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的一生,可以像一座历史博物馆吗
可以啊,只要你有足够广博珍贵的内容。
Ⅱ 厦大海环学院的和人类历史博物馆相关知识有哪些
为全面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在海洋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委的号召下,全院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配合学校迎评工作的顺利进行。
院团委学生会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本着边学边改、边整边改、边评边改的原则,成立了学生督导队,主要由03级本科各班班长和团支书组成,向团委学生会负责。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督促每位同学严守课堂纪律,杜绝课上睡觉、台下闲话等不良现象的发生,要求课堂上一律关闭手机,避免影响教学秩序。此外,督导队成员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即在宿舍监督是否有同学长时间沉迷电脑游戏。
同时,为了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改善宿舍人文环境、提升宿舍文化,院团委学生会定于本月中旬开展“我爱我家”第三届宿舍风采大赛,旨在展示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本次大赛的展开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主动报名参加。宿舍建设管理是本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相信通过这次的活动,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学习工作之余,为增强我院文化艺术建设、丰富同学们文化艺术生活,学院学生会文娱部组织开展了“蔚蓝空间”海洋环境主题数码摄影大赛,使我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始终处于紧凑、和谐、健康的氛围中。
以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的海环学院,始终紧抓本科教育。面向大三本科生开放的、由环科中心发起的凌峰计划,以及海洋系主办的“海洋学生科研奖励计划”项目,目前均顺利进入中期成果汇报阶段,相信一定会为即将到来的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工作锦上添花
Ⅲ 第一个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博物馆是什么
1979年秋天,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了全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筹备工作会议。会址所以选在南通,是因为第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包括有自然科学内容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早在75年前就创建在这里。
①原载《大自然》杂志,1980年第1期。
状元创业
前清末年的甲午状元张謇,是上海强学会会员。他不仅是一位有卓识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实干精神的实业家和教育家。清末的中国面临着外侮内困的危急情势,许多有识人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救国方案。孙中山主张革命,康有为、梁启超要求变法,而张謇却热衷于学习欧美和日本,提出了普及教育,挽救危亡的主张。普及教育是要花钱的,他认为只有办实业才能提供这笔资金,而办实业以纺织业最为有利。这样,张謇就以“教育救国”始于“实业救国”,走上了一条历来状元都没有走过的资本主义道路。
从1898年开始,他在南通创办了纺织厂,从而带动了这个城市的工业化。张謇利用工业利润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04年他从日本考察回来,办了大、中、小学;为了发展植棉和纺织业,他还专门开设了南通学院农科和纺织科。同时,他又认为很有必要建立博物馆和图书馆来普及知识,培养人材,以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他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两次上书清廷,建议在北京和各省建立“博览馆”(即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合称)。腐败保守的清廷当然不会理睬这种建议。于是他便身体力行,自己创办了这个“南通博物苑”。
