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单元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1-02-02 21:33:05

『壹』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2单元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下P38)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2、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术:(七下P67)
北宋的毕升发明的陶活字,进行排版印刷。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有,比我国晚约400年。

十三、指南针:(七下P68)
1、战国时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十四、火药:(七下P68-69)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十五、《清明上河图》:(七下P74)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

十六、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七下P71)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目的: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3、形式:八股
4、后果: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十八、明朝郑和下西洋:(七下P86)“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
2、时间:1405-1433年
3、经过: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十九、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七下P87)
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被称为“民族英雄”。

二十、军机处的设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2、时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二十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台湾府设立(七下P94-95)“开辟荆榛逐荷夷”
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十二、达赖、班禅册封制度 驻藏大臣的设置(七下P99-100)“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1、顺治帝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2、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二十三、伊犁将军的设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尔扈特部回归:(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1771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七下P107)
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
2、萌芽地区: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3、典型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4、影响: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闭关锁国”政策(七下P108)
1、原因:1、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
2、主要表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禁海政策,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1、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启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一、商鞅变法:(七上P35-36)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贰』 七下历史第2单元复习资料

1. 举出唐朝时候我国同印度和阿拉伯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

① 我国的纸张和造纸术传入天竺。
② 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制砂糖的技术。
③ 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④ 大食人在广州建立伊斯兰教礼拜寺。
⑤ 中国的造纸、制瓷、纺织等技术,传入大食。

2. 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请你用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① 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② 封回纥、靺鞨、南诏的首领为王。
③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尺带珠丹结婚。
3.举出王安石变法实行的主要措施和作用。
主要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
作用:①政府的收入有所增加,②促进了农业生产,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③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4.北宋初期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11分)
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②陆续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③派遣文臣做地方官,并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
④从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5.1141年宋金和议的内容有哪些? (6分)
① 南宋向金称臣。
② 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
③ 南宋向金输送岁币。

6.举出北宋时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
①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②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③ 沈括创制"十二气历"。
④ 李诫著成《营造法式》一书。
7.试述明朝加强封建君主专制权力的重要措施。
① 改革行政机构,废除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 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和控制的厂卫特务机构。
③ 实行削藩政策。
8.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唐太宗慑于隋末农民起义的威力,吸取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贞观之治"――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所以说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9.女皇帝武则天的作为,值得我们肯定的是什么?
①推行发展生产的政策 ②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10.唐朝出现了宦官专权的现象,宦官权力之大表现在哪些方面?
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宦官把持。
11.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情况怎样?
① 隋文帝致力于佛教的传播。②唐朝时候,佛经大量传入我国,促进了佛教的发展。③武则天崇尚佛教,令各地广建庙宇,塑造大佛。
12.举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代表作。
李白:《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
杜甫:"三吏"、"三别"
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
13.举出唐代著名的音乐家、舞蹈家和乐舞。
音乐家:万宝常(隋)、李龟年(唐)、唐玄宗
舞蹈家:公孙大娘
乐舞:《秦王破阵的舞》、《霓裳羽衣舞》
14.东京保卫战是怎么回事?
1125年冬,金军挥师南下,一路烧杀抢掠,进逼东京。北宋主战派大臣李纲负责东京防务,率领军民多次击退金军,取得了东京保卫战的胜利。
15.北宋为什么会灭亡?
① 北宋统治腐朽,防备空虚,军队纪律松弛,缺乏战斗力。
② 统治集团内的投降派一味求和,排挤李纲等主战大臣,破坏军民抗金斗争,结果招致灭亡。
16.宋朝人的书中记载说;昔汴都(即北宋都城东京)数百万家,尽仰(依靠)石炭(古时称煤为石炭),无一家燃薪(柴)者。
请问:这条记载反映了宋代哪一生产部门的发达?
答:采煤业
17.为什么说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① 汉族人民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
② 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③ 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已经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
④ 唐朝以来,就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元朝时候,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总结: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这是元朝对历史的贡献。
18.为什么说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① 宋元时期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被广泛应用在印刷业、航海业和军事上。
② 沈括创制了"十二气历",比英国同类历法早800多年。郭守敬创制《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但早确立300年。
③ 李诫著成《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手册,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
19.元朝的宗教有什么特点?
① 由于实行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元朝的佛、道、伊斯兰、基督教各教都比较发达。
② 喇嘛教势力的兴起。
20."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指的是什么?
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机户拥有大量的资金和织机,雇佣工人进行生产。机工出卖劳动力,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维持贫困的生活。
21.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和他领导的戚家军同倭寇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并取得了胜利,使我国沿海地区的倭寇得以全部肃清。
22.于谦和李纲,于谦和文天祥各有什么相同之处?
于谦和李纲都是主战派的代表,在各自的历史时期都取得了都城保卫战的胜利。
于谦和文天祥都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23.举出李自成农民军所提出的政策和口号。
政策: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平买平卖。
口号:均田免粮
24.为什么说李贽和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是进步的?
因为他们对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并且发展了唯物主义思想。这些思想具有民主的色彩,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叁』 人教版初一下历史第二单元(宋元时期的)复习提纲

