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上最坑人的五大买房陷阱
对于普通老板姓来说买房是件大事,会用掉一辈子积蓄才能买到一套房子,但在买房市场上却是陷阱多多,一不留神就会误入其中,回天乏术。那么购房者买房时都会遇到哪些陷阱呢?大家又该怎样应对才能巧妙的躲避开来呢?
历史上最坑人陷阱一:认购
内部认购是指房地产开发商小规模、不公开地预售商品房。一般情况下,内部认购的商品房较普通房源价格相对较低,但这种销售行为实际上却没有法律效益,一旦出现问题购房者将无法受到法律保障,给购房者买房带来很大的风险。
小编支招:可以选择一些实力强、口碑好的品牌楼盘。
史上最坑人陷阱二:特价房
特价房是人们在买房时最常见的广告词,某某楼盘全城钜惠,特价房3xxx元起。
那么特价房真的能够让购房者赚到便宜吗?NO!特价房通常都是些位置不好、朝向不佳,或是户型设计有问题的房源,而且房源数量非常有限,当你被广告吸引过去后,对方就会称这些房源已经卖出或是其他原因让你选择别的房源。
小编支招:如果有钱的话,尽量不要考虑特价房,毕竟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儿,当然如果钱不是很足的话,可以考虑下,如果对方称房源已经没有,可以找多个置业顾问证实,但买房时一定要细心考虑房价与房子之间的性价比,千万不要被特价蒙蔽了双眼。
历史上最坑人陷阱三:花里胡哨的广告单页
对于不少购房者,广告单页是了解楼盘的第一把钥匙,单页上详细的介绍着项目的特色、位置、价格等。但广告终究是广告,人们只能将它作为买房的参考,因为广告中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夸张成分。例如一些楼盘为了吸引购房者们的关注,广告单页上打着某某学校的学区房,但实际只有拥有几个该学校的入学名额而已。
小编支招:广告单页只是人们了解楼盘的窗户,想要真正的弄明白广告中的配套是否为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购房合同中约定好,到时即使对方反悔,你也可以拿着购房合同通过法律途径为自己讨个说法。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8-08-07,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
⑵ 塔西佗陷阱的谁的“塔西佗陷阱”
李鸿文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02日 02 版)
时评人总喜欢说“普及常识”,给人一种职业成就感,但“普及常识”四个字有时却像绝对正确的红宝书,有几分蛮不讲理。什么常识?给谁普及?谁来普及?都是问题。
近来不知谁先用了“塔西佗陷阱”一词,于是后面跟着一长串,批铁道部时用,批官德时用,批邵阳沉船时用,批红十字会时用,批信息不透明时用,甚至批天气预报时也用。还有自称学者的人写时评时引用这个“陷阱”,说是“著名论断”,还是“西方政治学的著名定律”。
再看这些时评对塔西佗的介绍,说到身份时,有说是著名历史学家,有说是政论家,有说是哲学家,还有人将历史学家与哲学家两个身份并列。此外,为增添论据的权威性,谈到官职时,有说是当过财政官、执政官,有说多次当过执政官,还有说当过古罗马最高统治者执政官,按这些说法的指引,似乎指向的是那个写过《历史》和《编年史》的著名历史学家塔西佗。
考虑到他也写过《关于演说家的对话》及《阿拉利可拉传》等政论文,说他是政论家未尝不可。但说这位历史学家兼政论家是一位哲学家,却违背了他的意志,因为他终其一生都无意伪装成哲学家,他对哲学家的轻视态度,还招致威尔·杜兰特的强烈批评。
这些资料大多来自网络的词条,词条还说,塔西佗曾出任过古罗马最高领导人——执政官,这是一个基本常识错误。罗马帝国被屋大维以“奥古斯都”之名统治之后,执政官就不再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历史学家塔西佗当政的岁月,执政官不过是个摆设。
按一些时评的版本,所谓的“塔西佗陷阱”,是指“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然后再引伸为:“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有专家说,这是他的“执政解释和思考心得”。
为此,我翻检手头有限的资料,比如塔西佗的《历史》、《编年史》,没有发现这句话(不是“发现没有”),在有关罗马的史料林林总总大约30多本专著中,也没有找到相关表述。后来又特意请教了两位在美国名牌大学教授政治学的学者,请求他们帮我找到出处。他们一头雾水,说这个“塔西佗陷阱”让人晕眩,因为他们从没听说过。
疑惑来自于“最高领导人”、“执政思考”等字眼。果如此,那么,这个论断就有可能出自另一个塔西伦——即自称是历史学家老塔后裔的小塔。可是,悖论出现了。提出那个“陷阱”的,如果是最高领导人,那就不是历史学家;如果是历史学家,那就不是最高领导人。又似乎,老塔小塔各占了半边身份。
小塔在75岁高龄,被元老院推举为皇帝,他本无意于此,但作为一个罗马公民,他不得不临危受命,在帝国处于无政府状态之时,当了6个月零20天的皇帝。(这个作者搞错了,历史学家塔西陀是公元1世纪的人,当皇帝的是另外一个塔西陀,是公元3世纪的人)
小塔被后世的史家怀念并感佩之处,在于他的统治忠实了自己的原则。史家记载,小塔有一套成熟的治国之道。比如,他强调要节制帝王的权力傲慢,要克服内政的紊乱,要整治军纪。这些治国理念来自于他对老塔著作的精研,对共和理想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执着,与那个著名的“陷阱”所传达的戒慎恐惧、维护权力公信可说是一脉相承。
