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有谁
楼主虽然学的理工,但是从中学起就对文史哲感兴趣。要查一些中国历史掌故,到新华书店、图书馆寻找,居然找不到一套像样的中国历史著作,由此推定:当代中国没有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
最早买到的中国历史书籍是范文澜老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据介绍,这是一套范文澜老先生1940~1942年在陕西延安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和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期间,组织撰写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叙述中国历史的著作。《中国历史简编》由延安新华出版社初出上、中两册,上册叙述上古到五代的历史,中册叙述宋、辽至清代中叶的历史。1948年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修订本,取消上、中册名称;195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195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196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一、二册。到上个世纪70年代再版。
虽然“该书在写法上夹叙夹议,文字简洁生动,深入浅出。”但是,由于延安参考书籍有限,写作难免粗糙。加上时势的需要,对义和团、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过于拔高,影响了《简编》的严肃性和客观性。
到了21世纪,在书店看到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初版的《中国通史》,上中下三编,由冯克诚、田晓娜主编。结构之乱,文笔之粗糙,真是惨不忍睹。不少篇幅,有点象街头地摊杂志中的文章摘编。
至于被封为中国历史学家的周谷城、翦伯赞,解放后几乎都没有发表过什么论文著作。明史专家吴晗,解放后主要从事行政工作(北京市副市长)。后来写了一个《海瑞罢官》,被污蔑为给彭德怀翻案,遭迫害致死。
至于写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家姚雪垠,写过历史小说《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步曲的作家二月河,都只是停留在“戏说”的水平,根本谈不上严肃的史学研究。
再看看大学研究所历史专业的那些教授、研究员、博士、硕士,一个个面有菜色,蓬头垢面,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是彻底的失败者、落伍者。中学优秀的毕业生,没有几个真心实意愿意考历史专业的。中国历史专业后继无人已经成为定局。
再看看社会上70后、80后的年轻朋友,又有几个认真看过一、两本历史书的?他们脑袋里仅剩的一点点可怜的历史知识,大概都是从陈凯歌、张艺谋等三流导演胡编的那些历史电影(例如“英雄”、“无极”、“霸王别姬”、“铁嘴铜牙纪晓岚”等)中活剥生吞批发来的。随导演怎么胡编乱造,演什么他们信什么。
如果象香港丁学良丁大教授断言:中国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那么楼主可以负责任的断言:中国合格的历史学家,一个都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贰』 世界历史上有名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司马迁
历史学家“陈寅恪”简介
http://vip.rongshuxia.com/rss/bbs_viewart.rs?bid=108510&aid=104
近代世界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回
http://www.pingyao.ccoo.cn/gaik/
师从著名历史学家、考答古学者向达
http://www.bbtpress.com/homepagebook/1082/index.asp
『叁』 我想当历史学家,能告诉我现在要做什么
想当历史学家,首先要明白自己要当什么历史学家,那种历史学家。
首先,历史分世界史和各国历史,由于是自己国家,我们又分为中国和外国史。其次,历史分古代史和近代史,这个大家都明白。
我的建议,历史太多太杂,自己国家的事情还没弄明白,就别去给别的国家捣乱了。且如果想研究外国史,需要很好的外语能力,毕竟要看直接的史料,才能得出最正确的观点。而史学在中国,现在并不是十分吃香,外国史,尤其是外国古代史更不吃香。而外国的近现代史,基本也很少本提及,除了徐滔和马俊讲的两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是军史专家,讲的基本是以军事方面为主。
如果研究中国史,我还是建议你学古代史。因为近现代史涉及到一些政治问题,有些话不能说,有些话不敢说。且很多东西你未必能拿得到一手资料。如果你想搞这个,先帮我弄本《戡乱战史》的未删节版,我就相信你是有能力弄到一手资料的。
研究古代史,你可以像纪连海老师、易中天老师或者王立群老师那样,只研究专项历史。或者像当年明月那样,讲述历史,而不是去解读历史。或者像袁腾飞那样,侮辱历史,哗众取宠。也都是速成的办法。但是,如果你真喜欢历史,就应该像我一样,踏踏实实的读一读24史(26史),至少要读一读白话24史,这才是正途。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的时间比较充裕,还可以看其他史学资料来印证24史。其实24史里,很多重复,可以只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北史(包括隋)、南史、旧唐书、旧五代史、宋史(我正在犹豫看不看辽史和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这几本即可。而“志”是可以不看的,如果你准备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天文历法,可以好好看看。前三代是最费劲的,我还看了《尚书》、《国语》、《左传》等书,虽然不是完全理解。剩下的就好办多了。比如看《三国志》,你想找什么江表传、典略也找不到,老老实实看就得了。
我不知道你多大了,我最后悔的是,没有早点开始看24史(也可以叫25史,26史),如果你还年轻,你真的相当历史学家,早点下手是最好的。
在历史方面,如果你有什么不太懂的地方,咱们可以共同的研究研究。不过我现在不太行了,观点已经并非很多人能接受的了的了。
『肆』 当代中国的历史学家都有哪些呢
当代中国居然没有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原创】
--------------------------------------------------------------------------------
发帖人:杰克467 发帖时间:2006-06-16
楼主虽然学的理工,但是从中学起就对文史哲感兴趣。要查一些中国历史掌故,到新华书店、图书馆寻找,居然找不到一套像样的中国历史著作,由此推定:当代中国没有一个合格的历史学家。
最早买到的中国历史书籍是范文澜老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据介绍,这是一套范文澜老先生1940~1942年在陕西延安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和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期间,组织撰写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叙述中国历史的著作。《中国历史简编》由延安新华出版社初出上、中两册,上册叙述上古到五代的历史,中册叙述宋、辽至清代中叶的历史。1948年由上海新知书店出版修订本,取消上、中册名称;195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195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196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一、二册。到上个世纪70年代再版。