张謇不是以革命的手段来改变现存的社会制度,而是幻想通过“实业”和“教育”来拯救中国,这条改良的道路自然是行不通的。但他通过个人的努力,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可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概貌
“南通博物苑”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身为“公共植物园”,该园原属通州师范。苑址位于南通城南濠河之畔,原占地2.3万平方米,有中馆、南馆和北馆等建筑,分别陈列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文物与标本。
中馆是苑内最早的建筑物,上面曾有一个露天的测候台,所以中馆曾名为“测候所”。从宣统元年(1909年)一月一日起,该所正式从事观测气候,并按日记载,还在报纸上披露。这不仅是苑内正式开始记载气候观测结果,而且也是“各县地方有测候所之肇始也!”以后测气象的设备转移他处,苑内就停止了测候工作。中馆馆内主要陈列动物标本。以后又陆续建造了南馆和北馆。
南馆原名“博物楼”,收藏和陈列了全苑的精品。楼上为历史部和艺术部,楼下为天产部。北馆的楼上陈列着古画,楼下陈列着鲸鱼骨和化石。以后又陆续修建了一些辅助性建筑,广种各种树木花草,饲养各种鸟兽,堆砌假山,开辟荷花池,还建有温室、小亭、水榭等,使这里既有博物馆,又具备动物园、植物园的特点,还兼有园林之胜,所以取名为“博物苑”。
馆内至今仍保存着一些有关博物苑的重要史料,如张謇上书清廷的建议表、南通博物苑早期平面图、苑品目录等。其中《南通博物苑品目》编印于1910年,铅印,分上下两册。上册为天产部,录藏品动物类460号、植物类307号、矿物类1103号。下册为历史、美术、教育三部,其中历史部包括金、玉石、陶瓷、拓本、土木、服用、音乐、遗像、写经、画像、卜筮、军器、刑具、狱具等类;美术部包括书画、陶瓷、雕刻、漆塑、绣织、绰丝、编物、铁制、烙绘、铅笔画、纸墨等类;教育部包括科举、私塾、学校三类;四部合计藏品有2973号。
到1930年,据《通通日报》所载资料,其时博物苑已扩至占地3.2万平方米,每年经费达2000元,在展品方面大大扩充,就天产部而言,矿物有岩石1000余种,金类矿1400余种,非金类矿700余种,土壤400余种,矿物标本10余座,矿床7座;植物计有显花、隐花4000余种;动物标本中,哺乳类百余种,鸟类300余种,爬虫和鱼类共500多种;无脊椎动物1400余种,其中昆虫类占1。”3。粗略估计一下,所谓天产部即自然部分的展品即达近万件之多!从这些目录可以了解到当时收藏品确实种类繁多,内容丰富。
馆外陈列是另一番景象。各种植物按类栽植,以药材居多,专设有“药圃”;其次是花卉,竹也不少,每种植物都悬牌标明名称、产地。饲养的动物中,鸟类有家鸡、金鸡、火鸡、鸵鸟、白鸽、水鸭、鹭鸶、鸳鸯、鸸鹋、孔雀、鹳鹤等;兽类有鹿、兔、猴猿、山羊、熊鼠等。同时还有许多矿物环列在小山之上;各种佛像、各种古铜器、古铁器、化石陈列在各馆的周围。
由此可见,南通博物苑不仅是个历史文物性质的博物馆,也是自然科学性质的博物馆,还带有民俗学博物馆的特点,又兼有动物园和植物园的格局。苑内不仅有收藏、陈列,还有饲养、栽培等实地科学试验。在一个地区内,能有这样一个多方面的、内容充实的博物馆,这对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科学知识水平是有重大意义的。
几经沧桑
随着时局的变迁,张氏势力的垮台,南通博物苑由附属通州师范转而附属南通学院,以后重又为通州师范代管,情况日见凋敝。据1932年9月4日《通光日报》的报道,即可见一斑:“……南北两馆东边的兽室也是十室九空,只有孤独的猴子和蜷伏的刺猬点缀着。各处的房屋、亭台、池沼和两座水塔,竟是断垣颓壁,荒芜不堪。南馆四周的佛像,大半龛门洞开,听任风雨剥蚀,就是假山石南陈列的大水晶和寒水石等物,也是影迹全无,不知何往。”最后作者感叹地写道,“……不久的将来,这个博物苑不独墙倒壁塌,花枯树萎,鸟兽绝迹;恐怕那些较好的古董,大半要改名换姓。”
这种结局果然到来。1938年春天,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南通,博物苑面临覆灭的命运。它西边张謇的宅院成了日军的司令部,博物苑本身成了马厩,苑藏文物标本除一小部分转移外,其余全部毁灭殆尽。今天在馆史文物的几幅照片上,还记录着博物苑当时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情景。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政府忙于“劫收”,忙于内战,哪有心思关心博物苑的恢复。到南通解放前夕,这个有历史意义的、具备一定基础的博物苑,已成为满目疮痍,一片废墟!
