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历史高考选择题
看着都像是吧,我以前也这样,估计是基本概念没搞清楚,还是要多看教科书,然后不懂多去问老师.
⑵ 谁有上海历史高考历年考题
注册网络账号,文库搜索即可
⑶ 谁有上海历史等级考历年真题
水一个
⑷ 上海地区历史高考的解答题该怎么答
一、以高考题为载体,研究发现专家命题意图
纵观近几年上海高考试题,我发现一个现象即150分试卷四大板块(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历史作文题),试题基本上都是以教材大事年表和每章引言概述部分的史实与线索为题眼的,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重要信息即在范围上要重视《考试手册》和《基本要求》,在具体内容上要切实重视研究重点史实和重要线索以及史实与线索间的主要联系,在题型上要重视跨学科情境题(历史作文题和双语情境题),在方法上要重视以已知知识由此及彼解决新情境题(史实背景题、史实深化题、学术观点题),在热点上要注意上海高考并不回避热点(01年日本侵华历史题,02年上海申博题,03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如何进一步溶合发展题)。
二、以高考题为切入点,研究掌握重点史实与线索
在高考命题由“能力立意”向“能力立意与问题立意并重”的发展趋势下,考生第三轮复习时一定要借助高考经典试题,重视基本史实线索化和综合化,达到试题与史实立体结合。笔者以为高考选择题就是史实线索上的点,简释题就是史实线索上的链或几个链,问答题就是单史实线索,历史作文题就是多史实线索。
如选择题(2001年上海)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纭。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接近事实本质(C)。A.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抗战中,皖南事变,周恩来题词)B.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模糊国共阶级性质)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国民党背后有美国,而中共呢?!不符合历史)。
“五四”以后,中国社会势力是如何演化的呢?我们可以梳理出三条线索:(1)国民党发展线索:1894年兴中会(第一个团体)孙中山檀香山→1905年中国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孙中山日本→1912年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代理事长宋教仁)→1914年中华革命党孙中山日本→1919年中国国民党孙中山→1924—1927年国民党(阶级联盟)→1927年中国国民党(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党)。(2)八大民主党派建立线索:中国致公党(1925年,美国),中国农工民主党(1930年,上海),中国民主同盟(1941年,重庆),民主建国会(1945年,重庆),中国民主促进会(1945年,上海),九三学社(1946年,重庆),台湾民主自治同盟(1947年,香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香港)。(3)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年,上海)及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人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转折性标志是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再如问答题(1999年全国)下列三幅地图反映了不同时期德国的版图和在欧洲控制区域的情况及欧洲大国对德政策的变化,说明各图形成的原因(图略)。
本题从德国三个不同时期三幅地图切入,我们可以揭示出三条史实线索。
史实线索之一:根据题目时间提示归纳出三个历史阶段即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签订后(1919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投降后(1940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德国出现(1949年10月)。
史实线索之二:德国纵向变化。
(1)德国政权更替: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年第一帝国)→莱茵同盟(1806年—1815年)→德意志邦联(1815—1866年)→北德意志同盟(1866—1871)→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1919—1933年)→纳粹德国(1933—1945年第三帝国)→四国分区占领(1945—1949年)→东德和西德出现(1949—1990年)→统一的联邦德国(1990—)。
(2)三次历史发展机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工业总产值1913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一战后英法美在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上的矛盾机遇,迅速恢复经济和政治大国地位。二战后美苏冷战和美国扶植机遇,1990年两个德国统一。
(3)德国版图变化:1919年6月《凡尔赛和约》签订。《和约》规定了有关德国的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限制军备问题、赔款问题。背景是一战中德国战败,列强宰割德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1938年3月)→苏台德区(1938年9月)→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3月)→波兰(1939年9月)→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1940年4月—1940年6月)→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希腊(1940年10月—1941年5月)。背景是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欧美大国绥靖政策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推波助澜。1949年10月两个德国出现。1945年5月德国投降→1948年6月第一次柏林危机(斯大林与杜鲁门)→1949年5月西德建立(首都波恩)→1949年10月东德建立(首都柏林)→1961年6月第二次柏林危机(赫鲁晓夫与肯尼迪,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与肯尼迪)。背景是二战中德国战败,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和美苏冷战。
史实线索之三:欧美大国对德政策变化。宰割德国(1919年6月《凡尔赛和约》)→扶植德国(1924年《道威斯计划》,1927年工业生产跃居世界第二,1929年杨格计划。1925年《洛迦诺公约》,德国加入国联,获得理事席位。)→1938年3月纵容德国侵略扩张→1942年1月26国联合反法西斯→二战后分区占领德国→1949年10月两个德国出现→1990年10月德国统一。
至于高考简释题、材料论证题基本史实线索化综合化就更容易研究梳理掌握了。这对提高应考实战性、实效性是非常有益的。
三、以研究性学习为方式,巧解材料分析论证题
上海高考近几年材料分析论证题分值趋势逐步上升(2001年18分,2002年23分,2003年30分),基本上都是以历史小论文形式出现(2001年为书信体),而且在全国范围内评价很高,估计2004年高考有望延续,但图片型材料可能不再复出。高考历史小论文相当于高考语文大小作文,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分值占1/5,考生有必要研究掌握历史小论文基本写作方法,以期写出高质量高分值历史小论文。笔者现借助(2004年上海)以世界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史发展题,谈谈高考历史小论文基本写作方法。
1、必须的基本要素
语文作文框架(叙事性散文),历史知识体系,以一贯之中心线索,巧设题目,历史语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由表及里地审读获取多元信息
如“万年和约”,还是千年变局?联系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闯入中国的“春帆”不仅是日本联系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再如跨越太平洋的碰杯联系到共和国的外交,中美、中日关系,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和作用。
3、提炼概括中心线索
