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影响。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影响: 从理论上讲,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专革命纲领。它属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从实践上讲,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但是由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的一系列斗争都失败了。
❷ 有关三民主义的历史简答题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权主义(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义(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构成,简称“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这个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最早的组织的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誓词同《兴中会章程》中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内容,成为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简要表述。兴中会的纲领中第一次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要求。次年孙中山在广州起义流产而逃亡国外期间,认真研读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通过后来的革命实践,三民主义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话。
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❸ 1924年有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1、北京政府总统曹锟发布众议院议员改选令,孙中山在广州大元帅府主持授勋典礼。
2、湖南教育界在长沙召开平民教育运动游行大会,北京发生倒高凌代内阁事件。
3、广州政府谋求财政统一,军人染指广州政府禁烟引起风波。
4、孙中山与芝加哥报驻东方记者谈话,孙宝琦内阁成立,
5、北京学术界纪念戴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6、列宁逝世,各地悼念列宁逝世,北京大学成立方言调查会。
7、孙中山讲演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发表宣言。
(3)三民主义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出生人物
1、丛德滋
丛德滋,1924年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横山区姚家东沟佟家村的一个中农家庭。读小学时正逢日本侵略者在山东肆意残杀中国老百姓,在他心中种下了民族仇恨的种子。1940年5月,丛德滋高小肄业,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山东八路军胶东五支队特务营,在二连当战士。他觉悟高,表现好,入伍仅三个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马忠骏
马忠骏,1924年10月20日生于本溪县姚家湾子村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时天资聪颖,在校学习勤奋,每次考试都名列榜首。马忠骏还是个孝顺的孩子,祖父早年过世,祖母双目失明,走路吃饭都有困难。祖母想到谁家走走,多半由忠骏领路。每遇改善生活时,马忠骏总是先告诉祖母都有什么菜,问她想吃什么菜,并往她的碗里夹菜。
3、冯叔瑜
冯叔瑜(1924.6.20- )爆破工程专家。四川省邻水县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5年毕业于原苏联列宁格勒铁道运输工程学院获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50年代最早将苏联大爆破技术引用到我国鹰厦、川黔、成昆、湘黔等铁路新线建设中,取得良好的工程效果。协助并组织开展了定向爆破筑坝技术的研究。
❹ 新三民主义历史背景
国内军阀混战,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窃取,孙中山对旧三民主义重新进行解释和定义,日本加大对中国的侵略。
❺ 三民主义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推翻满清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批判地承袭了农民起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组成。
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三民主义其实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这种思考与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又对后来孙中山本人及其追随者的革命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三民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遗产,是激励中国人复兴中华大力量。然后三民主义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
三民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要在中国实施民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经济制度,并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三民主义指出,真正的“民主”和“民治”,是真正“共有” 和“共享”国有公有经济利益的前提。
两者结合起来,国家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繁荣富强,人民才有可能享受真正的幸福。三民主义在当时历史条件所能允许的范围内反映了中国人民力求使中国由贫弱变为富强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中国人民力图使中国快速近代化、快速汇入人类世界主流文明的迫切要求。
三民主义还是一种建设近代国家和近代社会的理论。就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看,民生主义的目标和民权主义的政府建构,是自相矛盾的两极。民生主义本质上是一个 以培育中产阶级为目标的社会改造方案;民权主义设计的却是个"大政府小社会"模式。
由于理念上的矛盾和缺乏付之实施的条件,社会改造无法实现,而"大政府小社会"模式,则为国家权力挤压社会自治空间留下隐患。它在尔后实践中产生的弊端,值得后人思考和总结。
❻ 三民主义历史作用
三民主义的抄核心是推翻满清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批判地承袭了农民起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❼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和意义
1,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意义:它是资版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也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随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3,1915年,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后期,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
用手机打了半天的字,楼主给分吧!