枯木逢春
1949年2月2日,南通解放了,南通博物苑获得了新生。
解放初期还在百废待兴的日子里,人民政府就用很大力量开始了博物苑的恢复工作,1951年将其改名为南通博物馆。除中馆、南馆和北馆外,又建东、西两馆和数处展室。原属于博物苑的植物园,从1951年起辟为人民公园,另设管理机构,井建立了动物园。现在的博物馆与人民公园虽属两个机构,但在布局上仍是浑然一体。
南通博物馆举办的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两个基本陈列,主要是运用本地区的文物资料,反映本地区的历史。除了原博物苑“劫后余生”的少数珍品外,解放后又陆续搜集到许多重要文物。如1973年在南通市防空工程中,出土的一件仿北方游牧民族日用器皿的青瓷皮囊壶,是晚唐至五代年间的重要文物,它是南北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1978年从南通县观河公社掘出了宋代煎盐的工具——盘铁。盘铁的出土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盐业生产的过程,还提供有关本地区海岸延伸的资料。
著有《外科正宗》重要典籍的明代名医陈实功,是南通人,馆内就收藏着他研药用的青花乳钵。清代著名的南通画家李方膺,是“扬州八怪”之一。这里就收藏着他的墨梅手卷。这些文物中特别应当提到的是1976年,南通博物馆考古工作者从海安县青墩发现了一处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麋鹿亚化石、磨光石器、许多陶器及人骨。南通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所以过去人们以为这里成陆迟,历史不会长久,青墩新石器遗址的发现改变了这一看法。
南通博物馆的自然科学部分设在文峰塔院,现辟有两个展室:一为“鲸展”,一为“古尸展”。此外,正在筹建一个纺织博物馆。手工纺织的南通棉布在历史上就素负盛名,而发展成现代化的南通纺织业,在国内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南通博物馆一直保存着从明代到现代的各种纺织实物。为了形象地阐述这段历史,并促进我国纺织工业的不断进步,筹建这样一个纺织博物馆是有重要意义的,这将在我国各种专业博物馆的事业中又增添一朵新花。
共同倡议
南通博物馆基本是一个地志性质的博物馆,它立足于本地区,结合本地区的实物,在收藏、科研和陈列三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军中,南通博物馆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筹备会议的代表们参观了南通博物馆,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留下热情的题词:“中国第一博物馆是最有价值的珍宝。”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个珍宝,发扬中国第一博物馆的首创精神,也为了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许多代表们,也包括南通博物馆的全体工作人员,都有共同的愿望,并倡议对这样一个有历史意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博物馆,应当尽可能保持它的原来面貌,恢复原有的建制,有必要将人民公园与博物馆合井起来,就是它的名字也应该恢复原来的——南通博物苑。
Ⅳ 请在暑假期间选择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馆或一处历史文化遗址,讲所了解的内容和感受写下来。(500字)
在港期间,参观了香港的历史博物馆,我的感受很多。
我了解了香港历史上和南越国的关系,突然觉得越南,就是越以南,以前华南大部都称越或百越。出土的文物里,按时间的先后,先是青铜的兵器和陶制的日用器皿,后来是青铜的礼器和日用品(包括编钟)之类,我当时由衷地感觉到,一开始地域安全不能保证时,最先进的工艺将用于军事意图,随着疆域的稳定,军转民,军用工业开始为民用服务,可惜在南越国,还是为帝王们个人所享受与垄断的。疆域的稳定不代表社会和人心的稳定,在看到隋唐时期的众多的精美佛像时,我真能体会到宗教对于世道人心的抚慰和安定。
我了解了香港本地人,客家人,水上人家和福佬的分类,并且参观他们的居住住所和服饰以后,我发觉其沿革可能是这样的,本地人先来先得,占有了最好的土地,而且很容易成为地主。客家人后来才到,只能占用比较贫瘠的土地,并且容易为前者打工成为雇农。等水上人家过来一看,地都没了,只好出海打渔过日子。福佬比较特殊,他们过来一看,有人在打渔了,自己正好也有点钱和老关系,那咱们就边打渔边做盐贩吧。
中国人,是不喜欢四处流动的,因为土地是死的,你拥有了土地的同时,意味着你可能终生就守在这里。商业是需要流动的,中国从古以来就重农轻商,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农业比流动的商业更容易被管理。中国比较容易形成稳定的格局,但要发展和前行则大不易耳。在古代中国可不怎么讲法制,大姓欺负小姓时有发生,而且一旦有大的冲突,小姓会有被灭族的风险。所以农业人口绝对认为多子多福,因为人多别人就不敢随便欺负,农业人口都很注重生育。婚姻在于中国人的生活里可是一件大事。
在西方的国家,法律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所以在西方,人才或人口的流动是很自然和风险很小的事情,收益对于个人或国家都可能会很大,但在中国则不然,从香港居民层面的分类就能看出些端倪了。
最后,发现在广东,道教盛行,有个集会好象叫太平集会(名字可能记错)。这反应当时民众的价值观就是求个太平,也印证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包括那个金田起义的太平天国国号太平,也正迎合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心态。只是,用暴力的杀戮手段获得的“太平”,反而会鼓励更多的人采用这种“成熟”手段(其实是易获“成功”的不成熟手段),结果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出来的时候,我由衷地感觉到,香港的文明,不能不说是西风东渐的成果啊。科学,把社会精力真正导入到和平的方向。
