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访谈录 (作文.500字)
我:妈妈,我们现在生活在信息时代,有人认为从网络,电视等媒体中获得知识,获得信息更加方便,快捷,读书这种古老的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已经不占优势,不知您这种观点有什么看法?
妈妈:哦,这是现在一种比较普片的观点,你先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我:好的。我觉得好多同学都特别爱看各种漫画书。认为这种图片的书更轻松。妈妈,您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吗?
妈妈:嗯,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会觉得轻松,因为文字需要回忆以往见过的与此相关的场景,需要联想,需要思考,需要将文字在头脑中进行再创造。而大脑对电视、书本上的图片吃力只是简单的信息加工过程,所以读文字的书会使人更聪明。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都藏在书本里,最杰出的智慧也都藏在书本中,而要把这些伟大的思想、接触的智慧搬到自己的脑海里,最优异的方法依然是买书、读书。
我:嗯,我明白了。现在我喜欢读《爱的教育》等反映校园生活的书。
妈妈:读这些书,不但可以放松心情,而借贷有我们生活的影子,更让我们学会了怎样与老师、同学沟通、相处。《爱的教育》种不论是扫烟囱的孩子,还是班长,都潜移默化的培养塑造着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是值得一度的伟大著作。而且读经典的书会使人变得温顺而谦恭,会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希望您通过诵读经典的书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有力量。
我:妈妈,谢谢您!
B. 关于建国六十周年的采访稿
朋友,你见过爱石头胜过自己生命的人吗?你听说过用奇石展来表现一个思想主题的吗?这个人就是沈建国。沈建国曾经在伊犁电视台供职,退休后醉心于收集奇石,并为之痴迷。
2006年,伊犁河谷的夏天格外热,但比天气还要热的是人们参观伊宁市“知荣辱,树新风”建国奇石展的热情。
5月29日上午,地处伊宁市江苏路的汉家公主纪念馆里人头攒动,由伊宁市组织的“知荣辱,树新风”建国奇石展举行开展仪式。当天,来了1200多名学生,展厅内外挤满了参观者。人们的热情之高令沈建国夫妇始料不及,他们原以为能展出十天半个月就不错了,谁知后来人越来越多,只得将展出时间一再延长。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先后接待了市里34所中小学的师生和市级机关、乡(镇)的老干部等15000人,直到7月20日撤展那天,新源县老干局还打电话要求参观。
“展出笫一天,没想到来了那麼多学生,我确实激动了,真想哭!”承担讲解员工作的沈建国的妻子全俊兰回忆道。 到7月1日,人流不绝,我确实没想到会这麼成功。”50多岁的沈建国说,“7月1日那天,仅伊宁市三中就来了近2000名学生,黑压压的一片,那个场面真让人感动。”
全俊兰告诉笔者,讲解一天下来,虽然口干舌燥,嗓子都哑了,但看到许多参观者挤在象形石“狼牙山五壮士”前宣誓的情景,浑身又增添了力量。全俊兰还说起这样一件事∶7月1日那天,他们正忙著接待参观者,沈建国的肾结石病犯了,他用手按住腰部,疼得满头直冒虚汗。全俊兰让沈建国趴著,给他揉啊按啊,疼痛才慢慢缓解了。第二天去医院检查,医生让沈建国住院,他说什麼也不住,只是开了些针和药在附近诊所打,一直到撤展才住院。
沈建国与共和国同龄,与共和国一道成长。这位长相酷似少数民族的电视人曾经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艾尔肯。1965年他就是自治区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7岁就担任了县文工团团长和编导;1979年,由他担任队长的特克斯县知青队曾经扛回了团中央授予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大旗,当时是全疆唯一获此殊荣的知青队;他导演了我国笫一部哈萨克族题材电视剧《阿克塔斯护林人》和第一部音乐报告剧《中国草原上的百灵鸟》。
