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亚洲历史知识

亚洲历史知识

发布时间:2021-02-11 12:55:28

㈠ 亚洲历史的内容介绍

亚洲是地球上一个辽阔而又多姿多彩的区域,它有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回承载了世界上最答古老而伟大的文明传统。无疑的,亚洲人及其文化代表着全人类历史中最重要、最丰富、最多彩的历史篇章。本书将亚洲文明圈整合为儒家文明圈、佛教文明圈和伊斯兰文明圈,三个文明圈又分别涵盖东亚、南亚、西亚与中亚三大区域,这符合亚洲历史区域文化发展的脉络。

历史知识的分类

历史分类下的开放分类共有85个,分别有远古史(22) 中国古代史(27) 中国近现代史(21) 世界历史(15)

远古史

冥古代 太古代 元古代 震旦纪 古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 石炭纪 二叠纪

中生代 三叠纪 侏罗纪 白垩纪 新生代

第三纪 古新世 始新世 渐新世 中新世

上新世 第四纪

中国古代史

三皇 五帝 夏朝 商朝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五胡 十六国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北宋 南宋 元

明 清

中国近现代史

洋务运动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戊戌变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 北洋军阀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国共合作 四大家族 国民革命运动 长征 抗日战争

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 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 大决战

新中国

世界历史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资产阶级革命 启蒙运动 法国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 第一次工业革命 社会主义运动 亚洲革命风暴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东欧剧变 第三世界

(推荐书籍)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增订本)

史 部

二十四史+清史稿:《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

《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战国策》、《贞观政要》、《逸周书》、《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荆楚岁时记》、《唐才子传》、《通典》、《东观汉记》、《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

《洛阳伽蓝记》、《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越绝书》、《竹书纪年》

《中国大网络全书-中国历史》、《中国通史》

经 部

十三经(《简介》):《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礼记》

其它:《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

子 部

兵书类-武经七书:《孙子兵法》 《吴子》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公孙龙子》 鬼谷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归田录》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唐新语》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弘明集》 《广弘明集》 《宋高僧传》

《道德经》 《钝吟杂录》 《申鉴》 《论衡》 《说苑》

《新语》 《宣室志》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世说新语》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金匮要略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棋经》 《茶经》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孔丛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人物志》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中论》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邓子》 《林泉高致集》 《山房随笔》

集 部

《全唐诗》 《全宋词》 《李太白全集》 《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

《文选》 《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 楚辞补s注》 《观林诗话》

《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㈢ "亚洲历史怎样评价

时代是相对于历史而言的。一个时代就是当时人的当下。时代局限性是不专可能突破的,属就像我们生活在当下21世纪,我们即使复古也不可能回到19世纪,或是超前进入22世纪;同时,一个时代有其特有的时代环境推进着历史的进程。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放到当时时代大环境下去,而不能依现在环境下的所思所想过分的苛责古人。

