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元朝的历史事件有哪些
元朝历史
大蒙古国(1481-1953)
蒙古高原原为金朝的附属地区。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不再臣服于金朝。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7月13日),铁木真获得尊号“成吉思汗”,建国于漠北,国号“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大蒙古国建立后,不断向外扩张,1217年,灭亡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征程中病逝。成吉思汗逝世后,由幼子拖雷监国,本来拖雷应当继承汗位,但拖雷为免纷争,于是推举窝阔台继位。传说,后来拖雷因替窝阔台饮下有诅咒的酒去世。
1229年,窝阔台继任大汗,1231年征服高丽,1233年灭东真国,1234年灭金国。随后再次西征,1237年占领莫斯科,1241年兵分两路入侵波兰、匈牙利,大败德意志联军,前锋直指维也纳,欧洲为之震惊。正当此时,窝阔台逝世。远征军于是东还,后来拔都建立钦察汗国。
1246年,贵由在窝阔台的皇后支持下继位。拔都与贵由在长子西征以后不和,贵由在远征拔都途中病死,拔都本有资格承继汗位,但他无意即位,另举拖雷的长子蒙哥为大汗。1251年,蒙哥继位。1254年灭大理国。蒙哥命旭烈兀西征;1258年,占领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灭阿拔斯王朝。1259年,占领大马士革。这时,蒙哥在攻打南宋四川时,在合州城下去世,军队于是东还。
初期(1260-1294)
元朝建立
蒙哥于1259年在四川去世后,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大蒙古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会自称大汗。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内战,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定为一尊,但他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结果导致四大汗国纷纷脱离,忽必烈的政权遂只包括中国与蒙古本土(起初还包括承认忽必烈汗位的伊儿汗国,但在忽必烈去世后也独立了)。大蒙古国不复存在。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大元”,是中国第一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朝代,之前各朝的“大”字均为尊称。[1] 这是蒙古国家由世界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蒙古之前对中原的统治是掠夺性的殖民地式统治,只有到忽必烈时才转型为以中国为主体的王朝,且在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现,故“元朝”的建立应由此算起。
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在刘秉忠规划下,建都于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
统一中国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5岁的宋恭帝及谢太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南宋最后的兵力,陆秀夫挟持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元朝遂统一全中国。
之后,元军曾入侵周边一些地区,如越南、日本以及爪哇(今属印尼),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战争最为著名,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是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
中期(1294-约1345)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对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种种称号。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元朝(以及其后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后期(约1345-1368)
