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高考文综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综历史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21-02-08 18:37:54

㈠ 【100分】高考“文综”大纲知识点汇总(带答案)。

首先:书本的基础只是是最重要的,学完每一课之后一定要有一个概括性的串通和综回合。尤其是老师要求答的和练习题当中经常出现的知识点一定要熟记,弄透。尽量多练习单课方面的题型,首先得巩固单课基础知识,这是综合的基础。
其次:把文综的一些容易联系和串通起来的知识点(老师一般都会重点提示的),吃透,尽可能多的的练习一些综合性的课题。
再次:跟着老师的脚步走,最好不要单独行事

㈡ 高考文综历史 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事件考点有哪些

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四、分期界标:“五四”运动
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五、中国近代化的沉浮
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⒊思想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⒋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时间范围:1840年~1919年,共近80年
二、基本线索:
封建列强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
社会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半封建社会
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中后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
【阶段特征】
一、政治:
⒈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考点: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⒉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二、经济(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⒈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⒉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⒋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三、思想(考点:新思想的萌发;选修I戊戌变法)
⒈开始向西方学习;
⒉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四、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㈢ 高三文综知识点总结

给个邮箱我发给你 哥可不想被其他人了

㈣ 高中文综知识点和重点总结(政史地)

关于文综学习的建议,我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
1、熟悉课本
对于一个文科僧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熟悉课本,因为考题大多都来源于课本,或是原型或是衍生,再复杂的题目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答案。
正因如此,老师才会反反复复督促你念好手里的经,而不要急于去做题。在熟悉课本的过程中,要有的放矢。
首先了解目录,建立基本的框架结构,帮助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知识不能零散无序,否则在考场默念口诀调动心法的时候容易出现遗漏。
然后在大框架下往里面填充具体的内容,这时候尤其要注意每部分的小标题,提高记忆的精确性。因为在你不了解你的对手之前,你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完备自己的功夫。
记得有一年政治高考题,题目就直接要求以课本中的一个小标题为范围进行解答。如果这个时候,你不知道这个小标题,那就很容易走入邪道,game over。
2、整理笔记
整理一份专属于自己的笔记,但是要建立在你对课本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也就是刚刚讲的第一点。
那么现在开始编一本你自己的学习宝典,打破课本和学科的约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它们进行重新整合。这时往往是寻找一个点,进行发散思维。
比如说在历史课本中,工业革命在经济和政治两本书中都有涉及,就可以将他们联系起来进行整理,这样一旦考题涉及到工业革命,就可以保证答题角度的丰富性,而不局限于一点。同时,因为是自己整理的,是你已经思考过一遍形成的结果,在记忆和调动时也会更容易。
3、关注时事
文综与语数外最大的一点不同,还在于它强调时效性,强调与当下热点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课本之外,还要关注时事,了解动态。并且在一过程中,不断思考,将事件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多角度挖掘。甚至可以揣测一下这些事件的考点,自己出题自己解答。
由于自身年龄,就拿一个很有年代感的例子,比如当年的“一带一路”话题十分热门,我们在看到这个话题时,就可以从政治、地理、历史三个角度去思考。政治又有可能从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这四个维度进行提问;而地理则会偏重于“一带一路”经过的地区的特点或者选择的原因等;而历史可能就会回顾往昔,引用史料,再让我们分析说明一些问题。
如果每个热点问题,我们都能如此进行拆分,那么在考场上看到这些材料时,我们就能做到胸有成竹。即使是新的材料,因为你在上面的过程中反复地锻炼了自己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你也会变得更加淡定从容。
4、答题技巧
在答题的过程中使用一些小的计谋手段,有时可能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首先,注意分点标号。一个问答题,往往可以好几百字,如果不分点,观点混杂在一起,很容易表达不清甚至出现遗漏的情况,且不利于老师寻找你的得分点。而分点标号就是明确告诉老师这里是一个新的得分点,帮助老师更好的完成阅卷。
同时,在答题过程中多使用专业术语。毕竟你熟悉了那么久的课本,不就是为了此时此刻能显摆。使用专业术语,就是向老师强调你对课本掌握的透彻性,显示出你非常的专业。并且当你分析往年高考题答案时,是不是觉得人家非常的精简,看起来非常的高大上!其实只要你使用术语,直切问题关键,你也可以做到简洁明了,还省笔墨。
最后,字迹一定要整齐,文科僧最好还是要练练字。如果功力有限,真的无能为力。那退而求其次也要讲究整洁。注意字间距和行间距,没有老师会想看到一堆纠缠在一起的答案,尤其是在高考高强度高密度的改卷压力下。
总之,你给老师以方便,老师心情好了也会给你以方便。当然这个方便也是在你得分点基本都有的情况下,让你离题目高分又进一步。

