骂名,曹彬一世英名都毁在他手上,做人做到这份上,可谓极品中的极品败类!4、赵普告诉我们,半部论语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遑论天下;5、寇准告诉我们,时刻注意: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不然你会很惨;6、庞籍告诉我们,庞太师之所以会那么可恶,就是因为得罪的御史和史官太多,这些人别的不行,造谣毁谤那是一绝,愣是把一代名臣骂成了奸臣;7、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失败的太快,是因为利益的划分有问题,庞大的文官集团损失的利益太多注定了失败的结果;8、王安石变法告诉我们,步子不要迈太大,容易扯着蛋;9、宋仁宗的故事告诉我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代价是多么的惨痛!10、包希仁包公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才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良心;11、宋徽宗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家做皇帝真的做不来的;12、岳飞的故事告诉我们,岳家军再强悍,打回来的地盘再多,即便打到了汴梁边上,不听领导的指挥,下场一样很惨
明代:1、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有能力又能不怕输坚持到底,即便是乞丐,也能做皇帝;2、朱元璋告诉我们,即便打贪的力度再大,在有阶级对立的情况下,贪腐是无法杜绝的;3、朱元璋又告诉我们,想跳过儿子们把CEO传给孙子,首先要考虑清楚儿子们的感受才行,而朱允炆也告诉我们,不能刚当上CEO就急着集中权力,否则COO、CFO、CIO等等会直接架空你,这不老四直接就跳出来反了;4、王振的故事告诉我们,太监参政后果很可怕,好好的军队就这么在土木堡玩完了,连CEO都被瓦剌的CEO绑走喝茶了;5、王守仁告诉我们,儒家并非百无一用,也是可以上战场打仗而且打胜仗的,同样也可以研究出心学这门高大上的学派的;6、张居正告诉我们,即便私德有亏,老不修,如果在国家大事和民族大义上站得直行的端,也是一代名相;7、海瑞告诉我们,你即便骂遍了那些该死的文官,如果你没有小辫儿被人抓住,那些杂碎文官狗官真的拿你没办法;8、万历皇帝朱翊钧告诉我们,当皇帝不痛快了,我就是可以不上朝,而且连续很多年不上朝,就是不听你们文官的撕逼大战,你能奈我何;9、戚继光告诉我们,武将在明代尤其在嘉靖、隆庆和万历的年代,真的没有地位,鸟尽了就弓藏了;10、毛文龙和袁崇焕再次证实了武将和文官之间的矛盾在亡国之时是绝对无法调和的,所以袁督斩毛帅似乎成了必然,所以给了建虏入关的大好机会;11、李自成给我们完美演绎了什么叫做不作死就不会死,如果他没有睡陈圆圆,建虏还能顺利进关吗?即便有那些卖国狗晋商帮忙,有吴三桂在,建虏绝对进不来的;
清代:不提了,一想起来就想痛哭,这就是个SB的朝代和一帮大SB,带给我们的只有屈辱和屈辱
希望能帮到你
⑹ 关于明清时代的历史故事
http://chat.bbs.eju8.com/forumdisplay.php?fid=10
清朝的九大历史贡献
第一,屹立世界东方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随之中原统一。清王朝296年,我们中国皇朝历史从秦始皇称始皇帝,就是公元前221年算起,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一共是2132年,有人统计是492个皇帝。那清朝这段历史占中国皇朝历史的七分之一,我们中国皇朝历史上满二百年的大一统的王朝只有四个,西汉,东汉呢,我算了,东汉159年不够。西汉、唐、明、清,宋呢,南宋和北宋始终是半壁山河,没有统一,元朝统一了不到一百年。所以我们中国历史上够二百年的大一统王朝只有汉、唐、明、清,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汉族人,唯有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满族人。清帝国在中国两千多年皇朝历史上,应当说占有突出的地位,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当时的世界上,顺治入关的时候,英格兰还没有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法兰西也没有发生大革命,德国没有统一,美利坚合众国还没有成立,俄国没有进行农奴制的改革,日本也没有明治维新。我认为清朝这个时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时候清朝的八旗军队是世界上当时最大强大的一支骑兵,清初的大清帝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不是顺治个人的事情,不是多尔衮个人的事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事情,这个时候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第二,奠定中华版图
