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西汉时期的社会特征
汉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也是中国文化整合期。这一时期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决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2. 汉朝为什么分为东西汉
很多人对于汉朝都十分好奇,为什么汉朝有两个,为什么要分为西汉和东汉,其实这当中是发生了一些事,有一位被现如今很多人成为“历史上最像穿越者”的人建立了一个朝代,当然,这个朝代历时并不长,甚至由于他的性质导致很多历史学家对它都是不承认的。
在介绍这个朝代之前,我们首先说一个传说,相传在高祖刘邦起义之前,遇到白蛇拦路,白蛇称自己有天子命,想和刘邦一起打天下,刘邦不信拔剑就要砍,白蛇则言刘邦如果挥剑,斩头白蛇死后乱起头,斩尾死后乱其尾,刘邦最后选择从蛇中间展开,而我们今天说的这个朝代,据说就是白蛇投胎的报复,将完整的汉朝拦腰斩断。
在西汉末期,外戚家族王家如日中天,在王家,出现了一个人,名叫王莽,他和其他世家弟子不同为人谦让,喜好结交朋友,孝顺且好学,成为了朝廷官员以后,王莽也是非常踏实,受到皇帝和大臣的一致好评,加上家室问题,王莽一路高升,后来接任汉朝大司马。汉哀帝死后,王莽开始了对权力的争夺,排除异己,培植自己的党羽。此后,王莽不断笼络民心(历史这么说),推行了很多惠民政策,遭遇天灾的时候也能够牺牲官员朝廷的利益来安置难民。
后来,王莽逼迫孺子婴禅让给自己,改国号为“新”,王莽即新始祖,是历史上首次篡位,而非通过革命的方式夺取的政权,也正是因此,王莽遭到史学家唾弃,新朝也不被承认。接下来,王莽开始了自己的改革之路。
首先是对于土地的改革,收土地为国有,每人固定数量,多余由国家交给老百姓耕种,这个具体的请参考我国的土地改革,很接近;对于奴隶制度,王莽最大限度的进行了削弱,奴隶不可买卖,大幅度提高了奴隶地位;将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大力推行国有企业;此外,广集各方面人才,编写专业典籍。
看了王莽的改革,很多人都会很熟悉,是的,这基本上和我国建国以后的一系列改革差不多,正是因此,胡适称王莽为1900年之前的社会主义改革家,除了这些意外,王莽还制造了最古老的的游标卡尺,据说王莽对于人体结构很感兴趣,经常使用特殊器具对人进行解剖。纵观王莽的一生,其实像极了很多穿越架空历史小说的情节,穿越-发展-篡位为帝-改革-征服周边国家。当然,王莽刚进行的改革就失败了。
由于王莽的改革并不符合当时国情,同时也得罪了汉朝的权贵势力,再加上外患不断,内忧外患之下,新朝岌岌可危。公元23年,绿林军攻下新朝首都,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覆灭。
如今,王莽的行为讲道理真的像是一个穿越者,很多人根据王莽的改革行为以及一些思想,甚至推断王莽是一个八零后的大学生穿越回去的,当然,我们并没有证据,只是瞎咧咧而已。至于王莽这个人,也不能说做的不好,至少对于人民来说,王莽还是非常可以的,他的改革方向也是拉低百姓和权贵阶层的差距,但是时机还是不成熟,所以百姓生活也不是太好。由于王莽触及了当时的底线,被认为是沽名钓誉之辈,所以此后骂声如潮,做的好事,也成了坏事。
3. 东西汉之交的历史,详细一点
新朝(8年-23年),是继西汉之后由西汉外戚王莽建立。8年腊月,王莽废汉孺子(刘婴)为安定公,改国号为新,建都常安,史称新莽。
王莽称帝后进行了多项改革,包括:推行王田制,限制私有土地持有,超出部分为国有,无土地者由国家分配,一夫百亩,目的是解决西汉后期以来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但是完全无法执行;禁赏奴婢;推广国营事业;改革币制等。唯新朝政令繁琐,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终失败,导致新朝急速灭亡。
地皇四年(23年),被绿林军推翻;共1帝、16年国祚。历农民战争后,刘玄建立玄汉政权。
4. 东西汉是怎么分的
东西汉的划分是以王莽窜政来划分的。公元6年,王莽改年号为居摄元年。三月,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号称“孺子婴”,以效仿周公摄政旧事,为代汉做准备。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3年,绿林军一支劲旅起事军攻入长安,商人杜吴杀了王莽,拥立汉宗室刘玄为帝,恢复汉朝国号,史称玄汉。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后,仍沿用汉作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
(4)东西汉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王莽篡汉自立为皇帝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先后颁发了一系列诏令,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着手进行改制,这在历史上叫做“王莽改制”。这些改革,有些措施触到了当时社会重大问题,但并没有起到维护王莽政权的作用,相反,改制或多或少触及了大地主商人的利益,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制度本身的弊病,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因此很快导致了王莽政权的覆灭。公元17年(天凤四年),全国发生蝗、旱灾,饥荒四起。王莽叫百姓煮草根代粮充饥,无效。饥民暴乱,赤眉、绿林军相继揭竿而起。在公元23年,绿林军一支劲旅起事军攻入长安,商人杜吴杀了王莽,校尉公宾斩掉王莽的头颅,悬挂在城市之中。
5. 刘邦建立的汉朝,从建立到灭亡经历了多少年,换了几位皇帝,发生过什么大的事件
汉朝分为东西两汉。从建立到灭亡一共422年。一共29个皇帝。
西汉皇帝:高帝刘邦,惠帝刘盈,废帝刘恭,废帝刘弘,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少帝刘贺,宣帝刘询,元帝刘奭,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箕子,孺子刘婴。
东汉皇帝: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婴帝刘懿,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辩,献帝刘协。
西汉历史事件:
▪ 郡国制 ▪ 白登之围 ▪ 和亲匈奴 ▪ 消灭异姓王
