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璧山的简介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建县至今,几度兴废,跨越了1200多年时间长河,称得上历史悠久;璧山,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古代出过“抗疏贤臣”、“史志良才”,近代又有红岩英烈,抗美英雄,真可谓是人杰地灵;璧山,“环境皆山,两江夹送”,山川形胜,地势险要,扼渝州之咽喉,为重庆之屏障,有金剑山之雄,青龙湖之秀,凉亭关之险,璧温泉之幽,被郭沫若先生盛赞为“黛山秀湖”;璧山,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有黄花之芬芳,巴缎之斑斓,来凤鱼之鲜美,璧山玉之刚润,不愧称“巴渝名区”。
勤劳聪慧的璧山儿女,怀着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投入到璧山经济社会建设的大潮,绘就了一幅璧山继往开来的壮美画卷。正是:玉映重壁山映山,双河连江源为源。常思状元报国志,笑看璧玉谱新篇。
而今,承载璧山厚重深蕴的人文历史,携“巴渝名区”之耀,“西部鞋都”之辉,一个繁荣、开放、文明、效率、平安、和谐的新璧山必将成为重庆和中国西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五千年前,璧山就已有先民劳动生息。春秋战国时,县境为巴国地。周慎觐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县,今县域为江州县属地。据清同治4年《璧山县志》载:璧山“禹贡梁州之域,周为巴子国地,秦灭巴置巴郡为巴郡地,汉为巴郡地属益州,三国属蜀汉,晋为巴郡地属梁州,宋齐俱为巴郡地属益州,隋为巴江津二县地属渝州”。两汉时期,璧山境内经济发展已呈较高水平,来凤就设有驿站,成为成都至重庆的交通要道。东汉时期,璧山境内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画像石棺作为墓葬方式。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县。据唐《元和郡县图志》(公元806年)记载:“壁山县,本江津、万寿、巴三县地,……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险峻,东南面稍平,土人号为重壁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县,因山为名。”唐置县
时,隶属渝州,其时县域包括今县境全部及今永川市、沙坪坝区含谷镇、北碚区澄江镇。
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分壁山县西南部分地置永川县。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县隶属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为重庆府,壁山县属之,县辖双溪、多昆、含谷、王来、依来五镇。元初,壁山县屡遭兵灾。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以壁山“地广人稀”并入巴县。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复置壁山县,属重庆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以“户口尚少,停壁山县铨,以永并治之”(即由永川县代管)。清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壁山县,改名“壁山”为“璧山”,隶属川东道重庆府。
民国3年(1914年),璧山县属四川省东川道。民国17年撤销道,直属四川省。民国25年(1935年),四川省下设行政督察区,璧山县属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1日璧山县解放,属川东区巴县行政专员公署管辖。是年12月20日,巴县行政专员公署改驻璧山,更名璧山行政专员公署。1951年4月,璧山专署迁至江津,改名江津专区,属之。1960年江津专署迁往永川。1968年,江津专区更名江津地区,属江津地区。1981年,江津地区更名为永川地区,属永川地区。1983年4月1日,永川地区与重庆市合并,璧山县属重庆市辖。1997年重庆设立直辖市,璧山县隶属重庆市。
唐置璧山县时,县署在今璧城街道。清雍正七年复置璧山县制时,因县城残破,衙署无存,短时寄治来凤驿。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县令奉文在今璧城重建。此后,民国时的县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一直在今璧城街道。
璧山县位于重庆市以西,东经106 。02'至东经106。20',北纬29。17'至29。53'。东西宽15.5公里,南北长66.5公里,县域面积915平方公里。东邻沙坪坝、九龙坡;南界江津;西连铜梁、永川;北接合川、北碚。璧山地处重庆西大门,是川东、川北、渝西各县市到重庆的交通要道。1995年7月成渝高速公路开通后,从县城以南15公里的青杠街道上高速公路至重庆(陈家坪),里程为23公里。
