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潼关的历史沿革
潼关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唐书》载“古为桃林塞”。《左传》也有“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瑕,见山西猗氏县,守桃林之塞。”的记载。古人杜氏记载:桃林,在弘农华阴县东,潼关是矣。自函谷至斯,高出云表,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又名云潼关,亦曰冲关。河水自龙门冲激至华山东也。 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东汉建安十六年(212),曹操与马超、韩遂在潼关大战,潼关之名,始见于史。潼关关城始设于汉,在港口以南源上,即杨家庄附近。
西晋永嘉三年(309),晋朝南阳王司马模守关中,部将赵染以蒲坂降汉赵君主刘聪,刘聪使赵染等攻司马模于长安,战于潼关,司马模兵败,赵染长驱直入到渭南。
东晋咸和三年(328),后赵武帝石虎攻汉赵的蒲阪,刘曜急行军救援潼关,石虎退兵。咸和九年(334),后赵河东王石生举兵于长安,讨伐石虎,石虎遣其子石挺为前锋,攻长安,石生遣大将郭权拒之,战于潼关,石挺败死,石虎奔还渑池。
永和六年(350),前秦君主苻健,遣其弟苻雄率众自潼关入,此时后赵雍州刺史杜洪据长安,遣兵逆战于潼关北,败走,苻健遂入关中。永和十年(354),东晋名将桓温伐秦,不克,还自潼关。
太元十八年(393),氐帅杨佛嵩叛乱,奔后秦。河南太守杨期等追之,败佛嵩于潼关。后秦来救,晋军撤退。义熙十二年(416),姚懿以蒲坂叛乱。后秦末帝姚泓遣姚驴屯潼关。
义熙十三年(417),刘裕伐秦,前锋王镇恶自渑池径抵潼关,檀道济等自陕北渡河,攻蒲阪。姚泓使姚绍督军五万守潼关,又遣兵救蒲阪。沈林子谓檀道济曰:蒲坂城坚兵多,未可猝拔,不如并力争潼关。若得之,蒲坂不攻自溃矣。从之。姚绍出战,大败。绍复使姚鸾屯大路即三崤路也,以绝道济粮道。鸾分遣尹雅将兵战于关南,皆为晋军所败。绍又遣军屯河上以断水道,亦败走。刘裕寻至潼关,遂克之。刘裕自长安东还。夏王赫连勃勃图取关中,其臣王买德曰:青泥、上洛,南北险要青泥关,见蓝田县。先遣游军断之,东塞潼关,绝其水陆之路,三辅不足取也。赫连勃勃遂遣军向长安,而分命其子赫连昌屯潼关。义熙十四年(418),长安乱,朱龄石等奔潼关,赫连勃勃占领了关中。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遣兵北伐,雍州刺史、随王刘诞遣其属柳元景等自南阳北出,入卢氏,拔弘农,进向潼关,遂攻之。北魏戍主娄须弃城走,将军庞法起等据之。关中豪杰,所在蜂起,四山羌胡,皆来送款。等到王玄谟等自滑台败退,魏军深入,宋主以元景等不宜独进,皆召还。
元嘉二十九年(452),复遣雍州刺史臧质,分道向潼关。魏人闻之,遣军屯守。
北魏孝昌三年(527),莫折念生在关中起义,遣其党据潼关,既而魏复得之。未几,萧宝寅以关中叛,遣兵守潼关。魏主遣长孙稚等讨之。至恒农,杨侃谓稚曰:昔魏武与韩遂、马超据潼关相拒,遂超之才,非魏武敌也。然而胜负久不决者,扼其险要故也。今贼守御已固,虽魏武复生,无以施其智勇,请分兵自蒲阪而西。从之。稚遂克潼关,入河东。永熙三年(534),高欢入洛,魏主西入关。欢自追迎之,至弘农,攻陷潼关,进屯华阴。寻退屯河东,使别将薛瑜守潼关。宇文泰复进攻潼关,斩瑜。
东魏天平二年,司马子如等攻潼关,宇文泰军霸上以备之。三年,复遣高敖曹趣上洛,窦泰趣潼关。欢军蒲坂,造三桥,欲渡河。宇文泰谋先袭其潼关军。关之左有谷,谓之小关。宇文深请选精锐,潜出小关击贼。从之。窦泰败走,欢军乃退。后周保定四年,宇文护约突厥共伐齐,护军至潼关,遣尉迟迥为前锋,趣洛阳。权景宣帅山南之兵时周人有荆襄之地。山南谓荆襄也,趣悬瓠见河南汝宁府。杨自邵郡出轵关邵郡,今山西垣曲县。轵关,见河南济源县。大象二年,尉迟迥举兵相州讨杨坚。坚遣将杨尚希将兵镇潼关。隋大业七年,移潼关道于南北镇城间角音阙兽槛谷,去旧关四里余。十三年,唐公渊济河而西,遣世子建成等将兵屯永丰仓见华阴县,守潼关,以备东方兵。屈突通自河东引兵趣长安,为唐军所拒,东保潼关北城,与唐相持。
隋大业七年(611 年),移关城于今杨家庄南城北村一带,与汉代关城南北夹峙,形成两座关城, 形势更加险要。唐天授二年(691)年,潼关又从塬上北迁到源下,沿河辟路,也就是现在的潼关。 历代各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都在这里驻屯重兵,设关把守。 潼关,经宋、明以来多次修葺,保存尚好。西门有明代建筑的门楼,俗称“樵楼”,宏伟壮观。