康乾盛世时候的中华版图,南起曾母暗沙,就是现在南沙群岛还往南一点。北跨外兴安岭,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起大海,西到葱岭,东北到库页岛,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这个时候清朝版图的面积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我们今天的版图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比现在大约多三分之一。汉朝版图很大,唐朝版图也大,明朝版图比较大,但是清朝的版图是真正完全控制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就是清朝对它做管辖的版图进行了有效地管理和统治,是“康乾盛世”时候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历史贡献。
第三,多民族的统一
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把多民族统一起来,在一个政权的管辖之下,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东北,明朝虽然设立了奴尔干都司,但是明朝对东北地区没有进行有效地管辖。清朝不同,东北是清朝的肇兴之地,从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整个黑龙江流域,各个民族统一在清朝的政权之下,一直到库页岛。 清朝的多民族统一,在东北地区达斡尔、锡伯、鄂伦春、鄂温克、等等,真正是清朝完成这个地区的统一。北部的蒙古,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民族问题也解决了。西部我说,西南部主要是西藏,乾隆的时候,定了一个《钦定西藏章程》,非常重要,在《钦定西藏章程》里面规定,在西藏设驻藏大臣,驻军,册封达赖和班禅,活佛转世的时候,规定了金奔巴瓶的制度,还有其他。这个《钦定西藏章程》一直延续到现在,乾隆时候定下的,《钦定西藏章程》一直影响到后来,西藏在清朝完全归中央管辖,西南的少数民族,云、贵、川等等的少数民族,通过“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这些民族地区、对这些民族的管理和统一,我接到一封读者的来信,说“改土归流”明朝就有了,康熙也有了,我说了,我在雍正时候说了,我说雍正的时候基本上完全地推行了“改土归流”制度,历史上有一个渊源过程,真正大规模地把它推行下来,坚持下去,是在雍正时期。东南高山族,随着台湾统一,高山族也归到清朝的管辖之下,我们看看清朝的民族,从东北、北部、西北、西南一直到东南,可以说实现了多民族的统一。 ...
第四,创制满洲文字。
清朝创制满洲文字这是中华文明史上、东亚文
明史上,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件大事情。大家知道,整个东北亚地区满-通古斯语族的诸民族,清朝之前没有文字,清太祖主持创制了满文,才把整个东北亚满-通古斯各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宗教、民族等等,把它记载下来,这是文化人类学的一大贡献。特别是满文是拼音文字,西方耶稣会士到清朝来,先学满文,用满语和康熙皇帝交谈,用满语跟他们讲几何学数学,音韵,讲数学,化学,生物学等等。满文把四书五经,满文把汉文的四书五经翻译过去了。西方又通过满文翻译的四书五经,再翻译成西方的文字。所以我说满文是东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今天很多美国和欧洲的学者学习研究清朝的历史,他看汉文很困难,看奏折,看行草,行书奏折很困难,我们今天还很困难。他看满文档案,那它都是拼音文字,用满文档案来研究清朝历史。今天我们国家大约还存在有两百万件满文档
案,一千多种满文的图书,这是我们中华文化宝库 当中的一份重要财富。
第五,编修文化典籍。
把散藏在民间的手本、稿本、孤本、抄本通过层层官吏把它收集起来,重新把它抄录了,汇集成《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库全书,对中华民族文化典籍的保存流传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几百年战乱灾害很多的书都失传了,一家一户保存的书是很不容易的。但这个书乾隆正式抄了七部,北京一部,承德一部,沈阳一部,杭州一部,镇江一部,等等,一共七部,士子们,可以到那儿去看书,去查阅去抄录,就等于建了七个国家图书馆。这些书后来影印了,现在全世界各个大的图书馆都可以找到《四库全书》的影印本,今天我查很多书,根本找不到,但是你查《四库全书》很方便,我们图书馆就有,就可以查到了。所以《四库全书》对保存和传承中华文化典籍起了重要的作用。还有《古今图书集成》、《大藏经》、《汉文大藏经》,《蒙古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在清朝翻刻的。清朝有一部书,叫《无圈点老档》,满文写的,有人把它叫做《旧满洲档》都可以,乾隆时候把它裱糊、整理、重抄,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会儿还修了《钦定八旗通志》、《满洲源流考》。特别这个时候编汇了一些地图,像《康熙全览图》、《乾隆内府地图》、《乾隆京城全图》,《乾隆京城全图》每一个房间都画上,每一个王府、院落,每一个房间,倒座每间房都画上了,是当时世界上用近代方法绘画最完整的一个京城全图,可以说是世界之最。清朝在编修文化典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大贡献,一直得益于我们的当代以及我们的后代。
