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云岭历史事件

云岭历史事件

发布时间:2021-02-06 23:01:31

1. 云岭冰酒的历史

冰酒最初于1794年诞生在德国的弗兰克尼(Franconia)。当时人们就发现,留在葡萄树上直至第一次大的霜冻的葡萄在经过了冰冻和解冻过程之后,葡萄的糖分和风味得到浓缩。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冰酒已经成为酒中极品,且真正的冰酒只有在德国、奥地利和加拿大才有生产。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尼亚加拉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冰酒产区。
VQA(加拿大酒商质量联盟)对冰酒(icewine)的定义是:利用在8℃以下,在葡萄树上自然冰冻的葡萄酿造的葡萄酒。葡萄在被冻成固体状时才压榨,并流出少量浓缩的葡萄汁。这种葡萄汁被慢慢发酵并在几个月之后装瓶。在压榨过程中外界温度必须保持在零下8℃以下。
在德国,冰酒(Eiswein)属于葡萄酒质量分级中的Qualitätswein等级,并受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在加拿大,冰酒的生产和酿造受VQA(Vintners Quality Alliance,酒商质量联盟)的管制。真正的加拿大冰酒都必须符合VQA的规定,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规定是:冰酒必须采用天然方法生产,绝不允许人工冷冻。这就使得冰酒的酿造变得极其困难——葡萄必须得到妥善保护以防剧烈的温度变化;而且,由于酿造冰酒的葡萄是留在葡萄树上的最后一批葡萄,人们还要想法防止鸟兽来偷食葡萄。
恰当的采收时间对冰酒来说至关重要。最理想到采摘温度应该是-10℃到-13℃,因为葡萄在这个温度可以获得最理想的糖度和风味。下面的表格反映了糖分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温度℃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糖分% 29 33 36 39 43 46 49 52 56
当葡萄达到采收时间时,必须用手工小心仔细地采摘。这时的葡萄产量极低,往往一整棵葡萄树也仅能生产一瓶冰酒,这也是冰酒为什么如此昂贵并且通常以用半瓶装销售的原因,但它的确物有所值。

2. 从古至今云南经历了哪些历史时期,从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谈一谈各个时期云南是什

东汉时属于南蛮,属于部落时期
唐明皇时是南诏,应该属于奴隶制时期
五代回时期开始是大理,应该是封建答时期
明时是土司时代,苗族文化影响很大
民国时期是龙云时代(军阀割据)
新时期是西南边区的重要省份和丝绸之路支线的起点。

3. 上海云岭化工厂解放前历史百度介绍有吗

宝山,因山得名。1412年(明永乐十年),境内海滨,曾用人工堆筑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标志,为出入长江口的船只导航,永乐皇帝定其名为宝山。此山于1582年(明万历十年)坍没于海,但其名仍沿用至今。
宝山,原属江苏省,1742年(清雍正二年)从嘉定县分出,建为宝山县。建县时,县境东、北至长江,南至今闸北天目路,西至嘉定交界的界泾、杨泾,东南至黄浦江以东高桥一带,西南至真如地区,东西长38千米,南北宽41.5千米,面积419平方千米。1928年(民国17年),闸北、江湾、殷行、吴淞、彭浦、真如、高桥等7个市乡划归上海特别市,境域面积缩小一半。1937年(民国26年)以后的抗日战争期间,全境划归上海市,薀藻浜以北地区为宝山区,浜南分属市中心区(江湾)和沪北区,长兴归浦东北区。抗日战争胜利后,除大场划归上海市外,其余按战前建制,重归江苏省,面积约200平方千米。解放后,初属苏南行政区,后隶江苏省。
1958年全境划归上海市,同年横沙岛和北郊区并入,境域向东向南延伸,东缘至横沙岛东侧海岸,南缘至广中路、大连西路和走马塘一线,以前划出的江湾、殷行、吴淞和大场重归宝山,面积扩大为443.64平方千米。1960年划出吴淞镇及薀藻浜以南长江路两侧成立吴淞区,1964年吴淞区并入杨浦区。1980年以后因宝钢建设需要,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宝钢地区办事处基础上,重新成立吴淞区,将宝钢地区办事处管辖的行政区域和宝山县城厢镇,以及宝钢与吴淞之间的部分区域划归吴淞区管辖(即城厢镇和吴淞、淞南、庙行、月浦、盛桥等乡的一部分)。1984年市中心区扩大,划出江湾、五角场两镇和南部地区部分农村归虹口、杨浦、闸北、普陀等区。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建制,建立宝山区。6月成立中共宝山区委员会,9月完成撤建工作。(以上出处)

1989年11月,宝山区五角场划归杨浦区。1992年9月,彭浦乡划归闸北区。
1997年9月,辖区内原江湾机场8.6平方千米和共康小区部分区域0.726平方千米分别划归杨浦区、闸北区。