㈣ 关于亚洲的人文地理知识

亚洲简况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东濒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滨北冰洋,西达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陆东至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度40分,北纬60度5分),南至皮艾角(东经103度30分,北纬1度17分),西至巴巴角(东经26度3分,北纬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东经104度18分,北纬77度43分)。在各洲中所跨纬度最广,具有从赤道带到北极带几乎所有的气候带和自然带。所跨经度亦最广,东西时差达11小时。西北部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同欧洲分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与非洲相邻;东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宽仅86千米的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对。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包括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毗连,形成全球最大的陆块——亚欧大陆,总面积约5071万平方千米,其中亚洲大陆约占4/5。 居民:亚洲的种族、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尤以南亚为甚。黄种人(又称蒙古利亚人种)为主体种族,约占全洲人口的60%。余为白种人、棕色人及人种的混合类型。全洲大小民族、种族共有约1000个,约占世界民族、种族总数的一半。其中有十几亿人口的汉族,也有人数仅几百的民族或部族。根据语言近似的程度,亚洲的居民分属汉藏语系、南亚语系、阿尔泰语系、朝鲜语和日本语(有人认为这两种语系未定。)、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达罗毗茶语系、闪米特--含米特语系、印欧语系等。亚洲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 自然环境:亚洲的大陆海岸线绵长而曲折,海岸线长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一洲。海岸类型复杂。多半岛和岛屿,是半岛面积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岛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加里曼丹岛为世界第三大岛。亚洲地形总的特点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岭汇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洲面积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地势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脉,最高大的是喜马拉雅山脉。在各高大山脉之间有许多面积广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侧还分布着广阔的平原。亚洲有许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带,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亚洲有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592米),还有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亚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东部边缘海外围的岛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区。东部沿海岛屿、中亚和西亚北部地震频繁。亚洲的许多大河发源于中部山地,分别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内流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和西部。亚洲最长的河流是长江,长6397千米;其次是黄河,长5464千米;湄公河长4500千米。最长的内流河是锡尔河,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贝加尔湖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其气候基本特征是大陆性气候强烈,季风性气候典型,气候类型复杂。北部沿海地区属寒带苔原气候。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东部靠太平洋的中纬度地区属季风气候,向南过渡到亚热带森林气候。东南亚和南亚属热带草原气候,赤道附近多属热带雨林气候。中亚和西亚大部分地区属沙漠和草原气候。西亚地中海沿岸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西伯利亚东部的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达摄氏-71度,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 自然资源:亚洲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富集区多。主要矿藏有煤、铁、石油、锡、钨、锑、铜、铅、锌、锰、菱镁矿、金、石墨、铬等。石油、锡、菱镁矿、铁等的储量均居各洲首位,锡矿储量约占世界锡矿总储量60%以上。亚洲的森林面积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3%。可利用的水力资源也极丰富。亚洲沿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沿海渔场总面积的40%,著名的渔场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沿海,有中国的舟山群岛、台湾岛和西沙群岛渔场,以及鄂霍次克海、北海道、九州等渔场。 经济:在古代,亚洲人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科学发明创造,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16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相继侵入,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遭到了严重摧残,民族经济发展缓慢。致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目前,亚洲除日本外,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在亚洲各国中占重要地位。稻谷、天然橡胶、金鸡纳霜、马尼拉麻、柚木、胡椒、黄麻、椰干、茶叶等的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80%—90%以上,原油、鱼、大豆、棉花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30%——40%,锡精矿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60%左右,钨精矿、花生、芝麻、烟草、油菜籽的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45%,木棉、蚕丝、椰枣等的产量和牲畜总头数也居世界前列。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基础薄弱,采矿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较先进,重工业正在发展。中国东半部、日本、韩国、爪哇岛、斯里兰卡西部、印度中部、土耳其西部交通发达。东南沿海海上运输发达。广大内陆地区和沙漠地区以畜力为主。 地理区域:在地理上习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 东亚:指亚洲东部。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和日本。面积约1170万平方千米。地势西高东低,分四个阶梯。中国西南部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东南半部为季风区,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和亚热带森林气候;西北部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沙漠气候;西南部属山地高原气候。5—10月东部沿海受台风影响。矿物资源以煤、铁、石油、铜、锑、钨、钼、金、菱镁矿、石墨等最丰富。东亚是稻、薯蓣、糜子、荞麦、大豆、苎麻、茶、油桐、漆树、柑橘、桂圆、荔枝、人参等栽培植物的原产地。所产稻谷占世界稻谷总产量40%以上,茶叶占世界总产量25%以上,大豆占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蚕丝等的产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东南亚:指亚洲东南部地区。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等国家和地区。面积约448万平方千米。地理上包括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两大部分。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区之一。群岛区和半岛的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半岛北部山地属亚热带森林气候。矿物以锡、石油、天然气、煤、镍、铝土矿、钨、铬、金等为重要。东南亚是柠檬、黄麻、丁香、豆蔻、胡椒、香蕉、槟榔、木菠萝、马尼拉麻等热带栽培植物的原产地,盛产稻米、橡胶、香料、柚木、木棉、金鸡纳霜及热带水果。 南亚:指亚洲南部地区。包括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锡金。面积约437万平方千米。本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山地区,南部印度半岛为德干高原,北部山地与德干高原之间为印度河-恒河平原。北部和中部平原基本上属亚热带森林气候,德干高原及斯里兰卡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印度半岛的西南端、斯里兰卡南部和马尔代夫属热带雨林气候,印度河平原属亚热带草原、沙漠气候。矿物资源以铁、锰、煤最丰富。南亚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莲藕等栽培植物的原产地。所产黄麻、茶叶约占世界总产量1/2左右。稻米、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胶、小麦和椰干等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西亚:也叫西南亚,指亚洲西部。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巴林。面积约700多万平方千米。高原广布,北部多山脉。北部山地高原与南部阿拉伯半岛之间为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冲积而成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气候干燥。南部沙漠面积广大。本区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区和西部山地属地中海式气候,东部和内陆高原属亚热带草原、沙漠气候,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石油的储量和产量在世界上占重要的地位。西亚是胡萝卜、甜瓜、洋葱、菠菜、苜蓿、椰枣等栽培植物和阿拉伯骆驼、阿拉伯马、安哥拉山羊、安哥拉兔等著名畜种的原产地。 中亚:指中亚细亚地区。狭义讲只包括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的全部和哈萨克斯坦的南部。本区东南部为山地,地震频繁,属山地气候;其余地区为平原和丘陵,沙漠广布,气候干旱,属温带和亚热带沙漠、草原气候。矿物以天然气、石油、煤、铜、铅、锌、汞、硫黄和芒硝较重要。中亚是豌豆、蚕豆、苹果等栽培植物以及卡拉库尔绵羊的原产地。出产棉花、烟草、稻米、蚕丝、羊毛和葡萄、苹果等。 北亚:指俄罗斯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地区。西部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部为中西伯利亚高原和山地,东部为远东山地。极圈以北属寒带苔原气候,其余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河流结冰期六个月以上。矿物以石油、煤、铜、金、金刚石较重要。出产麦类、马铃薯、亚麻和木材等。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1、2000年,世界人口为60.55亿,其中亚洲人口为36.8亿,亚洲人口过亿的国家有6个。 2、亚洲人口众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沉重的压力。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1、 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多个,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华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恒河文化,阿拉伯文化等。不同的地区民族,在建筑、音乐舞蹈、礼仪等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民风民俗。 2、 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亚洲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因其适宜的温带或亚热带气候,肥沃的土壤,丰富的水源。而成为人类文明发祥地。 3、 经济发展差异 1、 亚洲地域辽阔,不同的国家的自然、社会、历史等条件差别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如亚洲的日本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其他国家是经济发展中国家。 2、 亚洲除日本外,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不发达,工业基础一般比较不发达,济落后。特别从20世纪70年代,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发展出口加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因为大量出口石油资源,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