第六,兴修皇家园林。
清朝它是一个狩猎的民族,长于骑射,它又在东北,到了关内之后天很热,夏天,多尔衮就说暑热难熬,还有没有地方打猎,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清朝大修皇家园林,开始是在南苑,顺治的时候主要是在南苑,继承元朝和明朝的南苑,后来因为南苑离城里稍微远一点,康熙就修了畅春园,就是现在北京大学西门往西的地方。雍正的时候,就开始修圆明园,到乾隆的时候,修清漪园,就现在的颐和园,又大修圆明园。北京的三山五园,万寿山的清漪园,即颐和园,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和圆明三园。西山这个地区从辽、金就开发,但是基本的格局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主要是清朝时期兴修的皇家园林。北京以外承德的避暑山庄,暨外八庙,还有木兰围场,沈阳的盛京皇宫。还有清朝五陵,就是关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河北的清东陵,清西陵,乾隆又重修了天坛,这些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颐和园、天坛、承德避暑山庄、沈阳故宫、清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等,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了,而且是世界的
人类的文化遗产,这可以算作清朝的一大贡献。
第七,贡献杰出人才。
清朝296年,杰出历史人物灿若明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语言学家、科学家等等,出现了一大批的人才。大家熟悉的曹雪芹与纳兰容若,就是清朝杰出人物的典型例子。
第八,中国人口激增。
明朝的人口统计不太准确,万历的时候一般人认为九千万到一亿,万历以后就经过战争、灾荒人口锐减。清朝乾隆的时候,人口到了三亿,道光的时候,人口到了四亿。我小时候老说中国人口四万万五千万,基本上还是道光那个时候的。在清朝中国成为世界人口大国,因为清朝是世界人口大国,所以清朝的综合国力增强。后来西方殖民者想瓜分中国,或者想吞掉中国,他们办不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口太多,你消化不了,反抗你人多。所以我说清朝人口多呢,就增加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使得任何一个西方殖民者不敢小看中国人,但是,也有负面影响,人口太多了,人口过多容易破坏生态的平衡,也容易引起一些社会的动荡。
第九,开发三北地区。
“三北”就是东北,正北、西北。东北就是山海关以北,一直到黑龙江下游,这个时期在明朝或者明朝以前,特别是黑龙江流域,还处于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清朝入关之前,它的势力已经到了黑龙江流域,那里很多原始的部民,归顺了清,加入了八旗,从龙入关,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不同了,清朝时期因为东北地区基本上没有战争,一部分关里的人到了关外去了,做官也好,流人也好,加强了关内与关外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清朝,特别是辽河流域,清朝努尔哈赤从都城赫图阿拉,一迁到辽阳,二迁到沈阳,加快了辽河流域,辽沈地区经济开发的步伐,后来清朝在东北设卡伦,派军队戍边,建立一些新的城市,譬如说齐齐哈尔,呼玛,瑷珲,加强??个是前代所没有的,正北地区主要是蒙古族,整个明代的蒙古族各部之间战争、动乱,一部分蒙古的牧民做饭没有锅灶,穿没有衣服,吃没有盐。明朝一个时期对蒙古禁运,禁运一个时期。清朝不同了,满蒙联盟,满蒙联姻,整个蒙古,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漠西蒙古,清朝把这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大家知道,这个问题不容易,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主要是防御北方的匈奴,唐朝的突厥,明朝的蒙古,北方的问题两千年没有得解,清朝不同,康熙说过:“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就是外蒙古,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⑺ 明清时期的重大事件,例如郑成功收复台湾之类,,,列举一下
明朝:
1.太祖 朱元璋