▪ 吕后称制 ▪ 诸吕之乱 ▪ 七国之乱 ▪ 文景之治
▪ 汉武盛世 ▪ 张骞通西域 ▪ 汉匈战争 ▪ 马邑之谋
▪ 汉武帝币制改革 ▪ 灭卫满朝鲜 ▪ 汉宛之战 ▪ 巫蛊之祸
▪ 霍光辅政 ▪ 盐铁论 ▪ 昭宣中兴 ▪ 外戚干政
▪ 王莽篡汉
东汉历史事件:
▪ 平定诸雄 ▪ 光武中兴 ▪ 交阯反叛 ▪ 匈奴内讧
▪ 佛教内传 ▪ 明章之治 ▪ 白虎观会议 ▪ 班超再通西域
▪ 甘英使大秦 ▪ 外戚宦官乱政 ▪ 邓氏称制 ▪ 党锢之祸
▪ 西域长史府 ▪ 汉羌战争 ▪ 汉鲜战争 ▪ 鲜卑兴起
▪ 黄巾之乱 ▪ 凉州之乱 ▪ 董卓讨伐战 ▪ 群雄割据
▪ 官渡之战 ▪ 赤壁之战 ▪ 南匈奴解体 ▪ 曹丕篡汉
6. 划分东西汉的主要人物和历史事件
西汉末年,王莽乱政夺权,自称皇帝,国号为新。这是东西汉的分水岭。之回后,西汉景帝后答裔刘秀崛起,推翻王莽,统一天下,仍称国号为汉,这就是东汉光武帝。
因为,王莽乱政时期,汉朝实际意义上已经灭亡,为了区分前后汉,就把刘邦建都于西都长安的汉朝称为西汉,而把刘秀建都于东都洛阳的汉朝成为东汉。
东、西是基于都城在地理位置上的区分。
7. 为什么历史上有东西汉之分,而没有东西唐之分
首先刘邦建立的大汉被王莽篡位后宣告灭亡,后来刘秀恢复大汉,在刘秀专那个时代,是没有属西汉和东汉这个说法的,刘秀时期仍然自认为自己恢复的是大汉天下,只是后来研究历史的史学家们为了区分王莽前后的两个大汉,按照其都城的位置分别称呼他们为西汉(刘邦建都长安,现在的西安)和东汉(洛阳),纯粹是后人为了区分他们而给的称呼。
同理,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南下到杭州建都,赵构时期仍然称为大宋,并没有南宋和北宋的说法,后人为区分他们,把赵匡胤建都的汴京(开封)在杭州北边,称为北宋,赵构的建都临安(杭州)在汴京南边称为南宋。
同理,东魏和西魏。
还有,大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里又有一个唐,历史学家按它们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称为后唐,同理还有前赵和后赵,前凉和后凉。。。这是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命名的,当时可不这么叫
8. 东西汉是一个朝代吗
汉朝(前202年 -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短暂的自立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份,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朝代史中。
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之后的唐朝合称为“强汉盛唐”。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称呼自己为“汉人”,而中华民族中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为“汉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历史
西汉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于西元前202年正式称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虽然西元前202年刘邦才称帝,但因史学界计算西汉年数时,为了与秦朝灭亡时间相接,则从西元前206年刘邦称“汉王”算起,并以十月为汉高祖元年的首月。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并一一处死,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动乱,国力较弱,而刘邦在攻打匈奴时,曾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事件,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和平。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但是在此期间,实际是吕后当国。吕后以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沿用刘邦的黄老政治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酿成“诸吕之乱”。
吕后死后,诸吕之乱被铲除,众臣迎立汉文帝刘启。他和儿子汉景帝即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虽然景帝年间(前154年)发生了此时期唯一的动乱—“七国之乱”,但是仅经历数月即为周亚夫所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影响。在与匈奴和南越保持和平的同时,同时也在积蓄国力,透过马复力等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称羡的时期。
景帝死后,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此,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时起成为了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这期间,汉朝先后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天才将领,终于击败匈奴单于,使得“漠南无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服朝鲜,使中国成为东亚霸主。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翁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而达到了离间西域和匈奴,进而控制西域的目的。但是,汉朝经历多年战争,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汉朝国力衰弱,前朝积蓄被挥霍殆尽。为此,汉武帝晚年曾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希望不再穷兵黩武,也使汉朝不至于败亡。为抢救经济,武帝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稳定物价,与民争利,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汉武帝晚年,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因此被害。