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八下的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北平)
①制定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确定了首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这次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⑴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⑵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全部获得解放。
第2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⒈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入侵朝鲜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了解)。
⒉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目的),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英雄人物: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用生命掩护部队完成收复高地的黄继光;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他们发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⒊结果:抗美援朝战争的取得胜利(标志:《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⒋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3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⒈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①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②土改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③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农民。④意义: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⒉国民经济的恢复:①背景: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因:长期战乱、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②政策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③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⑴背景:①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②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⑵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⑶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⑷成就: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粮、棉连年增产。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⑴制定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⑵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的形式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①大跃进:是以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口号:“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结果: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结果: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原因还有: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的行为)
⑵失误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
⑶教训:正确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⑷左倾错误的纠正:①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②结果:从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1957—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事迹,激励着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⒈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中,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底,北京。
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⒋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一、农村和城市改革
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
⒉农村的改革: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县等地农民率先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尝试,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包产到户逐步完善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意义: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乡镇企业的崛起提供了条件。此后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⒊乡镇企业的崛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各地办起了大批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⒋城市的改革: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②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效益。作用:这些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⒌民营企业的勃兴: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12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兴建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尤为典型)。1988年海南省建立,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作用和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⒈(1984年)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
⒉(1985年)三个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
⒊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沿岸城市开放。
⒋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①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批准中国加入。②加入世贸组织,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第13课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一、法制建设的成就
⒈法制建设的任务: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护改革成果,切实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
⒉1982年新宪法,规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⒊1986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⒋1979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作较大修订。(有效地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
⒈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发展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⒉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又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⒊新时期又制定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⒋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重点是改变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在改革中实行政企分开,同时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
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
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①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②管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⒉各民族共同繁荣:①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先后跨入社会主义社会。②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实行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③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内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⒈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⑴构想: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后得到全国人大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⑵实践:①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②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③港澳回归洗雪了港澳分别被英、葡长期侵占的历史耻辱,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步骤,港澳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树立了典范,推动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国两制”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学术、文化、体育等交流日益增多。
第18课国防建设
⒈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的建立(1949年)。建立目的:巩固国家政权,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⒉科技强军:①1956年,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决策,聂荣臻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产,尖端武器取得突出成就。②6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出导弹、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③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创建。10月,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④80年代以来,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实现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成为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坚强柱石。
第19课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⒈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与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在建国的第一年里,新中国就与苏联,印度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①1953年底,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中、印、缅三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二、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⒈日内瓦会议: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国政府代表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并对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
⒉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内容: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0课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极力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⒉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建交
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同毛泽东会见,与周恩来会谈。后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⒉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灵活务实地开展外交活动,开创了外交新局面。改善了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改善和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密切和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③中国的外交不仅在国际斗争中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而且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21课现代科学技术之花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①新中国成立后,经过钱学森、邓稼先等努力下;② 1960年11月成功发射自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1号”; ③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④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⑤1975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⑥1984年第一颗通信卫星被成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二、“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