年号:洪武。即位时间:1368年。在位年数:30年。大事件:推翻蒙古统治,建立明朝。
2.惠帝 朱允炆
年号:建文。即位时间:1398年。在位年数:5年。大事件:建文新政、靖难之役。
3.成祖 朱棣
年号:永乐。即位时间:1402年。在位年数:23年。大事件:推翻惠帝自立、迁都北京、编撰《永乐大典》。
4.仁宗 朱高炽
年号:洪熙。即位时间:1424年。在位年数:1年。大事件:缓和社会矛盾。
5.宣宗 朱瞻基
年号:宣德。即位时间:1425年。在位年数:11年。大事件: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
6.英宗 朱祁镇
年号:正统、天顺。在位时间:1435~1449,1457~1464年,共23年。大事件:土木之变。
7.代宗 朱祁钰
年号:景泰。即位时间:1449年。在位年数:9年。大事件:软禁英宗。
8.宪宗 朱见深
年号:成化。即位时间“1464年。在位年数”24年。大事件:重用宦官汪真、梁芳。弊政甚多“西厂、皇庄、传奉官。
9.孝宗 朱祐樘
年号:弘治。即位时间:1487年。在位年数:19年。大事件:弘治中兴。
10.武宗 朱厚照
年号:正德。即位时间:1505年。在位年数:17年。大事件:平反三次叛乱、自封官位、俸禄。
11.世宗 朱厚熜
年号:嘉靖。即位时间:1521年。在位年数:46年。大事件:大议礼之争、庚戌之乱、壬寅宫变。
12.穆宗 朱载垕
年号:隆庆。即位时间:1566年。在位年数:7年。大事件:隆庆和议。
13.神宗 朱翊钧
年号:万历。即位时间:1572年。在位年数:48年。大事件:万历三大征。
14.光宗 朱常洛
年号:泰昌。即位时间:1602年。在位年数:8个月。大事件: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15.熹宗 朱由校
年号:天启。即位时间:1620年。在位年数:8年。大事件:任用魏忠贤。
16.思宗 朱由检
年号:崇祯。即位时间:1627年。在位年数:17年。大事件:诛杀魏忠贤、李自成攻入北京、煤山自缢。
清朝:
1583年,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指挥使,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称汗,国号曰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定都于赫图阿拉
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发动叛乱。同年,爆发了萨尔浒之战。
1621年,后金迁都辽阳。
1625年,后金迁都沈阳。
1635年,太宗皇太极废除女真族名,正式定族名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金」为「大清」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开始,至1642年结束。明将洪承畴降清。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在景山吊死。明朝覆灭。同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明宗室福王、鲁王、唐王、桂王先后建立南明政权(1644~1661年)抗清。
1661年,郑成功据台湾反清。同年,永历帝(桂王)被俘,南明政权告终。
1662年永历帝于昆明遇害。
1673年,康煕帝下令削藩,三藩之乱爆发,至1681年被平定。
1683年,清军攻台湾,郑氏投降,中华全境统一。
1685年至1686,清军于俄军两度雅克萨之战,清军大捷。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确立两国边界。
1690年1723年间,康煕帝屡征准噶尔、青海。平定新疆叛乱。
1712年,清政府宣布此年(康熙50年)以后,「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1723年,清政府宣布开豁乐户贱籍的,大批明朝永乐时代遭到迫害的建文忠臣女性后代得以从良。
1747年,乾隆帝开始征伐藏边回疆等地,自记「十全武功」。征伐直到1792年结束。
1760年,乾隆拟「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 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清朝人口达31150万。同年,乾隆帝开始宠信和珅,使清朝步入中衰。
1782 年,《四库全书》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同年,英使马嘎尔尼来华,要求开放贸易被拒。
1796年,川陕白莲教起事,至1805年平定。
1813年,英使马嘎尔尼第二次来华亦无功。
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清朝人口达38310万
1839年,林则徐于虎门销毁鸦片。
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0~1842年)。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英占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
