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将军空老玉门关指什么历史事件
将军空老玉门关的历史典故:
言东汉班超垂老思归。班超因久在边塞镇守,年老思归,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上面有两句是:“臣不敢望到酒泉郡(在今甘肃),但愿生入玉门关”。见《后汉书·班超传》。
该句出自元代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
《卖花声·怀古》
元代 张可久
原文: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译文: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1)玉门关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卖花声·怀古》创作背景:
这组曲子由两首小令组成。令曲与传统诗词中的绝句与令词,有韵味相近者,有韵味全殊者。这两首怀古的令曲,前一首便与诗词相近,后一首则与诗词相远。
《卖花声·怀古》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
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Ⅱ 玉门关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来历,为何总是出现在诗句当中呢
有关玉门关的诗句大家都很了解。大家都能说出来一两句有关这里的诗句来。那么大家知道玉门关是哪里吗?这里到底发生过什么故事呢?为什么春天的风都无法吹到这样的地方呢?有关玉门关的诗句数量非常的多,在唐朝的诗句里面排名也是前几了。
所以说玉门关在古代的诗篇之中反复出现不是一个偶然现象。玉门关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古代地方的名字,他指的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当时国家的局势,很多的时候这些诗篇都可以代表当时战争的残酷,当时国家的风雨飘摇,当时人民因为这样而四处奔波。现如今,玉门关依旧是日夜守护我国边疆的一个重要关卡。
Ⅲ 历史上有哪些玉门关,春风不度的玉门关是哪一个
五代宋初的玉门关为何要东移至今石关峡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从当时河西沙州界(即当时沙州归义军政权所控制域界)尚有一带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石关峡的位置正当东面的甘州回鹘与西面的瓜沙归义军政权的天然分疆之地,正处在由一个政权辖地进入另一政权辖地的关口,因而势必成为沟通东西交通的必经要口;另一方面还与第五道的废弃,以及沙州社会长期稳定,沙州及其以西道路的畅通密切相关。第五道虽然可由瓜州直达伊州,无须绕行沙州,驿程较短,然而要穿越数百里的沙漠,极乏水草,路途险恶,十分艰辛。正由于五代宋初沙州社会长期稳定,道路畅通,因而稍竿道交通大盛,沙州西行等地的道路畅达无阻。依据记载,凡穿越河西走廊东来西往的行旅皆经由沙州而往,很少有人取道第五道。这表明该条道路已经不用,唐代玉门关(双塔堡)自然随之废弃,玉门关自然就移到现在的嘉峪关市石关峡。
在长城的拱卫下,玉门关挺拔耸立,成为汉代敦煌西北一个中原和西域交往的必经关口,是丝绸之路总枢纽的一个重要开关。五代宋初的玉门关存在了约130年,自北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后,玉门关就从史籍上消声匿迹了。
Ⅳ 玉门关在什么地方有关玉门关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玉门关在现在的甘肃省敦煌市 。和玉门关有关的故事主要在汉朝,比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或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都是描述塞北出征的经历故事
Ⅳ 玉门关在哪里 玉门关有什么历史故事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Ⅵ 历史上的玉门关究竟在什么地方
“玉门关”是我国史书中频频出现的一个地名,
但它的确切地理位置究竟在哪里,学术界一直未有定论。日前,
专家通过反复研究与勘察,认定唐代“玉门关”
应在甘肃省安西县双塔堡一带。
唐代玉门关是古代我国西北疆域内的著名重镇,
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和交通要塞。根据历史文献记载,
唐军与北匈奴曾多次在“玉门关”大战,唐代诗人王昌龄也在《
从军行》中特别描写过“玉门关”。而《西游记》
中的玄奘法师也是路过“玉门关”西行取经去的。因此,唐代“
玉门关”一直是我国史学界和考古界的研究热点。
近日,
多年从事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研究的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专家李
并成经过多次实地勘察,
列出判定唐代玉门关地理位置的多项具体条件:
应位于今疏勒河南岸;应置于遍设烽燧的山间;
西北处应有沿线烽燧;应在汉长城“昆仑塞”址上;
应距隋唐晋昌城不远等,并据此确认,唐代“玉门关”
的地理位置就在甘肃省安西县双塔堡附近。此外,李并成还指出:
此玉门关早自东汉即已设立,一直延续到唐末,历时约830多年。
目前,考古工作者还没有找到唐“玉门关”遗址,
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千余年来的风雨侵蚀,
唐玉门关可能早已被毁;
二是清代在这里修筑双塔堡时可能利用了唐玉门关的残址。
