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人的体质与现代人谁强
古人体质强.因为古人有尚武的精神.看看现在人,24小时都干什么?现代人把太多专的时间都用在文化学属习上了,身体当然不如古人了.在中国,特别是宋朝以后,更是重文轻武.宋朝特别重文轻武,所以也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和疆域最低谷的时候.因为宋朝的开国皇帝本来是后周的大将,是靠篡位得来的,他也怕他的武将篡他的位,所以统治者就特别限制武人,并在文化上做宣传,好象身体好的人就是匹夫,现代也有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一说.这种习惯就一直传下来,导致现在的国人还是重文轻武.春秋时的虎贲,就是国君的高级护卫,有很高的荣誉,但当虎贲的资格是可以一口气跑好几百里,比现在的马拉松牛多啦!
古代唯一不如现代的是营养不如现代.可着也要分两方面说,现代人应该说是营养过剩,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胖子和富贵病(如糖尿病,心脏病).
总的来说,我认为古人比现代人体质更好!
❷ 学历史的人都能考得了古吗
不一定,考古需要具备展业的素质。考古是一门相对比较综合的学科,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❸ 体质人类学的简介
体质人类学源于16世纪。1501年,德国学者M.亨德发表了以人类学一词为书名的著作,论述了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1871年 ,英国学者始将人类学中研究人类体质的领域称为体质人类学。早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仅限于认识人自身的身体构造、人体测量和人种划分。伴随考古学 的发展和生物进化论 的确立,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自身的起源和进化、演变等问题成了关注的焦点。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对于人种体质特征的研究,一般仅限于对人的发色、发型、眼色、肤色、面部平度、鼻部形态、唇部厚度、头型、身高等外显的体征形态进行测量、分类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对人种体征的研究已深入到基因遗传频率和生物化学等领域,并开始倾向于根据基因分布情况,把家庭、家族或其他一些地域性种群,而不是把种族当作为具有研究意义的单位。
体质人类学阐述人类生物学上的发生及其进化方面的课题;确定人类同其他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差别;还要给各人种之间体质上的差异进行分类。现代体质人类学开始形成於19世纪前半期,自从达尔文《物种源始》于1859年发表后,进化论对体质人类学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达尔文的另一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别选择》(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1871)也是一本重要论著,第一次提出了有关人类起源的有科学根据的假说。到1859∼1900年之际,人类学者承认,人种发展进化的历史可溯至几十万年以前,而不是像过去所想的只有几千年。20世纪早期,科学家揭示出遗传学上的各种原理和ABO血型,这有助於体质人类学者们对不同人种之间的变异和差别进行研究,同时由于相对的和绝对的年代测定方法的发展,也使得人类学者们能够确定人类化石和其他人造器物的年龄。
体质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重点是人种进化的过程。这方面包括发现过去人类化石遗存并加以描述以及分析这些骨化石明显特点的重要意义,因为遗传物质是进化史高度可靠的「指示器」,所以,对於不同人种之间和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的遗传密码、染色体、粒线体去氧核糖核酸进行比较分析,已证明在广泛的人类学研究领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体质人类学对於至少可以上溯200万年这一段时期内的人类体质方面的进化情况,提出了很多解释。
❹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历史沿革
建国六十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原国家教委、原国家体委等有关部门从鼓励和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出发,在不同时期先后制定了《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并于2002年开始在全国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增强学生体质,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具有积极作用,其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点。
1. 对于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和《学生体育工作条例》,促进和保证体育课教学,以及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 有利于学生按照要求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自觉参加体育活动行为习惯的养成;
3. 通过这些标准的测试和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展开,对于学校体育评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体育总体评价的重要内容。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是与我国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与全国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素质、满足国家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的。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要求,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建国以来,《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制定、颁布和实施,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为新的《标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了解这些标准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将有利于正确认识并实施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14年,依据全国学生体质情况,制定最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旨在培养学生锻炼积极性。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学校体育的新篇章。1950年8月,中国体育访问团赴前苏联,全面考察和学习了原苏联体育(包括学校体育)的经验,引进了《劳卫制》,从1951年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1954年,在借鉴原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在部分地区试行的情况,政务院批准并发布了《劳卫制》暂行条例,经过试行和反复修改于1958年由国务院正式公布实施《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及相关项目标准和测验规则,其第一条明确指出:劳卫制是国家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对人民在体育锻炼上的基本要求而制定的,其目的在于鼓励人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使人民身强力壮,意志坚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劳卫制》由预备级(少年级)、第一级和第二级共三个级别组成,在一级和二级中还按照性别差异根据某一年龄段中体能的发展设置了男女若干个年龄组。在项目设置上,除了发展身体素质和机能的锻炼项目以外,《劳卫制》还设置了诸如射击、手榴弹掷远、行军、国防知识等内容,反映了当时巩固国家政权和建设祖国的社会需要。当时,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受到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学校卫生条件比较差以及营养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亟待提高。因此为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锻炼身体、建设和保卫组股的热潮推动下,我国的《劳卫制》产生和发展起来了,并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包括学生在内的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对广大学生和成年人的体制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部分学校核地区受浮夸风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急于求成,搞反复测试,突击达标,违反体育锻炼的客观规律,并冲击了正常的体育课教学;此外,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导致了国家的财政经济困难,广大学生出现了营养不良,体制健康水平下降,这些使得《劳卫制》的推行受到影响,被迫中断。此后,在1964年《劳卫制》改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
