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历史功用 概括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历史学很难成为现代青年追逐的热门。作为历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历史教师和研究生导师,一方面在孜孜追求着学问,探究历史学前沿,辛勤培育历史学人才;另一方面,在面对本专业学生的茫然和社会的疑惑时,却又显得相当的无奈和无助。因此,对历史学功用的探讨就不能停留在学术层面,不能仅限于在学术圈子里流传赏玩,而应以一种宽阔的视野、开放的态度面向社会,阐释历史学的功用;对于那些步入历史学殿堂的专业学生,更有必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以调动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其研究历史的热情,提振学科自信心,增强专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本文认为,历史学的社会功用至少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功能
正像每个人都要为自己保存记忆一样,历史学担负着为整个人类保存记忆的功能。人若没有记忆,那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人经常在回忆中寻求精神上的慰籍,寻找进一步前进的动力和源泉。作为个人的集合体,人类社会整体也需要有集体的记忆,越来越成熟的人类不可能让自己变成没有灵魂的驱壳,也不可能不要老祖宗。人类通过回忆来不断反思,不断激励自己,从历史中寻找精神安慰和精神动力。这种集体记忆的使命就依靠历史学来完成。正像“西方史学之父”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说,写作历史“是为了保存人类过去的所作所为,使之不至于随时光流逝而被人淡忘”。[1](p.1) 而一旦集体失忆,这个整体继续前行时就会“迷向”。历史上有这样的例子,有的民族由于不重视历史而陷入集体失忆状态,从而使自身发展历尽曲折和彷徨。保存人类整体记忆的历史学,其作用更表现在为历史所叙说的这个整体(如国家、民族、城市、家族等不同层次的人类共同体)提供一种凝聚力,提供一种集体认同,让人们在回顾过去时更能感觉到这个整体有共同命运、共同维系纽带,也有共同的现在和未来,从而以整体力量来面对现实、面向未来。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文明薪火代代相传,不能不说与中国人重视历史的传统有关。这也是“史”仅次于“经”而位列《四库全书》次席的原因之一。正因为历史学是人类整体记忆功能的承担者,所以只要人类存在,历史学就必然存在。虽然在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期,历史学的社会地位常因时局的变化而变化,但它永远不会消亡。
重现人类社会的真实进程是历史学的最大追求。历史学作为人类赋予集体记忆的载体,它要求的是真实的记忆。因此求真求实,再现人类社会的真实历程,便成为历史学的最大追求。自从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后,古今中外严肃的历史学家都将此奉为历史学的最高目标。希罗多德虽然被指有闻必录,记下了一些不可信的事物,但他的头脑其实还是很冷静的,认为记不记下是一回事,相不相信又是另一回事:“我的职责是报道我所听说的一切,但我没有义务相信其中的每一件事情”。[1] (p.394)西方第一个“信史”作者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明确表达了治史的求真原则,指出他所记叙的事件,要么是亲眼看见的,要么是从亲眼看见的人那里听到后,自己再仔细考核了的。[2](p.18)奠定近代西方客观主义史学正统的19世纪德国史学家兰克,更认为历史学的“目的只在说明真正发生的事实而已”,[3](p.249) “真实的历史比虚构的小说要有趣味得多、要美得多”。[4](p.178)“近代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似乎把真实性看作是构成为历史学的全部价值之所在”。[5](p.2) 而“秉笔直书”、寻求“实录”,同样也是中国史学的传统;乾嘉学派运用考据方法求证历史真实,将这一传统发扬到了极点,“实事求是”成为这一学派的旗帜,[6](p. 707) 也是当代中国历史学遵循的根本原则。
有个说法称,哲学是人类前进的思想先行者,历史学则是人类发展的总结者。这后一句话还可以加上一句,即历史学不只是对人类的过去做总结,而且是在总结的基础上得出规律,并将这些规律用于指导现在、启示未来。这应该是历史学的最大功用。从古代史家那里起,就有了探索历史规律的传统。古希腊修昔底德开始了对历史事件如战争背后因果关系的探讨。古罗马的波里比阿这个“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认为研究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就会有收获”,“拿历史上的事实来比照我们当前的情况,我们便可以得到一种方法和根据,用以推测未来…” [7](p.54) 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是要通过对人类社会及其与自然关系的探讨,达到通晓历史变化规律之目的。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维科到黑格尔,从施本格勒到汤因比,无论他们是论述世界历史的同一性、阶段性,还是探讨历史本体、历史动力等问题,都是在努力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时下史学界讨论热烈的整体世界史观或全球史观,则是试图揭示世界历史从分散到整体的横向发展规律,为当代的全球化趋势做出历史规律性阐释,为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好更快地与世界接轨,更和谐地融入国际社会提供理论支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人类历史发展共同规律做出了最科学的概括和最精辟的总结,指明了人类前进的新方向,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代中国历史学的指导思想。