㈤ 求亚洲地理所有的知识点 考点

一、世界第一大洲
1、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临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中国位于东亚,东亚还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蒙古。
7、中国北邻北亚,西邻西亚和中亚,西南邻南亚,南邻东南亚。
二、地形和河流
1、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2、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中部,海拔大于3000米,部分地区高于50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北部,海拔0~200米,是亚洲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分布在亚洲东部,海拔0~200米;印度河平原~~分布在亚洲南部,海拔0~200米;德干高原~~分布在亚洲南部,海拔200~1000米;伊郎高原~~分布在亚洲西部,海拔1000~3000米;中西伯利亚山地~~分布在亚洲北部。
3、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4、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5、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三、复杂的气候
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2、气候影响因素:纬度因素~~亚洲跨热带、温带、寒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海陆因素~~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海洋,降水东部、南部多,中部、西部少;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因为海拔高,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
3、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4、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5、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6、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第二节 人文环境
一、 人口最多的大洲
1、2000年,世界总人口共60.55亿,亚洲人口约36.8亿,占总人口的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六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3、除南极洲外,世界各洲人口数由多到少依次是
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南极洲
4、除南极洲外,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5、世界净增人口60.55亿×1.3%=7871万人 亚洲净增人口数36.8亿×1.4%=5152万人
6、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1、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一半。其中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2、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原因: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3、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族风俗。
4、不同地区的文化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图的标号 自然条件或民族风俗
6、日本为预防地震而设计的抗震建筑 多地震
3、也门的住房和梯田 山坡地区
5、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居住的高脚屋长达200米 气候湿热,人们过聚居生活
4、生活在恒河三角洲以捕鱼为生的孟加拉人 气候湿热,多河湖
2、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穿毛皮衣服,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 气候严寒
1、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身穿宽大袍子,过着游牧生活。 热带干旱草原,人们过着游牧生活

㈥ 亚洲历史典故(除中国)