虽然《劳卫制》的实施经历了轰轰烈烈、坎坷与挫折,但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改善和提高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民体质健康促进事业的新纪元,也开创了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工作的先河。 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重新确立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975年五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委公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要求在学校广泛实施,此后,在1982年,1990年又进行了修改,一直沿用至今。1995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了保证。
在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都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特别是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带来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特别重视受教育者应掌握充足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全面发展。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劳动效率,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的改善与提高的同时,也使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机会不断减少,电视机、视盘机(VCD机和DVD机)、计算机等的普及也导致学生身体活动时间不断减少,生活水平提高与体制健康水平下降的矛盾逐渐现象。社会对于学生的体质健康更加重视,从1985年开始,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科学技术部等五部委(局)共同组织展开了全国性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到2005年已经进行了五次,以全面了解我国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目的是:鼓励和推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面对全体人群,分四个组进行测验,分别是儿童组,9~12岁,相当于小学3~6年级;少年乙组,13~15岁,相当于初中;少年甲组,16~18岁,相当于高中;成年组,19岁以上,相当于大学。其测试内容主要是对身体素质项目进行测验,共分五大类,与《劳卫制》相比删除了射击、手榴弹掷远、行军、听一般国防知识等内容。所选项目强调增强体质效果好,少而精,既能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又简便易行,便于测试记录成绩,并适当兼顾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打基础。主要由体育行政部门主管,具体实施时会同教育等有关部门进行,同时强调学校应当把体育锻炼标准的施行工作同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并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它的推行对促进全社会关注学校体育,督促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保证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❺ 中医体质学到底是怎样的一门学问很有用吗
恩 自古以来 在西医还没发展的时候中医 已经存在于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深圳和美妇儿医院 因此也开设了中医的科目目的是希望 发展传统中医项目,以医学发展为己用。
❻ 历史学学科门类是什么
0601 历史学类
060101 历史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基 本知识,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
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训诂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国内外史学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主干学科:历史学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导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考
古学通论、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与选读、中国断代史(从先秦到当代)、专题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史(美、英、法、日、德、俄等国、拉美、非洲、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中外关系史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相近专业:博物馆学、世界历史
历史学(师范类)
培养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历史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者。
毕业生具有同上列相近的知识和能力,主干学科、修业年限、授予学位同上。
开设院校:
重庆师范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民族学院
云南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西藏大学
西藏民族学院
西北大学
汉中师范学院
宝鸡文理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青海师范大学
宁夏大学
新疆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山西大学
山西师范大学
雁北师范学院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
辽宁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渤海大学
鞍山师范学院
沈阳大学
大连大学
延边大学
北华大学
通化师范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
长春师范学院
黑龙江大学
齐齐哈尔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牡丹江师范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扬州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
杭州师范学院
温州师范学院
宁波大学
安徽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
阜阳师范学院
安庆师范学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
漳州师范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
赣南师范学院
南昌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聊城大学