袁隆平首先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
①1958年,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小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②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级计算机的发展过程。③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从科学计算扩展到过程控制、信息处理、经济管理、情报检索、人工智能等方面。
四、“863”计划的制定: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向党中央建议,组织专家对中国高新技术发展战略进行论证。同年底制定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为纪念科学家们的建议,这个纲要命名为“863”计划。
第22课教育、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⒈教育事业的发展:①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教育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科教兴国”的国策。③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规;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
⒉文学艺术的繁荣:①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文学:小说:《青春之歌》、《红岩》、《芙蓉镇》、《平凡的世界》。③艺术:昆剧《十五贯》、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现代京剧《红灯记》、话剧《茶馆》、绘画《开国大典》、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有《南征北战》、《红高粱》,电视剧《四世同堂》、《西游记》。
⒊中国成为体育强国:①1955年,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②2000年悉尼奥运会获28枚金牌,金牌总数第三名。③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举行。
第23课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
⒈日常生活变化大。
⒉就业制度:企业打破“铁饭碗”。干部终身制正在废除。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逐步实现,用人单位和应聘者双向选择,用人方式多样化。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⒊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①20世纪80年代末,职工医保制度开始改革。②1998年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城镇建立职工医疗保险制度。③建立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兴办了各种社会福利院。
Ⅱ 八年级历史(下)的重点内容
中国近代政治外交史
一:近代列强对华侵略(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1、六次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5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自由资本主义思潮。要求更多的原料和销售市场
中法战争:1883-1885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资本主义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完成,垄断资本主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度,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
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向法西斯道路,二战爆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补充:1901-1919:美日对华侵略加剧,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欧洲列强无暇东顾
1919-1931:一战结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中国重新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2、主要侵略方式
政治上:
A、侵占领土:英国:1842,〈南京条约〉香港岛,1860,〈北京条约〉九龙司地方 1898年《拓展香港界地专条》、《订租威海卫专条》强租新界和威海卫
俄国:瑷晖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以及以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共割占我国150余万领土。
日本:马关条约割占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后赎回)
德国:强租胶州湾
法国:强租广州湾
B、破坏中国主权(半殖民地性):
破坏贸易主权:通商口岸的开放
破坏关税主权: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马关条约中的免征内地税项,海关被帝国主义操纵近一个世纪。
司法主权:南京条约附件中的“领事裁判权”
C、干涉中国革命:组织洋枪队干涉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义和团,干涉辛亥革命和大革命。
D、扶植代理:从1901年的以华制华扶植清政府,到扶植袁世凯,到北洋军阀时期扶植各个派系,再到扶植蒋介石政府
E、直接设立机构,傀儡政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联军委员会,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联军司令部
经济上:赔款,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商品输出,掠夺资源,扩大市场
资本输出,允许在内地开设工厂,产品免征内地税(马关条约)
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中法新约)
文化上:自由传教和奴化教育(主要是日本侵华战争)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一) 农民阶级
1、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A、 以阶级矛盾为主,民族矛盾为副,反封建而且带有反侵略性质
B、 几个标志:金田起义(1851年)——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初具规模:1851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1853年)——林凤翔、李开芳北伐——秦日纲东征(全盛时期1856年)——天京变乱(转折1856年秋)——陈玉成和李秀成防御——围攻天京——天京陷落(失败标志1864年)
C、 两个文件: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但是从来真正实行过)
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不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但是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有益探索)
D、意义: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
反封建同时反侵略,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化的企图
同中国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要高出一筹,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有深远影响
他们的首领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19世纪中叶,亚洲出现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太平天国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相互推动、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
2、 义和团运动
A、 落后性:无稳定的领导核心,没有稳定的政权,没有革命纲领,只有一个口号,而且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B、 进步性:明确的反帝性质。同帝国主义的英勇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
认识:(暂缺)
(二) 地主阶级
1、 林则徐、魏源——新思想
背景:程朱理学的枷锁,民族危机的夹生,鸦片战争的失败
意义: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世界,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2、 洋务派——洋务运动:
背景:内有农民起义,外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内忧外患
活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教育
破产的标志和原因: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a 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匠从中作梗
b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
c 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的巡抚总督去搞,力量分散有限
d 洋务运动仅仅希望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这是它失败的根本原因
评价: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机器生产)
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
培养一了批近代化的工人,实现了工业,军事,教育现代化的起步
为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提供了条件
(三) 民族资产阶级
1、 戊戌变法:19世纪末
背景:政治: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加剧。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产生的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以及康梁维新思想
过程:1895年,公车上书(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强学会(维新派形成的标志)——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施政纲领)——保国会(资产阶级政党性质)——颁布定国是诏(开始)——6.11到9.21“百日维新”
意义和评价: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君主立宪,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主意识
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提倡西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 中国行不通,要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
失败的原因:客观:触犯了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破坏改革
主观: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了改良的办法,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列强,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2、 辛亥革命
准备:1894年,兴中会成立——1905年同盟会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16字纲领以及三民主义——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爆发:武昌起义——建立政权: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发展:各省响应
结果: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意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政府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也壮大起来
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失败原因: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破坏革命
教训: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
不能幻想帝国主义的支持,不能封建势力妥协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新文化运动
背景: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
经济:在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文化:随着性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被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民主科学
后期:李大钊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
意义: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
b、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c、对5.4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d、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和改造社会的武器。
e、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f、群众基础不足,过分肯定西方,否定东方
(四)无产阶级 这个我就不搞了,一个我自己不清楚,还有老师也没多说,大家自己看着办
中国近代经济史(主要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专题巩固)
一、近代六大经济形式
1、自然经济 2、官僚资本主义3、洋务经济 4、民族资本主义 5、外来资本主义 6、新民主经济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19世纪60-70年代