就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电视人竟迷上了石头。在长年累月的野外奔波中,沈建国被大自然千姿百态的各类奇石深深吸引,在惟妙惟肖的奇石前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他开始了各种奇石的收集、收藏,新疆的山山水水到处留下了他辛勤跋涉的足迹。2005年10月,他虽初出茅庐却厚积薄发,在“中国•西安首届奇石国际博览会”上,一举夺得两个银奖、三个铜奖,是新疆参赛选手中获奖最多的一个。
如今,收藏石头的人越来越多,但大都是出于观赏或交易的需要。像沈建国这样带有明确的思想主题、毫无个人功利的收藏者虽不敢说绝无仅有,起码也是为数不多。徜徉在沈建国奇石展展厅内大小300多块石头中,使你仿佛经历了从北京猿人、石斧、石器时代到古船、古炮再到中国地图、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这一人类漫长的发展史;见证了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界的动物互为依存的情景,没有动物,很难想象大自然的生态如何平衡;明白了祖国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根,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不允许祖国母亲被凌辱,都不能忘记历史;懂得了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人为本,知荣明耻;从酷似金、木、水、火、土的画面石,到由各种造型的石头摆成的“奇石宴”,使人联想到伊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传统美食、土特产;那惟妙惟肖的象形石“牧民”和“哈萨克少女”以及“福犬望年”、“金犬望财”、“八仙过海”、“蛟龙腾飞”,预示著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总之,沈建国收藏的石头,每一块都有一个名字,都有一个小故事,都有一个寓意。你在惊异于大自然的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叹服那一块块画面石和象形石的通灵和神奇时,不能不佩服沈建国的奇思妙想。是他,给这300多块石头赋予了生命,赋予了灵性,让万年的石头说了话。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奇石展,而是弘扬主旋律,提倡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教化众生,催人奋进,融思想性、观赏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独特的奇石展。
奇石展留言簿上留下了颇具特色的精彩留言∶
“为了让更多的人从奇石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沈先生夫妇从事了创造性的工作,人民会记住你们的。”(远方的客人)
“奇石有思想,伊犁有希望。”(老红军巩传胜)
“奇思妙想,插上想象的翅膀,出乎同学的意料,感受只能用good来形容。”(一位中学生)
“奇石奇人,建国爱国。”(伊犁电视台葛栋)
“爱我们祖国,更爱我们伊犁。”(陈宝善)
“立足新疆,走出新疆,建国爱国,祖国大有希望。”(江苏扬州臧庆莹)
“将伊犁的奇石带给世人,用自然的奇趣传播世界。”(德国张小莺)
70多岁的老太太周群智专程从乌鲁木齐市坐飞机赶到伊宁,她含著眼泪激动地对沈建国夫妇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石头,没看过这样的主题展!”
从留言簿上得知,曾看过建国奇石展的有中组部的一位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署的一位副署长和云南省政府一位秘书长。建国奇石展的影响早已扩散到国内外。
有两件事可以证明建国奇石展没有丝毫的功利目的。奇石展开展后,包括伊宁市委组织部长在内的不少人都好心地劝他们收费,起码要做到保本,但沈建国坚持给中小学师生和老干部免费,只向不到200人的零星参观者收了费。奇石展产生轰动效应后,不少人找上门来要购买石头,都被沈建国拒绝了。他说,卖掉哪一块石头,都会使完整的板块断线,还怎麼搞主题展。有人说他是傻子,全俊兰也有点想不通,哪有这麼傻的人?沈建国生气了,拿出《党章》对妻子大声说∶“你还是共产党员吗?”
