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急需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总结的知识清单来画知识树。拜托拜托啦!谢谢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
2、耕作方式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
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
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以农为本)
②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
1、丝织业:
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
②明清:在纺织业部门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冶金业
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3、陶瓷业
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②宋代:景德镇“瓷都”
③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三、古代中国商业
1、商业的发展
①唐:政治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旅往来频繁
②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商运发展迅速
③明清:商帮和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城市与“市”的发展
(1)唐代长安:
①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 “市”与“坊”界限分明
②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2)宋代东京
①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②整齐划一的市坊制被打破,市坊界限不复存在;
③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夜市、早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①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③评价: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协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统治阶级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3、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首先出现雇佣关系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 航海家 国籍 开辟的新航线 所经大洋 扶持国家 方向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葡萄牙 向东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西班牙 向西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 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大西洋、印度洋 葡萄牙 向东
1519-1522年 麦哲伦等 葡萄牙 环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西班牙 向西
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亚洲、非洲、
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
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
②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1)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①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
②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③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
④进行以黑奴贸易为中心的“三角贸易”,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
(2)英国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采用奴隶制劳动,贩卖黑奴等
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1)进程:①首先开始于纺织业;
②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③交通运输业(火车和汽船)
(3)影响:①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
③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
(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
机、电灯、电影)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3)影响: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①计算机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②网络大大缩小全球空间距离;③生命科学的发展逐步打开生命的奥秘;④航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和生存空间等。(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类文明进程。
(这是必修二的一二单元)
『贰』 高分跪求高一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树
必修一岳麓版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P课本第2-3页)
⑴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⑵目的:巩固统治。
⑶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异姓诸侯国;
③周王的亲族、姻亲和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但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
⑷作用: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②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P课本第3-4页)
⑴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⑵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⑶内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
⑷作用: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⑸工具: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⑴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⑵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
总结:宗法制的特点:⑴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⑵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⑷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二)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1、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P课本第6页)
意义:⑴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⑵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2、中央集权的确立——(P课本第7页)
A、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⑴皇帝制: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⑵三公九卿:①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②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⑶评价: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B、废分封,置郡县——(P课本第8页)
⑴目的:吸取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教训,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⑵地方机构:分郡、县两级。
3、影响:
⑴积极影响
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
深远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⑵消极影响——秦法以“轻罪重罚”为指导思想,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4、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
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三) 了解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汉朝刺史制度——(P课本第10页)
(1)目的: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强化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表现: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3)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⑴确立: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P课本第14页)
⑵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⑶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明朝废除丞相:——(P课本第15页)
⑴原因:①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左右皇位继承,引起政局动荡②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⑵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⑶影响: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2、明朝设立内阁:——(P课本第15页)
⑴原因:废丞相后,为提高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
⑵设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内阁。
⑶职权:①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②内阁有专门的衙署和署官,帮助皇帝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4、清朝设立军机处:——(P课本第16页)
⑴清承明制,设内阁,处理日常事务,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军国大事。
⑵军机处①时间:雍正年间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总结: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的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
★★补充:
列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①中央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汉朝,建立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宋朝,中枢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削弱相权;元朝一省制——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②地方政治制度:秦,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并设州部;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下设通判,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元朝,行省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错误。绝对君主专制,使大小官吏只能惟上是从,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
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
进步作用: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明朝以前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地方政权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治理;中央易产生腐败现象和决策的失误;明清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鸦片战争——(P课本第53页)
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0-1842年,签定了中国历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⑵《南京条约》:19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P课本第54页)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关税协定(可以看出列强此时侧重于向中国倾销商品,即以商品输出为主)
⑶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中日甲午战争——(P课本第60页)
⑴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4月,日本强迫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
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P课本第60页)
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出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P课本第61页)
