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历史会考范围内涉及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㈡ 需要点高中会考的历史资料
这是通史顺序(即时间顺序)
一、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历史。
1、先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
(1)原始社会:原始人群——氏族公社
(2)夏商周三代: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奴隶社会兴盛
(3)春秋战国:奴隶制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
2、秦汉:封建大一统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220-589年)
4.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581—907年)
5.五代、辽、宋、夏、金、元: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907-1368年)
6.明清(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1368-1840年)
顺口溜记朝代顺序: 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西东晋,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二、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它既是一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1、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1)近代前期:1840-1919年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后期:1919—1949年
日本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2.中国人民的抗争:
(1)近代前期:三元里人民抗英、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
(2)近代后期:局部抗战——全面(全民族)的抗战
3、中国人民的探索:
(1)近代前期:
A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B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C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近代后期: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A、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和中共初创;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
B、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6年):领导工农武装起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根据地的建设——红军长征——领导抗日救亡运动
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敌后战场在抗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中后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D、解放战争(1945-1949年):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人民解放战争
三、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核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核心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建国初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大改造和一届人大的召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曲折发展:(1956——1976年)
(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2)探索中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浩劫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年——现在
(1)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一国两制”构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四、世界古代史:奴隶制时代
1、古希腊政治文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希腊城邦和希腊公民——雅典的民主政治、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2、古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
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五、世界近代现代史
(一)、资本主义萌芽时期:14~17世纪初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15世纪末16世纪初)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二)、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
1、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民主共和制、美国民主共和制
2、国际关系:英法荷的殖民扩张和争霸,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建立“日不落帝国”
(1)殖民扩张:英、荷
(2)殖民争霸:英西战争、英荷战争、英法战争
(三)、蒸汽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资本主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德国统一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
国际关系: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四)、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
社会主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国际关系: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五)、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8――1945年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与创新: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调整与创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六)、二战后至今:1945年――现在
1、资本主义:
A、美国经济稳定发展(二战后——70年代) “滞胀”(70年代中后期) 复苏(80年代) 繁荣(90年代)
B、西欧、日本经济的“黄金时代”(20世纪50——70年代)
C、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社会主义:
中国改革: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3、国际关系:
(1)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
多极化趋势加强
形成 演变
1945年 1955年 20C80S末90S初
(2)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二战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 当今世界呈现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趋势。
㈢ 高二会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中会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秦汉文化的特点: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
二、科技:
1、天文:汉武帝时,“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开始以正月为首;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2、数学: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3、造纸: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公元105年,蔡伦发明“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3)2016历史知识点会考扩展阅读
三省六部制
1、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史、户、礼、兵、刑、工六部。
2、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3、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4、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5、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㈣ 求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完整资料人教版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国际:1、经济:工业**→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爆发的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历史内容即客观历史,是人类重大历史活动的客观记载。活动的主体包括重要历史人物、群体、组织、机构等。活动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态、制度、政策、纲领、路线、计划、条约;文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一般历史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分析。
1、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⑴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⑵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①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②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③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2、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⑵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如辛亥**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⑶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⑴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⑵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⑶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4、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国大**、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㈤ 2016历史会考答案
兄弟,你别逗了,好好复习还是有希望的,想这些根本不现实的,没有人会知道的。
㈥ 高二会考政史地知识点,急用~~~~
高考考试大纲(课标实验版)——地理
Ⅰ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的内容,确定高考地理科考试内容。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内容的考核由各省区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酌定。
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数字地球的含义。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课标卷)政治2009-01-22 15:31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政治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政治学科考试应在使考生体现出应有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4.论证和探究问题
·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考试范围
本大纲仅规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的考试范围。关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选修课程的内容由各实验省区根据各自教学实际情况具体规定。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金属货币与纸币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
结算与信用工具
外汇和汇率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供给与需求
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
消费类型
消费结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发展生产的意义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一一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组织形式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
(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
劳动光荣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维护劳动者权益
6、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
储蓄存款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
商业银行的业务
(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
股票
债券
商业保险
(3) 融资
7、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
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8、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
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构成
财政收支平衡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
财政与宏观调整
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
9、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种类
税收的作用
(2)依法纳税
纳税人
负税人
依法纳税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l1、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的要求
(2)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
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我国的政府
(1) 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的作用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3)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
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民代表的产生
人民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4、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
国际组织
联合国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1、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形式
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综合国力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
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体系和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第四部分 生活与哲学
l、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7)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五部分 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课标卷)历史2009-01-22 15:27Ⅰ 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 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㈦ 急需!!!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学习方法
会考是高中毕业,和考大学无关。。。高考才是考大学。。。。。
而且内会考比高考松很多。容。。。
另外历史。。。应该发了什么手册之类的要你看的吧。。。。你花50%的功夫把书本多看多背。。。花50%功夫把手册上的例卷写完,请教老师或者历史好的同学。。。。。。好多门课,会考就是手册上面的卷子,,我当年英语就是100%一样的。。。。我没看后悔死了。。。。
会考很松的。。。。花了功夫就不要太紧张。。。我很少听说不过的。。。。。不过你42分也太。。。。。。
㈧ 政治、历史、地理会考重点知识总结
政治会考问答题
1.引起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价格由价值决定。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对商品价格也有影响。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有哪些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来说,某种商品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购买;某种商品价格下降,人们会增加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将增加;它的互补品需求量将减少,反之亦然。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①调节生产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4.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①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②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5.消费有哪些类型?