2000年,宝山区辖5个街道、14个镇、2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227978人。其中:吴淞镇街道 33220人、海滨新村街道 71285人、友谊路街道 87805人、泗塘新村街道 63944人、通河新村街道 84836人、罗店镇 40240人、大场镇 134321人、杨行镇 70386人、月浦镇 78067人、盛桥镇 27254人、罗泾镇 27354人、罗南镇 36639人、刘行镇 30756人、顾村镇 53260人、祁连镇 43418人、高境镇 78398人、行镇 48790人、淞南镇 79739人、宝山镇 63806人、长兴乡 32495人、横沙乡 30667人、城市工业园区虚拟镇 7904人、前卫农场虚拟镇 3392人。www.xzqh.org
2000年,撤销罗店镇、罗南镇,设立新的罗店镇;撤销顾村镇、刘行镇,设立新的顾村镇;撤销月浦镇、盛桥镇,设立新的月浦镇;撤销宝山镇、杨行镇,设立新的杨行镇;撤销大场镇、祁连镇,设立新的大场镇。

4. 云南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各族聚居,名号繁杂,《新唐书•两爨蛮传》所谓“群蛮种类,多不可记”,确是实在的情形。汉族进入云南,设置若干居住点,开始传播先进的文化:

战国时,楚将庄率兵略地到滇池,建立滇国,子孙相继称王。苴兰城(昆明市附近)相传是庄所筑。

秦时常頞(音案àn)开辟五尺宽的道路,从蜀通到滇(诸葛亮始加宽路面)。

公元前一○九年,汉武帝遣将军郭昌灭滇国,置益州郡。东汉增置永昌郡(治不韦,云南保山县北)。

诸葛亮平定南方,又增置兴古(云南马龙县)、云南(云南祥云县)二郡。此后各朝陆续增置州县,扩大统治权,对非汉族的居民,都是采取诸葛亮“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施政方针,也就是“因其故俗,羁縻勿绝”,以求相安无事。固然,某些族和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和文化都有所提高,但更多的族依旧是落后,甚至是非常落后。

六二一年,唐高祖置姚州(云南姚安县北),管羁縻州三十二。

六三二年,唐太宗置戎州(治僰(音伯bó)道,四川宜宾县西南)都督府。

唐玄宗时,都督府管羁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县,后又增管至九十二州。羁縻的意思是来去任便,彼此不相干涉。这种羁縻状态,不利于落后各族,因为汉族统治阶级可以缓慢地伸展势力,安置州县,逼迫各族逐步后退。反之,如南朝梁末,梁统治者退出云南,州县全为豪酋占据,也不利于各族民众,因为在州县恢复豪酋统治,增强落后势力,是一个退步。

唐天宝年间,云南成立南诏国,才改变了上述两种不利的形势,对各族民众说来,推动作用是不小的。

南蛮中国最古老的原生民族。是世界稻作文明、海洋文明的创造者;茶、陶器、漆器...手工业的发明者;世界女神祭祀、萨满文化的传播者!南蛮当之无愧为世界第一古老民族!

南蛮自称荆蛮,来自“粳”。由于南蛮最先发明的是“粳糯”和“粳”,所以自称“chinman”(粳民)。南蛮创造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精密的“语言文化”与“文字符号”,如汉字中的“禾”、“米”等字都是“稻作语言”的特定符号,与禾有关的就有:禾、稻、谷、糯、粳、秈、秆、秋、科、秒、租、种、秧、秸、稂、稃、税、稔、稠、秤、稠、稼、积、颖、穗、稳等字;与米有关的就有:米、粥、精、粹、粲、糙、糈、糁、糠等字。而北方盛产的黍、粟、稷、高粱、麦等农作物,却不见拥有自己的特色的“文字符号”,如黍、粟、稷、粱、麦等字的“符号特征”,都是从“禾”、从“米”,可见是依附于“稻作语言”而存在的“派生性文化”,而非自己独创的“语言符号”。

云南的普洱茶举世闻名,普洱茶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的普洱县命名,唐朝时普洱名为步日,属银生节度(今思茅和西双版纳一带),银生茶是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时称之为普茶,明万历年才定名为普洱茶,极盛时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记载:“普洱所属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余万人”,可知当时盛况。思茅与西双版纳一带为其主要原料生产地,普洱与思茅成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外辐射六条茶马古道,将普洱茶行销至中国本土、西藏、越南、缅甸、泰国等地,并转运到港澳、东南亚,甚至欧洲。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后,法国、英国先后在思茅设立海关,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远销,普洱茶马古道随兴旺,现今还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马古道,1.5米宽,断续数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马古道、那柯里茶马古道,断续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马古道,残存12.5公里,石上马蹄印,记录下了当年运茶马帮的历史。

