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文档 深圳初中历史总结(知识点)
唉!
这个东西打出来非常复杂的
建议你还是去买那些复习资料
专业,实用 你们老师到时应该会统一让你们买吧
还有
楼下的不知道深圳学的是历史与社会啊乱复制粘贴
㈡ 跪求初中历史会考复习考纲
历史该如何复习?
1.心理状态稳定是正常发挥的关键
其实这个不仅对于历史有用,其他也是如此了.但是历史考试中一定么心里保持号哦.因为我高考那次好像真的比较紧张的说啦..有的地方真的是一下子想不起来,短路.所以如果真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其结果则必发挥失常。
所以要学会自我调节,注意几点
①通过考前练兵,(摸拟考试)了解并尽快适应准高考型的试题,缓解考试紧张症。
②查缺补漏,完善知识点的不足,增强应考自信心。
③吃好,睡好,身体好是健康心理二大前提,切忌打"消耗战",同时不断告诫自己"往前看,(高考过后)实现目标需努力,往回看(中考会考)难关能过要自信"。
2.争取全面拿分,切忌轻易放弃任何部分。
3.抓总体柜架结构,切忌捡芝麻丢西瓜。
最后一个月巩固提高,应该从柜架结构入手,准确抓住主要线索及阶段特征,再对应基础史实,如重要事件、人物及评价问题。这样由大及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如中国古代史,从纵向(按时间)抓住六大阶段--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横向抓住四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这样构成网络体系,并准确掌握基本史实,总之,抓线索,突出重点,带动整体。
4.应考时抓审题,站史实,注意史论结合。
审题是做题的前题和关键,历史知识内容厌杂,但题目设计都有针对性:时间、空间、程度不同,相应内容也会有所变化,审题时要仔细抓住每个关键词,再确定落笔的角度,材料题要有针对性地审查是否将有效信息,抓信了,抓全了。问答题则要按设问结构分层解答,切忌从头到尾"一段论",否则会失"踩分点"。
最后注意:回读考纲、回读课本、回读历史地图、回读错题,记信,只要稳定心理正常发挥就不会出现成绩滑坡,所以以稳为准,争取稳中提高。
自始至终抓好“三个着力点”
着力点一: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1.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使知识网络化。
2.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3.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去认识历史。
4.强化专题史复习,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主干。
呵呵,其实历史真的比较容易复习,但是问题在于很多时候不容易拿高分,但是很多时候也拿不了低分.所以看大家平时复习的功力咯...
中国历史(八年级 上)
速 记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一课 鸦片战争
英国为开辟市场,走私鸦片危害广。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国强。
一八四零鸦战起,《南京条约》丧权益。
赔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史。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战争
英法起祸端,火烧圆明园。
沙俄割领土,一百五十万。
南有太平军,反清抗洋兵。
奇兵杀华尔,千古留美名。
第三课 收复新疆
俄英垂延争新疆,入侵称汗阿古柏。
海塞并重左宗棠,先北后南好策略。
新疆收复回祖国,治理西北行省设。
第四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八九四甲午战,割地赔款丧主权。
世昌殉国黄海间,开设工厂增口岸。
北洋舰队全军没,大大加深殖民地。
《马关条约》被迫签,民族危机险空前。
第五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二度被占领。
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
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庭。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六课 洋务运动
内忧外患陷困境,地主阶级忙自救。
19世纪60至90,师夷长技办洋务。
自强求富为口号,奕忻曾李又左张。
军事民用和学堂,富国强兵未达到。
资本主义得发展,启动中国近代化。
第七课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
《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机。
光绪诏书要变革,救亡图强改现状。
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第八课 辛亥革命
孙中山建同盟,三民主义作指导。
兴民族,争民权,改开土地为民生。
武昌起义震华夏,辛亥革命创民国。
推翻清朝帝制结,民主共和入民心。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
《青年杂志》运动搞。
“民主科学”摇大旗,陈李胡鲁作代表。
十月革命送曙光,马克思主义响中国。
新文化运动载史册,人们思想大解放
㈢ 初中历史会考模拟题
网上的题都是千篇一律的,我建议你上书店去买一套题做!
