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学j

历史学j

发布时间:2021-02-08 21:18:00

历史学 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Empiricism)是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代表哲学家主要有洛克、贝克莱、休谟。经验主义诞生于古希腊。距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期间,它不断地与另外两种学说发生争议:一种学说为天赋论,主张知识属于与生俱来的本性之观念;另一种学说为理性主义,主张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经验观察才提供了最确实的理论知识体系。然而,上述的争议虽然从未中断过,但它们之间的冲突却时而激烈,时而缓和。
中文名
经验主义
外文名
Empiricism
距今
2400余年
种类
归纳为四种
历史
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类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认为,所有的意识观念均来源于知觉,但同时也承认意识的机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官能)是内在的能力。相比之下,后者的观点则更为激进,公开宣称不仅意念的内容,而且意念的整个过程都不可能存在内部能力,而只能是习得的。
自16世纪起,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争论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再次爆发。F.培根依据实验科学,强调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他并没有把人的认识局限在感生经验上,而是承认了理性认识的必要性。他认为只有把感生和理性结合起来,运用科学实验和客观分析,才能克服认识上的混乱,推动知识的进步。继增根之后,J.洛克通过对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天赋观念论和以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叭理论的批判,竭力肯定了经验主义的原则。洛克指出,人的适应 是先天就有的,人的心灵本来像是一张白纸,在它上面并没有任何天赋的标记或理念的图式。至于各种观念和知识是怎样写在这张白纸上,进入人的心灵之中的问题,洛克在他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给出了答案:“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在具体论证这一原理时,洛克采取了类惟于近代心理学的方式。他把一切知识归结为观念,而一切观念又可被分析为简单观念。他断言,简单观念是不可再分的,是构成知识的固定不变的、最单纯的要素。所有的简单观众念,都来自外部感官或内省,也就是说,都来自外部经验或内部经验。人的心灵处理这些简单观念的能力主要有三种:一是把若干简单观念结合成为一个复合的观念;二是把两个观念(不令是简单观念或复合观念)并列起来加以考察,形成关系观念;三是把一些观念与其他一切同时存在的观念分开,即进行抽样,由此形成一般观念。至此,作为经验主义集大成者,洛克完成了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体系,从而与理性主义展开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对抗。
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愈空虚,愈不可靠,愈远离真理。所以,他们持极端唯名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例如,J.S.穆勒认为,逻辑和数学的命题也是从经验中来的,其所以为真理也只是因为它们在经验中总被发现是这样的,因而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必然的真理,甚而有可能为将来的经验所修正。
I.康德提出了一些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的假设。康德将科学认作人类知识的最高形式,并且确认它起始并同步于人的经验。然而,康德又认为人类经验的形成必然地带有人类心灵的自在特征。正是人类的心灵才产生了科学所研究的有规则的现象。于是,最终的真正知识——科学就能立足于在心灵中先天具备、因而也就先于经验而存在、同时又获得理性证实的基础之上。康德把这种由先天理性(形式)和后天经验(质料)结合起来的命题称作综合命题,以此来尽力调和或折衷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并试图克服两者的片面性。
对于心理学而

Ⅱ 史料学与史史学有啥区别吗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是史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蕴含着史料完善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很多说法的,老话题了。

Ⅲ 英国历史学家J.R.格林

这道选择选D。

Ⅳ 英格兰的历史J

英格兰的主岛—不列颠岛上很早便有人类活动,岛上的居民在五千年前就创造了以英格兰南部沙里斯布里平原上的巨石圈为代表的灿烂文化。

按一些史学家的说法,约在1万年前就生活在中亚的一个游牧父系氏族集团于公元前4000年前后分裂,东迁的一支进入新疆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如汉代的楼兰;南迁的一支灭了古印度;西迁的一支进入伊朗,较著名的就是古波斯人和米底亚人;北迁的一支便是日尔曼人的祖先。