武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即位,是为昭帝。汉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辅政。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爆发元凤政变,上官桀被杀,霍光从此大权独揽。霍光延续武帝晚年的政策,对内继续休养生息。昭帝死后,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为。他行为放纵,密谋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废掉。之后霍光又迎立刘病己即位,是为汉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还政于宣帝。地节二年,霍光去世。此后宣帝将霍氏集团一网打尽。但是,宣帝继续奉行霍光的治国路线,大力整顿吏治,劝民农桑,抑制兼并,降低国家在国家中的角色。经过了昭宣二帝的休养生息国家经济明显恢复,史称昭宣中兴。
宣帝死后,汉元帝即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败。元帝柔仁好儒,导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兴起。他死后,汉成帝刘骜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由于赵氏姐妹不能生育,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子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害杀死,史称“燕啄皇孙”。由于“酒色侵骨”,成帝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之中。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王政君权力急剧膨胀。成帝死后,由定陶王之子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哀帝有“断袖之癖”(同性恋),终日与他宠信的对象董贤厮混。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国家已经呈现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元寿二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贤成为大司马,并迎接中山王刘衎即位,是为汉平帝。但是,刘衎已经沦为王莽的傀儡。五年后,王莽毒死仅14岁的平帝,并迎立太子刘婴即位,自己担任“假皇帝”。西元8年,王莽逼迫孺子婴退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东汉
西元23年,王莽政权在赤眉、绿林民变下终于灭亡。绿林军拥立汉宗室刘玄作皇帝,恢复汉的国号,年号更始。25年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随后击败了绿林军。其后,原本服从更始帝的汉朝宗室刘秀在鄗县(今河北高邑东南)之南即皇帝位,灭刘盆子,是为光武帝,沿用汉的国号,以这一年为建武元年,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即位后,于37年终于消灭赤眉、隗嚣、公孙述等割据势力,实现全国统一。汉光武帝废除王莽时的弊政,社会安定,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戚严加限制,史称光武中兴。但是分封土地,也造成了土地兼并情况日益严重,地方豪强势力兴起的后果,为东汉的最终灭亡埋下了隐患。
汉明帝和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号为“明章之治”。期间,于章和二年(公元88年)十月,车骑将军窦宪领军出塞,击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铭,刻石颂功,从此扫除了数百年来匈奴对汉朝北方边境的威胁。佛教在这时也传入中国。但是,在章帝后期,外戚窦氏日益跋扈,为东汉的衰落埋下伏笔。
88年,年仅31岁的汉章帝突然驾崩。年仅十岁的太子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但是实际上都是窦太后操纵朝政,国家政治日益腐败。窦氏的跋扈引发和帝的不满,不久年仅14岁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窦宪,外戚势力开始衰弱。但是之后和帝信用宦官,从此东汉的政治沦为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的争斗。不过,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奋,不失为英明之主。元兴元年冬12月,年仅廿七岁的和帝病逝。出生仅百日的少子刘隆即位,是为殇帝。汉殇帝仅在位8个月就驾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刘庆之子汉安帝刘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邓绥临朝理政。邓太后勤俭节约,任用贤良,同时对自己家族的势力有所限制,却也对宦官势力纵容。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逝世,安帝亲政,将邓氏家族诛杀殆尽。安帝依赖外戚宋氏和阎氏以及宦官的力量。听信奸臣,肆意无忌。朝政昏庸不堪。东汉快速衰败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汉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叶城。外戚阎氏秘不发丧,拥立汉章帝之孙济北王刘寿之子刘懿,史称汉前少帝,但其在位仅200余日就病死。少帝死后,阎氏家族密谋再立傀儡,但被中常侍孙程击破,阎氏家族被诛杀。孙程迎立济阴王刘保,是为汉顺帝。在顺帝执政早期,宦官势力膨胀,却引发社会各界的反弹。阳嘉元年,贵人梁妠立为皇后,从此梁氏外戚势力开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为大将军。汉安二年(143年)八月,顺帝病死,太子刘炳即位,是为冲帝,即位是年仅2岁,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汉冲帝驾崩,年仅三岁。正月廿五日,梁冀拥立刘缵即位,是为汉质帝。质帝非常聪颖,称梁冀为“跋扈将军”,因此质帝不久就被毒杀。