Ⅶ 玉门关在哪啊有什么著名事件么
应该是属于陕西的唐朝时候很有名的啊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个唐朝名将薛仁贵就是守玉门关来的嘛
Ⅷ 古代有没有西北侵略中原的历史事件,西北玉门关入侵中原的是不是游牧民族
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好战的内匈奴对汉民族威胁很大。容汉初,匈奴东败东胡,西逐大月氏,占据河西,并以河西为基地,屡犯汉境。汉王朝开始曾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希图换取暂时的安宁。汉武帝时,放弃了和亲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分河西为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设张掖、敦煌两郡,同时建玉门关和阳关。从此,玉门关和阳关就成为西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
Ⅸ 历史哪里是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
据考证,唐时玉门关已由敦煌故址移设到了晋昌城(今甘肃省安西县境内)。如今遗址湮没,关址难考。有人根据与王之焕同时代的边塞诗人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的诗句,认为安西县境东南的锁阳城,可能就是唐朝的玉门关。也有人根据唐玄奘取经西去时的路线和当时丝绸之路的状况,认为唐玉门关址已淹没在如今安西县之东的双塔堡水库之中。
Ⅹ 关于玉门关这个名称来历的传说是什么
在古时候,玉门关附近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丛生。每当丝绸之路上运玉石的商队赶上酷热天气上路时,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总是会在凉爽的夜晚赶路。
但是,夜晚驿站附近的道路总是被黑暗笼罩着,导致商队辨不清方向,就连经常往返于此路的年老马匹也会晕头转向,难以识途,因此这段路途便名叫“马迷途”。在往返于马迷途的众多商队之中,有一支专贩玉石和丝绸的商队,常年奔波于这条道路上,也常常在马迷途这里迷失方向。
有一次,这个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了路。正在人们焦急万分之际,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心地善良的小伙子发现了这只孤雁,就悄悄地把它抓住抱在怀里,准备走出马迷途后再放掉它。
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着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着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出迷途。”
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了才掉队的,就立即拿出自己的干粮和水喂这只大雁。大雁吃饱以后,就飞上天空,不断飞翔,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的小方盘城。
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又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
大雁边叫边飞,又一次引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大雁飞走时所说的话,只有救那只大雁的小伙子才能听得懂。
这个小伙子就把大雁的意思转告给领队的头领说:“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
头领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
没想到后来商队又一次在“马迷途”迷了路,导致数天找不到水源,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难行,连骆驼都干渴地喘着粗气,生命危在旦夕。
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
小伙子听后急忙转告头领说:“大雁说,如果舍不得镶嵌墨玉的话,它就不会再为咱们引路了。”
头领慌了手脚,连忙和小伙子商量对策。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否则的话,咱们就真的有危险了。”
头领马上按照小伙子所说,跪下向着大雁起誓说,如果大雁肯为他们引路,那么走出迷途之后,他们一定会镶嵌墨玉的。
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使商队又一次得救了。
走出“马迷途”以后,商队的头领没有食言,立刻在自己的商队里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玉镶在当地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墨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连方圆数十千米之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后来,自从有了夜光墨绿玉作为路标后,过往商队就再也没有迷路了。
那个关楼上有了一块玉,从此这里就改名为“玉门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