苍山又名点苍山,古时称为熊苍山、玷苍山,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组成,东临洱海,西望黑惠江,北起洱源邓川,南至下关天生桥,长约50公里,如一道绿色屏障,雄峙于洱海西岸。苍山共有雄峙嵯峨的十九峰,山顶上终年积雪,被称为“炎天赤日雪不容”,更奇妙的是,每两座山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由上而下,顺东流淌一直注入洱海。苍山十九峰,巍峨雄壮,与秀丽的洱海风光形成强烈对照,其峰序自北而南依次为:云弄、沧浪、五台、莲花、白云、鹤云、三阳、兰峰、雪人、应乐、观音、中和、龙泉、玉局、马龙、圣应、佛顶、马耳、斜阳。这些山峰,海拔一般均在3500米以上,有七座山峰海拔高达4000米以上,最高的马龙峰海拔为4122米。苍山十九峰,每两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奔泻而下,流入洱海,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溪序为:霞移、万花、阳溪、茫涌、锦溪、灵泉、白石、双鸳、隐仙、梅溪、桃溪、中溪、绿玉、龙溪、清碧、莫残、阳南。这十九峰十八溪构成了苍山独特而多姿的景观。

苍山既是自然保护区,又是风景名胜区。1992年,当地政府在海拔2600米玉带云出处新辟了一条玉带云游路。游路南起马龙峰,北抵应乐峰,长约18公里,将苍山许多景点连结在一起,游人至此,可览苍山奇峰异石、林泉飞瀑,亦可俯瞰苍洱大地的壮丽景色。公元八世纪,南诏王异牟寻曾仿照中原政权的做法,把南诏境内的名山大川敕封为五岳四渎,点苍山被封为中岳。许多充满白族文化特色的景观都位于苍山之麓,比如著名的崇圣寺三塔、佛图塔、无为寺、桃溪中和寺、七龙女池、清碧寺三潭、感通寺等。苍山巍峨而秀美,苍莽而幽深,云、雪、林、泉、石、花等组成的天然景观,让人倾倒。山云景变幻万千,其中最有名的是“望夫云”和“玉带云”。望夫云每年冬春季节常出现于玉局峰顶,这云出现后洱海随即狂风大作,掀起阵阵惊涛骇浪,渔船不能出海,因此望夫云又被称为“无渡云”。传说南诏国王之女与猎人相爱,逃到玉局峰顶结为夫妻。公主难耐高山寒冷,猎人便到海东罗荃寺盗取法师冬暖夏凉袈裟,被罗荃法师发觉后打入洱海化为石骡。公主望夫不归,忧郁而死,精气化为云。每当此云出现,洱海便浊浪排空,这是公主要吹开海水,看到葬身海底的丈夫。

5. 云南的古今历史

云南的古今历史:

地名来源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开西地南夷,置县24,云南为其一。取县名为“云南”有三种说法,一是“彩云南现”说,建县时,县治驻地现云南驿村北面的龙兴和山出现五彩云霞,县城在彩云之南称“云南” ;二是“云山之南”说,云山即现宾川鸡足山,常凝云气高数丈。

三是“武帝追梦”说,相传汉武帝夜梦彩云,遣使追梦,在今祥云县境追到彩云,因置云南县 。唐朝,南诏王阁罗凤遗使到长安拜唐王,王问:君在何方?使遥指南曰:南边云下。于是在朝廷心目中“云南”便为祖国西南边疆地域的代称,开元十六年(728年)唐王便封阁罗凤为“云南王”。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等处行中书省,“云南”正式作为滇域的名称确定下来,云南县的地域上曾设过云南郡、云南赕、云南州,“云南”两字一直沿用。明至清代为区云南县与省名的使用混暇,常将云南县称为“小云南”。民国七年,为免省县同名,将“云南县”改名“祥云县”。

古今历史

云南省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

夏、商时期,云南属中国九州之一的梁州。殷周时期,云南被称为“百濮之国”。

前3世纪,楚国大将庄蹻进入滇池地区,建立滇国。

秦代修“五尺道”,在云南派官“置吏”,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

汉元封二年(前109年),西汉武帝时期,开西南夷,滇王降,设益州郡,领县27个。东汉在今保山设永昌郡,亦属益州部,对云南的统治进一步深入,中国在云南西部地区的疆域已大体奠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称为“南中”。三国时南中部分奴隶主贵族据地自雄,诸葛亮率大军渡泸(今金沙江),平定南中,并调整郡县建置。

西晋,云南改设中央直接统治的宁州,为全国十九州之一。这时云南广泛使用铁器,实行移民屯田,滇中、滇东北等地出现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因素。南北朝时期云南进入爨氏的统治时代。

晋朝泰始七年(271年),改置宁州。太康三年(282年),复省入益州,置南夷校尉。太安二年(303年),复置宁州。东晋咸和八年(333年),李雄派李寿率兵攻占南中,李寿被封为“建宁王”,爨琛为交州刺史。咸康四年(338年),分置安州。