本初元年闰六月初七日,大将军梁冀拥立汉章帝之孙刘志即位,是为汉桓帝。恒帝年少,因此继续由梁太后临朝执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势力几无边界,他残害忠良,公饱私囊,无恶不作。恒帝对他暗中也颇为不满,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恒帝派兵士包围梁宅,梁冀与妻子双双自杀,梁氏外戚势力土崩瓦解。宦官成为新的权力中心。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为县侯;单超食邑两万户,后又封为车骑将军,其他四人各一万户,世称五侯。五侯贪婪放纵,终致在延熹九年引发第一次党锢之祸。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汉桓帝驾崩。桓帝没有留下子嗣,由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灵帝即位之初,就引发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势力的激烈权力斗争。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发动政变,外戚势力被削弱。宦官则在永康二年(164年)制造第二次党锢之祸。而灵帝本人骄奢淫逸,为填补财政公开卖官,朝政腐败到了极点。终致在西元184年爆发了由张角所带领的黄巾之乱。虽然不久便平定了此场叛乱,但是汉朝政府经此一役已国力大减。且中央政府为了顺利平叛,又将军政权力下放给各地州官。各地豪强大族从此开始慢慢拥兵自重,加以其原本已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最终演变成东汉末年袁绍、袁术、曹操、孙坚、董卓等众豪强军阀割据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汉灵帝死后,董卓掌权,废后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改立汉献帝刘协。董卓被吕布诛杀后,军阀割据完全表面化,出现了把持中央的曹操;位于河北的袁绍;位于淮南的袁术;位于江东的孙权;位于荆州的刘表;位于益州的刘璋等势力。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之战中消灭了最大的敌人袁绍军的主力,同时架空汉室权力,消灭各路群雄。却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仓皇北逃。三分之势开始形成。220年,汉献帝被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所废,东汉灭亡,汉朝也正式国祚告终,中国历史进入分裂的三国时代。
9. 为什么会有东西汉\南北朝\东西晋的出现
东西汉不是同时进行的,是在西汉灭亡后,由汉朝贵族后裔建立的东汉,因为无论是血统上,版体制上权还是打的旗号上都承接的西汉,所以称为东汉。实际上在历史上,两个朝代都叫汉,后代史学家为了区分两个不同的朝代,才加上西和东。东西晋的情况也是一样。而南北朝则是同时存在的。南朝是四个先后存在的小国宋,齐,梁,陈的总称,而北朝则是有一系列先后同时存在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国家的总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南朝和北朝的国家相互对峙,时而战争时而和平,谁也无法消灭谁。直至北朝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一统中原为止。
10. 汉朝(东西汉)总共有多少位皇帝都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功绩
(西汉)公元前—公元8年,共210年
汉代有西汉,东汉两个时期。西汉又叫前汉,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起至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止,因国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在东汉国都洛阳的南面,故称西汉。西汉共有14个帝王,包括吕后和昌邑王刘贺。所附的淮阳王刘玄,败降后被勒杀。
高祖(刘邦)字季(公元前256--前195年,一作公元前247--前195年)。
汉开国皇帝,为汉王4年,在帝位8年,于平定英布叛乱中胸部受箭伤,后创伤复发而死,终年53岁,葬于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
惠帝(刘盈)(公元前211--前188年)。
高祖长子,高祖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终年24岁,葬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0里处)。
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前157年)。
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后,周勃等杀死吕产,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病死,终年46岁。葬于霸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35里处)。
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
文帝第三子,文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48岁,葬于阳陵(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30里处)。
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
景帝第十子,景帝死后继位。在位54年,于巡视途中病死,终年71岁。葬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17里处)。
昭帝(刘弗陵)(公元前94--前74年)。
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终年22岁,葬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3里处)。