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直接目的: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⑵1901年9月,签定了《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
划定北京的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 关沿线要地。
4、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a.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c.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d.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5、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A、政治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大量割地赔款不平等的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B、经济上,他们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经济依赖列强丧失独立性。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黄海海战——(P课本第60页)
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人物有:海军提督 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志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的全体官兵,管带林永升,“靖远”号管带叶祖珪。黄海海战战争后,由于李鸿章的“避战保舰”政策,命令北洋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日本获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P课本第61页)
⑴义和团运动反帝运动的背景:
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懦弱无能。
⑵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
⑶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从“围剿” “招抚” “联合列强绞杀”。 清政府态度的转变的目的是: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⑶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 民族尊严
★(二)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列举凇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1、日本的侵华史实:——(P课本第87页)
⑴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 ⑵1935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⑶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侵华
⑷ 12月,南京失陷,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2、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A、屠杀中国人民,进行细菌战、毒气战
B、疯狂迫害占领区人民(推行“以华制华”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权)
C、进行经济掠夺(实行殖民统治,目的是把沦陷区经济沦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残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斗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P课本第87页)
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缺点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B、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D、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P课本第88页)
4、国民党组织了多次正面战场的战役:
如:八一三事变后组织了凇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中,在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 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5、敌后战场的抗战措施有: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等。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6、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正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7、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 签署投降书。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P课本第90页)
⑴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⑵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⑷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兴起: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P课本第57页)
⑵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发展:⑴起义爆发后,相继攻克广西、湖南、湖北等地一些重要城市;
⑵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与清王朝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
3、全盛:⑴军事:为拱卫天京,太平军进行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⑵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原则。)——(P课本第58页)
4、衰败:⑴原因:①曾国藩组织湘军、李鸿章组织淮军,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要力量;②领导集团内部发生严重内讧。——(P课本第58页)
⑵转折: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此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⑶挽救危局:①提拔年轻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②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P课本第59页)
5、失败: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6、意义:⑴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破天荒地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P课本第59页)
★总结
一对《田朝田亩制度》的认识——(P课本第58页)
⒈性质:⑴太平天国建立理想社会的纲领文件
⑵改造封建社会的政治方案
⑶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主要标志
⒉产生根源:⑴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受到双重压迫与削弱
⑵历史根源:历代农民起义反封建的升华——反封建土地私有制
⑶阶级根源:农民阶级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自然经济
⒊评价及认识
⑴强烈的革命性:①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平均原则分配农民土地,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②标志着太平天国是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⑵空想性:①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后来太平天国被迫实行“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本性,无法实现,也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⑶落后性:此纲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并没有超越封
建主义的经济范畴。
二对《资政新篇》的认识——(P课本第59页)
⒈性质:太平天国在转折时期由洪仁玕颁布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性文件。
⒉社会根源:⑴天国政权危机,急需改革内政,扭转形势;
⑵资本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潮流;
⑶洪仁玕个人经历使其对资本主义有了具体的了解。
⒊评价:⑴革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这是一个改造封建社会,救国救民的方案。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太平天国政权,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 ⑵进步性: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⑶空想性:①理论上: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没有涉及农民最迫切的土地问题,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
②实践上:由于当时紧张严峻的军事环境和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而落空。
⑷局限性:没有认清列强的侵略本质。
★(二)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⑵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包括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准备:⑴组织同盟会:——(P课本第63页)
Ⅰ性质: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Ⅱ成立:1905年在东京成立。
Ⅲ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Ⅳ机关刊物《民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指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创立民国”即民生主义,核心是土地问题,主张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
⑵思想(论战):①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②作用: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2、武昌起义——(P课本第64-65页)
⑴概况: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金兆龙在武昌起义
⑵结果:①成立湖北军政府,国号“中华民国”
②政体为“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
3、影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4、结局:⑴民国成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⑵《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⑶形势:仅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没有实现统一。⑷袁世凯夺权
①原因:同盟会组织涣散,成分复杂;立宪派旧官僚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孙中山表示“虚位以待”②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6、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P课本第65页)
总结
一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⒈进步性: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⑵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这些矛盾,它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利益和经济上的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大内容,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最高成就。
⑶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⑷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⒉局限性:⑴它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⑵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民族主义仅仅停留在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光复汉族国家的层面上,仍保留大汉族主义情绪,如指斥清朝(满洲人)统治者为“鞑虏”,把国内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问题与外国侵略相混淆,把满洲排挤到“中国之外”,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纲领,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恨集中于清政府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⑶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其矛头所向,主要是皇帝和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找不到真正出路。
⑷它主张民生主义,不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不能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民主革命不可能完成使命,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二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两者如何统一认识?
