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对少数人觉悟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对少数人觉悟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1-02-08 18:35:37

1. 大学生应该对近现代史的历史事件的有哪些认识

国际国内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如果有空还可以看点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地缘军事版。还有空余时间权再看看中国重大问题形成的根源。还用多余时间,看看中国未来实现突破应该怎样进行,方位、重心在哪里,未来的出路在哪里?还有空的话,再看看中国经济应该如何转型,是工业化的更新换代放在前,还是城市建设放在首位,未来应该怎样定位,是自主发展高科技产业,还是与国外联营搞高科技,以此带动中国经济的转型。

2. 军事失败与少数人的觉悟各指什么具体事件

指挥训练模式等失误,比如二战时法国迎战德国。但是到后来希特勒的闪电战。对手们都学会了!

3. 人们为什么会认为历史是少数人创造的

什么是唯心主义精英史观?

答:主观唯心史观认为历史英雄、帝王将相、天才人物这些少数优秀个体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轻视普通群众在历史前进过程中的作用;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某种早已存在的未知的客观的精神决定,一切事物发展“冥冥中早已注定”。

人们是如何产生唯心主义精英史观的?

答:唯心史观源远流长,起根源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类存在着个体差异,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事件的代表人物会被打上历史烙印,而身后的大多数确是默默无闻,再者人们也乐于将力量集中推到具有代表性的个体身上,因而代表人物的作用会被放大;二是剥削制度加大人与人之间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的差异,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处于被剥削地位的群体创造历史自我实现的主动性受压抑;三是剥削阶级为维护自己的利益,鼓吹自我在社会上,历史中起到的推动作用,也有剥削者会被身处地位的假象迷惑,因自己处于社会的统治地位而产生自认为无所不能的优越感。

人民群众中的个人和集体相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人民群众概念中的个人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个体的人,集体指由某种共同纽带联系起来的人们的集合体。个人依赖于集体生存,集体的社会生产生活是个人存在的根基,脱离集体将“返祖”到人的原始社会起点,将不再具有“人”的物种意义。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在私有制社会中,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基本受到阶级对抗这个基本事实的制约,两个大的阶级之间存在着全面根本的激烈对抗,同一阶级之间有时也存在着对抗,这种情形下,私有制使人分裂,个人和集体之间时有矛盾,有些矛盾甚至是不可调和的;在公有制社会中,不存在阶级对抗,社会任何集体在根本利益上都达成一致,消除了人们对抗的根源,此时,个人与集体在根本利益上也是统一的,在创造历史活动中方向基本一致。虽然这种统一不能完全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但这些矛盾都不是根本的不可调和不具对抗性,完全可以通过人的自觉予以消除。

个人利益重点在于个人的发展,集体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个人利益,满足不了个人利益的集体不能维持,也不能存在,集体为个人利益的发展提供现实可能,集体给予个人以起点;另一方面,集体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个人,集体是一定数量个人的总和,没有个人的集体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同时个人也决定这集体的额发展,集体中某些旧的压制个人发展的因素会个人力量的累加,量变到质变而消除改变。综合来看,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个人来自于集体,集体对个人的影响和作用带有根本性的,所以在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矛盾是我们应当认识到,集体重于个人,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是一种优秀品质。

为什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历史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也越来越多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处于被权钱边缘化,使得他们迫切需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群众自身的内在联系不断在增强,从过去以血缘、地缘、氏族等到今天互联网的社会化生产更加丰富了人们的内在联系,群众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性、组织性等潜力都在增长。历史上,奴隶社会奴隶们的组织性超过了原始人,而他们起义的规模、组织性和坚持性远远比不上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而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人民群众积极性和组织化程度以及目标性又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奴隶起义和农民起义所达到的水平,当前社会生产力、分工和交往的发展将继续体现这一内在规律。

什么样的人才算历史人物

答:一、历史人物首先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事件是人参与的,历史人物往往是具体的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或指挥策划者。历史事件往往打上历史人物的深刻烙印。使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其特殊外观。

二、历史人物又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成熟的历史任务总是由少数历史人物首先发现和提出来的。历史人物的发起作用很大,它促使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转变为人们的主观努力,把历史的可能变成历史现实,体现历史进步的社会需要的是进步的历史人物,体现阻碍历史进步的反面社会需要的人物则是历史中的反面人物。历史人物都是受一定社会需要促使而出场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出现映照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需要和实际利益间的矛盾冲突。

历史人物活动需要什么样的基础和条件?