咸康五年(339年),爨琛降晋,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从此彝族豪族爨氏统治云南400年。南北朝,梁大同年间,改置南宁诸州,承圣末年,云南没于群蛮。

隋朝,消除割据势力,云南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唐初继之,基本上恢复了汉晋时期的郡县规模。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复开南中,仍置南宁州,领羁縻数十州,后又领于益州都督府。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置姚州管羁縻州三十二。贞观六年(633年),于戎州置都督府,督南中一十七州。707年,唐朝击败南侵洱海的吐蕃扩张势力,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洱海地区的蒙舍诏部落首领、哀牢夷人皮罗阁兼并其他五诏,建立南诏国,被唐朝赐名“归义”。

天宝元年(742年),置戎州督羁縻三十六州。天宝九年(750年),南诏占领云南全境,称臣吐蕃,僭国号曰大蒙。贞元四年(788年),吐蕃册封日东王。五年,复归唐。

十年,请改国号南诏。太和三年,复叛唐。大中十三年,僭称帝国,号大礼。 879年,郑买嗣杀南诏王建大长和。光化四年,郑买嗣夺位,自立为王,改国号大长和。后唐天成三年,杨干贞建大义宁。后晋天福二年,段思平联络三十七部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政权。

元朝 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乘革囊渡金沙入云南,灭大理国,1260年,设“大理国总管”。1276年忽必烈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来云南建立云南行省,任赛典赤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军西进平定云南,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立了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云南内地设府、州、县,实行以流官为主的统治,在边远地区则建立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长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辖。

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进攻云南,永历帝及其随员逃至缅甸。康熙元年(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及其子被吴三桂从缅甸逮回,绞死在昆明金蝉寺,明朝最后一代王朝覆灭。清康熙年间,吴三桂的叛乱被粉碎。清朝时期大量移民入滇,并推行“改土归流”。

(5)云岭历史事件扩展阅读:

云南的经济地位:

云南,简称云或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昆明,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界于北北纬 21°8'-29°15′,东经97°31′-106°11′之间,东部与贵州、广西为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部紧依西藏,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云南省总面积39.4万平方千米。

云南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属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8.64% 。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

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云南省地跨长江、珠江、元江、澜沧江、怒江、大盈江6大水系。云南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滇西北属高原山地气候。

截至2017年底,云南省下辖8个省辖市,8个自治州,67个县,29个自治县,16个县级市,17个市辖区。

截至2017年末,云南省常住人口4800.5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4亿元,第一产业2310.73亿元,第二产业6387.53亿元,第三产业7833.0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4545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云南

6. 云南省有多少年的历史

云南设置行省始自元朝,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7. 水富近代历史

水富县位于云南省东北端、金沙江与横江汇合处夹角地带,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结合部。北濒金沙江,东临横江,与四川省屏山县、宜宾县隔江相望;南接乌蒙山麓,与云南省盐津县相连;西与云南省绥江县毗邻。辖境远古就有人群生息,为僰人聚居地,但地域归属不一,没有独立建制。秦时属西南夷僰候国,两汉时分属犍为郡僰道县、朱提郡南广县,南朝时属外江县,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属开边县。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开边县治迁马湖江(金沙江)、朱提江(横江)两江口(滚坎坝,今水富县城地),辖今水富县全境。宋乾德五年(967年)废开边县并入僰道县,政和四年(1114年)改僰道县为宜宾县。元朝时分属叙州路和马湖路。明、清时分属四川叙州府宜宾县和云南昭通府大关厅。中华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水富建区设县前分属四川省宜宾县和云南省绥江县、盐津县。1974年建立云南省昭通地区水富区,1981年设置云南省水富县。

1974年,为建设“云南天然气化工厂”,7月1日,国务院批准将四川省宜宾县横江区的水东公社、水河公社和安边区的安富公社划归云南省昭通地区管辖。同日,为更好地为云天化建设服务和抓好3个公社的农业生产,中共昭通地委决定将这3个公社成立为“云南省昭通地区水富区”,并建立“中共云南省昭通地区水富区委员会”和“云南省昭通地区水富区革命委员会”。