元朝后期,特别是1340年代中后期至1350年代期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与此同时,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赋税,人民的生活更加艰苦。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朝灭亡的序幕。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统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
北迁(1368-1388)
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元惠宗在明军的追击下逃离大都来到上都,随后又逃到应昌。他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并组织反抗,失败后于1370年在应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后继续北逃至漠北,并多次与明军交战。北迁的元君臣一直沿用“大元”这个国号,史称北元,直到1388年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袭杀后(一说1402年鬼力赤即位后)去国号。
以前收藏的一份儿历代大事编年表,希望对您有帮助。
㈡ 请问下元朝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大蒙古国
蒙古统一 · 攻西辽 ·征服花剌子模 ·蒙夏战争 ·蒙金战争 ·窝内阔台攻宋之战 ·西征欧洲 ·乃容马真后称制 ·海迷失后称制 ·高丽蒙古战争 ·征西亚 ·蒙哥攻宋之战 ·四大汗国
元朝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争位战争 · 李璮叛乱 ·宋元战争 ·塔拉斯河库里尔台大会 ·蒙越战争 ·元日战争 ·元缅战争 ·元爪战争 ·海都之乱 ·延祐复科 ·南坡之变 ·至正新政 ·元代民变 ·亦思巴奚兵乱
北元
洪武北伐 · 金山之战 ·捕鱼儿海之战 ·元益宗遇害
㈢ 关于元朝的历史故事
有:
【伯颜是武宗海山的旧臣。致和元年(1328年)泰定帝病卒后,他支持燕铁木儿发动政变,是拥戴文宗图帖睦尔夺位的第二号大功臣。燕铁木儿死,顺帝即位,伯颜独揽大权。唐其势不满,发动兵变,反被伯颜执杀。此后,伯颜“独秉国钧,专权自恣,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渐有奸谋”。{{脱脱}}他是伯颜的亲侄儿,当然视脱脱为亲信,曾企图以脱脱为宿卫,以监视妥欢贴睦尔的起居。脱脱虽自幼养于伯颜家中,但目睹伯颜倒行逆施,势焰熏灼,深感事态严重,虑一旦事败,伯颜有杀身之祸,自己也会受牵连。于是一场以家族内部斗争为形式、关系到政权易人和政策变化的政变正在酝酿着。
开始,脱脱与生父马札儿台进行商议。脱脱对其父说:“伯父骄纵已甚,万一天子震怒,则吾族赤矣。曷若于未败图之。”其父虽然也感到事态严重,但不敢贸然付诸行动。脱脱乃问计于吴直方。直方曰:“《传》有之:‘大义灭亲。’大夫知有朝廷耳,家固不宜恤。”脱脱曰:“事不成奈何?”直方曰:“事不成天也,一死复何惜。即死亦不失为忠义耳。”脱脱顿足曰:“吾意决矣。”吴直方引经据典,为脱脱鼓气,终于使脱脱下了铲除伯颜的决心。
其进一步采取行动的关键是取得妥欢贴睦尔的支持和赞同。妥欢贴睦尔虽然年轻,但并不甘心做傀儡,脱脱测知伯颜擅权,“帝患之”;伯颜矫旨擅杀郯王彻彻秃,贬走宣让王帖木儿不花、威顺王宽彻普化,“帝益忿之”;伯颜胡作非为,“帝积不能平”。特别是至元四年(1338)脱脱获知伯颜与太皇太后卜答失里谋立燕贴古思而废妥欢贴睦尔,把此事告诉了吴直方,直方教他“以密告于帝,令帝知而预为之防”(权衡《庚申外史》)。因而,脱脱与妥欢贴睦尔之间是有共同思想基础的。但是在宫廷复杂的环境里,在伯颜的淫威下,妥欢贴睦尔未敢轻易表态,私下派心腹世杰班、阿鲁对脱脱反复试测后才释去疑心,表示支持脱脱采取行动。
至元五年(1339),脱脱曾两次准备下手,均因准备不足而未下手。这一年,脱脱与伯颜的矛盾实际已经暴露。十一月,河南省台掾史范孟因不满其地位低下,假传圣旨矫杀行省长官,命原河南廉访使段辅居省中权事,自命为河南都元帅。五天后事泄被杀。这件事因牵连廉访使段辅,伯颜大怒,命御史台臣上章言汉人不可为廉访使。作为御史大夫的脱脱与吴直方商议,直方曰:“此祖宗法度,决不可废,盍先为上言之。”脱脱入告于帝,故御史台臣上章被妥欢贴睦尔驳回。伯颜知出于脱脱,大怒,言于帝曰:“脱脱虽臣之子,其心专佑汉人,必当治之。”再加上脱脱增兵宫门的事,使伯颜对脱脱愈益增疑。
㈣ 元朝的历史大事。一定要进!!!!!!!