㈤ 高中文科 (政治 历史 地理 ) 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
原因: 1.与资本主义不同:(1)社会生产目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劳动关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1.外沿: 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2.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领导力量
3.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1)对国民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4.主导作用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5.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但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6.主导作用实现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优越性: (1)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地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2)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则得以实现(2)吸收社会分散资金(3)缓解就业压力(4)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收入
4.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 集体和农户两个经营层次
(2)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理由:铜我国总体水平低相适应,避免过去大规模经营造成的弊端;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3) 内容:a.一方面,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劳动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4) 优越性: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能适应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
(5) 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双层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经济:1.含义: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适应得的社会制度和控股权在谁手里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1.原因: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有不同层次,生产水平多层次决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2.作用: (1)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有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1.表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作用: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个体经济: (1)性质:小商品经济
(2)特点:a.本质特点: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具体特点: (与私营经济比较)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资源b发展小商品生产c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d活跃市场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劳动就业
2. 私营经济:(1)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特点: a本质特点:雇佣劳动,剥削他人,以利润为目的b具体特点:(与个体经济比较)规模大,设备先进,生产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b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c吸引劳动者就业d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e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3. 外资经济: (1)资本主义性质(2)外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3)地位:一种重要的非公经济(4)作用:a节省我国资金b学习国外先进经验c有利于培养人才d加快现代化进程
4. 非公经济作用: (1)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2)加快生产力的发展(3)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4)增加就业(5)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 非公经济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6. 对非公经济政策:鼓励 保护 引导 监督 管理
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2. 具体原因: (1)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a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b有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个有利于”决定∶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促进我国经济建设(3)促进社会进步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
2.分配客体: 个人消费品(不是生产资料)
3.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 优越性(作用): (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2)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3)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 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础:个体私有制(2)分配主体:个体经营者(3)分配客体: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4)同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 资金 技术 土地 劳动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制度的必然性: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综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源配置:1.目标:是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决人们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3.两种方式: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调节作用实现
市场: 1.产生: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2.含义: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有形市场 广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3.作用(即价值规律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市场经济:1.含义: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产生和发展
3.有效运行的条件:(1)企业多,自由进入市场,充分竞争(2)灵活的价格(价格是资源配置最集中的表现)
平等性:1.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2.决定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也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
3.内容: (1)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4.作用:使市场经济有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竞争性: 1.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2.原因: (1)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2)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在竞争中形成,所以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3.作用: (1)积极作用:a对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压力,使其改进技术,提高产率,优胜劣汰 b保证价格变化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很快得到调整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综上,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2)消极作用: a盲目竞争,社会资源的浪费b导致垄断,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4.正确看待竞争:公平竞争,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法制性: 1.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2.必要性: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
3.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要求:(1)学法 懂法 守法 用法 (2)及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开放型:1.含义: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连在一起
2.决定因素: (1)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和经营,实实质是为消费者而生产和经营(2)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要求具有开放性
3.作用: (1)打破区域封锁(2)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4.地位: 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四个特征的关系:1.平等性与竞争性相互制约:没有平等性,竞争不能正常进行;没有竞争就无平等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竞争的保证,又是平等性的体现
3.开放是平等和竞争充分展开的前提,也是法制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4.四个特征既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又是市场经济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四个特征的共同作用(市场经济作用): 1.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2.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3.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的不足:1.市场不是万能的
2.市场具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1)自发性:表现:a生产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当经济行为
危害:a两极分化b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2) 盲目性:原因:a生产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信息b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3) 滞后性:原因:a事后调节b时间差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2.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还要有宏观调控3.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4.二者结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 (1)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2)外沿: 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销售、产业、扶贫、货币等政策
经济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
(3)作用:经济政策: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经济计划: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起重调控作用
2.法律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2)市场经济法制性
(3)作用:a有效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b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d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3.行政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2)特点:直接、迅速(3)注意:a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会主义舒畅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公有制意义:(1)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2)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3)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原因:(1)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2)国有经济导向作用(3)中共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一节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一、 企业:
含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特点: 1.以盈利为目的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3.独立经营,独立核算4.是人和物相结合的经济组织
地位: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作用: 1.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参加者2.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着3.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重要性:企业素质的高低以及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企业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特点:1.地位: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基本特点: (1)大规模采用及其生产(2)较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3)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严密(4)适应能力强(5)外部联系广泛
二、公司:
含义: 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特点: 1.从事生产流通或其他服务性活动的经济组织2.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优点: 1.是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组织形式2.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3.有利于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法人治理结构: 股 东 大 会
↓ ↓
( 所有权 ) 董事会 ← 监事会(监督权)
↑ ↑
总经理(日常经营权)
(“→”表示制约关系)
分类: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1.相同点:(1)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2)股东都附有有限责任(3)公司都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负责(4)组织机构大体相同(5)都有名称和章程
2.不同点:(1)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2)是否可以发行股票,公开募股机子(3)资本是否一定是货币(股份公司是)(4)股东人数有无限制(5)注册资本数额、设立程序、适用范围不同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
地位: 国民经济的支柱
支柱作用的表现:1.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再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3.拥有雄厚的资产、一流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主义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1.含义: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值
2.地位: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
提高经济效益:1.含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2.原因: (1)企业以盈利为目的(2)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
(2)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人民)(3)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国家)
4.方法和途径: (1)a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b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c由粗放向集约转变→a要求b;a导致c(2)a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率,按价值规律和国情办事b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实行市场需要的产品→a导致b
兼并、联合和破产:1.依据: (1)激烈的市场竞争(2)优胜劣汰原则
2.作用:(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优化产业结构(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3.兼并: (1)重要性: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2)意义:a减轻国家财政负担b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总体效益(3)核心: 竞争
4.“强强联合”:(1)目的:大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作用:a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b降低生产成本c提高产率d促进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e扩大市场占有额f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g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5.破产: (1)依据:a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b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2)作用: A积极作用: a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活力,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产率b有胜列塔,资源优化配置B消极作用: a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利益损失b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造成社会动荡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者
一、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厂长(经理)的地位:中心地位
1.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 ,受法律保护
2.中心地位的表现: (1)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负全面责任(2)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3)其他领导受其领导,对其负责
3.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厂长与职代会的关系: (1)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2)内容:a厂长必须依靠职工群众履行企业各项义务b支持职代会、工会等的工作c执行职代会决定
职代会的地位:1.性质: 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使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
2.权力和作用: (1)审议企业重大决策(2)监督行政领导(3)维护职工合法利益
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1.作用: 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监督
2.体现: (1)保证党的领导,贯彻方针政策,企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2)支持厂长行使职权,权责统一,有效组织经营(3)发动带领群众开展民主管理活动,保证职工主人翁地位,与厂长领导相统一,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4)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推动两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
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企业与国家、职工的关系:
1.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1)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2)从全局出发,维护整体利益,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贡献力量
2.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1)把自我积累放在首位,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使企业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2)关心群众生活,照顾职工现实利益→综上: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和管理者的生产积极性,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要求: 1.国有企业经营者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团结职工群众,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沿着正确方向发展(2)任何企业的经营者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3)良好的业务素质: 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意义: 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使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集中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1.正当竞争: (1)手段: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2)作用和结果::a社会作用: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b法律结果:受法律鼓励和保护2.不正当竞争:(1)手段: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2)危害和后果:a社会危害: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不增加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浪费b法律后果:受法律制裁
第一节 三大产业
一、农业:
GD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GN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
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由我国农业现状决定: (1)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2)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3.由建国以来我国历史经验证明:农业发展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快
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1. 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2.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途径:1. 含义:粗放向集约转变
2. 核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b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
(3)靠投入: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投入
(4)靠产业化经营::a措施: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b目标:把农业生产改造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大生产c重要性: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5)靠产业结构调整
二、工业:
分类: 1. 重工业: 生产资料 2. 轻工业: 消费资料
地位 :国民经济的主导 表现在: 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作用: 1.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和装备(2)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4)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5)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重要性: 1. 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这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2. 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三、第三产业:
层次: 1. 流通部门 2.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3.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4.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发展条件: 1. 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2. 社会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3. 一二产业产率高,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4.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提供市场5.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作用: 1. 方便消费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 促进一二产业3. 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重要性: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1.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
2.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 1. 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2.由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决定: 原因:(1)一二产业产率低,劳动力束缚(2)认识上重视工业,轻视流通、服务行业
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1. 有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 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 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第三产业的途径、措施:1. 发展现代服务业2. 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3. 面向居民消费,促进服务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4. 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四、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1.第一产业为二三产业奠定基础
2.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
3.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产业进步
第二节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统一的意义: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的
权利: 1. 内容: (1)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2)具体权利:a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b取得劳动报酬c休息,休假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f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g提请劳动争议处理h其他权利
2. 意义:(1)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2)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义务: 1. 完成劳动任务
2. 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3. 提高职业技能: (1)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产品质量好坏,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2)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性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 (2)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3)作用:a促进人们形成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
国家不是BC,不会把这些东西放到网站上的!要注意哦!
你也可以去买一本超厚的高考指南!(个人经验)
come on!!!