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古潼关门户金陡关横额上,有清乾隆帝手书“第一关”三个大字。《山海关志》中有云:“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1703年10月,康熙皇帝视察“大河上下”,从山西乘船过黄河至风陵渡进入潼关,仰望巍然的古城墙,惊叹不已,不禁为之倾服。在行宫住下后,即作《渡黄河潼关驻跸》诗一首,称潼关为“天下第一城”。汉潼关城位于今潼关县城北村南。
到隋大业七年(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宋熙宁元年十年(1068年月 1077年),遣侍御史陈洎扩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户刘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挥金事马 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清朝增修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门开六处,每处各有两洞,中有瓮城相连。东门称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两陕”;西称“怀远”,后改“控制三秦”。南门有两个,东边的称作上南门,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览山”;西边的称下南门,先名“迎薰”,后改“凤□”。北门也有两个,靠西边的是大北门,先称“吸洪”,后改“霸英”。南北水关门有两个,南边北门筑闸楼七间,里设天桥;北边门筑闸九间。六大城门,除南门无楼外,东西城各有两个。潼水穿城而过,经潼津桥注入黄河。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修筑潼河大桥。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阅书楼、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多不胜举,古称“金碧辉煌,映映川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国民党军队借修筑工事之机,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 解放后,党和政府又拨出专款,对县城部分建筑物又进行了修复。不过,五十年代末,中央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城建筑物拆除。 潼关是古代军屯驻地,地名上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譬如代子营、寺角营之类,我们去看那古时的战场,有李自成南原大战的地方。潼关居民大部也是古代军屯后代,
只是已经卸甲归田,老老实实的当起了农民。我记得有个叫赵家村的,那地方民风刁蛮,与四周村落完全不同,赵家村的人,眼睛细长,脸盘平宽,面相阴鸷,颇似塞外蒙古人,因从事抢劫,80年代以来被崩了好几个。还有个叫贺家岭的,都是陕北武将世家贺家的后人。据祖辈们讲是中亚来的粟特后裔,虽非武将,可能是古太白破河外时流落东土。到我这一代,完全淹没在东土,只保留了一些口口相传的回忆。
民国时,很多河南人、山东人因黄河溃堤的原因沿陇海线大批入陕。其实自河南陕州开始,大致已进入了关中文化界限,都是相似的陕西关中口音,特产也类似,比如柿饼,苹果,肉夹馍。流民入陕,同样也带来了多元的饮食文化,河南胡辣汤到了陕西成了早餐常备。这就好比西域胡人带来的牛肉煮馍一样,伊斯兰文化渐渐渗透于古代中国发祥地中。文化在关中是包容的,又是富有特色的。
梁喜娃肉夹馍,黄河鲶鱼汤,潼关酱菜,鸭片汤,牛肉煮馍都算是潼关的特色饮食。潼关酱菜在慈禧太后避难西安时受到褒赞;黄河鲶鱼汤清鲜味美,所用之料都是黄河水中的野生鲶鱼;梁喜娃肉夹馍好在他的白吉饼,脆而不焦,不似河南的肉夹馍还要上汁,趁热食用香脆可口。
潼关的发展在整体上表现出了西北的统一特征,那就是守旧与落后,别看解放后那么多的移民来到西北,其实他们做的一件事就是把西北的矿产挖出来运到中国东部去。留下本地淳朴而贫穷的西北人,不愿离开他们的故土。潼关本地富藏金矿,从矿石中提炼,而与山东招远的金矿不同。这造成了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然而中金公司仍然在无时不刻的从秦岭山中攫取金币,等矿脉枯竭了,也就是他们走的时刻。听说在甘肃陇南文县又发现了亚洲的最大金矿,可怜了那里山清水秀的大巴山景和贫苦朴实的人们。 早在盛唐贞观之治之际,雄才大略的一代天骄李世民就曾以“襟带壮两京”之誉赞叹潼关之雄浑壮魄;当历史的车轮步入了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一朝两帝又多次亲临潼关,分别以“天下第一城”与横额御书“第一关”对此盛赞相称。