Ⅳ 历史博物馆 ——人的一生,也可以象一座历史博物馆
人的一生只是自己,不过人的成长有属于他自己的故事
Ⅵ 厦大海环学院的和人类历史博物馆相关知识有哪些
http://ke..com/view/112764.htm
Ⅶ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外形像一本翻开的台历,你参观过吗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如今已经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过,没有切身经历过抗战年代的人,是无法体会到那些不堪回首的惨淡和痛彻肺腑的仇恨。在展厅的最后,有一组日本友好人士参观博物馆的图片以及签名之类的实物,还有一个由日本一千多名遗孤捐资而建的铜碑,走出展厅,阳光明媚,天空很蓝,恍如隔世。建议家长多带孩子来参观,要记住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
Ⅷ 博物馆对我们有何作用,它的历史起源来自哪里
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个国家过去的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到很多人类珍贵的宝藏。博物馆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他最先起源于古希腊,然后随着时间的发展成我们现在所认识到了解到的博物馆。博物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我们的民族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保护更好的珍贵宝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一个国家的博物馆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和文化自信的来源,博物馆发展到我们现在的样子,是时代的必须,这是一件有利与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事情。
博物馆可以为我们现在的人气供更多的科学普及知识,我们没有办法亲自回到过去的那个时候,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看那个时候东西了解到那个时候时代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一个人终将逝去,我们不能永存,但是我们的精神文明,我们所创造出的财富可以留给自己的子子孙孙继续传承下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的共同瑰宝,它是人类延续人类延续的一种方式,不管可以很好的记载,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类文明,它使我们用我们现代整体人类的一生,换来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延续。
Ⅸ 不了解历史看博物馆会不会觉得没意思
参观博物馆,实物欣赏那些藏品,或者现场参观那些遗址,这种体验是很美妙的。博物馆的藏品都是历史的承载和艺术的结晶,面对它们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共鸣,见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或者抗日时期的步枪,都会觉得那些历史就是活的,不再是纸面上冷冰冰的油墨字,这种共鸣会对历史和艺术有更深刻的体会。
参观博物馆有些是为了增长知识,有些是为了寻找共鸣,有些是为了娱乐体验,有些也许仅仅是把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交场所。不同的观众参观博物馆有不同的方式。
一般来说,希望从博物馆中获取一些知识,那么有以下建议:
1. 提前了解博物馆大致情况。可以上网去看看博物馆官网,了解博物馆的精华或者近期活动等。这样就可以带着期待去参观博物馆,有想看的展品,或者想参加的活动,那么自然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比如在去湖南省博时就抱着看辛追夫人的期待,通过展览了解辛追夫人及其墓葬的考古情况,也看到了这具保存完好的尸体,印象深刻。
2. 到达博物馆后领取宣传折页。 一般博物馆常设展或是临展都有重点展品的宣传折页,上面都会有建议参观路线和必看展品的内容,也会有推荐的展览相关的活动或是讲座,这些不仅可以带你更好地参观,也可以在离开博物馆后进行回味。
3. 租讲解器或请讲解员。博物馆展品介绍毕竟是有限的,大部分的内容都由讲解来贯穿,因此讲解内容可以系统地带你进入博物馆展示内容的某个领域,也可以加深记忆,同时有讲解带领,对展品的了解就可以更加深入。国内讲解器的租借还是比较少的,国人更喜欢请讲解员。国外的话大部分观众都会租借讲解器。
4. 参与展览活动或讲座。博物馆经常会根据展览内容或是临展举办活动,比如有临展展览内容问答任务单,寻找答案的过程也会更加仔细和有目的的参观展览,而不会走马观花。各种讲座更是展览内容的延伸。这些都会更加丰富参观的体验。
5. 知识的延续。其实参观博物馆只是一个引导观众了解某个领域知识的方式,如果真的对某些展品或是内容感兴趣,那么可以离开博物馆后自己去了解相关的内容,自己进行研究,可能也因此培养出一个专业兴趣。
参观博物馆就像读一本入门书籍,并不是要去记住所有的内容,也并不是期望通过一次参观就能了解到所有的内容。而是从中获得体验,了解感兴趣的东西,从中产生疑问,然后去寻求解答或是更深奥的内容。
Ⅹ 以人体构造为主向人们展示的人体组织博物馆,你敢去看
当然敢去看了,通过人体博物馆可以了解人体的基本构造,学到很多书本学不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