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样才能成为历史学家
首先要有古文功底,才能去读懂文言历史。这需要有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古汉语语法大典等。
另外,要成为历史学家要具备以下素质:
1.要有爱好;
2.要勤奋,关于钻研;
3.要耐住清贫;
4.要耐住寂寞。
一、读《四书》、《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书。
二、《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的传统,全世界只有这一家历史最悠久,文献最完整,观念最正确。
三、现代史有两位大学者,唐德刚、余音时都是读私塾的顶级历史学家。
四、现在的学校教育,只能出抄书匠,不会出历史学家,要想成为历史学家,成人之前要读四书,之后读左传、史记、资治通鉴,重要地方要多背多记,然后通读二十四史,旁采诸家,才能有所建树。
http://ke..com/view/298779.htm?fr=ala0_1_1
看看这个牛人的经历吧!
一定要采纳啊!
我也喜欢历史,但是迫于生计,没有坚持下去!
② 刘知几的史才、史学、史识具体是什么意思
上大学时,我就研究过三才,很有感触,关于三才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现将一些看法综合其他学者的观点与大家探讨。还请指教。 唐儒刘知几于《史通》中提出史学家应具史才、史学与史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三长”之外,又加上了一个“史德”。 史才,不仅指天才和才气,主要是指文才、文采,即古人所谓的“辞章之学”。作为一个史学家必须善于用文字来叙述、论证史实。然而,如果刻意追求文采,以文害意,也是不可取的。对史学家来说,文字简洁、明晰、准确,能用最简短、平凡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化腐朽为神奇,是最高的境界。《史记》应该是此中最高境界, 史学,是指学识,我理解主要是指专业知识。史学的面很广,既要有中外历史知识的雄厚基础,又要在专门从事的专业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即所谓“博”,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有关史学各门的基本知识,均应有所涉及和了解。“ 史识,就是识见,义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史与论的关系问题。不能 “以论代史”,而要“论从史出”。也不能只研究史料,掉进故纸堆里。而要对历史有自己的观点。即“识见”。三才中以「史识」为最难,但也最重要,因为有才无识或有学无识,都不足以成为优秀的史家。 至于史德,主要指史学家本人的品德,即清人章学诚所谓的“心术”,也即是指史家追求历史真实的正直品德。这是中国传统史学“直书”的传统。这一点,我想作为一个真正的史学家是应必备的品德,就是要忠实于历史,实事求是,不作伪史学。这点其实最可贵。
③ 怎么才能做历史学家
当然是先要熟知历史!包括正史和野史,其次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在仔细版分析了历史事件的基础之上,权把自己设想成当时待定历史时期中的某个人来考虑问题!不能死记硬背一些历史事情,这样是成不了历史学家的!你现在可以先尝试从我国历史上的某一个时代入手,比如清史、汉史、明史等,先争取成为这其中某一个时代的史学家以后再根据情况下能否涉猎其它领域!没有了三五年的工夫是成不了事的,你要有心理准备。
④ 历史学家都是学历史出身么,我想请教一下!
不一定都是学历史的,但是一定是博览群书的,一般是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历史或多或少会涉及的,易中天就是研究美学的,于丹是研究影视的,历史学家的知识面都是非常广的,单纯钻研历史不一定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⑤ 古代史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要成为史学大师,必须同时具备多方面难能可贵的素质。刘知几长期担任史回官,深知治史之难,答良史难求。礼部尚书郑惟忠曾经问刘知几:“自古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刘知几回答说:“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这就是人们熟知的史家“三长”——史才、史学和史识的来历。“史才”是指历史叙述的才能,它与文学叙述的才能既相通,又有区别;“史学”是指广泛搜集和深入挖掘史料的能力;“史识”是指对史料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以及对历史的洞察力。此外,刘知几还强调史家的个人品德和职业操守。他说:“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宁为兰摧玉折,不为瓦砾长存”。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⑥ 什么才是历史学家的责任
历史学家也称史学家,是指以撰写历史著作为职业或对历史学的创立、发展与应回用付出努力的知识分子。答以历史为自己学术研究对象的人群,一般都是指在该领域颇有威望的人士。历史学家包括历史记录的编撰者和历史材料的研究者。——常识文学篇。
⑦ 历史问题,谁给历史学家钱多,历史学家就把谁写得好,对吗
不一定,自古秉笔直书的史官不绝于史,董狐直笔的典故流传至今,他们死专都不怕属,恐怕也是拿钱收买不了的。但史书为尊者讳、成王败寇、胜者通吃、按史家个人喜好有所偏颇的事儿也是不绝于史,也难保有人不被收买。所以中国才这么多史学家,学历史才要多方考证,彼此印证,力争还原历史真相。
⑧ 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有哪几位
有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司马光等。
1、司马迁
司马迁(前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
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
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3、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4、范晔
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
出身士族家庭,博览群书。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出任冠军长史,迁秘书丞、新蔡太守;
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刘义康,贬为宣城太守,开始撰写《后汉书》,迁宁朔将军。
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后将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随从孔熙先拥戴彭城王刘义康即位,事败被杀,时年四十八岁。
一生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著作《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5、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司马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司马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陈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范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班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