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堪称一代清官的清朝名臣刘统勋,为何会被乾隆帝抄家
刘统勋,学历史的自然知道是谁,乾隆爷的刑部尚书,他的地位是很高的。但是若提起这位的儿子,怕是但凡是个中国人应该都知道。为什么?刘墉刘罗锅您敢说没听过么?而且这位不仅儿子出名,自己也是一代名臣廉吏,但是为何却被乾隆爷抄家,甚至于差点丢了脑袋呢?造反?当然不是,这就要说起这位乾隆爷的急性子了。
但是民间传言之前其实还出过一回事儿,乾隆有一次半开玩笑问起刘统勋。“若是你儿子以后不能做个好官你当如何?”刘统勋为表忠心居然将儿子杀了,而刘墉因为为人聪敏且不算迂腐。才得以逃脱一命。但是这个杜撰成分较多,不过也足以看出这位刘统勋在民间和历史上的口碑是极好的。加上自己儿子刘墉也极为争气,倒是在历史上留下一段美谈。
B. 刘统:长征故事是怎样产生,流传的
红军长征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长征的历史是怎样形成的,并非人所共知。过去一直认为美国作家斯诺1937年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亦称《西行漫记》)是向全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第一本著作。但斯诺依据的资料来源于何处?这就是我们要向读者介绍的《红军长征记》。
最初的征集与编辑
《红军长征记》又名《二万五千里》,是毛泽东1936年组织编写的一部长征回忆录汇编。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面对国民党军的经济和军事封锁,红军的生存极为艰难。毛泽东当时希望通过向国内外各界募捐,缓解陕北的困难。1936年8月,美国记者斯诺在宋庆龄和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下秘密进入陕北红区采访,毛泽东认为这是向全世界宣传红军的好机会。8月5日,毛泽东与杨尚昆联名给参加过长征的同志发出为《长征记》征稿的信:“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同时,毛泽东又给各部队首长发电报,“望各首长并动员与组织师团干部,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轶事,写成许多片断,于9月5日以前汇交总政治部。事关重要,切莫忽视。”
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大家纷纷开始撰写回忆录,创作的积极性很高。红军总政治部成立了编辑委员会,由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徐梦秋主编,丁玲、徐特立、成仿吾等人分头编辑。徐梦秋写的《关于编辑的经过》中说:“到了月中旬,有望的氛围传来了,开始接到来稿。这之后稿子便是从各方面涌来,这使我们骄傲,我们有无数的文艺战线上的‘无名英雄’!到了10月底收到的稿子有200篇以上,以字数计,约50余万言,写稿者有三分之一是素来从事文化工作的,其余是‘桓桓武夫’和从红角星墙报上学会写字作文的战士。”
“我们怎样来采录整理和编次这些稿子呢?我们决定以下几个方针:一、同一内容的稿子,则依其简单或丰富以及文字技术的工拙,来决定取舍。二、虽是同样的内容,散在两篇以上稿子里,但因其还有不同的内容,也不因其有些雷同而割爱。三、有些来稿,只是独有的内容,不管文字通与不通也不得不采用。四、有些来稿虽然是独有的内容,但寥寥百数十字,而内容又过于简单平常,那也只好割爱了。五、来稿中除一些笔误和特别不妥的句子给以改正外,其余绝不滥加修改,以存其真。六、编次的方法,是按着时间和空间。此外关于统计等等,是依着命令报告各种日记和报纸汇集的。”
刚到红区不久的女作家丁玲全身心地投入《长征记》的编辑工作,并被稿件的内容深深打动。她写道:“从东南西北几百里、一千里之外,甚至从远到沙漠的三边,一些用蜡光洋纸写的,红红绿绿的稿子,坐在驴子背上浏览塞北风光、饱尝灰土,翻过无数大沟,皱了的、模糊了字的,都伸开四肢,躺到编辑者的桌上。”
经过加工修订,编委会选定110篇、30多万字,装订成上下两册,取名《二万五千里》,并誊写了几部。它的征稿是在陕北的瓦窑堡,编辑工作在保安县,1937年2月底在延安编完,这是由长征亲历者写成的原始记录。
长征故事的流传
斯诺说,他1936年10月离开陕北时,“带着一打日记和笔记本,30卷照片,还有好几磅重的红军杂志、报纸和文件。”这里就有《红军长征记》的部分原稿。《红星照耀中国》英文本1937年在英国出版,中译本《西行漫记》于1938年在上海出版。然而在此之前,红军长征的故事就已经在国民党统治区流传开来。1937年7月,上海出版的《逸经》杂志第33、34期合刊上,发表了一篇署名“幽谷”的文章《二万五千里西引记》,全面介绍了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情况,其中许多生动的情节直接引用了《二万五千里》。多年之后我们才知道,“幽谷”是化名“王牧师”安排斯诺进入陕北红区的中共地下党员董健吾。
