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辛亥革命是什么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西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回在推翻清朝专制帝答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亦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② 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本身就是一次大的历史事件,它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专革命。它是在清王属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③ 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历史背景、事情经过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辛亥革命的时间就是公元1911年至1912年
2,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是出于清朝衰落的大背景下,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
3,辛亥革命的历史经过:
首先是保路运动,接着是武昌起义,南北相持,南北议和。
得到的结果就是清朝退位,袁世凯上台,长达千年的中国传统封建制度宣告结束。
资料来源:网络
④ 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政治纲领,但正如毛泽东所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所以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但帝国主义利用反动的清政府统治来打破中国人民的美梦。自清政府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革命沉重了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在中国革命影响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属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广泛掀起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的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领导这次革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缺乏明确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从同盟会到南京临时政府,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西方是会赞成的,孙中山不仅没有辨明对帝国主义的所谓“中立”的伪装,反而在《告各友邦书》中以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权益为代价,和帝国主义维持友好关系。资产阶级的如此妥协,革命实难继续下去。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然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革命党人所接受,也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既然革命党失掉农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转到新军和会党。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中国同盟会也没有建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因而在组织上是不巩固的,同盟会内部复杂,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样一个思想上缺乏信仰,组织上松懈无力,内部矛盾重重的政党。总而言之,革命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充分地暴露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是在当时客观环境下必然会出现的,如封建阶级和外国势力的联合破坏,迫使革命党人将国民政府拱手让给袁世凯;当时农民受封建残余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革命思想;革命党难有建立和掌握一支军队的经济、政治和群众基础等。革命也是在与时俱进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应是它对后来历次革命的影响,它的成功同时也是失败的种种原因一直为后来的革命者所借鉴。大胆地说,正是有了辛亥革命开历史之先河,才会有新中国的建立,民主革命的胜利。所以说,从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败一半。但从它对后来中国革命的指导和影响来看,是值得我们赞扬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是失败的、不成功的。因此,我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奠基石,它说明了只要不断地革命下去,胜利终有一天会来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答案补充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补充:
革命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2.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物质条件3.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4.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是思想武器5.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补充:
历史评价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我认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没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败。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政治纲领,但正如毛泽东所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所以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但帝国主义利用反动的清政府统治来打破中国人民的美梦。自清政府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革命沉重了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在中国革命影响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属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广泛掀起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的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领导这次革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缺乏明确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从同盟会到南京临时政府,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西方是会赞成的,孙中山不仅没有辨明对帝国主义的所谓“中立”的伪装,反而在《告各友邦书》中以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权益为代价,和帝国主义维持友好关系。