发展:90年代初
进一步发展:1912-1919
显著发展:20世纪30年代
被改造:1953——消失1956
1、 产生:(原因和条件):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孕育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分解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有实力的商人和地主官僚投资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的刺激
(特点):革命性和妥协性并存
(影响):使得中国的经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促进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使得中国阶级就够发生重大变化,产生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使得中国社会思想发生重大变化,资产阶级的思想组建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使得中国社会运动发生重大变化,资产阶级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成为革命的主要目标
2、 初步发展:19世纪世纪末 中日甲午战争后
(条件):既然经济进一步的分解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 进一步发展1912-1919
(背景:国内)辛亥革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
实业救国口号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背景:国际)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防所经济侵略(美日加剧)
(特征):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很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这就决定了民族工业部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民族资本和封建自然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使其发展都到极大的束缚
那时的民主工业是在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侵略的空隙中,发展的,大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
(影响):在经济上,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
在政治上,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基础
在思想上,促使资产阶级思想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4、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20世纪30年代
(特点):民族工业显著发展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美国在华经济实力急剧增长
5、改造和消失:(等待整理中……)
Ⅲ 历史八下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北平)
①制定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确定了首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这次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⑴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⑵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认识:①新中国的成立是经过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浇灌而成的。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继承他们的革命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
②新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产生的,历史事实说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3.西藏的和平解放:
目的: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过程: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青藏高原。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祖国大陆完全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认识: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使用和平解放方针,符合西藏人民的利益,有利于民族团结,同时为西藏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第2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1953)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入侵朝鲜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了解)。
2.目的: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3.英雄人物: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用生命掩护部队完成收复高地的黄继光;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他们发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
4.结果:抗美援朝战争的取得胜利(标志:《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5.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3课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1950年6月---1952年底)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⒈土地改革:
①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②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③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④土改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⑤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农民。
⑥结果:经过两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
⑦意义: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⒉国民经济的恢复:
①背景: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因:长期战乱、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
②政策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
③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1953---195年)
⑴背景:①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②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⑵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⑶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成就: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指标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了加强,华北和西北业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粮、棉连年增产。)
(5)意义和影响: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⑴制定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⑵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的形式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http://wenku..com/view/da11be270722192e4536f602.html
Ⅳ 历史八年级下8,9,10课知识点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0年,刘少奇冤案平反。 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比较完善的宪法)。 1986年,颁布一系列法律。
第9课
改革开放课改革开放课改革开放课改革开放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对外开放: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开始的,(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开放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增设上海浦东开发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 3、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国企改革内容有: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的原因: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2、“四项基本原则”的四个“必须坚持”是: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民主专政、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它不仅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 ①1982年,中共12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1987年,中共13大上,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1992年,中共14大上,高度评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④1997年,中共15大上,把邓小平理论写入了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总之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以他是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指导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第一次系统的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Ⅳ 八下历史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开国大典的史实,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的原因,志愿军战士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工业化的起步
“一五”计划的背景、基本任务、建设成就,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大改造
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望,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意义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港澳的回归及意义
海峡两岸的交往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钢铁长城
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事业的发展
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亚太经合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科学技术的成就
“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衣、食、住、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Ⅵ 八年级下册历史的考点 重点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有可能这样考(此乃中华书局版):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2.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共同纲领》,在政协一届上确立(其中确立了种种,但国徽不是);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其中可能会联系西藏古代史来考);
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最可爱的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有两位代表性人物:邱少云、黄继光;
5.土地改革,颁布《土改》,将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6.一五计划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代表事物有,长江武汉大桥、长春一汽);
7.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
8.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9.大跃进和人们公社化运动都是错误的,大跃进特点是浮夸风,人们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吃大锅饭;
10.许多先进人物,如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11.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破坏民主法治(但未妨碍外交,在此期间,中国于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
12.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13.实行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开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4.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6,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7.最早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又怎加一个海南;
18.香港于1997年回归中国(殖民者是英国),澳门于1999年回归中国(殖民者是葡萄牙),都是在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下实现的,其基本条件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19.建国后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