二、对个人成长的启智作用
“历史使人明智”,这句人所共知的名言出自近代英国哲学家培根之口。[8](p.180) 做如此论断的先哲还大有人在。如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反复强调:“要真正了解心智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最好的方法是学习历史”;“历史知识有助于”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提供“真知灼见”;要“利用历史培养社会化的智力”。[9](pp.231-234)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历史学之有价值,不仅仅是对于历史学家,……而且是对于一切能对人生进行思考性的观察的人”。[5](p.1) 历史所包含的自然和社会知识极其丰富,读史人所处时代的社会万象,似乎在历史书中早有预演。学好了历史,就会大大增强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让人觉得一切社会现象都已了然在胸,早在掌握之中,从而能更理性地审视和对待它们。历史从人类发展进程的必然性来多维度地理解各种现象,注重揭示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联系,注重考察事件在整体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分析事件发生的内在机理,因此学好历史,最能使人明白事理。
历史可以使人的思想变得更加深刻。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是从深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开始的。在研究历史事件时,历史学善于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起因,事件推进的过程、阶段和特性,事件之结局的原因、作用和意义,以及对后来历史的影响;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历史学善于分析人物成长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个人经历,人物成长的阶段性,人物所起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历史思维惯于将事件或人物置于历史大背景中来考量其影响和意义,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历史事物。善于“以小见大”,从微观入手,通过对某一历史事物的缜密细致研究来反映和认识事物背后的社会大势;也善于“从大看小”,从宏观视野或整体趋势着眼,来对待某一具体历史事物,确定其性质或地位。在这种历史思维的熏陶下,人们更易于多维度地认识特定事物,对其进行更恰当的定位。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擅长于条分缕析,这种方式能够促使人们在分析和研究问题时更加有条理,认识问题更加深入。
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涉及面极广,古往今来,天地万物,无所不包,一切过去了的事情都是历史,都可以纳入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范畴。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还是思想、文化、宗教和科技,抑或社会交往方式,以及社会整体发展的轨迹和前景等,在学懂历史的人那里都会略知一二。因此,学习历史是一种全面的知识熏陶和素质培养,研究历史也须以具有全面的知识修养为前提。历史学得好的人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能胜任广泛的社会工作和文化工作,由此可以看到,除专业性的历史教学、历史研究以及相关的文博考古工作外,在各种社会工作和文化工作岗位上,都有学历史出身的人做出优异成绩,成为优秀人才。由于历史学又善于把握整体趋向,从宏观上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因此学好历史的人天然具有较强的宏观驾驭能力和掌控能力,能够更顺利地成长为领导型人才。因此学好了历史的人,可以真正地成为全才,素质全面,看问题有深度,有思想,逻辑思维能力强,条理性强,可以从事新闻出版、理论宣传、文化教育、党政机关等工作。这方面的成功例子极多。也可因工作生活需要或个人志趣转移而改行学习其他相关专业。在我国,有不少学历史出身的人转行搞起了其他学科。学历史的人当然更可以矢志不移,继续培养研究历史的兴趣。
三、对现实生活的借鉴意义
这种借鉴作用首先体现在宏观层面上,即熟谙历史发展进程,通晓政权兴亡规律,从而最大程度地帮助现实政治。这一点是深得杰出的史学家和政治家重视的。唐太宗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已成为尽人都知的至理名言。司马光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直接将帮助现实政治作为撰写史书的目的。毛泽东《二十四史》不离身边,反复阅批,是将历史经验教训运用于治国之道的典范。晚年毛泽东还要求干部“读一点世界史”,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从微观层面看,历史上有许多与现实社会相似的现象,可以将它们作为认识现实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或间接的借鉴。如修昔底德在思想深处认为,“了解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对了解“将来也会发生的类似的事件”是有益处的。[2](p.18)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10](p.878) 也就是将古人的行事作为自己的借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人人熟知的箴言。大到社会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小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社会活动,几乎都可从历史中找到相同或相类的事例。虽然不能照搬历史上的作法来处理类似的现实问题,但历史事例能提供参考作用是毫无疑义的。