资产阶级的如此妥协,革命实难继续下去。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然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革命党人所接受,也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既然革命党失掉农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转到新军和会党。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中国同盟会也没有建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因而在组织上是不巩固的,同盟会内部复杂,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样一个思想上缺乏信仰,组织上松懈无力,内部矛盾重重的政党。总而言之,革命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充分地暴露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是在当时客观环境下必然会出现的,如封建阶级和外国势力的联合破坏,迫使革命党人将国民政府拱手让给袁世凯;当时农民受封建残余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革命思想;革命党难有建立和掌握一支军队的经济、政治和群众基础等。革命也是在与时俱进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应是它对后来历次革命的影响,它的成功同时也是失败的种种原因一直为后来的革命者所借鉴。大胆地说,正是有了辛亥革命开历史之先河,才会有新中国的建立,民主革命的胜利。所以说,从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败一半。但从它对后来中国革命的指导和影响来看,是值得我们赞扬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是失败的、不成功的。因此,我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奠基石,它说明了只要不断地革命下去,胜利终有一天会来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简单来说辛亥革命1.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了清王朝;3.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4.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5.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权利;7.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8.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⑤ 辛亥革命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1910年 3月日 孙中山向黄兴提议再次发动广州起义。
1910年 3月 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美洲同盟总会(又称同盟会美国总支部)。
1910年 3月 长沙发生抢米暴动。
1910年 4月 各省请开国会代表发动第二次请原。
1910年 6月16日 湖北革命党人改群治学社为振武学社。
1910年 9月18日 资政院开院。
1910年 10月3日 《民立报》在上海创刊。
1910年 10月11日 国会请愿代表团发起第二次请愿,分别向资政院和载卫上书。
1910年 10月 清廷发布上谕,将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改为五年。
1910年 11月4日 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会议,布置广州起义。
1911年 1月30日 振武学社更名文学社,举蒋翊武为社长。
1911年 1月 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负责筹划和组织广州起义。
1911年 4月8日 温生才击丝广州将军孚琦,温被捕遇害。
1911年 4月27日 黄兴等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 5月8日 清廷组成皇族内阁,以庆新王奕 为总理大臣。
1911年 5月9日 清廷颁布铁路国有政策。
1911年 5月10日 文学社在武昌小朝街设立机关部。
1911年 5月11日 文学会和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第一次国体联合会议。6月14日和9月14日又先后就两国体联合再三会议协商。
1911年 5月17日 四川保路同志威风成都正式成立。
1911年 7月31日 宋教仁、谭 黄兴
人凤等在上海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1911年 7月 汉口《大江报》发表《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亡中团者和平也》二短证。大江报馆被查封,报社主笔詹大悲、何海鸣被捕。
1911年 8月13日 林冠慈、陈敬岳在广州炸伤李准。
1911年 8月 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及附近各州县发动罢市、罢课。
1911年 9月7日 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蒲殿俊、罗纶等,枪杀请愿群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1911年 9月24日 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大会在武昌召开,讨论通过“起义计划”。
1911年 9月25日 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调配炸药,不慎引爆。蒋翊武等在武昌小朝街机关部决定当夜起义。
1911年 10月10日 凌晨,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就义。晚,武昌起义爆发,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
1911年 10月11日 湖北军政府成立,举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是日晚,汉阳,汉口驻军起义。
1911年 10月12日 辛亥革命历史照片(20张)清廷谕令荫昌、萨镇冰率水陆两前赴鄂镇压起义。 1911年 10月12日 孙中山在美国获悉武昌起义,“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而后归国。 1911年 10月14日 清廷下韶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对武昌起义的“剿抚事宜”。 1911年 10月18日 驻汉口各外国领事馆宣告“严守中立”。到同月22日驶抵武汉江面的英、德、美等国军舰达二十艘。
1911年 10月18日 民军进攻汉口刘家庙。阳夏战争开始。
1911年 10月22日 长沙起义,成立湖南军政府,举焦达峰、陈作新为正、副都督。
1911年 10月22日 西安起义。27日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以张夙为大统续。
1911年 10月23日 九江起义。次日成立九江军政分府。
1911年 10月25日 李沛基炸死新任广州将军凤山。
1911年 10月27日 黄兴、宋教仁等从上海乘轮抵武昌,黄旋赴汉口前线督战。
1911年 10月28日 湘军第1协王隆中部率领首批援鄂军1700多人出师援鄂