虽然“该书在写法上夹叙夹议,文字简洁生动,深入浅出。”但是,由于延安参考书籍有限,写作难免粗糙。加上时势的需要,对义和团、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过于拔高,影响了《简编》的严肃性和客观性。
到了21世纪,在书店看到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初版的《中国通史》,上中下三编,由冯克诚、田晓娜主编。结构之乱,文笔之粗糙,真是惨不忍睹。不少篇幅,有点象街头地摊杂志中的文章摘编。
至于被封为中国历史学家的周谷城、翦伯赞,解放后几乎都没有发表过什么论文著作。明史专家吴晗,解放后主要从事行政工作(北京市副市长)。后来写了一个《海瑞罢官》,被污蔑为给彭德怀翻案,遭迫害致死。
至于写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家姚雪垠,写过历史小说《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步曲的作家二月河,都只是停留在“戏说”的水平,根本谈不上严肃的史学研究。
再看看大学研究所历史专业的那些教授、研究员、博士、硕士,一个个面有菜色,蓬头垢面,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是彻底的失败者、落伍者。中学优秀的毕业生,没有几个真心实意愿意考历史专业的。中国历史专业后继无人已经成为定局。
再看看社会上70后、80后的年轻朋友,又有几个认真看过一、两本历史书的?他们脑袋里仅剩的一点点可怜的历史知识,大概都是从陈凯歌、张艺谋等三流导演胡编的那些历史电影(例如“英雄”、“无极”、“霸王别姬”、“铁嘴铜牙纪晓岚”等)中活剥生吞批发来的。随导演怎么胡编乱造,演什么他们信什么。
如果象香港丁学良丁大教授断言:中国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那么楼主可以负责任的断言:中国合格的历史学家,一个都没有,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伍』 全世界比较知名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特奥多尔·蒙森克里斯蒂安·蒙森(德语: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德国古典学者、法学家、历史学家、记者、政治家、考古学家、作家,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关于罗马历史的作品对当代的研究仍十分重要。他也是一个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鲁士和德国的国会会员。他对罗马法和债法的研究对德国民法典有着重大的影响。
2、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他的12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由于他的伯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专门研究经济发展史,也叫阿诺德·汤因比,为了区分两者,人们通常都称呼二人的全名,以免混淆。
3、詹姆斯·哈威·鲁滨逊詹姆斯·哈威·鲁滨逊(JamesHarvey Robinson,1863.6.29-1936.2.16)美国历史学家,20世纪初美国“新史学派”的奠基人和倡导者。他曾兼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办的“美国历史评论”副主编,1929年他当选为美国历史学协会主席,1936年在纽约去世。
4、克罗齐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1866—1952)又译柯罗齐。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1883年在罗马上大学。20世纪20年代形成自己的新黑格尔哲学体系。1903年起主编《评论》杂志。1920—1921年任教育大臣。政治思想上一直是意大利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领袖人物。哲学上深受黑格尔影响,但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不够彻底。他把精神作为现实的全部内容,认为除精神之外单纯的自然是不存在的,哲学就是关于精神(全部存在着的现实)的科学,即纯粹的精神哲学。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美学原理》中。
5、津田左右吉津田左右吉,历史学家。日本古代史研究第一人。岐阜县出身。1891年东京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成为满铁研究员,接受白鸟库吉的指导。1945年后他开始享誉日本学术界,1947年成为日本学术院院士,1949年被天皇授予文化勋章,1951年获文化功劳奖,1960年被美浓加茂市授予名誉市民。他的否定神话的“津田史观”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历史学的主流。日本史学家对津田左右吉推崇备至,奉他为历史学的巨匠。
6、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斯宾格勒于1880年出生于一个邮政官员的家庭,先后在慕尼黑、柏林、哈雷等地求学,最后以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德文:Der metaphysische Grundgedanke der Heraklitischen Philosophie, The Metaphysical Fundamental Thought in Heraclitean Philosophy)为博士论题于1904年4月6日在哈雷-维滕贝格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先是在中学任教,后专事学术研究和私人写作。主要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西方的没落》之外,还有《普鲁士的精神与社会主义》、《人与技术》等。
7、费尔南·布罗代尔费尔南·布罗代尔(1902 —1985 ),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的的第二代代表人。提出了著名的长时段理论。主要著作有《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法国经济社会史》、《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及《资本主义论丛》。
8、勒芬·斯塔夫罗斯·斯塔夫里阿诺斯勒芬·斯塔夫罗斯·斯塔夫里阿诺斯,希腊族,美国男学者、教授、历史学家,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克拉克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历史教授、西北大学的荣誉教授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博士曾因杰出的学术成就而荣获古根海姆奖、福特天赋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州荷亚去世。