初一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长安,年号开皇。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死,隋朝灭亡。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开皇之治:隋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史称“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二、贞观之治:
人物:唐太宗 措施: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崇尚节俭;任用贤才(房玄龄谋杜如晦断)、虚心纳谏(魏征)。
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三、女皇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郭沫若称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唐玄宗
措施: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
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或“开元之治”。
二、唐朝经济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 科举制的创立:隋创立,唐完善。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二、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三、科举制的完善: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四、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五、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六、作用: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唐代民族关系处理
1、民族 藏族 维吾尔族 靺鞨 彝族白族
2、祖先 吐番 回纥(鹘) 六诏居民
3、首领 松赞干布赞普
尺带珠丹赞普 怀仁可汗 渤海郡王 云南王
4、生活区域 青藏高原一带 甘肃新疆一带,色楞格河流域 东北松花江、黑龙江 云南苍山洱海
5、意义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密切了唐番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 双方关系友好,经济和商业繁荣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 面积不断扩大,人口增多,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经济文化水平提高,有海东盛国之称
唐玄宗封首领为“云南王” 在唐朝支持下实现了统一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方式: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比较
四、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1、统治方法 勤于政事,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重用贤才,虚心纳谏。 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国策 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重视地方吏治,中央优秀官员到地方任职,烧毁珠玉锦绣,提倡节俭,发展农业生产。
2、统治美称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开元之治
3、科举制 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开创殿试和武举,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
4、对外交往 玄藏西游 鉴真东渡
5、民族关系 ①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②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③封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④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6、任用贤才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骆宾王 姚崇
7、名言名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
8、其它 被北方、西域首领奉为“天可汗”。歌舞《秦王破阵乐》 参与编创《霓裳羽衣舞》
第7、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是唐朝发明的。
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用作交易凭据的印刷品——印纸,成都、洛阳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2、《金刚经》868年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比欧洲(1423)早近600年
二、火药
1、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孙思邈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的火药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
三、高超的建筑水平
1、赵州桥(安济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比欧洲早700多年。
四、 光耀千古的诗坛
诗人 代表作 特点
李白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诗仙
杜甫 “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实。 诗圣
1、唐朝帝王大都喜爱诗歌,进士考试也以诗歌为重要内容,这就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杜甫亲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3、白居易称李白、杜甫的诗歌“吟咏流千古,声明动四夷”。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五、雕刻艺术
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内容以佛教故事为主,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1、石窟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2、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肆』 急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前2单元的提纲和25篇感悟日记和1篇600字一过年为题作文!!!!!!!!谢谢