究竟是一种什麼力量推动著、促使著、鼓舞著沈建国这个已经退了休的党员独守著心灵的一方净土?原来,他自小崇拜英雄,当年学雷锋时,他曾在左臂上刺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他捋起袖子让我看,左臂依稀还可辨认出蓝墨水的印迹。去年,他能捡到河卵石“雷锋帽子”应该是心有灵犀。
沈建国说,他是被党组织考验了14年才入党的,可见他的信念之坚定。“在石头上我实际是寄托了个人的感情。”他心情沉重地说。党内严重的腐败现象使他感到痛心,他说,我们党走到今天不容易,毁在这帮人手里太可惜了。他信奉这样一句格言∶“只有拥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人生才能演绎出华美的乐章。”
“知荣辱,树新风”建国奇石展刚一撤展,沈建国夫妇就驱车直奔特克斯河谷。每天,他们早出晚归,带著干粮、水和输液瓶,顶著毒热的太阳在河坝滩里寻找奇石,直到下第一场雪……
C. 采访 关于孔子
提纲:你应该这么问:“你认识孔老夫子吗?”对方答:你“哪知道什么孔夫洞子的!只知道有个孔方的;它是我的好朋友呢”。然后你必意味相投地说:“知之为方兄呀!你知我知也!阖棺乃止哀”。
D. 口述家史:爷爷奶奶的故事1000字(采访稿+后记)
我叫奚锐,世纪80年代末出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听说过吧,就是那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人间天堂。也许我的名字谈不上如雷贯耳,但大名鼎鼎还是算得上的。我很喜欢这个名字,还是挺有诗意的。
我的家族不大也不小,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家族成员来自五湖四海,全国各地和海外都有。我的祖先是哪个朝代诞生的,没有听我的父辈提到过。我的外公是一个老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就离开家乡,16岁就参加了八路军,在艰难困苦岁月里,我外公信念坚定,坚决抗战到底不动摇,他坚决贯彻游击战思想,同时又在敌占区展开地雷战、地道战等多样化的战争模式,消灭了多股游荡在各个村庄的鬼子兵。老爷子的游击队战绩显赫,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到八路军的连长,老爷子打仗那个叫猛啊,冲锋号刚响,就如猛虎下山冲了出去,那股气势令敌人胆寒。
建国后,老爷子根据组织安排转业到地方工作,从副县长、县长再到市粮食局长,最后从监狱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老爷子戎马一生,立下战功无数,生了2个儿子,3个女儿,全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勤奋工作着。
当然啦,我爷爷也不甘落后,怎么说也是一知识分子来着。他出生于上海浦东的一个贫苦人家,上世纪60年代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响应祖国的号召支援内地建设,来到安徽合肥南部的一个师范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爷爷这一辈子虽然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但是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真可谓桃李满天下,生了2个儿子,1个女儿,2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总算也是美满幸福。
纵观我的家族史,其中有太多太多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与经历,爷爷与外公则是我最敬佩的。家史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啊。
E. )17、访谈当事人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之一。要了解下列历史事件,最适合当下中学生采用此法的是 A.
五四运动涉及的人太多,且五四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进行访谈的话可能会出现得到的成果不全面的问题。
F. 亲人的人物访谈录
爸爸的童年:爸爸小的时候,每天自己步行半小时上学。那时由于食品供应限制,每人每月只有几两猪肉,因此平时很少吃肉,每月每人只有2斤大米,其余都是粗粮,因此平时经常吃高粱米和玉米面,如果吃一顿大米饭,则是一件特别高兴的事。爸爸小的时候有一些简单的玩具,都是家里自己做的。那时候最高兴的事是去书店买一些小人书连环画,看里面的故事,学习一些历史知识和道理。爸爸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奶奶自己动手做的,因为做衣服能节省一些钱。爸爸小时候一家5口住在一间房子里,全家睡上下铺。