水富区建立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区委按照地委指示,支援“云天化”建设,抓好三个公社“农业学大赛”,建设水富区,同时开展各项政治运动。开始了“在支化中建政、在建政中支化”的各项工作,致力于农业生产、新区建设和为云天化建设服务。受“左”的思想影响,在贯彻“抓革命、促生产”中宣扬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组织开展所谓“批林批孔”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等政治运动。但由于广大干部群众都在集中精力抓工作、搞生产、支援云天化建设,使运动仅限于宣传和学习,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广大干部群众思想稳定,社会安定,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保障,为云天化服务的各项工作得到顺利开展。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水富区随即开展了历时三年的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肃清“四人帮”及其帮派体系的流毒和影响,拨乱反正,整顿组织,落实干部政策,纠正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和生产积极性。1978年,为彻底澄清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造成的思想混乱,挣脱“两个凡是”的束缚,冲破拨乱反正遇到的阻力,组织全区党员和干部群众认真开展“真理标准”的学习和讨论,端正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1978年后,水富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联系实际,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清除“左”的影响,扫除思想障碍,实行改革开放,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按照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加快落实政策工作步伐和开展摘除地、富、反、坏“四类分子”帽子工作的同时,在农业方面调整粮食政策,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扩大自留地、增划饲料地和划定柴山地而放宽农民的小自由,并开放了集市贸易;建立区、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业科技网,抓紧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农村工副业和多种经营,制定了关于农业集体和个人奖励的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工业交通和财贸工作方面,对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组织结构进行调研,对企业进行初步整顿,进行扩权试点,开始改变过去“吃大锅饭”的局面。

随着水富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水富在全地区、全省的作用日益显现。水富设县已成必要。1981年8月,国务院批准以原水富区水东、水河、安富3个公社,绥江县太平公社和会仪公社的新安、新寿2个大队,盐津县两碗公社为其行政区域,设置“云南省水富县”。10月1日,水富县正式成立,“中共水富区委”改为“中共水富县委”。

1982年4月,水富县第一次党代会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地委文件精神,按照“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的要求,提出集中主要精力发展大农业,即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工作思路。以粮为主,粮、林、油、畜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充分发挥粮、林、油、猪、烟、糖、果、药、煤、菜十大优势,发展水富经济。在上级一系列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水富县各级各部门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树立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围绕发展大农业这个中心任务协调运转,使农业、林业生产出现了较好的新形势。在通过对农村改革的实践和逐步加深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面达到100%,承包的范围从种植业扩大到了林、牧、工、副、渔各业;为农民划定自留山和责任山,落实“两山”权属并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激发了农民发展农业、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城市改革进行了一些摸索,工业通过对企业进行挖潜、革新、改造,逐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商业购销两旺,集市贸易活跃,财政收人增加,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党风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1984年9月,水富县第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把水富建设成“飞鸟形”经济。指出:粮食、林牧业是“鸟”的主体,多种经营、国营工业、集体企业是“鸟”的双翅,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科学教育是“鸟”的导航部分即“鸟”头,中央、省委、地委的决策是“鸟”的动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地一系列文件精神,水富进行了全面整党,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不断深化改革,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建立信息服务、生产服务、科技服务、农经服务和畜牧预防服务五个体系,广泛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工作;从1985年起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实行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不断完善粮食合同定购制度,扩大市场调节范围,使农村经济开始进入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轨道;改革供销社和信用社体制,积极支持合作经营和个体工商业的发展。城市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对国营商业、工业和集体企业普遍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增强了生产经营的活力。改革流通体制,初步建立了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和少环节的“三多一少”的流通网络。对计划体制的初步改革,开始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对价格、财政、税收、金融体制的改革,发挥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对工资制度和劳动制度的初步改革,开始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使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有所改变。实行对外开放,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开始冲破封闭的经济格局。

1987年12月,水富县第三次党代会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要求深刻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指出:“这个理论要求我们,在初级阶段的一切方针、政策、措施都应当有利于集中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有利于消灭贫穷。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针对水富县情,提出了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七五”起步、“八五”奠基、“九五”起飞、“十五”后振兴,把水富建成云南的内陆特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1988年全国性的经济过热和1989年国际风云变幻中,水富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格区分和严格掌握各种政策界限,澄清各种模糊认识,正确处理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进与退、全局与局部、速度与效益等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战胜种种困难,确保了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北门安宁、通道流畅,各项事业获得新的发展。在农业上,制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系列具体政策,用政策调动群众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开展科技兴农,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城市经济发展上,不断推进工商企业改革,普遍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厂长(经理)负责制、任期目标管理制和企业内部管理责任制,调动了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的挖潜、改造和技术进步。把能源、交通、农田水利、教育放到全县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持把有限的资金和争取外来资金用于重点项目上。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0年9月,水富县第四次党代会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确定水富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子应以农业为基础,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继续发挥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稳妥地发展转口加工业和商业;加强交通、能源基础工业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现有产业的巩固、发展,并为后续产业开发创造条件、打下基础;以略高于全国、全省平均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建立健全农业公共设施和农村公共财产管理服务体系、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体系、农副产品购销服务体系,把用于生产建设的大部分财力和物力集中到农田水利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电力煤炭开发、教育和科技建设、基础工业建设上。对大宗产品,以国营商业、供销社或其他商业实体为依托,探索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新路子。