因欧洲人在近现代科学研究中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他们以欧洲地理和欧洲人的历史为中心来创造历史名词,所以大量的历史名词带上了欧洲人的感情色彩,如小亚细亚半岛、巴勒斯坦周围、东亚就被按离欧洲的距离远近称为“近东”、“中东”、“远东”,中国人、朝鲜人、日本人被称为“蒙古人种”,因蒙古人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他们发现远古时期中亚民族迁移过程后就将这个氏族集团称为“古印欧人”,之所以有这个“印”是因印度是他们的模范殖民地,他们对其是有感情的,他们希望所有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都向印度人学习,因此平时对印度提携有加。

公元前2000-1500年,古印欧人的一支——凯尔特人(罗马人称其为高卢人)西进,公元前1200-1000年日耳曼人迫使凯尔特人继续西进到了不列颠岛.在他们之前在岛上居住的是皮克特人,皮克特人的首都是斯康宫,被苏格兰人称作历史中心,该宫殿以“斯康石”闻名苏格兰,史称“定命石”,因为继承苏格兰王位的每一位王公贵族都要到这里来举行加冕仪式。直至129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决定把这种仪式改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举行。直到诺曼征服后,苏格兰仍有皮克特王国。

公元前55年与54年,恺撒率罗马军队远征不列颠岛,在凯尔特人表示一定的屈服后就撤退了。公元43年,罗马人在不列颠岛设置了行省,不列颠岛被分为军事区(西北部山区)与行政区(东南部平原区)两部分。罗马人实际上只控制了行政区,北部的苏格兰与西部的威尔士仍在凯尔特人的手中,他们时常起兵反抗罗马人的统治,罗马人为了防备他们不得不修建了“哈德良长城”。公元四至五世纪,罗马帝国日渐衰落,逐渐放弃了对不列颠的控制,罗马人从407年开始撤兵,至442年全部退走,结束了对不列颠400年的统治。凯尔特人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后,建立了一批小的公国,这些公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争战不休,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为外族的入侵提供了良机。

在不列颠岛对面大陆上的日德兰半岛南部居住着盎格鲁人,半岛北部是朱提人,撒克逊人居住在易北河与威悉河下游一带,他们都是日耳曼人的分支。盎格鲁人与撒克逊人的关系密切,语言与风俗很难区分,历史上统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盎格鲁•撒克逊人是目耳曼人中罗马化程度最低的原始部落,从公元三世纪起他们就对不列颠进行了海盗骚扰。为了防备他们,罗马人沿东南海岸从梭伦特到屋西建立了要塞和了望台,配备军队对付他们,这一带被称为“撒克逊海岸”。由于他们与强大的法兰克人毗邻,无法向高卢发展,再加上罗马人已从不列颠撤军,因此当五世纪中期匈奴人西迁时他们就渡海迁入不列颠。

