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历史知识 > 历史学家的概念

历史学家的概念

发布时间:2021-03-14 19:23:24

① 当一个历史学家需要具备什么

历史学研究是创新性的工作。历史学家要创新,必须具备某些特定的素质。历史学青年研究人员群体是否具备当代中国历史学家的基本素质,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历史学科未来发展,以及在国际历史学界地位的大问题。笔者在结合今天的实际,学习、分析、总结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基本素质时体会到,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也许主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基本素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里又包括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系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二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精神实质;三是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能够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做到这四点,非常不容易,需要研究机构和学者本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丰富的知识积累。历史学是一门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学科,之所以许多历史学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为知识积累需要时间,需要漫长的时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希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成为史学大家的学者来说,需要积累的知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学知识。这里不仅仅是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专门知识,比如秦汉史知识、英国中世纪史知识,而且应该包括整个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基本知识,比如中国史知识、外国史知识、考古学知识,等等。二是历史学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种跨学科知识,是构建历史学家广阔的思考平台,形成历史学家开阔的学术视野的必要条件。三是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实践方面的知识。这要求历史学家不要把自己锁进象牙之塔,与世隔绝,而应该关心现实,关心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现实的发展和变化。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个优良的传统。对现实的了解和关注,是历史学家治史的不可缺少的动力之源、灵感之源,更是治史目的正确性的重要保障。
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家的工作是在两个方面创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实的发现、梳理;二是对重要问题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这要求历史学家具有下述基本素质:(1)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学问,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概念、严谨的表述,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缺少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我们有些年轻学者在这方面很欠缺,说话、写文章逻辑混乱。(2)较强的联想能力。历史的舞台无限广阔,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无比丰富复杂。缺乏联想能力,就难以发现纷纭复杂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与相异性,难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产生很多灵感。知识面的宽广,是联想能力强的前提。(3)较强的批判精神。在学问方面,决没有绝对的权威、绝对的正确,真理永远是相对的。所以,历史学家对任何已有的学术结论,在吸收其正确合理的成分的同时,还永远应该抱批判精神,去寻找它们的不足之处。批判精神是历史学家打破思维局限、眼界局限,确立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前提。(4)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是学术研究最基本的意识,因为同科学技术发明一样,学术研究的性质、目的就是创新。这一最基本、最起码的认识,恰恰在一些人那里被忽视了。目前,存在着大量重复劳动的学术产品。有些学者,甚至一辈子都没有一项真正创新的成果。(5)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首先是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尤其是现代发达的通讯传媒、电子网络手段查找资料的能力。其次是与国内、国际有关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这种学术交流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学术日益国际化的21世纪,与国外学者的交流能力,将是我国历史学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所必备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对历史学家的外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该说,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研究和学术交流,是任何一位未来的历史学家的基本功之一;而对于从事外国历史研究的历史学家来说,恐怕还需要掌握不止一门外语。
如果我们在以上五个方面加强对自己的培养和训练,必将提高我们在史学研究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良好的学风。在学风方面,我国历史学具有优良的传统。其中最重要的,笔者认为是以下几点:第一是勤奋。历史学是一门聪明的学问,需要历史学家有非常智慧的头脑;历史学又是一门“笨”学问,需要历史学家有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但要勤于动脑,而且要勤于动腿——到处去查找资料。在很多时候,勤奋比智慧更加重要。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特别优秀的历史学文章,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查找资料方面所下的“笨”功夫。第二是坚韧。我们都知道,坐冷板凳,而且一坐就是十年甚至一辈子,这种描述首先是来自历史学科的。坚韧意味着甘于寂寞,有时候也意味着甘于清贫。坚韧对立于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钓誉。坚韧意味着学者的清高,学者内心世界的充实。第三是严谨。所谓严谨,就是实事求是、诚实踏实、一丝不苟。别人的有关成果要充分了解并且承认,决不能埋没掩盖,当然更不能窃为己有。自己的成果要做到:字字有据——决不说空话、说主观臆断的话;据必求全——就是一些历史学家提出的“竭泽而渔”,把必需而且能够找到的资料全部找到;据必求真——就是尊重史料,不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使用似是而非的史料,或者经不起推敲的史料。
以上几点看法,笔者主要是用来自勉,当然,也盼望能够获得其他年轻的历史学工作者的认同。