1992年,学习贯彻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县委、县政府确定1992年为水富改革年。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敢闯敢冒,自我加压,敢为人先,在县内大造改革舆论,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向改革开放先进地区学习,拓宽视野,启迪思想。联系水富实际,以“学习宜宾,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水富经济健康发展”为主要内容,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第一次大讨论。怎样才能振兴水富经济?水富将走一条什么发展道路?成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中心议题,掀起了思改革、议改革的热潮。通过以“三个有利于”统一思想,加深对县情的认识,寻找优势,县委、政府确立水富“以贸易为先导、工业为支柱、农业为基础,通过贸易搞积累,依靠积累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贸工农”经济发展思路,出台了《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执法执纪部门也相应制定了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措施。取消了与农民合同订购及居民定量供应的粮油,实行随行就市放开经营,促进了粮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一部分管理型单位开始向经营、管理、服务型转变;行政事业单位纷纷“下海”开办经济实体,一些干部职工走出机关去创办、帮办、领办、协办企业或从事第二职业;商业、供销企业推行经营、价格、分配、用工制度“四放开”,以市场为导向,拓宽经营范围;在放开搞活、繁荣市场中加快县乡集贸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活跃流通领域,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住房制度、房地产开发、教育的改革以及其他配套改革也开始起步。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1993年3月,水富县第五次党代会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坚持“贸工农”经济发展思路,提出今后五年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三年翻两番,人民生活由温饱逐步进入小康的奋斗目标。1996年7月贯彻省委“解放思想,加快发展”讨论会议精神,围绕“为什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怎样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第二次大讨论,发展和丰富了“贸工农”经济发展思路。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导下,紧紧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大局,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步伐,促进了改革开放深入开展。先后进行了流通、税收、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企业改革产权制度,组建了一批股份制企业,并进行了关闭和破产试点;农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绿色产业。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发展与省内各县(市)之间和省外一些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和合作,兴办了一些合资、合作企业。经济建设健康发展,商业贸易繁荣活跃,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完成了“八五”计划和实现了第五次党代会确立的提前三年翻两番的目标。

1998年3月,水富县第六次党代会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强调立足现实,抢抓国家开发西部和内昆铁路复建等机遇,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贸工农”经济发展思路,调整结构,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会后,针对扩大开放中存在的思想解放不够、观念不新、步子缓慢的问题,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第三次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大开放促大发展”的观念。在对“贸工农”经济发展思路进行调整、完善和拓展的基础上,1999年12月县委六届三次全会确立了打牢一个基础(即基础设施建设)、树立三个支柱(即蔬菜林果、保健饮品和酿酒、旅游产业)、建好一个城市(即县城)的“131”经济发展思路。2000年初,按照县委六届三次全会的部署,针对改革开放中存在的思想解放不够深入、不够深刻等问题,以“改革开放、调整结构、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为主题,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第四次大讨论。通过深入认识市场经济和县情,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宣传意识、形象意识,打破保守、封闭的旧观念,树立实事求是、敢闯敢试、敢于探索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新观念,结合省、地发展思路,12月县委六届四次全会提出“抓好‘131’经济发展思路的全面实施,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大县、旅游经济强县、民营经济快县三大目标”。2001年跨入21世纪,为扫除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障碍,针对一些干部存在的唯书唯上、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思想,以“我为水富新跨越做什么、人民群众最盼望什么、我能为人民群众做些什么”为主题,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第五次大讨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加强学习,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发展意识,树立“不发展是落后,发展慢了也是落后”的观念,发扬“团结奋进、知难而进、开拓掘进”的精神,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2002年1月,县委六届五次全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省第七次党代会、市委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结合水富实际,将2002年确定为“落实年”、“发展年”。会后,以“思想再解放一些、思路再宽一些、胆子再大一些、办法再多一些、步子再快一些”为主题,在全县开展解放思想第六次大讨论。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扫除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等陈旧观念,增强发展观念、改革观念、市场观念。