这时不列颠岛的肯特地区的一个凯尔特人的部落首领屋提吉伦也请朱提人帮助他们抵御皮克特人和斯克特人海盗式的袭击,朱提人的军事首领海恩吉斯和豪沙兄弟率兵于449年从泰唔士河上岸,进入肯特。六年后双方因薪饷问题起了争执,朱提人以武力占领了肯特地区,正式在当地定居下来,这是不列颠在罗马人撤走后的第一次外族入侵。与此同时,撒克逊人开始从北海东南岸出发在达沃什湾登陆,进入泰唔士河流域;盎格鲁人则横渡北海进入英格兰中部。凯尔特人对这些外来的民族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罗马人几百年的建设成果在战争中遭到破坏。公元500年时,入侵因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而暂停,一位名叫阿鲁狄尔的勇士领导凯尔特人坚壁清野,连获大胜,特别是巴顿山大捷更是遏止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达几十年之久。在巴顿山之战前后,凯尔特人的一支为避战乱迁到了阿尔摩利克半岛,这个半岛因此得名布列塔尼亚(小不列颠)。550年,新一轮的入侵又开始了,南部的撒克逊人打败凯尔特人推进到了布里斯托尔湾。613年,盎格鲁人在诺丁汉郡的切斯特大胜,推进到了爱尔兰海岸,这三个民族就此在岛上定居下来。凯尔特人退到了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等地,现在这三个地区的居民大都属于凯尔特人后裔,在后世这三个地方的人大举移民北美,成为开发北美洲的主力,现在美国南方的凯尔特人后裔占比较高。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与凯尔特人的征战中陆续建立了许多小国,经过长期的兼并形成了英格兰历史上的七国时代,这时先是北方的诺森布里亚王国,然后是中部的麦西亚王国,最后是南方的威塞克斯王国都曾称雄英格兰,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传说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就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经过几百年的苦战终于在不列颠安定下来后不久,又要面临其他民族的入侵了,这次的入侵者是诺曼人。诺曼人(意为北方人)是目耳曼人的一支,也称维京人,指的是居住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和目德兰半岛的挪威人,瑞典人与丹麦人。诺曼人生活的地方森林茂密,耕地稀少,他们善于造船、航海,是一个勇于进取、具有冒险精神的民族。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当地的出产已不能养活他们了,诺曼人只好于8至9世纪时开始扩张。他们的扩张在9至11世纪形成一个高潮,在13与14世纪还有影响。在这期间,诺曼人扩张的方式也从劫夺转变为殖民。

诺曼人的扩张分为三条路线,中线主要为丹麦人。公元789年,丹麦人第一次入侵不列颠,丰富的收获使诺曼人记住了这个地方,以后不断前来袭扰。851年,他们第一次在英格兰过冬,进而在英格兰东北部建立了“丹麦统治区”。9世纪初,威塞克斯国王兼并六国,统一全英格兰,但对丹麦人却无可奈何。879年,英格兰国王的阿尔弗雷德(871——899年在位)打败了丹麦人,与他们订立和约。和约规定以伦敦向西北延伸到彻斯一线为界,北部,东北部为丹麦人统治,丹麦统治者向当地收取“丹麦金”,南部仍属英格兰。在抢掠英格兰的同时,诺曼人还于9世纪初入侵法兰西,845年攻占巴黎,抢劫了亚眠,波尔多,马赛,卢昂,波尔多等城市。911年,诺曼人罗洛率军占据了法兰西西北部一大片地区,称其为“诺曼底”(北方人的土地),他自称“诺曼底公爵”。一部分丹麦人还入侵了意大利,与拜占庭帝国发生了战争。在西线的扩张的主要为挪威人,他们占领了爱尔兰、冰岛、格陵兰、北美洲,据后世考证他们还曾到达北美洲的东北部。在东线扩张的主要是瑞典人,他们被俄国人称为“瓦良格人”(意为北欧漂泊者)。7至8世纪时他们就在波罗的海沿岸从事商业活动,9世纪初他们通过芬兰湾进入斯拉夫人的土地。在扩张过程中他们亦商亦盗,商队向南一直到达君士坦丁堡,与希腊人、拜占庭人进行贸易,加速了文化在东欧的传播。862年,瑞典人在诺夫哥罗德建立了政权,882年,他们又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后来他们被东斯拉夫人所同化,成为今天俄罗斯人的祖先。

十世纪末丹麦人大举入侵英格兰,1016年时丹麦人卡纽特占领了全英格兰,一直到1035年卡纽特战死后英格兰才得以复国。1042年,威塞克斯国王的后裔“笃信者”爱德华(1042——1066年在位)登上英格兰王位,他娶英格兰大贵族哥德温之女为妻。他的父亲是威塞克斯国王伊塞尔雷德,母亲是诺曼底公爵的女儿埃玛,后来改嫁卡纽特,丹麦人占领英格兰时期他流亡诺曼底,住在他外祖父的宫廷里。落难时期的经历使他对诺曼人心存好感,任命了大量诺曼人担任要职,外来的诺曼人势力同以哥德温为代表的英国本土势力之间矛盾激化。1051年,爱德华国王迫使哥德温全家出逃,并邀请诺曼底公爵威廉访问伦敦,威廉在访问伦敦时,就与表兄弟、英王爱德华讨论过由他继承英国王位的问题,因爱德华无子,他对威廉的要求没有提出异议。次年,哥德温与其子哈罗德率军发起反攻,并得到英国民众的拥护。爱德华只好恢复了哥德温家族的地位,驱逐了朝中的诺曼人。1066年,爱德华去世,由于他无子嗣继承王位,临终前他指定哈罗德为王位继承人,贤人会(咨议会)也选举哈罗德继任英格兰国王。