呵呵,我帮你整理了一下,希望有帮助。
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号成吉思内汗
公元1227年,消灭容西夏
公元1234年,消灭金朝
公元1253年,消灭大理
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
公元1274年,元朝第一次攻打日本
公元1276年,元朝发兵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统一了中国全境
公元1281年,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
公元1292年,元大都建成
公元1293年,京杭大运河全线开通
公元1323年,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
公元1343年,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公元1351年,发生的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公元1367年,朱元璋开始北伐
公元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
公元1370年,元惠宗在上都(今会宁)病逝,元朝全面消亡
呵呵,就是这么多了,找的还蛮辛苦,有一些东西一般网上没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㈤ 元朝发生过哪些历史大事为什么会灭亡
1271年,忽必烈称帝,国号大元,定都于金国的中都
1274年,元军征伐日本,失败
1275、1277年,钦察汗国/金帐汗国袭击立陶宛
1277年,元军第一次征伐缅甸
1279年,崖山之战,元军灭南宋,元王朝正式成为中原王朝
1281年,元军第二次征伐日本,失败
1284年—1285年,元军征伐越南,失败
1285年,金帐汗国征伐匈牙利、袭击保加利亚
1287年,元军第二次征伐缅甸
1287年—1288年,元军再度征伐越南,失败
1293年,元军远征爪哇,失败
1300年,元军第三次征伐缅甸
1301年,元武宗彻底击败海都,灭窝阔台汗国
1313年,元仁宗采纳王约恢复科举的建议,下令明年开始进行科举考试,以程朱理学作为考试的内容
1322年,元英宗改革,重用儒士,限制蒙古保守贵族的特权
1323年,铁失、也先帖木儿、赤斤铁木儿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南坡发动政变,杀元英宗,立也孙铁木儿(元泰定帝)
1323-1333年,十年更五帝
1341年,元惠宗(元顺帝)罢黜伯颜,脱脱上台,开始脱脱更化。主要内容有,恢复被伯颜废除的科举。大兴国子监。置宣文阁,开经筵。恢复太庙四时祭及其他礼仪制度。平反冤狱。允许民间养马,减盐税。编辽史、金史、宋史。
1346年,颁布《至正条格》,以完善法制
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揭竿反元,元末农民战争爆发
1357年-1366年,福建发生一场长达近十年的以波斯色目人军队“亦思巴奚军”为主的军阀混战,由于“亦思巴奚”是泉州波斯人的武装,因此此事件也被称为“亦思巴奚兵乱”或“波斯戍兵之乱”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明朝,徐达、常遇春北伐,元惠宗北逃上都
1370年-1396年,明太祖八次发兵北伐,消灭元朝在北方各地的政权
1387年,金山之战,明军战胜纳哈出,把辽东纳入明朝版图
1388年,捕鱼儿海之战,明军打败元益宗脱古思帖木儿,缴获元朝国玺
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杀死元益宗脱古思帖木儿,从此蒙古大汗不再使用年号、帝号,大元国号被废弃,元朝彻底灭亡。
元朝长期处于继承权问题、贪污、权臣擅政,再加上蒙古人对汉人实行高压统治,经常欺压和岐视汉人,与压榨百姓的恶习,使得政治总是无法上轨。这种不稳定的朝廷如果又遇到天灾人祸的干扰,往往导致国家的覆没。元朝后期,特别是1340年代中后期至1350年代期间,干旱、瘟疫与水灾时常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元惠宗又由于怠于政事、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与此同时,元廷不断收取各种赋税,使百姓的生活更加艰苦。白莲教、红巾军及其他民变不断,终于揭开元朝灭亡的序幕。
㈥ 元延的历史大事
乌孙内讧
元延二年(前11),乌孙小昆弥安日为降民所杀,诸翖侯大乱,成帝诏段会宗为左曹、中郎将、光禄大夫,使安辑乌孙,立安日弟未振将为小昆弥,定其国而归。时大昆弥雌粟靡勇健,未振将恐为其所并,变使贵人乌日领诈降,刺杀雌粟靡。汉遣段会宗立解忧公主之孙伊秩靡为大昆弥。后大昆弥、翖侯难栖又将未振将杀死,立安日子安犁靡为小昆弥。汉恨未能亲自诛杀未振将,又遣段会宗发戊己校尉诸国兵,诛杀未振将太子番丘。小昆弥安犁靡勒兵数千骑围段会宗。会宗说明奉天子之命来诛番丘。小昆弥以下乃号泣罢去。会宗还,奏以难栖为坚守都尉。 行五均六筦之法