1911年 10月28日 王部于11月4日开抵武昌。后另有甘兴典等部湘军援鄂。
1911年 10月29日 太原 邹容和革命军
起义,成立山西军政府,举阎锡山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 昆明“重九”起义。11月3日成立云南军政府,举蔡锷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 载丰以宣统帝名义下诏“罪己”,并开放党禁,赦免党人。
1911年 10月31日 南昌起义。11月1日成立江西军政府,举吴介璋为都督。
1911年 10月31日 湖南发生兵变,焦达峰、陈作新被杀,谭延闿继任都督。
1911年 11月1日 清军攻占汉口,民军退守汉阳、武昌。
1911年 11月1日 皇族内阁辞职。清廷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911年 11月3日 都督黎元洪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黄兴等随即往汉阳设战时总司令部。 1911年 11月3日 贵阳起义。次日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以杨盖诚为都督;另设枢密院,以张百麟为院长。
1911年 11月3日 陈其美、李燮和等发动上海起义。6日成立沪军都督府,举陈其美为都督。 1911年 11月3日 河南革命党人数十人被捕遇害,计划于次日发动的开封起义流产。
1911年 11月4日 杭州起义。7日成立浙江军政府,以汤寿潜为都督。
1911年 11月5日 苏州和平光复,成立江苏都督府,巡抚程德全改称都督。
1911年 11月5日 吴禄贞在山西娘子关与阎锡山等会晤,议组燕晋联军,准备举兵直捣北京。 1911年 11月7日 广西宣布独立,改抚署为军政府,以巡抚沈秉为都督。
1911年 11月7日 吴禄贞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石家庄。
1911年 11月7日 安徽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推巡抚朱家宝为都督。
1911年 11月8日 黎元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洪都督电起义各省,请派代表到武昌会议组织临时政府。
1911年 11月9日 广东独立,推两广总督张鸣岐为都督;因张逃,复推胡汉民为都督。 1911年 11月9日 福州起义。11改督署为福建都督府,推孙道仁为都督。
1911年 11月9日 苏、渐都督联电沪督,倡议于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机关。沪督陈其美随即于13日通电各省,请派代表赴沪筹组临时政府。
1911年 11月11日 袁世凯派蔡廷斡、刘承恩等人武昌诱和。
1911年 11月11日 海容、海琛、海筹等舰自汉口前线下驶九江,宣告反正。
1911年 11月12日 奉天国民保安会成立,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被举为会长。16、17日吉林、黑龙江国民保安会相继成立。
1911年 11月12日 镜清、保民等十余舰在镇江起义。
1911年 11月13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内阁总理职。
1911年 11月13日 山东宣布独立,以巡抚孙宝琦为都督。
1911年 11月13日 孙于同月24日宣布取消独立。浙江、江苏、镇江、福建、山东、湖南、上海七处代表在沪集合,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1911年 11月16日 黄兴指挥民军自汉阳反攻汉口,次日败退汉阳。
1911年 11月22日 重庆宣告独立,成立蜀军政府,以张培爵为都督。
1911年 11月24日 江浙联军会攻南京。
1911年 11月26日 入川鄂军在资州起义,杀端方,回师湖北。
1911年 11月27日 成都和平独立,宣告四川地方自治,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以咨询局议长蒲殿俊为都督。
1911年 11月27日 黎元洪电各省都督,告以汉阳失守,请速派兵来援。
1911年 11月28日 各 袁世凯省代表会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开第一次会议,议决临时政府成立以前,由鄂军政府代行中央军政府职权。
1911年 12月1日 鄂军政府与袁世凯签订停战协议。
1911年 12月2日 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1911年 12月2日 各省代表会正式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1年 12月3日 各省代表会议决临时政府设于南京。
1911年 12月4日 留沪各省代表开共和联合会大会,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并推大元帅组织临时政府。
1911年 12月4日 各省代表会议决议和条款四条,以伍廷芳为代表与袁世凯议和。
1911年 12月5日 清廷授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袁次日派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南下议和。 1911年 12月7日 海军开代表会,公举程壁光为海军总司令。海军全部反正。
1911年 12月12日 十四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会。
1911年 12月17日 各省代表会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
1911年 12月18日 “南北和谈”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议事厅开始举行。
1911年 12月20日 六国驻沪总领事照会南、北和谈代表速定和议。
1911年 12月25日 孙中山归国抵上海。
1911年 12月25日 各省代表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会在南京开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1年 12月29日 南北议和代表在上海达成召开国民会议公决“国体”协议。
1911年 12月29日 袁世凯拒绝接受“南北和谈”商订的国民会议召集办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袁世凯准唐绍仪辞职,并电告伍廷芳以后直接电商南北和谈事宜。
1912年 1月2日 直隶滦州新军起义。
1912年 1月2日 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⑥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历史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发生以下几件大事:
1,皇族内阁。
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目的在于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然而成员名单中竟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
地方上的立宪派、精英阶层的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
2,革命党起义。
从1895年至1911年间,以兴中会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这十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3,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间出资建造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这一举措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掀起了四省保路运动,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为大清帝国敲响了丧钟。
4,辛亥革命爆发。