当时诺曼底公国已是法国境内最强大的诸候。威廉一世(1027——1087年,1066——1087年在位)1035年登位,由于他当时年仅8岁,公国内乱不断。他于1047年得到法国国王享利一世帮助平定了叛乱,树立起自己的权威。1053年,他同佛兰德尔伯爵鲍德温五世的女儿马提尔达结婚,从而使诺曼底公国与这一欧洲最富地区结成联盟,1063年,他征服缅因,后又控制了布列塔尼,势力大为增长,野心也恢复到他祖先的水平。据他声称,爱德华曾许诺将王位传与他。1064年,哈罗德乘船在英吉利海峡失事,为朋蒂乌伯爵所获,送到诺曼底,哈罗德为了能返回英国被迫向他宣誓,支持他对英国王位的要求。自认为已在封建习惯法与舆论上占了上风的威廉公爵开始大肆幕集军队,并取得了教皇与法国、德国、丹麦诸王的支持。1066年夏,一切都准备就绪,只侍出发了。

哈罗德得到消息后急忙也集合军队准备应战,他的军队是民军性质的,装备十分简陋,军中还有使石斧的。这时,他的兄弟陶斯提格在挪威国王的支持哈拉德•哈德拉达的支持下率军在约克郡登陆,目的是与他争夺王位。1066年9月25日,两军在斯坦福桥激战,哈罗德军大胜,挪威国王与陶斯提格被杀。正当哈罗德欢庆胜利时,威廉于9月28日率军在伯文西登陆,哈罗德急忙率军南返。这时哈罗德军队才进行了一次大战,已十分疲惫,北方两个大封建领主艾德温和莫尔卡伯爵出于个人自私的理由不肯支援,按理说哈罗德是不能立即与威廉正面作战的,他只要利用英格兰南部对他有利的民心疲惫威廉军队就可稳操胜算,可哈罗德的急性子却让他不甘等待。10月14日,双方在黑斯廷斯决战。威廉大军分三路,左翼为布列塔尼伯爵阿南指挥的不列颠人,右翼是勃罗根的欧斯特斯指挥的雇拥兵,中路是威廉率领的诺曼人,打着教皇的“神旗”,总兵力12000人,哈罗德兵力为6300人。战斗中哈罗德勇猛有余,计谋不足,他本来已在战役初期数次挫败威廉军队的进攻,占足上风,但他在威廉军队佯退的引诱下离开了有利地形,遭到威廉部队骑兵的突击,战役的结果是威廉大胜,哈罗德战死。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登上王位,称威廉一世,这就是“诺曼征服”。这以后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反抗诺曼人的统治,但均未成功,当初不顾大局的两个大封建领主艾德温和莫尔卡伯爵也被消灭了。1072年威廉征服了全英国。他在全国建立封建庄园,变自由农民为农奴,使英国的封建化进程很快完成。威廉一世除了保留盎格鲁•撒克逊人骑士的领地外,其他贵族的领地都被剥夺了。他大肆分封与他打江山的臣下,因土地的分封是随战事进行的,所以相当分散,各诸候不能形成统一的地方势力来与国王作对,无意中加强了王权。威廉一世本人占有全国耕地的七分之一,还占有了绝大部分的森林,构成了王权的强大物质基础,他还将教权置于王权之下。1086年,他下令在全国进行土地调查,编成了《土地赋役调查簿》,因调查的方式类似审判,所以这也被称为《末日审判书》,他的此举是为了了解全国的人口与土地状况,以使国民承担封建义务和纳税义务时不得取巧。大批的自由农民在这次调查中转为了农奴,因为在调查时很多自由农民被登记为农奴了。