20.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求同存异”方针;
21.中国于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2.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
23.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4.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两弹一星”邓稼先;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关键词:杨利伟、第三);“863“计划;
25.双百方针,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许海峰(第二十三届奥运会)。
以上乃八下重点,知识点基本就这些了。
求采纳啊~~~
Ⅶ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课标: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北平)
①制定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确定了首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这次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⑴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⑵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09年中考已考)
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全部获得解放。
第2课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课标: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⒈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入侵朝鲜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了解)。
⒉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目的),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英雄人物: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用生命掩护部队完成收复高地的黄继光;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他们发扬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⒊结果:抗美援朝战争的取得胜利(标志:《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⒋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3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课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⒈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①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②土改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③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农民。④意义: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⒉国民经济的恢复:①背景: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因:长期战乱、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②政策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③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5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课标: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⑴背景:①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②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⑵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⑶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⑷成就: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粮、棉连年增产。
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⑴制定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⑵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的形式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09中考已考)
第6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课标: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①大跃进:是以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口号:“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结果: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结果: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原因还有: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的行为)
⑵失误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
⑶教训:正确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⑷左倾错误的纠正:①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②结果:从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1957—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事迹,激励着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标: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⒈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中,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底,北京。
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⒋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11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课标: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农村和城市改革
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
⒉农村的改革: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县等地农民率先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尝试,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包产到户逐步完善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意义: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乡镇企业的崛起提供了条件。此后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⒊乡镇企业的崛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各地办起了大批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⒋城市的改革: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②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效益。作用:这些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益。
⒌民营企业的勃兴: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12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兴建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尤为典型)。1988年海南省建立,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作用和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⒈(1984年)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
⒉(1985年)三个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⒊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沿岸城市开放。
⒋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①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批准中国加入。②加入世贸组织,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第13课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
课标: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一、法制建设的成就
⒈法制建设的任务: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护改革成果,切实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
⒉1982年新宪法,规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⒊1986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⒋1979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作较大修订。(有效地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
⒈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发展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⒉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又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⒊新时期又制定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⒋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重点是改变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在改革中实行政企分开,同时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
第15课民族团结的加强
课标: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①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②管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⒉各民族共同繁荣:①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先后跨入社会主义社会。②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实行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支持。③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内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16课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课标: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⒈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⑴构想: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后得到全国人大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⑵实践:①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②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③港澳回归洗雪了港澳分别被英、葡长期侵占的历史耻辱,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步骤,港澳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树立了典范,推动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国两制”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台湾海峡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学术、文化、体育等交流日益增多。
第18课国防建设
课标: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⒈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的建立(1949年)。建立目的:巩固国家政权,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保护人民的和平生活,加强部队的革命化、正规化和现代建设。
⒉科技强军:①1956年,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决策,聂荣臻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产,尖端武器取得突出成就。②6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出导弹、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③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创建。10月,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④80年代以来,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实现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成为抵抗侵略、保卫祖国的坚强柱石。