1911年10月10日(农历8月19日),湖北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起义士兵攻打湖广总督府,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革命党人举黎元洪为都督并通电全国,十三省先后响应宣布独立,革命之火燎原。
5,清帝退位,清朝被民国取代。
辛亥革命之后,北方被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控制,南方数省被士绅军阀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控制。1912年南北议和达成,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民国迁都北京,北洋军阀形式上统一了中国,革命果实实际上被袁世凯窃取。
6,宋教仁遇刺,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1913年2月,中国首次国会选举。国民党获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宋教仁被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定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南方的江西、江苏、安徽、广东等省的国民党员起兵反袁,史称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袁世凯的北洋军控制了中国大部。
⑦ 辛亥革命有哪些历史事件
1、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
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
2、武昌起义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后续情况
1911年10月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
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清政府发出“剿办”武汉“革党”上谕(全文 ,陆军大臣荫昌率湖北周边的清军及北洋新军陆续压向武汉。
1911年10月14日,武昌起义后第四天,清廷下诏起复袁世凯。皇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派袁世凯的亲信阮忠枢持诏前往洹上劝驾。当晚, 洹上经过一场激辩之后,袁世凯决定奉诏出山。15日,致函奕劻复命。
1911年10月18日起,革命军与清军在汉口展开了10余天的“汉口争夺战”。在汉口争夺战中,起义军虽取得“三战三胜”的刘家庙大捷。然而,由于前线指挥官的渎职,加上围攻汉口的清军兵力日趋加强,终使汉口于11月1日陷于清政府军。
正当汉口危急之际,黄兴于10月28日抵达武昌。11月3日,黄兴出任战时总司令,并立即部署汉阳战事。然而,由于起义军“官长不用命”、“军队无教育”、“缺乏机关枪和野炮”等原因,27日,汉阳失陷,黄兴即于当日离汉赴沪。自此起,湖北革命党人转入御守武昌阶段。
⑧ 辛亥革命期间发生了哪些事件
辛亥革命从1911年10月来9日至1912年2月13日。期间源,武昌起义,清王朝灭亡,南北议和,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等。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辛亥革命对于十八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⑨ 辛亥革命的重大事件
1910年 3月21日 孙中山向黄兴提议再次发动广州起义。
1910年 3月 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美洲同盟总会(又称同盟会美国总支部)。
1910年 3月 长沙发生抢米暴动。
1910年 4月 各省请开国会代表发动第二次请原。
1910年 6月16日 湖北革命党人改群治学社为振武学社。
1910年 9月18日 资政院开院。
1910年 10月3日 《民立报》在上海创刊。
1910年 10月11日 国会请愿代表团发起第二次请愿,分别向资政院和载卫上书。
1910年 10月 清廷发布上谕,将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改为五年。
1910年 11月4日 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会议,布置广州起义。
1911年 1月30日 振武学社更名文学社,举蒋翊武为社长。
1911年 1月 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负责筹划和组织广州起义。
1911年 4月8日 温生才击丝广州将军孚琦,温被捕遇害。
1911年 4月27日 黄兴等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 5月8日 清廷组成皇族内阁,以庆新王奕 为总理大臣。
1911年 5月9日 清廷颁布铁路国有政策。
1911年 5月10日 文学社在武昌小朝街设立机关部。
1911年 5月11日 文学会和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第一次国体联合会议。6月14日和9月14日又先后就两国体联合再三会议协商。
1911年 5月17日 四川保路同志威风成都正式成立。
1911年 7月31日 宋教仁、谭 黄兴
人凤等在上海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
1911年 7月 汉口《大江报》发表《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亡中团者和平也》二短证。大江报馆被查封,报社主笔詹大悲、何海鸣被捕。
1911年 8月13日 林冠慈、陈敬岳在广州炸伤李准。
1911年 8月 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及附近各州县发动罢市、罢课。
1911年 9月7日 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蒲殿俊、罗纶等,枪杀请愿群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
1911年 9月24日 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大会在武昌召开,讨论通过“起义计划”。
1911年 9月25日 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调配炸药,不慎引爆。蒋翊武等在武昌小朝街机关部决定当夜起义。
1911年 10月10日 凌晨,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就义。晚,武昌起义爆发,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武昌全城。
1911年 10月11日 湖北军政府成立,举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是日晚,汉阳,汉口驻军起义。
1911年 10月12日 辛亥革命历史照片(20张)清廷谕令荫昌、萨镇冰率水陆两前赴鄂镇压起义。 1911年 10月12日 孙中山在美国获悉武昌起义,“决意先从外交方面致力”,而后归国。 1911年 10月14日 清廷下韶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对武昌起义的“剿抚事宜”。 1911年 10月18日 驻汉口各外国领事馆宣告“严守中立”。到同月22日驶抵武汉江面的英、德、美等国军舰达二十艘。
1911年 10月18日 民军进攻汉口刘家庙。阳夏战争开始。
1911年 10月22日 长沙起义,成立湖南军政府,举焦达峰、陈作新为正、副都督。
1911年 10月22日 西安起义。27日成立秦陇复汉军政府,以张夙为大统续。
1911年 10月23日 九江起义。次日成立九江军政分府。
1911年 10月25日 李沛基炸死新任广州将军凤山。
1911年 10月27日 黄兴、宋教仁等从上海乘轮抵武昌,黄旋赴汉口前线督战。
1911年 10月28日 湘军第1协王隆中部率领首批援鄂军1700多人出师援鄂
1911年 10月28日 王部于11月4日开抵武昌。后另有甘兴典等部湘军援鄂。
1911年 10月29日 太原 邹容和革命军