威廉一世征服英国后的仍拥有诺曼底公国,虽然他在封建义务中是法国国王的附庸,但实际上诺曼底地区已成为英国的一部分了,法国王室为挽回这个重大损失几代人费尽了苦功。当时法国王室的势力尚小,领地是一个长条,大城市只有巴黎和奥尔良,国王只是名义上的国王。法国国王与威廉一世相争时主要通过外交与封建习惯法赋予他的宗主裁判权。他先挑拔威廉一世的长子罗伯特与威廉一世的关系,并支持他向其父要求继承诺曼底公爵之位,父子俩展开了大战。1087年,威廉一世死后,他的次子卢弗斯的威廉继承了英国王位,称威廉二世,罗伯特也最终获得了诺曼底公爵头衔,英格兰与诺曼底分而治之了。英国许多大贵族在两地都拥有领地,所以他们要对两个君主同时承担封建义务,法王利用这点大肆挑拨,使威廉二世统治的13年间内乱不止。1100年,威廉二世在狩猎时被箭射死,他的弟弟亨利一世登位(1100——1135年在位)。

亨利一世深知国家内乱的根源在于诺曼底没有控制在国王手中,再加上有法国国王的挑拔。他在巩固了自己在英格兰的地位后,于1105年进攻罗伯特公爵。1106年9月,双方在邓奇勃莱展开激战,罗伯特公爵被俘。1109年,与享利一世作对的大主教安瑟伦也去世,享利一世彻底控制了诺曼底,同年,享利一世的女儿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德国国王享利五世订婚。

这一切都给法国国王以强烈震动,英格兰与诺曼底的统一使英国的势力深入到法国的心腹地区,英国与德国的联姻又使法国两面受敌,法国不得不予以反击,英法之间长达两个世纪的战争便这样开始了。因势力尚弱,路易六世(1108——1137年在位)只好先以小规模战争与外交活动相结合,他以帮助罗伯特公爵的儿子威廉•克莱托恢复领地为由与英国开战。英国则通过巧妙的继承与外交联姻为手段来削弱法国。1119年,法军被打败,经教皇调停,两国议和。1124年,两国再度开战,享利一世联合女婿德皇享利五世,企图由西南和东北两路夹击法国。法国举国震惊,路易六世以“黄金焰神旗”为号召集合起了20万人,挫败了这次进攻。

1120年享利一世的独生子因海难去世,享利一世选择其嫁给了德皇的女儿莫德为继承人。1125年,莫德的丈夫享利五世去世,享利一世又将莫德嫁给了法国北部最强大的安茹伯爵,1135年12月,享利一世去世,威廉一世的外孙斯特凡捷足先登宣布继位,他的父亲是法国的布鲁瓦伯爵,母亲阿黛拉是威廉一世的第四个女儿。作为法定继承人的莫德不肯罢休,双方在后来的10余年里不断交战,英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混乱状态。1150年,莫德与安茹伯爵所生的儿子亨利成长起来,他被母亲授予了诺曼底公爵称号。1151年其父去世,他又兼有安茹,屠棱,曼恩的伯爵封号。他常去法国国王宫中拜谒法王路易七世,与当时的王后阿奎丹的埃利娜相爱。埃利娜对于虔诚而不热衷于家庭生活的路易七世早就不满,这时就顺势与其离婚了,两个月后她投入亨利怀中,加上她带去的领地,亨利手中有法国领土的一半。路易七世只好先放过斯特凡,进攻诺曼底,但被打败,1153年1月,亨利率军渡海进攻斯特凡,迫使其签约,同意享利为继承人,1154年斯特凡去世,亨利登上王位,称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开始了英国历史上的金雀花王朝(1154——1399)。该王朝本名叫安茹王朝。但是因为纹章用金雀花的小枝做装饰,所以通常人们叫它金雀花王朝。