(1)从屈辱史角度,重点说明从英法美日资产阶级革命和1840—1900年资本主义列强五次侵华战争使中国从独立自主封建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2)从探索史角度,重点说明从走列强式的路(英国、日本、美国)到走俄国人的路再到走自己的路和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
(3)从经济史角度,重点说明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和列强侵华客观上瓦解中国自然经济,逼迫中国被动溶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体系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搞活经济的基本国策,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主动溶入世界经济发展体系的艰难历程。
(4)从现代化角度,重点说明中国从封闭到被迫开放又到主动开放再到加入WTO溶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曲折而又光明的富强之路复兴之路。
4、确立中心,巧设题目,史论结合成文
叙事性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讲究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笔者以为确立的中心线索就是历史小论文的神,如以中国从封闭→被迫开放到走向主动开放→富强复兴之路为中心线索可以从世界眼光视角统领六则图文材料所隐含的典型史实体系,夹叙(以史实为论据)夹议(以史观为论点),叙议结合,论从史出地用历史语言表述成文,再冠以贴切的题目,高质量的历史小作文就诞生了。
总之,考生面对高考高质量 “闯关”需要底气、胆略,更需要应试智慧。这样才能顺应新的高考要求,事半功倍,决胜高考。
⑸ 09上海历史高考试卷和答案
相关试题:2009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word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5BBDAD 6—10BBDAB 11—15CACDD
16—20CCADC 21—25CBDDA 26—30DACBC
二、非选择题(共90分)
说明:下列答案按层次由高到低、依次递减的原则进行排列和赋分。答案1为最高层次的答案,“其他答案”为不符台题意的答案。圆点符号后的内窖为参照性示例。
31.
(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以仕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答案2: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仕、礼。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建立理学体系,把儒学推向新高峰。
答案2: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答案3:仅笼统地回答。
·汉、宋两代,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3)答案1:能从两方面进行回答,
·新文化运动兴起,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被视为旧文化、旧道德的代表遭到批判,开始走向衰落。但是在批孔的同时,也有人推崇儒家思想,这表明儒家思想在当时仍具有影响。
其他答案。
答案2 :仅运用边缘性知识作出解释。
·不一样。詹姆士一世在经济上实行重税政策,严重侵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玛丽和威廉不得为天主教徒,不得随意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等。
其他答案。
32.
(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④②①③。詹姆士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君主专制;英国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国恢复了君主制;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2: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其他答案。
(2)答案未能运用核心知识作出解释。
·不一样。詹姆士一世是专制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玛丽和威廉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议会成为政治统治的中心。
(3)答案1:结合图像,从历史资料与历史解释的视角回答。
·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等判断,图像记录了历史,展示了大最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历史。
答案2 :仅从历史资料与历史解释的视角来回答或只就图像本身进行回答。
·图像记录了历史,展示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图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厉史。
·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可以看出图像记录了历史。
其他答案。
33.
(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惫相符的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
答案2 :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怠相符的内容。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答案2:未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答案3:仅有正确结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
其他答案。
(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
·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
答案2:回答不充分。
·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
其他答案。
34.
(1)答案1: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英国世纪:工业革命,或“世界工厂”,或伦敦成为世界金融贸易中心;美国世纪:“金元帝国”的形成,或信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
答案2 :未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其他答案。
(2)史实方呵:
答案1:能围绕与问题关联性较强的核心知识避行回答。
·19世纪英国是世界一流强国,一战前的扩军备战影响到英国经济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对英国造成了冲击;“日不落帝国”逐渐走向衰落:第二次科技革命使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首位,成为头号经济强国;垄断组织托拉斯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罗斯福新政挽救了荚国资本主义制度;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新战争,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后美圆戚为联台围的常任理事围;(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成为“金元帝国”,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移到美国;二战后美国成为信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通过冷战,美国将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势力深人到欧洲等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答案2:仅运用边缘性知识进行回答。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具体内容;美孚石油公司改制为托拉斯;罗斯桶新政的具体内容;《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具体内容;信息技术革命的具体内容:冷战的具体内容等;
其他答案。
组织方面
类型1:组织形成结构.语句连贯通顺
类型2:语句连贯通顺
类型3:部分列举,只进行简单组织
35.