㈥ 可以分享一下高中文综知识点和重点总结(政史地)吗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12、秦汉是对后世具有开创性的朝代,秦汉奠定了我国后来2000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基本特点。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实?(统一的国家格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多种土地制度基础上的的封建小农经济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对外交流的开放格局;以儒家为主体重伦理的思想格局;以应用技术为主的领先世界的传统科技与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明清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教育。(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总之,一部中国古代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统一与分裂,治世与乱朝,融合与隔阂,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闭……,耐人寻味。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

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是:东南沿海地区

2、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二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列强忙于

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因:为了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

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牟取暴利

●萎缩(1)时间: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期间或1945—1949)

(2)原因:a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

二、理解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有利于社会进步;

2、政治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质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上,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45页下面)

(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电话。

3.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传真机和互联网发送文件。

报刊 影视 互联网

概况 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2.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发展:

3.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事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

2.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3.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

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4.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的诞生。

1.、、电视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诞生了。它被称为“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互联网的四大优势:

(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1课)开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

(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课本82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

时间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王室

欧洲到非洲 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开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王室 欧洲到美洲 发现美洲新大陆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上马车夫——荷兰:

背景: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商传统、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地区 基本情况

亚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

非洲 从葡萄牙手中夺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兰殖民地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战争 结果 备注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西班牙失败,西丧失海上实力的丧失和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三次英荷战争 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

英法七年战争 英国夺取了大片法国的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

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第3课)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