② 为什么历史学家贬低中世纪历史学家的地位

1).对中世纪史学的批评:

①从历史著述的目的来看,历史学家们的写作只是为了证明人类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符合上帝的安排,都发生在上帝意志范围之内,历史写作同样是一种宗教行为,一种献身于上帝的神圣事业;

②从历史著述内容来看,中世纪的历史学家们有着浓厚的宗教意图,于是他们往往偏向于选择那些能够证明基督精神的材料,有时甚至不惜篡改.编造;

③从历史著述的方法来看,编年史与年代纪中作常采用的方法就如同这两种类型的名字那样,只是按年代顺序的简单编排与罗列。

(2)对中世纪史学的理解:

①基督教史学创造了一种普遍主义的历史观,即一种世界通史,它在时间与空间范围上达到了最大限度;

②基督教史学蕴藏着目的论,是一种目的论史学,而目的优于起源使自然而然地将进步史观呈现在人们面前;

③基督教史学关注历史的延续性,于是为了获得更精确的理解,史学家们采取了
在人类历史早期,由于山水造成的自然阻隔.人类所能获得的视野与信息仅局限于本地区、本民族或本国家,因而那时的历史学家关注的范围也旦能是地方性的,最多也不过是区域性的历史,真正的世界历史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但“世界主义”整体观念却早在世界真正相互联系成为一体前就已孕育了。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芝诺(公元前350—260年),首创了世界主义整体观。他认为,人类是一个整体,没有文明与野蛮之别,都是世界公民.“四海之内皆兄弟”。作为当时一个主要文化学说.斯多葛派不仅对当时的思想界,而且对后世的文化学说,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古罗马的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公元前204—122年)的世界整体史观或许就是受到芝诺的世界主义整体观的影响。波里比阿在他的《通史》中写到:“历史可以说已成为一个有机体,意大利和利比亚发生的一切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切密切相关.所有各种事件,最终只归于一个结局。”【21在他看来,“那种仅仅根据研究个别历史,便能求}导关于整个世界历史的正确认识的观念,也只能是一种幻想。”…然而,在波里比阿的世界整体史观中,世界只是作为背景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但是,到了中世纪,由于“上帝”史观的引人,世界不仅成为没有地域区别或文明差别的整体世界,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是无差别的,都是上帝的子民。圣・鞋占斯丁在《上帝城》中指出,世界的历史是光明的世界取代黑暗世界的历史。在这~过程中,人类是一个整体,整个人类朝着上帝规定的目标行进。正因为这种世界整体史观在观念上的影响,西欧一直认为世界是上帝的世界,是一个整体,无地域界限,更无国界之说,这不能不妨碍西欧国家与民族的形成进程,同时也成为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和西欧向外扩展的思想意识根源。尽管中世纪的世界整体史观还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世界整体史观,因为那时人们的视野仅仅限于西欧、北非,最多包括印度,但更为重要的是中世纪的整体史观.却在观念上培养造就了后世人们看待世界历史的方法,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1561年,法国史学家鲍杜安出版丁《世界史的结构》一_5,他指出,人类历史是一十毽体,不仅在时间上是世界的,而且在空间上也是世界的。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思想在法国史学家勒卢阿(15lO—1577年)那里表述的更清楚明确。他认为.世界

收稿日期]200l—12—28

作者简介]束伟奇(1965一).男,江西吉安人。现为美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化史。

‘55万方数据

各国人民是世界国家的腊民。18世纪,伏尔泰开创了“世界主义”时代。。他从世界整体视角即全球的宏观角度米考察文明史,写下了《论世界各

国的风俗》一书,驰骋于世界各国的史实之间。

1784年,康德发表丁《从世界主义视角看世界通史观念》,该文无疑也是深受世界整体史观的影响。以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都是从世界整体史观来看待西方和世界各地文明的。从以上可以看出,基杼教史学一“上帝”的历史观培育了世界整体史观,是世界整体史观的肇始者。世界整体史观可以使我们在观念上,学会从世界整体方式上分析世界各区域或各民族的历史,逐渐摆脱狭隘的地方主义或民族主义的干扰,更接近客观地看待和评价历史,同时,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探索历史发展