起义,成立山西军政府,举阎锡山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 昆明“重九”起义。11月3日成立云南军政府,举蔡锷为都督。
1911年 10月30日 载丰以宣统帝名义下诏“罪己”,并开放党禁,赦免党人。
1911年 10月31日 南昌起义。11月1日成立江西军政府,举吴介璋为都督。
1911年 10月31日 湖南发生兵变,焦达峰、陈作新被杀,谭延闿继任都督。
1911年 11月1日 清军攻占汉口,民军退守汉阳、武昌。
1911年 11月1日 皇族内阁辞职。清廷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911年 11月3日 都督黎元洪任黄兴为战时总司令。黄兴等随即往汉阳设战时总司令部。 1911年 11月3日 贵阳起义。次日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以杨盖诚为都督;另设枢密院,以张百麟为院长。
1911年 11月3日 陈其美、李燮和等发动上海起义。6日成立沪军都督府,举陈其美为都督。 1911年 11月3日 河南革命党人数十人被捕遇害,计划于次日发动的开封起义流产。
1911年 11月4日 杭州起义。7日成立浙江军政府,以汤寿潜为都督。
1911年 11月5日 苏州和平光复,成立江苏都督府,巡抚程德全改称都督。
1911年 11月5日 吴禄贞在山西娘子关与阎锡山等会晤,议组燕晋联军,准备举兵直捣北京。 1911年 11月7日 广西宣布独立,改抚署为军政府,以巡抚沈秉为都督。
1911年 11月7日 吴禄贞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石家庄。
1911年 11月7日 安徽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推巡抚朱家宝为都督。
1911年 11月8日 黎元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洪都督电起义各省,请派代表到武昌会议组织临时政府。
1911年 11月9日 广东独立,推两广总督张鸣岐为都督;因张逃,复推胡汉民为都督。 1911年 11月9日 福州起义。11改督署为福建都督府,推孙道仁为都督。
1911年 11月9日 苏、渐都督联电沪督,倡议于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机关。沪督陈其美随即于13日通电各省,请派代表赴沪筹组临时政府。
1911年 11月11日 袁世凯派蔡廷斡、刘承恩等人武昌诱和。
1911年 11月11日 海容、海琛、海筹等舰自汉口前线下驶九江,宣告反正。
1911年 11月12日 奉天国民保安会成立,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被举为会长。16、17日吉林、黑龙江国民保安会相继成立。
1911年 11月12日 镜清、保民等十余舰在镇江起义。
1911年 11月13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内阁总理职。
1911年 11月13日 山东宣布独立,以巡抚孙宝琦为都督。
1911年 11月13日 孙于同月24日宣布取消独立。浙江、江苏、镇江、福建、山东、湖南、上海七处代表在沪集合,成立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1911年 11月16日 黄兴指挥民军自汉阳反攻汉口,次日败退汉阳。
1911年 11月22日 重庆宣告独立,成立蜀军政府,以张培爵为都督。
1911年 11月24日 江浙联军会攻南京。
1911年 11月26日 入川鄂军在资州起义,杀端方,回师湖北。
1911年 11月27日 成都和平独立,宣告四川地方自治,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以咨询局议长蒲殿俊为都督。
1911年 11月27日 黎元洪电各省都督,告以汉阳失守,请速派兵来援。
1911年 11月28日 各 袁世凯省代表会在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开第一次会议,议决临时政府成立以前,由鄂军政府代行中央军政府职权。
1911年 12月1日 鄂军政府与袁世凯签订停战协议。
1911年 12月2日 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1911年 12月2日 各省代表会正式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911年 12月3日 各省代表会议决临时政府设于南京。
1911年 12月4日 留沪各省代表开共和联合会大会,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并推大元帅组织临时政府。
1911年 12月4日 各省代表会议决议和条款四条,以伍廷芳为代表与袁世凯议和。
1911年 12月5日 清廷授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袁次日派唐绍仪为全权代表南下议和。 1911年 12月7日 海军开代表会,公举程壁光为海军总司令。海军全部反正。
1911年 12月12日 十四省代表齐集南京开会。
1911年 12月17日 各省代表会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
1911年 12月18日 “南北和谈”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议事厅开始举行。
1911年 12月20日 六国驻沪总领事照会南、北和谈代表速定和议。
1911年 12月25日 孙中山归国抵上海。
1911年 12月25日 各省代表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会在南京开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1年 12月29日 南北议和代表在上海达成召开国民会议公决“国体”协议。
1911年 12月29日 袁世凯拒绝接受“南北和谈”商订的国民会议召集办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袁世凯准唐绍仪辞职,并电告伍廷芳以后直接电商南北和谈事宜。
1912年 1月2日 直隶滦州新军起义。
1912年 1月2日 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⑩ 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历史背景、事情经过是什么
辛亥革命发生于辛亥年即1911年,
背景:
1、社会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
2、组织基础:A、兴中会 1894 檀香山 标志兴起。
B、同盟会 1905东京 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思想基础: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发展为三民主义
B、舆论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展开。
4、武装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由于缺乏建立根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强统一的领导而失败,但是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二、爆发:武昌起义 1911年
1、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五族共和”。
2、影响:武昌起义使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三、高潮:
1、中华民国建立:A、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B、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C、名义上为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统一。
2、清帝退位: 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大权在握;立宪党和旧官僚的支持。
五、意义: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