浦岛太郎:
很久很久以前,有这么个地方,住着一个渔夫,叫浦岛太郎。
这个浦岛太郎,每天划船出海,以钓鱼为生。
太郎的生活,本来是很贫苦的,可是,这个年轻小伙子,却不仅喜欢幻想,而且心地也挺善良。
他站在海岸上,眺望着大海,心里想:
“要是能变成一条鱼,该多好啊!”
可见,与其说他喜欢钓鱼,不如说他更喜欢这样幻想。
如果梦想真的成了现实,那多美呀。
太郎时时刻刻地幻想着,一心一意地憧憬着。
有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太郎出海回来,走到海边沙滩上,正赶上一群孩子在呜嗷喊叫。低头一看,原来,他们逮住了一只小海龟,戏弄着呢。
“这帮淘小子!住手!是不是看它哑巴牲口好欺负啊?”
太郎救下了小海龟,把它放回了大海。
“祝你一路平安。以后可多加小心,别再让人家逮住。”
好心的太郎,立在海边,朝着小海龟游去的方向,凝视了好久,好久。
几年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
一天,太郎还像往常一样,悠闲自在地钓着鱼。
“要是能变成一只海鸥,该多好啊!”
太郎又在幻想着。
想着想着,太郎救下来的那只海龟,从那儿钻出来了。
“太郎,救命之恩,报答不尽。我愿意带你下海底,到那漂亮的水晶宫去。那水晶宫,就是所说的龙宫,美丽的海花环绕着它,确实是个好地方。唉,走吧,请你骑在我背上。”
海龟驮着太郎,“刺刺”地钻进海里。
“喔呦!”
一看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太郎非常震惊。
这里,正如太郎所幻想的那样,无限美好,无限广阔。
这儿也是,那儿也是……到处都是海花。海花竞相开放,美丽而又芬芳。
“怎么样?好极了吧?”
太郎已经陶醉了,海龟看了,露出得意的神色。
太郎确实感到身临梦境一般。
不一会儿.太郎来到了光闪闪的珊瑚院。这里五光十色.让人眼花缭乱。
‘这……这是多漂亮的地方啊!”
环顾四周,太郎不由得喊了起来。
这时,珊瑚岛轻轻地动了起来,露出来一节珍珠台阶。
那最上面的一节,站着美丽的公主——龙宫城里的神女。
太郎惊得目瞪口呆。
“欢迎你,太郎!你搭救海龟,我们深表谢意。别忙,请在这儿多玩些天。”
美丽的神女亲口向他致谢,这使太郎可坐立不安了。
神女突然扇子一摇,花花绿绿的鱼儿成群结队地游了过来,围着太郎,摇头摆尾地跳起舞来了。
就这样,太郎在龙宫里,天天过着好日子。
吃着可口的海味,鱼儿舞又那么美,还有那温柔的神女……
对太郎来说,这真是梦境般的生活。
但是好梦不长。
“我们村子,现在啥样了?”
“妈妈身体健康吧?”
太郎不知不觉地想起家来了。于是,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索然无味。
“太郎,你要回去了!”
神女看太郎整天心事重重地,便恋恋不舍地说:
“你愿意住到什么时候,我都高兴。可是,没办法。”
“好吧,这个百宝箱,作为礼物,送给你。无论遇到什么为难事,你都不能把它打开。”
太郎到底决定骑着海龟,回到他所怀念的故乡去。
“公主,再见!多谢,多谢!”
路上,太郎归心似箭,他的心让几日不见的家乡给占满了。
“谢谢你,海龟朋友。”
归来一看,太郎心里无比欢畅:漫山遍野鲜花开放,家乡处处换了新装。
但是,并不是万事如意。仔细一看,村子面目皆非。
家,找不到了;妈妈,没在;还不仅如此,熟人,都不见了。
太郎心凉半截,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他想起了神女给的百宝箱。
“对了!打开它,也许就什么都弄明白了。”
太郎想到这里,便提心吊胆地,打开了百宝箱。
突然……哎呀,奇怪?怎么从百宝箱里,咕嘟咕嘟地,冒出了一大股白烟。
于是,转眼之间,浦岛太郎变成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儿。
就是这样。太郎在龙宫里,快活地生活了几天,而同时,地上却度过了几百年。
一个是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是现在的这个人间世界,哪个是梦境,太郎怎么分辨也分辨不清了。

㈦ 高二历史 关于"亚洲革命风暴"的知识点

亚洲革命风暴

背景:英、法、俄、美等殖民国家对亚洲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亚洲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破坏了亚洲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使许多亚洲国家逐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19世纪中期 亚洲各个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都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性质。

特点
①双重性.从整体看,亚洲革命风暴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②属于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亚洲革命风暴没有先进阶级参加,也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许多国家的斗争都是以宗教为旗号;领导者为封建王公或农民领袖;没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革命纲领.
③规模大,范围广,波及众多地区.客观上起了相互支援的作用.