《水经注》:河在关内,南流,冲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晋所谓桃林之塞,秦所谓杨华也。又西有潼水,东北注于河。河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卷坂见河南阌乡县。傍绝涧,陟此坂以升潼关。
潘岳《西征赋》:溯黄卷以济潼也。历此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
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潼关》云:“时平容易度雄关,拍马河潼自往还。一曲熏黄瓜蔓水,数峰苍翠华阴山。登陴版牌丁男壮,呼酒烹羊守吏闲。最是绿杨斜掩处,红衫青笠画图间。”当代文人陈运和的诗是写照:“风陵渡至今已没船,老潼关代替有铁桥”。
B. 历史上发生在潼关的战役有哪些要全的!
潼关南原之战 曹操潼关败马超
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从而安定陕甘。
解放战争时期,陈庚、谢富治兵团在潼关一带打败国民党军,开辟了豫、陕、鄂根据地
C. 东西魏潼关之战的历史背景
韩陵之战后,北魏孝武帝元修因不满居于晋阳(今太原西南)的大丞内相高欢擅命专制,设容谋欲发兵讨之,高欢识破其谋,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六月先机督兵南下。七月,孝武帝勒兵迎战,兵败后,西奔长安(今西安西北),投关西大行台宇文泰。九月,高欢亲领兵攻拔潼关,委行台尚书长史薛瑜镇守,自还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十月,高欢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改元天平,史称东魏。宇文泰率军攻潼关,斩薛瑜,俘其7000人还长安,被孝武帝任命为大丞相。同 月,高欢逼孝静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闰十二月,宇文泰毒杀孝武帝,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翌年正月,改元大统,史称西魏。从此,东、西魏相互兼并,连年征战。
D. 秦叔宝在潼关救李渊是不是历史事件
秦抄叔宝在潼关救李袭渊不是历史事件。历史上,秦琼没救过李渊,而是救过李密。
秦叔宝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为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于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节(程咬金)、牛进达(尤俊达)等人一起投唐,被唐高祖李渊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帐下,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征战,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
626年(武德九年),《旧唐书》说秦琼参与玄武门之变,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常对人说:“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贞观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时去世,谥号:壮,陪葬昭陵。贞观十三年(639年),秦琼被追封为胡国公。
E. 陕西潼关历史有那些
潼关历史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潼关在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到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据《通□ 》载:"自渑池西入关有两路,南路由回阪,自汉以前皆由之。曹公恶路险,更开北路为大路。”建安时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
潼关以水得名。《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南。
