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学消亡

历史学消亡

发布时间:2021-02-08 11:09:09

⑴ 为什么历史学家说西晋一建国就灭亡了

这事要从九来品中正制说起,源曹丕利用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制衡曹氏宗亲,这导致了像司马家这样的大家族巨速扩张,不仅是司马家,其他的家族形成的实力也都非常强大。无论如何曹丕的决定很大程度上致使曹家的江上送人了。司马家上台面临的是和曹丕完全相反的情况,司马家宗亲需要尽快被扶植用于对抗氏族大家。所以最后曹丕担心的事“八王之乱”发生在了司马家身上,看上去像是君王的无能,实际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事。 凡事都是步子迈的太大,容易扯到D,一刀切后,效果的确是及其明显,但是弊端只有后世人去体验和评说。

⑵ 鲜卑是怎样在历史中消亡的

鲜卑在中国古代北方诸族中,兴盛较匈奴晚,但入据中原时间却较匈奴为长,而且部众也较匈奴为多。五胡乱华时,鲜卑是入据中原持续时间最长建国最多的一族,计有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和南燕、乞伏氏建立的西秦、秃发氏建立的南凉,割据十六国鲜卑有其五,足见鲜卑当时的强盛。此外没有算在16国内的还有西燕以及雄踞西南的吐谷浑,部众之兴盛、占地之广阔,从中可见一斑。鲜卑实在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族。五胡乱华之末,最终因鲜卑拓拔氏的悄然崛起,一举统一了北方,结束了1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北魏分裂之后,鲜卑宇文氏又操控西魏而后篡建北周。到隋文帝统一天下,鲜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间长达近300年,这是五胡中其他诸族所无可企及的。然而最后不争的事实是:如此强大而绵延流长的鲜卑部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终于还是在中国历史上消亡了。鲜卑族在历史上最后兴盛的一部是宇文氏的别种契丹,然而彼时的契丹族,其鲜卑特征也已几近消失,俨然一个新兴的民族了。那么鲜卑大族是怎样一步步在历史中消亡的呢?欲探其究竟,我们先来看看鲜卑族的演进历史。

鲜卑的历史渊源。
鲜卑和匈奴一样,也是一个自古有之的古老部族。其最早见诸史端的名字是东胡,《后汉书》说它因居于匈奴之东而得“东胡”之名,在当时也是一个强大的部族,《晋书》上称其“与匈奴并盛”,《史记》上说:“冒顿既立,是时东胡强盛”。冒顿单于这个匈奴历史上关键的英雄人物最终出现,使匈奴部众的统一早于东胡,因而崛起在东胡之前。这一族和汉族也有交涉和纷争,战国时燕将秦开便大破东胡,《史记》上说他“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可见当时东胡也属于汉人的边境之患。只不过当时该部族尚未统一,力量未能有效整合,为患程度不似匈奴强烈罢了。当时秦、赵、燕三国北筑长城,主要是防患匈奴,其实防止东胡进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东胡受匈奴打击分为两部)

匈奴崛起后屡败东胡,迫使东胡部众东逃而也分裂为乌桓、鲜卑两部。乌桓、鲜卑本是山名,据《后汉书》记载:“冒顿灭其国,余类保此二山,因名焉”,从此便因乌桓、鲜卑二山而得族名。乌桓在南近接中原,鲜卑在北远据苦寒。公元前73年,适逢匈奴遭遇天灾内乱,乌桓便趁机袭败匈奴,迫使匈奴北迁而“空地千里”,匈奴自此由盛转衰,乌桓的进攻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乌桓由此也取代匈奴开始与中原为患,《三国志》上说其“寇暴城邑,杀略人民”,很让中原头痛。后来魏武帝曹操在柳城(今河北承德境内)一役中大败乌桓,“降斩20余万”,乌桓元气大伤,余众被曹操迁至内地慢慢与汉族同化,没有内迁的都向北逃窜并入鲜卑,乌桓部族的历史从此终结。

匈奴为汉室所破后,北匈奴远遁欧洲。鲜卑便趁机占领匈奴故地,北匈奴中没有逃走的,也都融合于鲜卑,鲜卑自此开始走向强盛。公元3世纪左右,鲜卑族中又出了两个出类拔萃的人物檀石槐和轲比能,统一鲜卑各部,开始了一段短暂的强盛时期,其地域范围一度控制东起辽东、西至西域,控制整个大漠南北。但是这种强盛随着檀石槐和轲比能的死亡而终结,鲜卑又处于四分五裂之中。