奶奶的童年:奶奶小的时候,是在解放以前,那时候上不起学,每天跟着大人在街上捡破烂。那时候全家只能吃到一些玉米糊和菜叶,经常挨饿,更谈不上吃肉。那时候没有钱买衣服,过年的时候,奶奶的妈妈用面口袋改了一件衣服给奶奶穿,奶奶高兴得了不得。那时候家里没有自己的房子,只能租住别人家的一间草房。解放之后,已经15岁的奶奶才走进了学校,开始读书认字。
我的童年:每天乘坐租来的小汽车接送我上下学;每天吃各种有营养的蔬菜、肉、水果,满足我长身体的需要,我现在8岁,身高已经达到139厘米。从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和姥姥姥爷就给我买各种各样的玩具,开发我的智力。我有全套的火车侠、很多套乐高拼插、遥控汽车、飞机、轮船,还有很多奥特曼的玩具等等,我的玩具堆满了阳台的柜子,厅里和屋里也堆了很多。爸爸妈妈还给我买了多种学习机,让我增强对于学习的趣味。我的衣服占了衣柜的很大部分,内衣、袜子每天都换新洗的,我有各种颜色的T恤、短裤、衬衣、运动服、毛衣、棉衣,都是爸爸妈妈给我买的,或者其他叔叔阿姨送的。除了上学,我还学习了钢琴,已经通过了3级考试,我准备最终通过业余8级的考试。我还学打乒乓球,每周去少年宫学一次,同开始相比,我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单球有时能打100多个。我家的房子三室两厅,我单独住在二卧,有自己的书桌、书架和床。
和爸爸、奶奶相比,我觉得我的童年真是太幸福了,我觉得自己应当珍惜幸福的童年生活,多学知识,长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G. 采访的礼仪和细节
你的文章的深度取决于你采访的深度。而采访礼仪也 决定了你的采访是否能顺利进行。可以说,采访礼仪直接影响到你的采访深度。 采访礼仪贯穿了整个采访过程中。 采访前的准备。采访前要做认真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好功课。包括: 采访提纲,备用提纲,受访者的个人情况以及履历,相关历史背景知识等。 联系采访对象。首先,把你的采访提纲用电子邮件或书面的形式传给对方,以便使对方 有充足的准备。接着,通过电话联系采访对象,确认时间、地点。提前几天预约,前一天确 认,不可迟到,提前 10 分钟最好。如改期要提前一天通知对方。打电话时谁先挂?交际礼 仪有游戏规则,地位高者先挂。不是谁先打谁先挂,也不是等对方挂。我们呢,不管是我们 先打,还是对方先打,一定要等对方挂了电话我们再挂。以体现尊重,显示我们的教养。 采访过程中的细节。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如何称呼?人际交往你要尊重交 往对象,就要使用尊称。而且尊称的一般技巧就高不就低。就我们的采访而言,公务活动, 以称呼职务为宜,就高不就低。 好的第一印象。头一次打交道你要给人家留下好的印象。三十秒印象。头发、笑容、衣 着。干净、整洁。男生穿衬衫,T 恤也行,但不得穿拖鞋、运动服、背心、短裤以及拖鞋等。 女生不能穿得太暴露。合适的仪表。 握手。尊位者先伸手。男士和女士握手,男士应该在女士伸手之后再伸手,上级和下级 握手,下级应该在上级伸手之后在握手。职位高的人和职位低的人握手,职位低的人应该在 职位高的人伸出手时再握手。跟别人握手的话,一般用右手,一般不能用左手,除非没有右 手。单用左手是不礼貌的。我们呢,如果要握手的话,等待对方伸出手来。力度要适中。稍 微用点力,有专业说法说用力应该在二公斤左右。当然不是说,大家非用握力器去测试,这 两公斤是什么概念,稍稍用力,会给别人一个非常热情友善且自信的印象。 自我介绍。专业的说法是位低者先行。就是地位低的人首先问候低于高的人,比如我们 大家的社会城市告诉我们,晚辈见到长辈,晚辈要去向长辈致以问候,一定要先自报家门落 落大方,声音平和。某某主任,您好!我是杭州师范大学的学生,我们受杭州党史办委托来 采访您,想请您谈谈您在杭州任职的一些情况。 提问。在交谈中多使用礼貌用语,是博得他人好感与体谅的最为简单易行的做法。多用 礼貌用语,表示尊敬。声音要洪亮,吐字清晰。不要一直盯着被访者,也不要一直看别的地 方,更不要眼神飘忽。眼睛要注视对方两眼之间的额头,并适当在对方以两眼为上线、以下 颌为最低点的倒三角形内转换。尽量不要打断采访者,在旁静等并流露出十分恳切的表情, 时不时点头、嗯一声、思索的样子,要配合,表示你在很认真的听,用心的记下采访内容。 随着对方的谈话内容,情绪变化。当然,如果对方跑题太远,可以选择时机,抓住一个信息 点,将谈话引回主题。 不要有小动作。要专注,以示对别人尊重。不要有小动作。注意控制手的小动作。不要 用笔敲击桌子、笔记本,或像表演杂技一样把笔放在手指上不停地旋转。在谈话中这些多余 的动作都会影响到采访者的注意力。手机最好关机。 问题设计。封闭式问题。少问漫无边际的发散性问题。个人隐私的问题最好不要说起, 不问收入不问年龄。 采访后礼仪。 结束后,握手致谢。 “感谢您抽空接受我的采访??”当然,先伸出手。这是识趣的表 现。如果采访者先伸出手,就是要赶人了。 录音整理后,要把初稿送被采访人审阅,签字。 告知被采访人采访稿件的去向。
H. 急求采访过程
人物专访的提问技巧- -
人物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人物专访既强调新闻性、政治性又要强调其可读性。相对于其它新闻形式,人物专访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为受众所喜闻乐见。