9、钱穆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10、赫伊津哈赫伊津哈,荷兰文化史学家。1891年考入格罗宁根大学学习文学和梵文,1915年起任莱顿大学教授,1932年任校长。1942年被德国纳粹逮捕囚禁,1945年荷兰解放前夕病逝。通过描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强调指出世界文化的相互关联。主要著作有《我的历史之路》、《中世纪的衰落》、《明天即将来临》、《游戏的人》等。
11、伊曼纽尔·莫里斯·沃勒斯坦伊曼纽尔·莫里斯·沃勒斯坦(1930年9月28日—),美国学者。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任教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社会学系。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国际政治经济学家,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现代世界体系》、《历史资本主义》、《知识的不确定性》等。
12、费正清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美国籍,盎格鲁-撒克逊人,1907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南达科他州,1991年9月14日逝世于美国剑桥,享年84岁。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生前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等重要职务,还曾是美国政府雇员、社会活动家、政策顾问。费正清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从他进入牛津直到他1991年去世,他的著作绝大部分都是论述中国问题的。
13、陈寅恪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14、陈垣陈垣(1880.11.12-1971.6.21),汉族,广东新会人。字援庵,又字圆庵,出身药商家庭。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
15、吕思勉吕思勉(1884.2.27—1957.10.9),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等。
『陆』 作为历史学家必须得具备哪些条件
历史学研究是创新性的工作。历史学家要创新,必须具备某些特定的素质。历史学青年研究人员群体是否具备当代中国历史学家的基本素质,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历史学科未来发展,以及在国际历史学界地位的大问题。笔者在结合今天的实际,学习、分析、总结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基本素质时体会到,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也许主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基本素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里又包括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系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二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精神实质;三是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能够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做到这四点,非常不容易,需要研究机构和学者本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丰富的知识积累。历史学是一门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学科,之所以许多历史学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为知识积累需要时间,需要漫长的时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希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成为史学大家的学者来说,需要积累的知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学知识。这里不仅仅是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专门知识,比如秦汉史知识、英国中世纪史知识,而且应该包括整个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基本知识,比如中国史知识、外国史知识、考古学知识,等等。二是历史学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种跨学科知识,是构建历史学家广阔的思考平台,形成历史学家开阔的学术视野的必要条件。三是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实践方面的知识。这要求历史学家不要把自己锁进象牙之塔,与世隔绝,而应该关心现实,关心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现实的发展和变化。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个优良的传统。对现实的了解和关注,是历史学家治史的不可缺少的动力之源、灵感之源,更是治史目的正确性的重要保障。
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家的工作是在两个方面创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实的发现、梳理;二是对重要问题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这要求历史学家具有下述基本素质:(1)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学问,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概念、严谨的表述,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缺少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我们有些年轻学者在这方面很欠缺,说话、写文章逻辑混乱。(2)较强的联想能力。历史的舞台无限广阔,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无比丰富复杂。
『柒』 当一个历史学家需要具备什么