(鲜卑在历史上曾经非常强盛)

鲜卑是怎样在历史中消亡的。
鲜卑由一个部众颇盛、占地极广的大族最终在中国历史中消亡,在路卫兵看来,这是鲜卑汉化的必然结果,鲜卑人的血脉也许并没有消失,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确实是不存在了,它逐渐与汉族等融为一体,本族特性则逐渐消失,在特征上更趋于汉人。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因素:

一是丧失故地而失去了民族之根本。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鲜卑远居塞外,与中原接触极少,长久处于相对封闭独立的态势。《三国志》上说鲜卑“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久居苦寒之地造就了他们坚韧彪悍的性格,逐渐形成特有的民族种性。又说“其性悍骜,怒则杀父兄”,民风强悍可见一斑。随着鲜卑的日益强盛,觊觎中原之心日盛,终于趁晋末丧乱而入主中原。然而这样一来便和汉族有了实质性的接触,最终也为被汉族同化创造了机会。可以说,他们离开苦寒故土之际,也就开始了浸染汉族文明温和之风之旅。其自身的民族特性渐渐趋于汉化,这不能不说和地域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关系。

鲜卑最先兴起而入据中原、曾经用汉族少女充作军粮而食用的野蛮部族慕容氏,在统治后期战斗力骤衰,这与其远离故土沾染汉风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拓拔魏从漠北南入中原后,更是采取一系列的汉化措施,本族特性也渐渐变得不明显。这些都是地域的改变所带来的变化。而鲜卑慕容氏的另外一支吐谷浑部,因远据青藏高原,在地域上相对独立,其民族特征存活的便久远些,该部后来受到吐蕃的打击同化,慢慢四散,余众到五代时才并入辽部;

二是语言的丧失是最终消亡的关键。一个独立民族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有自己的独立语言,语言的丧失也就昭示了民族的消亡。鲜卑入据中原后,并没有废止汉语,相反却以说汉话为荣。事实上当时的鲜卑人几乎没有一个不会说汉话的。这是因为:一,鲜卑要想更好的向汉人学习,就必须懂汉话;二是鲜卑语较之汉语要落后的多,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学汉话是不得以而为之。拓拔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断北语,改族姓”,孝文帝的改革应该说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之举,然而单就民族特性来说,无疑是自甘同化、自愿放弃本族特质之举。孝文帝明文禁止鲜卑贵族讲鲜卑语,要求一律改说汉话,致使本族语言逐步丧失,而语言的丧失最终也让本族的特性趋于泯灭。改用汉姓就更不必说了,连表面上的民族特征都没了。语言是基本,由语言而至文字、文化的汉化,最终让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三是民族间的通婚最终让血脉相连。鲜卑入据中原也就开始和汉族以及其他各族杂居而处,互相通婚的结果就是让民族的血脉相连,最终连人种的特征也越来越不明显。北魏孝文帝鼓励鲜卑与汉人通婚,又改变鲜卑旧有的习俗,学习汉族的风俗及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共同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民族性。可以说,鲜卑是以官方禁止的形式抛弃了自己的民族性。

以上就是鲜卑族最终在历史中消失几个主要原因。那么为什么鲜卑入据中原后纷纷自我汉化,有意识的将自己融入汉族呢?在路卫兵看来,这一是文明代替野蛮的历史必然选择;再就是蛮族潜意识里存在的一种自卑感在作怪。事实上鲜卑是以部族的形式入据中原的,之前的建国不过是一种表面的形式而已,其本质终究还是部落联盟的性质,而作为国家,他们并没有过多的引以为豪的历史相传承。鲜卑久居荒凉贫瘠之地,为求生计而“随水草放牧”,居无定所。这些更多的是成就了他们强悍凶猛的民风和战斗力,在文化文明上终究还是处于原始阶段。特别是在与汉族深厚的文化渊源相接触后,于比较中自然会产生民族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让他们迅速摒弃自己固有的民族传承,转而吸收先进文明的民族文化。这也是慕容氏、拓拔氏在入据中原后,积极实行汉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⑶ 中国历史上突然消失的4人,至今下落成谜,他们到底去哪了