的规律,这正是古希腊智者一直追寻和冥思的天地人之理——世界的终极。到了中世纪.人们似乎摈弃了对世界终极之理的求索,而大诚特淡“上帝”的全知全能,贬斥人的无知无能。

二、“逻各斯”的禅承与发展

从中世纪的历史著述,如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鄂图的《双城史》,尤其是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权》的内容来看,中世纪的历史学家们有着浓厚的赢传宗教的意圈和宿命主义倾向。他们认为.历史本身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已经为人类安排好丁结局。历史学家的写作只是为了证明人类每一个行动都是符台上帝的安排。为此,汤普森在批判救台史学时说:“一切教会史书的东西都被一种雌以形容的光环相当严密地保护起来,无一或缺,进就是虚倍或权威的那种虚妄的守护。”n’汤普森的批判击中了中世纪史学的某些露害。为了宣扬全知全能的上帝,历史学家牵强附会地把历史事件纳入到上帝的安排之中和上帝意志之中。由此看出,中世纪历史学家似乎是那么无能和卑鄙,他们完全丧失了自由意志而蜷缩在上帝羽翼之下。但是,实际上,这只是从一个层面上对中世纪史学的评价,而且是戴着有色眼镜以近代历史的标准去苛求而不是合理的客观地评价中世纪史学。正如我们时代要求历史具有社会功能那样,中世纪也如此,只不过那个时代对历史学具有社会功能是来自于宗教意识占主导而不是近现代的科学理性占主导的意识形态。因此,我们不应因为中世纪史学具有宗教社会功能而贬低否定它,更主要的是,不是浮于表面和片面而是从深层客观地全面地分析解构中世纪史学。

其实.中世纪史学家是在用那个时代特有的

56语言——宗教的语言,阐明和论述古代智者苦苦追求和冥思苦想的操纵世界万物的“规律”。古希腊哲学家曾用逻各斯(L0zs)这一概念表述“规律”,到了柏拉图那里,他则用“绝对理念”论证驾御整个世界的“规律”。古希腊的悲剧表达了命运的无常,人不仅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且逃脱不了命运之手,往往不自丑力与命运较盘的结果是悲惨的,奥狄普斯和荑狱Ⅱ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和古希腊八的困惑。在这里,命运实际上就是柏拉图讲的“绝对理念”。

在中世纪,学者们用属于中世纪的特定的语言——上帝的意志进一步闸发了古希腊“逻各斯”、“命运”、“绝对理念”的思想,选样,“规律”实际上就被隐藏在“上帝”之中,以上帝的面貌出现.上帝即规律。正如柯林武德所说的,“历史作为J二帝的意志,是在自行发号施令的;它号令秩序井然井不依赖人间执行者的发号施令的意志。计划出现了,它使自己生效,它并不是人类骨计划的;而且即使是那些自以为是在反抗这些计蜘的人们,事实上也对他们在作贡献。”…在这里,人的命运似乎完全操纵在全知全能的上帝手中,人完全处于被动的境界。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层面或角度,不是从表面的字意而是从深层次剖析“上帝”,就不难发现这里所说的“上帝”。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规律面前,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遵循它,违背它、对抗它都是不能改变历史按照规律运转的。尽管中世纪史学不是从人的历史实践本身中去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从人以外的历史中或者说是从人造的思维之物“上帝”即从纯思维意识中去寻求,但是它却从观念上引导人们对规律存在的信仰,并且坚定了人们对规律存在的信念。

中世纪是一个信仰的时代,它的使命就在于对规律的信仰.因为人类所面临的大干世界是纷繁复杂的,我们幼眼从中是看不到任何一丝关联和必然联系的,但只要我们先有丁对规律存在的信仰,我们才会去行动去验证规律的存在。然而.巾世纪既无能力又无去发现规律的社会现实的需要,唯一的能力和需要就是信仰规律的存在,因而对中世纪的人们只要求信仰就够了,证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不可抗拒的”上帝”即规律,是中世纪人的智慧所不及的。即便如此,“上帝”即规律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它深深地培育了人们对规律存在的信仰的“观念”,近现代的史学家和科学家无不受到这种观念的鼓舞和支配,去长期不懈地努力发觉和接近规律的本