一亚洲及欧洲
1、亚洲:亚细亚 欧洲:欧罗巴
2、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称亚欧大陆。
3、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4、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东半球和北半球。
5、亚洲地形的三大特征:
A.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是除南极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
B.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C.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6、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而此地区地壳不稳,多火山、地震。
7、亚洲气候特征:
A.复杂多样,各地气温差别显著。
B.气候的大陆性特征显著,干湿差异悬殊。
C.季风气候显著,尤其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8、冬季风: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气温降低,降水不多。
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丰沛的水汽和大量的降水。
9、长江的长度和流量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河流。
10、亚洲河网分布的两大特点:
A.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B.内流区面积广大。亚洲中部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注入咸海,是世界上两条著名的内流河。
1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占全球的60%。
12、冰川作用造成的地形:
A.挪威沿海幽深曲折的峡湾
B.芬兰成千上万的湖泊
C.东欧平原上波状起伏的低丘
D.阿尔卑斯山脉挺拔的峰峦
13、欧洲形成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的原因:
A.三面临海,形似亚欧大陆向西凸出的“大半岛”。
B.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漫长曲折,绝大部分地方距海不远。
C.大部分位于北纬40°~60°之间,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温暖湿润的西风。
D.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使西北部沿海地区显著升温。
E.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平原广阔,连成一片,有利于大西洋上的暖湿空气长驱直入。
14、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最典型的区域是欧洲。
15、多瑙河是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它和莱茵河是欧洲著名的国际河流,伏加尔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
16、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这样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1天。
17、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
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笔记
第一课
1、秦隋朝的共同点:
A.秦、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
B.秦、隋朝的各项制度,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秦、隋朝不惜民力,连年大兴土木,劳师远征。
D.秦、隋朝历二世而亡。
2、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南北重新统一。
3、隋朝繁盛的原因: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即位后,大力提倡节俭。在位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被称为“开皇之治”。
4、隋朝繁盛的表现:
隋文帝后期,隋朝出现了鼎盛的局面。国家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口大幅度增长。
5、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前提和保障。
6、隋炀帝耗费民力的表现(隋朝灭亡的原因):
掘长堑,营东都,开运河,修长城,筑宫室,没有节制地巡游,接二连三地发动战争。
7、618年,隋炀帝的侍卫将士在江都,发动兵变,将他处死。不久,隋朝灭亡。
8、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
为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控制,便于江南财务向洛阳和长安运输。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作用:
大运河的开凿,适应了统一后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对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隋炀帝时,包括开凿大运河在内的一系列工程,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9、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从南向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4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
10、赵州桥位于今河北赵县。它由隋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比欧洲早700多年。
11、赵州桥的科学性:
A.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B.赵州桥长50多米,宽近10米,净跨度约37米,拱高7米。
C.桥的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孔,既可以加大过水面积,减少夏秋季节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又可以减轻桥身的重量和对桥基的压力。
12、赵州桥的艺术性:
A.轻巧玲珑,更加美观。
B.石栏板上雕刻的蛟龙,变化多端,“若飞若动”,刀法苍劲,线条流畅,造型古朴。
13、隋朝定都长安。隋炀帝时,他常住洛阳,洛阳成了政治、军事和漕运中心,被称为东都。
第二课
1、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他就是唐高祖。