㈣ 初一历史上册考试主要会考什么
汉武帝改革措施、商鞅变法内容、秦始皇统一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战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等
㈤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一课 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2)鸦片的危害:使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同时,鸦片还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3)时间&地点&人物: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
(4)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1)时间&地点&双方:1840年6月,广东海面,中英
(2)结果:英胜中败
3.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双方1842年,英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签订。
(2)条约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2100万元;3.开放广州,上海,厦门、宁波,福州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4.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1)目的: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侵略者: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时间 名称 领土范围 面积
1858年 《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1864年 《北京条约》
《勘分西北
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万多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 《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万多平方千米
3.太平天国运动
(1)简介: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
第三课 收复新疆
(1)收复特点: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2)过程:1865年,中亚浩罕国派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占领喀什臈尔;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其中发生了他与李鸿章的海塞之争);1876年,左宗棠率清兵分批进入新疆;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回到祖国怀抱;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了行省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一共有三大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
(1)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了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时间&地点&遇袭舰: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致远舰
(3)结果:日舰慌忙躲避,同时放炮,击沉致远舰,全部牺牲。
(4)其次发生了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
(5)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后,人们为他写了一副挽联是:“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2.《马关条约》的签订
(1)时间&地点&双方: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春帆楼,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2)条约内容: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4.增辟通商口岸(分别是苏州、杭州、沙市、重庆)。
(3)《马关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五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年春 (2)侵略目的: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3)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外国教会猖狂地欺压人民。
(4)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帝国侵略主义加剧,民族危机严重。
(5)八国是指英、美、俄、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
2.《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01年。
(2)国家:英、美、俄、日、德、法、意、奥、(比利时、西班牙、荷兰)11个国家。
(3)主要内容是: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4)影响:《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六课 洋务运动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其中,内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外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
(2)洋务运动的目的: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3)洋务派的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代表)、奕昕(中央代表)
(4)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5)前期口号:“自强”,主要发展军事工业,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远东第一大船厂——福州船政局
(6)后期口号: “求富”,主要开办一些民用工业,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7)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于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8)洋务运动破产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9)洋务运动的评价:它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10)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1.它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2.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3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七课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
(1)起因: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2)影响:虽然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3)后来,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了《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随后,他们将其名改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2.百日维新
(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主义的运动 (2)目的:要皇帝出面,倡导变法
(3)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4)变法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5)意义: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化的传播,是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第八课 辛亥革命
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党)
(1)1894年,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1905年,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8月,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通过了:1.推翻清朝统治;2.废除君主专制;3.建立民主共和国,4.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3)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中将三民主义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高潮)
(1)时间&地点&起义军: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
(2)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推翻了清朝的统治;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
(1)背景: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新旧思想发生了冲突。
(2)时间:1915年九月。 (3)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5)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6)目标:像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7)《每周评论》的创办:1.目的: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2.创办时间:1918年底;3.创办人:李大钊等人;4.意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到一个新时期
(8)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重点:1.近代化的探索是指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新出路的过程。
2.一切涉及外国的事务称洋务。
3.1644—1912念是清朝时期,而-221—1912年是封建社会。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十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爱国运动
(1)背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时间&地点&人员:1919年5月14日;北京天安门;北京大学等校学生。
(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4)重心:由学生阶级(北京)发展到工人阶级(其他地方)——势力扩大
(5)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6)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7)五四精神:不畏强权、顽强不屈、宁死不屈爱国精神,极强的民族责任感。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基础:五四爱国运动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中国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也越来越多,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这些马克思主义者到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组织基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4)中共一大召开时间&地点&人物:1921年7月;上海;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5)会议内容:一.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1.推翻资产阶级政权,2.建立无产阶级专政,3.实现共产主义。二.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三.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6)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7)“焕然一新”的“新”在于:新核心——中国共产党;新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第十一课 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
(1)背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直至1927年,这段时期我们称作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2)时间&地点:1924年5月;广州黄埔
(3)名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4)校长:蒋介石 (5)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6)办学宗旨: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7)意义: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
(1)时间:1926年7月 (2)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3)总司令:蒋介石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两湖战场)