真。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纲》中曾指山.人类理智的进步的历史是有规律的,研究人娄文明史可以确定进步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样,汤因比和斯宴格勒的历史著作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探寻人类历史的规律。不仅历史学家如此深受“上帝”即规律信念的影响.而且科学家也无不如此,牛顿和爱因斯坦正因为对“上帝”即规律无处不在的无形手的存在的信仰,才发现了宇宙的奥秘。牛顿曾说过,“我们只能通过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朗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对上帝有所认识。”161的确,“宗教信念促使他(牛顿)形成万有引力的概念。”|11同样,爱因斯坦认为,“你很难在造诣较深的科学家中间找到一个没有自己宗教感情的人。但这种宗教感情同普通人的不一样。……他的宗教感情所采取的形式盛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和惊奇,因为这种和谐显示出这样一个高超的理性,同它相比+人类一切有系统的思想和行动都是微不足道的反映。”“1吲而近现代“理性和信仰的分离的过程并不意味若把上帝赶出人们的头脑,而是一十研究上帝所创造的世界的兴趣日趋浓厚的过程。说明上帝创造的世界的有条理性或规律性以展现上帝的奥秘,成了科学家的追求。””1

三、进步史观与基督纪年的诞生

在整个古典时代,无论是古希腊历史学豪还是古罗马历史学家的历史观,都是悲观的历史倒退循环论。古希腊的赫西俄德在《田功农时》中指出,人类社会经历了五个时代,即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黄铜时代、英雄时代和他自己正处的黑铁时代。历史不是走向完美的一种进化,而是依循这五个时代不断倒退循环而已。到了占罗马时代,波里比阿则提出了典型的历史倒退循环论,印人类的历史是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循环的周而复始。古典时代的这种历史观,不能不妨碍人们对进步和美好未来的追求。

然而,中世纪“上帝”的进步史观的引进,改变和取代了古典时代的悲观的历史观。舆古斯丁在《上帝城》巾指出,世界历史是善和恶斗争的历史,是光明的世界取代黑暗世界的历史。鄂图在《双城记》中阐述道:依靠了解前辈所用来发明种种事物的精神,我们能够发明新的事物。因此,许多前人所未知道的事物,如今由于时间的进展和进步而展示在我{f1的面前。中世纪这种乐观主义史观,对后世人们的精神状态产生了积投的影响,遗不仅使人们认识到或相信历史是进步的,而且也成为人们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即进步发展的动力源泉。培根(FmncisBacon1561一1626年)提出人类历史的进步是建立在人类知硝的进步基础上的。伏尔泰开创了理性主义进步学说的道路。1793年,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纲》中,认为人类的进步在于理智的进步。

由于进步历史观的引入.相应促进了对时间的纪年和时段划分的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时用具体事件,如奥林匹亚或执政官作为纪年,而中世纪由于世界的整体史观的引人,古代的那种纪年方法就不适应了,代之的是基督纪年法。英国史学之父比德(675~735年)在《英国史》中,以基督诞生之年作为基准,把那以前标为Bc(意味基督诞生之前),而把那以后标为AD(意味我主纪年)。以后,这种纪年法梭广泛采用,阻致成了全世界通用的纪年法,Bc和AD现在仍然是公元前和公元后的缩写。基督教史家创造的这种各国各地区历史统一的基督纪年法,大大方便了以后的世界史的编纂和研究。

总之,揭刀:基督教史学——“上帝”历史观的神秘面纱,披撰|}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我们就会发现,中世纪史学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古典史学。进步历史观和世界整体历史观的引入、世界纪年法的创立、对“上帝”即规律的普遍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讲,中世纪史学远远超过了古典世学。因而,中世纪史学并非一片漆黑,没有中世纪史家的努力和贡献,是不会有近耳{!代史学的辉煌。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中世纪’啦学应有的历史地位,”上帝”史观正是这种历史地位的真宴的写照,“上帝”史观神秘之谜也就破解了。