当时亨利二世不仅拥有英格兰,还在法国据有安茹、诺曼底、曼恩、屠棱、普瓦都、阿奎丹等地,占有法国大片土地,相当于当时法王领地的六倍,形势对法王相当不利。但享利二世并未真正控制这些领土,只是由婚姻、继承等各种方式接着起来的大杂烩,从封建原则上看也是法王的附庸。

亨利二世继位后,着手整顿封建秩序,严历镇压内乱期间骚动的大封建主,拆除了他们建造的300多座城堡,又任命自己的亲信担任各地的郡守。他还改革了军制,当时的传统是封建附庸每年向国王服军役四十天,这不利于长期作战,造成王权对于封建领主军事力量的依赖,所以他提出领主缴纳盾牌钱,以金钱的形式代替军役,他再用这笔钱去幕集军队。同时他还恢复民军,所有的自由民自选配备武器,随时准备出战。在司法方面,他规定自由人在缴纳一定费用后就可以越过领主直接向国王法庭申诉,骑士、市民、及所有自由民均可由此摆脱领主司法权力的束缚,因而更加支持王权。他还以“誓证法”代替“神命裁判法”,即国王的巡回法官在地方审理案件时让当地居民参加陪审,出庭作证,陪审员一般为12名,从骑士与富裕平民中选出,这扩大了国王法庭的权限,削弱了地方领主法庭的权力,为王权吸引了大量的支持者。这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减少了人民头上的压迫者,在当时是进步的。

与此同时,法国的路易七世励精图治,王权越来越巩固。英法两国间战争不断,为积蓄力量以利再战,享利二世与路易七世讲和,享利二世的长子享利与路易七世的女儿订婚,路易七世趁机挑拔父子关系,享利王子果然上当,与其父闹翻,其他王子也纷纷效法,起兵反叛。

1179年,腓力二世登位,他在位期间为法国王室领地的扩大、王权的加强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有“奥古斯都”之称。1187年,腓力二世打败享利二世取得伊苏曼与弗雷特伐尔,1189年7月,腓力二世联合亨利二世的次子理查攻打亨利二世,迫使他投降并把格拉塞让与腓力二世,当亨利二世看到名单上有他最宠爱的小儿子约翰的名字时气绝身亡。由于这时长子已死,次子理查便即位,称理查一世(1189——1199年在位),他就是狮心王,被称为“中世纪骑士之花”,有关罗宾汉的传说里与《艾文荷》里就有他的身影。腓力二世认为他对法国的危害比亨利二世更大,二者的矛盾渐起。1190年,他们结伴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理查在征战中功勋显赫,引起了腓力二世的忌恨。1191年,腓力二世以患病为借口返回法国,与理查的幼弟约翰(他就是罗宾汉传说和《艾文荷》里长期与查理作对的那位亲王)串通,准备向英国在法国的领地进攻,理查得知消息后火速往回赶。查理在途中被与他结怨很深的奥地利公爵扣留,在付出大笔赎金后才获得自由。理查二世回到英国后搜集军队开进法国与打算与腓力二世决一雌雄,他们在法国的战争是很有节奏的,每年都有一次停火,当天气和基本条件充许时两军重新开战。后来理查在昂德利附近塞纳河转弯处的峭壁处修建了一座雄伟的城堡,他称其为“漂亮的城堡”,这激怒了腓力二世。两军重开激战,理查节节胜利,可常胜不败的他却于1199年在里亚赞与一个叛乱的诸候作战时意外阵亡,腓力二世绝路逢生。理查一世时因连年征战,财政紧张,引起国内普遍不满,封建贵族势力再度抬头。

1199年,约翰继位。约翰登上王位后,利用得以加强的王权,大肆剥夺各阶层,引起国内各阶层对王权的背离,腓力二世也帮助约翰的下一辈布列塔尼公爵阿瑟反对约翰。1200年,约翰与法国讲和,法国得到了诺曼底的韦克森、埃弗勒、奥弗涅和贝里的几处地方,约翰的侄女布朗什•德•卡斯蒂尔嫁给了法国王储路易。