历史学研究是创新性的工作。历史学家要创新,必须具备某些特定的素质。历史学青年研究人员群体是否具备当代中国历史学家的基本素质,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历史学科未来发展,以及在国际历史学界地位的大问题。笔者在结合今天的实际,学习、分析、总结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基本素质时体会到,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也许主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基本素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里又包括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系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二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精神实质;三是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能够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做到这四点,非常不容易,需要研究机构和学者本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丰富的知识积累。历史学是一门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学科,之所以许多历史学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为知识积累需要时间,需要漫长的时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希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成为史学大家的学者来说,需要积累的知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学知识。这里不仅仅是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专门知识,比如秦汉史知识、英国中世纪史知识,而且应该包括整个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基本知识,比如中国史知识、外国史知识、考古学知识,等等。二是历史学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种跨学科知识,是构建历史学家广阔的思考平台,形成历史学家开阔的学术视野的必要条件。三是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实践方面的知识。这要求历史学家不要把自己锁进象牙之塔,与世隔绝,而应该关心现实,关心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现实的发展和变化。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个优良的传统。对现实的了解和关注,是历史学家治史的不可缺少的动力之源、灵感之源,更是治史目的正确性的重要保障。
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家的工作是在两个方面创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实的发现、梳理;二是对重要问题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这要求历史学家具有下述基本素质:(1)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学问,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概念、严谨的表述,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缺少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我们有些年轻学者在这方面很欠缺,说话、写文章逻辑混乱。(2)较强的联想能力。历史的舞台无限广阔,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无比丰富复杂。缺乏联想能力,就难以发现纷纭复杂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与相异性,难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产生很多灵感。知识面的宽广,是联想能力强的前提。(3)较强的批判精神。在学问方面,决没有绝对的权威、绝对的正确,真理永远是相对的。所以,历史学家对任何已有的学术结论,在吸收其正确合理的成分的同时,还永远应该抱批判精神,去寻找它们的不足之处。批判精神是历史学家打破思维局限、眼界局限,确立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前提。(4)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是学术研究最基本的意识,因为同科学技术发明一样,学术研究的性质、目的就是创新。这一最基本、最起码的认识,恰恰在一些人那里被忽视了。目前,存在着大量重复劳动的学术产品。有些学者,甚至一辈子都没有一项真正创新的成果。(5)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首先是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尤其是现代发达的通讯传媒、电子网络手段查找资料的能力。其次是与国内、国际有关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这种学术交流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学术日益国际化的21世纪,与国外学者的交流能力,将是我国历史学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所必备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对历史学家的外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该说,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研究和学术交流,是任何一位未来的历史学家的基本功之一;而对于从事外国历史研究的历史学家来说,恐怕还需要掌握不止一门外语。
如果我们在以上五个方面加强对自己的培养和训练,必将提高我们在史学研究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良好的学风。在学风方面,我国历史学具有优良的传统。其中最重要的,笔者认为是以下几点:第一是勤奋。历史学是一门聪明的学问,需要历史学家有非常智慧的头脑;历史学又是一门“笨”学问,需要历史学家有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但要勤于动脑,而且要勤于动腿——到处去查找资料。在很多时候,勤奋比智慧更加重要。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特别优秀的历史学文章,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查找资料方面所下的“笨”功夫。第二是坚韧。我们都知道,坐冷板凳,而且一坐就是十年甚至一辈子,这种描述首先是来自历史学科的。坚韧意味着甘于寂寞,有时候也意味着甘于清贫。坚韧对立于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钓誉。坚韧意味着学者的清高,学者内心世界的充实。第三是严谨。所谓严谨,就是实事求是、诚实踏实、一丝不苟。别人的有关成果要充分了解并且承认,决不能埋没掩盖,当然更不能窃为己有。自己的成果要做到:字字有据——决不说空话、说主观臆断的话;据必求全——就是一些历史学家提出的“竭泽而渔”,把必需而且能够找到的资料全部找到;据必求真——就是尊重史料,不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使用似是而非的史料,或者经不起推敲的史料。
以上几点看法,笔者主要是用来自勉,当然,也盼望能够获得其他年轻的历史学工作者的认同。
『捌』 我想成为一位历史学家。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只能说选哪科都行,只要自己觉得这科容易学就行。内既然你说你想当历史学容家,我想你的文科应该是比理科要好的吧。想做历史学家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要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厚的理解,其次才是世界历史,并且历史学家并不是什么历史都要求知道的,每个历史学家都有自己特定了解熟悉的历史阶段,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特定的历史阶段。老实说,你现在才高一,不要想得太多,与其想什么未来做什么,不如在学校好好学习,先把两年后的高考对付过去,这才是比较实质性的问题。有些人对未来都是一致很迷茫的,例如我,毕业一年了,工作也半年多了,可是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都还是迷惘的,现如今都是固定的上下班,不知道将来怎样。人生路漫长,慢慢探索吧~