答:历史人物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活动,创造着历史性的业绩,成为历史人物,制约人民群众和普通个人的活动的社会条件,对历史人物起作用,而且与历史人物生活同一时代的人民群众的现实状况也是制约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所有这些,构成了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基础和条件。社会历史是一个必然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历史过程中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比如一些历史革命事件的爆发是必然性,但革命爆发的具体时间,由谁领导则带有偶然性。但在偶然性背后起支撑作用的仍是历史的必然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时势、具体的社会条件怎样创造出英雄?

答:时势所趋,并在时势中锻炼和筛选,社会历史发展就是这样创造英雄,造就人物的,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一个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时势也将创造一个这个的人物出现,时势造就英雄,也造就了枭雄以至奸雄。

如何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

答:历史人物作为历史的人,受历史的局限,作为阶级的人,又受阶级的局限,根据这样的客观事实,于是引出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人物的两个基本科学原则: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

历史主义的原则要求把历史人物摆在所处历史环境下评价,从历史人物活动的时代来评价其是非功过,看他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以自己的努力给历史和人类贡献了什么,对人类历史起了何种作用。阶级分析的原则要求将人物同他所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看他所处在哪个阶级,在阶级中处于何种地位,有哪些阶级倾向。综合利用两种分析方式,相互渗透。这两个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我们评价无产阶级领袖的指南。

哪个阶级居于社会运动的主导地位?

答:一定的阶级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取决于该阶级与这样的生产力相联系,什么的生产关系有利于这个阶级,以及该阶级成员的数量和质量状况,活动的积极性和组织化程度等等。历史上的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在推翻奴隶制度的人民群众中居领导地位,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的人民群众中居领导地位,现代劳动阶级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人民群众中居领导地位,这都是社会历史发展造成的。

阶级需要如何行动?

答:一个阶级要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就必须形成自己的组织。从历史上看,阶级的组织是由分散到集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在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具有诸多形式、诸多层次的阶级组织。而阶级组织的最集中、最复杂、最高级的形式是政党。

个人作用和群众作用的关系将会如何变化?

答: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由于人民群众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其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人民群众中的普通 个人的作用远远低于杰出人物的作用。如果到了没有剥削压迫的新社会,由于公有制的实现,人民主人翁地位的确立,社会公共资源能被他们充分的享用到,会使得他们的政治觉悟、文化科学水平不断提高,与领袖的差距日益缩小。在良好的社会环境里,个人普遍得到全面发展,杰出人物、领导者的作用比重相对地趋于降低,并逐渐汇合以至融化在人民群众之中。

4. 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才能不断提高我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水平。学完七年级下册第


⑴①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2分)
评分说明:只写出历史时期只得1分。
⑵①唐太宗:贞观之治(1分);唐玄宗:开元盛世(1分)。
评分说明:全部答出才可得分
②重视农业、重视人才、提倡节俭等。(2分)
评分说明:学生答出言之有理的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⑶①唐朝实行“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1分),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造就了唐朝繁荣,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1分) 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1分),激化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加速了元朝灭亡。(1分)
评分说明:“影响”意思对即可。
②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中央王朝长期并立,时战时和。(意思对即可,1分)
③回族。(1分)
⑷学史方法的角度:主题归纳;构建知识框架;分类归纳;注重历史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探寻规律等等。(1分)
认识历史的角度: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等等。(1分)
评分说明:从两个角度分别答出言之有理的一点得1分,共2分。
⑸评分说明:学生列出主题并提出问题得1分,只提问题或只列出主题不得分。

5. 学完过秦论后,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和感想。

儒生的胡言乱语罢了

6. 想知道觉悟社跟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如火如荼的爱国学生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发生着急遽的变化,一批先进青年由于共同的觉悟,共同的使命走到了一起,他们志同道合为着拯救处于危难之中的祖国而奋力拚博,历史忠实地记下了他们的光荣业绩。一九一九年九月二日,周恩来和郭隆真、张若茗、谌小岑等七人一起坐火车从北京返津。

这些凯旋的战士们,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经受了患难考验的战斗友谊和沸腾在他们心里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兴奋不已,热烈地交谈着。以前,由于封建习俗的束缚,男女学生不能在同一个团体中活动,天津的爱国学生运动分成了以南开学校、高等工业学校等男校为主的“天津学生联合会”和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为主的“女界爱国同志会”两大团体。他们虽然也在斗争中彼此支持,但是由于封建观念的束缚,没有在一起联合行动过,更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形势的发展,使他们感到两大团体的联合已是势在必行。

在急驰的列车上,几位学生代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酝酿和讨论。郭隆真提出,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女界爱国同志会应当紧密合作,成为天津爱国学生运动的核心。张若茗提出将两个团体合并起来。周恩来进一步主张:学习北京的经验,从两个团体中选出一些骨干分子,组成一个比学联等更严密的团体,从事科学和新思潮的研究,并出版一种刊物,成为引导社会的先锋。