1843年,中英签订《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同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订立。
1851年,清咸丰元年,清朝人口达43610万。同年,拜上帝会在广金田村起事,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太平军攻入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并颁《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4860)爆发。英法联军侵华。同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内讧,渐趋败亡。
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清廷与两国签订《天津条约》,又与俄签订《瑷珲条约》。
1859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中国,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攻陷北京。中英、中法、中我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8月咸丰在热河驾崩。11月1日,辛酉政变,慈禧太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同年,洋务运动(1861~1894年)开始,创办军事工业、实业,编练陆海军设西式学堂。
1864年,洪秀全病死,清军攻入南京,太平天国败亡。同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
1883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爆发, 1885年,中法签订《越南条约》,法占领越南。
1888年,清廷建立北洋水师,加强军备,巩固海疆。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爆发。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半岛。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同年,洋务运动宣告终结。
1896年,《中俄密约》签订;此后列强纷纷在华租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
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沙俄占旅顺及大连。
1898年,6月,光绪帝在康有为等推动宣布“戊戌变法”,同年9月,慈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又称“百日维新”。
1899年,义和团兴起,在山东各地杀教士、教民。
1900年,6月21日,慈禧对全世界宣战。8月16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同年,兴中会惠州起义失败。
1901年,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清廷下令筹划新政。
1905年,清政府罢科举,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同年,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7至1908年,同盟会发动六次起事均失败。
1908年,光绪帝、慈禧太后先后驾崩;宣统帝即位。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事未成;5月清攻府宣布铁路国有,引起保路风潮;10月武昌起义,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史称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统治被推翻。
----------------
清朝十二位皇帝简介
太祖(努尔哈赤)
公元1559年--公元1626年(在位10年)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自中称王”。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
年代大事:包衣奴,萨尔浒之战,移宫案,红丸案,宁远之战
公元1627年登基
公元1643年去位
太宗(皇太极)
公元1592年--公元1643年(在位16年)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年代大事:袁崇焕之死,徐霞客游记,松锦之战,济南屠城
公元1643年登基
公元1661年去位
世祖(福临)
公元1638年--公元1661年(在位18年)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