璧山县地质构造属川东南弧形构造带,华蓥山复式背斜中的温塘峡背(东山)与沥青峡背斜(西山)之间。据清同治四年《璧山县志》载:璧山“形如柳叶,四壁皆山,外高中平”。境东有缙云山,西有巴岳山,东山、西山为天然屏障,海拔分别在500-810米和500-885米之间,两山夹一槽,中部系丘陵地带,海拔在270-400米之间。东西山面积约16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7.6%,丘陵面积753平方公里,占82.4%。县域地表水属外流水系,有大小溪河75条。其中,璧南河系长江一级支流,全长73.1公里,在江津油溪注入长江;璧北河全长37公里,在北碚澄江注入嘉陵江;梅江河流经璧山西部各乡镇,全长53公里。境内植物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植被以常绿针叶林为主,竹林次之。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为主、杉柏为辅。森林面积329799亩,县城公共绿地面积164416平方米。
自然地理
璧山县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春旱、夏热、秋迟、冬暖、无霜期长以及风速小、湿度大、日照少、云雾绵雨多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3℃,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2.3℃;年平均降雨量1231.2mm;年平均日照时数911.5小时;年平均风速1.6米/秒;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无霜期337天。
旅游资源
璧山史称“巴渝名邑”,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历史上曾出过“双状元”、“六翰林”。古时就有“璧山八景”,即“金剑晴雪”、“东林晓钟”、“觉院夜雨”、“茅莱仙境”、“圣灯普照”、“虎峰马迹”、“凉伞云遮”、“石泉凝脂”。
璧山全县共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县境之内,还有36座古寨、95处古墓。位于璧城街道中央的文庙“大成殿”古朴、壮观,有194朵如意斗拱,重檐大屋顶琉璃建筑屹立在凤凰山脚下,与文庙广场、小东门状元桥连成一线;历年发掘的17具汉画像石棺,雕刻精美,名冠巴蜀,其中一具迁入重庆三峡博物馆馆藏;梅江朝元寺的明代石牌坊、青杠的清代河氏百岁坊也是璧山名声颇著的珍贵文化遗存。
除古庙、古牌坊、古石棺外,璧山还有古教堂(正兴金堂湖天主教露德堂)、古寨(云坪乡的云坪古寨,青龙湖的古老寨、铁围寨,白云湖的云台寨,凤湖仙山的大茅寨、五云寨,缙云后山的云峰寨)、古关(金剑山、凉亭关、白云湖渝西老关)、古民居(来凤翰林院)、古墓葬(汉代崖墓群)、古碑刻(金剑山、茅莱山的古碑刻)、古生物化石(大熊猫化石、恐龙化石)、古戏曲民俗(龙灯、狮灯)等众多文化遗存。
区划沿革
宋《元丰九域志》记载:“璧山,州西一百里,三乡、双溪、多昆、含谷、王来、依来五镇。”
清同治《璧山县志》记载:“明成化十九年复置璧山县后,全县分为十里百甲,龙溪、普安、燕平、磨滩、壁山、水东、枫香、横山、登云、沙山为县十里。”
清初,全县改编为二里十三甲。乾隆二十四年(1795年),巴县缙云山(包括北温泉)以西之西祥里(后更名为依来里)划归璧山,全县便有磨滩里(福禄里,简称福里,在县中部)七甲,登云里(简称登里,在县南部)六甲,西祥里(依来里,简称依里,在县北部)八甲,共三里二十一甲。
清光绪初年,全县辖三里37场5段。
民国初年,县仍沿袭清末的行政区划,实行里、甲制。
民国4年(1915年),增设临江场,全县行政区划改为38场5段。
民国24年(1935年),试行新县制,全县行政区划为3个区,40个联保和1个试验乡。
1949年12月1日,璧山解放。县人民政府决定,全县行政区划为6个行政区,第一至第六区区政府分别驻城中镇、大兴乡、来凤乡、丁家乡、大路乡、八塘乡。
经过1952年、1953年、1955年、1956年、1958年、1977年、1978年数次变更后,到1980年3月,全县行政区划为7个行政区(大路、八塘、城郊〈后改名甘棠〉、大兴、正兴、来凤、丁家等七区),1个区级镇(璧城镇),1个乡级镇(来凤镇),38个公社。
1985年将人民公社改为乡。1994年“撤区并乡建镇”调整为20镇6个乡。
2003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为现行的两个街道、10镇、1乡。即璧城、青杠2个街道和丁家、三合、广普、正兴、大兴、河边、福禄、七塘、八塘、大路等10个镇及健龙乡。全县计34个居民委员会,151个村民委员会。城镇建成区面积21.6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璧城街道,城区面积8平方公里。
② 重庆历史
重庆市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乃巴渝文化的发祥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3000多年。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这就是古代巴国的首都江州。因在此入长江的嘉陵江古称渝水,隋文帝杨坚遂于开皇三年(583年)在这里设置了渝州,是为重庆简称“渝”的由来。南宋淳熙使十六年(1189年),因这里曾是当朝天子宋光宗赵敦的潜藩之地,便循例于此置府,号曰“重庆府”,以志双重喜庆。其地遂以“重庆”为名,于今已有800余年了。