周恩来的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赞同。

回到天津,周恩来就和两个组织的骨干分子进行筹备工作,他奔走于两个组织之间,和持有各种观点的同学交换意见,求同存异,统一思想。经过十多天的准备,建立一个新的团体的计划终于确定了。这个团体是一个最初由二十人组成的严密组织,定名为“觉悟社”,为了表示男女平等,男女会员各十人。他们中有周恩来、邓颖超、马骏、郭隆真、刘清扬、张若茗、李毅韬、谌志笃、谌小岑、潘世纶、李锡锦、关锡斌、李震瀛等,“觉悟社”成员中有在天安门前指挥请愿学生和反动当局进行斗争的学生领袖,有在爱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理论家、宣传家,有在与反动军警搏斗中流血负伤的中帼豪杰,实际上,觉悟社已经成为天津爱国学生运动的总指挥部。九月十六日,在草厂庵天津学联办公室召开了觉悟社成立大会,周恩来被推举为会议的主持人,并负责起草觉悟社宣言。会议决定出版一本不定期的小册子——《觉悟》,由周恩来担任主编。觉悟社作为一个崭新的团体,没有设置会长、秘书之类的职衔,组织上实行委员制,本着分工负责的精神,将内部工作分为数类,由全体社员分担。为了斗争的需要,社员的姓名对外不公开,而用抽签的办法,以号取名,用以作为通信的代号或发表文章的笔名。这便是周恩来“伍豪”(五号)、邓颖超“逸豪”(一号)笔名的由来。

周恩来为觉悟社起草了《觉悟的宣言》,阐述了觉悟社的宗旨和任务,其中写道:“‘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新潮流中,澎渤得很厉害。我们中国自从去岁受欧战媾和的影响,一般稍具普通常识的人,也随着生了一种很深刻的觉悟:凡是不合于现代进化的军国主义、资产阶级、党阀、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顽固思想、旧道德、旧伦常……全认他为应该铲除应该改革的。有了这种‘觉悟’,遂酝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人人全想向‘觉悟’方面走。”他还写道:觉悟社的目标是“本着反省、实行、持久、奋斗、活泼、愉快、牺牲、创造、批评、互助的精神,求适应于‘人’的生活——做学生方面的‘思想改造’事业。抽象的话是: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觉’、‘自决’。”周恩来提出,发扬宗旨的办法有四种:一、取公同研究的态度,发表一切主张;二、对社会一切应用生活,取评论的态度;三、介绍社外人的言论——著作同讲演;四、灌输世界新思潮。在这篇宣言的最后,周恩来充满激情地写道:“我们的决心就是齐心努力向‘觉悟’道上走,同时也盼望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向‘觉悟’道上走。努力!奋斗!一步步的‘觉悟’,一步步的‘进化’。‘觉悟’无边无止,‘进化’无穷。”〔31〕觉悟社成立后的第一个活动,是请北京大学教授、五四时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到觉悟社讲话。那是九月二十一日,觉悟社成立后的第五天,李大钊来到觉悟社,和社员们亲切交谈。周恩来详细地介绍了觉悟社的情况,李大钊对觉悟社不分男女的组合和出版刊物的做法非常赞成。他建议大家好好阅读《新青年》和《少年中国》上的进步文章,分类研究各种学术问题。

李大钊和周恩来等谈了很久,才依依惜别。除李大钊外,觉悟社还请了许多专家学者来社演讲,其中有徐谦讲《救国问题》,包世杰讲《对于新潮流的感想》,周作入讲《日本新村的精神》,钱玄同讲《研究白话文学》,刘半农讲《白话诗》等。

觉悟社还召开各种问题的讨论会,题目先后有:学生的根本觉悟,家庭改造,共同生活,工读主义等。讨论的方法有全体会,分组会;有报告,有批评,也有“忏悔”(就是自我批评)。当时,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在中国还没有出版,只有《新青年》等刊物登载过一些介绍文章。觉悟社的社员虽然有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处于比较幼稚的启蒙时期,很少有人像周恩来那样在日本已接触到马克思主义。邓颖超后来生动地描述到这种情况,她说:“五四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

一解放,就像大水奔流。那时的思想,受到长期禁铜,像小脚妇女把脚裹住,放开以后,不知怎么走路,有倒的,有歪的,也有跌跤的。那时是百家争鸣,各种思潮都有。”〔32〕“当时我们的思想还处于启蒙时期,就是说还不明确,不肯定,思想还在变动着,发展着。”〔33〕周恩来和他的战友们就是这样在众多的新思潮中艰难地寻找科学的真理。据有人回忆,由于周恩来敏锐的思想、深邃的观察力以及出色的组织才能,使觉悟社的讨论会总是风趣盎然,引起了社员们极大的研究兴趣。