到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移关城于南北连城间的坑兽槛谷,即禁沟口。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又迁隋潼关城于黄、渭河南岸。宋熙宁元年十年(公元1068年月 1077年),遣侍御史陈洎扩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户刘通筑城,明洪武九年,指挥金事马 增修城牌“依山势而曲折”筑城墙,后称明城。清朝增修扩建,北临黄河,南跨凤凰、麒麟二山,东断东西大路临黄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断东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门开六处,每处各有两洞,中有瓮城相连。东门称金陡,先名“迎恩”,后改“平藩两陕”;西称“怀远”,后改“控制三秦”。南门有两个,东边的称作上南门,先名“凌云”,后改“麟游”,再改“览山”;西边的称下南门,先名“迎薰”,后改“凤□”。北门也有两个,靠西边的是大北门,先称“吸洪”,后改“霸英”。南北水关门有两个,南边北门筑闸楼七间,里设天桥;北边门筑闸九间。六大城门,除南门无楼外,东西城各有两个。潼水穿城而过,经潼津桥注入黄河。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冯玉祥修筑潼河大桥。城内建有金陵寺、钟楼、望河楼、吕祖庙、阅书楼、象山祖师庙及牌坊、楼阁多不胜举,古称“金碧辉煌,映映川原。”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隔河炮击,飞机轰炸。国民党军队借修筑工事之机,拆毁大量建筑物,西城门楼和箭楼被焚。
解放后,党和政府又拨出专款,对县城部分建筑物又进行了修复。不过,五十年代末,中央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城建筑物拆除。 [编辑本段]潼关地理潼关县地处陕西省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东接河南省灵宝市,西连本省华阴市,南依秦岭与本省洛南县为邻,北濒黄河、渭河同本省大荔县及山西省芮城县隔水想望。界于东经东经110°09’30”——110°25’32”北纬34°23’30”——34°39’00”之间南北长28.4公里,东西宽约24.6公里,总面积526平方公里。潼关县是陕西的东大门,是连接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战略意义。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捷。居西安、太原、洛阳三大城市经济辐射圈的中心。陇海、同蒲铁路交汇于城西,310国道、101省道、西潼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风陵渡黄河公路大桥、黄河铁路大桥使黄河天堑变通途。程控电话城乡均已开通。移动通讯与世界联网。
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远大。境内金、银、铅、铁、铜、花岗岩、大理石、石墨、石英石等矿产十分丰富,有中央和地方所建金矿20余个,黄金采选、生产、加工已具有规模,年产黄金近20万两,是全国第三产金大县。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潼关已成为西部开发的桥头堡,陕西省的东大门。随着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深入贯彻和省委、省政府“一线两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潼关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一县两区”的新构想,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南部山区抓黄金矿藏的深部勘探和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保龙头,争取全国金城;中部抓生态环境建设营造绿色文明和畜牧养殖业发展,保民富,扩大林牧业规模;北部抓人文历史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深度开发,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F.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历史事件