⒈胜利: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之后,中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
⒉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仍然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
⒊认识:从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直接结果来看,这一目标达到了,可以说革命是胜利了;从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的最终结果来看,它又是失败的,所以革命“尚未成功”。这就是两者的统一。
★(三) 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的地位与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内容,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叁』 初一历史知识树
↑ 东晋
西晋←两晋↗
↑ 吴
↗
魏←三国
↘
↑ 蜀 三国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 ↗
民族大融合 东汉
↑ ↑
汉←秦 西汉
↖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商鞅变法
↑ ↗
春秋五霸 封建社会的兴起→战国时期→秦汉时期
↖ ↑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的瓦解 春秋战国
文字 ↑ ↗
↖ 西周→ 东周
周朝←商朝←奴隶社会兴盛时期↗
↑
原始社会结束,夏朝→商朝
华夏文明 奴隶社会开始↗
↖ ↑
黄帝,炎帝 尧,舜,禹→夏朝
↖ 原始社会的衰落↗
儒家文化 ↑
↖
国家制度← 农耕文明 →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人
↑ 能人→直立人
↗
远谋人←早期人类→北京人→智人阶段
『肆』 高中历史知识树,要图片
http://wenku..com/view/7cf0826eaf1ffc4ffe47accb.html ~这事表格的形式~很清晰,一目了然,便于理解~
http://wenku..com/view/583ead482e3f5727a5e96208.html ·这是根据分类的形式~
http://wenku..com/view/a190741cff00bed5b9f31d54.html ~这是以时间的形式~
http://wenku..com/view/cf841e136edb6f1aff001fb2.html ~这个是你说的知识树和表格结合的形式~
这些都是me高考之前很受用的~希能够帮助你哦~^ ^
『伍』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知识树
第一章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 从血缘家族到氏族制的出现 直立人:元谋人、北京人、蓝田人、和县人 旧石器时代早期
早期智人:丁村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
晚期智人:山顶洞人(氏族制出现) 旧石器时代晚期
从母系氏族的繁荣到原始社会的解体 母系氏族的繁荣:半坡、河姆渡氏族 新石器时代(包括铜石并用时代)
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良渚文化
第二章 夏、商
夏、商奴隶制王朝 夏朝 时间 公元前21世纪(启)--前16世纪(桀)
国家特征 按地区划分领土(九州)
公共权力设置(官吏、军队、刑罚等)
遗址 二里头文化
商朝 时间 公元前16世纪(汤)--前14世纪(盘庚迁殷)--前11世纪(纣)
阶级关系 统治阶级:商王和奴隶主贵族
被统治阶级:奴隶和平民
残酷的阶级压迫:人殉、人祭
夏、商文化 文化 夏历、甲骨文、青铜器、《周易》等
教育 夏朝已有学校雏形;西周时学在官府
地位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西周时文化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
西周 时间 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前841年(国人暴动)--前771年(平王东迁)
政治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
经济 井田制
春秋时期 时间 前770--前403年
政治 周王室衰微--春秋五霸
军事 齐桓公首霸中原(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楚争霸(城濮之战、弭兵之会)
吴越争霸
经济 铁器、牛耕的推广;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井田制瓦解;鲁国初税亩;奴隶制瓦解
战国时期 时间 前403--前221年
政治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
各国变法:魏国李悝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阶级关系变化: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代替了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士的阶层
军事 围魏救赵、合纵与连横、秦灭六国
经济 农业:农民普遍重视肥料、选种和适时耕种
水利:都江堰与郑国渠
手工业与商业:鲁班;新兴封建城市出现
西周春秋战国文化 五经三传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三传: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诸子百家 孔子与儒家,老子与道家,墨子与墨家,法家与韩非,兵家与孙武、孙膑
文学 屈原与楚辞,散文
科学技术 天文:二十八宿,《甘石星经》
历法:夏历
医学:扁鹊的四诊法,《黄帝内经》
第四章 秦汉
秦
朝 前221年--前206年 建立者嬴政、都咸阳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
经济文化 统一全国田税:“使黔首自实田”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拆关卡,修驰道等
思想 焚书坑儒
扩大疆域 修筑长城,北御匈奴
南征越族,开凿灵渠
