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学家钱穆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国史新论》的序言里有一段话:“余幼孤失学,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识,开见解,内首赖容报章杂志。适当‘新文化运动’骤起,如言自秦以下为帝皇专制政治,为封建社会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故余之所论每若守旧,而余持论之出发点则实求维新。亦可谓为余治史之发踪指示者,则皆当前维新派之意见”。
这一段关键在“求之往籍,而颇见其不然”。先生是认为当时流行的维新派和革命者的历史观点,多是对传统的批评和否定,这些批评是有些过头了的,需要纠偏。这是先生治史重要的出发点,了解了这个事实再去读先生的著作,更容易理解其文章背后的一番精神。
认定中国自秦以下皆为封建社会、帝王专制的观点,在大陆至今仍是主流,读先生的文章就更见其珍贵处。
B.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梁启超 钱穆 哪个好
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将东西文化归结为“礼”“法”二字。钱穆赞扬此语“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说清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礼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以礼为尽人皆有的四个善端之一,无礼者谓之非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是渊源有自。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人有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地风俗更是歧异,对政府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年节习俗可以互议,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对两大文化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惟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失范”。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辉煌
还是要看你自己的认识
C. 谁有历史学家钱穆的资料
http://ke..com/view/2036.htm
D. 谁来评价一下钱穆啊。他的一些历史学观点明显是错的,为什么还会被称为历史学家
有些人呢就是读过几年书!无所作为!出来哗众取宠!他我觉得就在这一类的!
E. 作为历史学家,在钱穆看来史学研究有哪些重要意义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复的历史材制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历史学,是个静态时间中的动态空间概念。历史学是由历史、科学、哲学、人性学及其时间空间五部分有机组合而成。[1]
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历史学类专业主要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一级学科,以及博物馆学、民族学、文物学等二级学科。
F. 钱穆先生在于中国史学的地位如何
二十世纪有五位历史学家堪称第一流的史学大师,这就是王国维、专陈寅恪、陈垣、钱穆、顾颉属刚。钱穆先生1969年撰成百万字巨著《朱子新学案》,70年代初特撰本书撰述书中要旨,并推广及全部中国学术史。上自孔子,下迄清未,二千五百年中之儒学流变,旁及百家众说之杂出,以见朱子学承先启后之意义。钱穆先生1931年撰写《秦汉史》上自秦人一统中国,下至王莽之新政,为一尚未完编之断代史,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秦汉两代的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指出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辉煌时期的精要所在。
G. 作为历史学家,在钱穆看来史学研究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钱穆先生让为史学有益于现实,特别有助于增自信、强中华。他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上,基于民族危机的刺激而产生的救亡意识是他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现实动因。在国难方殷的抗战时期,当失败主义气氛一度弥漫,国人迫切需要从民族的历史记忆中找回自尊和自信之时,《国史大纲》所阐发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在当时激发民族意识和唤醒国魂方面,的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诚如牟润孙在评论《国史大纲》时所言:
“钱氏此书中爱国家、爱民族思想洋溢满纸,于世之持自卑自贱之论者,痛加针砭,立论极足使人感动。读钱氏之书,当使懦夫有立志,病夫有生气,热血沸腾,奋然而思有所以自存矣。此为读史之大用,亦即史学家所贡献于世者也。《国史大纲》所可贵者在此。”
钱穆的史学方法论思想是由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决定的。由于他坚决主张以中国传统史学为本源复兴和建立中国现代新史学,轻视西方史学,反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方法的西化趋向和风气,所以他的史学方法论思想既有浓厚的传统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性。
H. 请问:国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钱穆 的事迹问题......
建议你去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有介绍 大学老师就给我推荐过这本书
I. 钱穆的史学观为啥是百般推崇中国古代史
二十世纪有五位历史学家堪称第一流的史学大师,这就是王国维、陈寅恪、陈垣专、钱属穆、顾颉刚。钱穆先生1969年撰成百万字巨著《朱子新学案》,70年代初特撰本书撰述书中要旨,并推广及全部中国学术史。上自孔子,下迄清未,二千五百年中之儒学流变,旁及百家众说之杂出,以见朱子学承先启后之意义。钱穆先生1931年撰写《秦汉史》上自秦人一统中国,下至王莽之新政,为一尚未完编之断代史,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秦汉两代的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指出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辉煌时期的精要所在。
采纳哦
J. 钱穆与陈寅恪的史学特点分别是什么
就我所知,除了你说的这三位,还有一位陈垣。是顶尖的史学家。
如果说著名回的,那很多,范文澜、梁启超、答傅思年、翦伯赞、邓广铭、黄仁宇、顾颉刚、蒙文通。
钱穆和陈寅恪都是通史、断代史、专史的史学通才,对宋的看法不是不同,是看的角度不一样,一个说它积贫积弱是从经常打败仗并且冗兵冗吏的政治角度;一个说它中古文化顶峰是从经济文化角度;我个人倾向陈寅恪;钱穆的看法我总觉得对当时政局似有所指才将宋的缺点写得淋漓尽致;
两位大师擅长领域一个是先秦一个是隋唐。这是指他们的代表作;
个性特点,不是我能归纳总结的,各种评价都有,我所崇敬的是两位大师的人格,都有创新精神和自由意识。标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学问,我崇敬与否,都是高山。
吕思勉,肯定算一个,钱穆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