现实社会有许多问题具有历史渊源,必须通过研究历史追溯其源头,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9](p.231)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譬如世界范围内的宗教冲突问题、民族冲突问题、边界纠纷问题等,就必须从历史上理清源头,再结合现实状况,找到解决办法。当今国际热点的阿以冲突,表面看起来根源于战后以色列国出现、无祖国的犹太民族返回故土,对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已久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构成了威胁,而实际上这一问题近可上溯到公元7世纪这块地方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版图,远则追溯至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数次镇压犹太民族大起义,迫使犹太人离开这块居住了1000多年的家园而向全世界“流散”。弄清了这些历史,对阿以冲突便会有明智得当的态度。又如在今天的世界上,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对立相当强烈。事实上,这不单是现实中宗教信仰的差异,还在于两大宗教从公元8世纪起就结下了怨蒂,那时伊斯兰教徒攻占基督教徒的西班牙半岛,并长期持续其统治;而11至13世纪西欧骑士发动长达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在耶路撒冷等地疯狂抢劫财宝、屠杀穆斯林,则将两大宗教之间的仇恨推向了极点。只有对历史根源进行深度挖掘,才能找到化解怨结的钥匙,以积极的姿态谋得相互谅解。
历史对现实社会具有垂训作用,可以用历史来教育今人,这是历史学最显著的社会功能。历史学就是要惩恶扬善,让好的人、好的事留名千古,成为后人楷模;让坏的人、坏的事遗臭万年,警示后人,引以为戒。人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以使精神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境界得到升华,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用历史作教材,可以加强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励志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优良文化传统教育等等,其社会效应无须多论。正因为如此,历史的教育作用在古今中外都得到了极度的重视。
历史知识可以极大地丰富现实社会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用历史知识编写的书籍、杂志、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是提供给社会大众最好的精神食粮之一。可以看到,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历史读物,喜欢听历史故事,喜欢观赏历史题材的戏剧电影电视。用严格历史学标准精心打造的历史文艺作品,符合现实社会主流基调,为观众所喜爱,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文艺精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略感遗憾的是,许多优秀的历史学家沉心于历史学术研究,无暇在历史普及阵地稍施身手,结果使戏说、歪说的“假历史”大行其道,鸠占鹊巢,值得历史学界和历史学者深思。面对如此渴求历史知识的社会大众,历史学界应思考怎样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应将些许精力转向广大的历史知识市场。
Ⅱ 概括历史学家陈述的史学成就和史学思想
陈述一生致力于辽金史的研究,在辽金史学界是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独创性、开拓性研究,为辽金史的研究独辟了蹊径。在他以前,国人对于辽金史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对官修辽金二史的校勘、补正及遗文的搜集上。自陈述先生起,开始按社会进化、民族融合的观点,来研究契丹、女真社会的发生、发展,以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特别是学术观点上,他独树一帜,突破了辽金史上传统观念而自立新说。
陈述在辽、金史研究上的贡献,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一、论证了“辽金”与“两宋”在祖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的地位。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观点。阐释了辽金文化是祖国历史文化北方的一支。考定了达翰尔族是契丹后裔的北方一支。
二、号召并亲自开展对辽、金考古发掘、踏查、验证和科普宣传工作,使近年来的历史论著、课本以及有关辽金题材的戏剧的内容观点上,多能接近现实。逐渐消除了过去某些诬蔑性的,有伤民族感情的内容。
三、在辽金史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建设资料,编写了许多工具书,为后来者奠基铺路。
四、创建了“中国辽金史学会”、“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并组创了《辽金史论集》,通过两个学会的工作,使辽金史的研究工作更加有组织的开展,建立起一支雄厚的科研队伍,并为研究成果的发表搭建了快捷的平台。因而有力地推动了辽金史的研究。