(5)在攻打吴佩孚军阀中著名的三大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6)北伐军在打败吴佩孚后,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7)北伐军攻打的范围:从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
(8)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9)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四一二反革命事变
3.南京国民政府
(1)建立时间:1927年4月
(2)性质:1.他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2.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运动。
第十二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党实施斩尽杀绝的恐怖政策
(2)时间:1927年8月1日 (3)人物: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
(4)地点:南昌 (5)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
(1)背景: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会后,派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2)时间&地点&人物:1927年9月;湘赣边界;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
(3)战略思想: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城市转向农村),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4)三湾改编:将一个师改为一个团;在各级部队建立共产党组织;班设小组、连设支部、营设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全团由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统一指挥。部队还进行民主改革,成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一致的原则。意义: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5)井冈山会师时间:1928年4月 (6)会师地点:井冈山
(7)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3.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历史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重点:1.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答:因为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利于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以便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打到最后夺取城市的目的。这是把革命的退却和进攻巧妙结合起来的正确选择。
2.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答:因为:(1)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2)井冈山附近农产品丰富;(3)离大城市较远,敌人力量薄弱;(4)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根据地。
第十三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长征的开始
(1)背景: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是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初期长征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3)初期路线:革命地出发→湘江(损失惨重)→乌江(改变路线到贵州)→遵义(遵义会议)
2.遵义会议
(1)时间&地点:1935年1月;在遵义
(2)内容:1.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3.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4.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1)后期路线: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计划)→巧渡金沙江(摆脱敌人包围圈)→飞夺泸定桥→爬雪山(扎金山)→过草地(潘篱草地)→吴起镇
(2)长征的胜利: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把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转危为安。
(4)长征精神:1.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2.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革命主义乐观精神;3.舍己为人、军民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4.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
◎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十四课 难忘九一八
1.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
(2)背景: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日本侵略军早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进攻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3)在此同时,蒋介石却采取不抵抗政策。由此形成了:1.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部队组织的抗日义勇军;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两只抗日力量。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目的: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时间:1936年12月12日
(3)简要过程: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5)党中央派遣代表:周恩来
(6)结果及意义: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十五课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1)时间&地点: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附近
(2)简要过程: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到宛平县城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本军队想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3)意义: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4)国共二次合作: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2.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 (2)攻占城市: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
(3)国民政府后来迁都至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第十六课 血肉筑长城
1.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1)平型关大捷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意义:1937年9月25日;山西平型关;林彪和聂荣臻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2)台儿庄战役的时间&地点&领导者&结果及意义:1938年春;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中国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重大的胜利
2.百团大战
(1)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2)“囚笼政策”是指:日军修筑了无数的碉堡、封锁墙和封锁沟,利用铁路和公路,把根据地包围起来。
(3)“三光政策”是指: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政策
(4)百团大战的目的: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
(5)时间&部队&主要目标:1940年8月;彭德怀领导的八路军;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6)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中共七大
(1)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2)内容:①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意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抗日战争的胜利
(1)简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2)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坚持抗战、自强不息的精神,国共两党的合作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援。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扭转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2.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3.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侵略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4.为世界的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十七课 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
(1)蒋介石的目的: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2)毛泽东的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时间&地点&人物&达成的协定:1945年8月;重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双十协定。
2.全面内战的爆发
(1)背景: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2)简要过程:1947年3月,国民党二十多万大军,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行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3.挺进大别山
(1)进攻部队: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豫解放军主力
(2)在挺进大别山之后,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第十八课 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
(1)进行时间: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3)辽沈战役:时间:1948年9月;领导者:林彪、罗荣桓;结果: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战术:关门打狗
(4)淮海战役: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作战部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战术:猛虎掏心
(5)平津战役:作战部队: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结果: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意义: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6)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敌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 (2)国民党政权垮台时间:1949年4月23日
第六和第七单元看看书,中考一般就考一道选择,我教了几届历史了,比较清楚的。
㈥ 初中历史会考怎样复习
看课本是最好的办法,通读效果最佳,学历史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比如重专大事件的时间、属内容、人物、意义、比较等。其中以人物和事件为两条主线,在不断充实其他细节。初中高中历史考试以细节内容和导向性(意义、看法)问题为主,考研的话,侧重论述和个人表达。
很多人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这可能是误解。
历史就是一个过程,里面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故事,是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反应,现代发生的许多故事都有历史的影子。
例如牢头狱霸,从武松时代延续至今,例如官场现形记,跟现代简直就一样,等等。
本人爱好历史,一直以来把历史当成武侠来看。
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心去学才会学好。
以上留言,绝无恶意。
㈦ 要会考了,谁能把初中政治历史知识点给总结一下.最好是带有书上页数的那种.
还是看书看练习比较好,看那些上课画的,重点的.
然后多背吧..