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年代大事: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李自成败亡,
公元1661年登基
公元1722年去世
圣祖(玄烨)
公元1654年--公元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年代大事:郑成功收复台湾,平定三藩,尼布楚条约,三征噶尔丹,聊斋志异,柳条边,迁海令,明史案,南山集案
公元1722年登基
公元1735年去世
世宗(胤祯)
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年代大事:恰克图条约,年羹尧案,查嗣庭案,吕留良案,屈大均案
公元1735年登基
公元1795年去世
高宗(弘历)
公元1711年--公元1799年(在位60年)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年代大事:四库全书,文字狱,胡中藻狱,徐述夔案,尹嘉铨案
公元1796年登基
公元1820年去位
仁宗(颙琰)
公元1760年--公元1820年(在位24年)
嘉庆帝颙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年代大事: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
公元1821年登基
公元1850年去位
宣宗(旻宁)
公元1782年--公元1850年(在位29年)
道光帝旻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
年代大事: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公元1850年登基
公元1861年去位
文宗(奕詝)
公元1831年--公元1861年(在位11年)
咸丰帝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公元1861年登基
年代大事: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太平天国起义,天地会起义,小刀会起义,捻军起义
公元1875年去位
穆宗(载淳)
公元1856年--公元1875年(在位14年)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年代大事:垂帘听政,慈禧,同治中兴,
公元1874年
公元1908年去位
德宗(载湉)
公元1871年--公元1908年(在位34年)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
年代大事: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
公元1908年登基
公元1911年去位
宣统帝(溥仪)
公元1906年--公元1967年(在位3年)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
年代大事:同盟会,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登基时间:1909
去位时间:1912
⑻ 想知道明清时期的所有历史事件看什么书
《明史》《明实录》《清史稿》,还有其他各种野史,小说可也参考。
⑼ 有关清朝所发生的主要历史事件
清后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等
⑽ 明末清初各大历史事件
鉴于篇幅只写明清之间的斗争,
万历二年,明建州右卫指挥使王杲反叛,辽东总兵李成梁诛之,王杲之子阿台章京逃脱,于万历十一年起兵叛明,李成梁收买女真内奸,里应外合攻破古勒城。误杀努尔哈赤之父。努尔哈赤对明怀恨在心,集齐十三副盔甲发誓报仇,李成梁与努尔哈赤之父交好,选择性放任努尔哈赤,使努尔哈赤在明朝四十万重兵眼下逐步壮大,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克图轮城,甲板城,万历十二年下兆佳城,活捉明将李岱。万历十三年击败女真苏克苏潕部,董哲部,大胜于吉林崖。万历十四年攻鹅尔浑,万历十五年破女真哲陈部,万历十六年统一建州女真。
万历二十一年征服纳殷路,珠舍里路路。于古勒山大败海西女真部。由于海西女真实力强大,努尔哈赤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至万历四十三年统一海西女真,万历四十四年即汗位,建立金国(后金)。至此努尔哈赤基本统一女真各部。反观辽东明军却基本未有大的军事行动,对于把辽东作为为军事要地(军管区)的明帝国来说显然是不正常的,那么最明显的解释就是辽东的李氏家族隐瞒了努尔哈赤在各地的进攻行动,其动机至今不明,有可能是以匪养军(以此向朝廷要钱),也有可能是所谓的亲戚关系(李氏与努尔哈赤有姻亲联系)。
古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总之帝国失去了消灭隐患最好时机。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发布《讨明檄文》,率步骑两万向辽东各地明军进攻,克抚顺外围屏障东诸堡和大都,数月后攻克抚顺,并对抚顺进行了屠杀。沈阳,锦州因有重兵把守,金军感到实力不足因此从抚顺退却。此战震动了明帝国,帝国以杨镐为辽东经略,率二十余万兵马平叛