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事
G. 求历史上发生在潼关的战争历史故事!
潼关南原之战是明末闯王李自成与明朝军队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此役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仅以十八骑突围出来,逃入商洛山(在今陕西南部)中。
经过
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制定“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方案。是年九月李自成在汉中遭曹变蛟伏击,只得退居四川。后来前往梓潼、剑州一带活动。洪承畴分析李自成势穷,必定出潼关东走河南。洪承畴命孙传庭于潼关南原设置三重埋伏,崇祯十一年春二月,曹变蛟等人将李自成逼入潼关。此役李自成部尸积如山,几乎全军覆没,当地居民“遇则棒杀,秦贼遂尽”,最后仅以十八骑突围出来,逃入商洛山中。
曹操潼关败马超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三月,作为丞相的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进攻盘踞在汉中的张鲁(天师道首领)。同时命令征西护军夏侯渊等率兵出河东,名义上是要去与钟繇会师,共讨张鲁,实际上是要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讨伐占据关中的马超、韩遂。管仓库的官员高柔向曹操建议说,咱们的大军西进,韩遂、马超会怀疑是攻打他们,一定会互相煽动而联合起来。应该首先消灭马超、韩遂等势力,平定关中。关中如果归顺了,汉中一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平定。曹操没有采纳高柔的建议,因为马超、韩遂等当时在名义上仍然是朝廷的将军,并没有反叛朝廷,曹操没有理由讨伐他们。他要用向关中进军逼得马超、韩遂等反叛,然后师出有名地讨伐他们。
关中诸将马超、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得到曹操进军关中的消息,对他“去讨张鲁”的借口果然产生怀疑,就联合起来抗拒曹操。他们拥兵十万,割据关中,扼守潼关。曹操作为朝廷的丞相,抗拒曹操当然就是反叛朝廷。这样一来,曹操就名正言顺地对马超、韩遂等进行讨伐。
八月,曹操率主力逼近潼关,与马超等军隔关对阵。曹操用大部分兵力假装进攻潼关,吸引住马超,却派徐晃、朱灵二将军秘密率步兵骑兵4 000人由蒲阪(今山西永济县西)偷渡黄河,占据黄河以西地区。闰八月,曹操率军由潼关北渡黄河。.他令部队先行渡河,自己与勇士百余人在南岸掩护。马超率步、骑兵万余人向曹操进攻,射来的箭如同暴雨,曹操坐在行军凳上一动不动。将军许褚扶着曹操上了船,船夫中箭而死。这时许褚一只手举着马鞍为曹操挡箭,一只手划船。在这紧急关头,校尉丁斐放出不少牛马,诱骗马超军。马超的部队顿时混乱起来,争先恐后地抢夺牛马,曹操乘机渡过黄河,向北进发。接着,又从蒲阪西渡黄河,沿黄河西岸向南推进。马超等部队退据渭河口,抗拒曹操。曹操到处设置疑兵,欺骗对方,暗中令部队人渭河架设浮桥。晚上,曹军进驻渭河南岸宿营。马超派军乘夜偷袭,被曹操的伏兵击败。马超派人向曹操求和,并以割让河西地盘为条件,曹操不答应。
九月,曹操的大军全部渡过渭河。马超多次向曹军挑战,曹军总是坚守营垒,不与交战。马超无奈,再次请求割地求和,并表示愿意将子弟送人曹营作为抵押。谋士贾诩说,可以假意答应。曹操问他为什么,他说:“目的在于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曹操就采用了贾诩的计策。
曹操与韩遂的父亲以前同年举上孝廉,又与韩遂同朝做官,有过交往。因为这点关系,韩遂请求与曹操会面,曹操答应了。在双方军队的阵列之间,曹操与韩遂骑马相见。两人都没有下马,交谈了一阵,没有涉及战事,只讲些过去在京都洛阳的往事。谈完之后,曹操拍手大笑。这时韩遂部下很多人前拥后挤地争着看曹操。曹操笑着向他们说:“你们要看我吗?我也是个一般人呀,没有长四只眼睛两个嘴,只不过智谋多些就是了。”