19世纪上半期,亚洲已有许多国家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印度等地;其他地区,如土耳其、伊朗和中国等国的领土和主权也相继遭到侵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对海外市场和原料的迫切需要,资本主义列强进一步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使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

19世纪上半期,亚洲掀起了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这包括五次大的起义:爪哇人民反对荷兰殖民者的起义、阿富汗人民反对英国侵略军的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起义。后三次起义把这次亚洲革命风暴推到了顶点。其中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土兵为主要力量和广大人民踊跃参加的民族大起义。

从总体来看,这些民族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各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起义均属旧式的民族解放运动,即领导起义的多为农民阶级或封建地主阶级,他们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没有先进思想指导,提不出改造社会的科学主张,不具备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改造社会的目标。尽管有的起义规模大、时间长、地域广,对殖民主义打击也很沉重,但在外国资本主义和各国封建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究难以胜利。

一、亚洲革命风暴
1.历史背景
(1)19世纪上半期,亚洲大部分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其传统手工业遭到摧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家经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
(2)亚洲国家的下层劳动人民除遭受本国统治阶级的剥削外,又遭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榨,生活困苦不堪;一些有骨气的上层人士痛恨国家主权的丧失,希望赶走外国侵略者。
(3)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同殖民势力相勾结,并甘愿为他们所用,遭到人民的反对。
2.性质:具有反对殖民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3.主要事件:爪哇人民反对荷兰统治者的起义,阿富汗人民反对英国侵略军的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后三次起义把亚洲革命风暴推向了顶点。
4.意义: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现了亚洲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二、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1.背景
(1)19世纪上半期,伊朗一方面受到俄国的不断蚕食;另一方面,英国等西方列强也不断扩大对它的侵略,伊朗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伊朗统治阶级不思民族振兴,反而横征暴敛,激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2.经过
(1)1848年,起义开始,起义军建立根据地,实行平分财产和共餐制度。
(2)1852年,起义被镇压。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
(1)英国殖民者在印度采取高压手段进行统治,大肆掠夺,造成印度社会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引起印度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
(2)印度土兵由于备受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由于生活待遇的恶劣,反英情绪不断高涨,建立了许多秘密组织,进行反英活动。
2.经过
(1)开端(导火索):1857年,英国殖民当局把涂有猪油牛脂的子弹发给土兵使用;土兵大都信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分别忌食牛肉和猪肉,因此感受到极大的侮辱。当时,密拉特城的85名土兵公开拒绝使用这种子弹,遭到逮捕。故愤怒的密拉特城军民首先发动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密拉特事件。
(2)发展
①起义军攻占德里,拥立莫卧儿王朝的末代皇帝为印度皇帝,成立了起义的领导机构。
②起义得到广泛响应,形成了占西等几个中心。许多封建王公也加入了起义行列,成为起义的领导者。
(3)1859年,起义被镇压。
3.失败原因
(1)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2)英国殖民者采取了一系列分化起义阵营的措施,如宣布印度由英国政府直接管理,改组殖民地的军队,增加英军的比重;承诺不再侵犯印度王公和地主的特权,不再侵吞其地产,分化瓦解起义队伍;同时,把派往伊朗和中国的侵略军调往印度,对起义进行残酷的镇压。
4.历史意义
(1)这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土兵为主力和广大人民积极参加的民族大起义。
(2)它充分展现了印度人民为了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民族独立,英勇抗击殖民者的决心和勇气。
(3)它沉重地打击了殖民者,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
(4)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活动。
关于亚洲革命风暴 太平天国部分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斗争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特点:①太平天国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②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③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形成原因: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②鸦片战争后,一股“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潮萌发。③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组织了强大武装,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太平天国的性质、功绩
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主要功绩有: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②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③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④其领导人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后又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⑤同亚洲其他各国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
(3)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结论
主观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贪图享乐,特权思想膨胀。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犯兵家大忌。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结论: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和印度民族起义把这次亚洲革命风暴推到了顶点。