然而,《红军长征记》却迟迟未能出版,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因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抗日形势的发展和编辑人员离开等原因,该书延迟到1942年11月才在延安排版印刷。这个延安的内部版改名为《红军长征记》,包括文章100篇、诗歌10首、战斗英雄名录2份、附表3份。由于当年印数很少,加上战争年代的动荡等原因,国内现在已极为罕见。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2002年发现了一部朱德签名赠给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延安1942年版《红军长征记》,弥足珍贵。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零星出版了一些选本。如1947年9月冀中新华书店出版的陆定一等著《长征的回忆》、山东新华书店出版的《红军长征故事》,都选录了《红军长征记》中的文章,但篇幅很少,远没有体现《红军长征记》的全貌。
195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编的内部刊物《党史资料》第1—3期重新发表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因为《党史资料》是内部刊物,所以读者很有限。
1955年,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这是一个选本,编者有感于《红军长征记》反映的是红一方面军的情况,没有包含二、四方面军的长征,在书中又附加了缪楚黄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概述》,将长征经过做了一个全面的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两个版本中,发表了4篇综述文章。这是中共领导人在国外发表的介绍长征的文章,时间要早于《红军长征记》。
《党史资料》版增收了陈云化名“施平”的文章《英勇的西征》。这是根据1935年10月陈云在共产国际会议上的报告整理的,是对长征的一个总结,因为陈云在四川泸定受中央委托去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没有参加长征后半程,文章对雪山草地和到陕北的情况反映不够充分。
1955年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收录了陈云化名“廉臣”的文章《随军西行见闻录》,以及邓发化名“杨定华”的《雪山草地行军记》和《从甘肃到陕西》两篇文章,反响很大。经过陈云确认,《随军西行见闻录》是他在1935年8月从上海等待去苏联的期间写的。邓发的两篇也是1936年去苏联时写的。这些与《红军长征记》同时产生的全面介绍长征的文章,都是长征的原始记录,从权威性、系统性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
C. 刘统勋历史上是什么样的
模范刘统勋 刘统勋可谓整个清朝将近300年里数一数二的清官,被朝廷誉为模范,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当年这“模范”荣誉的加冕甚至轰动了全国。
1773年,75岁的刘统勋终老在北京。闻听刘统勋去世的消息,乾隆皇帝涕泪纵横留下了“刘统勋乃不愧真宰相!”的评价,意思是说:真正的宰相,就应该和刘统勋一样!纵观中国洋洋洒洒的古代历史,能得到这样评价的人物,可以说寥寥无几。
刘统勋的“名”与“利” 《天下粮仓》里刘统勋的形象是比较接近史实的,但其实这位刘统勋也很看重“名利”。
在刘统勋病逝家中的时候,年过六十的乾隆皇帝曾经亲自登门吊唁,这对于看重“清誉”的古代官员来说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表彰。然而这还不算,回到紫禁城后乾隆皇帝为刘统勋钦定谥号“文正”。
在今天看来,这个高深莫测的谥号让人费解,其实古代这个谥号是非常隆重而且讲究的身后名分,具体到“文正”两字,甚至可以说字字千金。原来,能在谥号里以“文”打头的至少是翰林出身官至大学士的重要官员,而“正”字就更是不仅需要公认的“清正廉明”,还必须是皇帝亲自表态首肯才可以。