当韩遂返回以后,马超问他跟曹操谈了些什么。韩遂说没谈什么,马超对他怀疑起来。随即,曹操又给韩遂写了一封信,把许多字句故意加以涂改。马超得知曹操来信,索取要看;一看其中涂改了一些字句,以为是韩遂涂改的,不让自己知道一些秘密,对韩遂更加怀疑了。
此后,曹操便定下日期与马超会战。先以轻装士卒与马超军作战,待挫伤对方锐气之后,立即派出强劲骑兵突然从两面夹击,大败马超等军,斩了成宜、李堪等人,韩遂、马超逃往凉州(治所在今甘肃张家川县),杨秋逃往安定,关中地区遂成为曹操的地盘。
756年唐将哥舒翰统兵20万镇守潼关,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迫使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被反军安禄山打败。安禄山占据潼关西进,唐玄宗仓皇西逃。880年黄巢起义军由洛阳进发潼关,唐将田令孜率兵10万镇守潼关,未料起义军由禁沟潜入,夺取潼关,直捣长安。
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关,从而安定陕甘。
解放战争时期,陈庚、谢富治兵团在潼关一带打败国民党军,开辟了豫、陕、鄂根据地。迄今,潼关许多村庄以“军”、“营”为名。
H. 抗战时期潼关有没有失守
没有,潼关失守的话陕西也就沦陷了。八年抗日战争,潼关人民屹立于抗日前线达七年之久。七年中潼关受到日军大炮和飞机的狂轰滥炸难以计数,无数亲人被炸得血肉横飞,无数古迹、民宅化为废墟,苦难降临到每一个潼关人的身上。他们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依靠黄河天险,凭借关城峻险,军民团结、万众一心,终把日军阻击在黄河北岸,保卫了潼关,保卫了陕西,保卫了大西北。让我们共同去追忆70多年前潼关抗战的那段历史,会有很多的感触和启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一路攻战平、津,占领山西大同、太原等地。不断有山西难民逃难到潼关,但人们还是和往常一样劳作和生活着,大家认为日军离潼关还远着呢,战争离自己还远着呢。一天,天气晴朗,早晨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9时左右,6架日本飞机首次进入潼关上空,军民毫无防备,敌机首先在东关(现在潼关县秦东镇)黄河渡口投弹,弹落荒滩,无所损失。接着又轰炸西关火车站,弹落火车站通向正街“丁”字形路口偏西约三四十米处,炸死旅客、小贩、车夫多人,死者血肉模糊,无法辨认。这一天是1937年11月7日,是日机空袭潼关之始。此后,人们依山掘洞、开沟或作掩体以防空袭。敌机也不断地由运城等地起飞袭扰潼关。1938年2月28日10时左右,日机又自东北方向飞掠火车站上空投下炸弹,货场待运的汽油被炸中,立即炸声震天,浓烟四起。火车站12间库房被毁,炸死铁路工人和车夫12人,骡马5匹。7月10日16时许,敌机9架分三组狂轰滥炸,在老潼关东大街、南街、张家巷、水坡巷等多处投弹,炸毁民房25间,居民死伤各一人。水坡巷居民沈木田家的住宅全被震塌,住在房内的国民党109师一个排的40名士兵全被掩埋,部分士兵受伤。最后,日军在西大街孔庙投弹一枚,幸未爆炸,当时的县保安队挖出后,运往西安,展览于当时的省民众教育馆中,作为日军侵略暴行的铁证。同年11月间,敌机出动23架,将潼关火车站的机务段和机房全部炸毁。1939年2月21日,正是农历正月初三,人们正度春节,敌机又来袭扰,炸毁民宅46间,死3人,受伤40多人。1940年9月中旬一天上午10时左右,敌机6架空袭,在南大街投掷的毒瓦斯炸弹在沈凤山住宅后院土坡挖的防空洞洞口爆炸,洞内7人(包括县国民党情报组长易环及妻子、县保安队长洪元等)全被毒气窒息而死。日本飞机的疯狂突袭,给潼关人民带来巨大损失。1938年2月6日,日军地面部队占领黄河对岸的山西风陵渡,并于下午5时即开始向潼关猛烈炮击,这天是日军地面部队炮击潼关之始,自此,炮轰无虚日达七年之久。日军对潼关城的炮击,使潼关古城墙和城门楼受到严重破坏,城内居民住宅基本被摧毁,成了一片瓦砾和废墟,城内居民大多数在苏家村至南留村的沟中打土窑而居,被称之为难民沟。县政府亦撤离县城,迁往禁沟口,商贸中心移至苏家村一带。日军炮击使潼关人民死伤不可计数。仅1940年9月的一天,日军炮击陇海铁路,城内丹凤巷居民李自新后院窑洞被震塌,洞内8人全部死亡。然而,潼关人民在侵略者飞机的呼啸中,在大炮的淫威中,在兵临城下的危机中,在亲人模糊的血肉中没有离开自己的家园,屈辱悲痛化为抗战决心,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支援抗战的篇章。