2、李世民于626年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在历史上有“明君”之称。
3、唐太宗的贤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节用戒奢:
他力戒奢侈,尽量节俭,克制自己的欲望,减轻百姓的负担。他沿袭了隋朝的中央官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唐太宗下令精简机构,裁撤了许多冗员。
②招贤用能:
唐太宗知人善任,不论资历,不计亲疏,只要是治国安邦之才,就委以重任。唐太宗还沿袭隋朝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确立,改变了过去官员选拔主要由世家大族把持的局面。科举取士不重门第,完全取决于考试,改善了选官用人制度,使得有才学人得以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扩大了统治基础。在科举制度的激励下,士人读书的风气更加兴盛,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虚心纳谏:
唐太宗经常鼓励大臣们指出自己的过错,不要有什么隐瞒。对大臣们所提的意见,他也总是虚心采纳和改正。
4、“贞观之治”的表现:
A.政治清明,经济富裕。
B.社会治安很好。
C.死刑犯很少。
第三课
1、690年,武则天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自称“武周则天皇帝”。
2、武则天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现于:
A.亲自面视考生,开创了皇帝主持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
B.创设武举,选拔武艺好的人。
C.通过鼓励自我举荐、地方官举荐、试官等途径,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
D.以女主的身份号令天下,使用酷吏打击反对她的人,但政治稳定之后,她逐渐放弃了酷吏政治。
3、对于武则天的评价:
武则天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推行唐朝的基本国策,维护国家统一。在她掌权的近半个世纪中,人口明显增长,边疆进一步开拓。贞观时期所取得的统一和强盛这两大成就,得到了切实的巩固,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武则天不愧为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
4、唐玄宗改元开元,29年后又改元天宝
5、“开元之治”的表现:
开元年间及天宝前期,唐朝达到了鼎盛阶段。人口约千万户,钱粮富足,物价低廉,社会治安良好,文化事业发达,中外交往频繁,国力强盛,史称“开元之治”。
6、“开元之治”鼎盛的原因:
唐玄宗的政治才能,主要体现在用人和纳谏上。他先后用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各有所长,直言纳诤,补救缺政。在这些人的辅佐下,唐玄宗裁减了武则天以来的冗滥官员,整顿吏治,精选地方守令,用谏官集思广益,审时度势进行改革,因而天下大治。他曾8次主持殿试,录取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保证了大唐盛世的人才需求。
7、唐朝衰落的原因:
唐玄宗后期,为富庶繁荣所陶醉,骄奢之心日益增长,早期的勤政纳谏作风逐渐退化。他任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宠爱贵妃杨玉环,又用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为相,导致地方军阀安禄山和史思明长达八年(755年—763年)的武装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8、藩镇的最高官员叫节度使
第四课
1、唐朝灭了西突厥后,在那里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2、唐太宗对少数民族使用的政策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实行仁政,注重文治。
成效:唐太宗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戴,北方各民族的尊重,他们称他为“天可汗”,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密切了唐朝和各民族的交流,增强了汉族和各民族的友好。
3、吐蕃人称自己的君王为“赞普”。
4、松赞干布求婚的原因:松赞干布十分仰慕中原文化。
文成公主入藏的作用: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密切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
5、文成公主—松赞干布
金城公主—尺带珠丹(提出“和同为一家”)
6、回纥是长期游牧于漠北地区的古老的民族,后更名为“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7、隋唐之际,在今云南省境内分布着6个部落,称六诏。唐朝初年,最南部的蒙舍诏强大起来,称南诏。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8、794年,唐和南诏在点苍山会盟。南诏的所有部落归附唐朝,接受唐朝的封号,与唐朝和好。
9、突厥:西北 南诏:西南
吐蕃:西南 靺鞨:东北
回鹘:西北 渤海:东北
第五课
1、玄奘是唐朝著名的僧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2、去天竺求法的原因:因为各家的说法不一致,难有定论,所以决定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求法。
3、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经今甘肃武威出敦煌,沿西域北道过今新疆地区及中亚地区南下,并在那烂陀寺学习5年,645年,玄奘结束了历时17年、行程5万里的西行。
4、他把自己的亲身见闻,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这部书成为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5、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应邀6次东渡日本。
6、754年,鉴真到达日本,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盛大的欢迎。鉴真还向日本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知识。鉴真因其卓越的贡献,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鉴真对日本最突出的贡献是医药学知识的传授,被日本人奉为医药始祖。
7、日本政府派遣使节团到中国交流,这就是遣唐使。
8、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各类典籍,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绘画、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这些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六课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人们称为“诗仙”)的诗的特点:
气势磅礴,豪迈奔放,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意境生动感人,一生写下了不少讴歌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2、杜甫的诗的特点: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真挚地表现了他关心国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们称之为“诗史”。杜甫感情真挚,笔触细腻,风格雄浑,语言简练。被后人尊为“诗圣”。
3、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4、颜真卿的楷书气势雄浑,丰腴敦厚,笔势遒劲,字形方正,人称“颜体”,为正宗书法。
5、柳公权的字端庄严谨,又开阔疏朗,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书风遒劲雄健。
6、阎立本以人物画而著称。他的画笔力刚健,线条像盘曲的铁丝。简练的笔法,传达出人物的性格,使观者如见其人。
7、吴道子的画风格豪放,立体感强,不但追求形似,而且求其神似。他画人物衣裙举,线条遒劲,犹如迎风飘曳之状,被誉为“吴带当风”。吴道子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他被人们尊为画圣,民间画工尊他为祖师。
8、唐朝的音乐和舞蹈,乐舞结合、风格多样、既优美和谐又铿锵热烈。
9、唐朝的乐舞分为软舞和健舞两种,软舞优美柔软,健舞刚劲雄健。唐朝的乐舞最著名的是《霓裳羽衣舞》。
10、戏曲界又称“梨园界”和“梨园行”。
11、敦煌城东南鸣沙山麓的莫高窟,是中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之一。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始建于前秦。
第八课
1、 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的原因 藩镇割据
唐末农民起义
2、公元9世纪,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3、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的皇帝,自立为帝,国号梁,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4、五代: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南方分别建立的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闽、南平、楚、南汉9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
5、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6、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后称帝,建立契丹政权,后来改国号为辽。
7、1004年,辽对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并很快逼近黄河岸边的澶州城,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
8、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历史上称这次盟约为“澶渊之盟”。
9、“澶渊之盟”的积极作用:
澶渊之盟后,辽宋开始了和平相处的局面,长达100多年没有战争。北宋和辽都在边境地区设置了互相交易的市场,贸易和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丰富了汉族和契丹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
10、1038年,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羌族分支)的首领元昊仿汉制自称皇帝,建立大夏国,历史上称为“西夏”。
11、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
内容: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立为夏国王,北宋每年送给西夏许多白银、绢和茶叶。
作用:从此,北宋和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两国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12、北宋政府和辽、西夏的和议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1、结束了双方的战争局面,极大地减少了人员的牺牲和百姓生命财产的损失。
2、取战争而代之的是宋和辽、西夏活跃的贸易往来。
13、耶律阿保机和元昊加强统治的措施有什么相同之处?
答:大量吸收汉族文化,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以汉字行书、楷书两体的偏旁拼合成契丹文字,并在都城建立孔子庙,每年春秋祭拜两次。元昊重视学习中原文化,他仿照汉制建立了一套官制和军事制度,他推行科举制度,并任用一些汉族人担任重要的官职。
第九课
1、女真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2、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定都上京。
3、金灭辽后,为了掠夺土地和财富,有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宋徽宗惊慌万分,派使臣向金求和,同时传位给儿子宋钦宗。
4、1126年,金军再次进攻北宋,攻破都城汴京,并在城内大肆掠夺。1127年,金军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3000多人北返,并掠走大批典籍和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5、1127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6、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岳飞4人领兵英勇抗金,南宋王朝得以生存。后世称这一时期为“中兴”,而称抗金的4位将领为“中兴四将”。
7、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辽、西夏
与南宋并立的政权有:金
8、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
内容: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每年向金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作用:从此,宋金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宋金在力量大体相当的情况下,维持了一个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局面。
9、岳飞为什么深受人民爱戴?
答:1、岳飞自己抗金屡获战功,代表了人民的意愿。
2、岳家军作战英勇,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3、由于岳飞是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人民备感同情。