由周恩来主编的《觉悟》杂志于一九二○年一月二十日出版第一期。这本杂志大三十二开,一百余页,将近十万字。第一期上发表了周恩来撰写的三篇文章和五首白话诗。其中《觉悟》一文实际上是该刊的发刊词,仅六百余字,但论述精辟,言简意赅。文中写道:人在世界上同一切生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能够“觉悟”,一切生物不能够“觉悟”。“觉悟”的起点,由于人能够知道自己。因着觉悟,遂能解决人生的人格、地位、趋向,向进化方面求种种适应于“人”的生活。周恩来认为,觉悟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进化过程,觉悟的人,必定是不满意现状,去另辟一条新道,接续不断的往前走,去求无穷的进化。

在《死人的享福》一诗中,周恩来用质朴的语言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全文如下:死人的享福(一九一九年十二月)西北风呼呼响,冬天到了。

出门雇辆人力车,车夫身上穿件棉袍,我身上也穿件棉袍。

我穿着嫌冷,他穿着却嫌累赘;脱下来放在我的脚上,我感谢他爱我,他谢谢我助他便他。

共同生活?活人的劳动!死人的享福!《觉悟》出刊后,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上海《新人》杂志评价道:“《觉悟》内讨论的问题全是长篇而有秩序,为现在各出版物中所未有”。《觉悟》第二期准备了四十余篇稿件,内容更加丰富,本拟二月二十日出版,但由于“一·二九”事件发生,周恩来被捕入狱,因而未能付印。

觉悟社的一系列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北京、上海等地的进步报刊称觉悟社是“天津的小明星”,“会员是天津学生界最优秀、纯洁、奋斗、觉悟的青年。……他们抱定了时时觉悟、刻刻觉悟的决心,所以取名叫觉悟社。”一九二○年一月,觉悟社发动青年学生开展反对中日直接交涉和抵制日货的斗争,周恩来、郭隆真等遭反动当局逮捕,同年七月,周恩来等人出狱。在李大钊的指导和支持下,觉悟社一部分成员于八月间赴法国勤工俭学,觉悟社的主要成员以后大部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中,周恩来等人创建的觉悟社,以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战斗姿态,冲锋陷阵在反帝爱国运动的急流中,它犹如一道闪电,刺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世界,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希望之光,它的光辉业绩,已载入五四运动的史册。它的战斗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青年奋勇前行,正如《觉悟社社员歌》所唱的那样:“世界潮流,汹涌澎湃,来到中华地,社会革命,阶级斗争,大家齐努力。二十几个同志,大家携手作先驱,奋斗、牺牲是精神,推翻恶势力!”

7. 写一篇对于某一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观后感.500多字。

电影:我的1919读后感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震动了世界,影片《我的1919》正是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一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经历。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这是怎样屈辱得像虫子一样走过的一百年?中国人,在近代史上,能算得上是“人”吗?我们咬紧牙关,我们忍辱偷生,四万万中国人,锻炼出了多少中华之魂,磨砺出了多少华夏脊梁?

电影《我的1919》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

因为,我们为了这五个字,失掉了多少领土,失掉了多少白银,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华好儿女……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辙,悲剧性的历史,就坚决地让它永远留在昨天吧!

“弱国无外交”,告诉我们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说话才能有被听见的权利。当时的中国从官到民,从内到外,从陆征祥这样的高官到顾维钧这样的青年外交家,从肖克俭这样的热血青年到梅这样的巾帼志士,有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什么中国还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当年的中国,是一个谁也可以来分一杯羹。谁也可以随意践踏一脚的国家。

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一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以及肖克俭如何如何奔走呼号,声嘶力竭,如何壮酬国、慷慨赴死……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一颗再尖锐的沙砾,又怎么能敌得过一块坚固而巨大的石头呢?

请13亿的中国人牢牢记住吧:弱国无外交!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这句话常响耳畔。须知未雨绸缪,须知居安思危,或许是卧薪尝胆。

8.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结合所学的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谈谈你的认识

也就是以历史为镜体实际上就是借鉴别人的意思,我觉得这一个就像很多人会借鉴秦始皇的经历然后他统一了六国虽然也有不好的一面但是她毕竟也是成功的。

9. 关于中国近代史对某一历史人物或者事件的个人看法或者评价的2000字论文,要自创的,满意,会加到最高分

自己做吧,这东西拿出去卖起码500。没有实质好处谁会花时间帮你自创,那几百分也换不了钱。好人点最多也就帮你找点参考

10. 对同一历史事件具有不同的认识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主观,1 个人本身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2 个人本身已有的知识体系
客观. 1 所处的时代背景
2 生活环境
3 教育环境

与对少数人觉悟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