重庆曾经是古代巴国首都、农民革命政权大夏国国都,抗日战争期间是国民政府的陪都,素有“三都之地”之称。在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勤劳、聪慧、热情的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伟大的中华文明增添了光彩。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重庆已成为我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内河口岸,拥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和科教实力,在我国中西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重庆市不仅已经有了雄厚的经济、文化基础,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区位优势。正是因为它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古以来都为中央政府所重视。1996年,根据党中央的决策,9月,重庆市代管了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12月20日,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1997年2月,第八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了这一议案,决定提请第八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同年3月14日,第八界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议案,作出了《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这个《决定》,主要内容是:“一、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消原重庆市。二、重庆直辖市管辖原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所辖行政区域。三、重庆直辖市设立后,有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对其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建置和划分作相应的调整。”
重庆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远在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等八个民族。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在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巴方的记载。
从巴到重庆,名称屡经历史的变迁。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国,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候巴郡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名荆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称)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赵淳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重庆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
重庆自秦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机构。辛亥革命后,1921年设重庆商埠督办;1929年设市;1935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直辖市。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西迁重庆,于1937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1940年再定重庆为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成为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中央直辖市。1954年7月,重庆市并入四川省,改为省辖市。1983年,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享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了设立重庆为中央直辖市的议案;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重庆市现已成为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人口3097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体,同时聚居着土家族、苗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
③ 曾出双状元、六翰林的璧山区,到底有什么样的文化底蕴
璧山的位置在重庆市的西部,璧山的历史也是非常的久了,曾经在历史当中还出现过“双状元”、“群翰林”。在14年的时候璧山就撤掉县而设立区,从而翻开了新的篇章。这时就会有人问了璧山有什么样子的文化底蕴可以出现双状元和六翰林,在其中又有什么样的文化?