陈述先生认为“辽 金”是祖国历史上两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朝代。“元、明、清”直接承袭了“宋、辽、金”。辽、金王朝为开发祖国北疆,统一北方,实行“国俗而治”的政策,发展 科学文化,做出过巨大贡献。契丹族、女真族,都是中华大家族中的一员。当时的南北战争,双方都是为了收复失地,也就谈不上什么“番邦入侵”和“抵御外 寇”。当时中国的边界不是长城,而是辽、金的边界。辽、金与五代、两宋对峙三百余载,实际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南北朝。这就纠正了过去历史研究中的大汉族 主义,使少数民族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占有应得的地位,真实的反映了我国的历史。
除此之外,陈述先生的重要观点还有:契丹选汗大会是原始社会的遗存;契丹不是异族外国,而是中国的一部分;现在的达翰尔族,为契丹人之后裔。这些观点,已被国内外学术界采纳,为当代辽金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明确了方向。
Ⅲ 如何概括历史特征
近年来,高考对历史特征的考查要求不断提高,考试中此类题目频频出现,成为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考试说明中也明确地把它作为一项基本能力要求。然而,它却是学生历史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表现为:找不到归纳的角度,无从下笔;不能从理论上准确地概括特征;容易将特征与表现混淆,堆砌史实,无的放矢。所以,在此,我们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归纳、概括历史特征。 历史特征,一般可分为阶段特征、领域特征、事物特征。阶段特征是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各个方面状况的概括,一般从某个领域的表现去归纳概括。如古代社会某个时期(王朝)的特征,我们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这几个方面来归纳;其中的政治又可从政治制度变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关系、军事、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考虑;经济又可以从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农、工、商、交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来表述。世界近现代史的某个阶段特征,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为主),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变更),列强对外开拓市场和殖民扩张,国际关系(列强之间的矛盾变化为主),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等。某领域特征要从其发展变化来分析,可纵向和横向比较。比如,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特征是什么?我们在分析时,要注意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列强对外活动来比较分析: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严重不平衡(英国、法国衰落,美国、德国、日本崛起),②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③资本主义生产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④资本主义列强加剧对世界的瓜分,同时列强的矛盾迅速激化,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某历史事物的特征分析,要从历史事物的要素去归纳与概括。如革命类事件(以法国大革命为例),一般要抓住革命爆发的背景(原因——专制、资本主义发展;条件——第三等级要求、启蒙思想等)、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资产阶级)、主力(人民广泛参与)、目的(推翻波旁王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过程特点(三次高潮,实践了启蒙思想、反封建与卫国战争相结合)、结果(较彻底)、影响(对欧洲、对世界)等。 这些只是针对一般的历史分析要求而分析的,但历史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历史阶段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不能机械地搬用这些角度和思维模式去将丰富多彩的、不断发展的历史格式化。那么,如果遇到类似的历史特征分析要求,我们该怎么办?不管分析什么阶段、什么时期、什么领域、什么历史事物,我们只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去归纳概括即可。 一是要在发散思维中找到归纳、概括的角度。它要求我们围绕一个历史事物,抓住它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依循规律,分析其历史地位、发展状况、历史影响等外在特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目的、性质、过程、特殊性等内在特征。如中国古代社会中,不论哪个时期,我们归纳的角度都应是其各个领域(前面略有所述),世界近现代史的阶段特征则应从资本主义发展本身及列强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民族解放运动来分析归纳。这是归纳历史特征的基本规律。那么,我们怎样去发散思维? 1.