别看整个清朝出了为数众多的名臣良将,最后被授以“文正”谥号的只有8位,像名满京城的纪晓岚谥号是“文达”,相比较而言就要差一个档次。
D. 历史上刘统勋和纪晓岚是什么关系两人合作过吗
历史上刘统勋和纪晓岚是同朝为官的同事,两个人也是有一段师生情谊。两个人相差年纪太大,没有太多的合作,不过纪晓岚和刘统勋的儿子刘墉关系密切,两个人一起帮助嘉庆顺利登基称帝,帮助嘉庆稳固自己的皇位,扳倒了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纪晓岚参加乡试的时候得了第一名, 当时的主考官就是刘统勋,古代人们参加科举主考官就是考生的老师,刘统勋非常欣赏纪晓岚的才学,在仕途上多次帮助纪晓岚,纪晓岚也尊称刘统勋为老师,清朝第一大才子纪晓岚成为了刘统勋的得意门生。
嘉庆登上皇位并非一帆风顺。加盖诏书的玉玺是纪晓岚和刘墉两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偷过来的,他们认定嘉庆会是一个好帝王,赌上了身家性命辅助嘉庆登基。
E. 请问一下:清朝 刘统勋生平
刘统勋(1698-1773)字延清,号尔钝,清内阁学士,刑部尚书,高密县逄戈庄(原属诸城)人。刘墉之父。雍正二年进士,授编修,乾隆年间累官至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为官清廉,颇能进谏,参与《四库全书》编辑,并担任《四库全书四》正生总裁。乾隆三十八年卒,谥文正。 。自幼饱读诗书,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步入仕途。由编修入值南书房,深受雍正皇帝的信任,迁左庶子,主持过湖北、河南的乡试,充任上书房师傅,官至詹事府詹事。乾隆皇帝继位后,刘统勋再受宠信,升内阁学士、刑部左侍郎、左都御史,曾因参奏大学士张廷玉、尚书公讷亲而名闻朝野。乾隆十一年(1746年)署漕运总督。次年典顺天乡试。十三年(1748年)协办山东赈务并勘察河道。十四年(1749年)迁工部尚书。十五年(1750年)调刑部尚书。十六年(1751年)主持会试并充军机大臣。十八年(1753年)奉命察勘江南河工,并对其中的不少弊端进行了改革。十九年(1754年)加太子太傅,协办陕甘总督事务,赐孔雀花翎。二十年(1755年),因查勘巴里坤、哈密驻兵事宜不利遭逮治,后得宽免。二十一年(1756年)授刑部尚书,署河道总督。二十二年(1757年)典会试,并受命查办云贵总督恒文压价购置金炉案、山西布政使蒋洲侵蚀在册钱粮案,均令乾隆很满意,加太子太保。二十三年(1758年)迁吏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二十四年(1759年)任协办大学士,负责查处西安将军都赍克扣兵饷案、山西将军保德侵吞钱粮案,次年负责查处江西巡抚阿思哈收取贿赠案。二十六年(1761年)再典会试,拜东阁大学士,兼管礼、兵二部,主持河南杨桥漫工工程、江南高宝河工程。二十八年(1762年)充上书房总师傅。二十九年(1763年)兼管刑部,教习庶吉士,充国史馆总裁。三十三年(1768年)十月往江南主持清理黄河入海口淤塞工程事宜。次年主持运河勘察并挑淤工作。三十五年(1770年)兼管吏部事务。三十六年(1771年)三月第四次典会试。三十八年(1773年)三月兼任首席军机大臣,充《四库全书》正总裁,十一月卒于任上。 刘统勋去世当天,乾隆皇帝曾特派御前大臣、尚书公福隆安携药前往看视。他死后乾隆帝特下谕说:“大学士刘统勋老成练达,品行端方,服官五十余年,实为国家得力大臣,可晋赠太傅,入祀贤良祠,赏内库银二千两治丧。”乾隆亲临其丧,赐谥“文正”,因而刘统勋成为清朝大臣中初殁即得谥“文正”的第一人。而这须出自皇帝特旨的赐谥,“非品学德业无愧完人者未足当此”。丧归,乾隆命沿途文武官员在20里内者亲往灵柩前吊祭,遣官护送。6年后,乾隆在所作《怀旧》诗中仍念念不忘这位宠信大臣:“遇事既神敏,秉性复刚劲。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刘统勋清廉正直,不结朋党。清代礼亲王昭梿称赞他说:“公(刘统勋)性简傲,不蹈科名积习,立朝侃然,有古大臣风。”道光《诸城县令》也称赞刘统勋说:他“刚毅笃棐,允直机密,襄赞纶扉,随事献纳,推贤黜佞,为百余年名臣第一。数谳大狱,无纵无枉。家故有田数十亩,敝庐一区,服官五十余年,不增尺寸……” 刘统勋死后,与其子大学士刘墉、孙吏部尚书刘镮之葬故乡诸城白家庄祖坟,无著述传世。
F. 刘统的科研成果:
集体项目:
《中国军事网络全书》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担任军事历史门类、中国军事史学科的
责任编辑,编审内容100万字。1998年获国家图书荣誉奖。