秦末农民起义(前209--前206年) 原因 暴政:赋税沉重、徭役繁多、刑罚苛暴
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揭开序幕
刘邦、项羽起义,推翻暴秦
意义 第一次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为汉初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楚汉战争 前206--前202年 刘邦、项羽争夺帝位,刘邦获胜,建立西汉
汉
朝 前202--8--25--189 西汉(刘邦、长安)、新(王莽)、东汉(刘秀、洛阳)
政治 西汉 高祖(体养生息)--文帝景帝(文景之治、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全盛)--昭宣之治--衰弱
新 王莽篡权--改制失败--绿林赤眉起义
东汉 光武中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专权和党铟之祸--羌人反抗和黄帜起义
经济 土地状况 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
农业 耧车、代田法和区种法
水利 白渠、六辅渠、龙首渠、井渠
手工业 冶铁业(设铁官)、丝织业(远销西亚、欧洲)
商业 长安、洛阳是商业中心,商业区叫“市”
民族关系 与匈奴的战和 西汉 汉高祖:战(白登之围)--和亲
汉武帝:战(马邑之谋--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汉宣帝:和(呼韩邪单于归附)
汉元帝:和(昭君出塞)
东汉 明、章帝:战(窦固、窦宪抗击匈奴)
南方各族 西汉通西南夷、南越
西域 西汉张骞两次通西域--设西域都护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对外交往 西亚欧洲 丝绸之路、甘英波期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东汉
东亚 日本朝鲜
秦
汉
文
化 科学技术 纸的发明 西汉出现--东汉蔡伦改进
天文历法 西汉《太初历》--东汉张衡与浑天仪、地动仪
数学 《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
医学 《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
学术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经学的谶纬化、王充与《论衡》
宗教 西汉佛教的传入和东汉道教的兴起
史学 司马迁和《史记》、班固和《汉书》
文学艺术 赋、散文、乐府诗;秦陵兵马俑
教育及社会生活 太学、二十四节气、元宵节
世界地位 与同期世界大国(安息、罗马、贵霜)并存
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魏
晋
南
北
朝
政
治
与
经
济 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官渡之战(200年)--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208年)--三国鼎立
魏 220年,曹丕,洛阳
实行屯田恢复发展北方经济
九品中正制
蜀 221年,刘备,成都
诸葛亮治蜀
吴 229年,孙权,建业(今南京)
开发江南
西晋的统一 280年西晋灭吴
265--316年,司马炎,洛阳
士族门阀制度形成
八王之乱
“五胡”的内迁
刘渊起兵,西晋亡
东晋 317--420年,司马睿,建康
士族门阀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祖逖、桓温北伐
383年淝水之战,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十六国 前期 前赵、后赵、前燕、前秦
后期 与东晋对峙
南北朝 南朝 420年--589年,宋-齐-梁-陈,建康
侯景之乱,士族的衰落
江南经济的发展
北朝 439年,北魏鲜卑族拓拨焘统一北方
孝文帝改革(班俸禄、均田令、租调制、三长制、汉化政策
北魏分裂: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
文
化 科学技术 数学 刘徽、祖冲之与圆周率
机械 马钧的发明(龙骨水车)
医学 西晋:王叔和《脉经》、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地理学 郦道元与《水经注》
农学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文学 建安诗人、陶渊明与田园诗、南北朝的民歌
艺术 书法 钟繇和王羲之
绘画 顾恺之
石窟艺术 云冈和龙门石窟
哲学宗教 魏晋玄学
佛教的盛行、法显与《佛国记》
道教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
范缜与《神灭论》
教育 学校衰落,西晋创办国子学
世界地位 仍保持领先地位
第六章 隋唐
隋
朝 政治经济改革 建立三省六部制,改州、郡、县为州郡二级制,加强对地方控制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
继续推行均田制,“大索貌阅”,检查户口
军事改革 改革府兵制
伟大工程 开凿大运河
农民战争 原因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首义 611年,山东王薄长白山起义
起义军 瓦岗军,河北起义军,江淮起义军
唐
朝 政治 前期 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开元盛世
后期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农民战争
经济 农业 实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出现曲辕犁、筒车,兴修水利
手工业 经营方式:官府作坊,私营作坊和个体农家副业
生产领域:丝绸、陶瓷、造纸、金属器物制作等生产部门
商业 唐都长安和东都洛阳
民族关系 北方 突厥、回纥
西南 吐蕃、南诏
东北 靺鞨
对外交流 和朝鲜、日本、天竺、中亚、西亚等地的来往
农民战争 王仙芝、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 五代 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合称五代
十国 十国中北汉地处山西,其余都在南方
隋唐五代文化 科学技术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僧一行测子午线、《唐本草》、孙思邈与《千金方》、李春与赵州桥
宗教和学术思想 宗教的兴盛,韩愈“道统说”,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