『玖』 世界历史学家是谁
斯塔夫理阿诺斯
你会发现现在很多关于世界历史的书籍很多都是摘取他的《世界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秒各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 斯氏的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齐名,但比其通俗。与《梦的解析》《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时间简史》《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并列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本书。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两卷本《全球通史》(1970和1971年)和W·H·麦克尼尔的《世界通史》(1967年),被巴勒克拉夫视为体现了“全球史观”的代表作。他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指出:“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最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单独完成的,其中恐怕要以斯塔夫里阿诺斯和W.H.麦克尼尔的著作最为著名。” 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著作为学术界称道。 其他著作: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新世界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已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州荷亚去世,本书不但是斯氏《全球通史》的最新版本,也成了其最后版本。
『拾』 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陈寅恪(1860——1969)江苏义宁(今修水县)人,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是《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主张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是中国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创者,造就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
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著有《文心雕龙讲疏》《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等,带有党性政治色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著名史学研究家,在《诗经》《尚书》以及史前史阶段颇有研究,曾发表论文《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汉代学术史略》、《王肃的五帝说及其对于郑玄的感生说与六天说的扫除工作》、《三统说的演变》、《汉代以前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与域外交通的故事》、《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夏史三论》、《九州之戎与戎禹》、《鲧禹的传说》等篇。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钱穆 (1895~1990)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代表作有《先秦诸于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儒家人文主义史学家的代表,他从历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学认识的独特性对历史认识问题作了阐述。钱穆力图把传统史家从事考据所揭示的个别事实的真实构成一个前后连贯、有因有果的时间序列,力求从时间上把历史综合为一个发展的整体,着眼于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统一性上去考察。
傅斯年(1896——1950)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古代文学史》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夷夏东西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等。“史学本是史料学”是傅氏史学思想的最基本点,应建设绝对客观的历史学。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著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先秦、秦汉部分,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吕振羽(1900—1980),湖南邵阳人,著名历史学家。著有《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等,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雷海宗 (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中国历史学家,著有《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西洋文化史纲要》等。雷海宗认为真正的史学不是繁琐的考证或事实的堆砌,于事实之外须求道理,要以哲学的眼光,对历史作深刻透彻的了解。
侯外庐(1903—1987),山西平遥人,著名历史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与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合著,五卷)等,着重对历史做整体研究,在思想史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吴晗(1909~1969) 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省义乌人。 中国历史学家,著有《历史的镜子》、《史实与人物》、《朱元璋传》、《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颇受当时史界名流青睐,带有实用史学的观念。
黄仁宇(1918——2000)美籍华裔,祖籍湖南长沙,《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放宽历史的眼界》《十九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他的“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