[参考文献]

fll爱德华・走克诺尔・伯恩斯与菲利普・李扛尔夫,世界史明史IM】第一卷.北京:商务即书馆,1987P3蛇。[2】转引自张广智、张广膏史学文化中的支化——立化视野中的文化f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P23。【3】Pgay,ed,His【orianatwork【M】ⅦNewYork,1972.P132。【41转51白汤普森历史著作史【M】上卷,第一分册,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即书馆,1988P184。【5】柯林武德历史的现惫【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P95。[6】H-塞耶(sayer),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A1高速观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P52。【7】齐伊斯・阿普尔比.历史的真相【M】.刘北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P159。f8]许良英等.爱固斯坦主蒜[A1第l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r283。【9]w-c・丹皮尔.科学史瘦其与哲学和科学的_羔系【M1.北京:商务即书馆,1989P153。

【责任编辑:李军】

论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解读“上帝”的

历史观

作者:朱伟奇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437

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2,""(10)

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9条)

1.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987

2.张广智.张广勇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文化 1990

3.P gay Historian at Work 1972

4.汤普森.谢德风历史著作史 1988

5.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1997

6.H·塞耶.高达观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 1974

7.乔伊斯·阿普尔比.刘北成历史的真相 1999

8.许良英爱因斯坦文集 1976

9.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1989

相似文献(1条)

1.期刊论文试论西欧中世纪基督教史学的历史地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6(4)

西欧中世纪是基督教处于"万流归宗"的历史时期,浸没在神学中的西欧史学取代了古典史学,成为宣扬上帝主宰人类命运的宣传工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世纪历史学的全面倒退,相反,基督教史学通过改造西方古典史学使之在许多方面的思想都具有创始性.它所开创的世界整体史观,历史进步史观以及历史时间观等史学新观念,对近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认为基督教史学在西方史学史中应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引证文献(1条)

1.孟智明人类文献宝库中的一部奇书——论《圣经》神学以外的价值[期刊论文]-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xshkx20021001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14日

中国哲学史期刊审核通过率高
机构认可,职称及 有效,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专注中国哲学史期刊发表十年!
广告查看详情
开通VIP,免费获得本文
本文立即免费保存 赠网络阅读VIP精品版 100W文档免费下载 5100W文档VIP专享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分享收藏下载转存
打开文库App,查看更多同类文档
中国哲学史期刊审核通过率高

lw2.ynucm.cn
提供的广告

查看详情

③ 现当代的历史学家

楼上的,你推荐请负责任,不要随便COPY一大堆过来就完事,你推荐的这些人的作品你拜读过多版少权?人家是要现当代的你推荐司马迁合适吗?

我推荐费正清、钱穆还有黄仁宇
前段时间读了个《世界通史》王斯德主编的,华东那边学校都用做教材的,很不错。
估计你是想寻找那中真实而且荡气回肠的那种感觉,有点读史记的那个味道!一时也想不起很多

④ 历史学家是

1、钱穆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 详细>>】
2、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 详细>>】
3、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详细>>】
4、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 详细>>】
5、班固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

⑤ 作为历史学家必须得具备哪些条件

历史学研究是创新性的工作。历史学家要创新,必须具备某些特定的素质。历史学青年研究人员群体是否具备当代中国历史学家的基本素质,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历史学科未来发展,以及在国际历史学界地位的大问题。笔者在结合今天的实际,学习、分析、总结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基本素质时体会到,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也许主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基本素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里又包括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系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二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精神实质;三是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能够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做到这四点,非常不容易,需要研究机构和学者本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丰富的知识积累。历史学是一门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学科,之所以许多历史学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为知识积累需要时间,需要漫长的时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希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成为史学大家的学者来说,需要积累的知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学知识。这里不仅仅是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专门知识,比如秦汉史知识、英国中世纪史知识,而且应该包括整个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基本知识,比如中国史知识、外国史知识、考古学知识,等等。二是历史学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种跨学科知识,是构建历史学家广阔的思考平台,形成历史学家开阔的学术视野的必要条件。三是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实践方面的知识。这要求历史学家不要把自己锁进象牙之塔,与世隔绝,而应该关心现实,关心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现实的发展和变化。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个优良的传统。对现实的了解和关注,是历史学家治史的不可缺少的动力之源、灵感之源,更是治史目的正确性的重要保障。
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家的工作是在两个方面创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实的发现、梳理;二是对重要问题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这要求历史学家具有下述基本素质:(1)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学问,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概念、严谨的表述,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缺少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我们有些年轻学者在这方面很欠缺,说话、写文章逻辑混乱。(2)较强的联想能力。历史的舞台无限广阔,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无比丰富复杂。