始建国二年(10)二月,王莽开始先后实行对盐、铁、酒专卖、政府铸钱、名山大泽产品收税和五均赊贷。此六种经济事业的管制措施,称为五均六筦。盐、铁专卖和政府铸钱,是承袭武帝以来的旧制。酒的专卖在昭帝始元六年(前81)盐铁会议后废除,改收酒税。王莽时恢复酒专卖,规定卖酒毛利三分偿付各种材料、燃料、工具消耗及人工费用,七分作为纯利入官。对名山大泽产品的征课规定是,凡开采金、银、铜、锡和采捕作为货币原料的龟、贝的工商业者,其产品不许在市场上自由出售,都要向政府申报,钱府在一定时期予以收购。凡从事鱼鳖、鸟兽等的捕捞猎取和从事畜牧的,也同其他小工商业者及出售家庭副业产品者一样,收其利润的十分之一以为“贡”,经营者如不向政府申报和申报有隐瞒,则没收产品,并罚一年劳役,五均赊贷是政府对城市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进行统制和管理,并举办官营的贷款业务。具体办法是:在长安及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等五都设立五均官,改市令(长)为五均同市,下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五人。其职责主要是负责平准物价。于四季之中月,根据实际情况定出合理价格,作为“市平”,即市场标准价格。若市场价格超过市平,政府则以平价抛售物资,若市场价格低于市平,则听民自相买卖。同时还规定,众商民买卖“五谷布帛丝锦之物”,是百姓生计所系,若有商民囤积拒售,五官考实其原收购价之后,用其本价买取,不令折本,然后以平价卖出。五均官还负责征收工商税,并经营向平民的赊贷。由于王莽政权的腐朽,推行上述政策官员多出身大工商主,他们与地方政权、豪富吏民狼狈为奸,操纵物价,强取百姓货物。赊贷过期不还,便要罚作刑徒。官府收税十分繁苛,至使广大中小工商业者乃至居民深受其害。五均六筦成了对百姓的暴政。
贬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
始建国二年(10)十二月,王莽下令将匈奴单于的名称改作降奴服于,决定把匈奴的国土和人民分为十五国,立呼韩邪单于的十五个子孙作单于。派遣中郎将蔺苞、戴级前往边境召集应赐封单于者,又派立国将军孙建等十二将统率士兵、壮丁、犯人三十万人,分道出击匈奴。先期到达的部队在边郡驻扎,待各路人马到齐后才同时出击。
作宝货
始建国二年(10)十二月,王莽再次改变币制,更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即金(一种,一斤值万钱)、银(二种)、龟甲(四种)、贝(五种)、钱(六种)、布(铜制十种),共二十八种货币。故称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严禁私铸钱币,一家盗铸,五家连坐。由于这些货币品类繁杂,比值极不合理,并且把久已失掉货币性能的龟贝原始货币强令通行使用,加以屡铸屡废,变更频繁,在人们心目失去信任。所以,民间私下仍流通五铢钱。因遭到法令禁止,致使货币流通陷于停滞。一年后被迫废除,只留小钱值一,大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
中山王兴、定陶王欣皆来朝,中山王独从傅,定陶王尽从傅、相、中尉。上怪之,以问定陶王,对曰:“令:诸侯王朝,得从其国二千石。傅、相、中尉,皆国二千石,故尽从之。”上令诵《诗》,通习,能说。佗日,问中山王:“独从傅在何法令?”不能对;令诵《尚书》,又废;及赐食于前,后饱;起下,袜系解。帝由此以为不能,而贤定陶王,数称其材。是时诸侯王唯二人于帝为至亲,定陶王祖母傅太后随王来朝,私赂遗赵皇后、昭仪及票骑将军王根。后、昭仪、根见上无子,亦欲豫自结,为长久计,皆更称定陶王,劝帝以为嗣。帝亦自美其材,为加元服而遣之,时年十七矣。
三月,上行幸河东,祠后土。
陨石于关东二。
王根荐谷永,征入,为大司农。永前后所上四十馀事,略相反覆,专攻上身与后宫而已;党于王氏,上亦知之,不甚亲信也。为大司农岁馀,病;满三月,上不赐告,即时免。数月,卒。
㈦ 请列举几件“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事件
者的实际人数: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从这两条可看出:杀建成、元吉时的实际操作人数应该在八十一人左右,这个数字包括唐太宗在内(如不是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人数就是十人之内)。事实上,当时的唐太宗是很凶险的,他不致丧命只是一些偶然性起作用。“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如果敬德来迟,历史将没有唐太宗。从李世民要亲自参与厮杀,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人数的少。 我们再来看其他典籍: 《资治通鉴第191卷》:“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屈实尉迟张秦唐段》:“隐太子死,敬德领骑七十趋玄武门,王马逸,坠林下,元吉将夺弓窘王,敬德驰叱之,元吉走,遂射杀之。” 从以上两条,皆可支持实际操作人数在八十几人的说法,很明显,这更像一次刺杀,不像一次战斗。 我们来对此进行考究: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屈实尉迟张秦唐段》:“隐太子死,其徒攻玄武门,锐甚,公谨独闭关拒之。以功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实封一千户。”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其宫府诸将薛万彻、谢叔方、冯立等率兵大至,屯于玄武门,杀屯营将军。敬德持建成、元吉首以示之,宫府兵遂散。” 《资治通鉴第191卷》:“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君弘,显俊之曾孙也。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遂解兵,逃于野。” 从这些可以看出:当建成、元吉被杀死之后,其宫府兵立攻玄武门,并杀守将。从“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可知,君弘是关键人物,杀了他,足以报太子矣。