昌邑王(刘贺)
生卒年不祥。武帝孙,昭帝侄。昭帝死后无子,由他继位,在位27日,因淫戏无度,被辅政大臣霍光废黜,后事不祥。
宣帝(刘询)(公元前90--前49年)。
武帝曾孙,昌邑王被废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终年42岁,葬于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15里处)。
元帝(刘奭)(公元前76--前33年)。
宣帝子,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44岁,葬于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12里处)。
成帝(刘骜)(公元前51--前7年)。
元帝子,元帝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终年45岁,葬于延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5里处)。
哀帝(刘欣)(公元前26--前1年)。
成帝养子,成帝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终年26岁,葬于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8里处)。
平帝(刘衎)(公元前9--公元5年)。
原名刘箕子,元帝孙,中山王刘兴子,哀帝死后继位,在位5年,一说被王莽毒杀,一说病死,终年14岁,葬于康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25里处)。
孺子(刘婴)(公元5--25年)。
宣帝玄孙,王莽毒死平帝后立他为帝,在位3年,于混战中为乱兵所杀,终年21岁,葬处不明。《西汉完》
淮阳王(刘玄)(公元?--25年)。
西汉皇族,王莽被推翻后被推位更始帝,后投降赤眉军,被刘秀封为淮阳王,在位3年,被赤眉军勒杀,葬于霸陵。
(新朝)王莽(新朝只有一个帝王,就是王莽,为起义军所杀)(公元前45--23年)。汉元帝皇后侄,大司马,毒死平帝后篡位,在位16年,为起义军攻杀,终年68岁,葬处不明
(东汉)公元25—220年,共196年
东汉又叫后汉,从公元25年刘秀称帝起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止,因国都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的东面,史称东汉,东汉共有14个帝王,包括少帝刘懿,
光武帝(刘秀)字文叔(公元前6--57年)。
高祖九世孙,先后推翻王莽,刘玄后称帝,在位33年,病死,终年63岁,葬于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西长道社)。
明帝(刘庄)初名刘阳(公元28--75年)。
光武帝第四子,光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8年,病死,终年48岁,葬于显节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章帝(刘炟)(公元56--88年)。
明帝第五子,明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葬于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和帝(刘肇)(公元79--105年)。
章帝第四子,章帝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终年27岁,葬于慎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殇帝(刘隆)(公元105--106年)。
和帝幼子,和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终年两岁,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葬于康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安帝(刘祜)(公元94--125年)。
章帝孙,刘庆子,殇帝死后继位,在位19年,于南下巡游途中病死,终年32岁,葬于恭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少帝(刘懿)(公元?--125年)。
章帝孙,安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1年,病死,葬处不明。
顺帝(刘保)(公元115--144年)。
安帝子,少帝死后被宦官拥立为帝,在位19年,病死,终年31岁,葬于宪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25里处,一说在洛阳市西)。
梁太后(梁纳)(公元106--150年)。
顺帝皇后,顺帝死后执政6年,病死,终年45岁,葬于顺帝宪陵之侧。
冲帝(刘炳)(公元143--145年)。
顺帝子,顺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半年,病死,终年3岁,葬于怀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25里处,一说为洛阳市西北)。
质帝(刘缵)(公元138--146年)。
章帝玄孙,冲帝死后,被梁太后和梁翼迎立为帝,在位不足1年,被梁翼毒死,终年9岁,葬于静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桓帝(刘志)(公元132--167年)。
章帝曾孙,质帝被毒死后,由梁翼迎立为帝,在位21年,病死,终年36岁,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
灵帝(刘宏)(公元166--189年)。
章帝玄孙,刘苌子,桓帝死后,窦后立他为帝,在位22年,病死,终年34岁,葬于文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少帝(刘辩)(公元175--189年)。
灵帝死后继位,在位不足半年,被董卓废黜,后被毒杀,终年15岁,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献帝(刘协)字伯和(公元181--234年)。
灵帝第三子,少帝弟,少帝被废后继位,在位31年,被曹丕废黜,后病死,终年54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修武县北小风村)。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