(1)答案1: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核心家庭越来越多,主干家庭逐渐减少,联合家庭基本消失。
答案2:未能完整解读图表中的信息。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并运用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从贫穷到富裕,或生活水平大夫提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建立许多外资和合资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十二届三中全会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答案2:能对材料进行提炼概括,但仅运用边缘性知识进行回答。
·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开业。
其他答案。
(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
·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的发展: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的改造和冲击;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村产生了影响。
答案2:回答不充分或意思含糊。
·农民进城打工。
其他答案。
36.答案:① 否② 否③ 是④ 否⑤ 是
37.
(1)答案1: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释。
·西方国家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它们通过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答案2:仅笼统地回答。
·侵害了司法主权;通过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这一特权。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
·中国:以礼人法,礼刑结合;不重事实,不重证据;没有律师和陪审制度。西方:有律师制度;有法院、陪审团;重证据。
答案2:未能完整地将两者进行比较。
答案3:仅笼统地回答。
·中西在司法制度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其他答案。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方在中国设立法院,建立起自己的司法制度,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中、西两种法律体系存在差异与冲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从中西双方的司法体系的差异与冲突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从西方国家对自己和对中国的双重标准来进行分析。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题。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⑹ 上海大学党的历史知识1到100题的答案
这个也到网上问?
没人知道吧,知道的也不会说,呵呵
⑺ 两道关于上海历史和文化的题目
1上海光复后,县来绅姚文枏等人于源1912年1月13日,再次向苏、沪总督及民政总长李平书呈请拆城。后获沪军都督府批准。1912年7月,上海开始全面拆除城墙。所以第一题选择b
2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所以也是b
满意请采纳 不满意请追问。
⑻ 一道关于上海历史和文化的题目
第一题 虞洽卿。
在“鸦片战争”以前,宁波人旅沪已众。清嘉庆二年(1797),宁波人在沪创建殡舍,称为“四明公所”。(1911)二月二十一日,在“四明公所”举行成立大会。公推李徵五(一说为沈仲礼)为会长,虞洽卿、朱葆三(一说还有王儒堂)为副会长。
第二题 B1874年。
第一次四明公所事件
宁波商人是上海势力最大的商帮。四明公所是旅沪宁波籍人士的会馆兼公坟,创建于1797年,位于上海县城外西北侧紧邻护城河处,1862年被划入法租界内,当时法国驻华公使曾做出不侵犯四明公所的承诺。1870年代后,上海法租界的发展日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剧增。1874年,法租界公董局认为四明公所附近人口稠密,公所里的坟墓有碍卫生,是传播疾病的巢穴,计划修筑一条穿越四明公所的道路来迫使其迁出租界。宁波同乡会则一再请求公董局将道路稍为向北迁移,表示愿意承担筑路费用。5月3日下午,300多名旅沪宁波籍人士在四明公所门外与法国巡捕发生冲突,随后冲向路政工程师佩斯布瓦住宅,佩斯布瓦向人群开枪,打死一人。于是事态更为扩大,宁波人包围了公董局,焚毁法国人房屋40多间,法国水兵上岸镇压,打死华人数名,伤20多人。法国领事葛笃不愿引起更大的麻烦,迫使公董局放弃这项筑路计划。
⑼ 一道关于上海历史文化的题
1C2A........................
黄道婆是汉族妇女,元代纺织技术的革新者,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八岁时作了童养媳,因不堪封建家庭的虐待而随船飘零至海南岛的崖州(今崖县)。黎族人民非常同情她的悲惨遭遇,便教她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纺织技术。在黎族地区住了40年以后,黄道婆于元贞年间(1295年-1296年)返回故乡乌泥泾,她把从黎族人民那里所学到的一套纺织技术,传授给当地劳动妇女。她还精心改革,制成手摇搅车、粗弦大弓以及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手能纺三根纱的脚踏纺车,大大提高了扎棉、弹棉和纺棉的工作效率。黄道婆把黎族的纺织工具和技术结合当地的丝织技术运用到棉纺织上,图案花纹光彩美丽、灿然如画,甚得人们的喜爱,推动了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对我国棉纺织技术发展的杰出贡献,体现了黎、汉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凝结着黎、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我国纺织工业史上共同谱写了团结友谊的光辉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