要开阔眼界,放眼历史,寻找角度。这要求我们将事物放在历史的动态环境中,从历史发展趋势、时代要求、阶级本质等方面去分析、比较,寻找历史事物的特征。分析时,要注意它的历史性、时代性,不能拘泥于面面俱到。如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民主思想出现——反专制思想萌芽,总结性成果多),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特征(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社会过渡;经济在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中渗入殖民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加快;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被迫改变;农民战争的反封建任务中增加了反侵略任务;产生了向西方学习、探寻救国救民的思想等),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 2.要宏观把握、微观分析、层层深入,寻找历史内在特征。它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事物总体特征,然后围绕这一特征(主题)对事物进行剖析(剖析的角度、原则依据第一点),分析其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特殊之处,挖掘其内在个性。如归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特征,其宏观上的特征是两个:酝酿着大一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再深层分析,则有各个具体的特征:①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并确立;②封建经济出现局部繁荣(手工业、商业、城市),经济要求市场统一;③诸侯数目逐渐减少,秦国逐渐强大;④民族交往频繁,开始走向融合(这些特征与表现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单纯是表现)。 二是在比较中寻找角度,得出区别点,概括特征。一般可以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如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即是与秦末农民起义比较得出的;一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解放运动比较得出的。 三是要善于提炼归纳,从错综复杂的史实中,把握客观线索、趋势、新发展,形成特征。特征都是概括性语言,是理论语言,而不是史实,即要求我们区分特征与表现。而这是我们学生在学习与考试时最容易混淆的,往往把表现当作是特征。表现是具体的史实、措施等,是特征的具体体现与表述。比如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的特征,可概括为反帝反封建,救国救民(这时高度概括的语言)。具体又表现为: ①爱国抗争的长期性、连续性、艰巨性与曲折性——革命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到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再到国民大革命、工农武装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有成功,有失败,接连不断;②学习西方,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从抵抗派到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国的改革开放;③高度的民族凝聚力——救国救民成为全国各阶层、各阶级、各民族的共同任务与愿望;④方式多样,人民武装起决定作用——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农民阶级的武装斗争、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与暴力革命、中共领导人民的工农革命、社会主义的建设运动、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等;⑤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特征是不同角度的理论,而后面具体的革命史实、事件则是表现。 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归纳历史特征的能力。首先,教师应先对特征的能力要求,特征的特点,分析归纳的角度、方法、原则、技巧作全面的介绍,让学生对“特征归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感到很熟悉,从而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有意识地注意它,模仿它,并且正确归纳的好习惯。其次,在讲解、辅导时,教师可对每个阶段、重要历史事物作特征归纳或指点,并说明其归纳的角度、标准、原则、方法等,在实践中让学生经常接触它。最后,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单元总结、单元练习时,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依据客观标准、方法、规律去归纳事物特征,或分析其所给的特征,并对其特征进行举例证明。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指导学生多学习、阅读、积累历史理论语言,将理论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这样,在分析归纳时,才能自觉地站在理论高度上去分析,而且在分析时也就有话可说、有理可表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堆砌史实了!