①按消费对象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 租赁消费
③按照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6.应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7.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如何?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8.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然性: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2)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9.公有制主体地位及其体现是什么?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10.劳动者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②树立竞争就业观③树立职业平等观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11.劳动者依法享有哪些主要权利?
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③休息、休假的权利
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1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13.按生产要素分配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14.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根本原因是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多层次性。
15.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及意义是什么?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有哪些?
(1)主要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举措:①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③在再分配中要更加注重公平
16.我国财政的作用的作用有哪些?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17.如何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③公民享受了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增强几种意识:①公民要增强依法纳税、诚信纳税、自觉纳税意识;
②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③公民要增强与违反税法的行为作斗争的意识。
18.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及局限性是什么?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场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19.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有哪些?
(1)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它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作规定。
(2)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还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2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1.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1)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2.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看得见的手)有哪些?
国家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A.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①国家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行为,调整经济关系。②国家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
C.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2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①第一要义是发展。
②核心是以人为本。③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25.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1)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①生产全球化 ②贸易全球化 ③资本全球化。
(3)A积极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B消极影响:①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6.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1)政治生活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础和准则的。
(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②政治自由 ③监督权 (3)我国公民的政治性义务主要包括: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7.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项原则表明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表现:第一,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二,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第三,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①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离。
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②根据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①二者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如何结合(处理):第一,国家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第二,公民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第三,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28.我国公民依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和意义。
(1)有序参与的内容: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2)有序参与的意义: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能否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3)如何做到有序地政治参与?
要有序地政治参与,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法律、规则、程序;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29.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合法渠道和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分别有哪些?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合法渠道:通过信访举报制度;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通过舆论监督制度。。
30.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
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形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31.我国政府的职能有哪些?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及其要求是什么?
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一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提供公共服务。一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卫生设施建设);二要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三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四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五是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六是保护公共环境,防治污染等。
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1)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2.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必要性: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重要性: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3.如何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处理原则:
1、坚持民族平等
含义:指我国各族人民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原因: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2、坚持民族团结
含义:指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原因:已经形成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局面;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
含义:指在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原因: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三原则之间的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4.我们为什么要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如何珍惜?
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主人。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3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和优越性是什么?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现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内容。
(2)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①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②重要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36.如何理解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地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2)作用: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7.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其基本内容有哪些?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3)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8.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①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②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9.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②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40.为什么要按规律办事?如何做到按规律办事?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原理: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1.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2.为什么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如何追求?
(1)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2)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43.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4.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2)辩证关系:①相互区别: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第一,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第二,二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5.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1)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5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否定观的要求: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
(2)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取得成功。
5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是什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方法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要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52.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如何坚持?
原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表现: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3.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什么
(1)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4.我们应该如何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㈨ 高中历史文科会考知识点总结(最好按时间顺序,国内外分)
必修一政治史,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等;中国近现代:鸦片战争,抗日战争等各种战争及建国后各种建设;世界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得发展,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冷战,多极化。 必修二经济史,分中国古代:各朝经济政策,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等;中国近现代: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建国后计划经济及市场经济等;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二次工业革命,苏联的经济建设;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得发展(孔孟,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明清进步思想家),道家思想;中国近现代: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中体西用",康梁维新思想,辛亥革命理论,新文化运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世界古代: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力士多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世界近现代:启蒙运动等。 必修三科技文化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数学及天文历法,书法艺术,文学艺术等;中国近现代:两弹一星,袁隆平杂交水稻,信息技术发展,双百方针,现代教育发展;世界:伽利略,牛顿三大定律,相对论,量子力学,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科技成果,文学发展,美术发展,音乐发展。 重点大概就是这些,建议分各个时期记忆,条理比较清晰,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