崔护曾经说过: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很多时候人们只顾着往前走,等到想要回过头来,再去看看其他人的时候,会发现有些人莫名其妙的就从自己的生活中消失了。其实这样的道理在历史事件当中也广泛存在。

最后一位人物就是朱允炆。朱允炆是明朝的第2个皇帝,出生于公元1377年,但是史学官们在历史教材书中根本就没有详细的记录朱允炆的去世时间。从这一点也可以表明,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史学家们也没有办法客观地记录在册。只是知道朱允炆和朱棣两人是靖难之役的矛盾双方。而在这场战役之后,朱棣直接取代了朱允炆的位置,成为了明朝的第3位皇帝。朱允炆在南京城的大火之后到底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

⑷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1、夏朝

夏桀,虽智勇兼备,但生性残暴,沉溺声色。武力征服不从部落,且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尽搜刮民脂民膏,加剧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最终商汤伐夏成功,夏灭亡。

2、商朝

不务朝政,攻打黄土高原和东夷地区。这些加剧了诸侯的背叛,削弱了商的力量。岐山地区的周部落,休养生息,闷声发财,最后商纣无奈自焚,商灭亡。

3、周朝

(1)西周。

周宣王时,土地改革中央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遭到大贵族的反扑。然后千亩之战大败,宣王的南国之师被摧毁。

到了周幽王,违背嫡长子继承制,废太子另立,引起诸侯不满。加上褒姒,上演烽火戏诸侯,诸侯愤怒。而后,被废太子联合外公申侯,犬戎入侵镐京,诸侯不救,西周灭亡。

(2)东周。

东周东迁后,大量土地分封与诸侯,控制诸侯的力量彻底消失,诸周天子成为傀儡,出现了春秋战国局面。

4、秦朝

秦末年,皇子胡亥与宦官和丞相勾结夺位,逼迫太子扶苏自杀。登基后重用赵高,朝廷内部矛盾激化。外忧。开疆扩土(岭南地区)使得关中人力不足;北匈奴南侵,大部精锐北上阻击;地方起义(陈胜吴广)爆发。巨鹿之战,章邯率残部被项羽击败,刘邦趁势入关中,秦灭。

5、汉朝

西汉。

汉武帝志在疆域,对外连年征战,国力消耗殆尽。霍光死后,外戚王莽逐渐掌权,6年,杀平帝废孺子自立称帝,西汉灭。主要是外戚夺权政变。

东汉。

刘秀起兵,大败王莽,称帝,国号仍为汉。末年,后宫干政。窦太后垂帘听政,窦氏家族将国库掠夺一空。而后,邓太后铲除窦太后,重用宦官和外戚,这些都孤立了皇权,使之成为傀儡。220年曹丕称帝,汉灭。

6、三国时代

司马懿夺权,接管曹魏,此后司马家族代魏立晋打下基础,司马炎篡位,魏国灭。

蜀国阿斗宠信宦官黄皓,不勤政,不纳谏。因荆州孙吴杀关羽,蜀吴联盟开始破碎。诸葛亮和姜维常年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耗尽国库,军力下降。邓艾,钟会伐蜀。邓艾绕过蜀国前军,奇袭益州(成都),此时国内空虚无军可战,阿斗降,蜀灭。

吴国政局动荡,国主孙皓荒淫残暴,军心涣散;而此时司马炎隔江相对,招抚渡民,轻徭薄役,并在江边安营扎寨,训练水师。279年,攻破建业(南京),吴灭。

7、晋朝

司马懿夺权,接管曹魏,此后司马家族代魏立晋打下基础,司马炎篡位,魏国灭。

西晋时期,出现了五胡乱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结合,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羌,契丹,氐)。大量土地荒芜,百姓战死,加上天灾大旱,国力极为虚弱。之后,匈奴首领大举南侵,攻入洛阳,西晋灭。

东晋时期,主要是军阀夺权。刘裕经过一系列战争,不断膨胀军事实力,领土面积,彻底控制了东晋朝政。最后逼迫司马德文禅让,东晋灭。

8、南北朝(420年-581年)