史学 官修正史,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
文学艺术 唐诗、书法(颜体)、绘画、石窟艺术、舞蹈
教育与社会生活 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属品
第七章 宋、辽、金、元
宋
辽
金
元 辽国 疆域 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包蒙古大漠和黑龙江流域,南接河北、山西广大地区
都城 初上京,后迁南京(燕京)
主要君主 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
北宋 疆域 黄河流域大部及江南地区
都城 东京(开封)
主要君主 宋太祖: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宗:结束五代十国割据局面
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
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
宋徽宗、宋钦宗:靖康之难,北宋亡国
西夏 疆域 甘肃、宁夏、陕西西北一带
都城 兴庆(银川)
主要君主 元昊:称大夏皇帝
南宋 都城 杭州
主要君主 宋高宗:在应天府即帝位,建立重建宋政权。签订“绍兴和议”
金国 疆域 控制东北和黄河中下游地区
都城 初会宁,后迁燕京,改名为中都
主要君主 完颜阿骨打(金太祖):抗辽,在会宁称帝,建金国
金熙宗到金章宗时期,鼓励家耕,减轻赋税,发行“交钞”
元朝 疆域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都城 大都(今北京)
主要君主 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推行“领户分封制”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
忽必烈(元世祖):定国号“大元”,定都大都,统一全国,推行“汉法”
宋辽金元文化 科学技术 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沈括与《梦溪笔谈》,郭守敬与《授时历》
元政府编《农桑辑要》,王桢与《农书》
学术思想 程朱理学
史学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
文学 宋词,元曲
教育与社会生活 私塾教育发达
第八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
明
朝 前期 政治 君主制空前强化:行政机构、监察机构、八股取士编制“黄册”和“鱼鳞图册”
经济 明初体养生息政策
中后期 政治 宦官专权和内阁纷争,张居正改革
经济 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民族关系 改土归流,瓦剌与鞑靼,后金兴起,清朝建立
对外关系 “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华侨与南洋的开发,抗倭斗争,援朝战争,欧洲殖民者的东来
农民起义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清
朝
前
期 政治 封建专制集权政治的发展
经济 清初的经济政策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巩固统一 东南 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台湾府
西南 平定三藩之乱,加强对西藏、云贵地区的管辖
东北 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西北 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对外政策 闭关政策
明
清
文
化 科学技术 科学著作 《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晓庵新法》
建筑 北京城,明长城,园林建筑
文化交流 传教士的活动和中西科技文化交流
学术思想 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考证学
丛书与类书 《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文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艺术 戏剧,书法,绘画
教育 学校兴盛,书院兴盛,科举考试
社会生活 明清的衣、食、住、行
参考文献:http://www.x5dj.com/GroupForum
『陆』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树怎么画
先画一个大框架,再将每节课的框题写上
『柒』 政治历史知识树还写内容吗并且“知识树‘关系图’思维导图”是什么意思
“知识树”就是把知识主次关系(犹如树干与树枝的关系)用树的形状表达出来。主要用于表达一课或一节或一单元的知识层次。树干写标题,树枝写子目。一般用一张作业本纸就够了。
“关系图”就是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知识点之间关系的图形。包含关系可用圆圈表示;相互依存等关系可用双箭头加内容表示。等等
“思维导图”主要指引导思维的一种图示。
『捌』 历史的知识树,有点多,不会做
一、 朝代:隋、唐、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元、明、清。
二、隋朝
1、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南北
2、隋朝最重要得贡献是“开凿隋朝大运河”(隋炀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琢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由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作用: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3、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李春建造的“赵州桥”(河北赵县)
4、隋朝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三.唐朝(618年)
1,618年,唐 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
2,为什么历史称李世民是明君?