为何君弘如此遭东宫府兵之痛恨,因为他也是凶手之一,只不过,他是一个没有动手(杀建成、元吉时)的凶手。 从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中,言:“唐代之北军即卫宫之军,权力远在南军即卫城之军之上。……唐太宗之所以得胜,建成、元吉之所以致败,俱由一得以兵权据玄武门即宫城之北门,一不得以兵入玄武门之故也。” 由此可得结论:这是一场集体谋杀案,不止是谋杀的实际进行者,连同所有的旁观者都是凶手。玄武门的驻军既是旁观者,也是杀害建成、元吉的凶手,当然包括战死的屯营将军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 “东宫、齐府精兵二千不得入”,虽张公谨多力,但从“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来看,守门的兵马中归顺秦王的人也不少,应接近东宫、齐府的兵力(二千人),方能抵挡当时被复仇的怒火焚烧的心情激动的东宫、齐府死士犹其是英勇悲奋的薛万彻。要知道薛万彻是唐的一代名将,从灭窦建德到以后的灭薛延陀,征高丽等,其英勇是不容置疑的。《旧唐书·薛万彻列传》称其“筹深行阵,勇冠戎夷”。 所以当我们计算这场事变的实际操作者的人时,我们就有完全的理由肯定,不止八十几个人了,而是八十几个人加上玄武门归顺秦王的能抵挡两千人进攻的守军的人数。这样计算起来,人数就可能上千了。正是有这么多人的参与,李世民才胆敢发动这起事变。 第二、关于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关于玄武门之变进行论述上所存在的问题。 1、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在引述《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时,《旧唐书》错当为《新唐书》,作为一个大学者,这是非常不应该的。而作为后人,这么久也没人为他指出,更不应该,不严谨不是做学问应有的态度。 2、陈寅恪在巴黎图书馆见到李义府撰的常何墓志铭,向学术界展示新史料可“补释旧史所不能解之一端”。是的,这常何墓志铭的最后一句写得很清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九年毫无疑问是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陈寅恪认为常何当时任屯守玄武门之职,并说他是为李世民所利诱而转戈参与戮杀建成。但我在此想列出以下的疑点: (1)李义府撰常何碑所言:“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赐骁勇之夫,趋奉藩朝,参闻霸略,承解衣之厚遇,申绕帐之深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新唐书》卷四十九上《百官四上》:“唐亲卫、勋卫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翊卫置车骑将军。武德七年,改骠骑将军为中郎将,车骑将军皆为郎将,分左右。”《新唐书》卷四十九《百官四·上》:“左右监门卫有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可确认:玄武门之变前,常何的官职是中郎将。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载:“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可见李世民登基五年后,常何的官职还是一成不变的中郎将,若作为当时在李世民最凶险和至关重要的一役给他以帮助的人,李世民作为一个赏罚分明的君主,绝对不会不对常何进行论功行赏。 事实上,李世民在贞观五年,赐给常何帛三百段,见《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三“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段”,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唐太宗命百僚上书言得失.中郎将常何不善文墨,乃请家客马周代草奏事二十余条。常何上奏后,事皆合旨意。太宗感到蹊跷,因常何乃一个武夫,不通文墨,何至有如许卓识,遂追问原委,常答,"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太宗即日召见马周,未至间,遣使催促者四。接见交谈后,深为满意,马上授官门下省,最后累至中书令。而常何也仅仅因为说了一句老实话推荐了一个人,就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帛三百段),可想而知,如果常何真为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唐太宗会如何对他进行封赏?唯一的可能就是常何根本没有参加当日的玄武门之变。 (2)如果常何真是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而《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也不会不对常何进行记载的。根本无须陈先生从一个墓志铭上寻找蛛丝马迹。 (3)此墓碑出自李义府之手,观李义府一生之卑劣所为,此人之言绝不可信,所以常何碑的可信程度也值得怀疑。《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显庆元年,以本官兼太子右庶子,进爵为侯。有洛州妇人淳于氏,坐奸系于大理,义府闻其姿色,嘱大理丞毕正义求为别宅妇,特为雪其罪。”