在县第六次党代会后,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县委发动全县干部群众连续进行4次解放思想大讨论,充分认识县情,扫除不利于发展的观念障碍,增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树立以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为核心的经济战略思想,逐步将水富融入川南经济圈、成渝经济圈、长江经济带、昭通经济区进行思考和研究,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教育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维护稳定为保障,发挥水富独特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增强了城镇各种功能;加快改革步伐,进行了土地“延包”和村级体制改革,加强了国有集体企业改革,财税、教育、卫生、劳动、人事、社保等其他各项配套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党的建设进一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招商政策不断完善,经济、技术、文化、贸易等横向交流日益频繁。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旅游经济迅速发展,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县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3年2月,水富县第七次党代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跳出水富看水富、立足大局看水富、立足发展看水富、立足未来看水富”,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突破计划经济的传统思维方式,革除小农经济、地方保护的封闭观念,建设“诚信服务型”政府。把握西部大开发、内昆铁路通车营运和溪洛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水富港第二期工程、水麻高速公路建设及水富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昭通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等机遇,将原“131”经济发展思路调整为“建好一个城市、培育三大支柱、实施四大战略”的“134”经济发展思路(即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功能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把水富建设成一个依山傍水的生态旅游城市,使水富成为昭通北部区域中心城市、金沙江水电资源开发重要依托城市和川南城市的后花园;培育化工产业、旅游及生物资源开发产业、水电产业;实施开放发展战略、城镇化战略、科教兴县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了从此时起到2020年“打基础、调结构、创特色、建支柱、强招商、保稳定”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改革发展总体目标。强调“全面建设我县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希望在城镇化,关键在工业化,突破口在招商引资。” 号召全县各族人民大力发扬“解放思想、团结拼搏、自我加压、敢为人先”的水富精神,为实现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2004年,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视野,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水富放在全国、全省、全市的大局中去考虑,放在川渝经济大环境中去考虑,放在向家坝电站、溪洛渡电站建设的大背境下去考虑,放在长江经济带中去考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提出将水富建设成为“诚信水富、生态水富、开放水富、文明水富”的“美好新水富”。2005年1月,县委七届四次全会决定将“美好新水富”建成云南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云南北大门”新兴的工业、商贸、生态旅游及湖滨港口城市,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川渝经济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江上游重要的绿色经济生态屏障(简称“一基地一城市一枢纽一屏障”)。按照这一工作思路,锐意进取,务实争先,推动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在新的发展阶段,水富面临着双重挑战和双重任务:“在产业层次还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又面临着新型工业化的挑战,在城市化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又面临着特色城镇化的重任;在纵比发展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又面临着来自区域内加速追赶别人的挑战,在人民生活刚刚达到基本小康的情况下又面临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审视基本县情,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2006年1月,县委七届五次全会突出发展的主题,将2006年确定为新型工业发展年、城市建设推进年和移民安置攻坚年,经济工作方式从管理向服务转移,经济工作重心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并将建设美好新水富“一基地一城市一枢纽一屏障”中的“一枢纽”(即川渝经济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调整为“一中心”(即川渝经济区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提出建设“诚信、开放、文明、和谐、生态”的新水富,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超常的敢闯、敢冒、敢试、敢干的思想和“先试不争论、先干不张扬”的观念,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宽容”的人文环境、“提速”的政务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诚信”的市场环境,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把以民为本、富民为先作为一切工作的归宿和目的,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的富欲作为第一目标。6月,水富县第八次党代会按照“美好新水富”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水富跨越式发展思路,将今后五年总体发展思路确定为:改革创新,加速“三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共建和谐。目标定位为“一基地一城市一中心一屏障”,即:把水富建成云南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云南北大门”新兴的工业、商贸、生态旅游及湖滨港口城市,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绿色经济生态屏障。将“134”经济发展思路完善为建好一个城市,培育三大支柱,实施四大战略。建好一个城市,就是把水富建设成昭通北部区域的中心城市、人居环境优良的湖滨港口及生态旅游城市、金沙江水电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托城市;培育三大支柱,就是培育以能源和化工为主的现代工业、以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以弘扬“水文化”为主的现代文化旅游业;实施四大战略,就是实施开放开发、工业立县、城镇带县、区域化发展战略。继续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团结拼搏、自我加压、敢为人先”的水富精神,实施“全面追赶、重点突破、局部超越”的战略措施,开展“创造优势、抢道争先、胜出晋位、实现超越”竞赛活动,围绕“开放水富、诚信水富、文明水富、生态水富、魅力水富、和谐水富”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发展第一要务,通过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8. 云南省的历史