答:因为他(1)节用戒奢(2)招贤用能(3)虚心纳谏,历史上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进谏次数最多的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实行开明政策,被少数民族称:“天可汗”。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
5,中国历史唯一女皇武则天。开创殿试制度,创设武举,史称:“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7,“安史之乱”是唐朝由胜转衰的标志。
8,“吐番”是藏族人的祖先。“回纥”是维尔族的族先。
9,尺带珠丹“和同为一家”指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
10,唐太宗时玄藏西游天竺求法。《大唐西域记》。
11,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传法。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
12,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来中国和李白,王维结下友谊。
13,李白称“诗仙”。杜甫称“诗圣”,他的诗为“诗史”。
14,吴道子称“画圣”。《送子天王图》。 ]
15,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有大量壁画,塑像。
四,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金,南宋。
1,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开始。
2,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后改辽(上京)
3,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忭京,开封),(杯酒释兵权)
4,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5,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西夏,(兴庆),(1044年宋夏和约)。
6,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金(中都,北京)
7,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难”。赵构宋高宗建南宋(临安)。
8,南宋岳飞抗金,被赵构宋高宗,秦会杀害。文天祥抗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魏晋南北朝开始)。
10、宋朝从越南引进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指“太湖流域”。“瓷都”景德镇。
11.北宋前期,四川地区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2,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东京汴梁的繁荣景象。
13,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14,唐朝《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15,战国制成司南,北宋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南宋广泛用于航海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16,唐朝发明火药并用于战争,宋朝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17,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英国李约瑟称它“中国科学史上的程里程碑”,称赞他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18,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
19,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上自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20,两宋杰出的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1,为宋词打开新局面的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
22,元杂剧作家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五,元朝(1271年)
1,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2,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建立元朝。(大都:北京)。
3,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河北属中书省)。
5,元朝设彭湖巡查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在元朝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六、明朝
1,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应天”称帝,建立明朝。在中央废丞相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并迁都北京。
2,“八股取士”: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考生不能有个人见解,作文包括8个固定的部分,叫“八股文”。
3,影响:(1),它使科举考试更加规范化,考官有相对固定的评卷标准。(2),“八股文”形式呆板僵化,内容陈旧空洞,严重束缚考生的思想。
4, 郑和下西洋:(1),条件与目的:明朝初,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为了加强中国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2)所经时间,次数,达到的国家和地区: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7次远航西洋。他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早半个多世纪。(3)历史意义和评价:郑和下西洋开辟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加强了中国与亚洲,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郑和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航海家。
5, 戚继光抗倭(日本)明初的民族英雄
6、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1999年12月21日回归祖国。
七、清朝
1,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国,史称后金。
2,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
3,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明朝灭亡。清顺治帝迁都北京。
4,清朝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现在的版图。
5,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清政府设立“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设伊犁将军管理西北地区(新疆)
6,清朝统治者为了控制思想,维护满族在全国的统治,大兴“文字狱”。危害:遏制言论,禁锢思想,制造恐怖气氛,使知识分子钻进故纸堆中,从事脱离实际的学问,严重阻碍了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7,1624年荷兰占领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意义:沉重打击了荷兰殖民势力,遏制了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张的脚步,保障了东南沿海的安宁,捍卫了民族独立。郑成功是我国古代民族英雄
8,1685年——1686年康熙帝时清军在雅克萨两次大败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签订我国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9,清朝前期,采取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1)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在新疆设伊利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统治。(2)顺治帝赐“达赖喇嘛”。康熙帝赐“班禅额尔德尼”。加强对西藏的管辖。(3)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这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10,明朝北京城由外城,京城,皇城,紫禁城(宫城)四个部分。
11,明朝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修建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1200余里的万里长城。
12,明清科技: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的医药学。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他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农业网络全书。最早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书籍。明朝文化: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同期施耐庵 的《水浒传》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话小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高峰。
13,“夜郎自大的心态”——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开始落伍”。
14,清朝为什么要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答:为了阻止西方殖民者的侵扰,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意义: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方各国的侵略,但它使中国与世隔绝,不能适时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15,台湾三国称“夷洲”,隋朝称“ 流求”,元朝称“琉球”明末称“台湾”。
16,“几户出资,机工出力”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表现。
『玖』 8年级历史知识树
这个说得直白点就画一棵大树的形状,然后往上面填知识点,而往往这些知识点就是我们课文的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