这是一个学期的提纲,其他的帮不了你

『伍』 七年级历史下册人教版一二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三个知识点:
1. 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以及发现的历史意义。
2. 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3. 山顶洞人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地点
云南省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年代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距今约3万年

意义/特征
揭开我国人类历史的新篇,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
使用打制石器
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用火
使用天然火
人工取火

组织
群居生活
氏族生活

第二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三个知识点:
1.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存年代、生活地点、生产工具、作物以及生活状况。
2.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存年代、生活地点、生产工具、作物以及生活状况,尤其是半坡人的彩陶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的古老艺术的瑰宝。
3.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距今年代:约7000年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所处位置:长江流域
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作物:水稻
房屋建筑:干栏式
距今年代:约5000年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所处位置:黄河流域
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作物:粟
房屋建筑:半地穴式
淘气制作:彩陶
距今年代:约四五千年
大汶口原始居民

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所处位置:黄河流域
社会生产:农耕、制陶
生活状况: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第三课 华夏之祖
三个知识点:
1. 涿鹿之战——炎黄战蚩尤
2. “人文初祖”——黄帝
3. 尧、舜、禹的“禅让”

知识点一: 炎黄战蚩尤
1.炎帝、黄帝、蚩尤: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黄帝和炎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炎帝即传说中教人农耕的神农氏,而蚩尤则是东方九黎族的首领,传说他以铜做兵器,勇猛异常。
2.涿鹿之战:传说蚩尤率军队入侵炎帝部落,炎帝向黄帝求救。黄帝立即出兵讨伐蚩尤,最终蚩尤被擒杀,战败的余部因而远去。
3.华夏族的形成:涿鹿之战后,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结成了部落联盟,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知识点二: 黄帝——“人文初祖”
1.黄帝的贡献:黄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最早的一位宗祖,华夏族形成以后公认他为全族的始祖。相传他会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等。
2.地位: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这反映出后人对黄帝的尊敬,对黄帝所做贡献的认可。
知识点三:尧舜禹的“禅让”
1.尧舜禹的传说: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他们都有高尚的品质,受到百姓的爱戴。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
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禹:治水有功,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2.“禅让”:是中国远古社会首领推举和继承的一种方法,是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内部实行的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也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商、西周被称为“上古三代”,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朝代。
建立者及都城:禹建立,定都阳城。
夏朝的兴亡

家天下: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巩固统治:建立一套国家机制
灭亡:夏桀(jie)实行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灭亡。
商朝的兴亡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盘庚迁殷: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商朝日益强盛。
灭亡:商纣无道,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朝灭亡。
建立时间、人物、都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京
西周的灭亡

分封制:目的、内容、作用
等级制:从周王到奴隶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
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知识点一: 夏朝的兴衰
⒈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定都阳城)
⑴禹在位时,他的儿子启已有强大的势力。禹死后,其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指帝王世代沿袭的制度),“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⑵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⒉夏朝的统治
⑴夏朝的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陕西南部一带,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⑵夏朝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了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⒊夏桀暴政导致夏朝灭亡
桀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的宫殿,无休止地惩罚百姓,压迫他们服劳役。贫民、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被商朝灭亡。夏朝共经历了四百多年。
知识点二: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⒈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⑴背景:①夏桀实行暴政,贫民和奴隶不断发动反抗斗争。②商国逐渐强大起来,商的国君团结周围的小国和部落,乘桀失去民心,起兵功夏。
⑵商朝的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灭亡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⒉商朝的强盛
⑴汤是商朝的第一代国王,也是位有作为的君主,他任用有才干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有功于民”。汤统治时期,商朝越来越强盛。
⑵汤死后,尽力了多带君主的治理,尤其在盘庚以后,商朝的势力不断扩大,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⒊盘庚迁殷
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都城才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叫殷朝。
⒋商朝灭亡
⑴商纣暴政。纣是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和夏桀一样,也是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
⑵牧野之战。商朝后期,周武王见商朝的政治腐败,内部混乱,便联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国、部落进攻商纣。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知识点三: 西周的分封制
⒈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⒉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⒊作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⒋西周灭亡: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终于发生了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比较夏、商、西周的兴亡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最后一个国王
灭亡时间
重大事件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阳城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亳、殷

公元前1046年
盘庚迁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周幽王
公元前771年
实行分封制、形成等级制、发生国人暴动

夏、商、西周更替大事年表
约公元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
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

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器的出现:原始社会末期出现
夏朝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是灿烂时期
青铜艺术的高度发展 西周种类更加丰富
灿烂的青铜文明

司母戊鼎(商朝)
代表作品 四羊方尊(商朝)
三星堆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西周的灿烂青铜文明
奴隶的地位低下,命运悲惨

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至洛,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时间: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等
春秋时期

齐桓公称霸:任用管仲改革,国富兵强,打着“尊王攘夷”口号,成为春
秋时期第一霸主
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军打败晋军,楚庄
王成为霸主
战国时期