此后不久,由于约翰强娶阿奎丹的西尼昂家族于格公爵的未婚妻伊萨贝拉,与该家族发生冲突。腓力二世没有放过这一机会,摆出宗主调节附庸关系的姿态,命令英王约翰到法国出庭,约翰当然拒绝了。1204年4月,腓力二世对约翰进行缺席审判,剥夺了他在法国领地的一切权利,法军立即进入诺曼底。1204年夏,双方进行了托——加耶之战,法王占领了诺曼底。1204——1206年,约翰在与法国的作战中失败,“漂亮的城堡”也丢了,接着又失去安茹,曼恩,都兰,布列塔尼。英国在海外的领土只剩下基恩和加斯科尼以及海峡中的一些岛屿。1213年,约翰与教会因选举大主教问题而发生分裂,教皇英诺森三世早就想插手西欧事务以求控制西欧,1212年教皇宣布废黜约翰的王位,转授腓力二世,约翰也以没收教会财产回击,但由于得不到国内支持,最后他不得不向教皇屈服,英诺森三世立即转向又充当起他的保护人来,利用他来牵制腓力二世。由于腓力二世新近兼并了英国在法国的绝大部分领地,声威大振,大陆上的其他势力不愿看到均势被打破,所以约翰很快与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奥托一世、佛兰德尔伯爵、布洛涅伯爵结成同盟。1214年,他们从东南和西北两路进攻法国。腓力二世利用英国贵族对于约翰的不满先打败了约翰,并派出太子路易攻入英国本土,拿下伦敦城,国家存亡之际,许多以前投靠腓力二世的英国贵族转而支持约翰,法军最后在教皇的干预下,退出英国。

从法国战场败回的约翰受到了国内贵族的逼迫,他与贵族们于1215年6月15日在泰唔士河较的兰尼米德召开会议讨论《大宪章》,6月19日《大宪章》得以通过。这是一场主张地方分权自治的封建领主与统一王权的斗争,在当时英国加强王权的潮流中是一种退步,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它却成为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争取自由的工具,因为里面有一些当年的贵族们为拉拢平民上层而设立的保民条款,这就成了第三等级与王权进行斗争的法律依据,为以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最早的理论依据,成为“英国自由的奠基石”。但约翰签署《大宪章》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想真正遵守,他利用教皇对宪章中限制教权内容的不满与贵族开战,贵族们便干脆拥护法国太子路易为英国国王,控制了大部分的地区,约翰长期无法取得主动。1216年约翰在征战时患病去世,其子亨利三世(1207-1272,1216——1272年在位)继位,时年九岁。由于辅佐他的大臣很贤良,国内政局开始安定下来。

1223年,腓力二世去世,在他的统治下法国一度成为全欧洲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国家。其子路易八世继位,但很快就于1226年去世,其子路易九世又继位。法国国内许多大贵族对他不满,这便引发了内战,亨利三世趁机参与,他曾两度率军侵入法国,但法国大贵族各有打算,亨利三世与英国贵族矛盾重重,能动用的兵力有限,桑特战役中路易九世击败亨利三世,双方签订和约。