⑥ 史学的概念是什么

在司马迁时代,整个思想界还是一片朦胧的认识,司马迁本人也没有直接提出“史学”的概念。但是,在司马谈和司马迁的头脑中,早已孕育成熟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史学思想体系,并且父子两代都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司马谈为此耗尽了一生,司马迁继承父志为太史令,接力修史。当太初历颁布之时,汉兴已历百年,封建国家出现了空前的统一,封禅改历,举国欢庆。这年司马迁四十二岁。他在激动之中,深感修史责任重大,岁月蹉跎,一种紧迫感也在催促自己要奋力写作。这时司马迁再次想到了父亲的遗言:“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先人,即指父亲司马谈。司马谈认为周公卒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应该有人继承孔子,宣扬清明盛世的教化,依据《诗》《书》《礼》《乐》来衡量一切。他发凡起例,功业未就而与世长辞。如今这副担子落在了司马迁的肩上,司马迁要实现父亲的遗愿而不敢推辞。司马迁也耗尽了一生,最终完成了《史记》,并将《史记》的主题升华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言”即议论、理想和主张。“成一家之言”,就是要独创一个思想体系,具有划时代的内容,能启迪后人,影响社会。“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在历史学上的一个首创。这表明,司马迁作史,并不是历史资料的汇抄和事实的堆积,而是要阐明自己的思想和理想,这就把历史记述与历史研究融合起来,从而写出了具有理论体系的真正的历史著作,也开创了史学研究的先河。司马迁自觉述史的创造,既为士大夫开辟了一条治史做学问的新路,同时也使史学研究从经学附庸中脱颖而出,引起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班彪即“专心史籍之间”,撰写《史记后传》。其子班固继承父业,潜精研思,改《史记后传》为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班固初为私撰,惊动朝廷,汉明帝批准,班固名正言顺奉诏修史,这正是士大夫受《史记》影响热衷治史,而统治者亦重视治史的例证。《汉书》问世,被目为五经之亚。从此史学“正统”地位确立,治史成为统治者的行政要务,也是士大夫的学问大端。

⑦ 我想问问: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区别在哪里像司马迁是史学家,却不能说是历史学家.为什么

史学家记载历史,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即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

⑧ 历史学家的内容简介

一天来深夜,一个十五岁的美国少女在自她父亲书房里发现一本古书和一袋信。每封信的抬头都是“我亲爱的、不幸的继承者……”。这些信,开启了一座她做梦都不会梦到的历史“迷宫”,其中有她父亲过去的秘密,以及与隐藏在历史深处的邪恶力量有关的她母亲失踪之谜。
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历史学家们不惜以自己的名誉、安全为代价,苦苦追寻产生吸血鬼的历史源头——中世纪中欧残暴的统治者“刺穿者”弗拉德的下落,从而铲除吸血鬼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力量。少女的父母,多年前就开始了追踪吸血鬼的惊魂之旅。少女决心要追随父母未竟的事业。
从牛津大学图书馆到伊斯坦布尔、布达佩斯,到东欧诸国的乡野山区,父女二人穿梭在城市、修道院、档案馆,在追踪各种晦涩的线索与隐藏的文本、密码中,逐步逼近“刺穿者”弗拉德可怕的真相,而少女也逐渐了解了自己不同寻常的身世。

⑨ 历史学家的简介

在古代中国,历史学的传统主要是以历史编撰的形式创立和发展的,在西汉历史编撰者司马迁之后,唐代的刘知几开创了另外一种门类的工作,即对历史编撰这项工作本身的研究(historiography)。在宋代,开始了以以往的历史记录为材料的针对“历史”的研究活动。

阅读全文

与历史学家的概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