㈧ 历史常识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以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也可以用“历史”一词代表。历史学的本质其实是把实际发生的事件转换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的过程和方法。关于历史学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讨,在西方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历史哲学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历史学从单纯的历史纪录发展成为对历史的解释和对历史规律的探求阶段。一开始,历史哲学仅仅关心如何改进历史研究的方法,但认为被研究和记录的历史就是真实的历史。在新康德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学家开始重新定义历史学。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提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认为往事只有在当代人生活中发挥作用才成为历史,否则是“死的历史”,即编年史。因此,同样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会被不断的改写。英国哲学家柯林武德又进一步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历史是历史学家思想的反映,不仅因时代而异,也因人而异。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认为历史事件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则是历史学家主观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由于人主观的局限性,对客观的历史事件的认识是有限的,主观的认识不能完全符合客观的历史,因此只有不断改进逐渐逼近,这一过程同自然科学的过程一致。这种历史学称为“历史科学”。
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中国历史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经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月日。中国的历史记录(史书)还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与历史学不在西方文明中占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史、子、集”之一(清纪晓岚等,《四库全书》)。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
原始社会中人类通过诸如结绳记事和口传等方法记录历史,例如中国上古传说“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国家出现后,则开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们同时担任记录时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书等工作,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官。之后才出现了独立职能的史官,专门记录历史事件。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史书《尚书》,内容是历代政治文件汇编,并无特定的历史记录体裁。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国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从此有了连续不断的历史纪录,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这在世界各国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如孔子(编订《春秋》)和左丘明(著《左传》)等重视人类社会活动,从而使历史基本摆脱了神学和宗教的影响。
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创建了纪传体的历史记录体裁,《史记》的规模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空前的,之后东汉时班固著《汉书》,延续发展了《史记》的体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典史学的基础,后来的历史学家沿用《史记》和《汉书》的体裁,将各个朝代的历史汇编成书,组成了“二十四史”。除断代史之外,唐宋期间中国还出现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中《资治通鉴》是叙事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体通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奇葩。
西方
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希罗多德也因此被罗马哲学家西塞洛(Cicero)称为“史学之父”。但希罗多德的记录中真实事件与虚构事件混杂,并不是纯粹的历史。20多年后古希腊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治学态度严谨,历史记载翔实,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罗马史》)中记录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间罗马帝国周围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史学究竟是什么?以上关于史学的定义或解说,虽然在文献史上大多是近人或今人确定的,但是从逻辑序列上讲,它们其实与历史学自身演进的自然历史过程和人们对它加以认识的思想史过程是基本相符的。“史有二义”和今人的“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与“知识体系”说、“超科学”或“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科学”说,可以看作是分别对应于历史学在其发展历程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个时代的客观存在事实在历史学家思想上或理论上的表现形式。其中,“科学”说中的一般“科学”说和其他两种史学解说,分别反映了历史学第四个发展时代中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期;至于后者,更确切地说,是当代史学实践的客观存在状态在历史学家理论形式上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是史学理论工作者对当代史学实践进行抽象性认识的理论结果。而当今中国历史学界史学界说纷纭,不过是史学实践日趋复杂多元的纷乱现实在史学工作者思想上造成认识混乱的切实反映;而且,各自对史学定义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定义者学术背景和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的影响。
在今人的几种史学的定义中,就中国未来史学的发展而言,比较有意义的是:何兆武先生的“超科学”说、李振宏先生的“具有特殊性、综合性、整体性、真实性的具体的和实证的科学”说和蒋大椿先生的“整合学”说。其中,李、蒋二说虽各自从不同的分析角度和相同的角度而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得出,但在对历史学的特性的认识上,实基本一致,因此可作进一步的融合而成为一派之说。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未来中国史学本体论研究,如果说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学派的话,那么,它们无疑是值得援用为学派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的解说。
因为,历史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不仅仅是专门的学问或学术,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更是一门在研究对象和任务方面都具有科学性的特殊学科。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门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它更是一门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意义上的科学。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由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既存事实,对历史学是什么的回答,就不应该再继续停留在一般历史学的认识阶段,而必须把它当做一门完成的知识形态意义上的科学来看待。中国历史学理应归属于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范畴,而不是也不应该是任何别的什么历史学。与此同时,我们今天确定历史学的定义,不能满足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史学认识水平,必须结合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特别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史学实践的现实存在状况,从而作出我们时代的关于史学的确切定义。史学定义的重新确定,必须符合并反映这个时代要求。
历史学对于个体历史学家来说,它可以成为他赖以谋生的一种技巧性或技能性的职业手段,也不妨可以成为他从历史中汲取必要的文化素质或从历史中认识人类自身的一种方式,或是作为他提高其文化艺术体验和鉴赏能力的一种有益的精神活动;个体历史学家当然亦可以是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外的其他历史观来指导其历史研究;而且,并非每一个体历史学家、每一次具体的史学实践,都必须承担起揭示某一或每一民族、国家的历史运动特殊规律的任务。但是,诸如此类产生于历史认识和历史学发挥其功能与作用过程中,仅仅来自史学主体的主观认识和这种认识形式、认识手段的特殊性和历史学利用方式的特殊性,或发生在个体史学主体身上的特殊现象,来自历史学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产生的特性,而不是产生于历史学确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本身,更非结合今天历史学发展现实状况的东西,是不能成为否定历史学是一门科学的根据的。