Ⅳ 一句话概括历史学科特色
“历史不是一位主人而是一位老师,它充满了邪恶,它只对那些在历史中选择实例的自由人诉说它的真相”.(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英]莎士比亚
★历史好比一艘船,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往未来 [英] 史蒂芬•斯宾得
★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德]赫尔巴特
★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马克思
★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恩格斯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克罗齐
★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法]马克•布洛赫 ……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司马光
★国可灭,而史不可灭~连横
★历史睡了,时间醒着;世界睡了,你们醒着~洛夫
“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王充)
“明镜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孔子家语》)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龚自珍)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龚自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宋神宗)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徐光启)
“叙述数千年来各种族所以盛衰兴亡之故也,是历史之精神也”.(梁启超)
“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叫我们明白他的.”(陈衡哲)
“历史感的培养并非总是局限于历史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关当今的知识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为直接地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布洛赫)
Ⅳ 初中历史学习哪些知识简要概括,便于记忆
首先要记住年代时间,这是学历史的基础。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上总结,第一章人类的起源类人猿,智人属于原始社会,然后进入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属于奴隶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有夏商周,秦进入封建时代,主要要知道文化的发展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以及春秋时代的分封制度与统一过程,重要了解七国合纵连衡的内容及发生的重大战役,还要重要了解秦国文化发展,如:秦焚书坑儒,独遵儒术,加强中央集权,设州郡制州~郡~府~亭,
接着秦汉,(秦汉文化很相似,要重点学习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有何发展。)然后三国鼎立,魏晋南北朝,接着宋齐粱陈五代十国,旺,随唐(随唐文化很相似,不过唐风比较开放要重点学习其文化的发展,以及重大历史事件)
接看宋(宋朝要特别注意资本义萌芽,如:清明上河图,要分清南北宋,以及杯酒释兵权宋宂官,宂兵带来弊端)
明朝(明朝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例如:朱棣时代的郑和下西洋,明政治制度也有大的变化,废丞相制度,明有个特点设立了锦衣卫,东厂,西厂,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内阁,万历时代是个转拆要特别注意)
清朝政治制度也有一定的变化,要详细了解,特别注意清入关,以及康雍乾盛世,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对现代历史发展的影响,农民起义运动也必须详细了解(例如:太平天国运动,)
民国时代,重点有北伐,抗曰,以及中国共产的发展细节,必须详细知晓。
建国,重点有建国细节,三大战役,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细节,党的建设,这一部分内容较多,必须完全掌握,考试内容比例很大。
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的愚见,有不足或错误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
Ⅵ 什么是历史历史学历史科学
有人说“历史是吴国那残垣断壁中的凄凄小径,历史是晋朝那茫茫青冢中的累累白骨,历史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时的无限惆怅,历史是天下无人不识君时的荡气回肠。”
《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托于无能之词,网罗天下防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光《资治通鉴》:“删削冗长,举其机要,专取国家兴衰,多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龚自珍:“出乎史,如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荣其国家,以华其祖宗,以教训其王公大人,下亦崇高其身”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
恩格斯: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列宁: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孙中山:“中国人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弊,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蔡元培 高平叔编:《蔡元培史学论集》:“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
周总理说得好:“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
美国历史学科《全国标准》:“没有历史,一个社会就不会对自己的历史起点、它的核心的价值观,以及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考察;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
美国历史学家乔治. 伊格斯说: “既然历史是以过去这个广漠无垠的领域为对象的,它就存在于一切人文科学中,因此它就是一个综合者,一个管弦乐队的指挥。”
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赫尔巴特: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西塞罗: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
雅克·勒高夫(法):拒不思考历史的民族、社会和个人是不幸的。……丧失往昔的人是不幸的。世人应当认识和尊重过去,以便建设符合情理的未来。
桑塔亚:不尊重历史的人,注定要重犯历史的错误。
马克·布洛赫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阿克顿(英)
路易斯·奥·明克(英国):一方面,历史指的是事件,即人类事件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指历史的事实报道,即历史学家所从事的探究和做的记事。
雷蒙·阿隆(法国历史哲学家):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而重建死者的生活。
:马基雅维利:“人性既然不变,而且各地相同,那么历史——对人类的以往活动记录——便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对比现实。”
Ⅶ 历史学科的概括
历史为认识对象所形成的一门学问,叫史学或历史学。
Ⅷ 历史学基地班的基本概述
历史学作为基础学科,具有通识、交叉、跨学科等特点。历史学基地班旨在培养视专野开阔、属知识面广、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分析能力,既能从事历史学专业研究,又能适应现代社会不同领域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以中国历史与世界各国历史为学习研究的对象,揭示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探索中国历史与世界各国历史进程的共通性与独特性。在学习学习历史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接受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