第19课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
课标: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⒈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形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愿意与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在建国的第一年里,新中国就与苏联,印度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①1953年底,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中、印、缅三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二、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⒈日内瓦会议: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日内瓦会议,这是中国政府代表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并对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
⒉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会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内容:讨论亚非主权国家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中国派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0课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课标: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极力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⒉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建交
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同毛泽东会见,与周恩来会谈。后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⒉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灵活务实地开展外交活动,开创了外交新局面。改善了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改善和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密切和加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③中国的外交不仅在国际斗争中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而且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Ⅷ 八下历史复习重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车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
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陆
1、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
2、1951年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
1、时间: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爱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总司令:彭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 邱少云
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第三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
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 (2)倡导:中、印、缅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周总理“求同存异”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时间:1953---1957年;
(3)内容:重点发展生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动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及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主要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遗憾:被中断,没有坚持。
二、重大失误
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大炼钢铁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
3、失误的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
一、发动
1、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二、经过
1、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
2、最大冤案:刘少奇案。
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四、评价
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1964年10月:原子弹 1966年:导弹 1967年:氢弹 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49年:海军和空军 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第9课 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
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开始
1、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发展。
三、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广东、福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连(云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宁波三州(广州、温州、福州)。
3、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二、教育
1、战略思想:科教兴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2、普九: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发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复高考。
三、其它: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
2、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届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解决港澳问题------一国两制(邓小平):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地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
二、两岸交流
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年新宪法,又通过《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二、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邯郸钢铁总厂。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立,1991年加入。WTO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第四单元 人类祖先的基业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一、我们从哪里来
人类起源于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现代意义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现于三四万年前。
二、种族: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产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
母系氏族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该亚);一万年前出现农业,父系氏族开始。
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罗河---BC3100年埃及统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亚
BC1894年叙利亚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体系完备的奴隶制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2、佛教:创立时间—BC6世纪;地点----印度;人物---乔达摩•悉达多(后称释迦牟尼);
教义:反对分为等级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东亚、东南亚 传入中国:汉朝
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希腊与罗马文明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征
经济上:海外贸易频繁;政治上实行民主政治(议会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腊的学校)
1、民主政治的由来: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及梭伦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现: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陪审员、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事的公民发放津贴。------仅适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罗马
1、共和国时期(BC510---BC31年)
BC510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与迦太基爆发了布匿战争。
2、帝国--------BC31年屋大维
第19课 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时间:646年
2、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
二、阿拉伯
1、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7世纪初;地点---麦加;人物---穆罕默德。教义---安拉为宇宙天地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坠入地狱,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统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继承者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1、封建制的确立(查理•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制
2、等级制:公、侯、伯、子、男、骑士(有封地的职业武士)
二、基督教
1、创立: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人物---耶稣(基督—救世主);核心教义---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2、教皇国----丕平献土
3、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上拥有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思想文化上垄断文化。-------基督教文明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世纪的花朵-----城市
琅城(争取自治权);城市兴起的意义: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地区,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并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各种大学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态的城市文学也逐渐产生,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
第21课 古老帝国的悲剧
一、强盛的帝国走向灭亡
395年狄奥多西将罗马帝国分为西罗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1453年东罗马帝国为土耳其灭亡。
二、启示:一个不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优秀文明的国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就是因为拜占廷人封闭保守,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之中。
第五单元 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1、文明冲突的种类: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区域文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冲突的表现: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欧几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元朝时到中国,写了《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24课 昔日的辉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BC4000年前苏美尔人创,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创,有固定的发音。
二、文学的基石
1、史诗:对祖先英雄业绩的歌颂(含神话传说)《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2、悲剧: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代表。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期《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
3、阿拉伯:《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三、艺术
埃及---金字塔;希腊---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法国---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沙特阿拉伯----麦加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