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㈦ 高中文科 (政治 历史 地理 ) 知识点总结。

你是高中生吧!我是路过的的,帮你一下!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
原因: 1.与资本主义不同:(1)社会生产目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劳动关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1.外沿: 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2.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领导力量
3.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1)对国民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4.主导作用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5.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但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6.主导作用实现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优越性: (1)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地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2)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则得以实现(2)吸收社会分散资金(3)缓解就业压力(4)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收入
4.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 集体和农户两个经营层次
(2)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理由:铜我国总体水平低相适应,避免过去大规模经营造成的弊端;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3) 内容:a.一方面,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劳动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4) 优越性: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能适应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
(5) 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双层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经济:1.含义: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适应得的社会制度和控股权在谁手里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1.原因: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有不同层次,生产水平多层次决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2.作用: (1)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有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1.表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作用: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个体经济: (1)性质:小商品经济
(2)特点:a.本质特点: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具体特点: (与私营经济比较)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资源b发展小商品生产c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d活跃市场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劳动就业
2. 私营经济:(1)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特点: a本质特点:雇佣劳动,剥削他人,以利润为目的b具体特点:(与个体经济比较)规模大,设备先进,生产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b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c吸引劳动者就业d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e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3. 外资经济: (1)资本主义性质(2)外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3)地位:一种重要的非公经济(4)作用:a节省我国资金b学习国外先进经验c有利于培养人才d加快现代化进程
4. 非公经济作用: (1)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2)加快生产力的发展(3)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4)增加就业(5)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 非公经济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6. 对非公经济政策:鼓励 保护 引导 监督 管理
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2. 具体原因: (1)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a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b有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个有利于”决定∶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促进我国经济建设(3)促进社会进步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
2.分配客体: 个人消费品(不是生产资料)
3.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 优越性(作用): (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2)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3)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 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础:个体私有制(2)分配主体:个体经营者(3)分配客体: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4)同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 资金 技术 土地 劳动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制度的必然性: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综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源配置:1.目标:是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决人们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3.两种方式: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调节作用实现
市场: 1.产生: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2.含义: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有形市场 广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3.作用(即价值规律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市场经济:1.含义: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产生和发展
3.有效运行的条件:(1)企业多,自由进入市场,充分竞争(2)灵活的价格(价格是资源配置最集中的表现)
平等性:1.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2.决定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也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
3.内容: (1)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4.作用:使市场经济有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竞争性: 1.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2.原因: (1)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2)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在竞争中形成,所以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3.作用: (1)积极作用:a对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压力,使其改进技术,提高产率,优胜劣汰 b保证价格变化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很快得到调整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综上,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2)消极作用: a盲目竞争,社会资源的浪费b导致垄断,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4.正确看待竞争:公平竞争,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法制性: 1.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2.必要性: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
3.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要求:(1)学法 懂法 守法 用法 (2)及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开放型:1.含义: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连在一起
2.决定因素: (1)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和经营,实实质是为消费者而生产和经营(2)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要求具有开放性
3.作用: (1)打破区域封锁(2)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4.地位: 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四个特征的关系:1.平等性与竞争性相互制约:没有平等性,竞争不能正常进行;没有竞争就无平等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竞争的保证,又是平等性的体现
3.开放是平等和竞争充分展开的前提,也是法制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4.四个特征既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又是市场经济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四个特征的共同作用(市场经济作用): 1.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2.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3.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的不足:1.市场不是万能的
2.市场具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1)自发性:表现:a生产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当经济行为
危害:a两极分化b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2) 盲目性:原因:a生产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信息b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3) 滞后性:原因:a事后调节b时间差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2.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还要有宏观调控3.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4.二者结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 (1)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2)外沿: 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销售、产业、扶贫、货币等政策
经济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
(3)作用:经济政策: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经济计划: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起重调控作用
2.法律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2)市场经济法制性
(3)作用:a有效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b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d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3.行政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2)特点:直接、迅速(3)注意:a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会主义舒畅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公有制意义:(1)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2)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3)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原因:(1)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2)国有经济导向作用(3)中共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一节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一、 企业:
含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特点: 1.以盈利为目的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3.独立经营,独立核算4.是人和物相结合的经济组织
地位: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作用: 1.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参加者2.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着3.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重要性:企业素质的高低以及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企业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特点:1.地位: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基本特点: (1)大规模采用及其生产(2)较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3)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严密(4)适应能力强(5)外部联系广泛
二、公司:
含义: 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特点: 1.从事生产流通或其他服务性活动的经济组织2.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优点: 1.是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组织形式2.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3.有利于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法人治理结构: 股 东 大 会
↓ ↓
( 所有权 ) 董事会 ← 监事会(监督权)
↑ ↑
总经理(日常经营权)
(“→”表示制约关系)
分类: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1.相同点:(1)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2)股东都附有有限责任(3)公司都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负责(4)组织机构大体相同(5)都有名称和章程
2.不同点:(1)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2)是否可以发行股票,公开募股机子(3)资本是否一定是货币(股份公司是)(4)股东人数有无限制(5)注册资本数额、设立程序、适用范围不同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
地位: 国民经济的支柱
支柱作用的表现:1.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再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3.拥有雄厚的资产、一流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主义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1.含义: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值
2.地位: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
提高经济效益:1.含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2.原因: (1)企业以盈利为目的(2)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
(2)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人民)(3)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国家)
4.方法和途径: (1)a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b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c由粗放向集约转变→a要求b;a导致c(2)a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率,按价值规律和国情办事b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实行市场需要的产品→a导致b
兼并、联合和破产:1.依据: (1)激烈的市场竞争(2)优胜劣汰原则
2.作用:(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优化产业结构(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3.兼并: (1)重要性: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2)意义:a减轻国家财政负担b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总体效益(3)核心: 竞争
4.“强强联合”:(1)目的:大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作用:a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b降低生产成本c提高产率d促进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e扩大市场占有额f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g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5.破产: (1)依据:a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b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2)作用: A积极作用: a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活力,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产率b有胜列塔,资源优化配置B消极作用: a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利益损失b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造成社会动荡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者
一、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厂长(经理)的地位:中心地位
1.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 ,受法律保护
2.中心地位的表现: (1)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负全面责任(2)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3)其他领导受其领导,对其负责
3.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厂长与职代会的关系: (1)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2)内容:a厂长必须依靠职工群众履行企业各项义务b支持职代会、工会等的工作c执行职代会决定
职代会的地位:1.性质: 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使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
2.权力和作用: (1)审议企业重大决策(2)监督行政领导(3)维护职工合法利益
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1.作用: 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监督
2.体现: (1)保证党的领导,贯彻方针政策,企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2)支持厂长行使职权,权责统一,有效组织经营(3)发动带领群众开展民主管理活动,保证职工主人翁地位,与厂长领导相统一,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4)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推动两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
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企业与国家、职工的关系:
1.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1)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2)从全局出发,维护整体利益,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贡献力量
2.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1)把自我积累放在首位,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使企业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2)关心群众生活,照顾职工现实利益→综上: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和管理者的生产积极性,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要求: 1.国有企业经营者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团结职工群众,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沿着正确方向发展(2)任何企业的经营者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3)良好的业务素质: 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意义: 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使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集中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1.正当竞争: (1)手段: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2)作用和结果::a社会作用: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b法律结果:受法律鼓励和保护2.不正当竞争:(1)手段: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2)危害和后果:a社会危害: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不增加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浪费b法律后果:受法律制裁
第一节 三大产业
一、农业:
GD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GN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
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由我国农业现状决定: (1)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2)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3.由建国以来我国历史经验证明:农业发展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快
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1. 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2.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途径:1. 含义:粗放向集约转变
2. 核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b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
(3)靠投入: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投入
(4)靠产业化经营::a措施: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b目标:把农业生产改造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大生产c重要性: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5)靠产业结构调整
二、工业:
分类: 1. 重工业: 生产资料 2. 轻工业: 消费资料
地位 :国民经济的主导 表现在: 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作用: 1.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和装备(2)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4)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5)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重要性: 1. 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这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2. 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三、第三产业:
层次: 1. 流通部门 2.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3.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4.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发展条件: 1. 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2. 社会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3. 一二产业产率高,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4.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提供市场5.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作用: 1. 方便消费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 促进一二产业3. 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重要性: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1.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
2.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 1. 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2.由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决定: 原因:(1)一二产业产率低,劳动力束缚(2)认识上重视工业,轻视流通、服务行业
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1. 有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 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 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第三产业的途径、措施:1. 发展现代服务业2. 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3. 面向居民消费,促进服务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4. 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四、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1.第一产业为二三产业奠定基础
2.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
3.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产业进步
第二节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统一的意义: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的
权利: 1. 内容: (1)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2)具体权利:a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b取得劳动报酬c休息,休假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f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g提请劳动争议处理h其他权利
2. 意义:(1)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2)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义务: 1. 完成劳动任务
2. 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3. 提高职业技能: (1)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产品质量好坏,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2)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性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 (2)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3)作用:a促进人们形成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
国家不是BC,不会把这些东西放到网站上的!要注意哦!
你也可以去买一本超厚的高考指南!(个人经验)
come on!!!