这就是萨尔浒之战的开端。萨尔浒之战失败其实对于整个帝国的硬实力影响并不大,在硬实力上改变不了明强金弱的局面,这场战争对帝国的破坏在于人心上,倘若迅速作出反应派得力干将主持大局,明军仍可一战,但帝国却忙于党政内斗未及时作出反应,这导致战败后帝国在辽东军心尽失,短短数月上百个堡垒内的明军不战而逃,辽东各卫所已成空城,各地总兵为了逃命甚至驱赶百姓拆毁城池。这造成了可怕的多米诺效应,辽东拥往关内的汉族难民多达几十万人,随后努尔哈赤攻占铁岭和开原,明军在关外的坚城仅剩沈阳,至此明帝国从太祖朱元璋以来在辽东二百余年的经营基本告吹,天启二年努尔哈赤进攻广宁,因将领孙得功叛明,明辽东巡抚王化贞战败,时辽东经略熊廷弼又无军队,只得率数十万难民入关。至此明军丧失辽东全境。
天启二年明帝国启用礼部右侍郎孙承宗,加封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委派处理辽东事务,孙承宗亲自赶往山海关,并多次冒险前往关外,最终采用了类似于唐代清剿突厥的战略,即建坚城为战略支撑点,军队屯田建堡作为屏障,立新军(辽军)为机动力量连接各个战略支撑点,结果证明这种战略极其有效,短短四年孙承宗收复了几千里的失地,有效的杀伤了后金的有生力量,并基本建立了关宁、宁锦防线。再此期间明军虽未发动大规模战役,却基本重新在辽东站稳了脚跟,因此孙承宗不论是在《明实录》还是在《明史》中都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登莱战役 后金占领辽东后帝国与辽东半岛的联系基本中断,通政使袁可立上书言“登莱唯北岸旅顺口,实咽喉之总区,诚宜得一大将,量提水陆兵驻扎”于是天启二年,授予节钺巡抚登莱,当时登莱玈顺早已沦陷袁可立率家丁前往,遇匪寇袁可立单骑入阵,袁可立到任后数月内组织优势兵力,从海上突然登陆,调度两镇兵马奇袭金军,以皮岛总兵毛文龙为侧应,并以反间计策反后金女婿刘爱塔。收复金、复、盖三卫和旅顺,取得东江大捷,基本摧毁了后金正蓝旗。该战可谓明军反击战中最漂亮的一战。
柳河战役 天启五年山海关总兵马世龙从生员刘伯襁口中得知金四贝勒皇太极入驻耀州,且兵不足三百,马世龙大喜统关内兵从娘娘宫渡河偷袭耀州,结果行迹败露,遭金军突袭,原定的觉华岛侧应兵马也未赶到,结果中军李应科先锋鲁直贾战死,明军兵马折损半数。
天启六年,督师孙承宗遭魏忠贤陷害,高第接替孙承宗的职位,高第贪生怕死,不请示朝廷擅自拆毁城池,撤回兵马,辽东再次失守。
宁远战役 天启六年高第撤军,时宁远守将袁崇焕拒不撤离,当年一月努尔哈赤率兵进攻宁远,袁崇焕给三面城墙各拔一万守军,自率一万兵马坐镇中城,努尔哈赤连攻数月不下,因明军火炮众多反而自身伤亡惨重,(努尔哈赤本人也极有可能受重伤)五月金军死伤过多(《明史》说死伤三百人,但后世保守估计在八千人以上)因而撤退,七月努尔哈赤去世。
宁锦战役 天启六年袁崇焕出任辽东巡抚,高第被弹劾,后金大汗由皇太极继承,同年袁崇焕派人与皇太极议和,实者为重新恢复宁锦、关宁防线争取时间。而皇太极也趁机一举攻陷朝鲜平壤,解决了后方。双方都在为即将的大战做准备,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借口明军在大凌河筑城,率旗军十二万攻明。五月初金军抵达广宁,明军收缩兵力退入锦州,金军合围锦州,总兵赵率教正在锦州监督筑城,于是率领明军坚壁清野,坚守城池,并不断假意投降,以拖延金军。总兵满桂也不断派兵截取金军粮道,骚扰金军。五月末金军连攻十五日不下,人困马乏,士气低落,而明军迟迟不派主力来援,也使金军围点打援的计划落空,皇太极只得暂时放弃锦州,向入关必经之地宁远进攻。袁崇焕守中城,总兵孙祖寿、许定国守西面,祖大寿守东面正面使用火器打击,两侧包抄分割金军,最后以关宁铁骑正面冲击。金军大败,皇太极的堂弟被打成重伤。皇太极只得退兵转攻锦州,结果又遭赵率教痛击,减员无数只得退兵。此战明帝国举国欢庆。
丁卯之役(此战争议较大且主要是后金与朝鲜两方,这里只节选与明军有关部分) 天启七年正月后金六王子率军四万进攻铁山,大王子阿敏攻云从岛,毛文龙于正月十五日夜夜袭阿敏部斩杀数百人,但自身也伤亡七百多人,十七日又杀死了两千多女真降兵,阿敏没有船只只得迁怒于朝鲜,毛文龙又伺机跟随,先后偷袭斩杀近千人。但毛文龙的说法于诸多史料不符,不仅是清人史料,就是朝鲜史料也与其相左。
己巳之变 崇祯元年七月袁崇焕复出,崇祯二年后金之主皇太极携蒙古军,总数共十万绕道蒙古高原,从山西进入中原,期间屠杀了十几万百姓,袁崇焕奉命回师,但一直却不出动主力部队,由此被朝中重臣和后人诟病,但实际上袁崇焕是在寻找战机,从前面多次战役来看,若想获胜明军只有坚城固守,而此时袁崇焕心中的坚城正是北京,但袁崇焕显然没有他老师孙承宗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头脑,都城的政治意义是不允许它作为挡箭牌的,在崇祯的多次命令下,袁崇焕终于越过金军,驰援北京。但他却要求率军队进入都城,随即要求便被驳回,袁只得驻兵城外与金军鏖战,在祖大寿、满桂、刘应国等人的全力配合下终于击退了金军,但明帝国的核心统治区却遭到了严重破坏。