不难的...网上很难找到什么书上页数的那种
还是多花点时间看看书,考卷,练习册,
网上有的书上都有
㈧ 上海初中历史会考及格几分等第是如何划分的
历史会考满分60分。
等级性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按获得该次考试有效成绩的考生(即缺考或未得分的考生除外)总数的相应比例划分等级,位次由高到低分为A+,A,B+,B,B-,C+,C,C-,D+,D,E共五等11级。其中A+为满分60分,E计40分。
其中通过合格考均拿分40分,等级性考试记分30分。根据考卷分支从高到低,按比例划分11挡,每3分一个档位,依次从0分,3分,30分不等。
(8)初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要仔细看插图和资料,完整读题,审题要准确,抓住题干的中心词、关键词,看准题目问的什么,共几问,注意不要漏题漏问,问题明确后,依据材料,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紧扣问题回答。
答题要规范,条理,准确,完整。答题最好标好序号如①②③,答案写在规定的位置,千万不要在字里行间答题,书写答案不要超过密封线,字迹要清晰工整,尽力避免错别字。
答完题后,如还有时间,请逐题认真检查,避免因漏题、笔下误导致失分。
合理分配时间,沉着冷静,仔细认真,灵活运用,定能取得好成绩。
㈨ 北京市初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基础训练篇
中国历史第一册 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第一节、 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和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复习目标:
1、识记:早期几种古人类,最早的人类,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用的工具,粟与水稻的种植,管仲改革,春秋五霸,商鞅变法的内容与作用。
2、理解:区分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所在大河流域、南北方、种植作物);从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来认识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客观上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诸子百家(学派名称、创始人或代表、思想)
二、知识梳理:(看课本找出答案)
1、我国境内早期的几种古人类 、 、 、 、 。
2、揭开我国历史序幕的古人类 ,距今时间 。
3、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懂得用 ,并且掌握了 的本领,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重大胜利。火的作用及使用火的意义?
4、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原因)。
5、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已经掌握了在器物上 和 的技术,会使用 缝制衣服,还能够通过钻磨器物,进行 ,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又一巨大进步。
6、半坡居民反映了我国 流域先民生活的景象,种植作物是 ;河姆渡居民反映的是我国 流域先民生活的景象,种植作物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这两种作物的国家;这一时期,使用 石器,还出现了原始
和原始 , 是他们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在整个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7、大汶口:男子取代妇女,取得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随着生产发展和产品增多,出现了私有财产, 社会开始走向解体。
8、春秋起止时间 ,特点: ;齐桓公称霸:措施?会盟地点?晋楚争霸:战役、践土会盟。五霸名称?
9、战国起止时间 ,战国七雄 (方位);商鞅变法:原因?时间?内容?作用?
三、复习提纲:
一、漫长的原始时代:
1、元谋人(云南)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大约170万年,揭开了我国历史的序幕。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万——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懂得用火(天然火),且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本领,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重大胜利。
3、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已掌握了在器物上磨光和钻孔的技术,会使用骨针,还进行人工取火,是征服自然的又一巨大进步。
4、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种植粟,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大汶口中晚期(山东)出现了贫富分化,原始社会开始走向解体。
5、黄帝(华夏族的祖先)和尧、舜、禹的传说。后三者推选首领的办法称“禅让”,其中禹用疏导与堵相结合的办法治理洪水,受到人们的尊敬。
二、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
1、 夏朝——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前2070年建立,建立者是启,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后一个王是桀。
2、商朝
第一个王是汤,最后一个王是纣。盘庚在位时将都城迁到殷,因此又称殷朝,盛行野蛮的“人牲”和“人殉”制度。在手工业部门中,青铜器制造业最负盛名,有最大的司母戊鼎和精美的四羊方尊。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朝的甲骨文是目前我国能够辩认的最早的文字。
3、西周: 武王伐纣后建立(牧野之战),都镐京,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4、东周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建立,分为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前475—前221年)两个时期。
A、政治: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强盛起来,又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前651年葵丘会盟确立了霸主地位。(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了变法运动,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原因:1、为适应战国初期的社会大变革,各国进行了变法运动;战国初期,秦国比较落后,其他诸侯国都看不起它。
前359年、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了变法。主要内容:(1)奖励军功。(2)废除井田。(3)推行县制。(4)奖励耕织。作用: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都得到加强,为它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变法前立木为信)
B、文化:
学派 代表 思想 著作
儒
家 春秋时孔子 创始人。核心是“仁” 《论语》
战国 孟子 “仁政”、“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
荀子 唯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道家 春秋 老子 创始人,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 《道德经》
墨家 墨子 创始人,“兼爱”、“非攻” 《墨子》
法家 战国 韩非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嬴政赏识) 《韩非子》
兵家 春秋 孙武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战国 孙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