㈧ 文综三门重点的总结历史国内外历史总结 政治地理总结要背的

首先澄清一个问题,政史地的高分不是背出来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确是需要狂背政史地才能够得高分,这是事实,教育体制的局限决定了那个年代的文科生是悲哀的,现在依旧用老眼光来看待文史科目显然是不明智的,看到这里,如果你还认为政史地需要靠背来攻克的话,那么后面的话就当我白说,你可以不用往后看了,我为浪费你宝贵时间而抱歉,信我就继续............................

政治方面: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哲学构建了政治这门学科的骨干部分。无论哪部分,内涵和外延都是你必须重点来把握的,因为只有当你掌握了某一事物的内涵,你对政治的理解才算真正地上升到了理性的层面,而懂得了外延,你就清楚了理论的适用范围,你就可以用理论去指导具体实际,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演绎”。当然,我不认为所有的理论都具有普遍适用性,有些时候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经济学应该是最难的部分,价值规律是主线,所有内容都围绕它展开,政治学模块较为清楚,主要讲国家政府,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大等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机构,以及国内外政治环境几大部分,文化学为新课标新加内容,我也不是很熟。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两大部分,前者是重中之重,分为唯物论和辩证法。其实哲学概括起来就六个字:世界观,方法论....................(政治总之一句话,看教材的目录,理清模块,头脑要清晰,要善于总结,记大点,做到临考不惧,读小点,做到心中有数)

历史方面:我本科的专业就是历史学,历史有两种分类方法:A断代史:古代史,近代史,当代史。B国别史:中国史,世界史。3*2=6!也就是说历史共有世界古代史,中国当代史等六大模块!