但就此认定“陷阱”是小塔的专利还欠缺史料支撑。同样,在小塔的作品中,虽然没有发现相应的出处,但处处可见类似的思想火花。而无论老塔还是小塔,“塔西佗陷阱”也是一个陷阱。以文风而论,像是历史学家的老塔所说;以职权而论,只有小塔才有资格发出治国的感慨。
究竟“塔西佗陷阱”是哪个塔西佗的陷阱,我也晕了。
⑶ 钱穆制度陷阱是什么
钱穆制度陷阱: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1895-1990)提出的一个观点。他在分析中国历史回时指出,中国政治制度演绎的答传统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就再制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结果制度越来越多,往往造成前后矛盾、执行困难,反而失去效率与效力。钱穆制度陷阱说明对权力的监督是一件困难的事。我们在完善监督制度的过程中要力防陷入“钱穆制度陷阱”。
有效的监督制度不可能是一个单项的制度,而应是一个制度体系。但这个制度体系不是以制度的多少为标准的,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于管不管用。因此,制定制度要切中问题要害,建立真正管用的制度框架。
⑷ 谁的“塔西佗陷阱”
时评人总喜欢说“普及常识”,给人一种职业成就感,但“普及常识”四个字有时却像绝对正确的红宝书,有几分蛮不讲理。什么常识?给谁普及?谁来普及?都是问题。 近来不知谁先用了“塔西佗陷阱”一词,于是后面跟着一长串,批铁道部时用,批官德时用,批邵阳沉船时用,批红十字会时用,批信息不透明时用,甚至批天气预报时也用。还有自称学者的人写时评时引用这个“陷阱”,说是“著名论断”,还是“西方政治学的著名定律”。 再看这些时评对塔西佗的介绍,说到身份时,有说是著名历史学家,有说是政论家,有说是哲学家,还有人将历史学家与哲学家两个身份并列。此外,为增添论据的权威性,谈到官职时,有说是当过财政官、执政官,有说多次当过执政官,还有说当过古罗马最高统治者执政官,按这些说法的指引,似乎指向的是那个写过《历史》和《编年史》的著名历史学家塔西佗。 考虑到他也写过《关于演说家的对话》及《阿拉利可拉传》等政论文,说他是政论家未尝不可。但说这位历史学家兼政论家是一位哲学家,却违背了他的意志,因为他终其一生都无意伪装成哲学家,他对哲学家的轻视态度,还招致威尔·杜兰特的强烈批评。 这些资料大多来自网络的词条,词条还说,塔西佗曾出任过古罗马最高领导人——执政官,这是一个基本常识错误。罗马帝国被屋大维以“奥古斯都”之名统治之后,执政官就不再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历史学家塔西佗当政的岁月,执政官不过是个摆设。 按一些时评的版本,所谓的“塔西佗陷阱”,是指“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得罪人民。”然后再引伸为:“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有专家说,这是他的“执政解释和思考心得”。 为此,我翻检手头有限的资料,比如塔西佗的《历史》、《编年史》,没有发现这句话(不是“发现没有”),在有关罗马的史料林林总总大约30多本专著中,也没有找到相关表述。后来又特意请教了两位在美国名牌大学教授政治学的学者,请求他们帮我找到出处。他们一头雾水,说这个“塔西佗陷阱”让人晕眩,因为他们从没听说过。 疑惑来自于“最高领导人”、“执政思考”等字眼。果如此,那么,这个论断就有可能出自另一个塔西伦——即自称是历史学家老塔后裔的小塔。可是,悖论出现了。提出那个“陷阱”的,如果是最高领导人,那就不是历史学家;如果是历史学家,那就不是最高领导人。又似乎,老塔小塔各占了半边身份。 小塔在75岁高龄,被元老院推举为皇帝,他本无意于此,但作为一个罗马公民,他不得不临危受命,在帝国处于无政府状态之时,当了6个月零20天的皇帝。 小塔被后世的史家怀念并感佩之处,在于他的统治忠实了自己的原则。史家记载,小塔有一套成熟的治国之道。比如,他强调要节制帝王的权力傲慢,要克服内政的紊乱,要整治军纪。这些治国理念来自于他对老塔著作的精研,对共和理想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执着,与那个著名的“陷阱”所传达的戒慎恐惧、维护权力公信可说是一脉相承。 但就此认定“陷阱”是小塔的专利还欠缺史料支撑。同样,在小塔的作品中,虽然没有发现相应的出处,但处处可见类似的思想火花。而无论老塔还是小塔,“塔西佗陷阱”也是一个陷阱。以文风而论,像是历史学家的老塔所说;以职权而论,只有小塔才有资格发出治国的感慨。 究竟“塔西佗陷阱”是哪个塔西佗的陷阱,我也晕了。
⑸ 修昔底德陷阱的发展历史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
“修昔底德陷阱”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观点,这位历史学家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正如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和19世纪末德国人面临的情况一样。这种挑战多数以战争告终。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成就急剧崛起震惊了陆地霸主斯巴达。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