这是一个混乱时期,很复杂,参与的国家太多了(宋,梁,齐,陈,北魏,北周,北齐)。

南朝:宋,齐,梁,陈。

北朝:魏,齐,周。

杨坚辅政,逼迫静帝禅位。

9、隋朝(581年-618年)

前期大兴土木,建大兴城、开凿运河;后期又修建洛阳城、隋炀帝肆意挥霍国库;军事上,三次远征高句丽,隋朝国力锐减,士兵消耗殆尽,阶级矛盾加剧。

群雄割据,李密,王世充,窦建德,李渊等起兵。最后李渊攻入长安。618年,称帝,隋灭。

10、唐朝(618年-907年)

安史之乱:府兵制遭到破坏,士兵无地可耕,逃亡。府兵制改募兵制,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将权力交给节度使。安禄山与宰相杨国忠不和,联合契丹,突厥等民族攻入长安,夺取洛阳,玄宗出逃,军事力量完全丧失。

地方割据。中央薄弱,地方割据,全国混战。为了削藩,中央力量耗损一空。穷兵窦武,加剧阶级矛盾,激化黄巢起义。朱温在镇压起义时崛起,控制政权。907年,篡国,唐灭。

11、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923年,后梁北太原晋王李存勖灭,建立后唐,地方起义。

936年后唐被契丹灭(石敬瑭勾结),建立后晋,外族入侵。

947年后晋被契丹灭,建立辽,外族入侵。

947刘知远建立后汉。

951年郭威篡权,建立后周,政变夺权。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12、宋朝(960年-1279年)

(1)北宋。

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宋失去屏障,金人长驱直入。1125年金完颜家族南侵,宋军失败,割地议和。宋朝军事力量大大下降,主战大臣遭挤压。1126年,徽钦宗被掳。1127年,北宋灭。

(2)南宋。

蒙古铁木真在北方完成大一统,积累了雄厚的军事实力。宋朝军事将领岳飞被杀,岳家军战斗力瓦解。由宁宗理宗开始,丞相都缺少治世之才,有的更是奸佞。1279年,崖山战败,陆秀夫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南宋灭。

13、元朝(1206年-1368年)

民族矛盾。疯狂扩张实行抢掠屠城;多民族的不平等(蒙古人最高等,由北往南逐渐降低,黄河长江流域的汉族最低等),引起其他民族不满,矛盾尖锐。统治上,因对中原(封建社会)认识不足,政治基础薄弱,失去汉族拥护。

地方割据。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等纷纷起兵,天下大乱。后期,因蒙古南移,北方草原部落乘机发展,脱离蒙古。1368年,朱元璋北伐,常遇春徐达等能征善战,攻陷大都改为北平,元顺弟北逃,朱元璋南京称帝。

14、明朝(1368年-1644年)

经济上因为社会进步,资本主义等萌芽,经济发展明显,需要更多货币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或紧缩,当时没有这个能力,因此农商业手工业等波动较大,阻碍了生产力进步;连年东征(出兵朝鲜抗倭,鸣梁海战就在这时候),消耗了诸多军事力量;

政治上,张居正改革失败,阶级矛盾严重;三大奇案引起政局不稳,百官变动,人才流失。魏忠贤时期,政治极为黑暗腐败,捕杀东林党,党羽斗争加剧,朝政动荡,国库日渐空虚。军事上,袁崇焕回京被杀,失去关宁防线;加上中原地区旱灾严重,无粮可食。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煤山自缢,明灭。

15、清朝(1644年-1911年)

闭关锁国,禁锢思想,科技进步缓慢;社会制度上,落后列强的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关系生产力得不到解放。

外敌太过强大(八国联军),列强帝国的不断入侵一方面消耗的清军事力量,另一方面不平等条约中割地赔款国库空虚,丧失民族气节,民众大失所望,得不到群众基础拥护。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阶级矛盾爆发。

西方思想与传统思想冲击,资本主义救国热情空前高涨,为阶级矛盾。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溥仪退位,清灭。

⑸ 现在社会很少有人看历史,历史学家还研究历史有什么用

如果一个民族中断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这个民族就将走向消亡!
看看现在的年轻人,思想上的迷茫和不知所措,行为上的章法失落和举措失当,哪一样和不了解中华文明传承无关?
归根结底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缘故,而历史就是方圆!