虽然都是历史学,但学习方法差异太大,古代史多为文言史料,这就对你的古汉语水平提出了要求。而世界史中的言论多为别国人所述,我们需要了解和尊重别国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置身于相对应的文化环境来理解或许才是学好世界史的不二法门。学习历史绝不可拘泥于教材,需要旁征博引,一定要随时提醒自己,你是一个文科生!你可能会觉得这就是在背,那我问你,数学物理那么多的公式定理需不需要背?化学那么多的方程式需不需要背?生物细胞构造乱成那样了都,需不需要背?所以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历史总之一句话,多和老师交流,因为我所知道的实在是太少了,多读史书没坏处的)

地理方面:我个人认为地理如果通了,以后的学习会非常轻松,非常简单!回答地理问题尽量要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来答!这样才能切中要点,不致片面,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还有很重要的地图,中国的,世界的,大气的,洋流的,地形的,全都牢记,记住经纬网,只要掌握几个点,然后回忆它的前后左右,就能对地图游刃有余!!回答地理问题尽量要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来答!

这幅加拿大的地图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根据经纬网我们可以定位,根据海路轮廓我们也可以定位,根据图中巴芬岛我们更不难知道这是加拿大的东海岸。由这幅图我们可以发散到东侧的北大西洋暖流给沿岸环境带来的影响,西风带,纽芬兰渔场,南部美国的中央大平原等等!这些都是要考的重点(地理最重要的是地图,还有不要为了一道半道地球自转的计算题而烦恼,高考时这是非重点部分)

想说的就这些,希望能对你有些许帮助,同时也感谢你能耐心读完这么冗长的回答!!

㈨ 求高考文综知识点总结(地理,历史,政治)。谢谢了、请发到[email protected]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纬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南北半球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6.东西半球的划分

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7.高中低纬的划分

南北纬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8.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

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9.地图上方向的确定

①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

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11.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由脊。

12.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地球上的“昨天”。

13.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总星系

河外星系→

14.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①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③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有足够引力吸引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

15.月相的变化

①新月(农历初一、彻夜不见);②上弦月(初七、初八、上半夜西方天空);③满月(十五、十六、通宵可见);④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下半夜东方天空)。

16.地球的自转

①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②周期(1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③速度(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点均为15°/时;线速度:赤道:1670 km/h;30°N/S:1447km/s;60°N/S:837km/s;南北极点为0);④地理意义(a.昼夜更替,周期为1太阳日,即24小时。b.时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越向东,地方时越早,c.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17.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的关系

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与当地纬度相等。南半球不可见。

18.地球的公转

①轨道(椭圆轨道1月初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②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③周期(1恒星年,即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④速度(角速度为1°/d,线速度约为30km/s;近日点快,远日点慢);⑤地理意义(a.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9.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北半球为例)

从冬至到第二年夏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S向北移动,经过赤道(春分时),到达23°26ˊN;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自23°26ˊN向南移动,经过赤道(秋分时),到达23°26ˊS。其周期为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20.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侧依次递减;由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呈环状向四周依次递减;昼半球>0°,夜半球<0°;晨昏线上为0°

注意计算。

2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为极昼,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为极昼;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为极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极圈以内为极夜。春秋二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2.四季的划分

我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欧美国家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余类推。

23.五带的划分

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为热带,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为寒带、其余为温带。

24.气温的垂直分布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25.气温的水平分布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撒哈拉沙漠为全球炎热中心,世界极端最低出现在南极洲,北半球寒冷中心为西伯利亚地区。

26.大气的热力作用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②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又称为“温室效应”。

27.气温与天气

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

28.全球的热量平衡

就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地面和大气)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相等。

29.气压与气温

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反之,气温低,气压高。

30.风的形成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记)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加上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31.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32.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

1月份,亚欧大陆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压带被切断,保留在太平洋上为阿留申低压;7月份,亚欧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带被切断,保留在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

33.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分布

东亚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西南季风,由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引起。

34.锋面与天气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暖锋过境时多为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5.气压系统与天气

气旋过境时,常出现阴雨天气;反气旋控制时,天气晴朗。

36.气候的形成

①太阳辐射是导致不同地区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②下垫面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③大气环流调整着全球的水热再分布。

④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改变下垫面状况,对气候产生影响。

37.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着该地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制与种植方式)。②建筑:街道应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③交通:公路、铁路的设计,需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

38.台风的形成与分布

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带来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39.全球变暖的成因及危害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及毁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升高。全球变暖:①使极地冰川鬲化,引起海平面上升;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40.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及危害

除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外,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物质也是重要原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并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41.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不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所致。影响鱼类生长,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并危及人体健康。

42.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

由低纬海区向高纬海区递减。

43.海水温度的垂直分布

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m以下变化很小。

44.海水盐度的分布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低纬海区递减。(原因:由于气候原因发量大,降水少,副热带海区盐度全球最高)