烟台师范学院
郑州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湖北大学
湖北师范学院
湘潭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汕头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广州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民族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
暨南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西南师范大学
四川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
延安大学
湛江师范学院
青岛大学
淮阴师范学院
吉首大学
唐山师范学院 忻州师范学院 佳木斯大学 哈尔滨学院 上饶师范学院 井冈山师范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南阳师范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曲靖师范学
院 天水师范学院 石河子大学 喀什师范学院 白城师范学院 台州学院 闽江学院 泰山学院
信阳师范学院
周口师范学院
许昌学院
咸宁学院
荆州师范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等。
060102 世界历史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世界历史的全面系统知识,能在学术研究、
文化教育、外交外贸、国际文化交流和新闻出版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的历史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关于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整体人类文明的一般发展历程和世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受到史学理论、外国语、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关系学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主干学科:历史学
主要课程:世界通史、中国通史、世界文明史、史学概论、西方史学史、中
国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专业外语、中外历史文献及史学名著选读、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包括中、日、印、英、法、德、俄、美,亚太、中亚、南亚、东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及其断代史) 、专题史(包括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国际关系史、中外关系史等)、 文化人类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相近专业:国际政治、历史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开设院校:
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 山东大学 武汉大学 兰州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等。
060103 考古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考古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进一步培养
潜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馆等事业单位及国家机关从事研究、教学、管理等实际工作的考古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了解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和世界考古学发展概况,熟悉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在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博物馆学、文物学理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古代汉语、史料学、地理学、第四纪环境学、古人类学等方面受到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与技能;
2.能够从事田野考古发掘、整理及编写考古报告;
3.掌握博物馆管理技能;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5.了解国内外考古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
6.具有从事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干学科:历史学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国考古学、考古学导论、旧石器时代
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战国秦汉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学理论、考古绘图、田野考古学概论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实习安排3个~5个月。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相近专业:历史学、博物馆学、民族学
开设院校:
西北大学
山西大学
郑州大学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武汉大学
中山大学
四川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060104 博物馆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文物学、博物馆学的系统知识,能在政府文
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海关、新闻出版、教育等单位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研究工作的博物馆学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
识,受到历史、艺术、文化和科技等综合知识的基本训练,具有文物、鉴赏、研究和文博事业管理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历史学、艺术学
主要课程: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经营
管理、物质文化史、文化人类学、文物学概论、文物管理与法规、中国历史地理、古代工艺美术、民俗学、艺术史、考古学通论、文物与考古技术、文物保护基础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业务实习等,一般安排1个~2个月。
主要专业实验:文物保护、修复实验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相近专业:历史学、考古学、艺术设计
开设院校:
河南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
四川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山西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兰州大学等。
060105 民族学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民族学基本知识,进一步培养潜能
的民族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社会团体和各类企事业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民族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国民族和族
群、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基本情况,掌握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受到体质人类学、语言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本训练。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基本的民族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以及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3.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4.熟悉我国有关少数民族、社会文化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向;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抽样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干学科:历史学、社会学