《军事科学概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撰写第9章“军事历史”,3万字,1996年获解放军图书奖。 专著: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纪实》,40万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东北解放战争纪实》,60万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004年人民出版社再版。
《华东解放战争纪实》,56万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原解放战争纪实》,46万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羁縻府州研究》,18万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的1948年》,44万字,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跨海之战》,37万字,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
《早年毛泽东》,30万字,传记文献整理注释,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亲历长征》,65万字,革命历史文献整理注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论文:
《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探讨》,1万字,《新华文摘》2000年第11期。
《彭德怀与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1·6万字,《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20世纪的中国通史》,1·5万字,《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0年来的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与茅海建合作,《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中国出兵朝鲜前的战争准备工作》,1·2万字,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资料》2000年第7期。
《和平民主新阶段研究》,1 ·4万字,《党的文献》2002年第4期。
《新发现的一篇介绍长征的珍贵文献——〈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6千字,《军事历史》1993
年第6期。
《新方志革命历史内容记述探讨》,0·8万字,《中国地方志》1996年第5期。
《关于军事志编修几个问题的探讨》,1万字,《中国地方志》2000年第4期。
《1950年中苏联合上海防空保卫战》,2万字,《中国当代史研究》第1辑。
《国民党为何失去大陆》,6千字,《同舟共进》2008年第5期。
《1955:第一次台海危机内幕》,8千字,《同舟共进》2009年第6期。
《1958:反军事教条主义的历史真相》,8千字,《同舟共进》2010年第4期。
书评:
《历史是人的行为》,论文,1万字,《新华文摘》1997年第2期。
《中华早期文明的全景画》,书评,1万字,《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
《历史统一大趋势的展示》,书评,1万字,《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4期。
《隋唐强盛的深层探索》,书评,1万字,《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3期。
《白寿彝先生总主编〈中国通史〉第7卷读后》,书评,1万字,《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黄仁宇〈黄河青山〉读后》书评,6千字,中华书局《书品》2002年第2期。
《鉴古知今,服务当代——〈江苏省军事志〉读后》,论文,1万字,《中国地方志》2002年第
6期。
自2008年以来,为上海《了望东方周刊》担任专栏作家,撰写军事专栏22篇。其中部分被《读者》、《作家文摘》等报刊转载。 《解放战争期间在东北野战军中工作的日本籍技术人员调查》,专题研究,与日本东京大东大学鹿锡俊教授合作,日本文部省资助科研项目,2002—2006年。
G. 刘统的学术讲座:
历史地理前沿:历代战争的军事地理
学术职务:
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会员