人物专访难写在于人们对其要求和关注程度高。人物专访难写在于如何不流于平淡、所写人物有鲜明特点。如果读者看完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这就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人物专访。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采访失败,就是再精心运作,也写不好。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
笔者认为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提问过大过空,让被采访者不知如何回答。一些记者采访还是喜欢"你有什么感想"等"老三问"套话。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简明扼要。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一些记者轻问重写,提问辞不达意,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有意于资助农村教育。说来说去,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三是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有学识有限。有的记者提问时信口开河,对对方回答不理解,使对方在心理上产生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了心理距离。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了采访对象的谈话情趣。
被采访对象容易出现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观上是配合采访的,但却由于紧张或激动总是开不了口。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二、消极应付采访。虽然开了口,却总是偏离主题,或有意识地回避记者某些敏感问题。三是采访对象牵引着记者跑,被采访者信马由缰,一泻千里地讲下去,记者不能控制局面,采访费了不少时间,看似记了一大堆,要用的却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针对以上一些不足和问题,笔者依据自己肤浅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同行探讨。
一、事先围绕主题设计一些重要问题。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一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记者在采访前主题明确既可保证采访有的放矢,也能减少时间浪费。记者必须要有几个直奔主题的问题,事先要有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战。有些口才不太好的记者,用这种方法,效果更好。一是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临阵不会慌乱。二是也可以事先练习问话。几个问题其实也就是采访的大纲和思路。有助于记者控制局面,把采访者引到主题上来。笔者在采访一个商界女强人时,这个女企业家见多识广,表现欲望很强,话很多却总跑题。笔者事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就用上了,一跑题,就用一个问题把她问回来。
二、用内行话提问。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记者张嘴一问,被采访者就能听出来,你对他的事情了解不了解,你对他的工作认识程度有多高。记者问外行话,很难获得被采访者的认同,也就无从深谈,记者也就难以探寻到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记者要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及他最敏感的神经,探索其心灵。最容易找的共同语言就是采访对象的行业话题。这对于采访性格内向、腼腆、有胆怯心理、不易开口的采访对象有效果。记者可以提问一些他所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开口,最简单就是和农民谈他的庄稼施了什么肥;和牧民谈产了几只冬羔;和司机谈车的型号性能。当然千万不能不懂装懂,冒充内行。如记者采访下岗再就业典型,采访对象是做针织品的。笔者以前曾长期采访纺织行业,对针织较为了解,采访时顺口说出氨纶、细螺纹针、圆形织机等专业用词,让采访对象很惊喜。她认为对她的行业很看重,无形中缩小了心理距离。这次的采访用了8个小时,采访对象把想说的不想说的都说了出来,情况掌握得细、全,通讯写出来就真、有感染力。