主要课程:人类学、民族学导论、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史、生态人
类学、民族学调查方法、中国民族概论、世界民族概论、民族考古学、民族经济学、族群与家族、宗教文化、民俗学、社会学、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相近专业:历史学、社会学
【本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
开设院校:
贵州民族学院
云南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广西民族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中山大学
云南大学 兰州大学等。
❼ 学生体质健康网历史数据报表查询怎么查
根据网站提供的联系方式,给管理员联系。或者你单位上一级有管理权限的,可以查到你们的信息
❽ 简述人体质的来源
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也称“自然人类学[1]
”或“人体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和结构的剖析,来探讨人类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人种的形成及其类型特点,以及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分类等问题。
体质人类学源于16世纪。1501年,德国学者M.亨德发表了以人类学一词为书名的著作,论述了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1871年 ,英国学者始将人类学中研究人类体质的领域称为体质人类学。早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仅限于认识人自身的身体构造、人体测量和人种划分。伴随考古学[2]
的发展和生物进化论[3]
的确立,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自身的起源和进化、演变等问题成了关注的焦点。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对于人种体质特征的研究,一般仅限于对人的发色、发型、眼色、
肤色、面部平度、鼻部形态、唇部厚度、头型、身高等外显的体征形态进行测量、分类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对人种体征的研究已深入到基因遗传频
率和生物化学等领域,并开始倾向于根据基因分布情况,把家庭、家族或其他一些地域性种群,而不是把种族当作为具有研究意义的单位。
体质人类学阐述人类生物学上的发生及其进化方面的课题;确定人类同其他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差别;还要给各人种之间体质上的差异进行分类。现代体质人类学开始形成於19世纪前半期,自从达尔文《物种源始》于1859年发表后,进化论对
体质人类学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达尔文的另一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别选择》(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1871)也是一本重要论著,第一次提出了有关人类起源的有科学根据的假说。到1859∼1900年之际,人类学者承认,人种发展进化的历史可溯
至几十万年以前,而不是像过去所想的只有几千年。20世纪早期,科学家揭示出遗传学上的各种原理和ABO血型,这有助於体质人类学者们对不同人种之间的变异和差别进行研究,同时由于相对的和绝对的年代测定方法的发展,也使得人类学者们能够确定人类化石和其他人造器物的年龄。
体质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重点是人种进化的过程。这方面包括发现过去人类化石遗存并加以描述以及分析这些骨化石明显特点的重要意义,因为遗传物质是进化史高度可靠的「指示器」,所以,对於不同人种之间和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的遗传密码、染色体、粒线体去氧核糖核酸进行比较分析,已证明在广泛的人类学研究领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体质人类学对於至少可以上溯200万年这一段时期内的人类体质方面的进化情况,提出了很多解释。
❾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初一历史)
北京人基本可直立行走,属群居生活,他们的大脑相当发达,并学会制造工具,因此,他们的手制造工具灵活多变,与现代人相似
❿ 身体有历史吗
由于疾病、医疗直接关乎人之生老病死这些与生命最密切相关的内容,故而笔者曾将介绍海峡两岸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的文章命名为《关注生命》。
所谓关注生命,就是关注身体。那么如何关注身体?就历史研究而言,最可行的是对人类身体历史的揭示和阐释。恐怕很多人会问:“身体有历史吗?”诚然,作为自然或纯生理的身体,至少在文明社会中,古人和今人未必有多大的差异,就是有些许的变化,也非缺乏现代生命科学和体质人类学素养的历史学者所敢涉足探究。然而,人类的身体,除了其生理性的一面,还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的一面,人类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身体其实早已被赋予了太多的社会文化意蕴,而且还一直处在不断地加增和消解之中。比如,乳房与性感、缠足与美等之间的关系,男女之间的两性信号,人体行为的含义,健康与美的标准,等等,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化中,显然都不尽一致。就此而言,不仅人类的身体有其历史,而且各民族、各文化群体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身体史。
据此可以说,身体史的引入实为历史学洞开一个极富探索性和研究前景的论域。不过,有人可能会问,身体史固然值得探究,但它与疾病医疗史又有什么关系呢?毫无疑问,疾病医疗史不等于身体史,就是史学界从社会史角度对疾病医疗的研究与身体史也有着明显差异,但无论如何,疾病医疗史与身体史之间存在的亲和力则是无法否认的。首先,就现实而言,至少在国际中国史学界,目前为数不多的中国身体史研究者基本都是从探究疾病和医疗问题入手进而开始关注身体的。比如目前这一领域少数最有成就者之一的美国南加州大学的费侠莉(Charlotte Furth),较早曾从事18世纪中国的分娩的研究,当时她完全是以社会史的主题与取向来形塑的,而后她逐渐以月经和女性血液的文化建构为研究对象来探究身体本身的历史。台湾最近的一些研究也几乎都是在杜正胜倡导的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范畴内展开的,而且在总体取向上,似乎经历一个从社会史到文化史的转变,也就是说,虽然同以疾病医疗为研究对象,但关注点则逐渐从社会而较多(当然不是全部)地转向了身体。其次,从学理上讲,尽管以往笔者和其他一些同仁的研究并未真正关注生命,但疾病、医疗这一特殊的主题仍然为关注生命这一指向提供了可能和某些内在的动力。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人的身体虽然任何时候都是其行动和思维的主体,但似乎只有当身体处于某种非正常状态,或者说疾病状态时,才会引起自己和他人的注意,因此关注疾病,也就为关注身体提供了可能;第二,各种医疗活动针对的主要是人的身体,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医疗手段的发明无不建立在对身体的认识之基础上,因此,随着对医学史探讨的深入,研究者就有可能对历史上人们关于自身身体的认识产生兴趣;第三,至少在中国医疗史上,有些医疗活动是以人身体的某一部分为药物的,比如人的内脏、头发、人血等等,同时还存在着割股疗亲之类以残害自己的身体来实施医疗的习俗,这些也可能促发研究者对探究医疗与身体关系的兴趣;第四,历史上人们描绘身体以及反映他们对身体认识的资讯,较多地承载于各种医籍之中。
当然,历史学者对疾病医疗的探究只不过为其关注身体规定了一种内在可能性,身体史的成立与兴起,同时也是社会的、学术的等诸种外在因素刺激的结果。在西方,身体史的概念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存在着一种逐渐常态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出现,显然与西方社会中随着社会、经济、法律地位等方面的变化,身体已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焦点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