⑹ 历史上消失的十天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因为实行了格里高利历后,修正了过往历法累差导致的。

为了消除这差别,当时的罗马教皇格里高利13世对儒略历进行改动,再次改进历法。他规定将儒略历1582年10月5日定为格里高利历的10月15日,中间消去了儒略历实行以来累差的10天。并且为了防止再次出现这种累差,他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设立闰年)的方法。即以公元纪年为标准,能被4除尽(4的倍数)的年数仍然为闰年;但是对于世纪年(例如1600年,1700年,1800年),只有能被400除尽(400的倍数)才能为闰年。这样,在400年中就只有97个闰年,比儒略历减少3个闰年,每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与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只差0.003日,与之比较接近,在经过3300多年后才相差1天,这样,便大大减少了时间的误差,而格里高利历便更加精确科学了。

格里高利历于1582年12月25日在西(班牙)属荷兰颁行成功后,相继在意大利、法国、葡萄牙、匈牙利等天主教国家使用;后来推行到德国、英国等新教国家。到了20世纪初,全世界已经普遍使用。中国于辛亥革命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正式采用公历纪年。

⑺ 历史上有哪些人突然消失了,至今都下落不明

欢迎你在闲暇时间点开小编的文章,在阅读之前,小编还想提醒读者朋友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哦,眼睛与手机之间的距离应该保持在30厘米,而且手机不宜用的时间太长哦,尤其不要躺着玩手机,每隔一个小时左右请闭眼休息几分钟或者向远处眺望,这样更加利于你眼睛的健康哦,好了,接下来我们的正文就开始了!

他们是历史上突然消失的四个人,至今都下落不明,他们究竟去哪里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他们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是有的也留下了千古谜团。在历时上有4个非常著名的人,他们的下落却至今都无解。

第一个就是闯王李自成,在明朝末年,民不聊生,群雄并起,其中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打进北京,逼死崇祯皇帝。但是,李自成入主紫禁城不到2个月,就被清军打败,最后李自成逃往老家陕西,不料被随后而来的清军彻底击败,李自成逃往九宫山。这成为李自成最后的踪迹,有人说李自成为了活命,出家为僧了,有人说李自成因为偷吃玉米被农民打死了,到底去哪了,无解!

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建文帝了,大明朝建文帝朱允文可以说是古代唯一一位离奇失踪的皇帝。朱允文在位期间,以仁义治理天下,注重与民休息,但没有爷爷朱元璋的血性和谋略,削藩政策激起了朱棣的反抗。经过3年靖难之役,朱棣攻破了南京,在那场混战的皇宫大火里,并未发现朱允文的尸体,因此传说其逃了出去。因为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寻找建文帝,可是依然无果。建文帝去了哪里?有人说出家了,有人说去了海外,有人说被烧死了,还有人说去了波斯,也是众说纷纭。

徐福,秦国方士,他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后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某种程度上,徐福可以说是最成功的骗子炼丹家,以长生不老的鬼话骗得秦始皇团团转。最为离奇的是,徐福率领500童男童女,和3000工匠出海后,一去不复返。有人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其实纯粹是杜撰神武天皇公元前7世纪就存在了,时间就对不上,那么徐福去了哪里?台湾?琉球?还是遭遇了海难?

老子,古代圣人之一,学识卓越,成为孔子的老师。其创立的道家学说更是影响华夏几千年,许多名句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在神话传说中,他更是被神化成太上老君。据说,他在函谷关创作完《道德经》之后,骑青牛出关,一路西去,从此不知去向。有人说去了印度,有人说路上被劫匪杀死了,说什么的都有。

最后小编有话说:首先谢谢你长得这么美还来看我的文章~喜欢小编的亲们可以关注一下哦!有想吐槽的可以尽情的在下方吐槽,小编在下方评论区等大家哦~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关注小编的文章,您的支持是小编的最大动力

⑻ 为什么在历史中产生的,必然在历史中消失

历史是前进的,是新生和老去的过程,历史的滚滚车轮不断碾过一个个时期且无内法阻挡,落后容的必将被先进的取代,先进的会被更先进的取代,这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历史中,没有永恒不灭的王朝,没有一直存在的事物。现实中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但是在宇宙中,这个过程又是快捷的,片段性的,所以在历史中产生的,必然在历史中消失。

阅读全文

与历史学消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