45.大潮与小潮

新月、满月时出现大潮;上弦月、下弦月时出现小潮。(地月间引力产生)

46.表层洋流的分布

①南北半球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②北半球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③南极大陆外围的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47.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

主要集中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48.海洋环境问题的形成

①海洋污染(工业废弃物、核电站冷却水、农业废水和石油渗漏等);②海洋生态破坏(工程建设、渔业生产及自然环境的变化等)。

49.海洋权益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的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城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

50.地壳物质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 ,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51.地质作用

①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②分类: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和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把盆地填平)。

52.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两个板块交界处,地壳较活跃,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或海岭,板块相撞挤压处,常形成山脉或海沟。例:喜玛拉雅山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印尼苏门达腊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53.地质构造

①褶皱(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常成为山岭,有时成谷;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常成为谷地,有时成山)。②断层(a.地垒: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b.地堑:相对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54.地质构造与生产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有很大帮助。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

55.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河流水与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调蓄作用。

56.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所作的连续运动的过程,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57.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莲(水湿环境)、骆驼刺(干旱环境)、铁芒箕(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旗形树冠(风向)、矮牵牛(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

58.植被的环境效益

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持农田、吸烟除尘、降低噪声、美化环境。(记)

59.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60.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主导分异因素,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主导分异因素,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作有规律的更替);③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由于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特点)。

61.陆地自然资源的分布

土地、水、生物等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其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矿产资源的分布则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制约。

6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一个地域内的若干种地质灾害,它们在成因上是相关的。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63.农业的区位因素

气候因素中的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密切;地形影响耕作的难易、农业的类型和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影响作物种类和产量;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交通的心头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地域大为扩展。此外,国家的政策对农业产生一定的干预。

64.工业的区位因素

原料、能源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交通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工业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逐渐增加;环境因素日益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㈩ 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考前必背考点全览

你把主要的历史事件背一下 做些题揣摩一下做题思路 关键是教材
2009年高考历史考点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和政权的结合 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 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 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①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 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 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考点5、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的大门;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③导火线:虎门销烟。
(2)禁烟运动的高潮是林则徐在广东的虎门销烟,以此为借口,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香港岛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牺牲
(4)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
④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
③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考点6、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①1856年英国和法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857年组成英法联军。
②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军长可以公开陪)
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④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3)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考点7、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天天陪酒)
(1)背景:①19世纪末,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②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③清政府寄希望列强调停,消极备战。
(2)经过:①1894年丰岛海战标志着爆发;
②李鸿章一味避战求和致使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中均告失败。
③平壤战役中回族将领左宝贵壮烈牺牲;
④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牺牲,黄海大战役后,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⑤辽东战役中,日本在旅顺对当地的和平居民实行野蛮的大屠杀。
⑥1895年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一厂二两三岛四口岸)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考点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饿鹰热得没法熬夜)和《辛丑条约》(钱进宾馆)
(1)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勇气,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2)1900年6月初,八国组成侵略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考点9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市民进行了杀戮,30万人被杀害。
★考点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建立的原因: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建立的过程:①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抵抗暴力。
②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建立的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战,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考点11正面战场的抗战
正面战场主要战役:凇沪会战、太原会战与平型关大捷、徐州会战与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考点12敌后战场的抗战
①洛川会议: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②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为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③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考点13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1)1945 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2)原因: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3)意义:①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②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点14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1853年,
★考点1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产品分配原则。他们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不符合实际,《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
(2)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这是先进的中国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以及当时处于战争环境,《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施行。
★考点16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①三个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②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③建立者:孙中山。
④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考点17武昌起义
①时间:1911年10月10日。
②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③影响: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考点1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以中华民国纪年,民国元年为1912年,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考点1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等权利。
②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3)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4)意义: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考点2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考点2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遭无理拒绝。
(2)过程:①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1919.6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3)初步成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意义: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考点22中共的"一大"和"二大"
(1)中国共产党"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
A主要内容:①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B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中国共产党"二大"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①时间: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②主要内容: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③意义: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考点23国民大革命
(1)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924年初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初,占领南京、上海。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及原因:
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②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3)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考点24南昌起义
①时间及领导者: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②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考点2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建设
①1927年秋,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的保障。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作战,努力发展生产。
②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
剩下的传不完 若感兴趣 请你自己看http://wenku..com/view/8c27f700bed5b9f3f90f1c38.html

阅读全文

与高考文综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