1938年2月6日下午,占领山西风陵渡的日军开始炮击潼关,驻扎在华阴的国民党46军当天晚上即派出28师董钊师长率兵进驻潼关,连夜设防,构筑工事。广大青壮年积极参加地方武装保安队、社会军事训练总队,河防大队等地方武装,同军队联防御敌,有时晚上还暗渡黄河袭击风陵渡赵村一带日军。半年后,东北军109师接替潼关河防,师长胡松林,司令部设在五虎张村。1939年10月,驻防军换成国民党167师,师长周士冕。不久,换为国民党78师,师长许良玉,在潼关驻了半年防,又调换为国民党陆军第一师,师长李正先。这个部队系国民党嫡系部队,美式装备,加强河防工事,构筑掩体,均为钢筋水泥。部队为了安抚民心,组织了战地乐园、战地澡堂、战地书店、战地酒吧等,先后接待过美军马歇尔元帅、魏德迈将军。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李延年等不断视察。国民党陆军第一师共3个团,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多位国民党高层的子弟均在军中。如二团有国民党高级将领朱绍良的儿子朱国勋任排长,三团有蒋介石的二子蒋纬国任营长等。另外,国民党炮二旅十团三营长期驻防潼关,坚守阵地,重击日军,屡立战功。从国民党调防潼关军队的情况来看,说明国民党高层也充分认识到坚守潼关前线的重要性,潼关失守,陕西不保,西北不安,这种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944年春,豫西沦陷,日军向潼关方向进逼,第一战区司令汤恩伯的军队向陕西溃退,当时老百姓正在牛头塬以南构筑防御工事,住在塬下的张家村的蒋纬国赶到塬上东里村召集附近村民,举行抗日宣誓保卫潼关大会。不久,日军在灵宝附近受到国民党军伏击退回洛阳,后蒋纬国调离潼关。
潼关人民饱尝了战争的灾难,也激发了极大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抗日战争期间,潼关一个只有4万多人的小县先后出壮丁3799人,青年人服兵役也很踊跃。群众挖战壕干劲非常大,铁锨用秃了一把再换一把。构筑河防工事,男女老少下工地运沙石、砸石子,有的人几天吃住在工地,有的赶牲口进秦岭驮木头一连跑几趟;有人把家里的门扇、床板、圆木送到工地;太要乡一次筹送圆木2500根到工地做河防材料。潼关东边是阌乡县,靠西是华阴县,抗日战争时期,为避免敌人炮火威胁,动员全县人民修了一条10多公里长的公路叫“阌华公路”,确保战时物资运输畅通。八年抗日战争中,潼关天天有军队驻守河防,仅军粮一项就供应2万多包(每包100公斤)和大量牲口草料、做饭用柴,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使抗日军队一次次击退敌人的偷渡,确保了潼关防线的安全。
1945年8月9日,由于苏联出兵东北,打垮日本关东军,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与此同时,中国人民抗日力量大举反攻,日本侵略军全线崩溃。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日本在投降书上正式签字,中国人民八年抗日战争终于以胜利告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第二天上午,潼关县苏家村就贴出了用白纸墨笔书写的“号外”围观民众络绎不绝,转相传告,遍及城乡,都为胜利喜讯而欢欣鼓舞。欢呼声、鞭炮声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