1272年亨利三世去世,其长子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1239-1307)即位。他参加过十字军,在位期间征服了威尔士,封长子爱德华为威尔士亲王,以后英国的王储都要先被封为威尔士亲王。《大宪章》在他统治时得以完善,他创建了“模范议会”。为征战的需要,他改革了英国的军制,组建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重铠骑兵,并使长弓兵成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个高,得名“长腿”,他就是《勇敢的心》中的那位英国国王。1282年,爱德华一世占领爱尔兰。这以后,爱尔兰人起义就没断过,直到1536年和1542年颁布的联合法令才把英格兰与威尔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统为一体。当苏格兰国王法比西斯二世打猎时意外死亡后,苏格兰陷入一场继承人危机,当时有继承权的是一位远在北欧、被称作“挪威少女”的十四岁少女,这位小姑娘在归国途中因海难而亡。与“挪威少女”血缘较近的罗伯特•布鲁斯和与法比西斯二世血缘较近的另外一位贵族展开了争夺王位的斗争,爱德华一世采取了与法国国王类似的策略,他支持势力相对弱小的另外一位贵族去打击势力强大的罗伯特•布鲁斯,开始侵入苏格兰。苏格兰贵族与平民的起义此起彼伏,爱德华一世对此采取了强硬的手段。

1293年,英法两国的水手在英吉利海峡发生冲突,导致马赫海战。当时的法王腓力四世迫使英王爱德华一世作出了象征性的让步,1294年,爱德华一世对法国宣战,英军开始时作战十分顺利,胜利不断。

这时苏格兰出现了威廉•华莱士,在他的率领下苏格兰人屡挫英格兰军队,走访队伍随之越来越壮大,他还攻占了英格兰的约克郡。1295年腓力四世与苏格兰缔结和约,法王每年资助苏格兰50000英镑,苏格兰每年用4个月时间从事反英战争。苏格兰人与英国的战争时起时落,牵扯了英军大量的兵力,法军在战场上开始取得胜利。爱德华一世没办法,只得于1297年与法国休战全力对付苏格兰,腓力四世由于与佛兰德尔作战时失利,再加上与教皇的斗争,他也只好停战。爱德华一世回到英格兰后全力对付威廉•华莱士,威廉•华莱士在1299年战败。1303年时英法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腓力四世把加斯科尼还给英国,并把女儿伊莎贝拉嫁给英国王太子,这一条约的签订,标着近两具世纪的战争结束了,近两百年的战争使双方均感到疲惫不堪。威廉•华莱士经过几年的游击战后在1305年英格兰军队抓住,后被处死.

1306年,罗伯特•布鲁斯(前面提到的那位罗伯特•布鲁斯之子)在苏格兰传统的加冕地斯康宫举行加冕仪式,登上苏格兰国王王位。1307年,爱德华一世在远征苏格兰的罗伯特•布鲁斯时病死,其长子爱德华二世(1307-1327年在位,1284-1329)继位,他是个没出息的同性恋。靠着他的无能,罗伯特•布鲁斯在1314年赢得班洛克帕战役,终于为苏格兰争得了独立,爱丁堡现在屹立着罗伯特•布鲁斯与威廉•华莱士的塑像。

爱德华二世的王后--就是后来被称为“法国母狼”的伊莎贝拉--投入了蒙地莫伯爵的怀抱。她于1325年携儿子爱德华回到法国,和其弟弟法王查理四世——当时腓力四世已去世,由其子查理四世继位——策划推翻爱德华二世。1326年,她发动政变,掌握了国家大权,1327年,她又操纵国会将爱德华二世废黜,放逐到南威尔士。两年后在巴克利城堡中将其杀害。其子爱德华三世(1327-1377年在位,1312-1377)于1327年继位。1330年他处死了莫地默伯爵后亲政,并囚禁了其母亲。爱德华三世于1328年承认苏格兰的独立,但是苏格兰人与英国人的战争一直持续数个世纪之久。

1328年,法国加贝王朝的查理四世死后嗣,支裔华洛瓦家族的腓力六世(1328——1350年在位)继位,开始华洛瓦王朝的统治,他是查理四世的侄子。由于英王爱德华三世的母亲伊莎贝拉是查理四世的妹妹,爱德华三世便想以外甥的身份争夺王位,

Ⅳ 根据美国历史学家j布鲁姆说的话分析美国在怎样的背景下确立共和制

j布鲁姆的话呢!反正他说了啥我不知道。反正美国是第一个民主国家!所以背景啥的也和这个离不开。反正就是欧洲多么黑暗之类的。

阅读全文

与历史学j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