从特性方面讲,尽管历史学或多或少地具有其他社会科学甚至人文学科(如文学、艺术)的某些一般特性,但它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在于这些一般特性,而在于它根源于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把自己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特性,其中较显著且重要者有:它与哲学相比的特殊性特征,与一般社会科学相比的综合性、整体性特征,与文学相比的真实性特征。[19]在历史学身上所表现出的某些人文学科一般性特性的东西,同样不能成为否定它是一门科学的根据。
因此,任何关于历史学不是科学的史学的定义或解说,都不能拿来作为重新确定史学的定义的基础性材料。
历史学是科学。它的科学性的一般根据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作为历史存在,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它不以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一是它所承担的任务。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是一种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仅凭这两条,历史学就具有了一般科学所具有的科学性。一门学科的科学性的一般判断根据是:(1)“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因为只要客观实在的东西,才可能有它内在的发展规律”;(2)它“必须是旨在探讨对象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20]历史学显然符合这两层要求。但是,这样的历史学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历史科学,因为它只是具备了成为一门科学的必要前提,还不具备成为一种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所应有的充分前提。一门学科要成为一种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还需要同时符合第三层要求:“必须以揭示出事物的规律为前提,然后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即它的内在联系)去说明事物的原因,是为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21]
这样一种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意义上的真正科学的历史学,迄今为止,只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产生,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为前提的。这种历史观为历史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它显示出区别于以往其他史学的顽强特征,显示出它的鲜明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在思想方法上的重要特征,是它仅仅从历史本身去认识历史,而不是从天上的云雾中或是从人们的心灵、头脑中去认识历史。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首先确定了史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把人类社会的一切历史都当成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去研究,从而在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上实现了深刻的变革。“它坚信,只要从顽强的事实出发,才能如实地揭示历史的真相。”其次,“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际应用,获得了研究历史现象之间必然联系的方法论指导,从而使历史学真正成为研究事物规律性并依其规律描述真实历史过程的实证科学。”“使历史学成为科学的最重要的根据,是对人类社会历史运动规律的探讨。然而,至今的哲学发展史表明,到目前为止,还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说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真正揭示了人类历史运动的基本规律。于是,问题就简化成这样,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作指导,历史学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22]
据此,中国历史学的科学性,除它具备了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所必须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据就在于它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范畴的一门学科。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科学性,根本地决定了中国历史学的科学性。
现在,我们可以给历史学——中国特色的历史学——的定义作如下确定和简要说明:
历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是历史研究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一般规律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认识方式和手段,在与历史客体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客体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规律和特点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历史知识。研究历史的意义,就是在于借鉴过去,更好更科学地投身到革新现在与创造未来的过程中去。
在这一史学定义中:“整合型的社会科学”的含义是,历史学是一门以科学性和真实性为基础,内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综合性(或整体性)、实证性、抽象性(或哲学性)、价值性、艺术性的整合型社会科学,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其他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历史研究主体”即历史学家,而不是一般民众或其他社群;“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来说,是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强调的”、“特别坚持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体历史结论[23];“历史客体”,是指首先作为一种历史客观实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后才进入历史学家认识视野而转化成为认识客体而存在(“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无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客观历史事实和过程,是历史学的对象领域,因而它不是哲学研究对象之一的一般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过程;“特殊规律和特点”,是指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而非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历史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政治性的记事活动、附属于政治而以文化积累为主的综合活动、学问或学术、知识体系、哲学、科学等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环节,在认识方式上经历了价值的、考实的、艺术的、科学的、哲学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认识方式。历史学发展到了今天,虽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现过的一切表现形式或发展环节,并把它们当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或部分;就个别的或特殊的史学现象而言,今天的历史学亦可以其先前曾经拥有过的某种表现形式而存在。可是,在一般意义上,今天的历史学绝不可以归结为其中的任何一种形式或环节,或者依据其中的某一种表现形式或发展环节来确定历史学的一般定义。今天的历史学,只能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如果否认这一点,那么在认识论、方法论和哲学倾向上,就要么表现为历史观念的缺失,要么表现为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庸俗化和作为这种庸俗化的必然归宿的相对主义、怀疑论或折衷主义。列宁在阐述“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的原理时说:“辩证法,正如黑格尔早已说明的那样,包含着相对主义、否定、怀疑论的因素,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无疑地包含着相对主义,可是它并不归结为相对主义,这就是说,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24]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与相对主义之间的关系原理,对于我们今天确定历史学的定义、分析现有关于历史学的定义的价值、理解“历史学是一门整合型的社会科学”,乃至考察其他观念形态的事物,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编辑本段
历史学科的体系