时间: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影响

消极影响:长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积极影响:诸侯逐渐减少,促进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知识点一: 春秋争霸(你知道:葵丘会盟、退避三舍吗?)
⒈春秋争霸的背景
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⒉初秋争霸的目的: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
各诸侯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⒊著名的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等。
⒋齐桓公称霸
⑴称霸原因:第一,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使齐国国富兵强。
第二,讲究争霸的政策和策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扩充疆界。
第三,齐国地理位置优越,盛产鱼盐,经济富庶,为争霸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⑵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的标志: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正式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⒌晋文公称霸
⑴晋国地处黄河中下游,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中原的一个大国。
⑵晋文公曾经长年在外流亡,比较了解民间疾苦。做国君以后,注重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确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
⑶晋楚城濮之战:那时,南方的楚国势力已发展到黄河流域,和晋国展开了争霸战争,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展开大战。战役开始时,楚国势力强大,咄咄逼人。晋军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打败了楚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晋文公一跃成为中原霸主。城濮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⒍楚庄王称霸
城濮之战后,楚国不甘失败。楚庄王继位后,采取措施,稳定政局,发展生产,为北上争霸奠定了基础。后来楚军打败了晋军,饮马黄河,建立霸业。
⒎诸侯争霸的影响
⑴消极影响:长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⑵积极影响:在争霸过程中,诸侯逐渐减少,促进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知识点二: 战国七雄(你知道:三家分晋、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吗?)
⒈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
经过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只剩下齐、楚、晋、燕、秦等几个重要的大诸侯国。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
⒉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⒊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更为频繁,小国逐步被大国兼并,大国与大国之间为了各自利益,也进行明争暗斗。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就是这一时期发生的著名战役。
⒋秦国崛起
经过长平之战,秦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加,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第七课 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社会经济

铁农具的使用
牛耕的推广
修建时期
修建人
位置
功能
地位
意义
背景
时间
商鞅变法 内容
作用
意义
各国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封建社会形成
知识点一: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⑴铁农具的使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农具适用范围扩大。
⑵牛耕的推广:我国至迟在春秋末期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⑶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对农业的影响: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⑷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情况
主要使用时期
制作材料
代表性生产工具
优点与缺点

原始社会
木、石、骨、蚌
耒耜、蚌镰等
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

夏、商、西周
青铜
青铜很少用于农业生产
铜珍贵,质地软

春秋战国及以后

耙、镰、锸、锄、铲等
铁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⑸生产关系的变革:奴隶主与奴隶变为地主与农民
铁农具出现后,奴隶主驱赶奴隶大量开垦荒地,增加财富。在努力制度下,努力毫无人身自由,生产积极性不高。于是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劳动者收取大部分收获物作为地租。劳动者可留一小部分收获物供自己支配。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下,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称农民,这些开明的奴隶主也就成为新兴的地主。这样,个体生产就取代了大规模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知识点二: 著名的都江堰
⒈修建原因
战国时期,岷江上游山谷高深,水流湍急,一到成都平原,流速突然减缓,所夹带的泥沙石子随 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每年夏季秋季水势骤涨,常常泛滥成灾。雨季过后,又会出现干旱。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决定修建都江堰。
⒉都江堰的修建(地点、修建时间、修建人、地位、功能)
都江堰位于岷江中游,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工程。
⒊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原理
⑴结构组成:都江堰由“都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江中修筑的“都江鱼嘴”,使江水从两边分流。内江用于灌溉,外江供分流。在玉垒山开凿人工通道“宝瓶口”,把内江的水引入支流进行灌溉农田。
⑵运作原理:“深淘滩,低作堰”。淘挖内江时,截断流入内江的水,使它通过低堰全部流入外江。然后以相同的方法把水拦入内江而淘挖外江。为确保内江灌溉区的安全,是成都平原免于水患之害,修建飞沙堰,以供洪水期内江的水从堰顶溢入外江之用,因此堰不可修得太高。
⒋都江堰的意义
都江堰消除了泯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知识点三:商鞅变法
⒈商鞅变法的背景
⑴战国时期,由于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了封建地主和农民。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⑵诸侯争霸过程中,秦国还比较落后,迫于现实压力,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图强。
⒉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意义等
时间
公元前356年开始(秦孝公时期)