松锦之战 崇祯四年皇太极借口祖大寿诈降,向锦州发动进攻,若取山海关必先取关外四城(松山、杏山、宁远、锦州)而四城之首便为锦州,初战祖大寿偷袭清军,击败进攻宁远的多铎,皇太极吸取久攻宁远的教训,制定久围孤城,而后劝降的策略,在宁远修建的义州城,并在汉军旗的建议下于义州屯田,义州成了进攻的前哨阵地和清军的补给大营,又在锦州城外掘地三尺,修建栅栏营寨,营寨中又挖深壕。皇太极暗中与城内蒙古人相联系,城内蒙古人乘机作乱,内外夹攻下锦州外城失守,余部明军退入内城。祖大寿只得向朝廷告急,崇祯命山海关总兵洪承畴与另外七大总兵援助锦州,敌军势大当以步步为营,静观其变,但朝廷却粮饷难继,命其速战速决,于是洪承畴命十万兵马只带三日粮草,洪承畴不携带全部粮草意思是即可以给自己留有退路,也可以给朝廷一个交代。但这个决定将把明军送上绝路,在清军多路设伏和堵截下,明军撤往松山,粮草多屯于笔架山,但也有力的打击了追击的清军,皇太极对失利感到气愤,于是率主力应战,并趁决战时,突袭了明军的粮仓笔架山,笔架山上明军火器众多,本可与之一战,但守将却率先逃跑,导致军队溃败,笔架山失守,眼看粮草断绝,明军主力军心惶惶,洪承畴命令分头突围,吴三桂等人突围至杏山城,洪承畴本人突围未果,于二月十八日被活捉,五月剃发降清。松锦战役明军完全失败,标志着辽东防御体系的崩溃,至此帝国在辽东再无精兵。
宣大抗清 崇祯九年九月,清军沿大同、宣府入侵,劫掠京畿地区,清军将汉族女子浓妆艳抹载于车上,挂起“各官免送”之牌,以此侮辱明军。但明军畏惧野战,各地勤王之师均游弋于京师附近,却拒不迎敌。崇祯只好召回正在东南平乱的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卢象升,再赐尚方宝剑,以总督三军。京师解除警报后,鉴于辽东局势已尽皆糜烂,明廷令卢象升总督宣府、大同、山西。此时宣府、大同形同虚设,卢象升到任后屯田备粮,修整城墙,期间多次击退了蒙古乞炭的进攻。崇祯十年五月,清军攻击山海关,摧毁了山海关正门,杀死明总督吴阿衡,并将进攻的前哨阵地推进至牛兰。崇祯再次召回卢象升,并第三次赐于尚方宝剑,令其总督天下兵马,但实际上受卢象升节制的兵马不过两万。崇祯十年八月皇太极以睿亲王多尔衮为大将军、贝勒岳拖为扬威大将军、贝勒杜度为为副相,分两路伐明,并从密云方向突破了长城,并驻军通州。崇祯十一年卢象升进军至巨鹿,关宁铁骑在鸡泽防守,卢象升派人协调关宁兵马,但因为所属兵马过少,关宁军拒不接受卢象升的调遣,明军互相掣肘一时难以发起反击。当时孙承宗因屡遭诋毁只得辞官,正赋闲于老家高阳。清军得知后进攻高阳,并多次派人劝降孙承宗,孙承宗拒不理会并组织城中百姓守城,十一月清军发动攻击,高阳百姓上至老叟,下至妇孺皆以砖石抛击清军,城破后,清军俘虏了孙承宗,孙承宗则面向北京方向行九拜之礼,而后自尽,其族人皆被屠戮。消息传回北京,崇祯拊手痛哭,而卢象升也万分惊讶,此时卢象升决意以死报国,十二月卢象升进兵至蒿水桥,遭遇清军主力,卢象升以虎大威为左翼,杨国柱为右翼,亲领中军架设大炮,与清军进行野外决战,战斗从清晨进行至黄昏,明军兵力远不如清军,关宁兵马也拒绝来援,卢象升的士卒俱死伤,而清军也感叹从未遇之野战能力如此之强的明军,最后清兵围之数匝,卢象升知必败无疑,按剑大呼:“将军死绥,有进无却”,随后跃马冲入敌阵,身中四箭三刀血流而死。宣大抗清是明帝国与清廷的最后一场大型战役,此后帝国基本丧失了对北方的控制力,帝国的灭亡仅仅只是时间问题了。
清军入关(以下按照清朝年号讲述) 顺治元年清廷调集满、蒙、汉三族军队,几乎倾巢而出,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当年四月顺军攻破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至此“明”作为全国性政权的时代被终结,多尔衮得知后本想按照原来路线继续进军,却在此时突然接到吴三桂的降书,于是立即改变方向,朝山海关集中兵马,并打出为明复仇的旗号。此时驻守山海关的一支明军投降了顺军,因而吴三桂与顺军发生激战,顺军援军抵达山海关西罗城,吴三桂即将兵败,清军于是疾驰南下,吴三桂开关迎清,在清军的帮助下迅速的击败了顺军,至此山海关门户洞开,而李自成在北京再次称帝(在一月份李自成已在西安称帝)后仓皇出逃。十月清军攻破太原、晋东南、长治,十二月潼关失守、大顺都城西安陷落,顺治二年四月兵败九江,五月李自成被湖南山民杀死,大顺灭亡。由于大顺没有完善的官僚体系,加之多年以来对中原地区大加破坏(义军每过一城就要拆毁城池,焚毁全城),致使顺军几乎没有坚城可依,李自成又越来越多疑噬杀,最终大顺政权迅速瓦解,但就阶级斗争意义上来说李自成确为一代枭雄,对其也不必过于批评诟病。而清军入关则为日后统治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民族大融合 顺治十八年吴三桂入缅,摧毁了南明永历朝廷,至此由多个明朝宗室建立的流亡政权的总称——南明也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但当时各地的抗清活动仍就此起彼伏,汉满之间的民族矛盾依然激烈,清帝国统治者则对汉蒙人民非常戒备,这种局面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改变,至乾隆朝明末交替战争已过去百余年,汉满民族矛盾弱化,帝国统治者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正式提出编纂《贰臣录》《奸臣传》《忠臣列传》,对明末时期诸如孙承宗、袁崇焕、史可法、卢象升等抗清名将大加褒扬,录入《忠臣列传》,并肯定了扬州、嘉定军民在明末抗清中表现出的气节,对吴三桂等先降后叛之流录入《奸臣传》并对其严加批判,对洪承畴、钱谦益等则录入《贰臣录》对其则极尽嘲讽之笔。直到这时清帝国上层才真正意义上完成从外来者到帝国统治者的思想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