历史学:对历史的研究和记录
历史哲学:对历史学方法、目的、规律的研究和探讨
年代学:确定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学科
文献学:对资料文献的管理和检索等的研究
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学科
新闻学:报告事件发生,社会现象,政治时局等的学科
社会学:研究现代(当代)人类社会与社会生活的学科
考古学:发掘和调查古代遗物和文献
心理史学:研究历史事件背后的心理激励作用
家谱学:研究家庭及其历史渊源
未来学:对未来的预测和研究
古代天文学:对太空的观察,计算星象
历史地理学:研究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对于考古学等提供借鉴
编辑本段
历史学的分类

(1)按地域分:世界历史 、亚洲史、欧洲史、非洲史、大洋洲历史、美洲历史、各国历史
(2)按时代分:史前史 | 古代史| 近代史 | 现代史
(3)按学科分:哲学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 史学史艺术史 | 电影史 | 美术史 | 建筑史 | 广告史 文化史 | 文学史 | 教育史 | 博物馆史 经济史 | 农业史 自然科学史 | 数学史 | 医学史 | 交通史
编辑本段
中国历史的几条规律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统, 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之。
2、内忧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后宫;中忧官场腐败,官逼必然民反;外忧民族矛盾,异族虎视耽耽
历朝历代之灭亡,无不由此三者起。
3、胜者王侯败者贼
历史即是:为胜者歌功颂德、败者落井下石的虚假陈述
胜即是刘邦,败即是项羽;胜即是李世民,败即是窦建德;胜即是朱元璋,败即是张士诚;胜是一国之君,败是流贼草寇。
4、矫枉总是过正,其实过犹不及
秦尚法,汉即尚儒;唐重武轻文,宋即重文轻武;唐宋尚诗词,明清即尚八股。
5、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6、地域环境左右命运,东强西弱
中国自古东临太平洋,北接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西北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为喜马拉雅山,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生存,养成了国人含蓄内敛、保守中庸、消极忍耐的农耕性格。故历朝政府皆重农抑商,重伦理文采,轻科技实用;如夏政权在陕西、商政权在河南;西周政权在陕西、东周政权在河南;秦、西汉政权在陕西、东汉政权在河南;隋、唐政权在陕西、北宋政权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历史皆在农耕最发达的中原地区上演,由此可见,中国一直都是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直到异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权才随之坐落于此,中国的农耕地位才逐渐为之动摇。
当政权东西对峙时,西强而东弱;南北对峙时,北强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于西和北更接近于游牧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自然比东南单纯的农耕文化多了一些强悍。然而,每一次异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会被汉文化迅速的同化。
西方和北方割据势力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完成统一.这一点也很清楚,秦打败六国完成统一,隋打败南陈完成统一,宋打败南唐完成统一,元消灭南宋完成统一,共产党打败国民党完成统一,都是西方或者北方的势力统一南方.从地理形势来看,中国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据高临下,自然对南方形成压力,加上北方只有向南发展才能得于较好经济条件,所以会激起统治者的进取心。
7、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则为李林甫、杨国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却为虎狼之臣,如朱温之辈。历朝历代,莫不如此,岂有他哉!
8、单以武治,刚且易折;单以文治,软弱可欺;文武结合,刚柔兼济,方能长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却迅速灰飞湮灭,两宋文化鼎盛,却屡被异族欺凌。惟汉、唐重文韬武略,方绵延三四百载,号称盛世,今已不再矣。
9、向北防御,向南发展.
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定律.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始终都是我们防御的重点方向.从秦国建长城以抗强匈奴,到六十年代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终是我们防御的重点.同时,我们由于受到北方强敌的压力,再加上南方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使得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目前,北方的强敌暂时构不对我的威胁,但向南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定都北京和西安的朝代必然强大,定都南京和杭州的朝代必然弱小.
西汉、唐、元、明、清这些历史上比较长命的王朝都是定都北京,而晋、南宋、南陈,南唐、民国这些短命王朝都是定都南就或者临安(杭州)。这主要是因为南方脂粉之地,歌舞升平,令人醉生梦死的原因吧。

㈨ 关于亚洲历史的论文

的确来有难度 建议看罗兹·墨菲著自作的《亚洲史》等书
然后你心里自然就有了一个框架
然后你再把你的观点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 历史人物的评价 国家民族团结等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论文自己就出来了
希望你更进一步 谢谢

㈩ 历史知识 追50分!

1.孙中山出生时间.
答1866.11.12
2.三民主义在哪里提出的.
答 檀香山
3.二次革命暴发时间:
答 1913年7月12日版
4中国由此以权来第1个牺牲是谁
答 应该是宋教仁先生
51922年5月6日孙中山离开广州往何地.
答 上海
6.民生主义两大经济纲领.
答 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地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7民权主义的基础
答 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阅读全文

与亚洲历史知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