三、提问轻松话题,安定采访对象情绪。对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不能很快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他们情绪安定下来,记者可以先谈与主题无关而又轻松的话题。通过轻松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一盆花、一段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笔者在采访中常采用这种方法。有次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警嫂心情总平静不下来,笔者就问有关他们女儿的事情,从年龄问到女儿对父亲的死如何说的、如何想的。然后就引到了采访的主线上来。在采访残疾音乐家方放(国际大奖获得者)时,他因为反感采访,加之紧张,采访无法进行。笔者就问古典吉它与民谣吉它的不同等他所熟悉的问题,使他放松。
四、对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用老话说,采访也是功夫在诗外。丰富的知识的确有助于采访。笔者在采访一个锐意改革的全国先进法院院长时,院长怕宣传自己影响不好,笔者事先了解被采访者古文造诣很深,对法家思想和军事很有研究,就问他对韩非子、荀子、商鞅和《吕氏春秋》的评价,通过对商鞅"轻罪重判重罪不将至也"的看法,自然而然他就谈到了他进行的改革。采访进行下去了,并改变了采访对象的态度。原只限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不知不觉延长到五个小时。
五、在提问时兼顾双方,问受众想知道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人物之前总要认真思考。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想,想读者想知道这个人物的什么,会对他的哪些感兴趣。只有心中想着读者,读者才会喜欢看你写的文章。同样,也要站在采访对象角度考虑:他想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他有什么好的经验和闪光的东西对读者有启迪。只有两方面都想到了,记者提的问题才会让双方都感兴趣。还要注意保护采访对象的隐私,不要问粗俗、猎奇与主题无关的问题。
六、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不要提有提示作用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提问多用探讨式、商量式而不要用生硬的、审判的口气。提问方式根据不同对象采用正问、反问、引导、激将等。记者与采访对象打交道要时刻记着贫贱不欺、富贵不媚,提问语气要平和,话语要真诚,不能有训斥、嘲笑的成分。
七、提问要开门见山,提问语要简明扼要,易听易懂。提问语要用开放式的,多用怎么样、什么、如何等字眼,给对方以广阔的回答空间。不要像法官审判一样问:"是,还是不是。"提问语要注意具体,可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比如问一个农民:"你知道怎样维护消费者利益吗?"就可以分成:"你周围的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买了怎么办的?到哪去找?找谁?"
八、提问语要注意"五不用":不用长句、不用倒装句、不用否定语气提问、不用有歧义的话提问,在提问时不要生造词语、任意改用专用名词。学会多用口语,长句分成短句来问。
九、适当使用些激将法。充分发挥激将的作用。用有分量的尖锐提问使一些回避主题的采访者不得不直面回答。成功的采访,所提问题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要提一般性的问题,有意突出其尖锐的一面。有分量问题是记者水平的一个体现。名记者法拉奇就是以提问尖锐近乎挑衅而闻名的。笔者在采访一致力于改变的某单位领导时,提出:"你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推行改革,群众会告你专制强权,也许以后会影响你的政治前途,你有可能会成为牺牲品,你对此怎么看?"这个问题一下就引起了该领导的重视和兴趣。采访完后,他说:"本来想应付一下,念念材料就完了,可你的问题不得不让我说话了。"而在采访一位有争议的企业家时,笔者直言不讳地问:"人们对你的评价是毁誉参半,你对此怎么看,你对自己如何评价。"这个问题打开了采访对象的话匣子,也撕开了他的防护衣。后来采访对象说:"你是第一个涉及到这一问题的,我一下就觉得你对我很了解,而且是公正平等地对待我。"
写一篇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物专访是采写者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做好提问是关键。问题问好了,第一步就走好了,离目标也就近了。
参考资料:华人英才网
I. 如何进行采访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