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
“修昔底德陷阱”翻译成当代语言就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古雅典与斯巴达
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动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陆地强权斯巴达。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酿成冲突。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
德国与世界大战
人们发现,自1500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例。最显著的就是德国。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日本与侵略战争
在亚洲也有类似的经历。日本崛起之后,就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
⑹ 什么是“修昔底德陷阱”
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如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成就急剧崛起震惊了陆地霸主斯巴达。双方之间的威胁和反威胁引发竞争,长达30年的战争结束后,两国均遭毁灭。
(6)历史学陷阱扩展阅读:
修昔底德陷阱案例:
1、古雅典与斯巴达
古雅典的迅速崛起震动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老牌陆地强权斯巴达。恐惧迫使斯巴达人做出反应。威胁和反威胁催生了竞争,接着是对抗,最终酿成冲突。长达30年的战争最终毁了这两个城邦。
2、德国与世界大战
人们发现,自1500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例。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
3、日本与侵略战争
在亚洲也有类似的经历。日本崛起之后,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
⑺ “修昔底德陷阱”是怎么回事
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则是现代学者对修昔底德解释的一种再诠释,修昔底德本人并未有陷阱之说。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一卷中曾就事论事,认为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之间战争的根源在于两个因素:雅典的崛起和对老霸主斯巴达造成的心理冲击——恐惧。至于战前雅典和斯巴达盟邦之间大大小小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不过是这一根源的外延。
修昔底德在讨论国际政治事件的起因时喜欢用的3个术语,即恐惧、荣誉和利益。在他看来,恐惧出自对自身安全的担忧。古代世界奉行强者为主、弱者为奴的基本国际关系准则,任何国家都会对其竞争对手实力的增长怀有恐惧之心。修昔底德认为,这种恐惧与荣誉——直白说就是“面子”,紧密相连。老霸主的威望因新霸主的崛起而受到威胁,常常在与新霸主的对峙中丢了面子。利益则意味着国家存在的物质条件,面子受损和利益受到威胁自然会引起被威胁方与威胁方的冲突。
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不时有学者借用修昔底德的因果解释来说明历史上的战争起因。其中颇为典型的借用者是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立即联想到自己熟悉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汤因比认为不同时代的两次大战实际上属于同一个历史阶段,古代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不再是孤立的个案,而具有了一般性,战争爆发的原因自然也具有普遍的参照意义。他的12卷本历史哲学大作《历史研究》虽不是因为这个突发灵感才开始动笔,但与此有直接关联。
把修昔底德的解释比喻成“陷阱”的人,是现任哈佛大学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主任、著名政治学家格拉汉姆.艾利森。这是一位年逾七十的老资格学者,2012年8月在英国知识分子喜欢的《金融时报》上发表文章,标题触目惊心:“修昔底德陷阱已凸显于太平洋”(Thucydides’s trap has been sprung in the Pacific),《金融时报》加注的副标题更加直白:“中国与美国就是今天的雅典和斯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