中国历史地理学会专业专委员会成员。
研究方属向:中国现代史、中国军事史、中国历史地理
开设课程:
中国现代史重大问题研究
新中国外交史
新生研讨课:中国现代史
历史二专:中国现代史
2006、2007、2008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提名奖,2009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
H. 刘墉的岳父是六王爷吗
刘墉,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有一次雍正和乾隆,弘时,弘昼在一起,雍正让他们作诗一首。弘时,乾隆都是作的怎么治理天下之类的,弘昼做的诗是《金樽吟》这首诗表述了自己无意皇权帝位、只想把酒言欢及时行乐的心迹,被历史学家誉为“救命诗”。俗话说得好”无情最是帝王家“也许是弘昼自知自己能力比不过二位哥哥,加上耳目渲染了自己爹雍正这一辈为了多嫡死的死,圈禁的圈禁,就主动示弱了吧。
弘昼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从小爱习武,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封为和亲王。雍正十三年,雍正去世,乾隆把雍王府的宅子赐给了弘昼。乾隆还命弘昼管理内务府、御书处的事务。有人说皇宫里的财富都归了乾隆,自然看不上老爹的私产,那就错了,皇宫里的东西是“公家的”,想当年雍正追国库空虚是费了很大劲的,西北打仗都没钱。乾隆要想花钱给皇后妃嫔买东西,只能从自己的土地(皇庄)收入来出,把雍正当雍亲王时候的私产都给弘昼,等于乾隆“净身出户”了。
I. 操劳猝逝,乾隆为他哭泣,真宰相刘统勋都有什么功绩呢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刘统勋在上早朝的途中猝然长逝,相较于晚年不大顺利的张廷玉而言,刘统勋绝对称得上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与康雍二帝不同,乾隆对于汉臣的态度要更为偏颇刻薄的,如张廷玉便栽了跟头,然而刘统勋却赢得了乾隆的尊重,亲往吊唁的乾隆更是大为感动刘统勋的简朴,为之涕泣。
十馀年黄阁,总兼部务仍叶。遇事既神敏,秉性原刚劲。进者无私感,退者安其命。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朕失一股肱。
虽说,刘统勋似乎名气不如儿子刘墉刘罗锅,但事实上刘统勋的历史地位要高得多,身后更是得了文臣的最高荣誉,即"文正"的谥号。那么,真宰相刘统勋究竟有啥功绩呢?
乾隆十三年,山东水患成灾,刘统勋与大学士高斌一同巡察赈灾情况,对于运河水势大涨的境况,刘统勋留下了"一高一低"的治水策略。一方面,引水入海缓解了压力,另一方面将德州哨马营、东平戴村两处堤坝的高度降低,待到秋天又将沂州江枫口两处堤坝的高度提升,既防止了溃坝也止住了水灾。
事实上,不少决口溃坝都与当地官员有着关系,如江南邵伯湖减水闸及高邮车逻坝的决口,便是由于官员修建堤坝的偷工减料,这一豆腐渣工程使得外河同知陈克浚入账25000余两、海防同知王德宣入账18000余两。刘统勋身为治水能臣,同样也是治世能臣,自然最为愤恨这一行径。
J.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是大清重臣,他到底有多牛
历史上有名的宰相刘墉,他的父亲是一个大清的重臣,在当时的那一个朝代,也是非常的厉害,和儿子刘墉相比,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也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非常牛。
刘统勋祖父两代为官,一样都是进士出身,一开始,刘统勋就生在了一个官宦世家,同样,刘墉出生的环境更好,祖父三代都是进士出身。所以,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刘统勋,注定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刘统勋考取进士后,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赏识,被安排了各项要职,最后一直做到内阁学士,刘统勋在做左都御史的时候,不惧权贵,为人耿直,直言上书检举在任尚书的一些不检点举动。尚书毕竟一个左都御史能随随便便搞下去的,最后因为刘统勋不畏权贵的为人,让乾隆再次高看了刘统勋,乾隆更加看重刘统勋了。
刘统勋这样的人,就算是儿子刘墉也是难以做到的,是一个不择不扣的一代清官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