像这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作奸犯科,没有诚信的人,为何我们偏偏不信正史而去相信他呢?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笑里藏刀的成语就是来自李义府本人原型。 综上所述,常何碑所载不可信,陈寅恪的观点无法成立。 陈寅恪是我林俏龙最敬佩的学者之一,他历史感觉敏锐,要知道这点是治学最关紧要的,没有敏锐的历史感觉,只会做一个平庸的学者。事实上,陈之所以能成为大家,一方面源自于知识的渊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历史感觉敏锐。他的确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学者啊。
㈧ 宋元时期的历史故事
程门立雪
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内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容。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饿马提铃"欺金兵
宋代毕再遇和金兵守垒对抗,因为金兵强大,宋营兵少,他便使了一个"金蝉脱壳"的妙计,在一个夜里把队伍全部撤走,只留下旗帜在阵地上,把铃吊在饿马的蹄子上发出声音。金兵日夜听到马嘶和铃声,没疑心,也不敢发起进攻。等了几天,金人才发觉中计。但此时,毕再遇的队伍已经走得无影无踪了。这就是著名的"饿马蹄铃"掩护撤兵的故事。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阶军官们交出兵权。赵匡胤与汉高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杯酒释兵权"做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㈨ 元朝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元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有:
1、蒙古统一
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诸部领袖铁木真通过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金泰和六年(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帝国成立,国号大蒙古国。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建立大元
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国号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大元 。一年后,在刘秉忠规划下,元帝国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
3、统一海内
1279年,金朝降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南宋灭亡。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中国的南北对峙、各民族政权长期并存的分裂和战乱局面,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四向远征
元朝灭宋后,忽必烈对邻近诸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1274年,元军侵日本遭遇飓风,日本称“文永之役”,但元军无功而还。
5、帝统转系
6、汉化运动
1320年,元仁宗去世,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元英宗继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并于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帝国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9)元的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统治者为蒙古孛儿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权一直持续到1402年。
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超越历代。元朝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
元朝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元朝时与各国外交往来频繁,各地派遣的使节、传教士、商旅等络绎不绝。在文化方面,期间出现了元曲等文化形式,更接近世俗化。
㈩ 元封的历史大事
前110年(元封元年)——西汉灭闽越。
前108年(元封三年)——汉武帝派兵入侵卫版满朝鲜权,朝鲜亡。原地被汉朝分成四个郡,是为汉四郡。
前105年(元封六年)——细君公主下嫁乌孙昆莫猎骄靡。
前110年(元封元年)——司马谈(司马迁之父)、霍嬗(霍去病独子)
前106年(元封五年)——卫青(西汉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