1.重要的文化遗产:
璧山文化在物质文化方面:曾挖掘出了水深恐龙璧山上龙,距离现今已有一亿两千万年了,在此之后发现的全部恐龙都是以璧山去命名的。经发现在二十万年前就有了大熊猫化石,这就说明璧山在以前也是很适合咱们的国宝大熊猫生存的。也有许多时东汉时期遗留下来的石棺(带有画像的),在06年的时候石棺被运往印度进行文化的交流并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在宋代时期这里曾出现了两个状元。在明国的时候,书法家柯尧放;抗美援朝时候的一级爆破英雄,黄家富;璧山神仙赵岩之,成为地方保护神。
璧山文艺创作主要从两方面来讲:一是璧山在文艺创作的这方面来讲具有深厚的传统,古代有冯时行的《缙云文集》四卷进入了四库全书,南宋状元蒲国宝的《京唐南山全名》也是代代相传;诗人黄在中;家族诗人连奎、连江、连赵琛;兄弟诗人向振源、向裴元;在书法篆刻方面有很大成绩的书法篆刻家陈定波;近现代的舞蹈理论家付谷刚;军旅剧作家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书法家、诗人柯尧放;花鸟画家耐生如;乡土作家萧蔓若等。二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文艺创作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如陈安若的木刻版画《打晒坝》收入1981年中国版画年鉴,1985年收入中国版画家新作选;版画创作《边登宝》收入1983年中国版画年鉴。胡正好部长在2007年、2009年两次获得重庆市艺术成果政府奖。
④ 重庆璧山的璧南河历史
璧南河全长73公里,流域面积441平方公里,从北向南贯穿全境,涉及璧山7个镇街,是璧山县最大的一条次级河流。近多年来,随着璧山县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沿河两岸工业企业迅速发展,规模养殖场的增多,加上流域内场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内,清清的河水开始变黑,在一些河段,猪粪鸭粪覆盖在河面上,河水变成了劣Ⅴ类,散发阵阵恶臭。不仅河水污染,河岸两边也受到污染,生态受到损害。璧南河的污染,严重影响了群众的日常生活。河水不仅臭气熏天,连最基本的灌溉农田的要求都达不到,住在河边的居民连窗户都不敢开。璧南河成为了"又脏又臭"的代名词,成为了璧山之痛。老百姓开玩笑道:璧南河堪比书法家的洗墨池。2007年,璧山县政协根据老百姓的反映,曾对璧南河的污染状况进行过一次专题调查。调查中拍摄的反映璧南河污染状况的专题片,让县领导们为之一惊。"不治理好璧南河,我们将愧对璧山60万父老乡亲!"面对严峻的事实,璧山县委书记范明文和县长吴道藩承诺:用两年的时间,对璧南河全流域污染进行治理,两年后,实行常态化管理。转变始于去年底。从2009年12月开始,璧山县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璧南河整治工程,依靠科学治理方法和依法治理模式,实施"铁腕整治"。仅仅数月的时间,曾经绝迹的鱼虾又回到了河中,两旁杨柳依依,公园遍布,璧南河已经成为了璧城一道靓丽的新景观。数据显示,璧南河整体水质由劣Ⅴ类变成了目前的Ⅳ类,流域内68个主支河段中已有19个河段COD值小于等于30 毫克/升,即达到国家Ⅳ类水域水质标准要求。未来3年内,水质还将变为Ⅲ类,甚至Ⅱ类。璧南河,真的变清了!"看!又是一条大鱼!"仲秋时节,璧南河边,余有国老人正戴着草帽悠闲地钓着鱼,与钓友们来河边钓鱼已经成为他退休生活最惬意的事情。如今,清清的璧南河汩汩流淌,万人垂钓、鱼儿畅游的场景,与昔日的脏、乱、臭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前别说钓鱼,把鱼放进河里就是给鱼判了'死刑'。"余有国说。而在今年8月至9月,璧山县有关部门先后3次,把1.5万公斤的大规格鱼苗,投放进经过治理的璧南河里。几个月来,鱼儿开始长大,璧南河的两岸,又见到了不少钓鱼爱好者。在河水变清的同时,两岸的生态也开始得到修复。在璧山县城内的璧南河岸边,新建起南河公园、星岛公园和湿地公园。昔日水土流失的河岸,栽上了树木和花草。在璧南河的上游和支流,种植了水昌蒲、睡莲、水灯芯等挺水型植物,用以净化水质,稳固泥土。"明年的春天,我们还将在两岸栽种绿竹。"县环保局负责人说。治理前,老百姓对璧南河两岸的污染源也是怨声载道。因而,在治理中,璧山县从堵源入手,对两岸的污染源进行了清除。目前,除30多家重点污染企业被关闭,200多家规模养殖场被拆除外,大部分河段里的淤泥也被清走。在璧南河治理前,璧城街道办事处大塘村的村民,因河边的一座规模养殖场所造成的污染影响,连吃饭也得关门,不能下河洗手洗脚,河里的水连用来灌溉农地都不行。现在,村民不但可以用河水灌溉蔬菜地,还可以在河里洗衣服了。原县政协副主席张效和的家在城内璧南河边,深受璧南河污染之害。为了璧南河的治理,他曾带着政协委员对璧南河的污染状况进行多次调研,向政府提出治理建议。如今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效果,他感到很欣慰,常到河边观赏水质的变化,积极向市民宣传治理璧南河的效果,激发大家共同为治理污染出力。"