目的
富国强兵

指导思想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家思想)

内容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根据军工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工的旧贵族的特权。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遣官吏治理。

性质
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运动

意义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时期最富强的封建制国家。

⒊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变法上有国君支持,下有百姓拥护,加上商鞅本人的决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获得极大成功。
⒋各国变法的影响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定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陆』 初一历史1,2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远古居民的三个代表图: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元谋人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北京人 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一万八千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用火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粗糙的石器 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一万八千年 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人工取火
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原始人类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活动 生产工具 住房 用具 穿着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 种植水稻,饲养猪狗牛羊
骨制耒耜,已使用磨制石器 干栏式房屋 制造陶器 学会纺织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第3课 华夏之祖
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禅让制
尧、舜、禹时期,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阳城 禹 桀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 汤 纣
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柒』 七年级下册历史重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 ②整顿吏治 ③重视农业生产 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清朝末年。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七下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七下P38)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十、铁木真统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2、内容: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术:(七下P67)
北宋的毕升发明的陶活字,进行排版印刷。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15世纪欧洲才有,比我国晚约400年。

十三、指南针:(七下P68)
1、战国时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作用: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十四、火药:(七下P68-69)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十五、《清明上河图》:(七下P74)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

十六、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七下P71)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目的: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考试范围:四书五经 3、形式:八股
4、后果: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十八、明朝郑和下西洋:(七下P86)“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1、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
2、时间:1405-1433年
3、经过: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十九、戚继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七下P87)
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被称为“民族英雄”。

二十、军机处的设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2、时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3、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二十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台湾府设立(七下P94-95)“开辟荆榛逐荷夷”
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十二、达赖、班禅册封制度 驻藏大臣的设置(七下P99-100)“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1、顺治帝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2、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二十三、伊犁将军的设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尔扈特部回归:(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1771年(乾隆帝) 3、首领:渥巴锡
4、意义: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七下P107)
1、出现时间:出现在明朝中后期;
2、萌芽地区: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3、典型表现:“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4、影响: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闭关锁国”政策(七下P108)
1、原因:1、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
2、主要表现: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禁海政策,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1、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启示: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捌』 初一下历史第二课知识点

第二课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陷于瓦解。(2)灭亡情况: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知识点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傜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2.(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1)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2)政治: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3)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表现: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段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两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知识点三:女皇武则天
1.(从皇后到皇帝)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他本是唐高宗的太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3.(武则天统治的影响)武则天统治时,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1.阅读下列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乾元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平定,就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和桀、纣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见,罢修乾元殿。
请回答:
(1)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新的真理往往使人感到不舒服,尤其对当权者来说更是如此。——乔•赫伯特

2.读右图,请回答:
(1)此人是谁?她在晚年称帝,改国号为什么?
(2)她当政期间,采取了哪些政策?取得了什么效果?
(3)人们称她的统治为什么?
3唐及以前学习的汉朝为何会出现盛世局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官吏规定了比较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即使是皇帝宠臣犯法也不庇护,他还重视地方官的人选。”因此,在他的统治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材料二:“自杨贵妃入宫后,便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不理政事,挥霍无度。……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7.00人,贵妃三姊妹每年的脂粉钱就上百万。贵族外戚风行向皇帝进食,有时一次送几千盘,一盘的价值抵得过中等人家的资产。”
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情况?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不同做法对当时各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会有两种不同的做法?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谈一点想法。
9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太宗至唐玄宗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9.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唐朝时,由于应举者多,录取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年轻,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居大多数。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
材料二: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太学视察,关心学校教学。在他支持下,增筑校舍1200间,增加生员至326.0人。于是, 国学之内八千余人, “国学之盛,近古未有”,长安由此成了国内教育中心和文化传播基地。
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科举制度对封建统治者有什么作用?
(2)通过材料二可以知道,唐太宗是如何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
(3)你认为唐太宗的做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弊端应该克服?
10.科举制的影响有哪些?

阅读全文

与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单元知识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