❽ 结合20世纪重大历史背景,说明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者的历史联系
首先得明白这三位领袖在他们所处的年代做出了什么具体贡献,有哪些具有代表性、专有影响力的大属事件。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新旧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虽然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但他当时却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倡导的是资产阶级斗争,以至于在后期的阶级斗争中无法团结起“无产阶级”这绝大多数人的力量。在袁世凯称帝后再次就任“临时大总统”,起兵北伐,无形中加剧了局势的动荡。后期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倡导的联俄容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为之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为辛亥革命结束后到毛泽东1920年创建共产党组织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受孙中山倡导的“联俄容共”思想的影响,是从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的转变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邓小平理论确定了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发展转变,适应了和平时期国家发展的需要,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❾ 三民主义的历史背景
清末时来期的社会自从封建社会逐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变革时期,社会的巨大变革,无疑对孙中山革命及民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孙中山看到积贫积弱的满清政府在西方列强面前任人宰割,人民生灵涂炭、哀鸿遍野,才激发了其救人民于水火、揽大厦于将倾的历史使命感,开始了其挽救中华民族的思考与探索。这正如孙中山曾说过的:“今举我国土之大,人民之众,而为俎上之肉,饿虎取而食之,以振其蛮力,雄视世界……余短才浅智,不足以担任大事;而当此千钧一发之秋,不得不自进为革命之先驱,而以应势之要求。”并声明,中国之革命是“为支那苍生,为亚洲黄种,为世界人道”。
清政府各种救国方案先后失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以美国、法国的民主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并用以指导了辛亥革命的实践,还与孙中山的思想转变有关。
因此,19世纪末满清政府所面临的一系列内忧外患的社会矛盾,就成了孙中山民主思想启蒙及倡导“三民主义”的原动力。
❿ 历史问题,关于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是孙中山(1866年—1925年)所提出的政治纲领,包含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此纲领历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他多次对三民主义所作的表述,是有所改变和发展的。孙中山关于三民主义的书稿在民国十一年陈炯明的部队进攻广州大总统府时失落,目前可以看到的印行材料,最早的是1905年的〈同盟会宣言〉(即《民报》发刊词),最晚近的是他在1924年以“三民主义”为题所作的十六次讲演的纪录。〈同盟会宣言〉的中心内容是四条纲领性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可以说是辛亥革命以前三民主义的早期形态,前两条即当时的民族主义,第三条即当时的民权主义,最后一条即当时的民生主义。在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指出:“重新来研究国家的现状,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他从1月到同年8月,作了十六次讲演以阐发三民主义。这是他一生宣讲三民主义的最后、也是最有系统、最详尽的篇章。
三民主义的要点如下:
· 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 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 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孙中山在多次讲演和宣言中指出:他所领导的政党和运动须达到三个目的:进行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进行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他又认为最后一个目的,最好用改良的方法逐步实现,而避免一次革命。
孙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于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中,以三民主义为纲,对该校师生之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
2、1924年1月,孙中山接受共产党人的建议,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三民主义重新解释,新三民主义包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纲领,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1905年7月孙中山回到日本东京,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8月20日,中国(革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后避免日本政府反对,改名为中国同盟会。其前身是湖南华兴会(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和广东兴中会(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除此之外还有江浙光复会(章炳麟,蔡元培,秋瑾等)、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原名《二十世纪之支那》,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庶务。
中国同盟会与孙中山设想的一个中华民国的政府组织一致:在总理下设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部,这实际上是三权分立的原则。
《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卫等执笔,与主张保皇、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同盟会在1907年一度再次分裂。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离开日本,光复会退出。孙中山与汪精卫、胡汉民等于南洋另组总部;而黄兴则继续支持孙中山。
中国同盟会曾试图在中国多处组织起义,试图推翻清政府,但都没有成功。1906年至1911年间,同盟会及其盟友,联合地方会党,在国内发动八次武装起义(1907年5月:潮州起义;6月:惠州起义;7月:安庆起义(光复会策动);9月:钦州起义;12月: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钦、廉起义;4月:河口起义;1910年2月:广州起义;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然而皆以失败告终。当中最后一次起义,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犹为惨烈,参与及牺牲者多为同盟会骨干成员。1911年武昌起义中虽然有中国同盟会的成员参加,但中国同盟会并未起领导作用。
武昌起义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出现分裂。有一些人并不赞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孙提出的平均土地更有人反对,章炳麟等与黎元洪组建共和党。到1912年,中国同盟会已经四分五裂了。辛亥革命后孙在南京成立的临时政府的九个成员中只有三个是中国同盟会的成员。
1912年8月7日在宋教仁的组织下,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实进会联合在北京成立国民党,孙中山为理事长,宋教仁为代理事长。1913年,袁世凯在就任正式大总统后,于11月4日下令将国民党强行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