璧南河治理虽然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但已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璧山县环保局负责人说,县里最近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群众对璧南河的满意度已提升到90%以上。对政府铁腕治理璧南河,群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璧南河河水变清,污染源清除,阶段性的治理成果得到认可的同时,也激发了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地保护璧南河。璧山红旗缸盖制造公司是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在治理璧南河的激励下,也主动参与到污染治理中来。该公司首先在璧山县内的媒体上向全县人民承诺:保证公司的生产废水实现达标排放,不污染璧南河。随后,又投资120万元,建起了污水处理设施,对生产废水进行处理。"目前,璧山的工业企业都在璧南河的治理效果鼓舞下,自觉地搞好污染治理。"璧山县环保局负责人说,流域内以前环保不达标的70余家工业企业,都按环保要求,投资建好了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使生产废水实现了达标排放。"通过璧南河治理,提升了全县人民的环保意识。"县环保局负责人说,由于看到县委、县政府在治理璧南河上的决心,在璧北河的治理中,流域内的污染企业和规模养殖场,都自觉地进行关闭和拆除。璧南河,璧山的母亲河。"水黑如墨,臭不可闻"曾经是其真实写照,河水无法作为生活水源,治理难度艰巨,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生活。2009年12月,璧南河污染治理全面启动,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年取得明显成效,两年基本达标"的治理目标,依靠科学治理方法和依法治理模式,短短的半年时间,璧南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璧南河,不仅河水清亮,两岸绿树茵茵,更为全市次级河流治理提供了借鉴。</p></p></p>
⑤ 重庆天星寺历史事件
巫山县,永川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渝北区,丰都县,梁平区,江津区,大渡版口区,南岸区,巴权南区,涪陵区,城口县,巫溪县,合川区,北碚区,黔江区,沙坪坝区,荣昌区,璧山区,铜梁区,奉节县,九龙坡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重庆天星寺历史事件。
⑥ 璧山县七塘的历史
七塘镇位于璧来山县北部,距县源城28千米。清末为大塘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3年建镇。1997年,面积33平方千米,人口2.1万,辖建设、镜子、喜观、崇兴、阳岫、石坡、学堂、小湾、三步梯、碑载、龙滩、阴阳、将军13个行政村。
2003年底区划调整后,七塘镇政府驻七兴社区,辖原七塘镇、依凤乡所辖行政区域,面积57.49平方千米,人口32900人。
附:依凤乡位于璧山县北部,距县城30千米。宋名依来镇,明为依来乡,清为依凤场,1958年改公社,1984年建乡。1997年,面积27.5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南华、青龙、四合、卷洞桥、五角、盐店、跃进、柳家河、油坊、米市10个行政村。
⑦ 璧山的历史人文地理资料背景哪里有详细的介绍啊
网络百来科,http://ke..com/view/484514.htm直接源进这个网站,网络告诉你他怎么看璧山!
⑧ 重庆璧山在古代叫什么
璧山建县于东来汉到源蜀汉之间,名为常安县,隶属巴郡,蜀后期并入江州县。唐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壁山县,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以壁山“地广人稀”并入巴县。
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复置壁山县,属重庆府。明朝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壁山改壁为璧,称为璧山。壁山县改称璧山县。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以“户口尚少,停壁山县铨,以永并治之”(即由永川县代管)。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复置璧山县。民国后一直循旧璧山县。
由此可见,现璧山县历史上,曾用名为常安县、壁山县、璧山县。曾几度被兼并,并入江州县、巴县、永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