1276年建立云南行省,出现云南省之名。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总面积约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596万(2010年),占全国人口3.35%,人口排名为第12名。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云南、四川、贵州地区的土著居民开始相互迁徙,西南民族共同体“夷”出现了,它主要指今彝语支民族,古彝族在云南地区相继建立了古滇国、哀牢国等国。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中心的云南等地区。
前3世纪,楚国大将庄峤进入滇池地区,建立滇国。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云南东北部设立郡县,并开五尺道自今曲靖联系内地。前109年,汉武帝派将军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设立益州郡和24个县,郡治滇池县(今晋宁),开辟通往缅甸和印度的商道,又派唐蒙修复扩建五尺道,更名为“西南夷道”。汉朝征服西南夷时,发现当地有来自“身毒”的商人。三国时期,云南地区称为“南中”,225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大军降服“南中”大王孟获。320年代,爨氏入滇,爨琛在昆川(今晋宁)称王,爨氏统治维持400年。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云南东北部设立郡县,并开五尺道自今曲靖联系内地。
前109年,汉武帝派将军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设立益州郡和24个县,郡治滇池县(今晋宁),开辟通往缅甸和印度的商道,又派唐蒙修复扩建五尺道,更名为“西南夷道”。郡县制度的推行,推动了云南各族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中国内地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和生产关系。从中国东汉开始云南全部和今缅甸北部、东部是中国领土。
汉朝征服西南夷时,发现当地有来自“身毒”的商人。
三国时期,云南地区称为“南中”,225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大军降服“南中”大王孟获。
320年代,爨氏在昆川称王,爨氏统治维持400年。公元七世纪,大约在大唐帝国兴起的同时,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类似部落联盟的民族政权,称为“六诏”。分别是蒙舍诏、越析诏、邓赕诏、施浪诏、浪穹诏、蒙嶲诏,“诏”为夷语, 有“王”或“首领”之意。
唐宋时期,738年,巍山的蒙舍诏部落首领皮罗阁兼并其他五诏,建立南诏国,779年又迁都羊苴咩城。
738年,巍山的蒙舍诏部落首领皮罗阁建立南诏国,后其子阁逻凤统一云南及东南亚部分地区。
902年,南诏国权臣郑买嗣夺位自立,改国号大长和。
30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灭大天兴国,改国号大义宁。
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元明清时期,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军队统一大理国,并多次派军深入缅甸中部北部西部东部,1276年建立云南行省,出现云南省之名,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西部,缅甸北部东部中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元朝中期后管理云南省的元朝宗室梁王大力开拓,云南省管辖范围包括以上范围还扩大到泰国北部,是历史上最大的云南。元庭遂平定云南,建立19个万户府,下设千户、百户,实行蒙古贵族的军事统治,为后来建立云南行省奠定了基础。1280年忽必烈调其子纳速剌丁为云南行中书省右丞。1284年纳速剌丁升任平章政事后,进一步集中行省军政权力,完善行政、军事和司法,同时“开云南驿路”,“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实行军民屯田,发展经济文化,是为云南全省驿传系统完备和云南驿现存驿站之始,而云南驿地处缅甸和中国内地交通要冲,成为了一个较大规模的驿站,派驻有蒙古和色目军队保护。
明朝继承了元朝云南省的大部分辖地。直到清朝,云南是中国白银的主要产区。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云南,形成今天的云南回族和蒙古族。
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沐英率军队在奢香夫人的帮助下攻占云南,灭元朝梁王。1909年,清朝实行新政,云南编立新军,成立陆军讲武堂。
清朝以后,1911年10月30日(重阳节),蔡锷、唐继尧率新军发动重九起义,脱离清朝。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又在此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运动。
民国时期,滇军在云南形成割据局面,以龙云(1928~1945年)为主席的云南政府统治云南。1938年,付出极大代价的滇缅公路修通,成为中国与境外联系唯一的交通线。1942年有10多万中国远征军从云南进入缅甸配合英军与日军作战,日军击败英军,沿滇缅公路进至惠通桥,隔怒江与中国军队对峙2年。1938~1946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联合办学,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50年2月24日是云南解放日。

9. 1937年至1945年 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

1、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至1937年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起因: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头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当晚日寇突然向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自卫,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了。

2、台儿庄大捷

1938年3月,距离日军全面侵华战争还不到一年,日军的气焰极度嚣张,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异常高涨,在此契机之下发动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这是我们在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场胜利,在当时双方的实力差距非常明显的状况下能够打赢这场战役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

极大的鼓舞了军民的士气。在和日军的激烈交手之下,王铭章节节败退,不得以被逼迫到了藤县东关附近,而在此刻他依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迂回战。

但是在一次战斗当中不幸被敌人的机枪扫中,以身殉国,在他壮烈殉国之后他的部下还是坚持和日军展开缠斗,最终壮烈牺牲,没有一人后退。

台儿庄大捷背后惨烈代价:苦战四昼夜全军覆没,蒋介石为其落泪。

3、百团大战

1940年7月22日,日本为尽快结束侵华战争,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拉拢蒋介石、汪精卫政权。同时,在华北地区实施“囚笼政策”,通过建立据点、碉堡等,把抗日根据地与其它地区隔离开来。八路军被日军封锁在各个穷乡僻壤,生存和发展极其艰难。

为了减少蒋介石政权投降的可能性,同时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认为,必须打一场大的战役。从1940年7月22日发布预备命令到8月20日下达行动命令,八路军总部部署的都是20来个团参加的正太战役。

直到8月22日八路军总部首次综合战情时,彭德怀才意外地发现,竟有105个团参加了这次战役。也就是说,其中有85个团“没打招呼”就直接投入战斗了。

4、皖南事变

1940年10月19日,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坚持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抗日大局,同意将安徽南部的新四军调到江北。

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一个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当部队行至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有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

5、日本投降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日本把美国这个世界第一强国提前拉进了战争中。

1942年年底,美军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随后,日本方面开始节节败退,日本海军几乎丧失殆尽。1944年下半年,美军开始染指菲律宾,并最后收复了菲律宾。

阅读全文

与云岭历史事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